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0期
编号:12036540
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0期
     [摘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已有30多年,然而在中国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中仍然严重缺乏人文精神。本文简要列举了一些医学领域中缺乏人文精神的现象,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进的举措;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探讨了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病理学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 人文精神;医学教育;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103-02

    医学面对的对象是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关注的不应仅是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还应包括患者的家庭、社会和民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学从单纯的偏重于生物学因素探寻病因和治疗转向不仅重视患者生物层面的诊治,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病因,进行心理干预、调适与抚慰。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新的医学模式已经提出30余年,国内的医学院校也相应的进行了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但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和观念对当今医疗卫生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缺乏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而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趋向去大医院,不愿去老百姓最需要的基层卫生机构。医学模式的转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滞后性。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核心是强调人性教育、注重人格完善、以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从人类社会的需求出发,强化人文教育对培养有高度责任感、健康人格、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