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9年第3期
编号:13327216
《基础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合并教学的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期
     [摘要]《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是藥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现阶段多数药学类高校开设了这两门课程,且大都是分开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建议压缩基础课的课时。要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两门化学专业基础课知识学好,本文讨论了将《基础化学》与《物理化学》两门课程合并教学的必要性、合并教学的方法、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手段改进及两门课程合并后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基础化学;物理化学;合并;少课时;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O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c)-0169-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为了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各门课程的课时进行重新调整[1]:增加专业课的课时,压缩基础课的课时。要让学生在课时缩水的情况下系统的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建议进行教学改革,将《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里重复的内容进行合并,使这两门课程紧密联系。这样合并不但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可减小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和节省学校教学支出。

    1 《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合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高校药学专业所开设的《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现状是独立开课、分开教学[2-3]。以我学院为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魏祖期等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化学(8版)主要包括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热力学及应用、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电极电位、胶体化学、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配位化合物、滴定分析及核化学几大块。由于该课程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在32个学时内没法将整本书的内容讲授,一般情况下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热力学及应用、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电极电位、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和配位化合物这几章中的部分重要的节,其他部分无法深入教学。而且如果全都深入教学将会产生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有限的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必要将两个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合并,且学生也有很强烈的合并意愿。

    2 《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合并教学的课程体系优化

    《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药学院课程中联系非常密切的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化学教学以知识的衔接和实际应用为主,而物理化学教学则要侧重知识点的挖掘和提升[4]。如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知识的应用等方面加以协调、相互渗透、彼此贯通,构成一个组合课程,则将在各方面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等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5]。合并教学不是将两门课合并一门课的教学,而是在各自的教学中互相融会贯通,各自有所偏重。用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解释基础化学的一些知识及实验现象,在物理化学讲解过程举基础化学的例子,使两门课程的内容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如在基础化学第二章第三节溶液的渗透压会讲解到渗透压的作用和生理意义[2]。人体血浆渗透压力约为773 kPa,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力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力两者构成。由于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不同,所以晶体渗透压力与胶体渗透压力表现出不同的生理作用。而在物理化学第九章胶体分散系统[3]中讲到,1861年,英国化学家格雷厄姆在研究不同物质水中的扩散速度时发现有两类物质,他把扩散速度慢的、不易结晶的、易成黏稠状的一类物质称为胶体(colloid),而把扩散速度快的、易结晶的、不易成黏稠状的物质称为晶体(crystal)。结合物理化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如胶体及晶体的粒径的区别、扩散、Donnan平衡以及物质在毛细管细胞膜的转运特性等进行深入解释血浆晶体渗透压力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力的异同。

    构建培养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在保证执行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增加真实案例或标准化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当学生后续学习时,会发现在《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理论课中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表面化学及大分子溶液等内容重复出现,如魏祖期等主编的基础化学中第五章是胶体、第六章是化学反应热及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第七章是化学反应速率、第八章为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而对应在李三鸣主编的物理化学教材中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九章分别为热力学第一定律、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胶体分散系统。这些内容在《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中都要重点讲授,从而就有可能造成相关内容的重复讲解[2,4-6]。因此,《物理化学》必须认真地与《基础化学》协调,可将重复的内容转化为相关联的内容,收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如对这几部分中重复的内容合并,即《基础化学》中讲电化学的内容,而在《物理化学》中讲解讲胶体分散系统、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知识。这样合并后,课时得到保证,讲课效率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

    3 《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合并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基础化学》和《物理化学》合并后,对任课教师在授课能力、技巧及对两门课程体系内容的熟悉程度的要求上都有所提高。因此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同教研室的老师得经常集体备课,说课。在将该两门课程部分内容合并后,应在教学过程到广泛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携性、信息量大、容易修改等优点[7-8]。物理化学特点在于内容抽象、数学公式较多等,这些对学生物化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不少困难,使得期末考试过关率普遍低,致使一部分同学对物理化学产生厌学情绪,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有畏惧心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可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抽象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8]。例如在讲绪论时可考虑让学生看一些经典的无机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及抗生素、重金属(如汞、铅、镉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等)、放射性元素、多环芳香类化合物等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及这些污染最终对人们身体危害的视频;在胶体这一章时可利用靶向药物的视频解析胶体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在讲解原子结构这一章时可利用化学结构绘图软件及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软件将原子轨道及分子的三维结构甚至其动画绘制出来,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使学生没有了枯燥乏味感,同时使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百拇医药(魏涌标 王雅萱 叶勇 董敏 冯洁)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