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334064
内眦韧带释放矫治内眦赘皮同期重睑成形术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马涛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更为有效实用的内眦赘皮的矫正方法。方法:采用内眦韧带释放矫治内眦赘皮联合重睑成形术共286例,获得完整随访的219例,其中女性193例,男性26例。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2年,术后受术者睑裂加长,内眦间距适中,外形美观。早期部分病例可见内眦部瘢痕增生,3~6个月后瘢痕增生消退,术后遗留瘢痕不明显。结论:本方法手术设计简单,手术操作容易,损伤较小,术后瘢痕不明显,术后内眦赘皮矫正彻底,内眦形态满意,是矫正单睑合并内眦赘皮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内眦赘皮;重睑;内眦韧带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8-1299-02

    内眦赘皮是亚洲人的眼部特征之一,它是内眦部垂直向的皮肤皱襞,不但遮盖内眦角,还遮挡部分视野。当其过分明显时将有碍外形美观, 以往曾有不少矫正方法, 但术后内眦赘皮复发明显且内眦部常遗留较明显瘢痕,治疗效果难尽人意。2007年8月~2010年10月,笔者采用此种内眦韧带释放的方法矫治内眦赘皮同期行重睑成形术,共286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的219例,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19例,女性193例,男性26例。年龄17~52岁。均为先天性内眦赘皮合并单睑患者,随访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2年。矫正术后,睑裂变长,内眦间距适中,眼形美观。早期切口可见瘢痕增生,3~6个月后逐渐复常。

    2 手术方法

    3 结果

    本组病例共219例,女性193例,男性26例。随访3个月~2年,重睑形态自然、美观,内眦角成形良好,泪阜显露自然,内眦间距适中,睑裂加长。伤口瘢痕不明显。术后1个月89例出现内眦部切口轻到中度增生发红,3~6个月后,所有病例切口增生均消退,瘢痕不明显。眼睛无其他不适症状。典型病例如图5。

    4 讨论

    4.1 内眦赘皮又称蒙古皱襞,在亚洲人中发生率为50%,单睑人中发生率为70%以上[1]。其中有许多行重睑手术的患者需同时行内眦赘皮校正手术。既往内眦赘皮的矫治多采用Z改形、V-Y推进、Mustard法等传统方法[2-4]。但这些手术方法存在手术设计复杂、手术方法繁琐、内眦部瘢痕明显、赘皮矫正不充分等等问题。重睑成形术内眦赘皮的处理一直是手术医师手术操作的难点。

    4.2 内眦赘皮为东方人的种族特征之一,但其解剖学成因并未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内眦赘皮的形成与赘皮下眼轮匝肌及纤维脂肪组织肥厚,眼轮匝肌对皮肤产生异常的张力”有关[5],还有学者提出“内眦赘皮的解剖学成因是由于上下眼睑眼轮匝肌在内眦起始部错位、错构所致,内眦部眼睑皮肤的形态分布是由眼轮匝肌肌纤维的走向所决定” [6]。根据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内眦赘皮不仅仅是赘皮,而是内眦部眼轮匝肌的异位走形,致使内眦韧带受异常牵拉,所以内眦赘皮的矫正并不只是简单的去除内眦部“多余的”皮肤,而是要离断内眦部错位的部分眼轮匝肌,彻底松解错位、错构的眼轮匝肌肌纤维对内眦部皮肤的异常张力,从而释放内眦韧带,达到有效的矫治内眦赘皮[7]。

    4.3 随着近年来内眦赘皮解剖成因的进展,内眦赘皮矫正手术也有了新的认识。笔者通过3年来的手术观察和随访,此种内眦韧带释放的方法,更为有效的解除了异位的轮匝肌给内眦带来的张力,彻底释放了内眦韧带的束缚,使内眦角自然回归原位,使眼裂增宽,外观满意。而切口的选择,内眦角附近皮瓣的分离,更隐蔽的遮盖了伤口的位置,降低了切口增生的几率,缩短了伤口恢复的时间。

    4.4 因为此种改良的手术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内眦赘皮的成因,所以手术效果确切,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内眦赘皮。但仍有一部分受术者内眦部存在或轻或重的增生,3~6个月后,伤口增生均好转,不会遗留明显瘢痕。

    [参考文献]

    [1]宋儒耀,方彰林.美容整形外科学[M].增订版:北京出版社,1992:212-218.

    [2]Ohmori K.Esthetic surgery in Asian patient[M].In JG McCarthy(Ed),Plastic Surgery,Hiladeophia:Saunder,1990:2415.

    [3]Watanabe K Measurement method of upper blepharoplasty for Orientals[J].Aesthetic Plast Surg,1993,17(1):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1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