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葛根
编号:13656196
葛根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4
     【摘要】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疗效。方法:将66例CVS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降颅压、止血、营养细胞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葛根素每次200~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尼莫地平20 mg/次,3次/d,口服,10 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30例(75.0%),有效8例(20.0%),无效2例(5.0%),总有效率38(95.0)。对照组有效10例(38.5%),有效5例(19.2%),无效11例(42.3%),总有效15例(57.7%),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葛根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疗效好、用药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能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葛根素;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039-03
, http://www.100md.com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并发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笔者所在医院对220例SAH后发生CVS的40例患者采用葛根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0例患者均为2012年2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118例,女102例,年龄22~57岁,平均(34.2±1.6)岁。其中出现CVS 66例,其中男31例,女35例,年龄23~56岁,平均(33.2±1.2)岁,均符合CVS诊断标准:(1)SAH症状经治疗后又出现或进行性加重;(2)周围血白细胞增高,持续发热;(3)意识由清醒转嗜睡或昏迷、或者昏迷转清醒后又昏迷;(4)不同程度的局灶体征出现或加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5)腰穿证实无再出血;(6)脑电图是一侧为主的慢波。随机将66例CVS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2~55岁,平均(33.5±1.3)岁。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25~53岁,平均(33.4±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给予降颅压、镇静、镇痛、止血预防再出血、营养细胞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葛根素200~400 mg/次,加入至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尼莫地平20 mg/次,3次/d,口服。10 d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用药3~5 d后症状明显好转,意识清醒,体温降至正常;有效:用药5~10 d后局灶症状好转,昏迷减轻;无效:用药10 d病情无变化及恶化者。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1。

    2.2 毒副作用

    治疗组用药后除2例出现面颊微红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SAH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CVS作为常见的和严重的并发症,使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1]。因此积极、合理、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1 SAH后CVS发病率
, 百拇医药
    文献[2]报道,SAH后CVS发病率高达16%~66%,CVS多发于SAH后的2~3 d,7~10 d达高峰,持续1~4周。本组220例SAH患者发生CVS 66例,发生率达30%,与文献[2]报道基本一致。

    3.2 SAH后CVS发病机制

    CVS是SAH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治疗CVS对SAH患者的预后起重要作用。SAH 后CV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在早期大量出血使颅内压急剧增高,血管自动调节能力下降,血凝块刺激颅底管壁上的植物神经末梢,导致CVS[3]。在SAH时,血液内许多物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TXA3一些肽或蛋白质都可打开钙进入细胞内的通道,升高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引起血管收缩。尼莫地平能阻止钙离子流入细胞内对抗脑动脉收缩,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4]。研究证明,它能使脑缺血后循环再通时脑能量代谢迅速恢复[5]。

    3.3 尼莫地平的作用机制
, http://www.100md.com
    (1)缓解缺血灶中缺血后血管痉挛;(2)抑制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3)增加脑组织中葡萄糖的利用率,引起继发性血流增多;(4)梗塞半球的血流重新分布,缺血区血流增加,高血流区血流减少,对临界区脑组织有保护作用[6]。

    3.4 葛根素的作用机制

    葛根素是从传统中药葛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作为改善心脑血管循环的新药,因其药理作用明确,价格低廉,副作用少,毒性低、安全范围广,疗效好而成为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时约有11.2%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有血压急剧下降、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等[7]。葛根素的主要成分为异黄酮类、葛根甙类、三萜皂苷类以及生物碱及其他化合物。其作用机制与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血脂、血凝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对抗细胞因子影响、抑制细胞凋亡、抗氧自由基,提高SOD活性有关,同时还可减少尼莫地平用药后的副作用[8-9]。
, http://www.100md.com
    本研究结果表明,葛根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将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具有疗效好、用药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能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20-221.

    [2]韩仲岩.临床脑血管疾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3-204.

    [3]李峰.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4):102-103.

    [4]田方,田媛.尼莫地平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10(24):96-97.

, 百拇医药     [5]任雅芳,韩娜,胡俊杰.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5(11):198-199.

    [6]张俊星,鲍春梅.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研究[J].河北医药,2008,36(1):113-114.

    [7]邓跃飞,钟志光,林吉慧,等.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7):409-410.

    [8]李国辉,张庆文,王一涛.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3):3156-3159.

    [9]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收稿日期:2014-08-13) (编辑:程旭然), 百拇医药(张伯灵 袁建喜)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