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8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337034
二孩爸爸:苦时黄连,甜时蜜糖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日 《幸福家庭》2018年第9期
     人物:杨先生

    职业:颂钵疗育师

    大娃:咩咩,4岁

    二娃:颂颂,1岁

    如今中国不少家庭已进入“二孩时代”,家庭新成员的到来,也许在外人看来意味着人丁兴旺、幸福美满,但个中之酸甜苦辣,恐怕唯有自己心知。女性十月怀胎的艰辛自不用说,承担着家庭重任的爸爸在孩子的成人路上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真正要迈进“二孩家庭”的生活状态,夫妻双方都面临着体力、精力以及经济上的巨大考验。“二孩爸爸”们被工作、孩子、家庭重重包围的生活状态可谓是一半蜜糖,一半砒霜。

    充分准备好迎接孩子的到来

    一直生活在大家庭里的杨先生,从小被姐姐们照顾,与家人之间遇事相互知会、商量,有困难彼此帮助、支持。“这种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友情,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独一无二的情感,与自己和父母、朋友或另一半之间的感情是不同的。”他这样说。

    正因为有这种体会,杨先生一早已经有至少要生两个孩子的想法:“很幸运,我遇到了很爱我的太太,她无条件支持我的这个想法,对生二孩这件事情,她没有犹豫过。”但尽管早就有要生两个孩子的想法,杨先生和太太也并没有婚后马上就要小孩,反而用了长达8年的时间去准备,从物质上到心理上,都让双方能够在为人父母时更成熟,经济上更独立,时间上也更宽裕。

    婚后第8年,杨先生伉俪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咩咩”,其后不到3年,妹妹“颂颂”也来到了他们家。

    他们是丰富了我们生命的天使

    生命中多了两个小伙伴,杨先生表示“痛并快乐着”。网上流传着不少“二孩爸爸苦难记”之类的文字,杨先生身为“二孩爸爸”中的一员,却不太认同那些说法。诚然两个小孩的确让自己进入了一种持续消耗的状态,但是孩子们所带来的快乐远远超过疲劳辛苦,杨先生说:“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对我来说,不管大娃还是二娃,都是天使,都是来丰富我的生命的。”

    两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到3岁,提起他们之间的相处,杨先生会用“超级有爱”这四个字来形容。哥哥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虽然是孩子间小打小闹,但有时仍会发生摩擦,引起小争执。可兄妹相处时,妹妹总能把哥哥“虐”得不行,而且哥哥都不会生气。

    “就算颂颂用力又拍又拧,哥哥也从不用有力量的动作去回击,可以说是‘暖男型’哥哥了。妹妹看见哥哥则是眉开眼笑,早上在客厅迎接哥哥,看到他就手舞足蹈。”杨先生一边描绘着兄妹俩相处时的场景,一边展示他手机里两兄妹的照片:“哥哥有时候会模仿大人,一边搂着妹妹轻轻地拍她,一边说‘来,睡觉’。看到妹妹入眠了,也会很自觉地小声说话。”这些看似很平常、微不足道的兄妹相处细节,却让杨先生每每在外奔波忙碌之后回到家里,都能马上一扫疲惫,瞬间调频开启“奶爸”模式,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两个孩子的成长片段,这对他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美好时刻。杨先生说:“每当这些时候,我就会想,当初和太太的决定是对的,两个孩子所带来的这种丰富和幸福的人生体验,大多数时候都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懂得。”

    尽最大可能去陪伴他们

    在杨先生家里,最少有四个大人陪着两个孩子,除了夫妻俩,还请了个阿姨帮忙,孩子们两边的祖辈也会轮流过来照顾,杨先生的四个姐姐在广西老家生活,有空时也会过来当帮手。杨先生说:“家里最多的时候,有七八个大人围着两个娃娃转,就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长大。”

    杨先生表示,自己在安排照顾孩子的时间和人手方面,相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可能更有优势。除了很多家人能帮忙照顾孩子之外,太太的工作时间也属于相对比较自由的,而自己虽然很忙,但时间上也可以自由调配。这些先决条件已经是非常好的了,但即便如此,有了二孩之后,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依然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毕竟,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因工作需要杨先生会经常出差,忙起来的时候,确实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有一次出差回来,为了兑现自己给孩子买礼物的承诺,他半夜两点还开车去寻找24小时便利店买玩具。

    但是杨先生说,只要能抽出时间陪孩子,他都尽可能亲力亲为,并且格外珍惜这样的陪伴时光。孩子头发都是他给修剪的,他很自豪地说:“大儿子咩咩的胎发留了4年,长度已经到腰了,就在脑袋后面扎了个‘揪揪’。这个酷炫的发型经常引来别人发问,‘这小朋友的头发那么好看,在哪里剪的’,妈妈就回答说是爸爸剪的。”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先生的职业都被误认为是发型师。

    调整心态,平衡取舍

    如今忙是常态,忙碌的爸爸更是不在少数,但很多人在外忙完工作,回到家就只想倒头睡觉或是玩手机、打游戏放松下,即便是陪孩子玩耍、說话,也很可能是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杨先生则表示自己是尽量放下工作,将时间和精力的天平倾向家庭:“哥哥出生时,我更多的是把时间精力放在事业上,妹妹出生之后,我的重心则往家庭、孩子身上靠拢,公司的事务能交出去的,尽量放权。”

    他说他之所以这样选择,并不是偏心妹妹:“它不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单纯裂变,而是因为新生命的到来,需要你付出时间、精力和经济的N次方。”

    “生养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耗费掉30%的精力,但养育两个孩子,并不是再加30%就可以了,而可能就变成了你需要200%地投入。”杨先生这样说。因为两个孩子年龄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两个孩子带来的是许多不同的、分散的事务,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事情不可能同步做,所以忙乱和辛苦可能是最直接的感受。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又享受育儿的过程,喜欢看孩子们的欢笑,那么就要自己调整好心态。时间会更多地花在陪伴孩子、与孩子的交流上,这对杨先生来说,也需要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平衡与取舍的决断。 (梁彧 赖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