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086期
编号:119807
香囊香了流年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86期
     在各类端午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香囊,人们互相赠送、佩带,用以辟邪祛病、消灾延寿。这些香囊或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花布缝就,绣出的图案五花八门,温馨别致,那散发的浓郁药香氤氲而起,使仲夏的风中弥漫着迷人的气息。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香缨、佩帏、香荷包,古而有之。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之句,意为把装满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草的香囊佩带在身上。

    后来,香囊成了爱情信物。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有句“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表达了对恩爱燕尔生活的追怀。《红楼梦》中有“林黛玉误剪香囊袋”的情节,说的是林黛玉误认为宝哥哥将她绣的香囊随意赏给小厮,气得拿起香囊就要剪破,一句“谁也不许拿”,多少爱恋尽藏其中。

    在民间,香囊所包含的意义更为丰富,图案不同、表意各异。比如用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和谐;用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还有用汉字谐音寓意的,如送给新婚夫妇的“早生贵子”,以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图案;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寓意多福多寿……

    香囊成为端午的节令物品,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季节更迭,驱邪避害。农历五月俗称“毒月”,此时蛇、蝎子、壁虎、蜈蚣、蛤蟆等“五毒虫”开始出没,疫病萌发。西晋《风土志》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作各式各样辟邪物品的风俗。南北朝时每逢端午便以艾草剪成老虎形状或剪裁布老虎,以辟除毒虫。后来演变成了有祛毒辟邪功用的香囊。

    其二,以香养气,祛病强身。“闻香祛病”之法在我国由来已久,《神农本草经》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常用来做香囊的艾叶、菖蒲、香茅草、柚子叶、青蒿、白芷、苍术、龙船花、雄黄、蚌粉等,一般含有芳香挥发成分,散发出的天然香气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提神等功效。

    小时候,端午节前几天,母亲都要带着我们兄妹到野外采集草药,什么艾叶呀菖蒲呀,还有薄荷、松针、蛤蟆草、丁香结,洗净晒干,研磨成粉备用。端午节晚上,母亲找来平时积攒的零碎布头,拼拼贴贴,缝缝补补,缝成四小两大六个尖尖的角儿,留出一个缺口,装入十几样中草药,再盘上扣儿,缀连上流苏线,这样就成了。记得那时要做好多个,有大有小,小的留作我和妹妹挂在脖颈上辟邪,满身都氤氲着舒惬的香气。大的垂挂在屋檐下,或蚊帐挂钩上,母亲笑笑说:“挂了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不用再给你们扇蒲扇、赶蚊子、捉臭虫了!”那百草香囊花花绿绿的,微风拂来,摇摇摆摆,散发出缕缕清芬的药香味儿,一直漫进年少时迷蒙的梦里……

    端午香囊,香了流年,香了我们未竟的梦。 (山东 展福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