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219314
三种综合疗法对瘢痕疙瘩疗效的对比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张强,张亚静,郭建
第1页

    参见附件。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手术联合术后早期放射治疗可应用于无重要脏器的部位,尤其适合于位于四肢的瘢痕疙瘩的治疗[4]。手术方法:行瘢痕疙瘩切除术,在距离瘢痕疙瘩边缘0.2~0.4cm处将瘢痕病变区完整切除,尽量于无张力条件下,将皮下深层组织用细小针线缝合,强调术中彻底止血,并于术后适当按压创口。放射治疗方法:于手术后24h内行放射治疗,皮肤表面加盖厚度约1cm的组织等效物,距创面边缘1cm以6Mev电子线照射治疗,总剂量26Gy,10次/2周,保证照射的范围和深度。

    1.3.2 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被认为是治疗瘢痕疙瘩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其中氟羟氢化泼尼松的有效率超过80%[4]。手术方法:行瘢痕疙瘩完整切除术,具体操作同1.3.1所述。注射治疗方法:对于不便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行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应用“得宝松”与2%的利多卡因20:1的混合药液,行瘢痕内多点均匀注射,至瘢痕颜色苍白轻微肿胀为止,20.5ml/cm2,1次/4周,总共注射2~4次。

    1.3.3 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放射治疗:行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每4周一次,以瘢痕疙瘩变平变软为标准,确定注射次数,最多不超过4次,于最后一次注射后1周内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和注射治疗的具体操作同1.3.1及1.3.2所述。1.4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瘢痕厚度、硬度及自觉症状的改善程度确定疗效判定标准[5]。治愈标准:痛痒症状消失,瘢痕完全软化,触之无硬结及条索、条痕,皮损全部变平或稍隆起≤2mm,随访1年无见复发;显效标准:痛痒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60%~70%的瘢痕有软化、变平,随访1年未见复发;无效标准:痛痒症状有所减轻,或无变化或曾经达到临床有效标准,但一年内又复发。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6]。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多样本比较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效果的比较:A组(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组)、B组(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组)和C组(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放射治疗组)的疗效存在差异,且经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比较结果: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0.992);A、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5,P=0.018),表明A组疗效优于C组;B、C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90,P=0.016),表明B组疗效优于C组。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

    2.2 三组不良反应的比较:所有接受手术的病例,手术切口均属Ⅰ期愈合。A组病例中,有5例于放疗早期出现局部皮肤的轻微瘙痒、红肿,减少射线剂量后自行消退;有3例出现局部色素沉着,未经处理均于随访半年内自行消退。B组有6例出现注射部位轻度疼痛,未经处理自行缓解;2例出现注射局部皮肤坏死,经换药及消炎处理后痊愈,未见其他并发症。C组有4例出现注射部位轻度疼痛,未经处理自行缓解;1例出现照射部位红肿,未经处理自行消退。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皮肤感染、破溃及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另外,经病理分析,三个组的不良反应均由单独治疗方法引起的,未发现各疗法之间存在交互不良反应。

    2.3 三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治疗结束1个月,在随访中请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价,A、B、C三组比较满意度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

    3 讨论

    综合疗法目前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上较常见,因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而受到患者的欢迎。本文对比分析了三种临床上最常用的综合疗法,总有效率与之前文献报道的有效率差异不大[3-6]。其中,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和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原因可能是手术有利于创口的重塑,降低了原位瘢痕的表面张力;术后早期实施放射线照射可抑制幼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增生,使瘢痕变平变软,从而有效地控制瘢痕疙瘩复发[7]。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同样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增生[8]。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和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是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的综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6.

    [2]方方,张国成.协和皮肤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06.

    [3]李新枝,夏廷毅,常冬姝,等.三种不同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 949-951.

    [4]王春虎,黄渭清.瘢痕疙瘩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8, 17(4):610-61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0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