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6期
编号:12751352
颅耳沟皮管修复耳轮部分缺损(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2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0年第6期
     4.2 颅耳沟皮管修复耳轮缺损的优势

    4.2.1 血管解剖优势:耳廓的血供十分丰富,有来自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枕动脉多支动脉供血。耳后动脉沿耳廓根部上行,发出数个耳后支分布于耳廓后内侧面。较之其他皮瓣,耳后皮瓣浅筋膜层血管网最为丰富,微血管间存在着广泛的吻合,丰富的血供保证了细长皮管的成活。而来自于颞浅动脉顶支的垂柳样分支,走向耳后乳突区,其充足的血管压力保证了转移后皮管远端的良好血运。充足的血运使形成皮管的皮瓣长宽比例为3~4:1,较颈部、上臂皮管血运为佳。

    4.2.2 皮管的形态学优势:皮管远近端附近的充分可靠的血供来源,不仅可获取较大面积的组织瓣,而且可根据缺损大小设计超过普通皮管长宽比例1.5:1的皮管,利于修复塑形,形成耳轮。同时皮管较上臂和颈部皮管顺应性好,可根据缺损位置进行灵活旋转,虽有扭转,亦无血运障碍之虞,可满足任意位置耳轮缺损的修复。我们认为:颅耳沟区层次清晰,可移动性强,皮下组织菲薄,形成的皮管不显得臃肿,转移后,基本上和周围的正常耳轮厚度一致,非常符合了外耳轮缘细长而且饱满的特点,这较耳后皮瓣推进法[14]修复后耳轮形态更完美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8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