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6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985116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预测意义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6年第32期
     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Ross所提出的损伤反应学说为众多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多种危险因素对动脉内皮的损伤导致动脉壁脂质聚集和慢性炎症反应,逐渐形成粥样斑块。

    2超声技术

    目前检测颈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相关超声检查主要包括二维超声检查、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血管内超声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其中二维超声检查对斑块的判定主要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在判断斑块内出血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不能对斑块内部钙化成分占斑块总体面积的百分比及斑块内部钙化成分及纤维化成分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血管内超声技术虽被认为是诊断斑块稳定性的“金标准”,但是易造成伪影干扰及并发症等是其局限;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可以显示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及CHD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及预防都具有重大意义。

    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

    3.1 CIMT与CHD

    超声检测的CIMT在临床研究中被作为检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的指标,并在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中作为CHD的替代终点[3]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