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4年第11期
编号:11081756
单身母亲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4年第11期
     据统计,80%的离婚妇女最终选择做一名艰难的“袋鼠妈妈”。虽然婚姻咨询专家建议母亲们放弃抚养权,以便在再婚时少些阻力,但母亲的天性却使母亲们宁肯放弃许多东西也要去争取孩子的监护权。要想让孩子也能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单身母亲需注意以下问题:

    勿在孩子心中培植仇恨。无论父母之间有什么样的矛盾,也不要把孩子作为战胜对方的筹码。有些离婚女性不乐意孩子与父亲见面,每到星期天的“法定约会日”,不是把孩子送到家庭教师家里去,就是许诺种种游乐节目,让孩子自觉疏远父亲。其实,这是相当短视的做法。自小缺乏父亲阳刚之气的熏陶,男孩儿多半孤僻、胆怯、吝啬,举止做派“娘娘腔”,往往游离于男孩圈之外活动,形成某种性情扭曲;而女孩则缺乏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长大后往往冷漠、拘谨、表情阴郁、沉默寡言,缺乏与异性相处的能力。哪个单身母亲愿意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呢?拔去仇恨的荆棘,心田里才能开满友善的鲜花,这对母亲和孩子都有好处。

    勿在孩子心中培植负疚感。单身母亲不管有没有再婚的计划,都不应对孩子许诺“你是我的一切,我将来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你”。相依为命只是一个阶段的事,谁能保证母亲永远不会邂逅可以结合的人,谁又能保证因害怕母亲孤单,孩子就会放弃所有远走高飞的计划?离婚妈妈对孩子有负疚感是可以理解的,但离婚不是一种罪过。带着“赎罪”心理对儿女有求必应的母亲,要么培养出一个自私骄横、不会体谅别人的冷血孩子,要么给善良的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还债”负担。太多的爱恰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包袱,也容易让孩子过多的关注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所有健康的家庭对自己孩子的照料多是恩威并举、宽严毕至的,父母也不会过分小心谨慎,生怕伤及孩子的自尊心。这种爱,恰恰是单身家庭很难具备的。

    勿在孩子心中培植惟我独尊。母亲花点时间让孩子接受新的男友是应该的,但决不要因为害怕触及孩子心中的往事而放弃寻求幸福的机会。孩子即便有抵触情绪,其“不应期”一般也只维持到毕业。当孩子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的朋友和感情寄托,回想往事,他会为当初的耿耿于怀失笑:母亲的幸福岂是自己完全能够给予的?

    我相信,如果单亲家庭的母亲在教育自己孩子时,有意识地遵循上面几个原则,一定能让自己的孩子像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也一定能让他们心中的天空一样蓝。, 百拇医药(杨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