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8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334547
为何孩子“听不见”你说话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日 《幸福家庭》2018年第11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苏宝不再是以前那个我说什么,就马上对我有回应的孩子了。有些时候她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我的指令毫无反应。

    比如在公园,苏宝想去荡秋千,我说:“今天来不及了,我们下次再来吧。”而苏宝却笔直地向着秋千那个方向匀速前进。又比如,苏宝坐在地板上翻绘本,我说:“宝宝,该洗澡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慢悠悠地抬起头看我一眼,脸上的表情是:“嗯?你说话了吗?”

    我甚至背地里和苏爸商量过:“孩子听力是不是有问题啊?”苏爸神秘一笑,提高声音两度说:“我们吃冰激凌吧?”隔着两个房间在玩积木的苏宝飞奔过来大喊说:“爸爸妈妈,你们在干什么?冰激凌在哪?我也要吃冰激凌!”

    既然听力没有问题,那她又为什么对我说的话充耳不闻呢?

    过了几天,我在超市购物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四五岁的小男孩,孩子上下打量着超市里的糖果,很想拿一袋。妈妈一边看手机,一边往购物车里放东西,一边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不买糖。”而孩子对她的话毫无反应。这个妈妈虽然在对孩子说话,但同时发生的事情有3件:一是妈妈给孩子发出指令,二是妈妈自己在忙,三是孩子在忙。干扰因素太多,难怪孩子听不见啊。

    我发现自己也在不经意间进入过这个误区。孩子的注意力很短,如果沟通时有过多的干扰因素,孩子就很难对大人的话产生注意力,反而形成“孩子听不见我说话”的假象。“孩子听不见我说话”,是特别容易让大人生气的一种情况。但从孩子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故意的。

    有了这次反思,我开始摸索有效指令到底是什么样的,慢慢地总结出来一个更循序渐进的5步法。

    1.肢体接触。当有重要的事情要和苏宝沟通时,我会暂停自己正在做的事,然后把一只手放在她的肩膀上或者背上,用身体的接触让她的注意力转向我。

    2.排除干扰。如果这时候蘇宝正在做其他事,我会请她也暂停。比如苏宝在玩玩具,我会摊开手心(不是突然拿走玩具)问她:“我有话和你说,玩具妈妈帮你保管一小会好吗?”

    3.确认眼神。蹲下来,视线和苏宝平行。

    4.指令要具体。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力比大人差,和孩子沟通的内容要非常清楚、具体,并且分步骤表述出来。

    比如晚上宝宝喝完牛奶,该收拾玩具去睡觉时,抽象的指令是这样的:“去把玩具收拾好。”而具体的、一步一步的,也更有效的指令则是这样的:“先把你手里的空杯子放到厨房水槽里,然后到你的房间,把桌上的乐高放进这个篮子里,再把地上的绘本捡起来放到书架上。”

    5.让孩子复述指令。有时我们指责孩子“说了还是不听”,其实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注意力短,忘记或者忽略了我们的指令。

    比如早上我们出门前,我去给果子妹妹换尿不湿,让苏宝自己穿鞋。但有时我把果子收拾好,发现苏宝却只是坐在楼梯那里哼歌,鞋还是没穿。我提醒她刚才不是说要穿鞋嘛,她才恍然大悟的样子。这就是因为刚才我要苏宝“穿鞋”的信息没有真正抵达她的大脑。后来再提醒苏宝穿鞋的时候,我会让她重复一次妈妈刚才说了什么,确认她听见了,成功率就高了不少。

    以上这几个步骤,也能减少孩子在终止某个活动时的哭闹。

    比如很多妈妈向我求助说:“宝宝喜欢看电视、iPad,如果拿走这些,宝宝就会哭闹。”记得以前苏宝看动画片时,还剩5分钟要关电视了,我会提前提醒她。但5分钟后我去关电视时,她措不及防地大哭起来。我意识到在动画片播放时,我虽然有去提醒苏宝,但她的注意力完全被动画片占据了,她根本没听见我说的话。后来我改用上面的5个步骤,在“提醒时间快到了”的时候暂停动画片,让苏宝注意力转向我,并且重复我说的话,那么到了时间再关电视时,苏宝就有心理准备,也更容易接受了。

    以上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按下暂停,排除干扰,确保你所要传达的信息到达了孩子那里,这样孩子才容易“听到”。在孩子有话对我们说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给孩子做善于沟通的榜样。

    (摘自《孩子》2018年第8期) (小小苏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