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7
编号:1376668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雾化吸入观察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雾化吸入;护理

    雾化吸入疗法是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常作为抗炎、平喘、稀释痰液以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管壁痉挛、肿胀或纤维化,管腔被黏稠痰液、渗出物、异物等堵塞,以及肺组织弹性降低使之对气道壁的牵引力减弱等,均可使气道狭窄或变形,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据临床观察,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往往有胸闷、气喘等不适,有的难以坚持治疗。为确保雾化吸入时的有效治疗,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及时找出改善措施,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有效的吸入方法。

    1影响因素及观察

    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受损,肺储备降低,代偿能力差,气道阻力是气体分子间和气体与呼吸道内壁之间摩擦所造成的阻力,在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因小气道阻塞,可由于管壁增厚、痉挛和顺应性降低,也可因管腔被分泌物堵塞,而肺泡壁的损坏又降低了对细支气管的牵引力。这些病理改变均使小气道阻力明显增加,由于阻塞的程度不同,肺功能检查,可有常用测试指标降低。
, 百拇医药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易产生呼吸肌疲劳,雾化吸入后气道湿化加大气道阻力,呼吸肌为克服阻力必需更多的能量用于做切,耗氧量增加,易产生膈肌疲劳,膈肌疲劳又难以维持必要的肺泡肺气量,二者互为因果。

    1.3肺泡通气量(V)和血流比例(A)失调正常呼吸要求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其比值正常为0.8,这是生理上最适当的比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理生理变化为通气不良、或血流灌注减少,致肺泡通气量和血流比值失调,部分肺的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可导致肺泡通气严重不均匀。本身的病变加之雾化吸入时蒸汽的氧分压(PO2)降低,更加缺氧。

    1.4吸入的水蒸汽因把汽体释稀而使氧分压(PO2)降低,药物刺激可加重气道痉挛,致通气不良。

    2护理指导

    2.1在进行雾化吸入的同时提高给氧浓度。
, http://www.100md.com
    2.2做好解释指导工作,对于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应详细介绍雾化吸入的意义,言语体现出体贴和关心患者,从而融洽护患关系。以免患者产生恐惧心理,造成精神紧张、致通气不足,难以配合治疗。

    2.3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给雾量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给雾量应由小到大调节,直到患者感到耐受为止[2]。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如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应随时减少给雾量。

    2.4采用间歇雾化吸入疗法对难以坚持持续雾化吸入患者,可采用间歇吸入法,即吸人数分钟,停吸片刻,而后再吸,反复进行,根据患者的实际耐受程度,确定间隔时间,直到吸完所需治疗药物。

    2.5吸入过程中注意排痰护理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黏稠的痰液因被稀释而很快被排出,有的因稀释而膨胀,使原来部分阻塞的支气管完全被堵塞,因此要注意巡视病房,注意观察及时护理,如给予拍背,调整体位,起到持续震动和引流的目的,以利于痰液随时排出。
, http://www.100md.com
    2.6吸入后继续短时间高浓度吸氧但需注意高浓度吸氧不可过长,尤其是伴有高碳酸血症患者,以免发生呼吸中枢麻痹。因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主要依赖于低二氧化碳分压(PC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高浓度给氧后及时调整氧流量。以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氧每日16 h为宜。

    参考文献

    [1]张锦霞.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循证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0-51.

    [2]张巧贇.异丙托溴铵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09,6(26):171-172.

    【收稿日期】2011-03-25

    (本文编辑:陈春梅), 百拇医药(袁柳仙 刘才金 何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