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7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216392
孩子的零花钱你给对了吗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日 幸福家庭2017年第11期
孩子的零花钱你给对了吗

     “帮妈妈扫一次地,妈妈就给你10塊钱”“把作业做好,就奖励你5块钱”“再买垃圾食品吃,妈妈就不给你零花钱了”……很多时候,家长们想通过给零花钱或者不给零花钱来帮助孩子养成一些习惯,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背后隐含着很多的知识和误区。零花钱有助于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提高孩子对支出的计划能力,但将金钱与家务劳动、学习成绩等直接挂钩,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忧:孩子拿零花钱就去买垃圾食品

    “又来买雪糕,你妈妈一天给你多少零花钱呀?”小卖部的老板打趣道。

    收银台前的雯雯嘟着嘴,把攥在手上的两块钱递给老板,说:“妈妈不给我零花钱,这是我过生日的时候奶奶给我的。”

    6岁的雯雯和爸爸妈妈住在海口山高村,爸妈出去工作后,雯雯便一个人待在家里。“水果、零食都给她买好了放在冰箱里,早餐、午餐和晚餐都会给她做,我觉得没有给零花钱的必要。”雯雯妈妈说道。

    雯雯爸爸说,雯雯特别爱吃雪糕、辣条之类的零食,他和雯雯妈都觉得这些零食对孩子的身体有害,怕雯雯拿着钱去买这些垃圾食品,所以很少给雯雯零花钱,而是买好零食和水果放在家里。

    同样有此担忧的还有孩子在琼山二小上学的陈先生,每次放学去接儿子,陈先生都会看到他在学校旁边的商店买“色素饮料”,“红的、黄的、绿的都有,一看就是色素勾兑的,那能喝吗?还有一些危险玩具,给他零花钱了,他就会去买,只要教育他几句,他就会说其他同学都在买都在喝。”

    为此,陈先生和太太尝试过少给儿子一点零花钱,或者通过奖励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形式来给零花钱,但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孩子偷偷去找奶奶要零花钱,“他奶奶心软,每次都会给他50或100元零花钱,不管给多少孩子都会一次性花完,这又让他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喜:娃用钱有计划存了500元“巨款”

    金盘的李女士称,从女儿妞妞两岁半开始,每天会给她5块钱的零花钱。“刚开始妞妞会把5块钱全换成硬币去坐摇摇车。然后又想让我给她买零食,我直接告诉她,‘你每天有5块钱的零花钱,由你自己支配,你想坐摇摇车,想买零食,想买棒棒糖,或者想存起来都可以。花完了就只有等明天’,女儿似懂非懂的看着我,也不知道她能不能理解我说的。但是第2天,她就只换了3个硬币,留了两块钱买糖吃。”李女士哭笑不得。

    现在妞妞5岁8个月,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钱包,里面有500多块钱,都是她这几年存的。每次出门李女士都给她带上。买零食和玩具都是用她自己的钱。李女士发现女儿现在用钱会有计划,有些可买可不买的小玩意儿她就不一定非要买。就算是买了她也会很爱惜。至于像溜冰鞋,自行车这种“大”东西,李女士只会在过节和她生日的时候才买。因为,有所期待才会珍惜。

    老师:家长应发挥积极指导作用

    海口经济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邱溆老师表示,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背后隐含的知识和误区。首先,零花钱对孩子的意义主要是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提高孩子对支出的计划能力,所以完全不给孩子零花钱是不可能的。但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时往往存在着3大误区。

    一是将金钱与家务劳动直接挂钩。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份子,适当的家务劳动是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一旦与金钱直接挂钩势必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养成起到负面作用。

    二是将金钱与学习成绩直接挂钩。金钱只是一个外在的推动力,关键是要调动孩子对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将金钱作为激励孩子学习的一种手段,短期内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无形中会养成孩子做事情的功利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是在零花钱的数额方面,生怕给少了亏待了孩子。这可能致使孩子产生虚荣心,与其他同学形成攀比心理,也不利于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家长应如何指导孩子使用零花钱呢?邱溆老师给出了3点建议:指导孩子根据所需物品的轻重缓急来安排零花钱开支;指导孩子将暂时不用的零花钱存在银行;引导孩子将消费后的零钱投入募捐箱,以培养其爱心。

    如何利用零花钱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邱溆老师表示:家长可以培养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定期和孩子一起分析开支情况,制定调整计划;还可以通过零花钱经费包干的办法,即定期定额给孩子零花钱,结余部分归孩子所有,以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和合理使用金钱的理财意识。

    (摘自《南国都市报》2017年8月31日) (南国都市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