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6年第31期
编号:12986434
血清降钙素原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对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31期
     First-author’s address:Linshu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Linshui 638500,China

    外科手术将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分为3类: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指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等。Ⅱ类切口(可能污染切口),指手术时可能带来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手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消毒部位、6 h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等。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或邻近感染区,如阑尾穿孔切除术、肠梗阻坏死肠管切除术等[1]。一般情况下,外科手术患者会面临细菌感染的风险。临床医生习惯利用WBC计数判断患者细菌性感染性程度,但是有时患者严重细菌性感染WBC不会增高反而偏低,说明其针对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差[2]。CRP由肝细胞合成,是第一个被认识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在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和肿瘤浸润等迅速显著增高,为非特异性指标[3]。PCT在1993年被Asslcot等发现,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主要是在细菌毒素和炎性细胞因子刺激下产生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