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09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57208
118例感染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25日 郭 萍 姚晓明 黄丽娜 齐 卫 郭金莲
第1页

    参见附件(2147KB,3页)。

     [摘要]目的:分析118例住院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因、治疗和预后。方法:通过I临床表现、病原学分析等方法明确角膜感染的种类,采用药物和手术两种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118例患者均单眼发病,发病年龄为1-83岁,平均42岁;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48例;细菌性角膜溃疡22例(18.6%),病毒性角膜炎37例(31.4%),真菌性角膜溃疡32例(27.1%),棘阿米巴性角膜炎1例(0.8%),病因不确定26例(22.1%);单纯接受药物治疗患者46例(38.98%),接受治疗性角膜移植患者70例(59.3%)(其中穿透性角膜移植51例,板层角膜移植19例),接受眼球摘除患者2例(1.7%)。结论:本院3年住院病例统计结果,病毒性角膜炎是感染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因;部分患者早期诊断、早期足量药物治疗是有效的,部分患者有必要施行角膜移植手术。

    [关键词]角膜炎;感染性;角膜移植;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19-03

    感染性角膜炎是目前主要致盲角膜病之一,多数以上患者需要接受角膜移植手术。引起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因不同,细菌、真菌和病毒是主要致病菌,近年来不同地域感染性角膜炎的致病原因也有一定变化趋势。本研究对深圳市眼科医院2005-2008年3年住院的118例感染性角膜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旨在了解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因分布和治疗预后。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诊断为感染性角膜炎的118例住院患者。118例患者均单眼发病,发病年龄1-83岁,平均42岁;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48例;术前视力均在HM/眼前-0.06之间。

    1.2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

    真菌性角膜炎,①植物外伤史、眼部及全身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史。②角膜溃疡的临床表现:菌丝苔被,伪足,卫星灶,免疫环,内皮斑;临床上抗真菌药物治疗疗效明显。③角膜刮片查到菌丝或者真菌培养阳性。

    细菌性角膜炎,①常伴有角膜外伤或戴接触镜史。②角膜溃疡的临床表现:眼部刺激症状明显,角膜溃疡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呈圆形或椭圆形局灶性脓肿病灶,或快速发展的角膜液化性坏死灶;临床上抗细菌药物治疗疗效明显。③角膜刮片查到细菌或者细菌培养阳性。

    病毒性角膜炎,①反复发作的疾病史,通常由感冒诱发。②角膜病灶的临床表现:角膜基质的盘状水肿(常合并内皮KP)或者角膜病灶呈树枝状、地图状、坏死性基质炎或者合并新生血管生长的角膜中央区水肿混浊灶;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明显。③角膜上皮印迹细胞学检测HSV-1(+)。

    每种疾病具备以上两个或以上条件即可明确诊断。

    1.3临床疾病的治疗

    1.3.1药物治疗

    1.3.1.1真菌性角膜炎。局部:5%那特真滴眼液和1%氟康唑滴眼液各qO.5h交替频繁滴眼,O.25%二性霉素B滴眼液2h滴眼,2%克霉唑眼膏qn;必要时联合抗细菌滴眼液、短效散瞳剂和非甾体类滴眼液局部应用。全身:早期多采用氟康唑注射液0.2 iv drip gd,维持7~10 d;可以改用伊曲康唑片口服0.2 gd,维持2周以上。药物治疗期间局部和全身禁忌使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1.3.1.2细菌性角膜炎。局部:O.3%妥布霉素滴眼液和O.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各qO.5h交替频繁点眼,0.3%氧氟沙星眼膏gn,联合短效散瞳剂和非甾体类滴眼液,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B;严重病例全身可以加用妥布霉素注射液16万或者注射用头孢哌酮钠4.0 iv drip qd。药物治疗期间必要时可以局部和(或者)全身加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1.3.1.3病毒性角膜炎。局部:O.1%阿昔洛韦眼水ql/2h频繁点眼,联合使用短效散瞳剂和非胬体类消炎眼水,更昔洛韦眼用凝胶qn,酌情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qid;全身联合使用注射用阿昔洛韦1.0drip qd,维持5~7 d,改为阿昔洛韦口服片0.2,5次/d,维持1~2周。

    1.3.2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后病情无好转或者进行性加重,角膜有穿孔倾向或者角膜已经穿孔的角膜炎患者可以选择角膜移植手术。手术方式分为板层角膜移植术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板层角膜移植术(LKP):对病变仅累及中、浅层角膜基质的细菌性角膜炎和部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可以选择LKP术,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原则上不采用LKP术:环钻直径大于溃疡直径约0.5 mm,钻取病变的角膜组织,从角膜病变周边开始多次行板层角膜切除直至植床透明;植片直径比植床直径大0.25 mm,术中去除后弹力层,10-0尼龙线间断缝合,线结包埋。角膜移植供体来自死亡8 h内摘除的眼球组织,4℃湿房保存48 h内使用。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对于病变累及全层角膜组织或者合并角膜穿孔的角膜炎患者选择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植床直径根据病变大小决定,一般在7-8 mm,植床中心力求在角膜光学中心,环钻钻切病变的角膜组织深度达3/4角膜厚度,锋利的刀尖在颞下或鼻下穿透进入前房,前房注入卡米可林0.5 ml缩瞳,注入Viscoat 0.2 ml形成前房,角膜剪剪下病变的角膜组织;植片直径比植床直径大0.25 mm(植床直径大于8 mm,直径相差0.5 mm);10-0尼龙线间断缝合,线结包埋;双腔管冲洗前房黏弹剂至干净;BSS液形成前房达水密,眼压正常。抗生素眼膏绷带包眼24 h。

    1.4术后用药

    角膜移植术后根据感染类型全身、局部适量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对真菌性角膜炎术后患者局部和全身慎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结果

    2.1 118例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分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4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