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1081883
不烦则不恼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3年第12期
     在压力面前,每个人都可能有烦恼,但不同的人出现烦恼的频率不一样。有的人很少有烦恼,总是像个快乐天使,令人羡慕不已;可有的人就像掉进了烦恼的泥潭,整天烦躁不安,怨天尤人。不同的人对付烦恼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人对天大的压力也能泰然处之,直面人生;有的人却一点儿不顺心的事都承受不了,不是大发脾气,闹得大家不得安宁,就是忧心忡忡,寻死觅活。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孰优孰劣,不用比较也是一目了然的。也许你会不以为然地说:“并非我喜欢充满烦恼的生活,而是我无法避免生活中的许多烦恼,比如考试不及格、失恋、与同事闹矛盾、工作不顺利等等,烦恼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想躲也躲不过。”

    烦恼当真躲不过吗?那为什么有的人很少有烦恼,而有的人却烦恼不断呢?难道真是他们的命不好吗?如果你相信天命论,不妨认命,继续在烦恼痛苦中去挣扎。对于不信天命的人来说,决不甘心一辈子总是生活在烦恼痛苦的阴影之中,总要做些什么,与命运抗争一下。假如你确实常常感到烦恼而不甘心认命的话,那么就请你跟我来共同探讨什么是烦恼,我们为什么会烦恼,相信当你对烦恼的本质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许多烦恼将会离你而去,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人都有自己面临的压力”,这话的确不错,但这里所说的烦恼应该仅指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情。世界不是为我而存在,自然不会事事顺我心意,生活中不时受点儿挫折理当是意料之中的事,那些经常抱怨自己总是最倒霉的人,恐怕就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抱怨、悔恨、发脾气,“烦恼的事情”就会毫不留情地破坏他的情绪,使“烦恼的事情”变成“烦恼的心情”。相反,在遇到挫折时不是无谓地抱怨、悔恨和发脾气,而是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研究对策,这样,“烦恼的事情”不一定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压力变成了动力,甚至可能还会因“吃一堑,长一智”而窃窃自喜呢。也就是说,烦恼的事情不等于烦恼的心情,“事情”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心情”却是自己的,只要我们愿意,总能找到调控情绪的办法。

    “事情”虽然是客观的,但不同的人对事情的看法常常不一样。比如以上列举的考试不及格、失恋、与同事闹矛盾、工作不顺利等事例,有的人将其看得很重,经常为这些事寝食不安,焦头烂额;而有的人却能理智地看待这些事,即或当时情绪波动很大,也能很快地平静下来。生活中对什么事都不在乎,玩世不恭,固然不可取,但对大事小事都过分在意的人,一定活得很累。A女士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与单位同事的关系一直相处不好。我真心对别人,可别人总是认为我老实好欺负。比如,我每天最先上班,把办公室打扫干净,可同事们却嘲笑我,叫我‘活雷锋’。再如,我讨厌别人抽烟,可他们偏要在办公室里抽烟,还集体买个口罩送我,故意气我……”

    如果偶尔遇到一两件倒霉的事,可能是一时运气不佳,如被小偷扒了钱包什么的,该报警,想骂娘,发泄一通未尝不可,但不必过分往心里去。如果一个人总是遇到倒霉的事,好像个“灾星”一样,走到哪儿烦恼就跟到哪儿,这时就要在自己的心理上找找原因了。前面的A女士的烦恼大多就来自于她心理上的几个认知误区:

    1.以自己的世界观去要求别人。A女士认为别人都应该像自己一样自觉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道理虽不错,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她认为每天提前上班打扫办公室是应当做的事,自己尽管去做,但只要单位没有这样的规定,就不能要求别人也必须这样做,如果因此去指责同事,当然会引起同事的反感了。

    2.一厢情愿的回报期望。如果你是自愿做好事,就不要太在意别人是否给了你回报。如果不想做,又没有谁强迫你做,你大可不必做。如果你是希望获得同事的好感而做,就千万不要抱怨别人没做,不然做了比不做更糟。一面做好事一面唠叨,以为自己做了点儿好事就有了非难别人的权利的人,很难得到别人友善的回报。

    3.含着黄连吃什么都是苦的。生活中很多事本来并不坏,当你认为它不是好事时,它真的可能会成为坏事。A女士的同事称她为“活雷锋”,未必全是恶意的讽刺,将其理解为同事对自己所做好事的认同也未尝不可。对送口罩这样的灰色幽默如也能还之以幽默,每当同事抽烟时就带上口罩,也许真的能起到制止同事在办公室抽烟的作用。如果A女士能吐掉“别人总是认为我老实好欺负”这块“黄连”,她的烦恼一定会少很多。

    可见,烦恼并非全都来自于客观,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的主观感受。很多事自己不烦,就无气可恼。许多寿星都有自己的长寿秘诀,有一条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豁达开朗,保持心情舒畅。如果你希望健康长寿,就从消除烦恼做起吧。, http://www.100md.com(王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