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091810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25日 李锦山 王家赐
第1页

    参见附件(2063KB,2页)。

     2.2 不良反应

    贝那普利组:刺激性干咳2 例,头昏1 例,共3 例(11.1%)。缬沙坦组:头昏1例,头痛1例,共计2 例(7.4%)。联合治疗组:头昏1 例(3.7%),所有患者均未经特殊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临床常见疾病,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表现,发病机制复杂,患者不断增加的蛋白尿预示着肾功能恶化,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不可逆转,往往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DM)患者重要死因之一。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是糖尿病肾病重要的发病因素[3]。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n,AngⅡ)在肾衰进行性恶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肾小球内“三高”(即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时,肾素、血管紧张素轴的活性增高,而AngⅡ是强有力的血管收缩物质,当AngⅡ增高时,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肥大,继而引起肾小球硬化。另外,AngⅡ还具有以下作用:①参与了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ECM的过度蓄积可导致肾小球硬化;②AngⅡ会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纤维化因子的表达,而TGF-β1是肾ECM合成和纤维化的决定性介质,会促使发生肾小球硬化。AngⅡ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引起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过多的蛋白从肾小球滤出,近曲小管细胞通过胞饮作用将其吸收后,引起肾小管损害、间质炎症、纤维化,以致肾单位功能丧失。

    贝那普利是不含巯基的强效、长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贝那普利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竞争性结合,降低ACE活性,阻断ACE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阻力降低、醛固酮分泌减少、血浆肾素活性增高。缬沙坦(valsartan)为口服非肽类高效、长效、低毒、具高度特异性的选择性的AT1拮抗剂。两药均可抑制血管张素Ⅱ(AngⅡ)生成,从而降低全身血压,选择性扩张肾小球出球动脉,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跨膜压,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滤孔情况,从而减轻尿蛋白,防止蛋白尿引起的肾损害[4-6] 。

    ACEI可导致缓激肽增多,使P物质积聚在肺中[7],故贝那普利组中,2例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缬沙坦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短暂,不需要中断治疗。缬沙坦不抑制降解缓激肽的酶(ACE),使缓激肽不在体内蓄积,故刺激性干咳的反应少,故缬沙坦组未出现刺激性干咳。

    本临床资料显示,3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联合治疗组尿蛋白下降程度明显(P<0.05),3组患者SBP、DBP值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SBP、DBP与贝那普利组和缬沙坦组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Scr、血钾及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DN,可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8],不但可显著减少尿蛋白,控制血压,同时还可更有效阻断RAS活性升高对肾脏的不良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肾脏,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早期DN,延缓疾病的进程。

    [参考文献]

    [1]Chen S,Evans T,Deng D,et al.Hyperh exosemia induced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changes in the kidneys:role of endothelins[J].Nephron,2002,90(1):86-94.

    [2]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8.

    [3]王成,娄探奇,唐骅,等.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慢性肾脏疾病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6):401-403.

    [4]谢文锋,刘宏刚,付斌,等.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07,10(2):158-16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6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