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2期
编号:12978518
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对策(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2期
     本次研究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经过对其糖代谢情况、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基线NIHSS分析发现,糖代谢正常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糖代谢异常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 ?mol/L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 ?mol/L的患者,而且基线NIHSS≤10分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NIHSS>10分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其ADL评分和NIHSS评分分别为(33.84±11.76)分和(17.58±1.86)分,经过采取相应的治疗后,所有患者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分别为(76.49±10.89)分和(8.74±1.43)分,数据与治療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较多,本文经过分析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基线NIHSS对其预后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病率。

    参考文献

    [1]郭四平,倪健强.急性脑梗死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2):168-170.

    [2]刘涛,郝姜蕾.急性脑梗死后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探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4):438-441.

    [3]张亮,刘亚杰.CD62E+微颗粒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血管危险因素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4):388-392.

    [4]王选,杨江胜,郝俊杰,等.心房纤颤合并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EB/OL].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7):9-12.

    [5]张玲,李应宏,阙玉梅.急性脑梗死早期发热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4):411-412.

    [6]白金娟.急腹症合并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211-212.

    [7]刘春红,唐娟,余鹃.不同血压水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160-3161.

    [8]赵春梅,牛冬菊,周裕晓,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评估预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7):132-134.

    [9] 邝丽辉,罗爱清,温衍辉,等.综合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预后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96-99.

    (收稿日期:2016-09-29), http://www.100md.com(陆松 朱春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