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高血压病
编号:13743101
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1
     【摘要】 对近年来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医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临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深入研究方向等进行阐述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胰岛素抵抗; 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1-0141-02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骨骼肌、脂肪组织和肝脏等胰岛素外周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导致机体对生理剂量的胰岛素缺乏正常的生理效应。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病的病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国际上对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病的关联性研究始于1966年,而国内则于1992年开始[1]。笔者回顾性分析近年来中医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临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和研究现状,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 百拇医药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理论和典籍中没有关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记载,一般认为是多种症候群的总和,对应于“消渴”、“肥胖”、“湿阻”、“头痛”、“眩晕”等症,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阴亏为本,气郁化火,上扰清窍,痰浊瘀血为标。第五永长等[2]认为:从脏腑看,脾胃虚弱、脾不散精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病机关键;从病理产物看,痰浊、瘀血、痰瘀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基本因素。当脾胃素虚、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舒导致脾失健运,水谷精微物质不能化为津液以濡养脏腑,反而化湿生痰,瘀浊阻滞脉络,从而导致消渴、眩晕等症。

    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肾主藏精,肝阴依赖肾精之充养,当肾虚不能温化水液而聚为痰浊。据此,高血压病基本病机可归纳为肝肾阴阳失衡、气血升降失常,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阻遏脉络。瘀血、痰浊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贯穿于高血压病发展的始终。

    2 证候分型
, 百拇医药
    《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从肝风、肾虚、痰浊等着眼,将高血压病辨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瘀中阻等,并根据此四种证型分类指导临床用药。高血压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多为痰湿质或阳亢质。有研究表明,痰湿质高血压患者为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往往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胰岛素的分泌量也显著增加。与阳亢质患者比较,痰湿质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现象更为严重。因此痰湿质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易损性比阳亢质患者更高。

    李乐愚等[3]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均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其中气阴两虚型发生率最低,依次为阴虚热盛型、痰瘀互结型、痰浊内蕴型等。张雪梅等[4]研究发现,空腹胰岛素水平在中医各证型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其中肝火亢盛型患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和痰湿壅盛型。

    3 临床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中药注重多环节、多靶点综合作用。徐永忠等[5]采用柴葛地黄汤治疗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高血压患者起到明显的降低血压、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的作用,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水平,减轻胰岛素抗体作用有关。张宁等[6]研究发现,加味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现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可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有报道称降压合剂(主要药味组成为钩藤、地龙、黄连等)可降低高血压大鼠舒张压,升高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降低血清C肽水平。
, 百拇医药
    根据临床辨证分型指导用药,肝肾阴虚型患者以滋养肝肾为法,多采用枸杞子、菊花、地黄、麦冬、葛根等补益肝肾之品[7]。若阳亢较甚,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连、龙胆草、夏枯草等寒凉之品。痰湿壅盛型患者治则以健脾化痰为法,多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泽泻、虎杖、苍术、莱菔子等化痰利湿之品[8-9]。若痰郁化火,酌加大黄、黄连等清热祛火之品。瘀血阻络型患者治则以祛瘀通络为法,多采用红花、桑寄生、水蛭、山楂、益母草等活血祛瘀之品,兼气虚者酌加黄芪、绞股蓝等补中益气之品。阴阳两虚型患者治则以滋阴壮阳为法,多采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冬虫夏草、杜仲、桑寄生等补益肝肾之品[10]。

    此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自然疗法,针灸可调节机体内分泌代谢,在糖尿病、肥胖、脑梗死等诸多现代疾病的治疗中已逐渐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刘志诚等[11]在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发现患者针灸前后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等均有明显的变化。针灸对患者内分泌、糖、脂代谢等均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 百拇医药
    4 展望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是由胰岛素抵抗所致的糖、脂代谢紊乱所致。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涉及到胰岛素受体前抵抗、受体水平抵抗、受体后抵抗等多个环节[12]。针对这一特点,中医治疗在多阶段、多环节、多靶点发挥综合作用。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可通过不同环节、不同途径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有着广阔的治疗前景,尤其在对某些靶器官损害的逆转和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成效显著。现阶段中医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

    在辨证分型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缺乏统一的辩证分型标准,对其中医证候特点、理法方药也未形成系统的认识。目前临床上用于综合防治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纯中药制剂较少,缺乏大样本研究。实验室缺乏适合中医分型的实验动物模型。对中医治疗的指标缺乏深度,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若能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统一的胰岛素抵抗辨证分型标准,更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部分临床研究的结果存在矛盾,尚有待于在今后的临床研究工作中进行验证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刘文频,郭志华.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概况[J].中医药导报,2008,14(2):85-87.

    [2]第五永长,许建秦.胰岛素抵抗中医病机探讨[J].四川中医,2008,26(1):8-11.

    [3]李乐愚,梁振钟,朱小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候辨证分型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1):13-14.

    [4]张雪梅,符德玉,王世红,等.高血压病患者vWF及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200-202.

    [5]徐永忠.柴葛地黄汤为主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3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4):257.
, 百拇医药
    [6]张宁,孙久林,董致郅,等.加味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19-20,26.

    [7]马晓霞,杨翠珍,牟景敏,等.杏丁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205-206.

    [8]苗宇船,李明磊,刘杨,等.降脂平肝汤含药血清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5):207-210.

    [9]金涛,王挺挺,于伟,等.荷叶降脂汤对代谢综合征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2):89-91.

    [10]张世卿,佟丽.胰岛素抵抗作用发生机制及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3):364-368

    [11]刘志诚,孙凤岷,赵东红,等.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1):40-43.

    [12]俞露.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79-81.

    (收稿日期:2012-07-19) (编辑:田烨), 百拇医药(艾文卫)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高血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