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6307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豆瓣读后感.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3日
第1页
第6页
第13页
第27页
第35页
第300页

    参见附件(4265KB,419页)。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畅销20余年、被译为6种语言的心理学入门经典,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项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白学军教授主译并对新版译文精心修订

    本书有什么特点

    1. 畅销20余年的心理学入门经典,被译为6种语言,雄踞美国***排行榜TOP100畅销书行列。豆瓣累计1000余条评价,位列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成为世界各地众多大学和中学的参考教材,被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两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指定为主要参考书。

    2. 内容生动有趣,语言简洁凝练,令人脑洞大开。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心理学教材,作者用简练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让你感到心理学不再“高不可攀”,同时还让你信服现代心理学的确是“硬”科学,并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3.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白学军教授带领自己的弟子们共同翻译,在翻译完初稿后,又由两位博士研究生对照原文仔细核对译稿,最后白教授对全书进行了统校。在本书前几版的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杨治良教授、郭秀艳教授的鼎力相助,对全书译稿进行了审校。

    4. 第7版更新了在心理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两项研究,*一项研究通过巧妙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大脑对颜色的分类,第二项则是使用核磁共振脑成像(MRI)来揭示大脑活动。此外还更新了很多研究报告中的“近期应用”部分,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这40项研究被引用的情况。同时修订了部分专题的名称,如专题一从“生物学与人类行为”改为“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专题十从“社会心理学”改为“人类互动与社会行为”等。

    5. 本书得到了国内心理学界著名人士和机构的赞誉和推荐。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林崇德教授称赞本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不仅适合心理学界的同事欣赏,也值得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浏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吴艳红教授将《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指定为自己主持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参考书,本书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荐用书。

    6. 新版译文不仅经过了译者的修订,同时还由四位具有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心理学专业编辑对照原文进行了精心编校,修正了原译文中不少错漏之处,进一步消灭翻译腔,使得译文更加准确流畅,翻译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7. 新版增加了前几版中因篇幅而删去的“主题索引”部分,详细列出了全书所有关键术语、图表和知识点的译文和书中页码,便于读者梳理知识点和阅读检索,同时也有利于课堂上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内容简介

    《改变心理学的40 项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导论性书籍和心理学研究类著作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 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全书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意识和知觉,条件作用和学习,认知、记忆和智力,毕生发展,动机和情绪,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以及人类互动和社会行为。

    自1992 年首版以来,《改变心理学的40 项研究》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心理学畅销书,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大学和中学的参考教材,且已被译为6 种语言。作者罗杰· 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信服现代心理学的确是“硬”科学,并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改变心理学的40 项研究》第7 版新增了在心理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两项研究。*一项是罗施自1973 年以来的革命性发现,她通过巧妙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大脑对颜色的分类;第二项是近年来的研究,它基于研究目的来使用核磁共振脑成像(MRI)直观地揭示人脑活动。此外,更新了很多研究报告中的“近期应用”部分,反映了进入21 世纪以来这40 项研究被引用的情况。此次修订还对全书译文进行了精心修订和编校,修正了译文中不少错漏之处。

    作者简介

    罗杰·霍克(Roger R. Hock) 博士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Mendocino College)的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方面有30多年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因篇幅有限,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研究过程,于是筹备本书以填补心理学导论性书籍与研究类著作之间的鸿沟。1992年出版本书的第1版之后,好评如潮且备受关注,被译为6种语言。霍克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纵观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精心筛选出对心理学发展影响*大、文献引用较多且至今仍受关注的40项研究,范围涵盖广泛,介绍全面详实,而且每次修订都会更换两项研究,以反映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本书的体例

    本书不可能将每一原创研究的所有内容都包括在内。相应地,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一项研究,本书采用了统一的基本格式,每项研究都包含以下内容:

    1. 可找到含原始研究出处的确切、实用的参考文献。

    2. 该研究背景的简要介绍及开展此项研究的原因。

    3. 该研究依据的理论命题或假设。

    4. 对实验设计和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合适的研究场所、参与者是谁以及如何招募、仪器和材料的使用,以及进行研究的实际步骤。

    5. 用清晰、易理解、非技术性、非统计学的通俗语言总结研究结果。

    6. 根据研究者在原文中对结果的讨论来解释该项研究发现的意义。

    7. 该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内的重要性。

    8. 简要讨论后续研究中的一些支持或反对的情况,以及本领域其他研究对该研究提出的批评与质疑。

    9. 介绍近期某些文章中应用和引用此研究的例子,以说明该研究的持续影响力。

    10. 与本研究有关的进一步研究及最新研究的最新参考资料。

    通常,要想理解科学家所用的语言并不容易(甚至对其他科学家而言也是如此!)。本书的主要目标是使这些研究变得更有意思,从而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并使他们能够体验到这些引人注目的重要发现中那些令人激动的美妙之处。我尽可能地对这些研究进行了适当的简化论述,使之易读易懂,同时又注意保持原有研究的精华,以使读者明了该研究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豆瓣截图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

    书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美)罗杰·R·霍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300-21668-3

    价格:65.00元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目录

    CONTENTS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研究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研究2 丰富的经历是否等于更大的大脑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研究4 小心视崖

    第二章 知觉与意识

    研究5 注视偏好

    研究6 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研究7 类别天成

    研究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研究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研究11 敲敲木头

    研究12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第四章 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研究14 你在哪方面更聪明

    研究15 心中的地图

    研究16 感谢记忆

    第五章 人的发展

    研究17 爱的发现

    研究18 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

    研究19 你的品德如何

    研究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第六章 情绪和动机

    研究21 性动机

    研究22 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研究23 观察你的情绪了吗

    研究24 认知失调

    第七章 人格

    研究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研究26 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研究27 和心脏赛跑

    研究28 个人与集体

    第八章 心理病理学

    研究29 究竟谁是疯子

    研究30 你将再次获得防御

    研究31 习得性抑郁

    研究32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第九章 心理治疗

    研究33 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

    研究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研究35 投射出真正的你

    研究36 编个故事吧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

    研究37 斯坦福监狱实验

    研究38 从众的力量

    研究39 你会伸出援手吗

    研究40 无条件服从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译者序

    白学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正如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名言“认知你自己”所说,为了

    深化认识人类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不断地进行探索,以期揭示

    人类心理的奥秘。

    1879年,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从

    那时起,无数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类心理问题进行了科学、系

    统的研究,其中的一些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经典。经典的研究

    如同陈年老酒,越久越香!阅读经典总能让人受到启迪和教诲,也会

    给人以力量,或产生激励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好书的三个标准:(1)首先,要看这本书有没

    有引导人付诸行动的力量;(2)其次,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发人深省的

    力量;(3)最后,要看这本书有没有追求新意和产生新价值的力量。

    本书中的每一项研究都符合以上三个标准。

    2014年春夏之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联系我,告诉我他

    们获得了该书的最新翻译版权,希望我能够承担此项任务。介于此书

    是许多心理学爱好者、研究者、工作者非常喜欢的读物之一,因此,我欣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又重要的工作,带领自己的学生们共同翻译

    此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终于可以交稿了。同时,看到自己的

    学生们也一天天地成长起来,我感到无比欣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一乐也!”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从2004年我带领学生们第一次翻

    译此书,至今已超过十个年头了。我自己也从一名青年学者变成中年

    学者。一年又一年,时间怎么过得如此快呢?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感

    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然而,许多美好的场景总是不断地激励鼓舞

    着我。记得许多次,心理学界的同仁给自己的学生们介绍“这位就是

    翻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人”时,学生们都表现出激动、兴

    奋的神情,甚至有些学生还将自己新买的书拿来请我签名。另外还有

    些读者来信告诉我说“读了这本书后,我就喜爱上了心理学”;“读

    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心理学是如此好玩”;“读了这本后,我才知

    道心理学如此有意思”;“心理学是科学!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明白

    了如何从事心理学研究”,等等。

    在全书的结构上,这一版没有变化,仍然由十个心理学专题构

    成,具体为:生理学与人类行为、知觉与意识、学习和条件反射、智

    力、认知和记忆、人的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心理病理学、心理

    治疗和社会心理学。每个专题包括4项研究。这十个专题涵盖了当今心

    理学的主流内容,受到的关注程度也非常高。

    每一项研究包括题目、作者、时间、论文名称(或著作名称)、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卷(期)和页码、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论假

    设、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批评、最近应用和参考文献等内容,即

    一项完整研究的全部内容。通过阅读每一项研究,读者能够全方位地

    习得心理学研究的相关知识。

    与本书的第五版相比,本版中更换了两项研究:第一项研究是20

    世纪60年代罗伯特·范茨用天才的方法,让人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如

    何“认识”世界(从1961年起)的革命性发现;第二项研究是菲利浦

    ·津巴尔多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完成的“斯坦福囚犯研究”,主要探

    讨了在某种情境下权威和控制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除了上述变动外,作者对其他研究也作了部分修改,并根据最新

    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丰富。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阅读本书后有所收获呢?

    第一,读书贵有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

    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

    进。”建议你读完每一项研究后,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研究?还有哪些因素需要进一步控制?还可以将此研究拓展到哪些领

    域?

    第二,反复阅读。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有一句名

    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对于经典研究,建议大家多读几遍,反

    复揣摩心理学大师们的智慧与创造。不仅要学习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

    和提出问题的,更要学习他们是如何巧妙地解决问题的,从而提高自

    己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批判性阅读。在《孟子·尽心下》中有一句话:“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首先,读者应仔细阅读每一项研究,尤其是重点

    阅读“批评”这部分内容,看一看前人是如何独立提出自己对经典研

    究的质疑的。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多次练习,就能提

    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加本书翻译的人员:白学军(前言、第1章)、王永胜(第2

    章)、张慢慢(第3章、第4章)、李士一(第5章、第7章)、谭珂

    (第6章)、李馨(第8章)、刘丽(第9章、第10章)。翻译完初稿

    后,大家又进行了互校,然后由谭珂和李士一两位博士研究生对照原

    文仔细核对了译稿。最后,我对全书进行了统校。

    在本书前几版的翻译过程中,得到了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杨治

    良教授和郭秀艳教授的鼎力相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把我领入心理学的殿堂。他

    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取得了无数令人艳羡的成就,成为全国人民教师

    的楷模。能够成为他的学生,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幸。林老师一直关

    心此书的翻译工作,我在此向他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沈德立先生生前对本书的翻译倾注了大量

    的心血。虽然他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留下的“爱国、尊师、勤奋、认

    真”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前进!谨以此书献给沈先生,以表达

    弟子对他无尽的怀念!

    父亲生前一直教导我:做好人、做好事。我一直坚守着父亲的忠

    告。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是忙于工作而很少顾及家庭。一切家务全

    部由妻子承担,且得到岳父、岳母和母亲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对

    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在翻译和校对书稿的过程中,虽然我们非常用心和认真,力争使

    翻译内容准确无误,但我深知自己学识修养还需要提高,因此,译文

    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前言

    欢迎大家阅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书的第七版。20多年

    来,该书已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大学和高中的主要参考书,且已被翻译

    为六种语言。第七版中的大部分内容在第一版时就已包含其中了,这

    表明那些标志性研究仍然对当今心理学的思想与研究有着深远的影

    响。这些研究和各版中增改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一瞥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及发展,并使我们了解到人类在认识自身复杂天性方面所作出的努

    力。

    在心理学的各分支领域中,对人类行为的众多研究都有着举足轻

    重、意义深远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并为日后不计其数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程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有

    些早期研究取得的结果后来饱受争议和质疑,但它们在特定历史条件

    下的影响和作用却丝毫未被削弱。它们依旧为新的著述所引用,并成

    为学术探讨的话题,它们仍是教科书中的基本内容,并在心理学家的

    心目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本书的构思源于我在心理学方面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心理学教

    科书多以一些重要研究为基本内容,这些研究在相对短暂的心理学史

    上,对心理科学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教科书通常简练

    概括这些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却很少对原创性的重要研究给予应有的

    关注,从而大大削弱了科学探索的生命力和兴奋感。有时,对这些研

    究方法和成果的介绍方式甚至会影响读者正确理解研究过程及真正意

    义。这绝不是为了批评教科书的作者们,因为教科书的篇幅有限,他

    们不得不对研究的内容和细节进行艰难的取舍。然而,出现这种情况

    是令人遗憾的,因为现代心理学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在一个多世纪

    里,有许多构思独特、设计精巧的研究,不断地拓展和完善着我们对

    人类行为的认识与理解,使之达到今日如此深入的程度。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本书试图填补心理学教科书与心理学研究之间的鸿沟,它也是对

    心理学史上重大事件的一次回顾。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介绍能使这40项

    研究得到真实再现,以让读者亲身感受它们。本书谨献给所有希望深

    入了解心理学真正起源的人。

    研究的选择

    本书所涵盖的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学术期刊和许多心理学

    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对应选多少研究事

    先并无计划,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本书的篇幅两方面来考虑,选择40

    项研究似乎恰到好处。所挑选的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也许是最著

    名、最重要或是最有影响的。我用“也许”这个词是因为本书的许多

    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选择持不同的意见。毫无疑问,要列出一张

    让所有人都满意的40项研究报告的目录是不可能的。然而,本书所包

    含的这些研究一直被频繁地引用,在它们发表以后,引发了激烈的争

    论,引出了很多的相关研究,开创了心理学探索的新领域,极大地改

    变了我们对人类行为的认识。这些研究是按其所属的心理学分支组织

    起来的,主要包括:生物学与人类行为;知觉和意识;学习和条件反

    射;智力、认知和记忆;人类的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心理病理

    学;心理治疗学和社会心理学。

    本书的体例

    这本书不可能将原始研究报告全部包括在内。为了便于读者更好

    地理解每一项研究,本书采用了统一的格式对这些原创研究进行了分

    析和概括,每项研究都包含以下内容:

    1.一篇确切的、方便查找的关于该原始研究出处的参考文献;

    2.该研究背景的简要介绍及开展此项研究的原因;

    3.该研究检验的理论命题或假设;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4.对实验设计和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被试的选择和组织、仪器

    和材料的使用、进行研究的实际步骤;

    5.用清晰的、易理解的、非技术性的、非统计术语的通俗语言总

    结研究结果;

    6.根据研究者在原文中对结果的讨论来解释该项研究发现的意

    义;

    7.该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内的重要性;

    8.简要讨论后续研究的支持性或反对性结果,以及本领域其他研

    究对该研究提出的批评与质疑;

    9.介绍一个近期在其他文章中应用和引用此研究的例子,以说明

    该研究的持续影响力;

    10.与本研究有关的进一步的和最新的参考资料。

    通常,要想理解科学家所用的语言并不容易(甚至对其他科学家

    而言也是如此)。本书的主要目标是使这些研究变得更有意义,从而

    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并使读者能够体验到这些引人注目的重要发现

    中令人激动的美妙之处。我尽可能对这些研究进行适当的简化论述,使之易读易懂,同时又注意保持原有研究的精华部分,以便读者明了

    其重要影响。

    第七版中的新内容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七版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实质性变

    化,新增了两项关于人类如何知觉世界的研究报告,它们在心理学史

    上影响非凡:第一项是1973年埃莉诺·罗施(Eleanor Rosch)的革命

    性工作,她通过巧妙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大脑对颜色的分类;第二项是

    近年来的研究,它使用高技术设备(主要是MRI)直观地揭示出人脑活

    动。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此外,本书还更新了多篇研究报告中的“近期应用”部分,反映

    了进入21世纪以来,这40项研究被大量引用的情况。每年,本书所提

    及的40项研究被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书中选取了其中一些研究作简

    要介绍,以便读者能够去亲身体验这40项研究对心理学的持续影响。

    在每一章结束时,新的研究将连同其他相关的资料一起列出。读完这

    些后,读者将体会到这些研究对心理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第六版正式出版后的几年以来,我继续与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

    的专家进行交谈,共同探讨了新一版中可能出现的变化,从中获得了

    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研究同行时常会提到两项颇具影响力的

    研究,我也曾一度考虑过它们,所以在这一版中我把它们加了进来。

    两项新增加的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拓宽了我们对人类本性中非常基

    础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增加了我们对人类体验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

    解。

    在第七版中新增加的第一项研究,实际上在20多年前第一版中已

    经包括,这次是重新选入。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学者告诉我,这项

    研究极为重要,不应该从本书中拿掉。这项研究就是由埃莉诺·罗施

    所完成的,她提供的研究证据表明,我们天生就能对颜色进行分类,许多颜色是人们并未学习过的,而是通过预存的颜色原型对它们进行

    分类,这种预存的颜色原型程序化地存在于大脑之中,并且通过进化

    被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当我们认识到颜色的再认能力对早期人类的

    生存和物种存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时,我们就能理解该研究的意义

    所在。虽然早期人类还不能命名颜色,但是颜色对于生存的价值已经

    发挥作用了,如“上次我吃了黄色的叶子,使我大病一场,所以我必

    须远离它。如果我再吃它,我可能会中毒而死”。

    在第七版中新增加的第二个研究与其他研究稍有不同,与其他研

    究相比,该项研究比较新(2003年)。然而,之所以将此项研究收

    录,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主流已转到对大脑的认识,而且科学界已能揭

    示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一种新的范式已经允许研究者“观察”人们在

    进行心理活动时的大脑功能。它还有可能使我们完全能“看到”人们

    正想什么!允许我们进行上述活动的工具就是核磁共振(MRI)。虽然

    MRI已经不是一项十分新颖的技术了,但是研究者现在才用它来观察人

    们思考时的大脑功能。这被称为功能性核磁共振或fMRI。MRI的这一科

    研用途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且人们对其最大潜能仍存有争议。但是当

    你阅读该项研究时,你就会见证fMRI那令人惊叹的用途。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所有40项研究,无论其发表的早晚,我们随后都对一个共性问题

    进行了讨论,这个共性问题就是研究的伦理性。作为科学的心理学,一个最重要的基石是心理学家在以人或动物为被试开展研究时,必须

    遵守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下面让我们简要总结一下社会科学家在开

    展研究工作时所遵循的伦理原则。

    以人或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道德问题

    没有研究对象,就没有科学研究。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和能

    量;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分子、原子和亚原

    子粒子;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人。有时,一些研究中所用的特定

    程序或行为不能用于人,于是就用动物来替代。然而,以动物为对象

    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而不是动物本身。在接下来的文

    章中,读者将读到一些以人和动物为对象的研究。有些可能会引发人

    们对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的思索。

    如果所介绍的研究中存在有让人痛苦或者紧张的研究程序时,我

    们会提醒大家注意研究中的道德问题。但由于这也是一个敏感的话

    题,我在这里就简要谈一下当代心理学家所遵循的伦理原则,就当为

    本书后面要介绍的研究内容作铺垫。

    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制定了严格、明确的准则,用来指导以人作为被试的心理学实验

    研究。下面是这些准则的部分内容:

    “心理学家必须为被试的利益着想,谨防对他们造成伤害。在职业活动中,心理学家要

    尽力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和权力……当职责或关注的问题之间发生冲突时,心理学家力争以高

    度负责的方式解决冲突,努力避免伤害或者使伤害降低到最小……心理学家必须坚持行为的职

    业准则,明确他们的专业角色和职责,为他们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并致力于妥善处置可能

    导致侵犯或伤害的利益冲突……心理学家必须尊重全人类的尊严和利益,尊重个体的隐私权和

    自主权。”[摘自《心理学家的伦理原则和行为法规》(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 and Code of Conduct, 2003);见www.apa.orgethics]。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今天,根据这些准则,在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必须遵守以下几

    条原则。

    1.免于伤害

    这对大家来说是不言自明的。研究者有责任保护被试免于伤害,难道还有其他情况吗?答案是确实有!但这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规

    则。本书中的一些研究同时讨论了实验是否侵犯到被试的权利,以及

    研究者是否遵循了相应的伦理原则。需要指出的是,保护被试免于伤

    害必须扩展到实验之外,如果被试在实验后感到不安,他们可以与研

    究者联系,一起商讨问题所在。

    2.知情同意

    研究者必须事先告知被试实验的目的和程序,以便让被试能够做

    出是否参加实验的决定。如果某人同意参加实验,就称为知情同意

    (informed consent)。在本书中,读者可能会看到,有时实验的目

    的不能事先告诉被试,否则将会使被试的行为发生变化并污染实验的

    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就要隐瞒实验目的。即使如此,研究者

    仍应尽量给被试足够的信息,做到“知情同意”。并且,实验所隐瞒

    的部分必须合理地建立在潜在的研究结果重要性之上,在实验结束

    后,应将相关内容透露给被试知晓,做到“知情同意”。涉及儿童和

    青少年的研究,以上伦理原则同样适用,且其家长或监护人需签署知

    情同意书。

    3.随时退出实验的自由

    在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中,被试应该知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们

    随时有退出实验的自由。这似乎是一条不必要的规则,因为很显然,当被试感到实验程序让他们十分不适时,就能简单地选择退出。然

    而,事情并不总是如此简单。例如,在大学里,许多心理学实验的被

    试是那些为得到学分而参与实验的学生。他们会认为,中途退出实验

    会影响他们得到学分,因此他们并不自由。付费被试在参加心理学实

    验时,如果研究者让被试觉得只有做完实验才能获得报酬,那么这种

    不道德的诱导会使被试失去退出实验的自由。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现,被试应在实验开始前,仅凭他们的参与便得到相应的学分或报

    酬。

    4.保密

    除非得到被试同意,否则所有的实验数据都应保密。尽管这并不

    意味着结果不能公布或发表,但是其公开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隐匿任何

    与个人身份有关的数据信息。通常,研究者甚至根本不采集有关被试

    身份的信息,而是将所有被试的数据合并,计算其群体的平均差异。

    5.执行任务

    绝大多数心理学研究(包括所用方法)在进行时或完成后对被试

    没有任何伤害。然而,即使看起来无害的实验程序有时也可能使被试

    产生沮丧、尴尬、担心等负面影响。防止这种情况的常用措施是询问

    被试执行任务的情况。在被试完成一个实验后,特别是那些含有任何

    形式的欺骗的实验,被试应被告知真相。在此过程中,实验人员应该

    给他们说明实验的真实目的和目标,而且被试有权对有关问题进行询

    问。如果实验有可能对被试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研究者应该将自己

    的联系方式留给被试,必要时作进一步讨论。

    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能会发现有些研究似乎违反了伦理准则。需

    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都是在制定正式的心理学研究伦理原则之前完

    成的,现在已经无法重现这样的研究了。但是伦理原则的缺乏并不能

    成为早期研究者违背道德的理由,对他们的判断应该由我们每个人自

    己来完成。同时,我们还应像众多心理学家所做的那样,从过去的失

    误中吸取教训。

    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

    在科学界内外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就是动物研究中的道德问

    题。随着动物保护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声势也不断壮大。今

    天,之所以出现有关动物被试的争论比有关人类被试的多,主要原因

    可能是动物不像人类那样能够获得知情同意和自由退出实验等准则的

    保护。另外,一些激进的动物保护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有价

    值的,它们能感知疼痛。根据这一观点,动物和人类具有同样的价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值。任何一种对动物的利用形式都是不道德的。这种利用形式包括食

    用鸡肉、穿着皮革和饲养宠物等(按照某些动物保护主义的观点,宠

    物是奴隶的一种形式)。

    争论双方中的一方认为,用动物做研究是不人道、不道德的,是

    应被禁止的。然而,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在科学

    研究中有限制地、人道地使用动物是必须而有益的。许多挽救生命的

    药物和医疗技术都是以动物为被试发展起来的。在心理学研究中,常

    用动物来研究抑郁、大脑的发育、过度拥挤和学习过程等问题。其主

    要原因在于,在人身上从事类似的研究明显是不道德的。例如,你想

    知道玩具与活动的丰富与否对婴儿大脑发育和智力的影响,便把婴儿

    安排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行的。然而,大

    多数人则会同意用老鼠来进行研究,这既能获得对人类而言非常重要

    的研究发现,同时又避免了道德问题(见本书研究2中Rosenzweig

    Bennett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会除制定了以人为被试的研究所应遵循的原则外,还

    制定了严格的规则来规范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这些规则包括让研究

    者为动物提供适当的居住空间、合理的喂养、清洁的环境和健康保

    护,禁止对动物施加所有不必要的伤害。美国心理学会的《关心和使

    用动物的道德行为准则》(2004)的部分内容如下:

    动物在实验期间应给予人道主义关怀和健康的生存条件……鼓励心理学家为实验动物创

    造丰富的环境,心理学家应该掌握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健康以及营造丰富生活环境的最新文献资

    料……当行为程序可以选择时,应该使用对动物造成最小伤害的方式。当使用厌恶性条件时,心理学家应该调整刺激的参数,使其既符合研究的目的,又可以把对动物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只 要 合 乎 情 理 的 , 应 鼓 励 心 理 学 家 亲 自 尝 试 引 起 痛 苦 的 实 验 刺 激

    (见www.apa.orgscienceanguide.html)。

    本书中有几项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除必须考虑这些研究的道德

    问题外,动物研究的结果也很难直接推论到人类。我将在涉及以动物

    为被试的研究的各章节中讨论这些问题。无论是心理学研究者,还是

    学习心理学的学生,每个人对动物研究都应有自己的观点,并在具体

    研究中决定使用动物作被试是否适合。如果你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用动

    物做实验是可接受的话,那么对于本书中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来说,你有必要对这些研究结果作出评判,看它的价值是否足以支持它所用

    的方法。

    最后需要关注与动物研究有关的一些工作进展,即公众关心的虐

    待动物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城拥有哈佛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是重要的国际研究中心之一,那里的健

    康 与 医 疗 系 ( 见

    http:www.cambridgepublichealth.orgservicesregulatory-

    activitieslab-animalslab-animals-overview.php)设立了一个叫

    作动物实验委员会的专员职位。这是第一个该类型的管理职位,由朱

    莉·梅德利(Julie Medley)博士担任。目前剑桥城内有44家研究机

    构,饲养着约20万只动物。该专员负责监管研究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对

    动物是否人道,包括从动物生活方面到研究计划中使用动物的方法。

    如果在某实验室中发现有违反剑桥城法律的行为(即对待动物不人

    道),该专员有权对该实验室处以每天300美元的罚款。在写本书的过

    程中,仅有一家因违规而被罚款,该机构因故意无视动物处理法而被

    罚了总数40000美元(共计有133天违法)。在所有其他情况下,一旦

    发现违反了规定的设施,实验室会自愿快速地作出修改调整。

    在本书中,读者将要看到的这些研究,已经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

    度上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虽然相对较为短暂,但

    是它却充满了丰富多彩、激动人心的对人类本性的发现。

    感谢

    谨向出版人Charlyce Jones Owen女士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从第

    一版伊始就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我非常感谢培生公司心理学部总编

    Jessica Mosher女士对此项目的大力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富有才华的

    帮助。

    对于此版书,我要衷心感谢培生公司的执行心理学总编Stephen

    Frail、项目发展总编Maddy Schricker和第七版GEX出版服务项目经理

    Michelle Durgerian。我以个人名义对才华横溢的Bruce Kenselaar和

    Suzanne Behnke为本书过去几版和这一版的封面设计表示感谢。

    我真诚地感谢心理学同行为本书过去几版花费了他们宝贵的时

    间、精力,并与我交换了他们的意见、建议。我试图利用每一次机会

    将他们有价值的见解包含在本书中。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最后,我要向过去20多年里,直接或间接给予过本书帮助的所有

    家人、朋友和我的学生们,表达我深深的祝福和最衷心的感谢。

    罗杰·R·霍克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第一章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几乎所有基础心理学教科书的开篇都与研究人类行为的生物学有

    关。这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为惯例,而是因为生理过程构成了所有行为

    的基础。心理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心理学

    中研究这一过程的分支称作“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或“生物心理学”(biological psychology),重点研

    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人类通过感官从外界环境获取刺

    激和信息的过程,研究大脑通过组织这些信息形成人类对客观世界的

    知觉方式。

    作为心理学的这一基本组成部分的代表,本章选录的研究涵盖范

    围很大,也是影响力最大、引证次数最多的研究:第一项研究报告探

    讨了有关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功能特异性的著名研究,它使我们现有的

    有关大脑功能的知识得以形成;第二项研究报告证明了幼年时期的刺

    激将有可能促进大脑的高度发展,这一发现让科学界感到震惊;第三

    项研究报告代表了很多心理学家在思考对人类行为、人格、社会交往

    产生的基本原因时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即关于基因重要性的一种新观

    点;第四项研究报告用于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著名方法“视崖”装置

    的发明。所有这些研究报告,尤其是后两项,提出了一个贯穿心理学

    各领域的基本议题,并引发了连续不断、引人入胜的讨论:先天—后

    天之争。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研究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Gazzaniga, M.S.(1967).The split brain in man.Scientific American, 217(2), 24-29.

    也许,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大脑的两半球并不相同,且它们的功能

    也不同。例如,大脑的左半球负责身体右侧的行动,反之亦然。不仅

    如此,大脑的两半球在其他许多方面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功能定位。

    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能力,而大脑右半球则更多地涉及空间关

    系,如艺术活动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知识已经

    相当普及了。众所周知,因中风或遭遇意外事故的受害者,如果其大

    脑的左半球受到损伤,通常会使他们丧失语言能力(通过训练,这种

    能力一般可以恢复)。许多人相信,大脑的每侧或每个“半球”确实

    是可以完全分离的智力系统,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学习、记忆、认知

    世界甚至感受情绪的能力。这一共识的建立是多年来认真研究割裂脑

    的结果。

    这方面研究的先驱是罗杰·W·斯佩里(Roger W.Sperry,1913年

    ~1994年),他的研究在本章涉及的论文发表前15年就开始了。在以动

    物为被试的早期研究中,斯佩里获得了许多重大发现。例如,通过外

    科手术切断一只猫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系,并改变它的视觉神经,使

    猫的左眼只传输信息至左半球,右眼只传输信息至右半球。手术后,这只猫表现得很正常,并且几乎没有显示出不良后果。然后蒙住它的

    右眼,让它学习一种新的行为,比如穿过一个小迷宫找到食物。在这

    只猫能熟练地通过迷宫后,放开右眼,再蒙住它的左眼。然后把它再

    放入迷宫,它的左脑对在哪儿转弯根本没有印象,不得不重新开始熟

    悉整个迷宫。

    斯佩里在此后的30多年里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并且凭借在大脑

    两半球功能定位方面的成就而在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20世纪60年

    代初,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以人为被试,在加州理工学院,迈克尔·加

    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加入了他的研究团队。虽然斯佩里被认

    为是割裂脑研究的奠基人,但本篇选择了加扎尼加的文章,这是因为

    这篇文章清晰、简洁地概括了他们早期以人为被试的合作研究,并且

    一直被许多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引用。这一选择绝不是忽视或掩盖斯佩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里在此领域的领导地位或伟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加扎尼加把他在

    大脑半球功能定位方面的早期研究及发现归功于斯佩里(见Sperry,1968;Puente,1995)。

    为了理解割裂脑研究,首先需要介绍一些人类生理学方面的知

    识。大脑的两半球通过胼胝体(corpus callosum)相互联系,胼胝体

    是由约2亿根神经纤维构成(见图1—1所示)。如果胼胝体被切开,大

    脑两半球连接的主要途径就被切断,那么两半球的功能就彼此独立

    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单独研究大脑的每一个半球,只需要通过外

    科手术切开胼胝体即可。

    图1—1 人类大脑的胼胝体

    资料来源:引自3D4医学图像研究者公司。

    但是,科学家能把人的大脑分开吗?这听起来有点像是科学怪人

    弗兰肯斯坦博士的故事[1]。显然,伦理道德决不允许单单为了研究大

    脑两半球的特定功能就对人采取这样残忍的方式。然而,20世纪50年

    代后期,医学界给了心理学家一个黄金般的机遇。在一些非常特殊的

    极端案例中,对无法控制的癫痫患者来说,切断胼胝体可以极大地减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少、甚至消除癫痫发作。对于那些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治的病人,这

    种手术作为最后的治疗方法,在那时是(并且现在也是)十分成功

    的。当这篇文章在1966年完成时,已经进行了10例这样的手术,其中4

    名患者同意参加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的测试,以确定这种外科手术对他

    们的知觉能力和智力技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理论假设

    研究者力图揭示人脑两半球能独立行使职能的范围以及它们是否

    有互相分离的、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信息传输被

    中断,你身体的右侧会不会突然变得无法与左侧协调?如果语言由大

    脑左半球控制,在这个手术后,你说话的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会

    受到怎样的影响?思维和推理过程是否都独立存在于两个半球中?如

    果大脑真的被分成两个脑,当这两个脑不再交流信息时,一个人还能

    正常地行动吗?既然感觉输入是同时作用于左右两侧的,那么视觉、听觉、触觉等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在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的割裂脑研究

    中,他们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方法

    研究者设计了三组不同类型的测试用来揭示患者的一系列心理

    (认知)能力。一种测试是检测视觉的。他们设计了一种方法,使一

    张印有一个物体、一个单词或者只言片语的图片只能投射到大脑的右

    半球或左半球的单侧视觉区域(称作“视野”),而不是同时投射到

    大脑的两个半球。应该注意的是,正常情况下,两只眼睛能分别向大

    脑的两半球同时传递信息。然而,当物体或单词出现在你面前的某一

    精确位置,你的视线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点上时,你大脑的左视野或右

    视野就可能单独获得图像。

    他们设计的另一种测试是有关触觉(接触)刺激的。患者只能去

    触摸,却看不到给出的物体、字母块或由字母块组成的单词。这种装

    置上有一个底部带有窟窿的屏幕,以便被试能摸到物体,却看不见所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摸的物体。视觉和触觉装置可以同时使用。例如,当一张画有钢笔的

    图片被投射到大脑的一个半球时,将钢笔及一些其他物品放在屏幕

    后,以便被试触摸(参见图1—2)。

    图1—2 对割裂脑患者进行视觉测验的典型装置

    最后是测试听觉能力,这似乎需要更多的技巧。当声音传到你的

    一只耳朵时,感觉信息同时输入你大脑的两半球。因此,想要限制听

    觉信息只输入大脑的一个半球,即使对割裂脑患者,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限制大脑一个半球对这些输入信息作出反应则是可能的。做法

    如下:想象有几种普通的物品(一把汤勺、一支钢笔、一个玻璃球)

    放在布袋里,然后要求你摸出特定的物品。你也许毫不费力就能做

    到。如果你把左手放进袋子里,这只手是由大脑的右侧控制的,反之

    亦然。你认为大脑的一个半球可以单独完成这个任务吗?就像你在后

    面将会看到的,大脑的两个半球在执行这项听觉任务时并没有同等的

    能力。如果不是要求你找到特定的物品,而只是要求你将手伸入袋

    子,通过触觉来识别物品,那又会怎么样呢?这对于你并不困难,而

    对于割裂脑患者来说则相当困难。

    加扎尼加综合上述这些测试方法,揭示出大脑功能之谜。

    结果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你应该知道在实施这种极端的脑部外科手术

    后,患者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特有的情绪反应等相对来说并没有

    改变。他们显得非常愉快,感到一种摆脱病魔的自由。加扎尼加报告

    说,一个手术后很虚弱的患者还开玩笑说,他感到“分裂的头痛”。

    然而,当测试开始时,这些被试却表现出许多不寻常的心理能力。

    视觉能力

    第一个测试中,用带有一排水平排列的灯泡的木板。患者坐在木

    板前,盯着中间的一个灯泡看时,这些灯泡将在其左、右视野依次闪

    烁。然而,当研究者要求病人报告他们看到了什么时,他们却说只看

    到板上右边的灯闪烁过。之后,研究者只让处于患者左视野上的灯泡

    闪烁,病人报告说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对于这一现象,唯一符合逻辑

    的结论是大脑的右半球是一个盲区。随后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灯

    泡再一次闪烁,这次要求患者指出灯泡闪烁的位置。尽管他们说只看

    到右边灯泡的闪烁,但他们能指出整个视野中的灯泡。使用了这种指

    认的方法后,我们发现大脑的两半球都能看见灯泡,并且在视知觉方

    面能力相当。在这里,重要的一点是病人不能说出他看到了全部灯

    泡,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看见,而是因为语言中心位于大脑的左半

    球。换言之,为了能说出你看见的东西,就不得不让你大脑的左半球

    看见这一物体。

    触觉能力

    你可以自己进行一下这个测试。把你的双手放到身后,然后让别

    人把熟悉的物品(一把勺子、一支钢笔、一本书、一只手表)放在你

    的右手或左手里,看你是否能辨别它们。你可能觉得这样做不太难,是不是?这基本上就是斯佩里和加扎尼加对割裂脑患者所做的测试。

    用上述方法把某一种物品放在患者的右手中,不让患者看到或听到,物品的有关信息只传递到他们大脑的左半球,在这种条件下,患者能

    够叫出物品的名字,并能描述它,指出它的用途。然后,当同样的物

    品被放在患者的左手(与右半球相关联)时,患者不能说出物品的名

    字,也不能描述它。但患者知道物品是什么吗?研究者为了找到答

    案,要求被试在他面前的各种物品中找出与左手中的物品(记住,被

    试并没有看见它)相配的物品。他们就像你我一样,很容易地将它找

    出来。这再一次表明,口头表达能力位于大脑的左半球。记住,你能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说出放在左手里的物品的名字是因为信息从你大脑的右半球经由胼胝

    体传到了左半球,你的语言中枢在那里会说“那是一把勺子”。

    视觉与触觉联合测试

    综上所述,这两类测试不仅支持了上述发现,还得出了额外的、有趣的结果。如果只向被试大脑的右半球呈现某一物体的图片,那他

    们既不能说出物品的名字,也不能描述它。事实上,患者也许根本没

    有言语的反应,或否认有任何东西出现。但是如果允许患者伸出左手

    (仍然只用右半球)到屏幕下触摸物品,他们总能找到与视觉呈现相

    同的物品。

    测试发现,右半球也能很好地思考和分析物体。加扎尼加曾报告

    说,在展示某一物品的图片(比如香烟)给被试的右半球时,允许被

    试在屏幕后触摸10种物品,但里面却没有香烟,并让其选择最接近图

    片的一件物品——在本研究中是一个烟灰缸。加扎尼加继而解释道:

    “然而,太奇怪了!即使在他们正确反应之后,并在他们左手握着烟灰缸时,他们也不

    能说出或描述实物烟灰缸以及图片上的香烟。显然,在知觉和知识方面,左半球和右半球完全

    分开了。”(P.26)

    另外一些测试结果很清楚地表明右半球具有语言加工能力。有这

    样一个著名的、极富创造力和启示性的视觉测试装置。当“HEART”这

    个词被投射到患者的视野中,其中右视野可以看到“HE”,左视野可

    以看到“ART”。现在,根据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你认为患者将会口头

    报告看到了什么?如果你说是“ART”,那么你答对了。然而,这一实

    验的启示性在于,当被试面对印有单词“HE”和“ART”的两张卡片,并且要他们用左手指出所看见的单词时,他们全都指向“HE”!这证

    明大脑右半球能理解语言,虽然它使用了不同于大脑左半球的方式,即一种非言语的方式。

    对患者进行的听力测试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要求患者把左手伸

    入一个他们看不到的混杂着不同物品的袋子里,让他们拿出某一特定

    的物品(一块手表、一个玻璃球、一把梳子、一枚硬币),他们没有

    丝毫困难。这表明大脑右半球正在理解语言。甚至研究者只对目标物

    品的某一特征进行描述,要求患者去寻找时,他们仍能做到准确无

    误。加扎尼加举了一个例子:当要求患者在一个装满不同塑料水果的

    袋子里去找出“猴子最喜欢的水果”时,他们拿出一个香蕉;当要求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患者找出“新奇士(Sunkist)销售很多的一种水果”时,他们拿出一

    个橙子。然而,如果同样的水果放在患者的左手里而不让他看见时,他们就不能说出那是什么。换言之,当要求被试用言语作反应时,大

    脑右半球则无法执行。

    大脑两半球具有惊人的不同之处,我们的最后一个例子采用了放

    在屏幕后桌子上的塑料字母块。主试要求患者用左手将这些字母块拼

    成各种单词时,他们很容易地做到了。即使把能拼成特定单词的三四

    个字母块放在屏幕后面,他们也能用左手依照单词正确地排列字母。

    然而,完成这一任务后,这些患者却不能说出刚刚拼写的单词。很明

    显,大脑的左半球在言语上优于右半球(这在一些左利手人中可能正

    好相反)。那么,大脑右半球有什么优势技能呢?斯佩里和加扎尼加

    在这一早期研究中发现,在涉及空间关系和形状的视觉任务中,左手

    的成绩更好(即使这些患者都是右利手)。就像在图1—3中看到的,复制三维图画(用铅笔在屏幕后复制图画),左手的成绩更好。

    图1—3 割裂脑患者所画的图

    资料来源:引自Michael S.Gazzaniga“割裂脑人”。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最后,研究者想要揭示割裂脑患者的情绪反应。进行视觉实验

    时,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突然给被试的左半球或右半球呈现一张女人的

    裸体照片。例如,他们把这张照片投射到一名女性患者大脑的左半

    球。

    “她大笑,并且能用语言说出这是张裸体照片。之后当这张照片呈现在她大脑的右半球

    时,她说……她什么也没看见,但她脸上立即闪过狡黠的微笑,并开始咯咯地笑起来。问她笑

    什么时,她说:‘我不知道……没什么……

    哦——那个机器真滑稽。’虽然大脑右半球不能描绘所看到的东

    西,但视觉刺激仍能在大脑右半球引起情绪反应,就像在大脑左半球

    引起的一样。”(P.29)

    讨论

    从这篇研究报告得出的总结性的结论是,每个人的颅骨内有两个

    不同的脑,每个脑都具有复杂的能力。加扎尼加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如果我们的大脑真的是两个脑,那么当大脑的两半被分开后,也许

    我们就有双倍处理信息的潜能。的确,有些研究证据表明,在正常人

    完成一项认知任务的时间内,割裂脑患者能完成两项任务。

    结果的意义

    斯佩里、加扎尼加的这些研究结果及后续研究在许多领域都是极

    其重要并影响深远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大脑的两半球有许多特有

    的技能和功能。大脑左半球更擅长于言语、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

    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

    随着对大脑两半球功能定位的认识的深入,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疗

    中风或脑部损伤的患者。明确损伤的位置,就可以预测当病人康复后

    会存在哪些后遗症。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制订出恰当的重新学习、重

    新适应的计划,用来帮助病人尽可能快速、全面地恢复健康。

    加扎尼加和斯佩里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以后,得出

    了“大脑的每个半球的确有各自的思想”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他们对割裂脑患者测试了比上述问题更复杂的问题。其中一个

    是:“你会选择什么职业?”一名男性患者口头(大脑左半球)回答

    说,他想当个绘图员,而他的左手(大脑右半球)通过触摸大写字母

    拼出了“automobile race(赛车)”(Gazzaniga LeDoux,1978)。事实上,加扎尼加向前推进了他的理论。目前他坚持认为,即使大脑完好无损的正常人,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完全充分

    (Gazzaniga,1985)。例如,如果特定的信息,比如形成某种情绪的

    信息,没有以语言的方式存储起来,大脑左半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结

    果就可能是你感到伤心,但却说不出原因。由于这是一种令人不适的

    认知困境,因此大脑左半球会试图用语言来解释这种悲伤(毕竟,语

    言是它的主要工作)。然而,由于大脑左半球并不具备所需的充足资

    料,所以它的解释可能完全是错误的!

    批评

    多年来,很少有人对斯佩里、加扎尼加及其他人在割裂脑研究中

    得出的结果产生质疑。有关这项研究的批评转而集中在“大脑左、右

    半球功能特异性”这一观点向大众文化及传媒传达的方式上。

    现在,有一种说法被人们广泛接受,即有些人的大脑右半球或左

    半球更为发达,或是为了提高你的某项技能,你需要发展大脑的某半

    球。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心理学家杰瑞·利维(Jerre Levy)一直

    在努力消除有关人具有两个功能独立的大脑的观念,并在这方面处于

    最前沿。她认为,正因为大脑两半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它们的功能

    必须整合,而不是如大多数人所相信的那样,需要互相分离。通过整

    合,大脑能用超过并不同于任何一个半球的能力及方式去工作。

    例如,当你在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大脑右半球正专注于故事的感

    情方面(幽默、悲伤),想象其视觉情景,保持故事整体结构的印

    象,并且欣赏其艺术写作手法(例如隐喻的运用)。当这些活动发生

    的时候,大脑左半球正在理解书面语言,从词句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寻

    找意义,并且将这些词转换成语音,使它们可以作为语言来理解。你

    能阅读、理解并欣赏一个故事,是因为大脑是作为一个单一、整合的

    结构运行的(Levy,1985)。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利维认为,事实上,没有一项人类活动是只用大脑的一个半球来

    完成的:“那种流行的神话只是一种解释和愿望,并不是科学家的客

    观发现。正常人不会只有半个脑,也不会有两个脑,有的只是一个分

    化的大脑,大脑的每个半球都具有特定的功能。”(Levy,1985,P.44)

    近期应用

    对利维见解的引用再次说明了斯佩里和加扎尼加割裂脑研究的持

    续影响。近期一篇评论医学和心理学文献的文章指出,有许多领域的

    大量文章不仅参考了罗杰·斯佩里早期的研究及方法,而且也有很多

    参考了加扎尼加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1998年,法国的

    一项研究(Hommet Billard,1998)对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的研究基

    础提出质疑,认为切断胼胝体难以把大脑分成两半。法国的这一研究

    发现,对于一种天生就没有胼胝体的孩子(一种罕见的脑畸形),信

    息仍可以在他们大脑的两半球之间传递。研究者推断,这些孩子脑内

    一定存在着除胼胝体以外的其他形式的重要连接方式。在割裂脑患者

    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皮层下联系现在还不清楚。

    最近的研究提示,在将加扎尼加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时需要特

    别注意(Alferink Farmer-Dougan,2010)。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

    是大脑两半球控制着明显不同的认知功能。这一结论来自于因病而进

    行外科手术、切断胼胝体的少数病人。我们不能没有限制地将这些结

    论用于大脑正常的人身上。基于大脑半球负责特定任务加工观点的教

    育模式将是非常危险的。一些研究者指出,上述研究中的病人即便在

    手术前,其大脑功能也是异常的,因此,在针对正常人的教育上,我

    们应该避免只关注大脑的一个半球。

    尽管如此,研究者仍在继续探究关于大脑两半球彼此独立的不同

    功能与影响的问题。一个研究(Morton,2003)揭示了优势半球是如

    何决定个体特定的兴趣和职业的。Morton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两个发

    现:第一,通过使用最佳利手测验(The Best Hand Test)测量脑半

    球偏侧化(即一个人是左脑取向还是右脑取向),Morton发现在上大

    学一年级基础课的400名学生中,56%的人是左脑取向。将同样的方法

    用于另外180名学习特殊高阶课程的学生,发现左脑取向的学生在38%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到65%之间,这一差异意味着大脑半球可能与大学生学业成就和兴趣有

    关;第二,Morton使用相同的方法探讨在大学中,大脑半球取向是如

    何决定不同专业岗位的。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半球偏侧化能够显著地

    预测个人的职业选择。在Morton的研究中,83%的生物化学家是左脑取

    向者,天文学家中有29%的人是左脑取向者(P.319)。从这项研究

    中,你可以发现其与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的工作有某种联系,生物学家

    和化学家更多地依赖于其语言能力,而天文学家必须在空间关系方面

    具备更好的能力。

    结论

    一些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上述观点,并将其应用于一些心理紊乱

    问题上,如分裂性多重人格障碍(见Schiffer,1996)。其背后的思

    想是,对于一些具有完整的、“非割裂”大脑的人,他们的大脑右半

    球可能会比左半球的功能更独立,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一个人

    的意识。多重人格障碍有没有可能是隐藏于大脑右半球的人格的外在

    表现呢?这是一个值得用你大脑的两个半球思考的问题……

    Alferink, L., Farmer-Dougan, V.(2010).Brain-(not) based

    education: Dangers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application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Exceptionality,18, 42-52.

    Gazzaniga, M.S.(1985).The social brain.New York:Basic

    Books.

    Gazzaniga, M.S., Ledoux, J.E.(1978).The integrated

    mind.New York: Plenum Press.

    Hommet, C., Billard, C.(1998).Corpus callosum syndrome

    in children.Neurochirurgie, 44(1),110-112.

    Levy, J.(1985, May).Right brain , left brain: Fact and

    fiction.Psychology Today, 42-44.

    Morton, B.E.(2003).Line bisection-based hemisphericity

    estimat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Evidence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of sorting dur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career selection.Brain

    and Cognition, 52(3), 319-325

    Puente, A.F.(1995).Roger Wolcott Sperry (1913-

    1994).American Psychologist, 50(11).940-941.

    Schiffer, F.(1996).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right-

    hemisphere: Possible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ical

    function.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4(3),126-138.

    Sperry, R.W.(1968).Hemisphere disconnection and unity in

    conscious awareness.American Psychologist, 23, 723-733.

    注释

    [1]玛丽·雪莱创作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中的主人公,他通过人工手段制造出生命,而非真正的科学。——译者注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研究2 丰富的经历是否等于更大的大脑

    Rosenzweig, M.R., Bennett, E.L., Diamond, M.C.(1972).Brai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xperience.Scientific American, 226 (2), 22-29.

    如今,如果你进入一个典型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婴儿房间,你可

    能会看到一张婴儿床,在婴儿伸手可及的上方悬挂着许多小动物玩具

    和各种各样的彩色玩具。其中一些玩具会发光、会活动、会演奏音

    乐,或者兼有上述三种功能。设想一下,人们为什么给婴儿准备这么

    多可看可玩的东西呢?除了婴儿喜欢这些东西并作出积极反应外,绝

    大部分父母都相信,无论这个观点得到公认与否,孩子们需要一个令

    他们兴奋的环境,以促进智力和大脑最大程度的发展。

    关于某种特定的经历是否会引起大脑形态变化的问题,几个世纪

    以来一直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在猜测和研究的话题。1785年,意大利解

    剖学家玛拉卡尼(Malacarne)研究了同一胎产下的几对小狗和同一窝

    蛋孵出的几只小鸟。他有目的地长期训练每一对中的一只,而另外一

    只会得到同样良好的照料,但并不接受训练。然后,通过对动物的尸

    体进行解剖,他发现受过训练的动物的大脑表现得更为复杂,带有更

    多的褶皱和沟回。然而,这一研究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没能继续下去。

    在19世纪后期,人们试图把一个人的学习量和他脑袋的周长联系起

    来。虽然一些早期的研究成果支持这种相关,但后来的研究成果认为

    这并不是一种测量大脑发展的有效尺度。

    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们具备更精确地检测

    大脑变化的能力,他们运用高倍显微技术,并对大脑内各种酶和神经

    递质水平进行评估。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马克·罗兹维格

    (Mark Rosenzweig)及其同事爱德华·本奈特(Edward Bennett)以

    及玛丽安·戴蒙德(Marian Diamond)采用这些技术,历时10余年,进行了由16次实验组成的系列研究,力图揭示经验对大脑的影响。本

    章的这篇文章将介绍他们的研究发现。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他们

    的研究中并没有用人作被试,而是像很多经典心理学实验一样,用老

    鼠作被试。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理论假设

    由于心理学家最终的兴趣在于人而不是老鼠,因而就必须指出这

    种不用人作被试的研究的合理性。在这些研究中,为什么选择老鼠作

    被试就成了研究理论基础的一部分。作者解释说,由于多种原因,使

    用啮齿类动物比使用高级的哺乳类动物(如食肉类或灵长类动物)更

    方便。这项研究的重点是脑部,老鼠的脑部是平滑的,并不像更高等

    的动物那样曲折而复杂。因此,对其大脑的检测和测量就更容易。此

    外,老鼠体型较小并且也不昂贵,在实验室的研究中,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考虑因素(通常实验室经费并不充足而且缺乏空间)。老鼠一胎

    多子,这就允许研究者将同一窝中的老鼠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作者最后指出,研究者培养了多种种系的老鼠,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把

    遗传因素考虑在内。

    在罗兹维格的研究中,隐含着一种想法,即把饲养在单调或贫乏

    环境中的动物与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动物进行对比,二者在大脑发育

    和化学物质等方面将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这篇实验报告所涉及的每

    次实验中,均采用了12组老鼠,每一组均由取自同一胎的三只雄鼠组

    成。

    方法

    三只雄鼠都是从一胎所生的老鼠中选择的,它们被随机分配到三

    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中。一只老鼠仍旧与其他同伴待在实验室笼子里,另一只被分派到罗兹维格称为“丰富环境”的笼子里,第三只被分派

    到“贫乏环境”的笼子里。记住,在16次实验中,每次都有12只老鼠

    被安排在每一种实验条件中。

    三种不同环境(如图1—4)描述如下。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图1—4 罗兹维格等人实验中三个笼子的环境

    1.标准的实验室笼子中,有几只老鼠生活在足够大的空间

    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

    2.贫乏的环境是一个略微小一些的笼子,老鼠被放置在单独

    隔离的空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3.丰富的环境几乎是一个老鼠的迪士尼乐园(并没有冒犯米

    老鼠的意思),6~8只老鼠生活在一个“带有各种可供玩耍的物品

    的大笼子里。每天从25种玩具中选取一种新的组合放在笼子

    里”(第22页)。

    实验人员让老鼠在这些不同环境里生活4周到10周不等。经过这样

    不同阶段的实验处理之后,实验人员将人道地剥夺这些实验老鼠的生

    命,对它们进行解剖以确定脑部发育是否不同。为了避免实验者偏见

    的影响,解剖按照编号的随机顺序进行,这就可以避免尸检人员知道

    老鼠是在哪种环境下成长的。研究者关注的是生活在丰富环境下与生

    活在贫乏环境下的老鼠的大脑所出现的不同。

    解剖老鼠的大脑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测量、称重和分析,以确定

    细胞生长量与神经递质活动的水平。在对后者的测量中,有一种叫

    作“乙酰胆碱”的脑酶引起了研究者们特别的兴趣。这种化学物质十

    分重要,因为它能使脑细胞中神经冲动传递得更快、更高效。

    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是否发现了老鼠的大脑因其生活环境的丰富

    或贫乏而有所不同呢?以下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

    结果

    结果证实,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老鼠,其大脑在很多方面都有别

    于贫乏环境中的老鼠。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皮层(即大脑

    对经验作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

    入,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更重且更厚,并且这种差别

    很显著。前面提到神经系统中存在的“乙酰胆碱”酶,在身处丰富环

    境的老鼠的大脑组织中更具活性。

    两组老鼠的脑细胞(又称为神经元)在数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别,但丰富的环境使老鼠的大脑神经元变得更大。与此相关,研究还发

    现,丰富环境中的老鼠的RNA和DNA(两种对神经元生长起最重要作用

    的化学成分)的比率也相对更高。这意味着在丰富环境里长大的老鼠

    其大脑中有更高水平的化学活动。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解释说:“虽然由环境引起的大脑变化并不

    很大,但我们确信这种变化是千真万确的。在重复实验的时候,上述

    结果仍能出现……我们发现,经验对大脑最一致的影响表现在大脑皮

    层与大脑的其余部分(即皮层下部)的重量之比上。具体表现为,经

    验使大脑皮层迅速地增重,但大脑其他部分变化很小”(P.25)。这

    种对大脑皮层与大脑其余部分比率的测量是对大脑变化最精确的测

    量。这是因为每只动物的脑重量会随动物体重的变化而变化,运用这

    个比率,可以消除个体差异。图1—5用图表说明了16次实验的结果。

    正如你看到的,只有一次实验结果的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

    最后,是有关两组老鼠大脑的神经突触的发现。神经突触是指两

    个神经元相汇之处。大部分大脑活动发生在神经突触上,在这里,神

    经冲动有可能通过一个又一个神经元继续传递下去,也有可能被抑制

    或终止。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能发现在丰富环境中长大的老鼠其大

    脑中的神经突触比在贫乏环境下长大的老鼠的神经突触大50%。

    图1—5 丰富环境与贫乏环境相比老鼠大脑皮层增加的比率

    注:实验2至16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资料来源:引自Rosenzweig, Bennett, Diamond, P.26。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讨论及批评

    经过近10年的研究,罗兹维格、贝奈特和戴蒙德满怀信心地指

    出:“毫无疑问,大脑构造及其化学成分的很多方面可以被经验改

    变。”(P.27)。然而,他们也坦承,当他们第一次公布研究结果

    时,许多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像这样的结果在过去的研究中从

    未被清楚地证实过。有些批评意见认为,也许并不是丰富的生活环境

    使大脑产生了变化,而是由于老鼠接受了不同的实验处理,如纯粹的

    触摸或压力情境。

    这种批评是有根据的,在丰富环境的实验条件下,老鼠每天被触

    摸两次,即在换玩具时得将它们移开。而在贫乏环境的实验条件下,老鼠没有被触摸。因此,可能是触摸导致了这一结果,而不是丰富环

    境的实验条件所致。为了消除这一潜在的混淆因素,研究者每天抚摸

    一组老鼠,而不抚摸与它们同胎的另一组老鼠(这些老鼠都处在同一

    环境中)。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并没有发现这两组老鼠的大脑有什么

    不同。此外,在他们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同样抚摸在丰富环境与贫乏

    环境条件下的老鼠,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至于压力情境,批评者认为,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因被隔离

    而产生压力,这是导致它们大脑欠发达的原因。罗兹维格等人引证了

    另一项研究,此项研究让老鼠暴露于日常的压力情境之中(旋转笼子

    或给予轻微电击),并没有发现仅因压力而使大脑改变的证据。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任何研究都存在人为性问题。罗兹维格和他的

    同事很想知道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中,各种水平的刺激是如何影响动物

    的大脑发育的。他们指出,实验室中的老鼠常在人工环境中繁殖,且

    已经繁衍了100代,它们和野生鼠几乎是没有相似的遗传基因。为了探

    索这种有趣的可能性,他们开始研究野生老鼠。他们把抓到的这种野

    生鼠随机地放在户外自然环境中或是实验室的丰富环境笼子里。4周

    后,发现户外老鼠的大脑比实验室老鼠的大脑发展得更好。“这就表

    明,实验室中的丰富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仍是相当贫乏的”(第27

    页)。

    最后,涉及动物被试最主要的批评意见是它与人的关系问题。毫

    无疑问,这类研究永远不能用人来做被试,但是研究者仍有责任探讨

    此问题,并且这些科学家也这样做了。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作者解释说,很难把在一组老鼠身上的研究结果泛化到另一组老

    鼠身上,而要把用老鼠做研究的结果泛化到猴子或人的身上则更难。

    虽然他们宣布在几类啮齿类动物身上取得了相似的结果,但他们也承

    认,在得出经验对人脑产生影响的假设前,仍需要更多研究。然而,他们提出以动物为被试的这类研究的价值在于“允许我们对概念和技

    术进行检验,其中一部分可能对今后以人为被试的研究有所帮

    助”(第27页)。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这项研究的几个潜在好处。它可以用在

    对记忆的研究中。由于经验而使大脑产生的改变,可以使人更好地理

    解记忆是怎样被保存在大脑中的,从而导致一些新技术的产生以提高

    记忆并阻止因年龄增长而导致记忆的衰退。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有

    助于解释营养不良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作者的观点是,营养不良

    可以使一个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迟钝,长期持续的营养不良可能限制

    大脑的发育。作者强调,一些同时进行的研究证明,营养不良对大脑

    发育的影响也会因环境的丰富而减轻,或因环境的恶劣而加重。

    相关研究和近期应用

    这项由罗兹维格、本奈特和戴蒙德所做的工作,对这一领域研究

    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催化剂般的作用。自他们论文发表的25年以来,这

    几位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一道继续致力于巩固、改进、扩充他们的研

    究成果。

    例如,他们发现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即使

    是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它被放在一个丰富环境中的时

    候,其大脑发育也能获得提高(见本奈特,1976,一个完整的回

    顾)。

    现有的一些证据表明,经验确实改变了人类大脑的发育。通过对

    自然死亡者的尸体解剖,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具有更多的技术和能力

    时,他的大脑确实变得更复杂也更重。在对那些没有某种特定经历的

    人的大脑进行解剖时,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些结果。例如,与视觉正常

    的人相比,盲人大脑的视觉皮层部分明显发育不良,沟回较少,皮层

    较薄。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玛丽安·戴蒙德(Marian Diamond)是原稿的作者之一,她在人

    类智力的毕生发展进程方面运用了这一研究成果。她说:“在生活

    中,我想我们应该对大脑老化持一个更乐观的态度……主要因素是刺

    激,神经细胞因刺激而存在,所以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关键因素。如

    果一个人在一生中始终充满好奇心,那这将刺激他的神经组织和大脑

    皮层……我寻访在88岁以后还极有活力的人。我发现那些经常用脑的

    人,大脑不易老化。事情就是这样简单。”(Hopson,1984,P.70)

    两项新近研究从不同的实际应用角度阐述了罗兹维格、戴蒙德和

    本奈特关于环境影响大脑发育的观点。怀斯和贝林格(Weiss

    Bellinger,2006)将研究扩展到探讨有害环境对人类大脑早期发展的

    影响,他们认为有害环境不仅应包括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还应考虑

    个体生活情境中的所有因素,如遗传倾向和生活环境的丰富或贫乏。

    研究者提出,对人类而言,接触有害物质造成的影响与个体成长环境

    的丰富或贫乏直接相关。换言之,在贫困中长大的儿童,不仅其发展

    环境相对贫乏,而且其暴露于有害物质中的风险更高。环境因素甚至

    会作用于有害物质,从而对大脑发展造成影响。怀斯和贝林格称,对

    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的研究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集中于研究有害物质

    本身,而淡化相关的情境变量。作者写道:

    我们认为,生命早期暴露于具有神经毒性化学物质中所造成的后

    果,取决于儿童的社会环境,包括其出生前的主导环境……我们认

    为,要对有害物质在神经行为层面的潜在后果作真正评估,离不开个

    体活动、导致其独特性和持续造成个体缺陷的生态环境(如环境丰

    富)(P.1497)。

    另一篇文章也引用了罗兹维格在1972年的研究,对近来一些试图

    用过分简单化的丰富环境策略来促进儿童大脑发育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Jones Zigler,2002)。正如你料想的那样,当公众了解到罗兹

    维格等人的研究后,就有可能掀起一些看似极有吸引力的热潮,但它

    们却极少建立在科学事实之上。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莫扎特效

    应”(Mozart Effect)就属其中一例。这一股狂热开始于一些初步研

    究所发现的结果:儿童听莫扎特(而不是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音乐,学习将变得更好。这一思想在互联网上发展到了极致,“莫扎特效

    应”可使儿童和成人从中获益,并宣称特定的音乐能够促进全身健

    康、提高记忆力、治疗注意缺陷、减少抑郁和加速身体创伤的愈合。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结论

    琼斯和奇格勒(Jones Ziger,2002)认为这些流行的应用对研

    究的推广不仅无效而且危险。他们指出:“将脑研究的结果作为一

    种‘权宜之计’,用来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这是不恰当

    的。”(P.355)他们进一步提出,当科学的脑与学习的研究得到谨慎

    的、正确的应用时,它才能够“对早期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起到深入

    的、高质量的、多领域的干预作用”(P.355)。

    Bennett, E.L.(1976).Cerebral effects of differential

    experience and training.In M.R .Rosenzweig E.L.Bennett

    (Eds.), Neural mechanisms of learning and memory.Cambridge,MA: MIT Press.

    Hopson, J.(1984).A love affair with the brain: A PT

    conversation with Marian Diamond.Psychology Today,11, 62-75.

    Jones, S. Zigler, E.(2002).The Mozart Effect: Not

    learning from history.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355-373.

    Weiss, B., Bellinger, D.C.(2006).Social ecology of

    children’s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Commentary).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114 , 1479-

    1485.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Bouchard, T., Lykken, D., McGue, M., Segal, N., Tellegen, A.(1990).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Science, 250, 223-229.

    近来,在如何广义地看待人类行为这一问题上,心理学家的意见

    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本项研究正是这一变化的代表。倘若你想体

    会一下这种变化,可以对以下这个问题稍作思考:“你是怎样的一个

    人?”只需花一点儿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个性特征,即你的“人格特

    质”:你是易紧张激动还是平静放松?内向腼腆还是开朗大方?富于

    冒险精神还是追求舒适安逸?合群还是孤僻?对未来是乐观还是悲

    观?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你认为与之有关的问题。慢慢儿

    来……完成了吗?现在,请回答下面这个对本文而言非常重要的问

    题:“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换言之,是什么因素使你变成了

    现在的你?

    一般而言,你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将此归结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以及他们灌输给子女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权衡轻重的原则等。你也许

    会认为这其中有兄弟姐妹、祖父母、叔叔阿姨以及在你的品格塑造方

    面起关键作用的同伴、老师和其他良师益友的影响;有些人还会想到

    生命中的一些重大转折,如生病,失去自己所爱的人,对大学、专业

    甚至是对特殊生命历程的选择,都有可能对一个人人格的塑造产生极

    大影响。以上这些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然而,所有这些影

    响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环境因素。几乎没有人会

    对“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报以“我生来就是这

    样”、“这都是我的基因使然”的回答。

    所有人都承认身高、发色、体型及眼睛的颜色等体态特征具有遗

    传性。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癌症、心脏病和高血压等许多疾病

    的发病倾向也有很明显的遗传成分。但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人的心理

    品质中,基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说到这些,你一定会感到很奇

    怪,但在我们的“环境偏向”事实上的确有原因可循。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首先,在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领域一直被一种叫行为主义的人

    性理论所统治。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人的行为被环境因素所左

    右,其中包括引起人的行为的刺激和某种选择反应的结果。严格的行

    为主义者相信,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不仅不能用科学的手段加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对完整解释人类的行为无关而多余。行为主义的理论是

    否为大众文化所理解或接受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对如今根深

    蒂固的大众信仰的现实影响,大家普遍认为,经验是人性塑造的基本

    因素或唯一因素。

    其次,遗传和生理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便

    是人们普遍接受用环境因素解释人类行为的又一个原因。人们常会

    说:“我成了一名作家,这是因为在我七年级时,我的写作老师曾给

    予我深深的启发和鼓励。”你记得这些影响的存在,它们是你亲眼所

    见的,是你过去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你目前能够意识到的经验。我

    们很难意识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很少有人会说:“我成了一名作家,是因为在我的DNA中包含了一种基因,这种基因在我的身上得以表现,它使我先天就具备了妙笔生花的倾向。”基因的影响看不见,摸不

    着,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位于身体的哪个部位!

    最后,很多人不愿接受基因在其人格塑造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宁愿相信真正起作用的是他们在生活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因为前

    者带有宿命论的味道,而且无法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对那些可能

    会限制个体就生活中的一些结果作出决定的意志力的理论,很多人都

    很反感。因此,他们便趋向于回避和反对行为和人格的遗传学解释。

    事实上,完整的人格是通过遗传和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塑造起来的,我

    们所要问的唯一的一个问题是:此二者中,哪个占了主导地位?或用

    媒体的惯用表达方式来说,便是:“人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本节我们将要探讨的是由托马斯·鲍查德(Thomas Bouchard)、大卫·莱肯(David Lykken)及其助手们在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

    尼苏达大学所完成的论文。文章所涉及的是一项开始于1979年的研

    究,该研究意在检验基因在决定个人心理品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人

    们试图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将人的行为和人格中的遗传影响(先天)和

    环境影响(后天)加以分离,这便促使了该项研究的出现。但是,假

    定你们每个人都不是被收养的,且生长于基因赠予者(即父母)所营

    造的环境里,你们想想,此时要把遗传和环境因素分离开来就不那么

    简单了。举个例子,你可能和你父亲一样具有幽默感(绝无冒犯之

    意),这种幽默感是你从他那儿学到的(后天的)呢,还是你继承了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他那载有“幽默感”的基因(先天的)?我们似乎无法找到一种系统

    的方法来把这两种因素分开,对吗?

    然而,鲍查德和莱肯会回答“错!”他们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确

    定某种心理特征到底是由遗传因素还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他们对这

    种方法颇有信心。

    理论假设

    这确实不难,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两个具有相同基因的人,从出

    生起就把他们分开,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把他们抚养成人。然

    后,你就可以假定,到他们成年时,他们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便

    是遗传因素所致。但研究者到底怎样才能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呢

    (别说是“克隆”;我们还没到那一步)?即使我们能找到,要强迫

    他们进入完全相反的生存环境也很不道德,不是吗?正如你已经猜到

    的那样,研究者没必要这么做。社会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这一切:同卵

    双胞胎实际上就具有完全一致的遗传结构。之所以称其为同卵双胞胎

    是因为他们始于同一个受精的卵子,简称受精卵,然后才分裂成为两

    个相同的胚胎。异卵双胞胎是两个不同的精子细胞使两个不同的卵子

    受精后的结果,所以把他们称为异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和其他非双

    胞胎的兄弟姐妹一样,仅具有遗传的相似性。不幸的是,双胞胎弃婴

    被不同家庭所收养的情况时有发生。收养机构也会尽力把兄弟姐妹放

    在一起,特别是双胞胎,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家

    庭,尽管这有时会意味着分离。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数以千计的

    同卵、异卵双胞胎为不同的家庭所收养,他们在不同的、有时甚至是

    截然不同的环境下长大,而且他们通常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双胞胎的

    兄弟姐妹。

    鲍查德和莱肯从1983年便开始鉴定、寻找这类双胞胎并将他们集

    中起来,他们最终找到了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这56对

    双胞胎来自美国等8个国家,他们同意参加为期一周的集中心理测验和

    生理测量。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后,鲍查德等人于1990年完成了这

    篇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是在“双子城”之一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进行

    的,它无法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那些共同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成长的同卵双胞胎(MZT)进行比较,得出了惊人的发现,在整个生物

    与行为科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方法

    被试

    这项研究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寻找那些早年分离、成长环

    境不同、成年后才相聚的同卵双胞胎。研究者要进行这项研究的消息

    以口头传播方式流传开来以后,找到了许多被试。双胞胎本人、朋友

    或家庭成员与明尼苏达双胞胎收养和研究中心(MICTAR)取得联系,该机构里从事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员也在其中协助进行联系工

    作。有时,也会出现双胞胎之一与中心取得联系并寻求帮助的情况,他们希望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所有的双胞胎在参加研究之前,均经

    过检测,以确保他们确实是同卵双胞胎。

    程序

    研究者想要在双胞胎来访的一周内获得足够多的资料。每一名被

    试完成将近50小时的测试,测试内容几乎涵盖你所能想到的每个维

    度。他们完成了4种人格特质量表、3种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以及

    两项智力测验。另外,被试还要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例如家用电

    器、望远镜、艺术真品和辞海等),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一

    张家庭环境量表以测量他们对养父母教养方式的感受。他们还要进行

    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以及性生活史等方面的访谈。每名被试的所有

    项目全部分开独立完成,以避免一对双胞胎间存在不经意的相互影

    响。

    正如你所想到的,数小时的测验产生了数量巨大的信息资料。下

    面我们将讨论这其中最重要、最令人惊讶的结果。

    结果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表1—1显示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

    性,也包含了共同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T)在该方面的测量结果。相

    似程度在该表中用相关系数或相关值“r”来表示。相关系数越大,其

    相似程度越高。在此,有这样一个逻辑假设:若个体的差异是由环境

    引起的,则在相同环境下成长起来并共同养育的同卵双胞胎与分开养

    育的同卵双胞胎相比,前者的个体特征应更相似。正如你所看到的,研究者所发现的并非如此。

    将MZA双胞胎间每种特征的相关系数与MZT双胞胎间的相关系数相

    除,所得数值列在表1—1的最后一列,这列数值表示两类双胞胎在每

    种特征相似性上的差异。如果两个相关系数相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

    是1.00;如果它们完全不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会接近0.00。仔细观

    察表1—1第4列中的数据,就会发现MZA双胞胎和MZT双胞胎在每种特征

    上的相关系数惊人地相似,即其比值大多接近于1.00,没有低于0.70

    的。

    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与共同养育的

    表1—1 同卵双胞胎(MZT)在某些特征上的相关系数(r)的比较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选自Table 4,p.226)。

    1.00意味着MZA双胞胎之间的相关与MZT双胞胎之间相关极

    其相似。

    讨论及研究发现的意义

    这些结果表明,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差异似乎

    是由遗传因素(或“基因”)引起的。表1—1中的数据从两个重要方

    面证明了这一结果。其一是,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特质的人(同卵双

    胞胎),即便分开抚养,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在他们长大成人以

    后,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而且其基本心理和人格也惊人地一致。

    在本研究中,支持基因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个论据是,在相同条件下养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育的同卵双胞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似乎很小。鲍查德和莱肯将他们

    的发现表述如下:

    到目前为止,在调查过的每一种行为特征——从反应时间到宗教信仰,个体差异中的重

    要部分都与遗传有关。这一事实今后不应再成为争论的焦点;现在是该考虑它的意义的时候

    了。

    当然,对于鲍查德和莱肯的这一观点,仍然有人会提出疑议。我

    们将在下一部分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然而,探讨本项研究及其研

    究者所作的类似研究的意义是绝对有必要的。本文所报告的遗传学发

    现以何种方式改变了心理学家,甚至改变了我们每个人对人性的看

    法?正如前面提到的,心理学界和西方文化被环境决定论的思想统治

    了近50年。过去,我们对于教育、犯罪和刑罚、心理治疗、技能和能

    力、兴趣、职业目标、社会行为等许多问题持环境决定论的解释,认

    为是人的经验而非基因塑造了其人格。很少有人会以“那个人生来就

    是这样”的想法来理解某人的行为。我们确信,人的行为模式是习得

    的,因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同养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人格上的差异,积极的生活体验可以战胜消极的生活体验,不健康的无效行为可以得

    到消除。而“人格是先天的”这样的观点却诱使我们提出一系列

    以“何必”开头的问题:“何必努力成为好家长?”“何必去帮助那

    些穷困潦倒的人?”“何必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等等。那么,鲍查德和莱肯便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对其研究发现作这种解释的

    人。在这篇文章中,他们对自己那些具有煽动性的结论提出了以下三

    种解释。

    1.显然,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智力差异中的70%都可以

    归因于遗传的影响)。然而,正如作者所明确阐述的:

    这些发现并不意味着像IQ这样的特质是不能提高的……一项覆盖了14个国家的调查表

    明,近年来IQ测验的平均成绩已有所提高。因此,目前的发现并没有规定和限制IQ成绩在理想

    环境中的提高(P.227)。

    从根本上讲,他的意思是,虽然IQ差异中的70%要归因于先天基因

    的不同,但仍有30%可归因于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许多我们众所

    周知的因素,例如教育、家庭环境、毒品和社会经济地位等。

    2.鲍查德和莱肯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

    综合影响决定的。所以,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地来自

    遗传,反之亦然:一方面,对某些特性而言,如果环境因素对其影响

    较大,则遗传的影响就较小,例如,在美国,大多数儿童都有机会学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习骑自行车,这就意味着对所有儿童而言,环境的作用几乎是很相近

    的,所以在骑车能力方面的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美国,人们在食物偏好上的不同,似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多,因

    为在童年和整个人生中,各人所接触的食物或口味有很大不同,因

    此,几乎没有给遗传因素留有发挥其作用的余地。在此,研究者提出

    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他们认为人格更像是骑自行车,而不像是

    对食物的偏好。

    实际上,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对

    他的影响与他所继承的基因相比,其作用是很小的。而大多数家长不

    愿意听信这些,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努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并使

    孩子快乐成长,让他们成为一名好公民。而唯一能从这些研究结果中

    得到安慰的是那些在抚养子女方面已经黔驴技穷的家长,这样的研究

    结果能使他们少一些自责!然而,鲍查德和莱肯很快又指出,基因不

    是决定命运的必然因素,那些极富奉献精神的父母仍能从正面影响他

    们的子女,即使他们在总体变异中所占的百分比很少。

    3.鲍查德和莱肯提到的最有趣的一点是,并非环境影响人的特

    性。恰恰相反,是人的特性影响着环境。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人的遗

    传倾向塑造着周围环境!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理论:有些人

    比其他人更具有丰富的情感,人们常认为这是前者的父母对孩子比后

    者的父母更亲切慈爱的结果。换言之,情感丰富的孩子来自富于情感

    的环境。每当对这种假设进行研究时,总能发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的确,情感丰富的孩子从他们父母那儿得到了更多的爱。然而,鲍查

    德和莱肯认为,事实上,“感情丰富性”方面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

    的,所以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比别的孩子情感更丰富。与别的孩子相

    比,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行为倾向,使其能够对父母的爱作出更主动

    的反应,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强化了其父母的行为。正是这种反应引起

    了父母充满爱心的行为。研究者强调,即便遗传不是决定人的绝大部

    分特性的因素,但它也在许多人类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这样

    认为:

    导致绝大多数心理差异的直接原因可能包含着通过经验而习得的东西,这一点也是极端

    的环境论者所坚信的。然而,有效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自我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又

    为遗传的恒定压力所引导(P.228)。

    批评及相关研究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正如你所想象的,人们以鲍查德和莱肯所得的双胞胎数据资料为

    基础,完成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仍表明,基因对许多人

    格特征和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通过双胞胎研究,我们需要对一些过

    去在很大程度上或完全归因于环境的特性进行重新评价,正如双胞胎

    研究所揭示的,遗传因素不仅是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且其作用比我们

    以前所预料的还要显著。

    例如,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基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甚至当各种职业所要求的生理条件保持恒定

    时,在人们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道德方面大约有30%的变化缘于遗传因

    素(Arvey et al.,1989;Arvery et al.,1994)。另有一项研究对

    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进行比较,这些双胞胎中,既有共同抚养

    的,也有分开抚养的,研究者把研究内容更直接地指向一些影响人一

    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Bouchard,1994,Loehlin,1992)。这些研

    究和其他一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们在外倾—内倾(开朗大方或腼腆

    内向)、神经质(承受高度焦虑或具有偏激的感情反应的倾向)和自

    觉性(个人的干练、负责任和考虑问题的全面程度)等特性上的变异

    可以更多地(65%)以遗传差异而非环境因素来解释。

    当然在科学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从表面意义上接受这些研究结

    果。对鲍查德和莱肯研究的批评意见体现在多个方面(见Billings et

    al.,1992)。有些评论家声称,这些研究者并没有尽可能完整地公布

    他们的研究数据,因此,不能孤立地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他

    们还认为,有很多研究报告表明鲍查德和莱肯没能考虑到的一些环境

    因素对双胞胎确实有重大影响。

    此外,一些研究者对双生子研究的“相同环境假设”(equal

    environment assumption)方面提出了批评(例如Joseph,2002)。

    这些争论认为鲍查德和莱肯有关遗传影响的许多结论都源于这样一个

    假设: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生长环境是相同的。这

    些批评家认为这个假设是无效的,与同卵双生子相比,异卵双生子受

    到的对待是非常不同的。他们对使用双生子这种研究方法去研究基因

    影响因素提出了质疑。然而,也有一些文章反对这种批评,并且支

    持“相同环境假设”(例如,Kendler et al.,1993)。

    近期应用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在1999年,鲍查德评价了明尼苏达双胞胎研究档案上所有有

    关“先天—后天”的研究证据(Bouchard,1999)。他总结道,从整

    体上看,在人格中40%的变异和智力中,50%的变异都以遗传为基础。

    他又反复强调了前面已经讨论过的观点,即基因驱使你对环境作出选

    择,或驱使你回避某种特定的环境和行为。

    在明尼苏达双胞胎中心进行的研究至今仍很活跃。其中有些饶有

    趣味的新研究已将人的复杂特性和行为,比如爱情、离婚和死亡等作

    为研究对象,而以前很少有人会认为这些特性受到遗传的影响(见明

    尼苏达双胞胎家庭研究,2007)。他们还将“坠入爱河”的人们作为

    研究对象,研究人们对梦中情人或白马王子的选择是否也同样受遗传

    的预先安排。结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然而,研究者们确实发现了

    一种与离婚有关的基因,以及一种与死亡年龄有关的基因。

    最后,鲍查德和莱肯的研究被应用到人类克隆问题的哲学讨论上

    (见Agar,2003)。如果一个人被成功地克隆了,问题是,正如你可

    能会想到的,他或她的基本特质,比如独特的人格,在多大程度上会

    被传递到克隆体上?那些反对克隆的普遍论据是,担心人类的身份可

    能会因此被改变、贬低或者丢失。另一方面,双生子研究的结果,诸

    如鲍查德和莱肯的观点,表明“在某种情况下,克隆人从某种程度来

    说是生命的延续……然而……通过克隆延续生命必须有助于防止对克

    隆技术的滥用,而不仅仅是许不许可的问题(Agar,2003,P.9)。另

    一项独立研究探讨了同卵双生子和克隆问题(Prainsack Spector,2006),研究者发现,同卵双生子很少考虑自己作为同卵双生子在实

    际生活经历中的遗传因素。此外,从个人视角来看,虽然他们认为克

    隆人是一种不自然的或不道德的观点,但是更需要关注有关人类克隆

    的伦理上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更像是哲学上的讨论,而不是基因的

    讨论,但是它产生的有趣结论,丰富了我们的思想。

    Agar, N.(2003).Cloning and identity.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28, 9-26.

    Arvey, R., Bouchard, T., Segal, N., Abraham, L.

    (1989).Job satisfaction: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component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4(2),187-195.

    Arvey, R., McCall, B., Bouchard, T., Taubman, P.

    (1994).Genetic influences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work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valu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7(1), 21-33.

    Billings, P., Beckwith, J., Alper, J.(1992).The genetic

    analysis of human behavior: A new er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35(3), 227-238.

    Bouchard, T.(1994).Genes,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Science, 264(5166),1700-1702.

    Bouchard, T.(1999).Genes,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In

    S.Ceci et al.(Eds.), The nature-nurture debate: The essential

    readings, pp.97-103.Malden, MA: Blackwell.

    Joseph, J.(2002).Twin studies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Science or pseudoscience? Psychiatric Quarterly,73, 71-82.

    Kendler K., Neale M., Kessler R., Heath A., Eaves L.

    (1993).A test of the equal environment assumption in twin

    studies of psychiatric illness.Behavioral Genetics, 23, 21-

    27.

    Loehlin, J.(1992).Genes and environment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Minnesota Twin Family Study (2007).What’s special about

    twins to science? Retrieved March 10, 2007 from

    http:www.psych.umn.edupsylabsmtfsspecial.htm.

    Prainsack, B., Spector, T.D.(2006).Twins: A cloning

    experience.Social Science Medicine, 63(10), 2739-2752.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研究4 小心视崖

    Gibson, E.J., Walk, R.D.(1960).The “visual cliff.” Scientific American,202(4), 67-71.

    在心理学界,人们常常提起一则有关S.B.先生(为了保护他的隐

    私,用字母代替真名)的趣事。S.B.天生看不见东西,直到他52岁

    时,一种新出现的先进手术(即现在已很普遍的角膜移植术)才使他

    恢复了视力。虽然S.B.获得了视力,但并不意味着他自动地获得了和

    我们正常人一样的视知觉能力。这一点在手术后不久,他的视力还没

    完全恢复的时候,就变得十分明显。当S.B.从医院的窗户向外望时,他十分好奇地发现楼下的地面上一些小东西在移动着,于是他爬到窗

    边,想探下身子看个究竟。幸亏医院的工作人员及时阻止了他的行

    动。他当时住在四楼,下面移动着的小东西是汽车!尽管S.B.现在能

    够看见东西,但他不能知觉深度。

    实验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领域之一是我们用视觉感知和解释周围世

    界的能力。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种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

    天习得的——先天—后天的问题再一次被讨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最重要的视觉能力就是深度知觉。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如果

    没有深度知觉能力,其生存将变得多么困难和痛苦。你会撞上东西、不能判断猛兽离你有多远,或者会从悬崖上掉下来。因此,从逻辑上

    可以假设人对深度的知觉能力是一种天生存在的机制,是不需要经验

    来发展的。然而,正像埃里阿诺·吉布森(Eleanor Gibson)和理查

    德·沃克(Richard Walk)在他们文章中写到的那样:“婴儿在爬行

    和蹒跚学步阶段,很容易从或高或低的地方跌下来。大人们必须很警

    惕,以防止婴儿爬到儿童床的床栏边或楼梯口。当婴儿的肌肉协调能

    力成熟后,他们开始能自己避免跌落。通常人们认为,孩子是从经验

    中学会认识容易摔跤的地方的,即从有过自己跌落和受伤的经验中学

    习”(P.64)。

    在实验室里,研究者欲科学地研究深度视知觉能力。为此,他们

    构思并设计出了一种叫作“视崖”的实验装置。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理论假设

    如果你想找到动物或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深度知觉的关键点,一

    种方法是把他们放在悬崖边上,看他们能否让自己不掉下去。这个建

    议十分可笑,因为从伦理上说,这可能伤害到无法知觉深度(特别是

    高度)的被试。“视崖”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能造成视觉上的

    视崖,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悬崖存在。他们是如何做的,我们将在

    后面详细介绍。这种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

    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到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如果他们不能

    这样做,而从“悬崖”上跌下来,他们也并没有真正落下的危险。

    吉布森和沃克在这篇文章中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信深

    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

    部分,因此它们不是经验的产物。经验主义者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

    这种能力是习得的。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允许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人或动物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才能对深度和高度刺激作出有效的反应?

    对不同种类和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这种反应出现的时间是否相同?

    方法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4英尺[1]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

    璃(见图1—6和图1—7)。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图1—6 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

    图1—7 视崖测试情景

    资料来源:引自Mark RichardsPohto Edit Inc.。

    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

    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子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因此,从浅滩边上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看,图案好像直接落到了地面,但实际上一块玻璃覆盖着整个桌面。

    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1英尺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

    测的过程十分简单。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到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

    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

    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

    行了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召唤)。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

    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免摔下“悬

    崖”。你可以想象一下,将许多种小动物汇集到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实

    验室做实验,是一个多么独特而有趣的情景。这些动物包括小鸡、小

    海龟、小老鼠、小绵羊、小山羊、小猪、小猫和小狗。有人可能会

    问:“这些动物是否是同一天接受测试的?”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

    的。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

    问题。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

    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心

    理学上很多问题是随着新的实验方法的进步而得到答案的。吉布森和

    沃克早期研究的结果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结果和讨论

    在研究中,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

    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

    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然而只有3名婴

    儿,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

    母亲从视崖的深渊一侧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

    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里而大哭起来。婴儿已

    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通常他们能

    透过深的一侧玻璃注视下面的深渊,然后再爬向浅滩。一些婴儿用手

    拍打玻璃,虽然这种触觉使他们确信玻璃的坚固,但还是拒绝爬过

    去”(P.64)。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

    得的吗?明显不能!因为在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六个

    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尝试错误而学会了知觉

    深度。然而,六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

    能接受实验。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

    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

    得多。动物测试的结果很有趣——不同种类动物知觉深度能力的发展

    与它们的生存需要有关。

    例如,小鸡出壳后,就必须马上开始自己觅食。当研究者把出生

    不足24小时的小鸡放在视崖上接受测试时,它们从不会犯跌下深渊的

    错误。

    小山羊和小绵羊在出生后很快就可以站立、行走。从能站立的那

    一刻起,它们对视崖的反应和小鸡一样准确而可预测,一次错误也没

    有。当研究者把一只出生仅一天的小山羊放在深渊的一侧玻璃板上

    时,它变得惊恐呆滞,表现出防御性姿态。随后,如果把它推向浅滩

    的一侧,它则变得轻松自在,并跳向看似坚实的表面。这说明视觉起

    着完全的控制作用,动物虽然能感觉到在深渊一侧的上面有坚实的玻

    璃,但这种感觉没能影响它们的反应。

    而对于小老鼠则是另一回事了。它们对浅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

    好。你认为这种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呢?在你得出“小老鼠比较愚

    蠢”这样的结论以前,先来看看吉布森和沃克的解释:小老鼠对视觉

    依赖性不大。实际上,它们的视觉系统不够发达。因为它们属于夜间

    活动的动物,在黑暗中靠鼻子上坚硬的触须帮助其四处活动,靠嗅觉

    感知食物的方位。所以,当一只小老鼠被放在中间地带时,它不会被

    视崖所欺骗,因为它不是用视觉来决定走哪条路的。对小老鼠的触须

    而言,深侧和浅侧的玻璃在感觉上没有区别,所以小老鼠离开中间地

    带走向深侧的概率与浅侧是相同的。

    你可能会猜测,小猫也有同样的结果。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而

    且也有触须。然而,猫是食肉动物,不像老鼠一样是食腐动物。因而

    它们更加依赖视觉。相应地,自从它们能自主运动起(约在出生后4

    周),小猫便具有极好的深度知觉能力。

    尽管有时这篇研究文章(特别是讨论部分)听起来好像是给孩子

    讲的动物故事,但还要说明的是,各种动物中在视崖上成绩最差的是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海龟。研究者选择的海龟是水栖类动物,因为研究者猜测由于海龟自

    然生活的环境是水,它们可能更喜欢深的一侧。然而,事实证明,聪

    明的海龟知道它们并不是真的在水里,它们中的76%都爬到浅的一侧。

    但是也有24%的小海龟“越过边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海龟选择了

    深侧,这一事实可能表明这种海龟的深度知觉能力比其他动物要差,也 可 能 是 它 的 自 然 生 活 环 境 使 它 较 少 ‘ 害 怕 跌 落 的 状

    态”(P.67)。很明显,如果你生活在水中,在防止跌落方面,深度

    知觉能力对于个体生存的价值将会减小。

    吉布森和沃克指出,他们所有的观察结果和进化论完全一致。也

    就是说,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

    时发展感知深度的能力。对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6个月左右才会出

    现,但是对于鸡、羊来说,这种能力几乎是一出生(一天之内)就出

    现了;而对于老鼠、猫和狗来说,大约在4周时出现这种能力。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因为如果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这

    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

    那么,如果说我们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为什么仍有

    那么多儿童会摔跤呢?吉布森和沃克解释说,这是因为婴儿的深度知

    觉能力比他们的行动技能成熟得早。实验中,许多婴儿在中间带转身

    时,会借助深侧玻璃来转换支撑点,当他们开始转向浅侧并爬向母亲

    时,有的甚至倒在深的一侧。如果那儿没有玻璃,一些婴儿会真的摔

    下悬崖。

    批评与后续研究

    对于研究者所得结论,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是它们是否能证明人类

    天生具备深度知觉。前面已经提到,当婴儿在视崖上接受测试时,他

    们已经学会了避免这种情况。后来,有研究把年龄在2到5个月之间更

    小的婴儿放在视崖深侧的玻璃上,这时所有的婴儿都表现出心率变

    慢。这种心率变慢是感兴趣的信号,而不是恐惧的信号,恐惧应伴随

    着心率加快(Campos et al.,1978)。这表明这些婴儿还没有习得对

    落差的恐惧,稍后他们将学会这种规避行为。这些发现与吉布森和沃

    克的结论恰恰相反。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然而,应该注意到,对于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能感知深度这一问

    题,学术界仍在继续争论(先天论者对经验论者),许多为寻找这一

    问题答案的研究都使用了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装置。此外,另一使用

    视崖的相关研究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由索兹等人(Sorce et al.,1985)进行的研究是个很好的例

    子。他们把1岁的婴儿放在视崖上,落差不深也不浅,大约30英寸[2]。

    当婴儿爬向视崖时,他会停下来往下看。在另一边,与吉布森和沃克

    的研究一样,母亲在那里等待。有时母亲根据指令在脸上做出害怕的

    表情,有时则看起来兴高采烈和兴趣盎然。当婴儿看到母亲害怕的表

    情时,他们会拒绝再向前爬。然而,当看到母亲高兴的表情时,大部

    分婴儿会再次检查悬崖并爬过去。当落差被变得很浅时,婴儿不再观

    察母亲的表情而径直向前爬。婴儿这种通过非语言交流以改变行为的

    方式叫作“社会参照”。

    近期应用

    吉布森和沃克发明的视崖装置,在如今研究人类发展、认知、情

    绪甚至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伯杰和爱波勒(Berger Adolph,2003)最近的一项研究引用了

    吉布森和沃克的早期研究,他们关注初学走路的儿童是如何分析深度

    特征,特别是在过桥任务中。研究者哄着年龄较小的初学走路的儿童

    (16个月),走过不同宽度的桥,一些桥有扶手,而另一些没有。研

    究者发现,婴儿显然更有可能从较宽的桥穿过,而不是较窄的(16个

    月的婴儿非常聪明)。然而,更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如果在有扶

    手的情况下,婴儿更有可能试着从窄的桥穿过。“在迈上桥之前,婴

    儿会试探桥和扶手,并且设计出另外的过桥策略的婴儿,更有可能成

    功穿过桥。”这些对传统的工具概念化提出了挑战:婴儿使用扶手作

    为保持平衡的手段,并执行在没有扶手的情况下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导

    向任务”(P.594)。

    如何使用技术性视崖的思想来帮助恐高症(一种非理性的恐惧高

    度)的人?在人群中,恐高症的流行率是120。假设你是一名治疗

    师,如果你想让恐高症患者“直面他们对于高度的恐惧”的话,你也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许不会有太多客户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实在太恐惧了!当一个人确

    实患有某种恐惧症,他会不惜一切地去避免接触害怕对象或情境。结

    合吉布森和沃克的一项研究发现,能引起恐高症者害怕的虚拟跌落,其治疗效果对患者的作用很小。研究提示我们考虑更有效、更便捷的

    治疗手段,来减少非理性的恐惧(Coelho et al.,2009)。

    结论

    由于吉布森和沃克的创造发明,行为科学家能够用一种明确、系

    统的方式去研究深度知觉能力。行为科学家对这种能力和其他认知能

    力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这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中,真相可能

    是一种折中的情况,即认为是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所致。正如很多

    研究者指出的,深度知觉能力可能在婴儿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但害

    怕跌落和避免危险是婴儿到了能够爬行的年龄并遇到危险后,通过经

    验习得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像视崖这种优秀的方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学上

    的进步,它使我们得以继续去探寻答案。

    Berger, S., Adolph, K.(2003).Infants use handrails as

    tools in a locomotor task.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9, 594-

    605.

    Campos, J., Hiatt, S., Ramsay, D., Henderson, C.,

    Svejda, M.(1978).The emergence of fear on the visual cliff.In

    M.Lewis L.A.Rosenblum (Eds.), The development of affect.New

    York: Plenum Press.

    Coelho, C., Waters, A., Hine, T., Wallis, G.92009).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in acrophobia research and

    treatment.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3, 563-574.

    Sorce, J., Emde, R., Campos, J., Klinnert, M.

    (1985).Maternal emotion signaling: Its effect on the visual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cliff behavior of 1-year-old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195-200.

    注释

    [1]1英尺≈30.48厘米。——译者注

    [2]1英寸≈2.54厘米。——译者注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第二章 知觉与意识

    心理学家之所以对知觉与意识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是因为它们阐

    述并展现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思考一下,每时每刻由周围

    的各种刺激组合而成的数以百万计的信息,对你的感官进行着怎样的

    狂轰滥炸?你的大脑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加工。所以,你的大脑

    就要把这些大量来自感官的信息资料组织成具有一定形式和意义的单

    元。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觉”。

    显然,你的意识水平,通常也称为意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

    你对什么进行知觉以及大脑怎样组织这些信息。当你度过白天、黑

    夜、一周、一年甚至一生时,你会体验到各种意识状态的变化:集中

    注意力(或不集中)、做白日梦、胡思乱想、进入睡眠或开始做梦,你可能在某一刻被催眠,也有可能服用某种精神类药物(甚至是咖啡

    因和尼古丁等)。这些都是你的意识状态的变化,它们改变着你对周

    围世界的感知,进而影响你的行为。

    在知觉和意识的研究领域内,一些极具影响力又饶有趣味的研究

    都集中在儿童早期的知觉能力、睡眠、梦和催眠上。本章将以一项影

    响深远的著名研究作为开始,该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精妙而卓越

    的研究方法,可用于研究语前儿童甚至是出生几天的儿童的思维过程

    和知觉过程。这种方法称之为偏好注视,有助于人们了解婴儿的大脑

    功能以及他们是如何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本章的第二篇研究报告包

    含了两项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因为它们(1)发现了REM睡眠(快速眼

    动睡眠)并(2)揭示了快速眼动睡眠和梦之间的关系;第三篇研究报

    告论述了一项非常有影响也极受争议的研究。它提出,梦并不像弗洛

    伊德和其他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是来自于人潜意识中的神秘信息,而

    是纯粹由睡眠时大脑中随机的生理电刺激所致;第四项研究是影响传

    统心理学思想的众多研究之一。该研究反对一种为人普遍接受的观

    点,即催眠是一种强有力的独特意识状态。该研究表明,被催眠的人

    与清醒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前者更易被驱动罢了。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研究5 注视偏好

    Fantz, R.L.(1961).The origin of form perception.Scientific American, 204(May), 61-

    72

    如果你想知道别人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去

    问他们。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回答你。但是,你试过问婴儿这些问

    题吗?由于不会说话,几乎所有的婴儿都没有办法告诉你他们的想法

    和认识。即使能告诉你,也不会有很多,并且最有可能的是,他们完

    全不理解你的问题。

    如果你有机会与婴儿接触(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机会),你可

    能常常想:“我很好奇这个婴儿在想什么!”或者“如果这个婴儿能

    说话该多好……”但不幸的是,这不可能发生,约翰·特拉沃尔塔

    (John Travolta)的《飞越童真》(Look Who’s Talking)[1]系列

    电影除外。但是,纵观心理学的历史,对于婴儿的研究始终处于一个

    非常重要的位置(仅本书中就包含了七个专注于婴儿的研究)。

    在本章中,我们将会讨论罗伯特·范茨(Robert L.Fantz)关于

    下面问题的一些发现:“我们如何研究婴儿的认知过程?”“我们如

    何真正地窥视婴儿的大脑正在干什么?知觉了什么?以及理解了多

    少?”

    20世纪50年代,来自克里夫兰西储大学(现为凯斯西储大学)的

    心理学家罗伯特·L·范茨,注意到了关于婴儿的一些很有趣的事情,但他观察的对象不是人类婴儿,而是刚孵出的小鸡。范茨报告说,小

    鸡几乎是从破壳而出时就能够很好地知觉周围环境,并马上开始搜索

    和啄食(见“小心视崖”一节,以了解更多关于小鸡的认知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意味着小鸡确实有着比人类婴儿更优秀的知觉能

    力,这使小鸡成为该问题的理想研究对象。但需要强调的是,当心理

    学家研究动物时,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理解人类行

    为,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理论观点

    范茨之前的研究者已经证明,人类婴儿有一些初步知觉周围世界

    的方法,如趋向光亮、区分基本颜色、察觉运动等能力。但是,正如

    范茨所指出的:“婴儿不能对形状、图案、大小或体积等刺激作出反

    应已经引起了众多争论;总之,婴儿不能知觉形态。”(P.66)范茨

    对该观点表示怀疑。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到20世纪60年代早

    期,他着手开发了一种新技术,以便研究者能获得婴儿知觉过程的更

    多细节,探查知觉能力发展的时间进程以及判定婴儿知觉技能的复杂

    性。他提出人类婴儿在刚出生时,并非与初生的小鸡完全不同,他们

    能够知觉不同形态;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婴儿如何“分析”他们的世界

    (即他们“看什么”以及“看多久”)来证明这件事。这种被称

    为“偏好注视”的研究婴儿心理的方法,在心理学界得到了迅速的推

    广,并延续至今,带来了一场理解婴儿心理研究的革命。

    方法

    范茨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了新生小鸡能知觉什么、不能知

    觉什么。范茨在小鸡没有任何啄取食物的经验之前,向其呈现不同形

    状、大小的物体,并记录小鸡啄每个物体的次数。与锥形物体相比,小鸡更多地啄圆形物体;圆形物体比三角形物体啄的多;球形物体比

    扁平物体啄的多,并且面对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小鸡更喜欢直径比

    18英寸大一点或小一点的物体。先前没有任何学习经验,小鸡就能知

    觉形态——很明显,它们喜欢那些更像食物(种子或谷物)的形状。

    范茨在其文章中写到,你现在可能想到的是:“当然,适用于鸟

    类的规律,未必适用于人类。”(P.67)他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鸟

    类知觉形态(多种鸟类都有)的这种先天能力可能在灵长类动物(包

    括人类)进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发展,或者,也许灵长类动物在出生

    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或学习,才能习得这些能力。所以,当

    范茨将注意力转回到灵长类婴儿时,需要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很显然

    这是因为灵长类婴儿不会去“啄取”任何食物,并且即便有这种倾

    向,其所需的动作也未充分发育(当然,婴儿不会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特别喜欢谷物和种子)。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然而,婴儿有一种与小鸡啄食相似的行为可以作为观察的指标:

    他们会凝视物体。如果范茨能够用一种方法发现婴儿对一些形态物体

    的注视比对另一些物体的注视多或时间长,其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能

    区分出差异,即能知觉形态。研究从与人类基因最相似的黑猩猩婴儿

    开始,范茨和他的同事们发明了所谓的“可见密室”(looking

    chamber),大致是一个放置于大盒子里的舒适摇篮。在盒子顶端有两

    个开口,用于给婴儿呈现物体,还有一个窥视孔,用于研究者观察婴

    儿的观看行为。当研究者确定与其他物体相比,黑猩猩婴儿对特定的

    物体表现出系统性偏好(由凝视时间决定)时,他们开始运用相似的

    程序来研究人类婴儿。

    研究者没有干涉婴儿平常的安排或活动,只是将婴儿放入舒适的

    观察箱,给他们呈现各种各样成对的物体。婴儿的年龄范围在1周~15

    周。呈现给婴儿的刺激包括:立体的、有纹理的圆盘;球体;椭圆形

    人脸;包含杂乱的人类面部特征的椭圆形以及多种复杂性的形状和图

    案(见图2—1)。研究者将这些物体进行多次两两配对,观察并记录

    每个1分钟的试次内,婴儿注视每个物体的总时间以及在每组物体中,他们“喜欢”(注视时间长)哪个。他们的实验结果强有力地证明

    了:所有年龄段的婴儿都拥有知觉和辨别不同形态的能力。

    结果

    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研究者给婴儿看多组不同的黑白测试图

    对,包括:一个有靶状图的正方形和一个有横纹的正方形;一个棋盘

    和一个扁平的没有图案的正方形;一个加粗的十字和一个圆;还有一

    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作为对照刺激。结果如图2—1所示,婴儿明

    显“喜欢”更复杂的形态(靶状图、条纹和棋盘),且这种偏好具有

    跨年龄的一致性。这表明,区别这些形态的能力是先天的,出生时即

    可表现出来。大约8周开始,相比于条纹,婴儿更喜欢靶心;相比于扁

    平的正方形,婴儿更喜欢棋盘。这种时间上的延迟意味着婴儿出生后

    的2个月可能发生了学习,或者说脑和或视觉系统的成熟导致了这些

    变化。

    与这些发现一样有兴趣的是,婴儿的能力和刚孵化出的小鸡研究

    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联系仍不明确。如果人类婴儿出生时就具备无需学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习的、天生的区分形态的能力,我们必须要问这是为什么。对于小鸡

    而言,答案是相当直接明了的:它们辨别形态,以便寻找食物以求得

    生存。对于人类婴儿而言,知觉特殊形态的先天能力如何具有生存价

    值呢?也许原因是相似的。范茨写道:

    人对婴儿的重要性就像谷物对小鸡的重要性。对于从其他物体中区分并识别一个人而

    言,面孔形状是人类最具特点的方面……因此,婴儿对面孔图片所产生的选择性认知也是毫无

    意外的(P.70)。

    换句话说,人类婴儿不用依赖形态知觉来寻找食物和生存,而是

    依赖他人的照料。就像小鸡可以很好地识别特定形态那样,婴儿在知

    觉过程中偏好人类面孔也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也的确如此。

    图2—1 220次测验中,婴儿对形态对的兴趣作为平均注视时间的函数

    资料来源:Fantz,1961,P.70。

    范茨的团队给49个婴儿(4天~6个月)呈现3个大小一样的椭圆

    盘。一个画有面孔特征;一个有面孔特征,但被打乱;第三个为控制

    盘,是一个在一段有黑色填充的椭圆盘,该椭圆盘的黑色面积与其他

    的两个椭圆盘黑色面积相同(如图2—2)。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图2—2 范茨的面孔图测验

    资料来源:Fantz,1961 P.72。

    婴儿对面孔特征的椭圆盘表现出有较高的兴趣,与图2—2中的b相

    比,婴儿喜欢a;与c相比,更喜欢a和b,并且专心地凝视它们,几乎

    忽视了控制盘。所有年龄段的婴儿的这种偏好强度都相同,再次证明

    了基本形态知觉在出生时即有,而排除学习或发展因素。

    在这篇文章最后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再次验证了人类婴儿知觉

    面孔图片的能力。呈现给婴儿6个直径为6英寸的圆盘,设计如下:

    (1)面孔;(2)靶状图;(3)打印页面(如报纸或者课本)的随机

    片段;(4)全红色的;(5)全荧光黄色的;(6)乳白色的。记录婴

    儿第一次看每个圆盘的时间。你认为他们看哪个盘子看的时间最长

    呢?如果你说“面孔”,那你就猜对了。与任何其他形态或颜色相

    比,他们更多地凝视面孔盘(见图2—3)。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图2—3 婴儿对图形和颜色的注视时间

    注:黑条:8~12个月;灰条:年龄大于12个月。

    后续研究和最新应用

    和这本书里的很多研究一样,该研究明显地改变了心理学。这里

    有两个原因:开创性的发现以及研究者为使这些发现成为可能而发明

    的研究方法。直到20世纪中期前,许多行为学和生物医学研究者都假

    定,婴儿出生时几乎没有任何知觉和感觉能力,只有随着个体与周围

    环境的互动,才能发展或习得到全部或大部分的能力。心理学上

    的“空白”新生儿的观点,接受起来相对简单,因为那时我们并没有

    可以揭示初生婴儿真实能力的研究方法。范茨提供了偏好注视

    (preferential-looking)的方法,打开了一扇相当准确的通向婴儿

    心理的门。这种方法如今被普遍地使用,它对心理学的意义就像显微

    镜之于生物学:当想要研究婴儿如何思考时,该方法成为研究者首选

    的工具之一。当然,婴儿带着大量的知觉技能来到这个世界的发现并

    不会降低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使用范茨的方法发现的先天技

    能似乎为婴儿未来的生存和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正如范茨指出的: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环境的固有知识由新生小鸡对似乎可吃的形态的偏好决定,且被婴儿对形态种类的兴趣

    决定,这种形态将在以后帮助物体辨别、社会回应和空间定向。这种原始的知识为大量的通过

    经验形成的知识的累计奠定了基础(P.72)。

    范茨的发现激起了婴儿知觉能力的研究革命。你可以看到范茨的

    方法的独创性对发展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影响。例如,在婴儿认知领

    域,一些世界领导级研究者,如伊利诺伊州大学的婴儿认知实验室的

    芮妮·贝拉吉恩(Renee Baillargeon)和哈佛大学发展研究实验室的

    伊丽莎白·斯佩克(Elizabeth Spelke),在许多研究(见Talbot,2006,作为这项研究的回顾)中大量运用了范茨的偏好注视的研究方

    法。此外,范茨的研究也有利于说明在吉布森和沃克的经典视崖实验

    (见第1章)已经详细探讨的儿童深度知觉的出现时间和发展进程。

    也许对于范茨的研究最重要的延伸,要归于堪萨斯大学的弗朗西

    斯·霍洛维茨(Frances Horowitz)。他发现,除了偏好注视,婴儿

    会对一遍一遍看相同的刺激感到厌烦(Horowitz, Paden et al.,1972)。当你给婴儿呈现一个新的视觉图片(例如在范茨的研究中使

    用的图片)时,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内注视它,但如果相同的刺激重复

    呈现时,婴儿的注视时间会减少,这就叫作习惯化(habituation)。

    如果变换图片,他们似乎又有了兴趣,且注视时间变长,这种反应叫

    作去习惯化(dishabituation)。通过结合优先观察、习惯化和去习

    惯化的方法论,研究者能够了解婴儿,甚至是新生儿所“知道”的周

    围世界的更多细节。

    例如,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想要看何时人们能够习得区

    分“可能”物体和“不可能”物体的能力(Shuwarai,Albert,

    Johnson,2007)。你无疑已经理解了所谓的不可能物体,就是我们经

    常称为错觉的东西。图2—4列举了可能和不可能物体间的区别。你会

    对不可能物体注视时间长,对吗?婴儿也是如此。运用偏好注视和注

    视时间的方法,研究者发现4个月大的婴儿注视不可能物体的时间较

    长,表明他们能意识到这种差异,就好像是说:“我能够发现这个物

    体有错误,且需要尝试着指出它来!”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图2—4 4个月的婴儿可以区分可能的和不可能的物体

    这只是每年由发展心理学家和其他行为科学家所做的成百上千个

    研究中的一个例子,他们最基本的方法依赖于罗伯特·范茨的发现。

    这些方法允许我们对婴儿的大脑活动一窥究竟,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了

    解过婴儿的知觉和想法。事实上,每当我们再看一次,就会发现他们

    是“精明者”,因为他们能知觉到比我们预期的要多的东西。

    Horowitz, F.D., Paden , L., Bhana, K., Self, P.

    (1972).An infant-controlled procedure for studying infant

    visual fixation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7, 90.

    Shuwairi, s., Albert, M., Johnson, S.

    (2007).Discrimination of possible and impossible objects

    infancy.Psychological Science,18(4), 303-307.

    Talbot, M.(2006, September 4).The baby lab.The New

    Yorker, 82(27), 91-101.

    注释

    [1]这是一部美国家庭喜剧系列电影,影片中的婴儿被戏剧化地赋予了成人的思维和语言

    能力。——译者注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研究6 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Aserinsky, E., Kleitman, N.(1953).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bility

    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 during sleep.Science,118, 273-274.

    Dement, W.(1960).The effect of dream deprivation.Science,131,1705-1707.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有些不同,因为在这

    里我们探讨了两项研究。第一项研究发现了与睡眠和做梦有关的一些

    基本现象,为第二项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维廉·迪

    蒙特(William Dement)关于做梦剥夺的研究,但为了让读者对此有

    所准备,我们首先介绍尤金·阿瑟瑞斯基(Eugene Aserinsky)的发

    现。

    1952年,当阿瑟瑞斯基还是个研究生时,就开始了有关睡眠的研

    究。他研究的一部分是观察睡眠中的婴儿。他发现,当婴儿睡眠时,总会周期性地出现主动性眼动,而在其他时间里,仅偶尔出现慢速眼

    球运动。他认为可能这些主动性的眼动会与做梦有关。然而,婴儿不

    可能告诉他自己是否在做梦。所以,为了验证他的想法,他将研究范

    围扩展到成人。

    阿 瑟 瑞 斯 基 和 他 的 同 事 纳 撒 尼 尔 · 克 特 曼 ( Nathaniel

    Kleitman)征召了20名正常成年人作为被试。电极装置被连接在被试

    眼部周围的肌肉上,电极的另一端用导线与灵敏的电子测量仪器相连

    接,导线一直延伸到隔壁房间,研究者在那儿监控被试的睡眠。然后

    被试就可以正常地入睡了(每个被试参加观测不止一夜)。整个夜

    晚,无论在主动性的眼动期,还是很少或根本没有眼动的时期,主试

    很可能会把被试叫醒,并对其进行“询问”。叫醒被试的目的是询问

    他们是否在做梦以及是否还记得梦的内容。研究结果相当具有启发

    性。

    综合所有被试的观察结果,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被试总共被唤

    醒27人次。其中,20人详细报告了非常形象的梦境,其余的7人报

    告“感觉到在做梦”,但无法回忆详细内容。在无眼动期间,共唤醒

    被试23人次,其中,有19人次没有报告任何梦境;其余4人次模糊地感

    到好像是在做梦,但无法描述其梦境的内容。在有些情况下,允许被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试整夜睡眠而不被打扰。结果发现,在平均7个小时的睡眠过程中,被

    试出现3到4次主动眼动期。

    今天我们已经非常熟悉阿瑟瑞斯基对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

    者有梦睡眠的发现,而在当时却并不是很引人注目。他的发现引出了

    大量关于睡眠和做梦的研究,而且其数量与日俱增。多年来,随着生

    理记录仪器和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阿瑟瑞斯基

    的发现,并揭开睡眠的神秘面纱。

    例如,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当你入睡后,睡眠共经历四个阶段:

    开始是浅睡眠阶段(阶段1),接着进入越来越深的睡眠阶段。然后,当你达到最深的深度睡眠阶段(阶段4)后,便开始依次返回到最初的

    阶段,你的睡眠会越来越浅。当你即将再次进入睡眠的第一阶段时,就会出现一个叫作REM睡眠的特殊阶段。做梦大多出现在REM睡眠阶

    段。然而,与普遍想法相反的是,科学研究发现,在REM睡眠期间,人

    们并不经常挪动身体。来自大脑的电化学信息能够麻痹你的肌肉,使

    你的身体不能动弹。有了这样一种生存机制,人们才不会用肢体去演

    绎梦境,从而避免了伤害自己或者出现更糟的后果。

    短暂的REM睡眠期后,你又重新开始睡眠的四个阶段,称为“非快

    速眼动睡眠”(NON-REM或NREM)。整个夜晚,REM睡眠和NREM睡眠交

    替出现约5到6次(大约入睡90分钟以后第一次出现REM睡眠),随后

    NREM睡眠越来越短,而REM睡眠越来越长(因此,这就是人在清晨时做

    梦较多的原因)。顺便提一下,每个人都会做梦。虽然有少部分人声

    称他们从不记得做过梦,但研究证明所有人都会做梦。

    所有的这些认识都产生于阿瑟瑞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对REM睡

    眠的研究发现。继阿瑟瑞斯基之后,斯坦福大学的威廉·迪蒙特

    (William Dement)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睡眠和梦的非常有价值的

    信息。大约从阿瑟瑞斯基的发现开始,迪蒙特就开始了对睡眠与做梦

    数十年极具开创性的研究。

    理论假设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在前人的研究中,有一项发现对迪蒙特影响最大,那就是每个人

    每天晚上都会做梦。正如迪蒙特在他的文章中所说的:“由于睡觉的

    人每晚都会出现大量的梦境,你可能会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量的

    梦是否成为人的生命所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一部分。”(P.1705)

    进而,他提出,如果这一前提成立,那么“梦被完全地或部分地剥夺

    了,人是否还能继续正常地活动?梦在心理学意义上是必需的,还是

    在生理学意义上是必需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P.1705)。

    迪蒙特决定通过剥夺被试做梦的机会来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起

    初,他尝试使用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来阻止被试做梦,但药物本身对

    被试睡眠模式的影响太大,以至于无法得到有效的结果。所以,他决

    定使用“有些过激的方法”,就是每当被试在夜里进入REM睡眠中,就

    把他们叫醒。

    方法

    这篇论文报告了一项研究计划中前8名被试的情况,该项研究与睡

    眠和做梦有关,且现在仍在进行。被试全部为男性,年龄从23岁到32

    岁。被试在他们通常的入睡时间来到睡眠实验室。为记录脑电波图形

    和眼球运动情况,主试把小电极连接到被试的头皮和眼部周围。与阿

    瑟瑞斯基的研究一样,这些电极的导线穿墙而过连到隔壁房间里,这

    样被试可以在安静而黑暗的房间中入睡。

    研究程序是这样的:开始的几个晚上,允许被试整夜正常地睡

    眠。这样做是为了确定每个被试在正常情况下做梦数量的基线和整个

    的睡眠模式。获得这些资料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剥夺被试REM睡眠或有

    梦的睡眠。在以后的几个夜晚(不同被试被连续剥夺REM睡眠的数量从

    3夜到7夜不等),每当电极传导的信息表明被试开始做梦时,实验者

    就唤醒被试,要求他在床上坐起来直至有迹象表明他已经完全清醒,几分钟后才允许他们再次入睡。

    迪蒙特提到一个要点,即在此研究中,主试要求被试在除研究以

    外的其他任何时间都不能睡觉。这是因为如果被试睡着了或打了个盹

    儿,他们就可能会做梦,这将会污染实验结果。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在完成做梦剥夺的研究阶段后,被试就进入了实验的“恢复阶

    段”。在恢复阶段(1至6夜不等),允许被试整夜安然入睡而不被打

    扰。继续像以前那样,对他们这一阶段的梦进行电子监控并记录做梦

    的数量。

    之后,给所有被试放几天假(毫无疑问,他们肯定会很开心)。

    接下来他们中有6人回到实验室,继续进行另一系列干扰睡眠的研究。

    这次实验中唤醒的夜晚数及每晚唤醒的次数“完全重复了做梦剥夺实

    验阶段的情况。唯一不同的是唤醒被试的时间,即改为在两次眼动

    (做梦)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唤醒被试。在做梦开始时,允许被试一直

    睡 下 去 而 不 被 打 扰 , 当 梦 自 然 地 结 束 以 后 再 来 唤 醒 他

    们”(P.1706)。最后,就像在做梦剥夺阶段随后所做的那样,给被

    试相同数量的“恢复夜晚”,这被称为“控制恢复”阶段。这一阶段

    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这样一种可能,即无论被试做梦与否,剥夺做梦的

    效果不能简单归因于每晚被叫醒的次数。

    结果

    表2—1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在建立基线的夜晚,当被试不被

    打扰地睡觉时,他们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为6小时50分钟。被试用于做

    梦的平均时间为80分钟,或占整个睡眠时间的19.5%(见表2—1第1

    列)。迪蒙特从开头几夜的结果中发现,不同被试之间用于做梦的时

    间惊人地相似。事实上,其做梦时间的变化仅在正负7分钟之内!

    表2—1做梦剥夺实验的研究结果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恢复阶段第二夜;

    被试在恢复阶段之前退出研究。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做梦剥夺或REM睡眠剥夺所产生的影响。

    与此有关的第一个发现是:在做梦剥夺阶段,阻止被试进入REM睡眠所

    需要的唤醒次数。正如你在表2—1中(3a列)所看到的,第一夜,实

    验者为了阻止被试进入REM睡眠,唤醒被试的次数在7至22次之间。然

    而,随着实验的进程,为了阻止被试做梦而唤醒被试的次数越来越

    多。在最后一个夜晚,唤醒被试的次数达到13至30次(3b列)。平均

    来看,在做梦剥夺结束的那一夜,被试试图做梦的次数增加到最初的2

    倍。

    第二个也可能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发现,被试在经历了几个被阻止

    做梦的夜晚以后,其做梦的时间明显增加。表2—1(第4列)中的数字

    反映了恢复阶段第一夜的情况。这一夜所有人做梦时间平均为112分

    钟,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6.6%(而第1列基线夜的做梦时间平均为80分

    钟,占整个睡眠的19.5%)。迪蒙特指出,有两名被试的REM睡眠时间

    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被试3和被试7)。如果将他们排除后,再来

    计算全部做梦时间,其平均值为127分钟,占整个睡眠的29%。这比基

    线夜的平均值增加了50%。

    本书来自:爱分享 http:www.ishare1.cn

    仅供学习和交流,请购买正版支持本书作者虽然在表2—1中,只报告了第一个恢复夜晚的数据,需要注意的

    是,大多数被试在接连5个夜晚连续表现出做梦时间的增加(与基线相

    比)。

    “等一下!”你会想。也许这里做梦时间的增加与剥夺REM睡眠根

    本无关。也许这只是由于这些被试被唤醒得过于频繁。那么,迪蒙特

    会让你记住,他已为你敏捷的观察做了充分准备。被试中,有6个人在

    休息了几天以后又回到实验室,并严格地重复了实验过程,只不过是

    在两次REM睡眠期间被唤醒(次数相同)。在这种条件下,没有出现做

    梦时间的显著增加。在控制唤醒阶段以后,用于做梦的平均时间为88

    分钟,占整个睡眠的20.1%(第5列)。与第1列的80分钟和19.5%相

    比,未发现显著差异。

    讨论

    迪蒙特从以上研究结果中试探性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人需要梦。

    倘若不允许人们做梦,经过连续几夜剥夺做梦的睡眠,似乎就会增加

    人们做梦的压力。在经历做梦剥夺的阶段后,被试做梦的数量有所增

    加(比较3a列和3b列),且做梦的时间也显著延长(比较第4列和第1

    列),这两点在他的发现中显而易见。他还指出,这种增长会持续几

    个晚上,以便在数量上尽量补偿被剥夺的梦。尽管迪蒙特那时没有使

    用这一专业术语,如今这个重要的发现被称为“REM反弹”(REM-

    rebound)效应。

    在这篇简明而不同凡响的论文中还有一些有趣的额外发现。如果

    重新查看一下表2—1,就会发现,如我们先前所说,有2名被试未表现

    出显著的REM反弹(被试3和被试7)。在研究中被试相对较少时,对这

    些特例的解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迪蒙特发现,不难解释被试7做梦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4265KB,4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