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24期
编号:12646921
陈灿:一身多职的“全能学者”(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24期
     陈灿教授接着说:“一旦心悸的病因被确定,治疗主要是针对例如心律失常、心脏结构疾病、心身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等病因。然而,许多建议目前还是根据临床经验,仍没有非常可靠的科学文献。”他认为,“当一个病因确定后,低风险的根治性治疗是可行的,如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毫无疑问这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此外,在许多如早搏的良性心律失常中,一些一般因素可以影响和调节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生活方式——限制使用例如包含有咖啡因或含醇等拟肾上腺素能物质饮料等,或者非心源性治疗,如抗焦虑药物或心理辅导等,可能对控制症状是有用的。有时,使良性疾病患者安心也可显著减轻患者症状。”

    在详细阐述了有关“心悸”的概念、病理、病因、诊断、临床治疗等相关内容后,陈灿教授指出:“一般来说,当心律失常和/或结构性心脏疾病患者出现心悸合并血液动力学异常、胸痛、晕厥或植入设备提示心悸明确是心律失常时,需要急诊住院。而心悸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患者潜在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现有的资料极少,特别是长期预后的资料。虽然心悸发生导致的死亡机率较低,但他们对具有器质性或致心律失常心脏病变患者、或有猝死家族史患者引起可能的潜在严重意外应加以关注。如果心悸和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的症状——呼吸困难、晕厥、预晕厥、头晕、乏力、胸痛和植物神经症状等有关,这类心悸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方面,患者临床特征、心律失常所致心悸,特别是心室起源和心房纤颤所致的心悸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心悸患者的预后;另一方面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