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490
中医药专家谈SARS.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1日
第1页
第8页
第11页
第22页
第50页
第74页

    参见附件(1232KB,146页)。

     中医药专家谈SARS是关于对sars的研究分析的书籍,主要从中医角度讲述了非典型肺炎的早中极和恢复期的症状,传染病的历史回顾,推荐的治疗方案等等内容。

    内容介绍

    本书简要介绍了中医药对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历史及成功经验,涉及了中医药专家对SARS的基本认识,特别论述了一线专家运用中医药治疗SARS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提出了一些中医养生调护方法,书末还附列了防治“非典”的有关规范、法规性文件等,以期更好地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抗击“非典”工作中参照执行。随着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可能还会有更新的规范、文件出台,请及时学习了解。

    在线

    “非典”发病有内外因之别。内因有三:

    (1)伏邪之因:“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有烈风,风动有寒,风能疏泄,开发滕理,寒能伤阳,微者不即病,邪气潜藏于肌肤膜原,或伏藏于少阴。藏于肌肤膜原者是冬令劳作过度,或养生不当,致使汗出过多之人;其藏于少阴者为冬不藏精,肾脏内亏之辈。即古人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

    (2)正气不足: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令严寒,阳气内敛,人能顺天时而蛰藏,则肾气内充,滕理固密,不伤于寒。不藏精者,指人体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受损。先天之精为肾藏之,后天之精则源于水谷之精,汗出过多,阳气外泄,血汗同源,汗出过多则伤血,血伤则精伤。饮食失节,损伤于胃,胃为营气之源,营气生成又根源于精,胃伤则营伤,营伤必伤精。概而言之,精伤则化气功能受阻,引发阳气不足,阴精不得潜藏,导致人体防御系统障碍,是发病之源。

    (3)毒自内生:情志失调,喜怒不节,引发气机阻滞,五脏之道不畅,以致五脏失和,气化功能不全,气血循环不利,即毒自内生,促使机体中气不足,卫气不固,营气不守,抗病能力低下。即所谓“邪虽自外来,其无毒者不入”。

    外因则因春有余寒,寒伤人体之阳,乘人体正气虚之时,引动伏邪,重感时邪而毒动病发。

    总之,伏邪内藏,正气不足,毒自内生,正值春之余寒和春温之气,开疏滕理,引动伏邪而伤人,发为“非典”。

    章节预览

    一、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一)战胜“非典型肺炎”我们有个武器库

    (二)战胜“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持色

    (三)“非典型肺炎”属于春温病(伏湿)

    1.早期

    2.中期

    3.极期(高峰期)

    4.恢复期

    (四)典型医案

    二、“非典”论坛

    (一)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1.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

    2.烈性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3.中医防治传染病的历史经验

    (二)“非典”基本知识

    1.对“非典”的认识

    2.发病机理

    3.传播方式

    4.潜伏期

    5.易感人群

    6.临床表现

    7.鉴别诊断

    (三)“非典”预防及治疗

    1.预防

    2.治疗

    (四)养生调护

    三、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1.流行病学史

    2.症状与体征

    3.实验室检查

    4.肺部影像学检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

    行)

    一、推荐治疗方案

    二、“非典型肺炎”出院诊断参考标准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试行)

    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试行)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预防部分修订方案

    一、中医药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基本原则

    二、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参考中药处方

    三、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中药预防“非典”处方药味解析

    1.黄芪

    2.败酱草

    3.惹苡仁

    4.桔梗

    5.甘草

    6.鱼腥草

    7.野菊花

    8.茵陈蒿

    9.佩兰

    10.草果

    11.蒲公英

    12.金莲花

    13.大青叶

    14.葛根

    15.苏叶

    16.芦根

    17.金银花

    18.连翘

    19.薄荷

    20.白术

    21.防风

    22.苍术

    23.藿香

    24.南沙参

    25.绵马贯众

    26.太子参

    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试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试行)

    一、判定标准

    二、处理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中医药专家谈SARS截图

    中医药专家谈SARS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入事与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

    编写人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灿晖 王灵台 邓铁涛 朱建平 任继学

    刘天君 刘占文 孙 霈 邱仕君 宋乃光

    宋天彬 沈庆法 杨 进 杨佩兰 李素卿

    吴银根 张志斌 张晓梅 周平安 周仲瑛

    周超凡 姜 坤 钟嘉熙 晁恩祥 焦树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 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药专家谈SAR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与政策法规司且织编写.—北京: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

    ISBN 7-80156-451-0

    Ⅰ.中… Ⅱ.国… Ⅲ.重症呼吸综合征-中医治疗法 Ⅳ.R259.63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36764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发行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东兴路七号 电话:64151553 邮码:100027)

    印刷者:北京中艺彩印包装有限公司

    经销者: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

    开 本:850×1168毫米 32开

    字 数:100千字

    印 张:4.75

    版 次:2003年5月第1版

    印 次:2003年5月第1次印刷

    册 数:15000

    书 号:ISBN 7-80156-451-012.451

    定 价:8.80元出版者的话

    近一个时期,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SARS疫情,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全国中医药行业的工作者

    同广大医疗卫生人员一道,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下,在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的具体指导下,团结一心,忠于职守,不怕牺牲,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

    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中西医结

    合防治SARS的方法和措施。

    疫情发生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总

    体部署和卫生部有关要求的同时,积极行动起来,以科学求实的态度,积极组织、协调、指导全国中医药行业参与SARSr的防治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中医药

    科普宣传,紧急启动了相关的中医药科研攻关项目。在各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

    下,地方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也积极参与防治SARS工作。

    经过全国中医药行业广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医药参与SARS防治工作取得了

    一定的经验和效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3年5月8日,中央政治局委

    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全国防治SARS指挥部总指挥吴仪专门召开会议,与在京知名中医药专家座谈,充分肯定了中医药行业所做的工作以及运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SARS的积极作用,并强调指出:中医是抗击SARS的一支重

    要力量,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广大中医药医

    务人员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共同完成防治SARS的使命。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人事与政策法规司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中医药专家谈SARS》一书。书中简要介绍

    了中医药对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历史及成功经验,涉及了中医药专家对SARS的基本认

    识,特别论述了一线专家运用中医药治疗SARS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提出了一些中医

    养生调护方法,书末还附列了防治“非典”的有关规范、法规性文件等,以期更好地指

    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抗击“非典”工作中参照执行。随着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可能还会

    有更新的规范、文件出台,请及时学习了解。

    借《中医药专家谈SARS》一书出版之际,我们谨代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体同

    仁向奋战在抗击SARS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广大中医药行业的工作者为抗击SARS所做出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敬意!我们愿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共

    同努力,为完成防治SARS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5月15日目 录

    出版者的话

    一、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一)战胜“非典型肺炎”我们有个武器库

    (二)战胜“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持色

    (三)“非典型肺炎”属于春温病(伏湿)

    1.早期

    2.中期

    3.极期(高峰期)

    4.恢复期

    (四)典型医案

    二、“非典”论坛

    (一)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1.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

    2.烈性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3.中医防治传染病的历史经验

    (二)“非典”基本知识1.对“非典”的认识

    2.发病机理

    3.传播方式

    4.潜伏期

    5.易感人群

    6.临床表现

    7.鉴别诊断

    (三)“非典”预防及治疗

    1.预防

    2.治疗

    (四)养生调护

    三、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1.流行病学史

    2.症状与体征

    3.实验室检查

    4.肺部影像学检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

    行)

    一、推荐治疗方案

    二、“非典型肺炎”出院诊断参考标准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试行)

    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试行)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预防部分修订方案

    一、中医药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基本原则

    二、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参考中药处方

    三、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中药预防“非典”处方药味解析

    1.黄芪

    2.败酱草

    3.薏苡仁

    4.桔梗

    5.甘草

    6.鱼腥草

    7.野菊花

    8.茵陈蒿9.佩兰

    10.草果

    11.蒲公英

    12.金莲花

    13.大青叶

    14.葛根

    15.苏叶

    16.芦根

    17.金银花

    18.连翘

    19.薄荷

    20.白术

    21.防风

    22.苍术

    23.藿香

    24.南沙参

    25.绵马贯众

    26.太子参

    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试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试行)

    一、判定标准

    二、处理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一、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广州中医药大学 邓铁涛 邱仕君)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开播格言——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可以看成是中华民族复

    兴的导言,中医振兴的指针。千万不能丢掉中医的精华,空想创新。当然世界各国

    文明也在传承之内,但世界人民都希望我们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给世界。(一)战胜“非典型肺炎”我们有个武器库

    “非典型肺炎”是全新的疾病,为20世纪以前所未见。无论中医与西医都遇到新问

    题,中医不能袖手旁观。我认为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中医自有其优势。从历史可

    以上溯至仲景时代,他宗族素多,十年不到却死亡了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这

    个“七”就包括流行性病毒性疾病。故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

    汤疗效超世界水平,并不因为中医无微生物学说而束手无策。1957年北京乙脑流

    行,白虎汤效果不明显,蒲辅周用温病之法,疗效又达90%。1968年广州流行乙型

    脑炎,我曾参加救治,为暑热伏湿之证,凡舌苔转厚者必不死,暑湿得外达故也。

    统计中医之疗效亦达90%,且无后遗症。60年代广东麻疹流行,番禺等地麻疹肺炎

    死婴不少,我校医疗队所到之乡村,用透疹清热之法,死亡病例便被制止。广州60

    年代亦曾流感流行,用吴又可法——达原饮,又收到良好的效果。

    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流行性出血热之研究成果:南京周仲瑛组治疗

    1127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治疗812例,病死率为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315

    例,病死率为5.08%(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江西万有生研究组治疗

    413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273例,病死率为3.7%,西医药对照组为140例,病死

    率为10.7%(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由于时、地、人等条件不同,西医辨病

    为同一病毒性疾病,但周氏、万氏的辨证论治完全不同。周氏治疗以清气凉营为

    主,万氏则治湿毒法为主,按西医理论,病原相同,都是病毒性疾病,但中医治疗

    如果两者治法对换,则病死率肯定高于西医组。所以病原体只能作为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之一,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这些事例说明中医的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

    进入人体,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以辨证论治,这些辨证论治的理论及方法

    历传二千多年,的确是战胜“非典”的武器库。(二)战胜“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持色

    世人多不理解中医没有细菌学说,却能治疗传染病,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效

    果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故安在?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但细菌早已被概括于“邪气”之中。吴又可的戾气、疠气、杂

    气学说,已非常接近对微生物的认识,惜明代无光学上的成就,致未能进一步发展

    耳!但温病的病原说发展到吴瑭,却使中医理论从另一角度认识发热性传染性及流

    行性疾病,提出独特的温病的病因理论。这一理论,今天看来科学性极高,足以破

    解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仍然能治疗急性传染病之道理所在。

    吴瑭《温病条辨·原病》篇专门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与预

    防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关于病因理论的论述共三条。吴瑭曰:“叙气运,原温病之始

    也,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言也。”吴氏继承传统

    之理论,承认气运的变化是温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他承认吴又可厉气之病因,但温

    病不能统由于厉气所致。他最后补充流行病发生的微与甚,还与凶荒兵火之后有密

    切的关系。即是说他承认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大自然的变化既

    作用于人体,也影响致病物质的生长与广泛为害,又创造性地提出地理气候及社会

    因素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

    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吴瑭注曰:“上节统言司天之病,此专言人受病之

    故。”瑭按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内经》已明言之矣。亦有不因伏气,乃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如前所列《六元正纪》所云是也。此二者,皆理数之常者

    也。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间亦有之,乃其变也。温病之形成有

    内因与外因两大因素。“喜怒不节,寒暑过度”而致“生乃不固”,说明正气内存的重要

    性。“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说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冬天属阴,寒亦属阴,两阴相重,与正气相持(伏气)不即发病,至春天乃发,便成温病。总之用以说明

    邪正相争的观点。吴瑭承认吴又可的戾气这一致病物质的存在,承认戾气与司天时

    令现行之气同为致病物质,而区分引发疾病之轻与重,一般与特殊的发热性流行性

    疾病。《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吴瑭

    注:“《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恒示戒于早,必谨于微。《记》曰:凡事预则

    立。《经》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一节当与《月令》

    参看,与上条冬伤于寒互看,盖谓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不藏

    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

    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这一条强调“内因”在发病上的

    重要性。其冬不藏精须活看之说,是吴氏的创见,吴氏把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互

    看,统归之为内在致病因子,并处于重要之地位。吴氏之论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因

    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即内因是物质变化的关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总括言之,吴氏之病原说为:

    (1)岁气、年时(气候与环境因素)

    (2)藏精、冬伤于寒(人体内在因素)

    (3)戾气、时行之气(致病物质)

    这样的病原说比之只重视病原体的现代医学理论似略胜一筹。当然吴氏对于微

    生物的认识与现代微生物学相比,就有天壤之别了。如果我们今天把微生物学的知

    识,取代比较含糊的戾气与时行之气,那就是比较完满的传染病流行病的病因学说

    了。

    我们的治疗不在一味只知与病毒对抗,而是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病人的正

    气,并使邪有出路。正如叶天士所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

    结,势必孤矣。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战略啊!

    中医注意祛邪或透邪,不是杀病毒。所谓祛邪,叶天士认为可以汗解,也可以

    从小便去,而仲景早就有三承气汤之法以祛邪,吴鞠通又将三承气汤扩而广之,还

    有杨栗山升降散之法,可谓丰富多彩。西医知道发汗可以退热,今天不少青年中医

    也学了西医用退热针退热,而不知应该以微汗出才能祛邪,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大汗能一时退热,过后又热。西医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高热会损脑,故一遇高热便用冰

    敷,不知一冰便使邪气内伏,邪无出路,病必缠绵或有后遗症,特别是乙脑之类属

    暑热之证。前人说:“暑当予汗出勿止”,故中暑证冰敷者多死也。中医之三宝是高热

    护脑的圣药,但今天的药监部门又认为三宝有重金属!药监部门无中医药之才,中

    医则无权,可悲又可叹!

    我们的中青年中医,学了不少西医这应是好事,但欠缺独立思考,更因中医教

    育把四大经典作为选修课,便放弃了中医的辨证思维,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对非典

    型肺炎之发热病人,不敢不用抗生素,还认为可以对抗继发感染之类,而现在的新

    抗生素强力杀菌也强力抑制病人的正气,使人体菌落失常。而中医若辨证准确,因

    势利导,增强正气后邪可拒。故非典不宜随便使用抗生素,白细胞偏低便是正气不

    足的表现之一。中医有扶正驱邪之法应注意善用之。故非典后期往往可用人参以培

    其根本也。仲景的人参白虎汤早就启示我们了。(三)“非典型肺炎”属于春温病(伏湿)

    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本病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和初步总结,认为该病属于中

    医春温湿热疫病的范畴,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

    闭喘脱为特点。我则认为可以定名为春温病伏湿之证。我同意广东省中医院所订之

    辨证论治方案。

    非典型肺炎中医治疗方案:

    1.早期

    多在发病后1~5天左右,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治疗上强调宣透

    清化。常见证型有湿遏肺卫、表寒里热挟湿2型。

    (1)湿热遏阻肺卫证: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

    腻,脉浮略数。

    治法:宣化湿热,透邪外达。

    处方: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5g(打、后煎),竹叶10g,厚朴

    6g,生苡米20g,法半夏10g,白僵蚕6g,片姜黄9g,蝉衣6g,苍术6g,青蒿

    10g(后下),黄芩10g。

    湿重热不明显,亦可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化裁。

    (2)表寒里热挟湿证:症见发热明显,恶寒,甚则寒战壮热,伴有头痛,关节

    痛,咽干或咽痛,口干饮水不多,干咳少痰,舌偏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化湿。处方:麻杏甘石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炙麻黄6g,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10g,炙甘草6g,白僵蚕10g,片姜黄9g,蝉衣6g,薄荷6g(后下),连翘15g,银花15g,黄芩10g,芦根15g,生苡仁20g。

    2.中期

    多在发病后3~10天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为特点;治疗

    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1)湿热蕴毒:症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不畅,胸闷脘痞,口干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粘腻,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

    处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用: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10g,茵陈15g,虎杖15g,白蔻6g(打,后

    煎),滑石20g,法夏10g,僵蚕10g,蝉衣6g,苍术6g,姜黄10g,石菖蒲10g,柴

    胡12g,黄芩10g。

    (2)邪伏膜原:症见发热恶寒,或有寒热往来,伴有身痛,呕逆,口干苦,纳

    差,或伴呛咳,气促,舌苔白浊腻或如积粉,脉弦滑数。

    治则:疏达透达膜原湿浊。

    处方:达原饮加减。

    药用:厚朴6-9g,知母10g,草果1~3g(后下),黄芩12g,柴胡15g,法半夏

    10g,杏仁10g,生薏仁30g,滑石20g。

    (3)邪阻少阳:症见发热,呛咳,痰粘不出,汗出,胸闷,心烦,口干口苦不

    欲饮,呕恶,纳呆便溏,疲乏倦怠,舌苔白微黄或黄腻,脉滑数。治则: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处方:蒿芩清胆汤加减。

    药用:青蒿10g(后下),竹茹10g,法半夏10g,赤茯苓15g,黄芩10g,炒杏

    仁10g,陈皮6g,生苡米30g,滑石20g,青黛6g(包煎),苍术6g,郁金10g。

    3.极期(高峰期)

    本期多在发病后7~14天左右,临床的突出表现为气促喘憋明显,或伴有紫绀,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瘀血内阻为主要特点,少数可表现为邪入营血,气竭

    喘脱;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必须重视扶正,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犀角汤等

    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并静脉使用参附针、参麦针、丹参针等。

    (1)热入营分,耗气伤阴:症见身热夜甚,喘促烦躁,甚则不能活动,呛咳或

    有咯血,口干,气短乏力,汗出,舌红绛,苔薄,脉细数。

    治则:清营解毒,益气养阴。

    处方: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

    药用:水牛角30g,生地15g,元参15g,银花15g,西洋参5g(另炖服),麦冬

    10g,山萸肉15g。

    并可静点参麦针以益气养阴。

    (2)邪盛正虚,内闭外脱:症见发热不明显,喘促明显,倦卧于床,不能活

    动,不能言语,脉细浅数,无力,面色紫绀;或汗出如雨,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治则:益气固脱,或兼以辛凉开窍。

    方药:大剂量静点参麦针或是参附针,并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汤)送服安宫牛

    黄丸或紫雪丹。

    4.恢复期多在发病后10~14天以后,病机以正虚邪恋,易挟湿挟瘀为主要特点;主要证

    候有气阴两伤,气虚挟湿挟瘀;治疗强调扶正透邪,并重视化湿、活血。

    (1)气阴两伤证:症见热退,心烦,口干,汗出,乏力,气短,纳差,舌淡

    红,质嫩,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略数。

    治则:益气养阴。

    处方: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化裁。

    药用:太子参15g,沙参10g,麦冬10g,白扁豆12g,炙甘草3g,山药10g,玉

    竹10g,法半夏6g,芦根15g。

    (2)气虚挟湿挟瘀证:症见气短、疲乏,活动后略有气促,纳差,舌淡略暗,苔薄腻,脉细。

    治则:益气化湿,活血通络。

    处方: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加

    减化裁。

    药用:太子参15~30g,生白术15g,云茯苓15g,扁豆10g,生薏仁30g,佩兰

    10g,郁金10g,法半夏10g,桃仁10g,丹参12g,当归10g,赤芍12g,忍冬藤

    30g。(四)典型医案

    患者邓某,女性,33岁,广东省三水籍,医务人员,因“发热伴恶寒两天”于

    2003年1月25日入院。

    两天前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入院当天自觉症状加重,测体温38℃,微恶

    寒,神疲乏力,稍口干,纳差,面红,无头痛,无流涕,无咳嗽、咯痰。无咽痛,无汗,无鼻塞流涕,睡眠一般,二便调。查体:T:38℃;P:68次分;R:20次分;

    BP:9060mmHg。神志清,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亦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

    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

    (WBC):5.0×109

    L;中性粒细胞:63.9%;红细胞:4.31×1012L;血红蛋白:

    131gL;血小板:95×109

    L。行胸片检查示:右下肺少许模糊阴影。

    诊见: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动则心慌气短,头痛,微感胸痛,口干,口苦,纳差,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西医诊断:右下肺炎(非典型肺炎)。

    中医诊断:春温伏湿。

    治宜清凉解毒,透热达邪。

    处方:青蒿15g(后下),黄芩15g,柴胡12g,大青叶20g,板蓝根30g,法夏

    12g,枳壳10g,浙贝12g,紫苑12g,天竹黄12g,杏仁10g,炙甘草6g。每日一

    剂,水煎服。配合清开灵静滴加强清热,西药则投以泰能、稳可信。

    2诊:1月27日,仍发热,热势上升,以夜间及午后为甚,T:38.6℃,肢体困

    倦,纳食减少,舌脉未变,二便通畅;化检:白细胞:2.9×109

    L;中性粒细胞:

    57.7%;血小板:90×109

    L;胸片与24日比较右下肺感染病灶明显扩大,大片灶。

    为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之表现,治宜:清热解毒达邪,解表宣肺化湿,处方:

    炙麻黄8g,杏仁10g,石膏20g(先煎),甘草10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

    10g,竹茹10g,茅根15g,前胡15g,桑枝10g,苡仁20g,滑石18g,藿香6g,佩兰

    6g。3诊:1月28日,热势仍未遏止,反有上升之势,T:39.2℃。症状未减,疲倦加

    重,双肺呼吸音粗,肺底闻及少许湿罗音,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化检:白细

    胞:2.5×109

    L;中性粒细胞:50.96%;血小板:67×109

    L,邓老意见:湿热蕴毒,毒势盛,并易耗气挟瘀,毒瘀互结,且变证多端,有入营之势,治宜加重清热凉血

    解毒,化瘀软坚散结,少佐益气之品,原方继续服用,加服安宫牛黄丸,并加用仙

    方活命饮,加服西洋参10g另炖服,方药如下:

    金银花30g,浙贝15g,赤芍15g,白芷12g,陈皮3g,升麻6g,防风12g,当归

    6g,虎杖20g,皂角刺12g,穿山龙12g(先煎),乳香6g,没药6g,连翘18g,五

    爪龙15g。根据西医观点,此时属于炎症渗出期,需要注意肺纤维化的问题,而运用

    仙方活命饮以化瘀软坚散结,甚为合拍。西药则停用泰能、稳可信,改用可乐必

    妥、复达欣。至1月30日,应用可乐必妥后出现头晕,故停用所有抗生素,停用后头

    晕等症状大减,体温降至37.5℃。

    4诊:1月31日,体温降至正常,但神疲,乏力,头晕,偶有咳嗽,白粘痰,无

    口干,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细,白细胞:2.3×109

    L,中性粒细胞50.2%;红细

    胞:3.12×1012

    L,血红蛋白:97gL,血小板:90×109

    L,胸片:病灶增多,密影。

    热势已退,胸片虽病灶增多,强弩之末势也,未足为虑,此乃正虚邪恋,治当清热

    养阴,扶正透邪,此时舌苔呈现白腻,为伏湿外达之象,治疗上并重视化湿、活

    血。处方:炙麻黄8g,杏仁10g,甘草10g,黄芩10g,半夏10g,竹茹10g,茅根

    15g,桑枝10g,苡仁20g,太子参20g,五味子20g,麦冬15g,藿香6g,佩兰6g,仍加服仙方活命饮方,并加大补气而性温和之五爪龙至30g;热势既退,停用清开

    灵,改以参麦针益气生津。

    5诊:2月4日,已无发热,乏力,偶咳嗽,未闻及干湿罗音,舌淡,苔厚微腻,脉濡细。胸片示:有所吸收;白细胞:2.4×109

    L,中性粒细胞:47.8%;红细胞:

    3.62×1012

    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191×109

    L。病势渐衰,但湿性缠绵,如

    油入面,且易伤气,又易挟瘀为患,治宜:清热利湿,益气活血。

    处方:杏仁12g,甘草6g,青皮6g,桃仁12g,当归6g,苍术9g,五爪龙30g,太子参20g,橘红6g,升麻10g,白术10g,神曲12g,麦冬10g。加服:太子参

    15g,土茯苓30g,茯苓12g,枳壳6g,陈皮3g,威灵仙20g,杏仁10g,苡仁30g,苍术9g,枣3个。6诊:2月8日,自觉身轻体爽,舌苔腻转淡,脉细;白细胞6.5×109

    L,中性粒

    细胞:46.2%;红细胞:3.62×1012

    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161×109

    L。

    2月12日胸片示:右肺炎症全部吸收。守方加川萆薢20g运脾除湿。治愈出院。

    总结:该病案有以下发病和病机特点:起病有接触同类病患者的病史,感受戾

    气,即邪气,具有传染性,初期即有肢体酸痛湿重的表现。为伏湿所致,较之普通

    的风温不同,故诊断为春温伏湿。起病后进展较快,2天右下肺即出现大片阴影,毒

    力强,出现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表现,患者神疲乏力,发热加重,为毒盛伤正的表

    现;患者初期之所以感邪受传染发病,是因为先有正气不足,邪乃干之,感受毒邪

    之后,热、毒、湿使正气更损,内因外因共同导致的结果,此外,患者神倦较重,与抗生素的使用,损人正气有关,根据上述病机,治疗上注重祛邪,所以初期注重

    透邪,给以清热解毒达邪,解表宣肺化湿,结合伏湿特点自始至终注意利湿渗湿使

    邪有去路,后期注重增强正气,益气养阴,因势利导,扶正驱邪。

    本病由戾气、湿、瘀、毒、虚发病,随证而治之,早期应用安宫牛黄丸,防邪

    毒内陷心包,防传变;早期应用人参扶助正气,及时停用抗生素;早期应用活血软

    坚散结,防止肺纤维化,防止病灶扩散,以及加快病灶早日吸收,效果满意。其

    一:发热至退热仅用6天,比之同类病患者,退热较快,另外如自1月27日,热势较

    高T:38.6℃开始计算,至1月30日,体温降至37.5。℃,历时仅4天。其二:症状改

    善快,整体调理后,较之同类病人,纳食始终正常,大便通畅,胃气未受影响。其

    三:多数病例终至演变为双肺炎症,而本例未蔓延至双肺,且较低的白细胞、血小

    板,迅速恢复正常,肺部病灶吸收快,应归功于扶正祛毒之法。

    (邹旭协助整理)二、“非典”论坛

    (一)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1.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

    任继学(长春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学传染病,泛指瘟疫。《温病正宗》:“瘟疫本名疠疫,传染病也”,“时疫

    能传染于人(”《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温病卷)。瘟疫是由疫邪引起,邪是什么?有二

    意,一邪即毒,二指邪气。而邪气分为无生命和有生命者,前者包括物理、化学、空气污染等因素,后者包括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丹台玉案》说:“既言邪必

    有形”)。明代医家吴又可认为,这种时疫之邪是六淫之外的一类致病物质,又称“杂

    气”,即疫邪和邪毒混合传染,也称“异气”,它又分为风疫、寒疫、湿疫、燥疫、暑

    疫,有别于六淫之邪,其中致病最严重的,称为“疠气”。它突出瘟疫致病因素的特异

    性,在现代病原微生物学诞生之前,是一个重大的创见。

    瘟疫具有四性:①传染性:《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

    小,病状相似”。侵犯人体的途径,主要是口鼻和接触而染。②流行性:古时称“天

    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载:“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

    门,延及外人”。③季节性:指在某一气候好发或只发于某一季节,称“时行”,温疫

    邪毒有严格季节性、时间性。正如《六因条辨》所云:“此温乃独发于春,故名春

    温,春温成疫”。④地域性:指各地气候特点及自然环境不同,对瘟疫的感受性也不

    同。

    瘟疫病理演变有一定规律性,病程发生具有阶段性变化,人体病毒随气候、地

    域性而变异,故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改变,亦有伤及五脏者。因肺

    为五脏之天,由经络气血之道下通四脏,故可影响到心、肝、脾、肾。临床表现也

    具有特殊性,大多起病急骤,来势猛,变化较多,同时易出现正衰邪盛,毒陷心

    包,扰乱神明,可出现神昏谵语。所以,瘟疫之病多不传经,故不拘日数可随证施行。

    2.烈性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朱建平(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在人类历史上,遭遇过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不可尽书。单说致人于死命的传染

    病就有不少,如鼠疫、天花、霍乱、流感、伤寒、疟疾、结核、梅毒、出血热等,其中鼠疫、天花、霍乱、流感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杀手。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致命传染病。据记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鼠疫

    大流行发生在公元6世纪的罗马帝国。公元542年,这场史称“查士丁尼鼠疫”的灾难

    使罗马帝国人口死亡14。病发高峰期,每天君士坦丁堡死于鼠疫的就高达5000~

    10000人。之后,鼠疫传到西欧,并在地中海地区肆虐达200年之久。据估计,约有

    1亿人死于这次鼠疫大流行。

    鼠疫第二次全球大流行发生在公元14世纪初的中东戈壁,10年内便向东蔓延到

    中国的中原地区,并在此后的几百年里频繁爆发。鼠疫还向西侵犯北非和欧洲的大

    片地区。1346年,鼠疫传到克里米亚半岛。1348年,重灾区开罗,当时世界上最大

    城市之一,每天死亡人数超过7000人。同年,鼠疫袭击港口城市威尼斯和热那亚,而后蔓延到整个意大利。其中佛罗伦萨疫情最重,城中9.5万人竟死去5.5万人。同年

    底,英格兰南部遭到袭击。第二年后,从爱尔兰、挪威、维也纳到德国北部和斯堪

    的纳维亚半岛,也相继成为疫区。1532年鼠疫东传俄罗斯西部。到16世纪末,欧洲

    每10年就有一次鼠疫流行高峰。1664~1665年,鼠疫在伦敦大流行,有10万人死

    亡。患者皮肤出血坏死,尸体呈紫黑色,当时被称为“黑死病”。16~17两个世纪

    里,至少有2500万欧洲人死于鼠疫。

    鼠疫第三次全球大流行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及其后的40年间,始于我国的云

    南,尔后传向亚、美、澳、非诸大洲60多个国家,死者不下千万。当时广州的中医

    曾采用凉散泻清,解毒活血之法参与救治。

    天花是一种古老的烈性传染病,可能最初起源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或埃及,公

    元4世纪后向外传播。6世纪,天花在中东地区开始第一次大流行,有的国家死亡人数达10%~15%。15世纪,欧洲大陆开始流行天花,以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得病

    而留下痘斑麻点。甚至法、英、德、俄国的一些皇帝也难逃厄运。到了18世纪,全

    欧死于天花的总人数高达1.5亿。

    16世纪初,天花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登陆美洲而扩散开来。1518年,天花传入墨

    西哥和南美洲,继而传到北美洲,致使这片“未被污染的沃土”上的无数民众被夺去了

    生命。这与我国清初满族入关,死于天花者甚众的情况完全一致。据说,有2000万

    人口的阿兹台克帝国在不到100年间就死去92%的人口。殖民者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

    侵占了辽阔的美洲大陆。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历史上共有七次全球性的大流行。16世

    纪起始于印度,而第一次大流行在1817年的孟加拉。此后通过东南亚向东传到中

    国,通过波斯向西传到埃及。1824年又在上述地区爆发了第二次大流行,并向北传

    到俄罗斯,1831年向西横扫欧洲大陆,进入英国。次年,越过大西洋,席卷北美

    洲。第二年,传入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地区。

    第三次大流行在1839年,霍乱随英国军队进入阿富汗,次年进入中国。之后,传到波斯和中亚地区,并渐次传往阿拉伯、欧洲。1848年,又越过大西洋,向南、北美洲传播。1863~1874年间在以往大多数地区发生了第四次霍乱大流行。而第五

    次大流行从1881年一直持续到1896年,中国、日本、埃及、德国、俄国及南美洲地

    区相继出现,死亡无数。1899~1923年爆发了第六次大流行,霍乱向巴尔干半岛、匈牙利、俄罗斯、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等国家蔓延。

    第七次霍乱全球大流行开始于1961年,以与上次相同的方式流行开来,历时30

    余年。20世纪90年代初,霍乱重返西半球,从秘鲁传向周边国家。目前,霍乱仍然

    是肆虐于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传染病。1997年7月,在扎伊尔的卢旺达难民中爆发霍

    乱,7万人发病,1.2万人病死。清代医家王士雄曾撰《霍乱论》讨论中医霍乱证

    治。

    流感不如前三者来势凶猛,但有史以来也是杀人如麻。早在公元前412年就有类

    似流感的记载。19世纪德国希尔施曾列表详细记载1173年以来类似流感的大流行约

    有30余次。确切的第一次大流行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1742~1743年,竟有90%的

    东欧入得了流感。1889~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人数多,死亡率极

    高。1918~1919年,以毒力横扫世界的“西班牙流感”,最初由参战的美军带到欧洲,之后传向世界各地。短短几年里,出现3次流行高峰,有40%的人发病,由此引

    发各种肺炎并发症,致使全球约有2500~5000万人病死,远远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死人数。据载,1957~1958年“亚洲流感”导致280万人死亡。1968~1969年“香港

    流感”爆发,波及美国,103万人有生命危险,其中3.4万人丧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

    所致。之所以可怕,是因为这种病毒的表面抗原呈周期性不停的变异,很难研制出

    稳定的一劳永逸的疫苗。而中医灵活的辨证论治能有效地防治病原易变的流感类以

    及病原不清的疾病。

    人类在同传染病斗争中,发明了许多有效防治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措施,如

    消毒隔离、接种疫苗、使用抗生素和免疫制剂等,传染病已经大大得以控制。其中

    天花是最早被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英国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术成功地控制,并

    最终于1979年消灭的烈性传染病。事实说明,人类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传染病。

    张志斌(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传染病,古称“疫病”,是中国古代对人民的健康与生命摧残最为严重的一类疾

    病,在各种文史及医学书籍中留有许多触目惊心的沉痛记载。由于中国古代有很好

    的记史传统,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一部完整的古代史,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较为完整地

    了解古代疫病流行的情况。最早的疫病记载见于《春秋谷羊传·庄公》,发生于鲁庄

    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74年,至1840年北京等地发生的霍乱流行。整个古代,现在

    可见于文献己载的疫病流行不下500次,有几个时期的疫情流行是较为严重的。

    例如,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能,宦官专权,时局动荡,兵祸延绵,生

    灵涂炭。我国在这一时期疫病流行之严重几乎是举世闻名的。曹植《说疫气》中描

    绘说:“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

    殪,或覆族而丧。”便是一个生动的写照。承疫病之害,首当其冲的是流离失所的老

    百姓,然而,由于疫情严重,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必尽能幸免。文学史上著名的“建

    安七子”竟有4人同时死于疫病,当时疫病流行之猖獗,由此可见一斑。

    在历史记载中,战争也是促使疫病流行一个重要因素。如开封城,作为宋都于

    1127年被金兵所围;作为金都,于1213年与1232年两次被元兵所围。三次被围,均

    造成城中疫病流行。据《宋史》记载,1127年,“金人围汴京,城中疫者几半。”据

    《金史》记载,1213年,“大元兵围汴,加以大疫,城之民死者百余万。”1232年元

    兵围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出死者九十余万,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第三次疫情据我国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记载,更为严重,他

    说:“解围之后,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即病死者继踵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

    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凡三月。”总计死者当有一百六十多万。

    人员集中而流动性大的军营往往非常容易发生疫病流行。如东汉建安十三年,决

    定“天下三分”形势的赤壁大战中,曹军二十余万(号称八十万)与孙刘联军三万余人

    相遇于赤壁。曹军中疫病流行致使部队战斗力下降,是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曹军归于

    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唐末席卷了我国大江南北的黄巢起义,乾符六年于南征

    途中,军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这才迫使黄巢起义军北归。

    晋唐之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人口增多及城市化建设的发

    展,至明清两代,快速发展起来的江、浙两省成为疫病流行的高发地带。其中城市

    化建设带来的人口集中、居住拥挤、卫生环境恶劣是造成疫病流行高发的重要原

    因。清末医家王孟英在《霍乱论》中分析上海霍乱流行的原因时曾说:“人烟繁萃,地气愈热,室庐稠密,秽气愈盛,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其实这也

    反映了当时许多其他城市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中,一旦疫病流行是很难控制的。此

    外,在防疫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交通的发展有可能促使疫病的流行。古代医家对

    此就有清醒的认识,如清代医著《疫证集说·王序》中说:“在昔闭关时代,乡邑患疫

    不至及都会,此省疫作未必窜入他省。近则道路交通,凡舟车所至之地皆为疫疠可

    到之地。”根据我国古代疫病流行情况的文献记载来看,古代早期疫病流行的地区往

    往比较局限,从唐代之后,逐渐出现同年多处流行的记载。至于明清时期,同年内

    多地出现疫病流行的情况已十分普遍,有时流行可横跨数省、数十个县地。

    此外,同样是在防疫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外交流也可能影响我国的疫病流

    行。从古代疫病流行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从海外输入新的病种或带来新的流行。

    以霍乱为例,此病在我国流行,始于1817年,大多数中外学者认为是由印度输入

    的。不仅如此,而且在此首次发生之后至1840年之间有三次暴发流行,都是由国外

    输入的。

    王灿晖(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在我国的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和卫生水平的低下,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屡

    屡发生,曾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类疾病,被称之为“瘟疫”、“疫病”。从先

    秦到民国时期发生的疫病流行不记其数。在文献中经常有因瘟疫流行而导致某地区“死者过半”,甚至“城廓邑居为之空虚”者,有的地区疫病接二连三的发生,造成大

    批人员死亡,如据《明史·卷二十八》载:公元1408年福建的建宁、郡武地区发生大

    疫,死亡七万八千余人,仅隔2年即公元1410年邵武地区再次发生疫病流行,当年仅

    因死绝户者就达一万二千户。清朝在267年的统治中据不完全统计,发生疫病流行达

    300多次,平均不到一年就有一次,而每次疫病的发生都要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的传染病流行仍十分严重,如1932年霍乱在我

    国流行,患者达十多万人,死亡在三万人以上。

    焦树德(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回想1955年,中国华北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肆虐流行,当时因为没有特效

    药,死人较多,人心有些恐慌。石家庄河北传染病医院郭可明老中医在市卫生局的

    大力支持下,采用中医治疗“温病”的方法,用汉代张仲景先生传下来的药方“白虎

    汤”、“白虎加人参汤”随证加减,治疗“乙脑”取得了惊人的疗效,人心大为稳定,当时

    传为美谈。这一经验总结,曾发表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1956年7月,北京地区

    又发生了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率较高。党中央指令卫生部在北京市中医医院设立

    专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专用病床100张,并邀郭可明老先生来京指导(我参加了

    这次治疗工作),经过1~2个月的治疗,并结合北京当时多雨多湿的气候条件,在

    药方中又加入了苍术6~10克,结果,又取得了喜人的疗效。当时的《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都报导了这次的经验,震惊了世界。1957年北京又发生麻疹后肺

    炎,儿童死亡较多。党中央又命令在刚刚建成的北京儿童医院内设立中医治疗麻疹

    后肺炎的专用病床,邀请当时中医研究院的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为主治,结果,取

    得了非常理想的优异成绩,给儿童带来了无限幸福。这些成绩在当时的报纸和《北

    京中医》(今《中医杂志》的前身)上,均有详细报道。

    3.中医防治传染病的历史经验

    朱建平(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之所以繁衍昌盛,人口众多,其原因之一是得益于中国传统

    医药学对人民健康的细心呵护和对疾病的有效防治。一部中医药学发展史,在某种

    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在同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历代涌现

    出来许多著名的医家,如汉代创六经辨证的张仲景,晋代用青蒿治疟疾的葛洪,隋代揭示病原的巢元方,唐代创制辟温方剂的孙思邈,金代倡用寒凉的刘完素,元代

    创治结核方的葛可久,明代善治梅毒的陈司成、创戾气学说的吴又可、治麻风病的

    沈之问、萧晓亭,清代善治湿温的薛雪、创卫气营血辨证的叶天士、倡寒温融合的

    俞根初、创三焦辨证的吴瑭、创名方升降散的杨栗山、创清瘟败毒饮的余师愚、著

    《霍乱论》的王士雄,现代善治“乙脑”的蒲辅周等等,可谓群星灿烂,其中张仲景、吴又可、叶天士、吴瑭是最为耀眼的几颗明星。

    汉末张仲景生活在战争频仍、疫病流行的年代。据史书记载,在公元119~217

    年不到100年间,大的传染病就流行过10次。曹操的儿子曹植在《说疫气》一文谈

    到,公元218年疠气(传染病)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中就有4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得传染病死去。张仲景自

    己家族有200人,在不到10年里,死亡23,其中因患伤寒病而死的约有90多人,占

    710。而当时有些人迷信鬼神,有些医生防治不得要领,张仲景有感于此,乃“勤求

    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研究,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当时的伤寒是指从发热起始的急性病(包括某些传染病)的总病名,所指范围

    很广。《伤寒杂病论》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仅就诊治伤寒病而言,就非常显著。他

    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邪,寒邪侵犯人体由皮毛—腠理—半表半里—里(脾胃)而发

    展的。他在病因、病机、疾病的突发转变,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

    完整有效的六经辨治体系,对诊治发热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后世总结该书载

    有397法,113方。其中解表驱邪、清热保津、急下存阴、育阴清热、扶正祛邪、活

    血化瘀等治法与方药,有效可靠,沿用至今。他提出的伤寒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传

    染病学说。

    明末吴又可所处的年代,与张仲景相似。史料记载,明末疫病猖獗,自公元

    1408年至1643年235年间所发生的瘟疫大流行就多达19次,百姓死亡不计其数。当

    时医生不知疾病谱改变,而仍然照搬张仲景伤寒方,误治甚多。对此,吴氏痛心疾

    首,尖锐地指出“墨守古法不合今病”,经过对疫病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于1642年撰

    成急性传染病专著《温疫论》,在病因、传染途径和方式、流行特点、治疗原则等

    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卓越见解,创立了新的传染病学说——“戾气”学

    说。

    首先,吴氏认为传染病不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致,而是感染了“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一种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的致病因子。他也把

    戾气称为杂气、异气、疠气或疫气。这就突破了前入关于时气、伏气、瘴气以及百

    病皆生于六气的传染病病因论点。其次,“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指出人体感染

    戾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天受”,即通过自然界空气传染;另一种是“传染”,则是

    通过患者接触传播。不过,只要是同一种戾气,不论是“天受”还是“传染”,所引起的

    传染病则是一样的。其三,戾气具有特异性。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是由不同的戾气

    引起的。有些戾气只使动物发病,如牛瘟、鸡瘟等,而人却不会得病。通过细致观

    察,认真鉴别,还发现有“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的现象,并得出“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的正确结论。他还认识到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

    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也不一样,如“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还明确

    说“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这些精辟的见解,与现代传染病学的认识

    完全一致。其四,认识到戾气致病的相关因素和流行特点。吴氏指出,人体感受戾

    气之后是否发病,则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如果戾气量大、毒力

    强,人体抵抗力低,就容易发病。相反则不易发病。戾气引起的传染病,可表现为

    大范围流行和小区域散在发病,并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致病特点,如“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在四时有盛衰”等。其五,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

    药物制服。吴又可说,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无声复无臭”,难以“得闻得

    睹”,但“气即是物,物即是气”,戾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夫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

    也”,因此创制了达原饮等名方。其六,首次把痘疹、疗疮等外科化脓性感染的病因

    归之“戾气”,使之与近现代细菌等病原体的认识更趋接近。

    在当时观察病原体的工具——显微镜尚未发明的情况下,吴又可对病原体的形

    容和认识理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提出的全新的戾气学说是中国传染病学史

    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元末明初医家王履提出:“时行……温疫(传染病)等,决不可以伤寒六经病诸

    方通治”,明确把传染病与一般的季节性流行病区别开来。清代叶天士、薛雪、吴瑭

    等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另一种较为系统的传染病学说——温病学说,创立了卫气

    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叶桂是温病临床大家,《临证指南医案》载有他在疾病流行年代里所诊治各种

    温病的验案近400则。在他不足5000字的论著《温热论》中,明确指出温病的诊治

    与“伤寒大异”。创立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新理论,指出其病因是温热之邪;其感受途径是口鼻清窍,其传变规律为由卫而气而营血是为顺传,由肺直

    陷心包是为逆传。将温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并

    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以及用来确定治疗步骤。提出了辛凉解表、甘寒养阴、清热解毒、滋阴救液等治法。同时,还提出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诊断温病的

    大纲大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传染病诊断学。

    吴瑭撰《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经,以卫气营血为纬,以九类病名为目,首次

    系统地论述了温病学说,提出用三焦辨证统领诸种温病。吴氏认为,其病因为温

    热、湿温之邪。温热病按传变划分为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自上而下的三个阶段,并以此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与叶氏卫气营血辨证相辅相

    成,互为羽翼。此外,吴氏还将叶氏医案中散在的温热治法加以总结,归纳出清

    络、清营、育阴等法,以及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

    名方,在温病危重阶段应用的中药“三宝”(即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该

    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系统性强,切于实用。后世作为温病入门书,目前中医温

    病学教材,亦多取该书之说,可见,此书在温病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治体系的产生,标志着中医学在传染病的认识和治法上,突破了《伤寒论》固有学说,形成了新的传染病辨治体系。

    在中国传染病学发展史上,伤寒学说、戾气学说、温病学说可以说是三个最大

    的亮点,张仲景、吴又可、叶天士、吴瑭是几颗最灿烂的明星。他们是历代众多医

    家的杰出代表,他们面对不断变化的疾病谱,深入临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从

    而在与传染病作斗争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是中医药学

    战胜新传染病的法宝。

    张志斌(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疫病对人民的健康与生命的威胁都

    是很大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基本没有发生过因疫病流行而造成“空城”,或大规模

    人口迁移及大幅度人口锐减的现象。自西汉到明代我国的人口基本上在4600万到

    6000万之间波动,总人口数变动不大。而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都是

    由于政治的原因,而不是迫于疫病的流行。为什么古代疫病流行在我国形成的后果

    不像西方那么严重呢?这应该归功于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所做的贡献。明清以前,传染病的内容被笼统地包括在“伤寒学说”中。至明清时期,由于对包

    括传染病在内的外感热病认识的加深,逐渐发展出一个专门分支学科——温病学。

    因此,中医药对于传染病的治疗经验主要体现在“温病学”中。中医药对传染病的治

    疗,既强调辨证论治,也分辨不同的病种。

    (1)温病的辨证:主要有两种。①卫气营血辨证:这是由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

    提出来的,用以区分病变发展由浅入深及病情发展由轻到重的4个层次。卫分证是病

    邪初袭人体,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证候类型,治以辛凉发汗解表,常用药物有金银

    花、薄荷、牛蒡子等;气分证是疾病的高热阶段,又尚未出现实质损害,治疗主要

    是清气分热,常用药物有黄芩、淡竹叶、芦根等;营分证是以实质损害为依据的阶

    段,治疗主要是清营透热,常用药物有犀角(水牛角代)、玄参、羚羊角等;血分

    证的病变已属后期,以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病机,病情危重,治疗主要是凉

    血化瘀养阴,常用药物有生地、丹皮、赤芍等。②三焦辨证:这是由清代另一位温

    病学家吴鞠通提出来的,将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与人体的脏腑联系在一

    起的一种辨证方法。邪在上焦,多为温病的初期,侵犯的脏腑常以肺与心为主,治

    疗以清热宣肺,或清心开窍为主,前者如银翘散、桑菊饮,常用药物是金银花、连

    翘、板蓝根等,兼湿者则加苍术、藿香等;后者如安宫牛黄丸等;邪在中焦,多为

    温病的中期,侵犯的脏腑常以脾及胃、肠为主,治疗以清热泻实为主,常用白虎

    汤、承气汤等方加减,邪在下焦,多为温病的后期,侵犯的脏腑常以肝肾为主,治

    以养阴熄风为主,常用复脉汤、生脉饮等方加减。这两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上常须

    互相补充,结合使用。

    (2)温病的分类:“温病”是一大类疾病,具体来说根据不同的病邪特点及表现

    特征,又可区分为多种不同的病种,大致有以下数种。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

    的以肺卫表热为初起证候特征的温病;春温:发生于春季的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的温

    病;暑温: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发病急骤的温病;暑湿:感受暑湿病邪引起的暑热

    兼具湿邪郁阻表现的温病;湿温: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温病;

    伏暑:由暑热或暑湿病邪引起发生于秋冬季的温病;秋燥:秋季感受燥邪引起的具

    有津气干燥特征的温病;冬温:冬季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此外,还有大头

    瘟、烂喉痧、疫疹、疟疾、霍乱、痢疾等等。各种温病在临床辨治时,必须与上述

    两种辨证方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

    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经验与许多方药,经数百年的医疗临床实践证实是十分有效的。如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承气汤、犀角地黄汤、生脉散等等,至今都是临

    床上十分常用的方子。

    宋乃光(北京中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就认识了传染病,《黄帝内

    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

    经》还指出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原则是“避其毒气”,“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前者指隔离病原,后者指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内经》以后,历代中医学家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防治传染病的经验。

    古人认识到一些昆虫、小动物可以传染疾病,历代本草书上记载了用雄黄、青

    蒿、百部、白矾、藜芦驱杀蝇、蚊、虱、蚤、臭虫的方法。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常

    预施药物来预防,常用的方法有熏蒸法、滴喷法、煎汤服药法等。熏蒸法如用醋加

    一倍水在居室内熏一小时,或用中药苍术、艾叶燃烟熏屋;滴喷法如用白芷、防风

    及少许冰片共研细末,取很少量吹入两侧鼻孔,或放在口罩内慢慢吸入;煎汤服药

    法就是我们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用一味药或多味药煎服,常用药有银花、连翘、野

    菊花、贯众、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鬼针草、茵陈等,这些药同时也是治疗传

    染病的常用药。

    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为免疫接种。据文献记载,我国17世纪就发明了“人痘

    术”预防天花,而且流传到多个国家,成为人工免疫的先躯。现有的结核疫苗、破伤

    风疫苗、肝炎疫苗等使很多人幸免于难,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科学

    家一定能研制出预防非典的疫苗。

    张志斌(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历史上中医药预防传染病的经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免疫学探索。应该说,人类免疫学的脚步始于古代中国人以毒攻毒的思

    想。早在公元3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提到“疗狂犬咬人方,仍杀所咬犬,取

    脑傅之”的经验,开始在免疫技术方面闪耀出人类智慧的光芒。唐代孙思邈又做过一

    些用脓汁、血清接种以防治疣、疵的尝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引用明初(14世纪)的“谈野翁方”用白水牛虱预防天花,则反映了近乎牛痘接种的预防法。真

    正透露出人类可以战胜疫病之曙光的是能够控制天花流行的人痘接种法的出现。一

    般认为,人痘接种法在全国盛行起来,起到了预防天花之作用,应该是在16世纪。

    正是由于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改良与使用,并从中国传到国外,使人类真正能够较

    为有效地控制了天花的流行。至18世纪末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人痘接种法的启发

    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法,进而由于牛痘接种法在全世界的推广传播,使天花的流行

    完全得以控制,直至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这是人类与

    传染病斗争史上最震奋人心又最发人深省的一页。

    (2)药物预防。在《山海经》中,有一些服食之后可以防疫的药物记载,如“箴鱼……食之无疫疾”,“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体现出中国人民在

    服药防疫方面的积极追求与尝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出“疠气”病因,认

    识到疫病的传染性,并提出防治的具体方药“大黄甘草麻黄杏仁芒硝黄芩巴豆丸”,明

    确指出“家人视病者……先服取利,则不相染易也。”在“治瘴气疫疠温毒方”篇中,载

    有各种预防方药,用药的途径有内服、鼻吸、外敷、佩带、烧熏、悬挂等等。唐代

    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也载有雄黄丸、赤散、太乙流金散、雄黄散等多

    个防疫的药方,用各种方法使用。宋代为了防止部队中疫病流行,朝廷常在夏秋或

    疫病流行的时候,由太医局定方,配制成药,或由当时的国家药局惠民和剂局支

    付,发给各部队常备的防疫药物,让部队军士们服用。据宋代许洞的《虎铃经》记

    载,当时防治疫气的药方有“时气疫方”、“霍乱吐泻方”、“山瘴疟方”、“瘟疟方”等。

    (3)其他措施。中医药学对于发病学的认识十分强调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即所

    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而十分强调增强体质,提高抗

    病能力。疾病的预防常常是与养生保健联系在一起的,包括生活有规律,保持健康

    的饮食结构与习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维持平和健康积极的心态等等。在“避其

    毒气”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古代医家就十分强调在传染病流行时必须在看护病人、尸

    体处理及流通环节等各个方面注意隔离。早在秦律(前221~前206年)中就规定麻

    风病人必须集中在“疠迁所”进行强制性隔离。晋代,有“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

    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这样的对亲密接触者的隔离规定。清代医生熊立品的

    《瘟疫传症汇编》中说得更为明确:“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物”等等。至于民

    间许多佩香、焚香避秽,清扫逐秽,饮水消毒的防疫措施,则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

    与更为广泛的应用。王灿晖(南京中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在我国的历史上,古人早就发现存在着一类能互相传染并引起程度不等流行的

    疾病,被称为“疫”、“疠(厉)”等。并认识到疫病的流行与气候的异常有密切的关

    系,《内经》中对疫病的记载较为系统,如《素问》中就有“温厉大行”,“温气流

    行”,“民乃厉,温病乃作”等许多有关疫病的记载,还提出了“五疫”的概念。如《素问

    ·刺法论》中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在巢元方《诸病源

    候论》中对疫病列有专章论述,并有许多具体的病名,如“瘴疫”、“大头瘟”、“狸骨

    温”等,到明末清初医家吴有性(字又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大量的医疗实践,对温

    疫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编写了《温疫论》一书,从其

    内容来看,所论述的疫病主要是由湿热秽浊之邪引起的,又称为湿热疫。其后清代

    余霖撰《疫疹一得》,主论的疫病主要为暑热火毒所引起,又称为暑热疫。前者之

    治主以攻下,后者之治主以清热解毒,后世对温疫病的治法多出于此。此外,还有

    戴天章的《广瘟疫论》、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刘奎的《松峰说疫》、熊立

    品的《治疫全书》、陈耕道的《疫痧草》、王士雄的《霍乱论》等大量有关温疫的

    专著。这些著名的医家和医著对我国历代传染病的防治,对保证中华民族的健康和

    繁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银根(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现已确认是由冠状病毒变异所致的一种从未出现过的、传

    染性很强的新病种。回顾中国医学发展史,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次瘟疫病的流行。

    明代医学家吴又可总结前人及自己的医疗经验,写了一本《温疫论》。把发生瘟疫

    的病因称为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子,创造性地称为“戾气”,指出这种“戾气”会传染,而且是从口鼻传染的。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古代医

    家与传染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给我们一整套诊断、治疗传染病的理论

    和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我们上海中医专家组在一起研究今年“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方

    案时,一致认为,借鉴古代医家防治瘟疫的经验仍然非常重要。

    但是,今天我们面对的“非典型肺炎”毕竟是一种全新的疾病,完全拘泥古方,也

    是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的。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创新。中医药治疗呼吸系

    统疾病近代已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50年来中医在防治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方面

    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广东省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实践中,从对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的认识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许多新经验。为此,上海中医专

    家组经过反复研究,借鉴古方,立足创新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防治方案。上海1例输入

    性“非典”病人,1例可疑“非典”病人,中医专家组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治疗,病人反

    应较好,更增强了中医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信心。(二)“非典”基本知识

    1.对“非典”的认识

    任继学(长春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非典”当属中医温病中时疫春温病,亦称时疫肺热病,它包括了“非典”的病因、病位及病性。分而述之,病因为时疫病毒,即感受时行疫毒,其毒为臭毒,病位在

    肺胃,病性为温热,症状特点:先乏力,渐渐呈现微恶寒,头痛,咽痛,肢体酸

    楚,继之壮热,口鼻气热,干咳少痰,气促,呼吸困难,口渴,舌质红,尺肤热,脉数或数疾,右手脉大于左手脉,甚则出现毒陷心包,神昏,谵语,喘脱危象。

    冬伤于寒,寒邪伏于膜原,借春温之气开发腠理,时疫病毒侵犯人体引而发

    之,春温成疫。时疫肺热病的治疗,因“肺为上焦,药力最为难到”(《沈氏医

    案》),随季节、气候忽寒忽热的变化,其病毒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变异,邪有盛

    衰,病有轻重。亦因“北方天地之气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燥化也”(《伤寒

    补例》),故当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也必随证治之,且给药时间间隔应2~4小时

    一次为宜。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由于“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

    性,且人群普遍易感,结合病人病初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干咳、少

    痰、气促等中医肺卫症状,应属于中医“瘟疫”、“风温”等病范畴。正如《素问·刺法

    论》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造成“非典型肺炎”大范围

    流行的主要原因,关键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即冬天应寒而反暖,春天应暖而反寒,加之今春雨水偏多,气候变化无常,寒温失调,造成“戾气”(变异的冠状病毒等)流

    行,自口鼻而入,触犯人体则发病。即王叔和所说:“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

    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此则时行之病也”。从“非典”病人有一定的潜伏期,病情

    重,传变快,且成年人多发等情况来看,该病很可能是先有伏邪,后因新感而引

    发。即病人可能是先有肺热内伏,加之外感时邪疫毒而发病。其中外感时邪以风邪为主,风邪可以夹寒夹热夹湿,与疫毒(戾气)杂感伤人。从伏气温病的角度来

    看,该病又似与“春温”密切相关。

    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学虽然没有“非典”的病名,然而,从“非典”的临床特征和发病季节来看,该

    病主要属于中医温病学的“风温”病范畴。在温病学中,风温是通过呼吸道感受外邪而

    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中医认为是感受风热病邪而发病,本病初起见发热,微恶风寒,身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继则出现热势加

    剧,咳嗽,气喘,苔黄,脉滑数等邪热壅肺的气分证候,后期多见舌光红、干咳等

    肺胃阴伤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春冬两季,其发于冬季的又称为

    冬温。风温一般多为散发,如发生较大规模的流行,则又可归属于“瘟疫”之类。从当

    前流行的“非典”发病季节看,发生于冬春,而其临床表现,初起以发热、怕冷、咳

    嗽、头痛、身痛等为主,符合风温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瘟疫的性质。根据目前所发

    生“非典”的临床特征,多有苔白腻,甚至腹泻等表现,所以中医学认为该病证兼夹湿

    邪。

    根据文献记载,风温在我国是冬春的常见病,而且也有造成流行的,称为“肺

    瘟”。清代医学家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提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

    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显然,风温包括了发

    生于冬春季节的呼吸道的发热性疾病,“非典”也在其中。

    焦树德(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在春秋战国时代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曾说“凡病伤寒而成温

    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非典”应归属中医温病的范畴。

    “温病”是“温热病”的简称。《素问·刺热篇》中说:“肺热病者,先浙然热厥,起

    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不得太息”。结合今年非典

    的病情,当属于中医学的肺经温热病。广州的中医专家治疗此病,已取得良好效

    果,我们可以学习。

    为什么今年会发生“非典”(温热病)病流行?这就是《金匮要略》中所说“有未

    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理论的体现。今年春季本应风气盛(当至而不至),但今年春季风气少,反而湿气盛(不当至而至,而且至而不

    去),春季本应温暖,反而湿盛,故湿热浸淫人体,湿热久蕴,即可成毒,变成毒

    热浸淫,人处其中,身体受到这种不当至而至的气候影响,渐渐形成了冠状病毒容

    易生长、繁殖、发展的内在条件,所以此病毒容易感染而成流行之病。

    本来风、寒、暑、湿、燥、火是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万物赖此而生、长、化、收、藏,人体赖此而健康长寿。若正常的气候发生了不正常的变化,这种气候

    则称之为疠气(古人有写“疠气”者,也有写“戾气”者),疠气即恶气、毒气,使人生

    病的邪气。今年气候不正常,疠气侵入,所以容易患流行性疾病。

    2.发病机理

    任继学(长春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非典”发病有内外因之别。内因有三:

    (1)伏邪之因:“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有烈风,风动有寒,风能疏泄,开

    发腠理,寒能伤阳,微者不即病,邪气潜藏于肌肤膜原,或伏藏于少阴。藏于肌肤

    膜原者是冬令劳作过度,或养生不当,致使汗出过多之人;其藏于少阴者为冬不藏

    精,肾脏内亏之辈。即古人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

    (2)正气不足: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令严寒,阳气内敛,人能顺天时

    而蛰藏,则肾气内充,腠理固密,不伤于寒。不藏精者,指人体先天之精、后天之

    精受损。先天之精为肾藏之,后天之精则源于水谷之精,汗出过多,阳气外泄,血

    汗同源,汗出过多则伤血,血伤则精伤。饮食失节,损伤于胃,胃为营气之源,营

    气生成又根源于精,胃伤则营伤,营伤必伤精。概而言之,精伤则化气功能受阻,引发阳气不足,阴精不得潜藏,导致人体防御系统障碍,是发病之源。

    (3)毒自内生:情志失调,喜怒不节,引发气机阻滞,五脏之道不畅,以致五

    脏失和,气化功能不全,气血循环不利,即毒自内生,促使机体中气不足,卫气不

    固,营气不守,抗病能力低下。即所谓“邪虽自外来,其无毒者不入”。

    外因则因春有余寒,寒伤人体之阳,乘人体正气虚之时,引动伏邪,重感时邪

    而毒动病发。总之,伏邪内藏,正气不足,毒自内生,正值春之余寒和春温之气,开疏腠

    理,引动伏邪而伤人,发为“非典”。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非典”的发病机理,是肺有伏热,内火偏盛,加之外感时邪疫毒,风邪束表。风

    火同气,内外合邪,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则为

    病更烈,从而决定了非典患者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的特性。风邪束表,卫阳被

    遏,营卫不畅则发病之始就有发热、头痛、周身酸痛等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因肺热内伏,外有风邪疫毒,两阳相合,内外夹击,则有干咳、少痰、呼吸急促等

    表现。从其病机演变来看,除卫气营血传变外,该病很可能主要表现为三焦传变过

    程,即从上焦手太阴肺开始,除逆传心包外,一般顺传为中焦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

    经,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二经。正如吴鞠通所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

    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

    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宋乃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此次突然而至的“非典”,从它传播的途径、临床的表现看,当属于中医学的瘟

    疫。瘟疫是温病的一个病种,而温病是现代临床上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

    病总称,瘟疫是温病中传染性和流行性最为强烈的,自然在致病原因上与一般温病

    也不同。我国第一本论述瘟疫病的专著《温疫论》是明代医家吴又可写的,本书强

    调了瘟疫是由“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区别于一般温病的病因,当它迅

    猛地扑过来时,人们还来不及看清它的真面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由细菌、其它

    病毒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的病因不同,世界卫生组织已

    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最近又有报道说,这不

    是以前发现的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而是一种崭新的冠状病毒。也就是说,相对于

    目前已知的病原体来说,引起非典的病原体就是一种“异气”。

    中医学把引起瘟疫病的异气称为疫疠病邪。疫疠病邪种类很多,总的来讲,有

    偏于湿热性质和燥热性质两大类。从“非典”床表现上分析,高热与脉率不成正相关

    (体温38℃、39。℃,甚至达40℃超高热,但脉搏没有按体温每升高1℃,约每分

    钟增跳10次),胸闷,气急,短气,面部皮肤垢腻,舌苔黄腻或白腻,当属于感染

    了湿热性质的疫疠病邪所致。来自抗击“非典”一线的治疗报道显示,用达原饮、蒿芩清胆汤、甘露消毒丹等祛湿清热药之后,病情相对减轻,病程相对缩短,亦证明“非

    典”的致病邪气当属湿热性质的疫疠病邪。

    除了外来的病邪,并考虑疫疠病邪的量、毒力之外,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是能

    否感染非典的决定因素,中医学把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称为“正气”,古人说:“饥饱

    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所以调节好生活起居,有充足的营养,保持良好的心

    态,是抗御“非典”的重要条件。

    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感受春季或冬季的风热病邪或风热疫毒是“非典”的病因。风热之邪的致病特点主

    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外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风热病邪在侵袭人体时,多

    先犯于上焦肺卫。因风性升散、疏泄,而人身肺位最高,通过呼吸与天气相通,故

    风热病邪可通过口鼻呼吸入侵。正如叶天士《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

    肺。”二是易损伤肺胃阴津。风与热都属阳邪,风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即叶天士

    所说的“两阳相劫”。在风温病变过程中,风热病邪甚易损伤肺胃阴津。三是病程中变

    化迅速。因风邪的特点是“善行数变”,温邪又具有“热变最速”的特性,故风热病邪入

    侵人体,变化较快,如在初起时侵袭肺卫,来势较急,传变较快,可以很快引起肺

    热亢盛,肺气失宣,咳喘加剧。但若正气未至大虚,抗邪有力,并处置得当,则消

    退也较快。但少数患者也会发生神昏、喘憋等险恶之证,甚至发生“化源欲绝”而危及

    生命。从“非典”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病原体完全符合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如“非

    典”的临床表现有兼夹湿邪的特征,则该风热病邪或风热疫毒就兼湿。

    中医学认为,风温的发生有一定的气候条件和人体的内在因素,非典也不例

    外。由于引起“非典”病因具有风热病邪的特点,所以其发生在春季风木当令,气候温

    暖多风,阳气升发之时。若冬季气候反常,应寒反暖,或冬初气暖多风,亦可导致

    风热病邪形成。清代医家吴坤安说:“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

    之邪。”指出了风温病是在“温风过暖”的条件下发生的,这与“非典”的发生也有相似之

    处。若人体素禀不足,卫外不固,或因起居不慎、寒温失调,即可感受风热病邪,侵犯人体而成病。因而“非典”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3.传播方式任继学(长春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非典”侵犯人体途径中医认为主要由口鼻而入。由鼻而入者,经呼吸道侵犯于

    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从口而入者,直趋中道,损伤脾胃。《伤寒瘟疫抉

    要·伤寒瘟疫宜辨》:“温病初起,原感天地之疠气,由口鼻入三焦,及其郁久而

    发”。《疫证治例·疫病论》:“人在气交之中,呼吸吐纳,清浊混淆,中其毒者,率

    由口鼻入,口气通地,鼻气通天,口鼻受邪,直干肺胃,稽留气道,蕴蓄躯壳,病

    发为疫”。这与目前所公认的“非典”为近距离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观点相符

    合。

    近期临床观察发现“非典”病人,不仅表现为肺部病变,部分患者伴有轻微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而且目前有报道,从“非典”病人粪便中可找到冠状病毒

    颗粒,因此,进一步证实了“非典”病位当在肺胃。而疫毒时邪,从口而入,直趋中道

    损伤脾胃的中医理论是具有科学性的。

    那么为什么“非典”病人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呢?原因有二,一是肺的经络,起于中

    焦,络于大肠,经者主气,络者主血,由肺的气道血道传于中焦脾胃。二是脾胃属

    土,居于中焦,以统四脏,是气机升降之枢,邪聚中焦,毒伤脾胃,脾胃受损,枢

    轴障碍,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胃气上逆,故有恶心呕吐。毒扰小肠、大肠者,受

    盛失职,传导不利,则可见腹痛、腹泻。

    宋乃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非典”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和香港的专家说,引起“非典”的

    冠状病毒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的飞沫传播,通常在三英尺的距离就可以感染。直接接

    触患者的分泌物也可受到感染。

    病毒还会间接传播,它在离开人体后可存活3~6小时。一个人如果接触了带有

    病毒飞沫的电话、用品与衣物,即使患者不在场,然后再接触眼、鼻、口,也可能

    被感染。

    此外,卫生专家没有排除病毒由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在“非典”诊断标准中,流行

    病学史规定除有与发病者密切接触史外,还有“发病前两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病人的城市”一条,即是将这种由空气间接传播的因素考虑在内。医务工作者在对“非典”患者的诊疗工作期间,戴口罩、眼镜、头

    罩、手套、围裙,人们在“非典”流行期,减少流动,不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都可以

    避免空气传播。

    4.潜伏期

    钟嘉熙(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潜伏期约为2~12天,平均为4天左右。

    5.易感人群

    钟嘉熙(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与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的人群最容易被传染,包括亲属、医护人

    员、其他近距离接触病人者。特别是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更容

    易得病,并发展为重症患者。各类人员均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锻炼身体,注意卫

    生,生活、工作场所通风透气,不与患者或疑似病人接触,勤用肥皂和自来水洗

    手,在人群密集或不通风的地方要带口罩(12层棉纱为好),适当服用有经验的中

    医专家推荐的预防中药,这些都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6.临床表现

    钟嘉熙(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部分

    有干咳少痰,或血丝痰,重者可见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等,甚至发展为呼吸窘迫

    综合征。一般外周血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肺部X线检查见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

    称局灶性浸润阴影。

    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由于风热性质的病邪通过呼吸首先犯于肺,所以在“非典”初起时,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症状。同时,也可出现身困倦,头晕等不适感。在病变过程中,由于容易耗伤津

    液,所以症见口鼻唇咽干燥,干咳不已,或痰少而黏,口渴,舌红少苔等。因为“非

    典”是以肺为病变中心,所以肺部的症状较为突出,一般都有咳嗽,特别是干咳少

    痰,有时痰中有血丝。病情较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即表现为气喘,气

    短,严重者表现为呼吸窘迫,甚至引起死亡。

    张晓梅(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治医师)

    65例SARS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分析如下:

    高热65例,恶热65例,恶寒21例,恶心7例,寒战3例,呕吐4例,头痛65例,泛酸45例,身痛65例,腹泻8例,咽痛22例,便干36例,咳嗽51例,纳差41例,少

    量咯痰14例,脘腹痞满53例,憋气61例,神疲65例,胸闷65例,汗出13例,喘息53

    例,口干49例,胸痛20例,烦躁48例,咯血10例,气短65例,手足心热60例,心慌

    14例,舌红苔黄腻63例,神昏谵语11例,舌绛苔黄腻23例,(后期)舌嫩红苔薄黄

    腻27例,舌绛紫苔黄浊腻11例,(后期)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31例。

    1~9天,患者初起即见发热,21例伴有恶寒;3例出现寒战,恶寒时间很短,迅

    速出现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体温多在39℃~40℃。最高一位患者体温为

    41℃,晨起略低,午后及夜间升高;65例患者出现全身酸痛、头痛、气短神疲;49

    例患者出现口干渴;51例咳嗽;63例出现舌红苔黄腻;初期6例患者舌绛苔黄腻。

    26例面色为暗红垢浊。

    8~14天,高热减退或开始热退,63例呼吸困难、憋气喘息明显,气短明显加

    重,甚者无力说话,少量咯痰者14例,10例患者痰中带血;48例患者烦躁明显,11

    例患者出现神昏谵语;18例患者口唇紫暗,23例患者舌绛红苔黄腻,11例患者舌绛

    紫苔黄浊腻。在此期患者极易喘脱,死于肺绝。

    14~16天后,患者憋气喘息明显好转,60例患者出现手脚心热、心中烦热、咽

    喉唇齿干燥,气短疲乏:27例舌嫩红苔薄黄腻,31例患者出现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

    黄。

    整个病程中,41例患者纳差不欲饮食,53例患者出现脘腹痞满,7例患者恶心,4例患者呕吐,46例患者泛酸,36例患者便干,腹泻者12例。

    7.鉴别诊断

    任继学(长春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感冒分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后者又称时行感冒。普通感冒是指感受风邪所

    致的以鼻塞、流涕、头痛、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病程多为5~7

    天,一般不超过10天可自愈或治愈,一般不引起死亡。

    “非典”是感受疫毒时邪,侵犯人体途径从口鼻而入,病位在肺胃,流行季节主要

    发于冬春,病程为5~15天。基本病机特点为热毒痰瘀,壅阻肺络,热盛邪实,毒邪

    内蕴,耗伤气阴。症状特点,初起微恶寒,头痛,咽痛,肢体酸楚,继之壮热,口

    鼻气热,干咳少痰,气促,呼吸困难,口渴,舌质红,尺肤热,脉数,或数疾,右

    手脉大于左手脉,甚则出现毒陷心包,神昏,谵语,喘脱危象。实验室检查:外周

    血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胸部X线检查:有不同程度

    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

    主要鉴别点:普通感冒一般发热不高,病势轻,不传变,病程较短,四季可

    发,预后良好。“非典”则高热不退,病势重,病程较长,发于冬春,易伤津耗液热陷

    心包。正如《温疫论辨义·辨明伤寒时疫》载:“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

    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入。伤寒感而即发,时疫感而后发”。

    钟嘉熙(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典型肺炎通常指肺炎球菌、流感噬血杆菌等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

    炎。一般起病急骤,出现高热,寒战,咳嗽,胸痛等。大叶性肺炎可有铁锈色痰;

    流感噬血杆菌及葡萄球肺炎可见脓痰。一般典型肺炎血液白细胞增高,X线检查有典

    型的肺部炎症等改变。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后一般可很快控制病情。

    非典型肺炎主要指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病毒等引起。这次流行

    的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现认为是变异的冠状病毒所致,其临床表现开始时可类似

    流感的表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呼吸道症状反不甚明显,或可有咳嗽,多

    为干咳少痰,重症者出现呼吸急促,或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肺部X线检查见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局灶性浸

    润阴影。抗菌药物治疗无效。这些都是其不同于典型肺炎的地方。

    中医认为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典型肺炎均属温病中的风温范畴,只是典型

    肺炎是风热病邪致病,是典型的风温表现;而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风热病邪挟

    湿热戾气致病,故其传染性特大,且大多具有湿热内蕴的特点。(三)“非典”预防及治疗

    1.预防

    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对“非典”的预防,其原则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出来了:“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避其毒气”。即指出,一方面要避免外来病邪的侵袭,首先重在增强人体体质,提高防御外邪的能力。主要是加强身体锻炼及注意个人起居,随时令季节变化,气

    温改变,合理增减衣被,勿过寒或过热。保持居室清洁及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有适

    当的温度与湿度。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因过分疲劳而耗损正气。总之,要使正气内

    存,具有充分抗御外邪的能力,从而不使病邪入侵。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和减少与

    病邪接触的机会,如在“非典”流行的季节,尽可能不去或少去公共场所活动,更要避

    免与病人或从疫区来的人员接触,在必要时可戴口罩等,也就是要做到“避其毒气”。

    钟嘉熙(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怀疑自己患了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及早戴口罩,预防传染给亲人或周围人

    群,并尽快就地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决定做什么检查、是否住院等,一切听

    从医生安排。切不可以任何理由不就诊、不检查,或拒绝医生安排。

    如发现疑似病例,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就地在疑似病区进

    行隔离治疗,并按规定对疑似病人接触过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如:病人房子可

    用15%的过氧乙酸7m1米3

    (即用过氧乙酸1g米3),放置瓷器或玻璃器皿中,底部

    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密闭熏蒸2小时,然后打开门窗通风。亦可用中医药传统方法苍

    术粉10g米3

    ,加酒精少许,放瓷器中点燃烟熏消毒,2小时后打开门窗通风。以上

    方法注意防火。物体表面可用15%过氧乙酸7m1米3(1gm3)熏2小时,或2%过氧

    乙酸8m1m3

    喷雾1小时,毛巾等可用2%次氯酸钠浸泡30分钟。

    确诊病人治愈出院后要留在家中休息一周,病情确无反复方可外出活动。

    刘占文(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今年春季的非典型肺炎来势凶猛,致病力强,毒力大,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

    速。正如《内经》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非典”属于瘟

    疫范畴。其特点多为热毒夹湿,临床以高热为主症。这是一种传染病,人类对付传

    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隔离治疗病人。

    除每个人按要求自觉地搞好公共卫生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增强健康的目的。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强调正气的作用。但保养

    正气,并不一定要用补药,重在调整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平衡。针对这次“非

    典”疫情特点,重点强调益气、养阴、清肺、解毒、化湿几个方面。中医强调共性,更重视个性,由于个人的年龄、体质、职业、生活环境、身体状态各自不同,因

    此,不能“一方打天下”,也不能防与治“一锅煮”。只有共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预防才

    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周平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预防疾病必须遵循中医的基本规律,在重视病因、邪气的同时,作为一种

    非特异性的预防手段,要发挥中医的优势,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体质而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本次非典型肺炎的防治重点则在于易感人群的辨证施

    防。综合自“非典”发生之后的预防方药,大多由三大类中药组成:清热解毒类、益气

    养阴类、健脾祛湿类,主要根据病邪特点及药物的药理性质选用,而忽视了对于不

    同体质、不同地区的因人、因地的辨证施防。尤其要强调的是清热解毒类中药,体

    外试验抗病毒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

    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的优势也在于调整体质之偏,补充机体精气血津液的不

    足,在不同环境下保持阴阳平衡,防止邪气的侵袭,增强抗病能力。人体脏腑与外

    界相通,外邪与脏腑的禀质有相合相从的关系,即“天人相应”。本次“非典”时值春

    季,阳气上升,天气由寒转温渐热,因此偏阳盛体质之人容易感受疫邪,阳盛体质

    应服用以清热解毒为主的方药,而阴虚阳亢内热体质者则应服用滋阴清热类方药,对于儿童、脾胃虚寒或用慢性胃肠道疾患者则禁用。素体气虚、阳虚人群则应服用

    益气固表类的方药,增强肺卫的固护作用,而阳盛及阴虚体质者、大部分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则慎用。根据“非典”疫毒夹湿的特点,素体痰湿与湿热的群体则应用一

    些芳香辟秽、清热化湿方药为佳。

    中医重视不同地区地理条件、相应气候以及居住条件等环境因素与发病的关系,呼吸系统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北方以外寒内热、表里同病者居多,而南方则以温

    邪夹湿多见,本次“非典”广州经验也认为与湿邪相关,随着节气的更移,北方尚应加

    强清热的力度,辅以化湿,而南方则应着重于祛湿清热。各地应该根据本地地理以

    及饮食起居等特点指导中医的预防。

    根据我们历年来防治流行性感冒的经验,现代医学多种慢性疾病在流感流行期

    间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在“非典”爆发期,一定要高度重视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及癌症等特殊人群的预防,如慢性咳喘病人应服用补益肺

    脾肾类,冠心病病人服用益气活血类,糖尿病病人补气养阴类,血液病人服用养血

    补血类的中成药,均会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说法无科学根据,近十年来有关中药过量、长期应用导致中

    毒及严重毒副作用的报道屡见不鲜。对于特殊年龄段的人群必须强调用药的剂量与

    疗程。服用中药预防处方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对中

    药预防处方中的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服用预防中药后所出现的

    毒副作用主要是因为药物与体质不相对应,或用药量大,以及疗程过长。普通健康

    人群无必要服用中药预防。对于接触“非典”病人及疑似病人者,应该在隔离的同时根

    据上述原则服用预防中药。对于可能接触者如公共服务人员等也应服药。用药疗程

    应在3~5天左右,没有必要无限期使用。

    总之,预防“非典”无通用处方,药物选择应当个体化,最好是在执业医师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选择药方,不要盲目地服用中药。

    周超凡(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人的体质、心理状态、年龄、性别的不同,不

    能用几个方剂包打天下。预防“非典”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不同的季节气候,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处方用药应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刻舟为

    剑,处方应随时变化,以适应防治之所需。防治“非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决不能简

    单化。在4月中下旬以前,许多预防“非典”的中药及其制剂多数都没有说明书,缺少

    处方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有效期、煎制单位等,消费者

    无法凭说明书做出合理的选择。

    从前段防治“非典”工作来看,有滥用中药现象。①服药对象不明确,对于大部分没有“非典”直接接触史,或间接接触史的人群也都服药了。“非典”传染,必须具备三

    个条件:一有传染源(病人),二有传播途径,三有易感人群,缺一不可。一般来

    说连接触史都没有的人群不需服用。全民服药,既浪费资源,耗费钱财,也伤身

    体。“是药三分毒”,哪有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中药。②滥用清热解毒方药。清热解毒方

    药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只适用于三焦火毒炽盛等证,正常人不应服。这些

    药性味苦寒,轻则败胃,重则内伤中阳。老年人、体质虚寒的人服后胃寒纳呆,便

    谵或腹泻,继之神疲乏力,使人体抗病机能下降。③滥用扶正补益药。补益药有补

    气、补血、补阴、补阳之分。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不能乱补。一般人气血阴阳是

    平衡的,一补反而打乱了平衡。“气有余便是火”,青壮年体质好,更不能乱用补药。

    服后易上火,口干咽燥,鼻气热,尿黄便秘是滥服补益药所致。

    中医有滥用清热解毒药的,西医有滥用抗生素的。抗生素是用来杀来细菌的,对于SARS病毒无效,若一同杀了有益细菌,会引起菌群紊乱,而且对肝肾也不利。

    中医有滥用扶正补益药的,西医有滥用免疫增强剂的。一般人免疫功能是健全

    的,乱用免疫增强剂反而打乱了正常的免疫功能,非但不能防“非典”,反而会影响免

    疫功能进而诱发新的免疫紊乱性疾病。这些都是得不偿失的事,必须及时予以纠

    正。

    目前,我们尚未掌握“非典”的防治规律,正在探素之中。目前还不能随便用药,因为还没有肯定有效的中医药防治“非典”。预防“非典”一种权宜的办法,尽量选用一

    些药食两用的品种来预防,即采用我国特有的药膳食疗的办法来预防。严格地说,药膳也是要辨证的。相对来说可以放宽一些,即使用得不妥,也不会出现严重副作

    用。现举例如下,仅供参考,或咨询有关医师之后再用,以防万一。

    (1)体质偏热的,可选用如桑叶、菊花、银花、薄荷等一二味泡水代茶。

    (2)体质偏寒的,可从葱、豆鼓、姜、紫苏中选一二味泡水代茶。

    (3)自觉肺燥热的,可从荸荠、海蜇、萝卜、百合、白茅根、芦根中选一二味

    食用或煎水饮用。

    (4)有咽喉不爽的,可从青果、胖大海、罗汉果、桔梗、甘草中选一二味代

    茶。(5)有胃纳不香、消化不良的,可从山楂、麦芽、鸡内金、莱菔子中选一二味

    煎水服。

    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是两个体系,在防治上,中医重视个体,特别主张一把钥

    匙开一把锁,西医重视群体。在治疗上,西医重视对因治疗,最好有杀SARS病毒的

    特效药或对应的疫苗来防治。中医重视辨证论治,治的是“有病的人”,在见病的同

    时,更要见“有病的人”,是对有病的人在邪正斗争中出现的证候作辨证施治,而不是

    光治“人的病”,若都落脚在病上或病原体上,中医是没有优势了,对“非典”的防治就

    束手无策了。中医辨证论治是一大法宝,不仅能对付“非典”等传染病,也能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至于合理用药的概念,自然也有所不同。只要辨证准确,施

    治合理,可以化毒为药,化害为利。因此,中医药的毒副反应相对会小一些也少一

    些。

    沈庆法(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预防非典型肺炎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

    了防治方案,提出了在实施“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中推荐预防处方。这个处方分为两

    大部分,一部分是为一般健康人群服用的中药处方,共有3个:

    (1)鲜芦根20g 银花15g 连翘15g 蝉衣10g 僵蚕10g 薄荷6g 生甘草

    5g 水煎代茶饮,连续服用7~10天。

    (2)苍术12g 白术15g 黄芪6g 防风10g 藿香12g 沙参15g 银香20g

    贯众12g 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 10天。

    (3)贯众10g 银花10g 连翘10g 大青叶10g 苏叶10g 葛根10g 藿香

    10g 苍术10g 太子参15g 佩兰10g 水煎服,一日两次,连服7~10天。

    第一个处方的主要功用为透风清热解毒,针对风热之邪外侵所设。第二个处方

    的主要功用为益气固表、清热解毒、芳香化湿,针对平时气虚体质的人,有风热之

    邪夹有湿浊侵入所设。第三个处方的主要功用为健脾化湿、清热解毒,针对平时脾

    胃虚弱的人,有风热之邪类有湿浊侵入所设。总的来说,这三个处方为一般健康人

    群服用,可以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选择应用。

    另一部分针对与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有接触的健康人群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的中药处方:

    生黄芪15g 银花15g 柴胡10g 黄芩10g 板蓝根15g 贯众8g 苍术10g

    生苡仁15g 藿香10g 防风10g 生甘草5g 水煎服,一日两次,连服10~14天。

    这张处方的主要功能为透热解毒、疏泄少阳、益气化湿,针对邪热内伏、寒热

    起伏不退、神疲乏力、胸闷腹胀、舌苔白腻、脉象弦数或滑数所设。

    焦树德(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谈到防治此病,首先要熟悉中医对此病的理论。前人因经过多次温疫流行,已

    经总结出一套“温病”理论。中医理论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上

    受”即是说温病是由呼吸而入,这些不正之气(疠气),由呼吸而人故说“首先犯

    肺”。中医认为吸气通天(肺),呼气通地(胃)(中医说的胃),请大家试一试,我们吸气时,大部分气入肺,但也有一部分入胃(中医说的胃),呼气时一部分气

    由胃呼出,一部分气由肺呼出,所以“上受”,也就肺胃同时受病。“温病”既然是“上

    受”之邪”首先犯肺”,但也同时是肺胃同病。所以我们要防治“非典”,就要同时把肺胃

    二经因疠气所造成的适合病毒生长、发展、繁殖的条件除掉,没有了内在条件,外

    来的疠气(病毒)也就不易成病了。根据我国清代朱兰台先生《疫证治例》一书中

    的经验方芦根汤,结合今年“非典”的一些特点,随证加减,拟定一方,来预防此病。

    处方如下:

    干芦根4~5g,板蓝根10g,白僵蚕10g,牛蒡子10g,净蝉衣10g,金银花

    12g,连翘12g,贯众6g,桔梗3g,生甘草3g,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一次,每次

    一付,连服三至六日,体内肺胃的湿热之毒即可清除,不易再受感染,即使感染,也会发病较轻。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至于非典型肺炎的预防,应重在芳香辟秽、解毒,可选用藿香、苍术、白芷、草果、菖蒲、艾叶、冰片、蚤休等制成香囊,佩挂胸前。对易感人群,或与“非典”病

    人接触者,治应轻清透达、芳化和中、清热解毒,可选用苏叶、荆芥、藿香各6g,野菊花、贯众、大青叶各10g,水煎服,重在芳香辟秽解毒,轻清宣透伏邪。上述药

    物也可制成气雾剂,用于公众场所集体预防或居室内空气消毒。至于对甘温益气之品及大剂清热解毒药的应用,若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等方面讲,实无可厚

    非,但从中医理论来看,造成“非典”流行的是温(湿)热疫毒,病性本身属热、属

    实,初起病位在表,根据中医“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等治疗原则,理应因势

    利导、轻清宣透伏邪为是,即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亦应以清养肺气为主,而甘温补益之品恐有助热生火之弊,而大队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也可能有“药过病所”、苦寒伤胃之嫌,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在“非典”流行时,可采用药物预防,如在居室以食醋熏蒸,或以苍术、贯仲、艾

    叶、雄黄燃烟,或用现代常用的一些消毒药物喷洒,可起到消毒空气的作用。一般

    没有必要采取内服药物的方法来预防“非典”,但对于与患者有过接触或从“非典”流行

    地区来的人,可以选择板蓝根、忍冬藤、贯众、黄芩等,取其1~2种煎汤内服。也

    可用一些中药复方煎汤内服,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4月24日公布推荐了6个预防“非

    典”的处方。但对预防中药方的使用不能盲目,主要是用于一些有可能接触“非典”患

    者,或从疫区来的“高危人群”。不可一味盲目投用清热解毒药物,更不能无根据地大

    剂量或长期服用中药,或长期服用,而是应在医生指导下针对不同的人群投用相应

    的处方。如对免疫功能较差、平时易感冒者,主以益气健脾固表药物;对地处湿热

    较盛地域者,重视清热化湿解毒药物的使用等。

    晁恩祥(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中药预防一些流行病,历来有此经验,这次发生“非典”,预防药公布于众,出现

    了一些群众争服中药的局面,引而又引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局及一些

    专家的关注,认为不必要人人争服中药预防,而视其是否有接触“非典”病人史,是否

    到过疫区,组友是否有患“非典”,是否自己有疑似的接触史,一些医务人员、家属组

    友可能为易感者可以服用。一些无接史、远离疫区者不宜服用,老人、小儿也要据

    情选用,妇女经期,产妇、孕妇当禁用或慎用。中药的预防药也是具有寒热温凉的

    药性,选方用药是结合研究提出的,以提供给当地医务人员的参考处方,不必要大

    批、大批购药,人人皆服,服个不停,执业医师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咨询。“非典”之

    病已列入法定传染病,中药的不同处方不仅注意了祛邪,而且注意护正固本但需要

    告诫的是,不是吃了预防方就可以认为“万事大吉”或说进了保险箱,还要注意隔离、防范、注意个人卫生,有了不适一定要到医院检查诊治。

    姜坤(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非典”是一种新的急性传染病,人类对其了解仅有数月。因其具有很强的传染

    性,且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故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加强自我保健为抗“非典”的关

    键。对此,我国各级政府和卫生医疗机构提出和采取了适应于广大群众的方案及措

    施。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属特殊人群,有其特有的生理改变,故在“非典”预防及保健

    中应注意其特殊性。

    妊娠期妇女,由于横膈上升,胸腔受压,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能力减弱,耗氧量

    增加约20%;免疫系统中杀伤性淋巴细胞活性减低,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减弱,T辅助

    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产后及哺乳期妇女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也发生了复杂的动态

    变化。总的来说,女性这些特殊的生理时期是机体防御系统较为脆弱的时期。上述

    改变均使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易受感染,且对感染耐受力降低,因此社会及家庭均

    应给其以特殊关注,她们自己也应更加注重自身的防病和保健。

    孕妇服用中草药应慎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妊娠禁忌中药有麝香、牵牛

    等87种。有些重镇、滑利、攻破、峻泻、辛香、走窜、大热的中药,用药不当时也

    可导致流产或早产。孕后阴血聚于下以养胎,多致阴血不足阳气偏亢,临床常见阴

    虚火旺,故最好避免服用含有温燥或滑利中药的制剂,以免损伤阴液、伤及胎元。

    因此孕妇不要盲目滥用中草药,如病情需要,也一定要就医治疗。对预防“非典”中

    药,2003年4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强调指出,原则、孕妇禁服。必

    要时应由专科医生辨证施治。抗“非典”西药多为正确研究中的新药,对胎儿的影响尚

    不明了,应尽量不用此外应慎疫苗,禁用流感疫苗及水痘-疱疹免疫球蛋白。

    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注意其对婴儿的影响,一般还能自行选药应用,要在医生指

    导下,选用经乳汁排出量少、对婴儿影响小的品种,剂量以最小有效量为宜,尽量

    采用短疗程(如3~5天)。用药期间一般不需中断哺乳,可先哺乳然后立即服药,尽量延长服药至哺乳的间隔时间,以减少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哺乳期妇女由于分娩

    及哺乳多致正气受损,气虚血亏血瘀,宜服用具有补气益血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

    2003年4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强调指出,哺乳期应慎用“非典”预防

    药。必要时应在专科医生处就诊辨证施治,且必须遵循中医开郁勿过于耗散、消导

    必兼补脾、散寒不宜过用温燥、清热不宜过于苦寒(如大剂量板蓝根等)等基本原

    则。

    科学的营养饮食对于提高人体免疫抗病功能、预防“非典”十分重要。孕期及哺乳期妇女应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适当增加高营养、高蛋白、富含维生素C和B族的食

    品,及新鲜胡萝卜、菠菜、黄瓜、南瓜、西红柿、柑桔橘、苹果等蔬菜水果。忌吃

    生冷性寒、煎炸炒爆、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烟酒。

    此外,“非典”期间必须认真执行卫生部2003年4月29日制定的公众预防非典指导

    原则:①生活及工作场所通风;②注意个人卫生;③不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④

    经常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⑤在人群密度高或不通风的场所内戴口罩(12~16

    层)。

    李素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自从媒体公布预防“非典”中药处方以来,几乎人人都在服防“非典”药,特别是小

    儿,家长出于对“非典”的恐惧感和对孩子的关爱,绝大多数孩子都在服药。有的家长

    为保险起见,每个药方都服3~5天。由于长期过量服用,有的小儿出现了用药不良

    反应。

    为什么婴幼儿不良反应多见呢?因为小儿与成人不同,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

    嫩,特别是脾胃虚弱,对药物反应比成人敏感,因此小儿,特别是学龄前小儿,对

    药物不良反应就更加突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公布中药预防“非典”处方时指

    出,“在应用中药预防时要区别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因人选择中药处方”。因人就

    是要辨证用药,即对症下药,并且强调中药预防处方不宜长期服用。六个处方中均

    含有清热解毒药,如败酱草、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大青叶等,以上

    药物性味苦寒,苦寒药易伤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和。如果你的孩子脾胃虚弱,服以

    上中药过量、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头晕、腹胀、嗳气、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不思饮食等症状。有的处方含有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等补药,如果你的孩子脾胃

    积热,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臭、大便干、手足心发热、咽部不适、纳食差、心烦

    等症状。个别孩子还会咽痛发热、扁桃体化脓。之所以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关键就

    在于用药不对症,没有因人而异,所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强调,“要在医师的指

    导下合理运用中医药预防方法和措施”,切勿滥用。如果用药不对症,不仅损害脾

    胃,还会降低小儿的抗病能力,就会事与愿违。

    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婴幼儿预防“非典”的关键在于对症用药,增强

    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气虚体型,面色不华、唇色淡、乏力、饮食欠佳、大便瑭,应健脾益气,常用中成药可选玉屏风颗粒、婴儿健脾颗粒、脾可欣等;如果你的孩子脾胃积热,面红、口唇红、口臭、口渴喜饮,可服儿化食

    丸、加味保和丸、枳术丸、四磨汤口服液等,药后积热去、脾胃和,诸症缓解,就

    不容易得病了。

    在公布的处方中,每个处方药的用量都是针对成人的用量,如果小儿按处方用

    药,必然造成用药过量,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小儿服药量必须适当,并不是用药

    量越大、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小儿用药应根据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相应变化,一般来讲,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幼儿用成人量的15~14,学龄前儿童用成人

    量的13~12,小学生用成人量的23,中学生用量可与成人相同。

    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在医师的指导下对症用药,让您的孩子健康、顺利度过“非

    典”期。

    钟嘉熙(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板蓝根药性苦寒,能清热解毒,常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配合治疗,亦可用于预防

    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配方使用,但一定要注意体虚寒者慎用,用之过久过量容

    易耗伤中气,导致胃纳差,大便溏烂等副作用。特别是本病多挟湿,过用苦寒使湿

    难清化。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为妥,切勿自行妄用!

    熏醋是传统的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方法之一,现卫生部有关部门推荐更为可靠

    的方法:每立方米用15%的过氧乙酸7毫升(即每立方米用过氧乙酸1g),放置瓷器

    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密闭,熏蒸2小时。

    沈庆法(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喝酒、吸烟能预防非典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首先,“非典”临床表现的首发症状是

    发热,随着症情发展,热势很快增高,呈不规则或弛张型,那么,喝酒无疑是火上

    浇油,于病不利。其次,吸烟更不能预防“非典”,因为公共场合吸烟造成的烟雾会危

    害空气流通,使包括“非典”病毒在内的病原体加速聚集,所以吸烟的人在预防“非

    典”时不能吸或者减少到最低量,在公共场所要吸烟必须到指定场所去,这样既是维

    持空气流通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文明的表现。

    杨佩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现代科学充分证明:烟草中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一氧化碳、氮氧

    化合物等。现代医学也已证明,吸烟易使人体血管发生痉挛、局部器管血供减少,营养素及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粘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的供给,呼吸道本身

    的免疫能力亦随之下降。同样道理,嗜酒、醉酒无节制的饮酒,会引起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胃

    粘膜损伤,肝功能损坏,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严重后果,所以吸烟、无节制的饮酒

    非但不能预防“非典”,而且易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非典”。

    吴银根(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吸烟能预防“非典”吗?据说一位记者到广州采访“非典”,五天吸了17包纸烟,未

    患病安全回来了。又有人竟说,尼古丁有杀灭冠状病毒的作用。一时闹得沸沸扬

    扬。

    必须澄清的是尼古丁杀灭冠状病毒的说法,至今未见正式的科学文献报道。我

    们知道,目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如肝炎、流脑、艾滋病等尚未发现特异的杀灭病

    毒的药物,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科学家正从不同层次进

    行探索和研究,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被尼古丁制服了呢?

    某一个吸烟者接触“非典”病人未得病,用以推而广之,得出吸烟能预防“非典”的

    结论。这在逻辑学上认为犯了片面性的推理错误。由于冠状病毒通过病人的飞沫传

    染,医务人员与病人反复接触,尤其给病人作气管插管,近距离接触感染率比一般

    人群高,但只要防护得当,也可避免。广州有一家医院,几个月来治愈数十名“非

    典”病人,医护人员全部安然无恙,可以说这不是吸烟能解释的。

    喝酒预防非典型肺炎,更加讲不通,喝酒以后血中酒精浓度迅速升高,肺内酒

    精浓度并不会明显升高,何况,在体内酒精是否会杀灭冠状病毒并无研究证据。

    预防非典型肺炎,我们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少喝酒、劳逸适度是健

    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不要轻信嗜烟者、酗酒者的自慰自嘲。

    沈庆法(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早在明代,中医历史上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就指出疫病的传染方式

    有“天受”即通过空气含有飞沫等物质传播,而且在那时用“绢掩口鼻”,实际上就是现在用口罩进行预防。

    人戴上口罩,就如给呼吸道增设了一道“过滤屏障”,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

    用,使灰尘、细菌、病毒和各种有害气体不可能进入人体。由于引起“非典”的病毒很

    活泼,而且主要靠近距离接触和飞沫传播,所以现在要求戴上八层甚至十六层的口

    罩。

    要注意戴口罩按照卫生要求,应当能罩住口、鼻和眼眶以下大部分面积为宜。

    如果口罩过大或过小,细菌、病毒、灰尘等容易从口罩的边缘或鼻两侧的间隙中进

    入,必然影响到口罩的过滤作用,口罩的过滤作用重点是在鼻部,因为人在不讲话

    时一般是闭者嘴的。可是,有些人戴口罩时,为了使呼吸通畅而将鼻孔露在口罩的

    外边,这就失去了口罩保护呼吸道的“屏障”作用。

    与此同时,注意口罩本身的卫生更为重要。口罩两面不能交替使用,否则会将

    外层沾染的细菌、病毒等在紧贴面部时直接吸入人体,使人感染。在不戴口罩时,应将口罩叠好,放入清洁的信封内,并将紧贴口、鼻的一面向里折,切忌随意放入

    口袋里,或随意放在桌上,或干脆挂在脖子上。如果口罩已被呼出的热气或唾液弄

    湿,其阻隔病菌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平时最好多备几个口罩,以便替换使

    用。

    王灵台(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由于“非典”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因此口罩可以设立一道屏障,过滤吸入

    的空气,阻止病毒的入侵。同时,口罩又可以防止自己口鼻中的细菌或病毒通过飞

    沫或喷嚏传给他人。因此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包括“非典”在内的一种有效的方

    法。正确使用口罩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一般应选戴12层纱布的口罩,可以阻挡90%

    以上的病菌。②口罩必须保证密合,不能留有缝隙,大小以13cm×16cm为宜。③定

    时(4小时)更换,用后清洗,消毒(以煮沸消毒较好)后曝晒,避免二次污染。④

    在必要的场所戴用。例如在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或探视病人、到医院就

    诊时戴上,一般露天或野外可以不戴口罩。

    杨佩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

    戴口罩只能部分地起到预防“非典”的作用。因为预防“非典”的环节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阻断“非典”病毒进入体内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等,带口罩是尽可能阻

    断“非典”病毒从口鼻途径进入人体内,所以它仅是预防“非典”的主要环节之一。同时

    口罩使用必须科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口罩选用12~16层纱布或N95型,大小

    适中,紧贴整个面部,带上后用手指轻按鼻梁部让口罩更紧贴,不让空气经周围缝

    隙进入口鼻,另外口罩的使用必须注意卫生,按要求更换,清洗及曝晒,这样才能

    符合卫生要求。

    沈庆法(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老年人因为生理上自然衰退,抵御病邪的能力下降,再加上不少老年人有多种

    慢性疾病,故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容易造成外来邪气即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的侵

    犯,而一旦感受“非典”病毒,死亡率也较高。正由于如此,老年人预防“非典”应该做

    到以下六要和六不要。

    (1)要坚持锻炼,不要运动过度。

    锻炼会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是防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平时坚持锻炼,应该说有

    较强的抗御“非典”的能力,但是锻炼要讲究方法,特别是适合老年人的一些项目,不

    能运动过度。

    (2)要信心十足,不要紧张恐惧。

    不要一听说“非典”欺老凌弱,可能因死亡率高而吓破胆,而紧张恐惧悲观的不良

    情绪反而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

    (3)要勤洗消毒,不要懒散邋遏。

    平时生活一定勤洗手、洗脸、勤换衣服,始终要保持干干净净的仪表,不要

    受“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影响,不愿洗洗刷刷,甚至不愿意洗手,老年人更应注

    意。

    (4)要独来独往,不要聚会凑热闹。

    在“非典”流行期间,特别是在疫区的老人,不要到人多的地方聚会凑热闹,特别

    是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5)要强化免疫,不要节食减肥。

    年老体弱者免疫力下降,是病毒欺侮的对象,故在“非典”流行期间要合理科学地

    加强营养,不要节食、偏食而盲目减肥。

    (6)要早诊早治,不要讳疾忌医。

    在非典流行区,或与非典患者有接触史而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就要

    及早诊治,不要拖延时间。

    王灵台(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老年人由于抵抗力较低,加之多数人伴有各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感染疾病的机会更多,尤其是万一得了“非典”,病情较重,可迅速出现

    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预后较差,死亡率也较青壮年要高,因此老年人更应预防“非

    典”。较有效的措施是尽量少到人多、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但可以适当参加室

    外活动或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房间保持良好的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

    手、勤换衣、戴口罩等),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有精神压力,适当增加营养丰富

    的食品,如新鲜蔬菜(西红柿、胡萝卜)和水果。如果在“非典”疫区可以服用有关部

    门批准使用的预防药物,如北京和上海中医防治“非典”专家组推荐的中药复方,可能

    有一定帮助。最重要的是尽量避开可能感染“非典”的各个环节。如果出现发热、咳

    嗽、胸闷等症状,立即到指定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治疗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对非典型肺炎从预防到治疗,以至恢复期善后康复工作都有完整的理论认

    识,在目前西医寻找病原、研制疫苗及有效治疗药物尚需一段过程的情况下,充分

    发挥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因中医治疗一方面是针对病邪,另一方

    面却是着重调整并提高机体整体抗病功能,即使具有特异性治疗效果,但却更重视

    通过调整整体机能状态而使其非特异性治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为中医并不单纯

    是针对病毒而治,而是始终针对患病的“人”,强调整体、辨证及个体化治疗。数千年

    来,中医在抗击传染病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东汉末年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

    训,博采众方”《伤寒论》的成书到清代吴鞠通“比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

    心里无异,大道不孤”《温病条辨》的问世,从伤寒学派的诞生到明清时期风起云涌

    温病学说的形成,中医学术的不断繁荣与发展都自始至终饱含并浸透着历代无数医

    家对传染病奋起抗击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无数壮举。在“非典”流行,大疫当前的今

    天,广大中医界同仁要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与西医界同道密切合作,各展其长,共赴“国难”!在实践中大胆摸索,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并升华中医对“非典”的理论认

    识,早日战胜病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同时,应以“非典”防治为

    契机,进一步重视并加强中医对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辨证救治规律的探索,积极开

    拓并延伸中医急症研究领域,通过以症带病、病证结合、多剂型并举、多途径给

    药、多疗法配套等手段,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救、综合救治的优势,为早日扭转“西

    医治急症,中医治慢病”的片面认识而不懈努力。深信有数千年经验积累、早在16世

    纪就曾发明了人痘接种术的中医学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是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做

    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通过对非典型肺炎病因病机的分析,掌握三焦辨证方法在对“非典”的中医临床治

    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上焦该病可能多表现为“肺热内郁、风邪束表”,因“风为百病

    之长”,所以风邪随着地域或季节的不同,可以夹寒夹热夹湿,即可以是风寒,可以

    是风热,也可能是风湿遏表;在中焦则多表现为“肺胃热盛、湿浊内蕴”,其重症则可

    能以“肺热腑实、痰浊瘀阻”为主;若逆转、内陷,邪入下焦,则多表现为“内闭外

    脱、气阴耗竭”。以三焦辨证为依据,将该病分为初期、中期、极期,再加恢复期,分四期进行辨证治疗,则可针对该病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和系列

    专方专药,从而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辨治非典型肺炎的优势。其中,初期病在上焦,以“肺热内郁、风邪束表”为主,病情较轻,应及时治疗,加以阻断;中期病在上、中

    二焦,以“肺胃热盛、湿浊内蕴”为主,或见“肺热腑实、痰浊瘀阻”的重证,病情较

    重,预后较差;极期可见逆传心包,邪入下焦,病及心肾,则以“内闭外脱、气阴耗

    竭”为主,病情危重,预后多凶。至于恢复期,则以气阴两伤,或肺脾或肝肾不足,余邪未尽为特点,治疗当重在补其不足,兼清余邪。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

    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及“忌温补”的治疗原

    则,及时选用解表、清热、化湿、泻下、开窍、熄风、滋阴、固脱等治法分期制定

    相应的系列专方,再加上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及辨证施治的优势,中医完全

    有可能、也有能力在阻止非典型肺炎病势的发展,降低其病死率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沈庆法(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对于“非典”的治疗,中医药要重视感染病毒的患者,而不能仅注意病毒,应该强

    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强调调节人体的功能,即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要坚持调

    节、调和、调养、调理,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变化,适时地注意药随证变。

    由于这次“非典”的发病特点为热毒症状明显,大多还兼有湿浊为患,并且迅速耗

    伤气阴,也表现出严重的并发症,故中医药治疗可以根据风温夹湿治疗。如初期以

    平凉清热为主,配合化湿,如用银翘散、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在中期热盛,痰

    热壅肺或在下移大肠,可用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葛根芩连汤等。在恢复期可

    以辨证选用竹叶石膏汤、薛氏五叶芦根汤、沙参麦冬汤等。

    由于“非典”发病来势迅猛,发展很快,病情较重,故一方面用西药如大剂量激素

    等,另一方面可以辨证应用中药,目的可以缩短急性期病程,减少死亡率,可以缓

    解激素副作用,撤减激素用量,治疗激素后遗症。

    任继学(长春中医学脘教授、主任医师)

    治疗“非典”目前尚无特效药,但采取中西药结合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是

    防治“非典”的有效途径。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三因制宜,分期分证进行个体化

    治疗,中医药治疗可以贯穿“非典”治疗的全过程。中医药治早不宜晚,治以清热解

    毒,宜引邪外出为要。

    早期:发病后1~5天。热毒袭肺证,发热、头痛、周身酸楚,治以清热宣肺、疏表通络之法。

    中期:发病3~10天。分两证:

    (1)疫毒侵肺,表里热炽证高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气粗,治以宣肺透表,泻热平喘。

    (2)热毒炽盛证 高热汗出,头痛,骨节烦疼,尿赤便秘,治以清热凉血,泻

    火解毒,保津护肺。晚期:发病后7~14天。分两证:

    (1)邪盛正虚,内闭喘脱证 发热不甚,气短,倦怠嗜卧,四肢厥逆,面色紫

    绀,治以益气固脱,通闭开窃。

    (2)温毒闭肺证 呼吸窘迫,胸胀烦满,神气闷乱,治以宣肺开闭,利气平

    喘。

    恢复期:发病后10~18天。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证低热,胸闷气短,动则尤

    甚,汗出心悸,治以益气养阴,佐以通络。

    总之中医治疗可以缩短“非典”的疗程,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具有积极作

    用。

    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温病学对“非典”的治疗主要依据风温的治疗原则——初起主以辛凉解表,中

    期主以清肺泄热,后期主以清养肺胃。在具体的治疗方面,一般可按风温及瘟疫辨

    证论治的方法,但由于发病的地域不同,其治疗不尽相同。如在南方气候较热而湿

    气较盛者,要重视祛湿化浊药物的配合,而在北方气候较干燥者,要重视润燥滋阴

    药物的运用。

    根据“非典”的主要临床表现,对其辨证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证候类型:

    (1)邪袭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痰少,口微渴,苔薄白,舌边

    尖红,脉浮数。或有胸脘痞闷,苔白腻,大便不实。

    治法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夹湿者,配合芳香化湿。

    方药 主用银翘散或桑菊饮。

    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花10g 连翘10g 薄荷(后下)5g 桔梗8g 竹叶10g 生甘草3g 荆芥穗10g 淡豆豉10g 牛蒡子10g 鲜芦根30g

    桑菊饮(《温病条辨》)

    杏仁10g 连翘10g 薄荷(后下)5g 桑叶10g 菊花8g 苦桔梗8g 生甘草

    3g 芦根15g

    (2)湿热阻于少阳

    证候 寒热交替如疟,或寒热起伏,胸院痞满,心烦,肢体困重,胸腹灼热,苔白腻,舌红,脉弦数。

    治法 清化少阳湿热。

    方药 主用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青蒿15g 黄芩12g 淡竹茹10g 仙半夏10g 枳壳10g 陈皮6g 赤苓12g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10g

    (3)邪热壅肺

    证候 身热,汗出,烦渴,咳嗽,气喘,或咯痰,或痰中带血丝,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 清热解毒,宣肺平喘。喘急较明显者方用麻杏石甘汤,若邪热盛于肺则

    可用千金苇茎汤加减,以泄热化痰,散瘀通络。

    方药麻杏石甘汤(《温病条辨》)。

    麻黄(去节)6g 杏仁(去皮尖、碾细)10g 石膏(碾)30g 甘草(炙)3g

    (4)肺热移肠

    证候 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苔黄,脉

    数。

    辨证要点 身热、咳嗽与下利热臭、肛门灼热为辨证要点。治法 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 主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葛根15g 甘草(炙)6g 黄芩10g 黄连10g

    (5)热入营血

    证候 身热夜甚,咳喘,痰中带血,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咽燥口干而反

    不甚渴,口唇发绀,或有衄血,舌质红绛甚至深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泄热。如气分邪热仍盛,属气营(血)两燔,治当清气凉营

    (血)。

    方药:主用清营汤(《温病条辨》):

    水牛角30g 生地15g 玄参20g 竹叶心10g 麦冬10g 丹参6g 黄连4g 银

    花10g 连翘(连心用)10g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生石膏60g(先下) 生地15g 黄连12g 水牛角30g(先下) 山栀9g 黄芩

    9g 知母9g 赤芍6g 桔梗3g 玄参12g 丹皮6g 连翘9g 竹叶12g 生甘草3g

    (6)正气外脱

    证候身热骤退,倦卧,或兼汗多气短,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神识淡漠,呼吸急促,喉间痰鸣,舌暗红或淡红,脉细无力,或微细欲绝。

    治法 气阴两脱者,宜益气敛阴;阳气外脱者,宜益气固脱。

    方药 生脉散、参附汤。

    生脉散(引《温病条辨》)

    人参10g 麦冬12g 五味子8g参附汤(《妇人良方》)

    人参10g 熟附子12g

    (7)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证候 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

    细。

    辨证要点 本证以身热不甚、干咳、口渴、舌干红少苔为辨证关键。

    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

    方药 主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10g 玉竹8g 生甘草3g 冬桑叶5g 麦冬10g 生扁豆8g 天花粉10g

    焦树德(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的治疗精华,主要是辨证论治,要根据集体证情,处方开药,才能有好的

    疗效。但是本病初起三天之内,证情大致都差不多。今拟一方,仅可用于疾病初起3

    天以内者,未经过任何治疗的;如经过治疗,或超过3天者不可服用。处方如下:

    生荆芥9g 灸麻黄6g 杏仁10g 桑叶10g 野菊花10g 连翘15g 牛蒡子

    10g 净蝉衣10g 白僵蚕10g 生石膏20~30g(先煎) 生甘草3~5g

    水煎服。可清解肺胃毒热,宣肺止咳平喘,提高全身综合抗病能力。

    如果发病已超过3天,或已经过其他治疗者,因病情变化多端,必须请中医进行

    辨证论治,不可再服此方。

    孙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突出特点。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则是当今中医诊疗思想主导潮流的集中体现。依据“非典”传变规律可出现20个常见证

    型,其中有两个最为关键:一个出现在发病初起的高热期;一个出现在肺部有影像

    学改变的极期。如能抓住这两个要害证型,就能既辨病又辨证,以避免在“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上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在“非典”的病程中,有两个典型证

    候,就是初期的发热和后期的呼吸窘迫,特别后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如能在此两

    期应用或配合中医治疗,就能明显提高这两个证型的临床疗效,缩短病程,降低死

    亡率。

    (1)气分高热 毒犯阳明

    主症 发病后骤然高热或由低热很快转入高热,体温>38℃,甚或高达39℃~

    41℃。

    兼症 关节和周身酸痛,面赤。多伴恶寒或寒战。可伴头痛、便干或燥结,口

    干口渴,无汗或少汗。

    舌脉 舌红,苔多偏黄或黄。脉滑数或疾。

    立法 清热解毒,凉膈护阴,驱邪护卫,截邪防传。

    治疗 ①煎剂以羚麻白虎汤(《重订广温热论》)合银翘散加减。羚羊角粉

    (冲服或包煎)0.6~1g,生石膏(先下)45~250g,鲜石斛60~90g,知母6~

    12g,银花30~60g,连翘10~20g,黄芩20~40g,黄连6~10g,柴胡6~10g,牛

    蒡子(砸)6~12g,羌活10~15g,虎杖15~30g,晚蚕沙(包煎)6~12g,淡豆

    鼓6~10g,青黛(包煎)10~20g,鲜芦茅根各30~60g,生甘草梢5~6g。

    ②泡剂:自拟五叶饮加减。A.“羚西水”:羚羊角片或丝或粉1g,鲜西瓜皮

    250g(或干西瓜皮60g),上二药煎煮1~2小时,而成“羚西水”。B.青蒿6~10g,大青叶15~30g,薄荷叶或薄荷6~12g,竹叶6~12g,香薷6~20g,生麦芽10~

    30g,生姜3~5片,青葱叶30~60cm。泡法:以滚沸之“羚西水”冲泡上药B(或使用

    广口暖水瓶),闷20分钟,凉服,频饮。

    加减:用上方出现日腹泻2次以上者,去牛蒡子,加苍术10~20g。如果仍泻,再去虎杖、西瓜皮,并减石膏用量,加服藿香正气胶囊。便干或燥结者,于泡剂中

    加生大黄6~10g,泻后停用,再干再用,随机处理。

    ③中成药:高热持续不退者,2天后可加服紫雪散1.5g,2次日。高热3~4日不

    退者或出现发痉先兆者,可早投万氏安宫牛黄丸1丸,2次日。④静脉输液:用清开灵或穿虎宁注射液。

    ⑤针灸:大椎、合谷、曲池、肺俞、足三里等,辨证选穴,退热效果很好。

    (2)湿热壅肺 气阴两伤

    主症热度时高时低,胸胁憋闷胀满。气喘,坐起加重,平卧稍轻,乏力。

    兼症 发热时周身酸痛已不重。咳嗽轻,讲话时可以引发,不讲话很少咳嗽,无痰或少痰。

    可伴一过性皮疹。可伴头痛、头胀、头晕,坐起时加重。可伴轻度水肿,四肢

    尤其是下肢明显。多伴怔忡。

    立法 宣利湿热,上下两开,托护气阴,以助通达。

    治疗 ①煎剂:自拟薷沸芪膏五叶六子椒目瓜萎汤。香薷6~20g,金沸草(包

    煎)30~40g,生黄芪30~90g,生石膏(先下)30~60g,苏叶10~12g,银花叶

    10~30g,炙杷叶6~12g,淡竹叶6~10g,泽兰叶20~30g,葶苈子15~30g,车前

    子(包煎)30~45g,苏子1.5~3g,白芥子1.3~3g,炒莱菔子6~10g,冬瓜子15

    ~30g,椒目4~6g,瓜萎皮15~60g,鲜石斛20~60g,鲜芦茅根各20~60g,生麦

    芽15~30g,大枣(掰)6~10枚。

    ②泡剂:加减藏蕤汤去桔梗化裁。玉竹20~40g,白薇30~60g,薄荷4~6g,淡豆豉4~6g,生甘草梢3~5g,生姜6~10g,大枣(掰)5~6枚,葱白6~12cm。

    泡法:开水浸泡,盖闷20分钟,代茶饮。

    ③中成药:喘重,在给氧或使用无创呼吸机的同时,可间断使用拳参气雾剂。

    便干可给芦荟胶囊,腹泻可给藿香正气胶囊。

    ④静脉输液:用鱼腥草注射液,气虚重可小壶走生脉注射液。

    ⑤针灸:针刺合谷、列缺、三阴交、足三里、肺俞、脾俞等,辨证选穴。梅花

    针叩打胸推1~5两旁华佗夹脊穴,每侧3行,宜轻叩,不宜重针。对于气喘者一般5

    分钟左右起效,作用时间可持续2~12小时不等。张晓梅(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治医师)

    高热期:以邪热炽盛为主,伴有湿浊、气阴亏虚,表现为高热、头身痛、口干

    渴、纳差、气短无力、神疲、舌红或绛红,苔黄腻;邪热易入营血,则烦躁不安、痰中带血。治以清营泄热、宣肺化湿、凉血益气阴。发于营分者在治疗时要注意逆

    传心包的可能,所以要顾护营阴。生石膏45g,羚羊角粉0.6g(分冲),柴胡15g,知贝母各10g,黄芩15g,青蒿15g,丹皮10g,赤芍12g,连翘15g,西洋参30g,山

    萸肉30g,苍术15g,藿香10g,苡米15g,炒杏仁10g,生甘草6g。方中以生石膏、羚羊角粉重剂清其邪热,柴胡、知母、黄芩、青蒿、连翘透热达邪,丹皮、赤芍凉

    血活血,贝母、杏仁宣肺,苍术、藿香、苡米仁化湿,西洋参、山萸肉益气敛阴。

    山萸肉与丹皮、赤芍相配伍以加强顾护营阴。邪热逆传心包,治疗当清营泄热的同

    时宣肺达邪,开窍醒神,以前药加安宫牛黄丸。

    喘憋期:以湿浊闭阻肺络为主,表现为呼吸急促加重,憋气喘息明显,咳嗽、咯痰少;烦躁、神昏谵语、气短、口唇紫暗、舌绛红或紫绛为肺热瘀阻、气阴耗

    伤;舌苔黄腻垢浊、纳差不欲饮食、恶心、呕吐、泛酸、便干为湿热阻滞肺与中

    焦。治以化浊开闭、清热活血益气。旋复花10g,郁金10g,菖蒲10g,丹参15g,萆

    薢12g,蚕砂15g,苍白术各15g,猪茯苓各15g,苡米15g,车前子10g,黄芩15g,青蒿15g,栝楼20g,炒杏仁10g,西洋参30g,山萸肉30g。方中以旋复花、郁金、菖蒲、丹参宽胸开闭、活血通肺络;萆薢、蚕砂、苍白术、猪茯苓、苡米、车前子

    宣化湿浊;栝楼、炒杏仁、黄芩、青蒿宣肺清肺透邪;西洋参、山萸肉益气敛阴以

    防喘脱。

    恢复期:病至后期,邪热渐去,气阴亦耗,表现为低热,五心烦热,气短疲

    乏,唇齿干燥、手脚心热。该病西医治疗使用大量激素,即使在该病的恢复期,许

    多患者也表现出热盛湿阻的证候,舌红苔或黄或稍腻。气阴亏虚明显,一部分患者

    出现舌嫩红边有齿痕苔薄黄,治当益气养阴、清余热、宣肺解毒化湿。西洋参30g,山萸肉30g,生黄芪15g,麦冬15g,知母10g,贝母10g,败酱草30g,连翘15g,丹

    参15g,萆薢12g,蚕砂15g,紫苑15g,栝萎30g,猪苓15g,茯苓15g,苡米仁

    15g。方中西洋参、山萸肉、生黄芪、麦冬益气养阴,知贝母、败酱草、连翘、丹参

    清余热解毒,萆薢、蚕砂、猪茯苓、苡米化湿浊;紫苑、栝楼宣肺解毒。

    以上三种类型均可应用清开灵、醒脑静、鱼腥草、生脉注射液分别加入液体静脉点滴。

    用药注意:清泄热邪是“非典型肺炎”治疗的关键,但临床用药要注意以下几方

    面:一是清热要慎用苦寒之品,苦能伤胃,寒性凝滞,一般用辛凉辛寒之品。二是

    注意透热宣肺。邪热内郁,肺失宣肃为“非典型肺炎”的病机特点,因此透与宣要贯穿

    于治疗的始终,尤其是病的初期。三是注意益气养阴。邪热内郁,势必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在“非典型肺炎”治疗中也非常重要。养阴之时要注意少用滋腻之品,通

    常用清滋之品。四是注意化湿浊,湿浊闭阻于肺涉及中焦,易与瘀而相合,湿瘀阻

    络,交结难化,故要宣化湿浊与通肺络并重。

    任继学(长春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抗生素大体分为七类:①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

    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等。②氨基糖苷类。③大环内酯类。④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⑤多肽类。⑥喹诺酮类等。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为临床或细菌学检查能确

    定的细菌感染。而病毒感染,无感染性的发热,以及因基础疾病而全身状况不佳,例如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都不是应用抗生素的指征。

    世界卫生组织4月16日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的病原体,也

    就是说,“非典”的病因是变异冠状病毒,而不是细菌。此外,此次“非典”的主要表

    现,是病原体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可导致病人出现以肺损伤为先导的全身多

    器官损害,盲目应用抗生素可造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二重感染,菌

    群失调。所以“非典”应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

    沈庆法(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由于“非典”是由冠状病毒引起,故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常用的抗生素治疗“非

    典”效果不明显,但为预防继发的细菌感染和伴发的衣原体感染、加重病人的病情,可以选用大环内醋类(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生素。而一旦使用

    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间过久还会产生不少副作用,可以出现毒性反应,主要

    产生肾脏、肝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胃肠道损害,造成各脏器的功能障碍;可

    以引起食物过敏,这是一种抗生素使用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因为反复使用抗生素可

    使机体敏感性增高,故产生过敏机会大大增加。还可以引起耐药性,反复使用抗生

    素,细菌可通过适应和基因突变两种方法获得耐药性,从而使感染不能得到控制。最后,反复使用抗生素可以产生二重感染,此时体内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不敏感

    菌群得以大量繁殖,从而产生新的感染,这就称之二重感染。所以治疗非典型肺炎

    特别要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非典”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早期诊断的“非典”病人经及时有效的支持性治疗

    和对症治疗后绝大多数可以痊愈康复。临床上有小部分病人病情严重,一是病程已

    拖得太久,二是本身有其他疾病,最后并发了呼吸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中西

    医结合治疗常常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一般来说,根据“非典”病程表现,在起

    病初期病人出现类似流感症状时,应该对症处理(如退热和止咳等),及用中医药

    的透表清热方药,如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加减;在高热持续不退,肺病理改变酷似

    纤维化病程时,应该及时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清营泄热、养阴生津的方药,如

    清营汤合增液汤加减;当病人出现缺氧、呼吸困难,及时采用无创通气和益气固脱

    方药,如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加味;在病变后期,对严重免疫功能低下及患者可能

    出现的继发感染,一方面应进行支持疗法及选用抗生素,另一方面则用养阴清热或

    调理肺脾的方药,如沙参麦冬汤、参苓白术散、薛氏五叶芦根汤等。

    王灵台(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因为“非典”是由一种新种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窘进综合征,对本病的

    发生和发展还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需要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才能逐步

    弄清。一般而言,大多数病毒对抗生素都不敏感,如流感、肝炎等,换句话说,抗

    生素基本上没有抑制或杀灭病毒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表明,大多数抗生素对“非

    典”的疗效也不理想。如果“非典”患者出现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用合适的抗生素可能

    防止产生并发症。此外还必须防治二重感染,特别是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患者。因此

    目前认为抗生素不是治疗“非典”的主要方法,而且必须强调合理、适时的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部分“非典”病人需使用呼吸机保持病人正常的通气功能,因此

    要重视在应用呼吸机过程中发生的肺部感染,临床上称为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死亡率较高。故应提高警惕,及时诊断,并针对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

    素治疗。

    “非典”是一种新的法定传染病。几个月来,经过临床、病理、药理等多方面专家

    的观察和研究,对于“非典”的病原、传播途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和预防方

    法都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已经基本明确,有的尚需进一步观察和总结。因此防治“非典”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这种新的传染病进行探索的过程。

    按照中医的理论,“非典”应属温病的范畴。而过去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医对温病的

    防治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了不少有效的方药。因此,在非典的防治过

    程中,中医药理应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根据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上海地

    区拟定了以玉屏风散加清热解毒药为主的预防非典复方“六味汤”(黄芪、白术、防

    风、贯众、银花、陈皮),可在高危人群中使用。同时参考“风温”和“疫毒时邪”的理

    论和辨证施治原则,对非典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按照风温袭肺、热毒壅肺、湿热

    蕴毒、湿热郁阻少阳、热毒炽盛、内闭喘脱等不同证型,应用银翘散、桑白皮汤合

    千金苇茎汤或宣白承气汤、甘露消毒丹、蒿芩清胆汤或达原饮、清瘟败毒饮和参附

    汤、生脉散等中药复方加减进行治疗。此外,还提出应用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

    参与非典的防治。这些治疗方法在预防感染“非典”、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加速

    康复等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点在其他急慢性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也已得到证

    实。当然,“非典”是新的传染病,过去甚少或缺乏临床方面的经验,所以中医中药参

    与防治“非典”的效果也需要进行科学的验证。

    “非典”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病情严重,因此我们认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

    疗方案更加有利和有效。尤其是疾病的极期,合理地应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抗

    生素和尽早使用无创吸氧,都是积极的措施。而中医中药适时适度参与,在退热、镇咳、平喘、升高白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可以起到协同和辅助作用,最

    终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是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对“非典”的疗

    效应优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正如钟南山院士总结广东省治疗“非典”临床经验中

    指出的,“在起病初期病人出现流感症状时,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清热解毒)治疗

    有效”。又如非典患者在恢复期常出现肺部炎症吸收较慢,活动后气短心慌等症状,也可以应用补气、养阴益肺、健脾和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

    汤、参苓白术散、五汁饮等方剂;或选用大椎、肺俞、风府、足三里等穴位,进行

    针灸或拔罐,可加快肺部炎症的吸收,减轻症状,使病人及早恢复健康。所以我们

    认为在“非典”的防治中,应提倡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综合治疗并且及早参与,力求提高

    临床疗效。

    杨佩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

    目前已明确“非典”是由变种的冠状病毒引起的,西医的抗病毒药能抑制病毒在体内的进一步增殖,从而能起到缩短病程的作用;而对体内已有的病毒无杀伤及降低

    其毒力的作用。西医的其他综合治疗,例如激素、呼吸机供氧等在中重度病人的使

    用中,能减轻病情,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而中医的清热解毒之剂对病毒可能有一

    定的杀伤力,有治本作用,尤其是在早期,可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从而取得较好

    疗效,此外,在预防“非典”中,中医中药通过辨证用药对调节人体阴阳、提高人体的

    免疫功能具有独特的疗效。所以中西医结合防治“非典”应是优势互补,针对其不同阶

    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各有主次,以最终攻克“非典”。

    吴银根(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传染病,已被我国列入烈性传染病的

    报告系统。人们正在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案。“非典”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所致疾病,目

    前尚无特效药物。西医采取的方法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针对高热使用大剂量糖

    皮质激素,同时使用抗生素防治其他部位感染;强迫给氧纠正呼吸衰竭;使用认为

    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以上治疗方案存在着高热控制仍不理想,剧烈干咳持续时间较长,发热控制以

    后肺部病灶吸收缓慢,患者全身疲软、食欲下降,或腹胀、精神萎顿等现象。

    中西医结合必须扬长避短、寻找切入点,在肯定西医抢救重症“非典”病人的经验

    的同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选方遣药与激素同时使用可以总结出控制高热

    更有效的方案,在控制剧烈干咳方面中药的效果是肯定的。合理应用化湿、化浊、化秽的中药对于改善病人全身情况也是及时和有效的。尤其肺部病灶不容易吸收是

    本病治疗的难点,中医中药治疗肺泡炎、间质性肺炎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都

    可以成为“非典”中西医的结合点。

    严重的“非典”病人,出现休克、呼吸窘迫,甚至出血、昏迷,传统的中医抢救药

    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可供静脉输流用的“清开灵”、“参附注射液”、“生脉

    注射液”等药品在抢救中也可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总之,面对“非典”,中国一位伟人说过的“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是

    千真万确的。(四)养生调护

    刘占文(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1.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卫生习惯对预防非典的重要意义

    临床研究证实,“非典”的流行和传染途径除了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外,还有3

    种传播方式:即被患者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和物品等也是重要传染源。“非典”对人

    类健康造成的危害的严酷事实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积极预防“非典”,必须从日

    常生活入手,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全民族的健康卫生水平。

    居住生活环境: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每天至少要有1~2小时的通

    风时间,这样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减少致病因子。

    个人生活习惯:彻底改掉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餐巾纸或

    手帕遮掩口鼻。空气飞沫中的“非典”病毒会直接侵犯眼结膜、鼻黏膜等,因此,每个

    人都要改掉用手揉眼、抠鼻、拔鼻毛及掏嘴等不良卫生习惯。要养成饭前饭后、便

    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污染物之后等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生活餐具消毒:饭后的餐具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或在水中煮沸

    30分钟,也可用高压消毒法。

    定期室内空气消毒:在流行区域流行季节,可用白醋熏蒸或紫外线灯照射消

    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2~3次,0.5%的过氧乙酸喷雾,用量为20~

    30m1m3

    ,作用30分钟;或3%过气化氢喷雾,用量为20~40m1m3

    ,作用60分钟;

    或用活化后的二氧化氯,浓度为0.05%喷雾,用量为20m1m3

    ,作用30分钟。乳酸

    熏蒸消毒等等方法消毒室内可实现有效消毒。

    禁止捕猎野生动物:“非典”病毒是否来源于动物,目前尚无定论。但没有经过检

    疫的肉类食品不要食用。尤其是要禁止滥捕、滥食野生动物的不良习俗和犯法行

    为,猫、老鼠、猫头鹰、穿山甲等被搬上餐桌,这都是错误的。

    学会科学饲养宠物:研究表明,目前已知动物可传染的疾病有200多种。因此要警惕人畜共患病。宠物完全有可能带病毒,但症状与人不同,不易被发现。因此,饲养宠物必须学会科学饲养,不要人畜共餐、共宿等,要处理好其生活环境。一定

    要是根据国家有关法令,定期检疫,取得合法的检疫证件,方可饲养。

    2.膳食调理预防“非典”

    身体抗病能力和免疫力与饮食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地安排饮食可以保证

    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抗病能力就会增强,具有预防,滋养、延缓衰老、治疗等作用。一般而言,人们的日常饮食足以摄取一定的营养,其中最

    根本的问题是保证营养平衡。首先膳食结构要合理,即按照膳食“金子塔”安排饮食,要做到合理调配,调和阴阳,保持营养平衡,做到全面膳食和审因施膳。

    从西医学的角度看,抗击“非典”,一是注意构成白细胞和抗体的主要成分蛋白

    质,二是摄取营养中与免疫力密切相关营养成分。

    (1)补充足量的优质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物质基础,建

    议每日补充200g左右的动物性食物,如鸡蛋和瘦肉等。

    (2)摄入适量维生素A、C及E。维生素A对于维持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的完整

    性及黏膜表面抗体的生成等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抵御致病菌的侵袭。含维生素A丰富

    的食物有:动物肝脏、奶油、蛋黄、鱼肝油、禽蛋等;绿色、黄色或红色的蔬菜水

    果,如菠菜、空心菜、胡萝卜、红心红薯、南瓜、柑橘和柿子等。维生素C是人体免

    疫系统所必需的维生素,能抑制新病毒的合成,有抗病毒作用。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

    是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柿子椒、番茄、菜花、柑橘、山楂、猕猴桃等。维生素E在一

    定剂量范围内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细胞的分化。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有植

    物油、坚果、豆类等。

    (3)适当补充抗氧化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因为体内适量的抗氧

    化剂,也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在免疫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这可以从各类蔬

    菜、水果中获得。微量元素硒是一种抗氧化剂,硒缺乏可降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富含硒的食物有普通面粉、糙米、大麦、鱼、虾、海藻、动物肝、动物肾等。铁和

    锌可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贝壳类海产品、动物肝脏是锌的良好来源。动物肝

    脏和瘦肉中含有丰富的易为人体吸收的铁。3.科学保持口腔卫生的实用方法及对于预防“非典”等传染病的保健作用

    口腔是整个呼吸系统的“门户”。保持“门户”的清洁和健康可将病原体拒之门外。

    此次“非典”疫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飞沫传播,飞沫来源于我们的口腔。保持科

    学的口腔卫生习惯,对于阻断“非典”病毒乃至其他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的疾病都

    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科学的保持口腔卫生呢?有如下几种方法:

    (1)科学刷牙:每天早晚要刷牙。首先是牙具的选择,要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

    保健牙刷,保证不损害牙齿及牙周组织;对于牙膏,首选含氟牙膏,含氟牙膏不仅

    能够抑制牙菌斑,还可以保护牙釉质,亦可选择中草药牙膏;刷牙的方式提倡不损

    害牙齿及牙周组织的竖刷法。此外,还应注意刷牙所用的水温,经研究在30℃~

    36℃,牙齿能够进行正常代谢。

    (2)漱口:我国古代就用“鸡初鸣,咸盥漱”的说法。漱口能除去食物残屑,减

    少口腔微生物的数量。传统上是用清水、茶水,或是淡盐水来漱口,近年来市面上

    出现了一些利用某些药物制成的含漱剂,能防龋、杀菌,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

    用,根据需要可适当选择。

    (3)牙签的使用:牙签最适用于牙龈乳头萎缩和牙间隙较大的中老年人。它的

    作用主要是对牙龈沟内及牙齿的邻面起到了刷牙和漱口所起不到的作用。使用时先

    将牙签尖头放在牙面硬组织上,沿着牙面慢慢深入牙缝间隙轻轻剔挑残渣纤维,切

    忌猛力直刺或随意剔挑。

    (4)牙线的使用:牙线一般是用尼龙丝、丝线或涤纶线制成。牙线的粗细可根

    据使用者牙齿接触点的大小来选择,用其清洁牙齿。

    上面介绍的这几种方法都是简便而易行的。口腔卫生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美

    观、防止牙病,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体的“门户”关系到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我

    们希望,从现在开始,科学保持口腔卫生的观念能够逐步深入人心,在每个人的身

    上筑起一道防御疾病的强有力的屏障。

    宋乃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体正气,中医早有至理名言:“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调补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

    许多因素可以损害人体的正气,如饮食不节脾胃损伤,生化无源;情志失常、内伤

    五脏,起居无常、劳逸过度、缺乏运动,烟酒过度,久病大病,房劳过度损伤肺

    肾,外邪侵害等,都可使人正气虚弱,抗病机制紊乱,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在某

    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就可以发病。中医认为,若要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就必绝

    首先做到不损害自身的正气,并采取积极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

    力,真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此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起居有时,不妄劳熬夜;适度运动,持之以恒;调摄情忘,心理平衡;适时养生,避其邪气;

    房室有度,不妄劳作;积极保健,正确选用中草药制剂,从而使自己身心健康,提

    高生存和生活质量。

    在“非典”流行期间,由于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首先要采取积极措施,做到不

    得“非典”。其次是调整好自己的身心,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有助于“非典”的防

    治及患“非典”后的康复。对于与“非典”病人有接触的人员,或在重点疫区的人群,可

    以服用一些有预防作用或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制剂以增强抗病能力。具体的处方可

    以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推荐预防处方》中选用,但应注意这些处方也不

    能长期服用,最好是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也可以选择服用一些经证明有提高免疫

    力作用的保健品,如宝本胶囊(由西洋参、灵芝孢子粉、蜂胶等组成)。

    中医学认为生活起居的调整应该按照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也就

    是要依据不同的年龄、体质,不同的季节,不同地点而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例如

    老人的睡眠需要比孩子少,冬季不宜吃冷饮,居住在南方要注意防潮湿等。总之是

    强调顺应人体生长发育和环境变化的自然规律安排生活起居。

    “非典”在中医学看来属于“春温”一类疾病,是发生于春季的流行广泛、危害性大

    的传染病。面对这样一种灾变,个人应该采取如下一些生活起居方面的调整措施:

    ①春季气温变化不稳定,常常忽冷忽热,应该注意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因为冷热不

    均而引起身体不适、减弱对于疾病的抵抗力。②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保护机体抗病能

    力的重要措施,尽量不要熬夜,避免过劳,早睡早起。③呼吸道传染是“非典”的主要

    传播途径,因此在流行期间应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果必须要去,应尽量减少停

    留时间,并戴好口罩。④采取适当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232KB,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