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04年第5期
编号:11052553
以静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1日 《现代养生》 2004年第5期
     “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体育运动与滋补品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用“以静养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几千年来,奉行“以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以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中国的先哲,特别是道家,极为重视“以静养生”,他们对“以静养生”的理论作了较清晰阐述。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子与《黄帝内经》的著者从千百万人的养生实践中直觉地认识到,静对于养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从而认识到,一个人只要能以一种“恬淡虚无”的胸怀来对待名利得失,并将向外追逐的精神收回来,用于关照自己的身心,就能够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晋代的嵇康在“以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在著名的《养生论》中,他写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的这段话将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只有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时常保持宁静,作为国家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常处于躁动中,则人的身体健康必然要受到损害,所以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的宁静祥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