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041065
防治骨质疏松,中医药有优势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6年第4期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亿3千万,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作为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据调查,6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0%,60—70岁女性有1/3患病,8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则高达2/3。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我国估计有6000万—8000万患者。因此,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对于中老年人群,特别是对于绝经期妇女来说极为重要。我国已把骨质疏松的防治列为中老年人保健的重点课题之一。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表现为骨矿含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发生变化,骨的韧性降低,轻微外伤便可发生骨折。其发病过程隐蔽,没有明显的特殊症状,轻者表现为起坐、弯腰或早晨起床时疼痛等不适,严重者出现弯腰驼背、身高变矮,骨质如同糠萝卜、朽木一样,出现蜂窝状,轻微的动作就会发生骨折。平时人们不重视,往往骨折后检查才发现是患了骨质疏松。因此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应做骨密度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以预防为主。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就是骨折,而且是多部位、多次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需长期卧床,常引起许多并发症,死亡率达15%—20%。巨额的医疗费用,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骨质疏松症引起的体形畸变和行动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分为3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为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为Ⅱ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见于8~12岁青少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