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09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57105
消化性溃疡12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2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289KB,2页)。

     [摘要]目的:分析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特点,提高对根除幽门螺杆菌重要性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未根除幽门螺杆菌各6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60例患者无胃癌发生,未经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60例患者有3例发生癌变,占5%。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可预防和减少胃癌的发生。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p);胃癌;质子泵抑制剂(PPI)。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62-02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据估计,约10%的人口一生中患过此病。近年的研究已经明确,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Ⅲ。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1995~2002年未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和进行了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根除幽门螺杆菌重要性的认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A组病例:从1995~2002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选择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8~64岁,平均46岁。60例患者均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病史3~38年,部分患者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可使腹痛减轻,多数患者上腹痛表现为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26例,十二指肠溃疡29例,复合溃疡5例。其中有22例合并慢性胃炎。随访调查,有3例患者已死亡,死亡原因确诊为胃癌。60例患者均未做幽门螺杆菌检测。主要用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硫糖铝、胃舒平。

    B组病例:从1995~2002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选择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31~62岁,平均49岁。病史3.5-36.0年,均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而住院,多数患者上腹痛表现为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复合溃疡2例。其中有20例合并慢性胃炎。随访调查,所有患者均健在,无癌变发生。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60例患者均为阳性。主要用药:奥美拉唑、胶体次枸橼酸铋、阿莫西林、甲硝唑、硫糖铝。

    1.2方法

    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方法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从性别、年龄、病史、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用药、病情复发、死亡原因等方面总结其临床特点。

    幽门螺杆菌临床诊断阳性标准:下列2项任一项阳性者,则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①幽门螺杆菌形态学(涂片或组织学染色);②尿素酶依赖性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

    幽门螺杆菌根除标准: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停药至少4周后复查。①幽门螺杆菌形态学阴性(胃窦、胃体、胃底同时检测均为阴性);②快速尿素酶试验或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

    2结果

    2.1一般情况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胃镜检查结果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2.2幽门螺杆菌检测及治疗

    A组病例未做幽门螺杆菌检测,未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B组病例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经治疗全部符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标准。

    2.3癌变

    A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发生癌变,B组中无癌变病例。

    3讨论

    3.1幽门螺杆菌检测应列为消化性溃疡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所以应把幽门螺杆菌检测列为消化性溃疡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可预防溃疡复发,从而彻底治愈溃疡。因此,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无论初发或复发、活动或静止、有无并发症,均应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3.2目前尚无单一药物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因此必须联合用药

    应选择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根除成功。目前推荐以PPI或胶体铋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如:奥美拉唑和胶体次枸橼酸铋,选择其中一种。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选择其中两种)。判断幽门螺杆菌是否已被根除,应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后至少4周后进行,否则出现假阴性。本研究B组病例中根除幽门螺杆菌所选药物和判断幽门螺杆菌是否被根除均符合上述标准。

    3.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日本曾报告13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局部黏膜切除后随访66个月,发现65例同时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无新癌灶出现,而未作根除的67例有9例胃内有新癌灶。1994年WHO宣布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胃癌的I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癌的可能机制有:①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慢性炎症有可能成为一种内源性致突变原;②幽门螺杆菌可以还原亚硝酸盐,N-亚硝基化合物是公认的致癌物;③幽门螺杆菌的某些代谢产物促进上皮细胞变异。本研究A组病例未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有3例患者发生癌变,与以上论述相符。

    3.4控制Hp感染对胃癌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Hp是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素,控制Hp感染对胃癌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8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