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35
编号:13758860
45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2008~2011年上半年笔者所在科共收治60岁以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5例,均采用钻孔、冲洗、引流、囊腔内膜部分切除与蛛网膜下腔贯通,术后常规用药,配合高压氧治疗1~2个疗程。结果45例患者,除1例继发性腔内出血(因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再次手术,余44例临床症状消失,头部CT复查,硬膜下血肿清除,脑组织恢复正常。结论钻孔、冲洗、引流、囊腔贯通、高压氧等措施,是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良好治疗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囊腔贯通;高压氧

    慢性硬膜下血肿,占颅脑损伤的1%,颅内血肿的10%。2008~2011年笔者所在科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8例,而60岁以上老年人45例,占66%。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该病呈上升趋势,是基层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1]。笔者在传统钻孔、冲洗、引流的基础上,微创结合囊腔内膜部分切除与蛛网膜下腔贯通,术后常规用药,配合高压氧1~2个疗程治疗,取到了满意效果。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患者,男38例,女7例,年龄60~83岁,平均71.4岁。有明显外伤28例(62%),不明显13例(29%),无头部外伤4例(9%)。头痛、呕吐32例(71%),意识障碍、嗜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计算能力差28例(62%),偏瘫26例(58%),锥体束征25例(56%)。均行头部CT检查确诊。部位大多位于额、顶叶或额顶枕,单侧28例(62%),双侧8例(18%)。CT值,呈低密度28例(62%),等密度8例(18%),高密度、混合密度9例(20%),血肿量约80~200 ml,脑明显受压,中线结构偏移>10 mm。

    1.2方法45例均经术前各项检查后,无明显手术禁忌证,择期手术42例(93%),急诊手术3例(7%)。大部分患者选用局麻,个别全麻下进行。在血肿最明显处钻孔,开窗2~2.5 cm,部分患者血肿范围大(额、顶、枕)选择两个不同平面的钻孔开窗,硬膜下血肿确诊后,硬膜先切一小口,随即将硅胶引流管置入血肿腔,缓慢(15~20 min)引流出腔内的血液。然后扩大硬膜,用生理盐水从各个不同方向反复冲洗至清亮,然后部分切除内膜1 cm2,与单蛛网膜下腔贯通,可见脑脊液流出。采用单孔双置管或双孔单置管,一根指向前方,另一根指向后方,便于术后流液、排气。常规治疗,术后第七天结合1~2个疗程高压氧治疗。
, 百拇医药
    2结果

    45例患者,除1例术前因长时使用阿司匹林,术后硬膜下血肿清除后再次血肿形成。其余44例术后,无继发性出血、无硬膜下积液的并发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头部CT复查,被压迫的脑组织复位,脑室系统恢复正常,中结构居中。

    3讨论

    3.1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呈日渐增高趋势,发生机制仍无明确的定论。大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但个别患者外伤根本回忆不起来。既使如此,笔者认为仍不能排除外伤的因素,包括患者头部过度运动,萎缩的脑组织,在相对宽阔的颅腔内运动移位,导致桥静脉撕裂出血,血肿形成,包裹,液化,渗透压增高。同时纤溶酶形成,脑组织搏动,去纤维蛋白的作用,致使血肿腔膜壁上新生毛细血管破坏、出血,逐渐硬膜下血肿增大。血肿渐增大,颅内空间代偿充分,再加上老年人脑组织萎缩,故血肿有时在200 ml,个别患者也不出现明显头痛、呕吐颅内高压症状,病程时间长。
, http://www.100md.com
    3.2适当引流,彻底冲洗,囊腔与蛛网膜下贯通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慢性硬膜下血肿,传统手术治疗为钻孔、冲洗、引流或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2,3]。近年在许多杂志上报道,更为简捷的微创钻孔引流,或注入尿激酶闭式引流等,在应用过程中,均并发症多,引流多不理想,再出血,硬膜下积液等[4]。笔者认为钻孔、开窗,首取硬膜上小切口,在10~20 min缓慢放出硬膜下血肿,尤为重要,让脑组织有一个充分复位的过程,避免脑组织突然移位,撕裂对侧桥静脉引起出血,又可避免脑组织突然减压的灌注性损伤。扩大硬膜切口(+切开)用T 12~14脑室硅胶引流管,从血肿腔各个不同方面反复、彻底冲洗至清亮,清除血块、陈旧血液及各种有害物质。然后,经骨窗切除部分囊壁(约1 cm2)与蛛网膜下腔贯通,可见脑脊液流出。这也是手术治疗的关键,目的消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死腔的形成,贯通蛛网膜下腔渗入脑脊液循环,避免了既往传统单纯钻孔、冲洗、引流后形成囊腔并发硬膜下积液。

    3.3高压氧的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临床症状虽已明显改善,但是头部CT复查硬膜下积液11例(24%),脑组织复位不够理想。分析上述原因,考虑脑组织萎缩、脑动脉硬化,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缺口损伤[5,6]。予以高压氧治疗,改善脑微循环,有氧代谢加强,提高脑能量,恢复脑功能,有利于脑组织恢复,复位,硬膜下积液吸收。故予高压氧治疗1~2个疗程,头部CT复查,均全部吸收,确切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段国升.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

    [3]彭兆龙.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56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90-91.

    [4]王述煊.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引流方式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5(14):157.

    [5]曾宪明.老年人硬膜下血肿90例CT表现与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108-109.

    [6]付聪,孙秀英,张正福,等.慢性硬膜下血肿46例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157-158.

    【收稿日期】2011-09-22, 百拇医药(张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