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522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2日
第1页
第6页
第13页
第22页
第36页
第124页

    参见附件(3686KB,132页)。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是作者陈意文写的关于还以管教的书籍,主要讲述了管教的十个焦点准则,21天训练法,以及附以30个真实案例,帮助解决亲子问题。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内容简介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作者是一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从事青少年问题咨询工作20余年,接触了大量青少年成长问题案例。她发现生活中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时,考虑的往往是:这事情是因为什么发生的?这事件是谁造成的?这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家长在面对亲子问题时,也不例外。这样的思维方式有时候会让我们被问题本身困住,感觉像是在问题上打转,因为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于是在咨询中,她尝试用焦点解决法(SFBT),引导父母和孩子改变看问题的视角,重建亲子沟通模式,帮助很多孩子走出了成长困扰,也帮助了很多家庭重建了亲子关系。

    21天是人的习惯养成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只要通过21天,必能对习惯产生影响,同时也能产生新的行为模式。本书介绍的SFBT训练法可以帮助父母通过21天的思维和行为训练,跳脱以往的思考方式,学习更多正向的思考模式和亲子教导、相处方式,让父母在面对问题时,试着不只对问题本身进行探索而是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自己与孩子们正向解决问题的力量,共同创造乐观、阳光、温和的学习成长环境!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作者简介

    陈意文,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咨询师、台北各区中小学心理辅导督导讲师。师从台湾着名焦点解决名师许维素教授、洪莉竹教授等,现就职于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湾着名心理辅导机构),从事亲子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咨询辅导工作20余年,擅长应用焦点技术、游戏疗法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意文喜欢孩子,喜欢咨询,更喜欢将所学应用于己身。在实物工作的实践中发现,若能将焦点疗法中更多理念、技巧应用于家庭,不但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有效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更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名独立、自信、充满内心力量的人。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章节预览

    学习SEBT之前,你需要了解

    测试你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焦点,不一样的结局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了解孩子的情绪

    交母的成长旅途

    建立新的亲子关系模式

    运用SFBT21天,改变你与孩子

    第1天不预设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

    第2天放弃无效的方法一如果没有用,做点儿别的

    第3天学会与问题共在一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

    第4天换个角度思考——没在一件事只有负面意义

    第5天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第6天教养没在标准答案一孩子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原因

    第7天重新建构——看见孩子的另一面

    第8天创造成功经验——让孩子重获信心

    第9天 SEBT就美法一正向眼光对孩子的超助

    第10天相信孩子拥在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1天且的、行为与代价——让孩子自发地修正偏差行为

    第12天找到不回的合作方式没在不合作的孩子,只在不懂得方法的父母

    第13天奋迹问句—当暂时找不到且标的摆脱困境法

    第14天且标架构帮助孩子找到方向

    第15天例外问句—一耐心引导孩子找到“成功的例外”

    第16天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在细节中

    第17天因应问句——帮助孩子从谷底上升

    第18天一般化技巧——帮助孩子放下过于焦虑的情绪

    第19天关系问句—一善用重要他人对孩子的影响力

    第20天量尽问句——帮助孩子在评估中觉察自己

    第21天挑战任务——让孩子的成长更深化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截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 陈意文著. --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

    社,2015.8

    ISBN 978-7-5127-1092-4

    Ⅰ. ①家… Ⅱ. ①陈… Ⅲ. ①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 Ⅳ. ①G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06654号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

    作 者:陈意文 著

    插图作者:吴晓莉 绘

    策划编辑:应莹

    责任编辑:应莹

    封面设计:尚世视觉

    责任印制:王卫东

    出版发行:中国妇女出版社

    地 址: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邮政编码:100010

    电 话:(010)65133160(发行部) 65133161(邮购)

    网 址:www.womenbooks.com.cn

    经 销: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北京集惠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开 本:150×230 116

    印 张:14

    字 数:140千字

    版 次:2015年8月第1版

    印 次:2015年8月第1次

    书 号:ISBN 978-7-5127-1092-4

    定 价:29.8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如有印装错误,请与发行部联系)

    阅读档案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也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请记录下你当下的情形。

    孩子的姓名—————————————————————

    孩子的年龄—————————————————————

    父母的姓名—————————————————————

    购买地点—————————————————————

    购买时间—————————————————————

    父母的改变从何处开始?

    孩子的改变从何而来?

    推荐 让更多的孩子发现生命的曙光

    工作多年,常发现有些孩子充满负面情绪与挫折,因而产生了许多行为问题。很多行

    为问题的产生都是父母或其他大人没有用适当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对话所致。在家庭中,很

    多父母会将对孩子的爱转化成期许,这些期许如果运作得当,就会成为孩子向上的动力。

    但如果孩子的行为与家长的期许不符,父母就会因焦虑而责备孩子,造成亲子之间的冲

    突,这也造就了许多对孩子的行为不知所措与心情无奈的父母。

    我想这本书就是一盏指引我们正确做法的明灯,我们不必一直花力气指责孩子,造成

    亲子的冲突,我们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这本书所介绍的SFBT。而更

    贴心的是,意文老师将艰深难懂的理论转化成21天轻松的行为指导。阅读这本书,就像是

    依着一幅藏宝图探寻,只要一步一步来,您就可以获得与孩子愉快相处的经验与正向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不只让您的孩子露出生命的曙光,您自己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曙

    光。

    我们都是当了父母才开始学习做父母的,开始永远不嫌晚。

    台北市南湖小学校长 萧福生

    SFBT的生活实践者

    2007年的秋天认识了意文老师,那一年我是学校辅导室的“菜鸟”主任。每天面对带着

    各种“疑难杂症”在辅导室出现的学生,我总在思考如何让走进来的孩子微笑着走出去。这

    样的想法驱动我认真参加每个月的辅导主任专业成长课程,也就从这时开始接触了“意文

    老师的SFBT”。

    为什么说是“意文老师的SFBT”?因为意文老师在课堂上的案例分享不是陈述原因结

    果,也不是强调咨询技巧的步骤或标准操作流程,她总是娓娓地把当初面对服务对象时心

    里的OS(心理内在自我对话)清楚地还原在我们面前,里头经常还包含她生活中的许多

    画面。她会用自己与妈妈、先生、儿子甚或婆婆的各种情绪互动来构思自己与他人的沟通

    方式,充满了生活感与温暖。这些服务过程的反思也经常不着痕迹地返回她自己的生活

    里。

    意文老师经常运用SFBT分析自己人生中面临的困难,与我们分享SFBT在帮助服务对

    象走过艰辛的同时,也在她的生命中带来多次峰回路转的喜悦。

    “意文老师的SFBT”帮助了许多人重新获得生命中的美好。谢谢她愿意把这些美好写

    进书里。我喜欢书里的一句话:没有一件事是只有负面意义的。相信借由这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人找出自己生活中正面的能量。

    台北市阳明山小学校长 黄耀农

    展现父母功夫的好书

    如果经过21天的学习,能够建立好的习惯,形成新的想法,让家庭更圆满,相信每一

    位父母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找这份“武功秘籍”。

    扮演父母角色总是让人既兴奋又烦忧。兴奋的是终于当了父母,对深受传宗接代观念

    影响的中国人而言,总算对祖先有所交代;烦忧的是21世纪的小娃儿可不是那么容易管教

    的,捧在手中怕他飞了,含在嘴里怕他融了——对孩子管教分寸的拿捏,确实令人头疼。

    减少亲子间的战争,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是许多父母在教养路上的衷心期盼。

    感谢意文心理咨询师愿意将她在实务工作中的经验整理出版。通过21天的学习,父母

    可以学到正向思考模式,学会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小细节、小改变形塑成大改变,建立好行为。

    台北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小学校长 林正凤

    SFBT改变人生

    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每每在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总是不断地想追根究底找原

    因,认为只要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就能将事情处理得圆满,但却常常因为分析完问题

    后,发现原因复杂(家庭功能不彰、亲子或亲师关系不良、同侪关系与文化影响等),因

    无法着力而放弃。

    直到7年前担任辅导主任工作时,有机会向意文老师学习SFBT,并将之应用于学校与

    家庭中,不但改善了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关系,促进了夫妻与亲子的和谐关系,也建立了学

    校同事间的尊重对话氛围,尤其是在面对问题时学会了情绪管理,更能平心静气地与人对

    话,得到身边许多亲朋好友、学生、同事的信任。

    如今,透过意文老师对工作生活中实例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更深入理解如何以“陪

    伴而不是协助”的方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何以“尊重”他者的态度,支持孩子展

    现自己的独创思考;也更让我见识到“正向思考”与“SFBT赞美法”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这是一本透过思维的改变,产生行动的改变,进而形成新的行为模式的好书。21天,改变看得见,每天一个主题,从案例出发到如何对话,再到主题的tips,尤其每篇结尾前

    的“即学即用ABC”,给读者最完整的学习与应用。我极力推荐此书,除值得为人父母与为

    人师表者珍藏阅读外,更值得所有希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珍藏阅读。

    台北市士林区剑潭小学校长 邓美珠

    导读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非常有效且平易近人的方法,叫焦点解决法(SFBT)。它不

    仅能够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还适用于家庭,可以协助孩子改善问题行为,使亲子教养

    变得容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发现,不但亲子关系变得融洽,自己也充满了正

    能量。那么,SFBT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下面是SFBT的10条基本精神:

    1.不要把力气一直花在“分析问题”或是“探讨问题”的原因上, 重点是如何“解决问

    题”。

    我的女儿是扁平足,医生诊疗发现遗传自爷爷。我是应该归咎于爷爷,还是赶紧订制

    矫正鞋垫,趁早治疗呢?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上,就比较容易挖掘解决问题的潜能

    了。

    很多时候,把力气和时间全花在找问题的成因上,不但徒劳无功,还容易使孩子养成

    推卸责任的习惯。因为在找原因的过程中,不免会追究“是谁造成这个问题的”。

    2.没有一件事情只有负面的意义。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如,我的儿子从小内向,他3岁时有一次上潜能课被小

    朋友欺负。借由此事,我们体会到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于是送他去学跆拳道。直到现

    在,他已经坚持了8年,不但身体变好、骨骼强壮,也不再被欺负了!

    3.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有时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自己的潜能。父母

    要当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带领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的丰富宝藏,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成

    为一个能够自己“捕鱼”

    [1]

    的人。

    4.不要一直追寻难以达到的目标,要找到目前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

    每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殷殷期盼,常常会设下过高的期待。这样不但容易伤

    害亲子关系,也会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可以运用一个个小目标,带给孩子解决问题

    的信心与动机。帮助孩子找到目前就可以做的事情,不但可以让他累积成功的经验,更能

    帮助他达到最终的目标。

    5.小小的改变会带来大大的变化。

    事情永远都在改变中,只是有时我们没有将它辨识出来。小小的改变,甚至事情刚开

    始转变的“最初迹象”,经过不断累积,都可能带来多米诺效应。多问问孩子:“如果这个

    问题真的解决了,你会注意到的第一个不同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句,逐步引导孩子找

    到行动策略。

    6.成功的例外经验可以引导我们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一个孩子不爱早起。每天早晨,他都要跟妈妈进行“拉锯战”,双方都感到非常挫败。

    后来,妈妈发现孩子并非每天都晚起迟到,他在参加校外实践时不但不迟到,还可以自动

    自发地早起。于是,妈妈通过复制孩子期待上学的美好心情,以及让孩子再一次体验“可

    以不迟到”的自我掌控感,最终帮助孩子改掉了迟到的习惯。细心地与孩子讨论过去和现

    在相关的小小成功经验,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

    7.孩子的自我认识是不断建构的。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经验,来改变孩子对某人某事甚至对自己的看法。比如,迟到的

    孩子因为长期迟到,大家都叫他“迟到大王”。他也慢慢认为自己就是没法准时到校。但

    是,当他发现自己原来也有“早到”的经验时,他对自己的意义发生了转变—“我也可以准

    时到”。于是,他才有机会成为每天都准时到学校的孩子。父母多给予孩子正向的成功经

    验,孩子对自我的意义就会偏向良好。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意义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

    经验构建起来的。

    8.合作是必然的现象。

    常常遇见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乖”“不听话”。归根究底,这其实就是孩子不与我们合

    作。做家长的请扪心自问,你每一次找孩子的时机都很恰当吗?例如,我发现我儿子看书

    时非常专心,如果这时请他做些别的事情,他就会不开心,也很容易顶嘴。但若先问他是

    否在忙,在了解了他的状况后再斟酌请他帮忙,他通常都很乐意帮忙。其实,只要和孩子

    一起找到共同的目标与方法,合作就会变成必然。

    9.如果没有用,就不要固着,做些别的;如果有用,就多做一点儿。

    有些父母总是使用无效的方法处理孩子的问题,日复一日,直到亲子关系崩坏或是事

    情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才想要改变,甚是可惜。其实,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若能将

    重点放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不但省时省力,还可以减少亲子摩擦。

    10.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孩子放学回到家,脸色很难看,妈妈看见发问:“你是怎么了?这么不开心!”孩子回

    答:“还不就是豆豆……”妈妈连忙抢话:“什么?是不是豆豆又欺负你啦?我早告诉过

    你,别跟他玩儿,你就是不听……”只见孩子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拿了书包往房间去,只剩妈妈一人继续叨念。—这样的情景是不是经常可以见到?

    细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案例中的妈妈若能听孩子说完,并引导他说出事情的始末缘

    由,孩子的问题自然可以解决。父母要想听到细节,需要具备“倾听”和“将自己的想法放

    下”的能力。我经常发现父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常无形中预设立场,无法静心注意孩子

    究竟想要传达什么。这样的情境,小则无法解决问题,大则伤害亲子关系。

    [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习SFBT之前,你需要了解

    测试你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焦点,不一样的结局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了解孩子的情绪

    父母的成长旅途

    建立新的亲子关系模式

    运用SFBT 21天,改变你与孩子

    第1天 不预设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

    第2天 放弃无效的方法—如果没有用,做点儿别的

    第3天 学会与问题共存—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

    第4天 换个角度思考——没有一件事只有负面意义

    第5天 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第6天 教养没有标准答案—孩子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原因

    第7天 重新建构——看见孩子的另一面

    第8天 创造成功经验——让孩子重获信心

    第9天 SFBT赞美法—正向眼光对孩子的帮助

    第10天 相信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1天 目的、行为与代价——让孩子自发地修正偏差行为

    第12天 找到不同的合作方式——没有不合作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方法的父母

    第13天 奇迹问句——当暂时找不到目标的摆脱困境法

    第14天 目标架构——帮助孩子找到方向

    第15天 例外问句——耐心引导孩子找到“成功的例外”

    第16天 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在细节中

    第17天 因应问句——帮助孩子从谷底上升

    第18天 一般化技巧——帮助孩子放下过于焦虑的情绪

    第19天 关系问句——善用重要他人对孩子的影响力

    第20天 量尺问句——帮助孩子在评估中觉察自己

    第21天 挑战任务——让孩子的成长更深化

    学习SFBT之前,你需要了解

    测试你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测试题

    Q1 A在遇到问题时,我会一直想刨根究底,找到原因。 □

    B在遇到问题时,我不认为导致的原因是最重要的。 □

    Q2 A我十分相信因果循环。 □

    B我可以接受事情发生不一定有原因。 □

    Q3 A我认为只有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才能将问题处理圆满。 □

    B我认为就算不知道事发的原因,也可以将问题圆满解决。 □

    Q4 A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每件事情都有标准答案。 □

    B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一定有标准答案。 □

    Q5 A权威人士(父母、师长等)说的话一定都是对的。 □

    B权威人士有时也会犯错误。 □

    Q6 A孩子永远要听父母和师长的话。 □

    B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意见。 □

    Q7 A孩子不是进步就是退步。 □

    B孩子永远都在进步,只是进步的程度不同。 □

    Q8 A孩子的问题需要父母帮助解决。 □

    B只有当事者(包括孩子)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父母只需倾听、协助。 □

    Q9 A我相信一步登天并不难。 □

    B我相信万丈高楼平地起。 □

    Q10 A我相信孩子不能夸赞,否则容易骄傲或过于自我。 □

    B我相信鼓励与赞美会让一个人发挥潜能,活得愈来愈好。 □

    你发现了吗?

    若你的答案多偏向A,在处理事情时,你往往会先分析,寻找真正的原因,再思考相

    应的对策。这是一种偏向问题导向(Problem Focus)的思维方式。

    若你的答案多偏向B,在处理事情时,你往往会先确定解决的方向与策略,再寻找确

    实的目标与方法。这是一种偏向焦点解决导向(Solution Focus)的思维方式。

    有没有哪一种思维方式比较好?我认为是没有标准答案或应对方式的。

    思维偏向问题导向(A)的人,在解决问题时,会先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件

    事?”“这事件是谁造成的?”“这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有什么样的困境或症

    状?”……有时候,他们比较容易被问题本身困住,在问题中打转转。

    实际上,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和积累的经验,都似乎引导我们偏向问题导向的思

    维方式。但是,我们都知道,人不是机器,任何问题都是没有绝对的答案以及因果的。而

    思维偏向焦点解决导向的人,则比较容易在困境中找到希望,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不同的焦点,不一样的结局

    焦点是什么

    焦点是我们常说的目光、注意力。一般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将焦点集中在问题

    本身上,进而产生一系列自动化的思维:

    ——这问题是怎么发生的?

    ——这问题发生多久了?

    ——是谁造成这个问题的?……

    这样的思维方式用在机械问题上会很有帮助,比如,车子坏了、空调不制冷了……我

    们只要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就可以知道如何解决。

    在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小到爱发脾气、不听话,大到出现

    行为偏差,父母也总免不了用修理机器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当孩子

    早上赖床不起时:

    ——是不是昨天太晚睡了?

    ——怎么天天起床都这么困难?

    ——是不是对孩子的教养太过于松散、宠爱,让孩子一点儿都不精神?……

    这些都是以问题导向为焦点的思维方式。但是,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有

    些问题真的找不出原因,不但如此,还可能耗费掉了过多的时间、精力,导致徒劳无功,增加了亲子间无谓的摩擦!

    人不是机器,人的问题与人际关系远远比机械问题来得复杂且多变,若我们能将焦点

    稍稍调整一下,则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还是以孩子赖床叫不起为例,如果我们注

    意到:

    ——什么时候孩子一叫就起来?

    ——什么时候孩子比较容易早起?——那时候,他是什么样子的?

    ——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种思维方法更关注每个人的优势和他所拥有的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比如,孩子的

    优点、长处、特质,以及任何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人、事、物等。这是一种集中于解决

    问题的思维方式。

    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不只注意到孩子晚起的时候,同时也能注意到孩子也

    有早起的时候。如此一来,父母与孩子间的谈话势必不会只聚焦在“他为什么做不好”“为

    什么没有做到”等失败之处,而转为“他有时也能做好”的成功经验或例外经验上。之后再

    与孩子谈话,亲子气氛不仅会比较亲和,孩子也比较容易有自信。当孩子比较自信时,容

    易产生“我能感”,进而主动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不同的焦点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SFBT——焦点解决法

    焦点解决法的英文名称是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简称SFBT)。

    SFBT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

    ●它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思维导向。

    ●它重视问题解决的行动。

    ●它努力寻找问题不发生或是问题没那么严重时的例外情况。

    ●它极度愿意相信当事人的能力。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处理当下问题,让问题不再继续? ”

    取代以前的:

    “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忽略当下问题的解决。)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身为父母,必须先行了解孩子。若只以“每个人都曾经当过孩子”的想法来理解他们,势必无法很好地帮到孩子,也无法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因为虽然我们都曾经当过孩

    子,但那毕竟是从前的事情,而且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我在做心理咨询时就曾遇见很多孩子因为不良的成长环境,带来了许多不能理解和无

    法想象的价值观。因此,以下将介绍了解孩子的最重要的两部分内容——生理发展和心理

    发展。

    生理发展

    1.儿童阶段

    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基因和胎儿发

    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后天环境主要是指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

    养、睡眠和运动等。

    ①营养

    儿童在经过了婴儿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以后,逐渐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身体以稳定

    的速度发展。多数孩子体重每年会增加约4千克,长高5~8厘米。为了维持身体的发育,儿童必须吃更多的食物,因此营养特别重要,尤其是早餐,更是占了一天热量的14。若

    不吃早餐,容易致使孩子不专心,甚至影响学习。

    根据美国的研究显示,孩子的智力除了与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开发程度有关外,最重要

    的还是脑细胞的多少和大小。而脑细胞的多少和大小则与营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缺

    铁性贫血会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智力发育。现在,有些父母经常给孩子吃快餐与

    零食。这些食物多半在口味上投孩子所好,但无法提供充足的营养。此外,要是一天喝超

    过一杯的含糖饮料,不仅会造成肥胖问题,还会导致孩子长不高,甚至产生忧郁情绪、暴

    力倾向、学习不良等问题。

    ②睡眠

    睡眠也是需要家长关心的方面。充足的睡眠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良好地发育,也可以提

    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专门研究大脑科学的洪兰教授认为:“掌管记忆的神经传导物质在熟

    睡阶段分泌,经过一夜好眠补充后,会发挥最大效果。”反之,如果睡眠不足,容易让孩

    子产生情绪浮动,专注力与记忆力都会降低。因此,家长必须保证发育中的孩子睡足

    8~10个小时。如此,不但孩子身体健康、情绪良好,还可以促进学习的效果。

    ③运动

    在运动方面,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需要特别注意。小学生的骨骼肌肉

    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因此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意

    外事故发生。

    “时机成熟”的概念对于儿童期的孩子特别重要。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必须

    与身体心智发展相配合。因为在时机成熟之前的强迫学习,只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造成

    事倍功半的效果。

    2.青少年阶段

    ①营养

    青少年介于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通常指10~22岁年龄段的孩子。遗传体质、营养与

    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发育,所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最好鼓励他不要挑食,也少吃

    各类快餐、零食以及含糖过高、热量过高的饮料和食物,以免过胖或痤疮等问题的产生。

    ②激素

    青少年的脾气会因为激素的大量分泌而变得不太稳定,因此容易出现爱发脾气、情绪

    失控的状况。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因为激素的分泌与体质的改变,使他们常常处于一种

    矛盾的状态。父母常常会发现,他们老是在“要”,又不知道自己为何而“要”。再加上他们

    正处于重视同辈与追求自我认同的阶段,因此容易与父母或师长发生争执。

    ③运动

    青少年的形象会发生快速改变,再加上变化并不同步,总是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变

    化,例如,五官中是鼻子先发育,身体则是脚先长。青少年会因为对自我形象(外表)不

    满意而闯祸。由于青少年此时的精力非常充沛,因此最好尽量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以助

    其发泄多余的精力。

    心理发展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

    ●婴儿期(0~1岁半):基本的信任感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儿童期(1岁半~3岁):自主意识与害羞(或怀疑)感的心理冲突。

    ●学龄初期(3~5岁):主动意识与内疚感的心理冲突。

    ●学龄期(6~12岁): 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心理冲突。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心理冲突。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与孤独感的心理冲突。

    ●成年期(25~65岁):生育感与自我专注的心理冲突。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社会成长危机。只有一个危机被解决,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

    段;反之,如果上一个危机没有解决,就会阻碍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进而影响个体的成

    长。

    1.儿童阶段

    对于0~12岁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和培养独立自主意识非常重

    要。进入学龄期,儿童处于发展“勤勉”(促进发展)和克服“自卑”(阻碍发展)的阶段。

    那么,什么是勤勉,什么是自卑呢?

    ①勤勉感

    勤勉就是指如果孩子可以将事情(包括学习和做功课)做得很不错,那他就会喜欢做

    事,进而衍生学习更多事务的动力。

    埃里克森指出:如果孩子的这个关卡没有过去(也就是他如果不能勤勉),那就比较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什么都不敢做,进而发展出一种自卑的

    状态。

    孩子一旦自卑,就会什么都不敢尝试,什么都不想做。你就会常常听到孩子说“我不

    会”,或他常常情绪低落、难以集中注意力。

    ②自卑感

    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会产生负面影

    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父母要

    关注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孩子随着年龄的增

    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因此,在此阶段,我们特别需要帮助孩子发展勤勉。因为孩子的自

    卑心态一旦养成,很容易引起孩子在青少年阶段对自我概念的偏差想法,更有甚者犯罪也

    由此而来。

    ③自我价值感

    如何发展勤勉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鼓励”与“赞美”(参见“第9天SFBT赞美法

    ——正向眼光对孩子的帮助”),让孩子在学习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对自己慢慢建立自

    信,意识到“我可以”“我很行”的地方在哪里,帮助孩子察觉到“我有能力”。这样,孩子比

    较容易勤勉,自我价值感也比较高。

    Tips

    鼓励不只是对孩子说“你好棒”或“你很厉害”。比较适当的鼓励方法是具体地说出孩子

    值得鼓励的行为。

    √“妈妈很高兴,淇淇今天帮忙洗碗,还把碗上面的油腻都洗得好干净。妈妈同时也好

    想知道,你是怎么把碗洗得这么干净的?”

    ×“妈妈觉得你很棒,下次也要好好洗喔!”

    适当的称赞不但能让孩子得到鼓励,而且他具体地知道了自己好的地方在哪里,这样

    他会变得更有自信!

    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自信,拥有追求坚定目标的持续力。例如,居里夫人

    凭着对自己科学假设的坚定信心,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几吨沥青中提炼出1克镭。爱迪

    生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材料做电灯丝时,曾经历千百次的失败,被人讥笑。如果他们不是对

    自己充满信心,就不可能坚持完成实验……

    2.青少年阶段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进入了“自我认同”V.S“角色混乱”阶段,他们若在此阶段顺利发

    展,则可以在明确“我是谁”(自我定位)后,再进一步确立自我价值,这样也比较容易知

    道“我将来要做什么”或是“我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若是发展不顺利,青少年比较容易对未来的自己产生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

    里,不知道将来可以做些什么。

    研究发现,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定位自己和了解自己是谁时,除了重视个人的名

    誉、受欢迎的程度、塑造自我的形象之外,还非常在乎自己拥有哪些能力、成就表现,以

    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外在条件。因此,父母可以从上述几个参考方面,帮助青少

    年寻找自己的定位与方向,特别是在个人名誉部分,专家发现,青少年有时表现出对自己

    的不在乎与自暴自弃,其实是为了掩饰对个人名誉的在乎。因为他们从过去的生命经验

    中,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所以才会表现出“不在乎”。若能在此时协助青少年了解现在就

    可以做的事,建立成功经验,相信一定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得更顺利。

    了解孩子的情绪

    许多孩子的问题都来自于情绪困扰。有情绪问题的孩子又容易衍生出情绪管理问题、亲子问题、师生问题、人际困扰等,并进一步带来新的行为问题。若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情

    绪发展,就比较容易与他们沟通,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做到全面性的改善。

    大脑影响情绪

    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一个“情绪脑”,掌控着我们的情绪。“情绪脑”的主要功能是做出情

    绪反应和调节情绪反应。我们的情绪反应主要由大脑中的杏仁核区域掌控。专注力、计划

    分析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逻辑能力等高级认知能力则是由大脑中的前额叶区域掌控。杏

    仁核和前额叶就像车子的油门和刹车片,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让我们的情绪处于平衡关

    系。

    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最晚成熟的是额叶区域,它真正成熟可能要到20岁左右。前额

    叶还没有发展成熟之前,很容易让较为冲动的杏仁核当家做主。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激

    素大量释出的时候,尤其是掌管情绪的部分特别活跃,这可能是造成青少年情绪较不稳定

    的原因。

    由此,我们就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

    ——为什么特别爱顶嘴?

    这是孩子发展自我概念所延伸出来的副作用。

    ——为什么不专心、容易冲动、漫不经心、律己不严? 这是因为孩子大脑处理信息

    的功能和技巧还不够成熟!

    曾经有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球队教练,遇上了一位个性认真的高年级学生小永。教练

    深信“爱之深,责之切”,担心过多的赞美会将孩子宠坏。他认为小永很有资质,需要多多

    磨炼。于是,他对小永只有不断地要求,就算做得很好,也只获得“少骂一点儿”的待遇。

    由于教练会用讽刺性的话语在全队面前“磨炼”小永,因此只要遇上这位教练,小永就

    气呼呼的,他认为教练对他永远都只有“羞辱”与“批评”,而小永采取的应对策略就是“以

    牙还牙”,不但在全队面前和教练顶嘴,还带头和教练作对,嘲笑教练的口音,挑剔教练

    的语病。

    小永的班主任对我说:“自从小永加入校队以来,成绩变得很糟,也很容易发脾

    气。”入班观察之后我发现,小永从早自习参加校队练习开始,一直处于情绪不良的状

    态,就算练习完毕回到班级上课,还是气呼呼的,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情绪才会慢慢平稳

    下来。如此一来,严重影响了学习状况……

    由此可见,在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沟通特点,使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更需要建立信任的关系,以及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质和行为背后的

    动机,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青春期之前,为孩子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可以协助孩子超越生理,安然度

    过青春期。而父母在儿童时期的教养方式,则可以起到改变、重塑和影响孩子情绪的作

    用。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情绪的影响

    模仿是孩子最基础、最原始的学习方式。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对孩子的身教

    十分重要,因为孩子时时刻刻都会模仿与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事物的价值观点,甚至

    生活习惯、情绪反应等。所以我们常说,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有情绪稳定的孩子。

    与孩子相比,父母要具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明确的思考判断力,方能为孩子

    带来有效的引导效能。同时,通过良好的示范与练习,还可以帮助孩子前额叶的成熟度增

    加,进而达到良好的自我控制。正如大脑专家洪兰教授所建议的:当孩子出现忧郁或其他

    不良情绪时,父母用正向的情绪反应取代负向的情绪反应,帮助孩子重建情绪回路。如此

    一来,孩子不至于一直沉溺在不良的情绪当中。

    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虽然父母的良好示范可以加速前额叶成熟度的发展,但完全成

    熟,是在20~25岁。父母对待孩子的情绪,要如同等待发芽的种子一般,小心地呵护,并

    给予耐心的灌溉,帮助孩子的情绪健康发展。

    男孩女孩情绪发展大不同

    男女有别,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有别,尤其是“情绪脑”,更是有很大的差异。研究

    发现,男孩掌管着情绪的杏仁核比女孩大2.5倍,因此男孩比较容易冲动,但同时他们行

    事也比较积极。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同样是14岁,女孩对于与情绪相关的脑部活动,由杏仁核

    延伸到了掌管整个语言中心的大脑皮质上,而男孩仍局限在杏仁核区域,因此女孩比较会

    表达感觉。女孩独特的大脑组织方式让她们可以接收较多、较广的感觉讯息,因此她们对

    于组合讯息是比较在行的,对于情绪刺激的敏感度也远大于男孩,进而女孩对人际也较为

    敏感,这就是为什么女孩总是让人觉得多愁善感的原因。而男孩的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的

    情绪。因为不会表达或是不知道该怎么适切地表达,有时会让男孩变得脾气暴躁。协助孩

    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情绪,可以有效地帮助男孩控制情绪。

    情商是成功的关键

    情绪会陪伴我们一辈子,而且只要人活着一天,就不会没有情绪。儿童受到个体成熟

    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进入青少年期,激素的分泌、生理系统的发

    育,也会对情绪有所影响。

    有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孩子成功与否与大脑中扮演刹车系统、思考中心的前额叶密切

    相关。孩子的前额叶若发展良好,拒绝诱惑的能力就会提升。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告

    诉他们“没有永远的困难,也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是解决时间的长短而已”,才是父母

    需要尽力协助孩子的地方。也许,我们无法留给孩子许多金钱,但是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

    示范,重视情绪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

    父母的成长旅途

    好的亲子关系不会突然发生,多数父母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以应对孩子在成长路程中

    遇到的各种状况。

    小志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班主任因为他经常在学校打人和说脏话求助于我。我和小

    志的班主任谈话之后,猜测小志的行为可能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关,因此费尽九牛二虎之

    力(小志的爸爸有好几次都在约定时间前,临时打电话取消咨询),终于把小志的父母请

    到心理咨询室咨询。

    小志的爸爸一见到我,立马用挑衅的语气问我:“你有孩子了吗?”我知道小志爸爸此

    刻将紧张情绪化为了锋利的语言,因此我不仅回答了他的问题,还谢谢他前来协助我们一

    起处理小志的行为问题。小志爸爸闻言后肩膀立即放松,但还是愤恨不平地跟我抱

    怨:“学校的老师真是大惊小怪,这么点儿大的孩子能惹出什么事情,还不就是和同学打

    打闹闹。老师实在是小题大做……”

    我知道要让父母服气不是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多不好,而是要理解他们对于孩子

    教养上的困难,这样才有机会和他们交流与合作,也才有机会帮助孩子。

    我一边设身处地地回应父亲教养孩子的不容易,一边询问他们平日对小志管教的方法

    与细节。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知道这是一对“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他们虽然很爱小志,但

    从不开口赞美小志。只要小志一做错事或成绩考得不好,他们不但动辄打骂,还会把小志

    关在黑暗的阳台,不准他睡觉,让他好好反省。年幼的小志感觉到的当然不是父母的用

    心,反而学习了他们的处罚行为——小志在学校一遇到不如意,就启动父母对他的方式来

    对待同学。

    当我把我的观察反馈给小志的爸爸时,他激动地说:“实在不知道要拿这个孩子怎么

    办才好!”这一刻,我知道这位表面上抱怨很多的爸爸,实际上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

    管教小志——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

    于是,我先使用一般化技巧“我在与父母的工作时常常发现,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

    的孩子好,但用以前我们父母带我们的方法带孩子好像很难达到效果!结果花了很大的力

    气,却只收到反效果”(参见“第18天一般化技巧——帮助孩子放下过于焦虑的情绪”),希望能够稳定住这位爸爸的情绪。

    继而,我又运用SFBT与这位爸爸讨论了父母的期待与孩子的期待的异同。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

    ●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看见孩子的未来比自己更美好。

    ●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父母倾尽全力,希望找到好的教养方式来对待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想要

    ●希望父母以自己为荣。

    ●得到父母和其他成人(尤其是老师)的欢心。

    ●被接受,成为团体中的一分子。

    ●表达意见与选择。

    ●有机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之后,小志的爸爸重新学习了教养小志的方式。就这样又过了一学期,在新学期开始

    时,我在办公室接到了小志爸爸的电话,他告诉我:“幸好小志在一上小学就出了问题,让我们夫妻有机会学习SFBT。现在,我们与小志的关系不但变得和谐了,小志也比以前

    看起来更有自信了,连他的班主任都说小志改变不少……”

    建立新的亲子关系模式

    父母的育儿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许多过去信奉“不打不成器”而严格教养的父母,正在

    转变教养形式,想要做个好父母。但是我们也可以注意到,有些父母的做法“过犹不及”,过于宠溺孩子,结果反而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不清。

    我常常看到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宁愿夫妻分离或是放弃家乡所有,千里迢迢到

    大都市,希望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但若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不良,即使供给再

    多,也是没有办法教养好孩子的。那么提供了那么多的物质与金钱给孩子后,父母又得到

    了什么?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难以估计,因此建立新的亲子关系,刻不容缓!

    给予足够的注意

    从出生开始,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关心与注意,就连小婴儿都会用哭来寻求大人的注

    意。只不过人在每个阶段的表达方法是不同的,但究其根本是人有被关注的需求。如果父

    母能够每天抽空与孩子聊一聊天,问问他今天发生的事情,例如,问问孩子:

    √今天什么事情让你最快乐?

    √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最深刻?

    √你想和爸爸妈妈分享什么呢?而不是:

    ×我在忙,你没看见吗?别那么多话!

    ×少说话,多做事!

    ×功课写完就去看书!

    愿意听孩子说话的同时,如果可以给予孩子每天一个拥抱,那对他的心理发展会很有

    帮助。通过此过程,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他是被关心与注意的。

    我通过和家长工作的经验发现:如果可以培养与孩子对话和肢体接触的习惯,让孩子

    有足够被关注的安全感,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会比较稳定,因为这种温暖与真情会使一

    个人充满力量和信心。

    容许孩子有犯错的空间

    为什么要容许孩子有犯错的空间呢?其实就是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常常

    看到孩子在犯错之后,将过错推到别人身上,而自己不敢承认。若父母或老师可以释放一

    些空间,接受孩子犯错的可能性,这样孩子在犯错时,会比较愿意诚实地承认。当孩子承

    认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与孩子进行对话,不但可以协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能

    让他明白:

    ●给别人带来的困扰是什么?

    ●要如何为这个行为负责任?

    ●该如何弥补?

    ●下次不再重蹈覆辙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习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因害怕犯错而推诿。同

    时,更可以让孩子知道就算犯错也有价值,让孩子不怕犯错,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勇于负

    责与承担的人。

    重视同伴的意见

    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因为即将进入青春期或已到青春期,会愈来愈在乎朋友、同

    伴。所以在此时,对他们来说,同伴的意见会慢慢变得比父母、老师的意见重要,他们也

    愈来愈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父母会发现,过去那个总是缠在你身边要你陪的孩子,好

    像都不再那么需要父母了。有些父母还会因此感到失落,觉得似乎少了生活的重心。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愈来愈重视同伴的关系,所以父母如果能够认识、了解孩子的几个

    好朋友,掌握孩子的交往对象(例如,可以在孩子生日的时候,请他的好朋友到家中做

    客),不但可以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孩子也比较不容易在交友上出问题,甚至在必要的时

    候,小伙伴可能还会帮你的忙。

    曾经有一位妈妈和我分享了一段感人的经历:

    陈老师,我知道我儿子有一群成绩不好、经常逃课的朋友,但是我把他的朋友也当成

    自己的儿子照顾着。只要去送点心,我一定多送几份,平常也会找机会和他们聊聊天,甚

    至假日时,我知道几个孩子的父母工作都很忙,从来不在家中开伙,我也会做一桌子的

    菜,招待他们来家里吃。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这样做会得到什么回报,我只是心疼那些孩

    子。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真的很令我感动。

    那天,我儿子一回来就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他气呼呼

    地说:“妈,我觉得小威那些人很不够意思,今天他们要翘英文课出去玩一下,我也想

    去,但小威却阻止我,不让我一起去。”

    其实,我暗自捏了把冷汗,但我没有动声色,又问儿子说:“他们是怎么说的?”

    儿子说:“他竟然对我说: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觉得反正家里也不在乎我们,所以我

    们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你跟我们不同,你有一个好妈妈,她对你那么关心、那么好,你

    要逃课她会多伤心,你有没有想过?.”

    得到儿子朋友们的真情对待,我从此对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就比较放心了,因为我知

    道,我有一群帮手呢!

    父母也可以在孩子成长到小学高年级时,改用引导的方式与他对话(例如,多问孩子

    是怎么想的?怎么认为的?),而非像对中低年级孩子的那种指导式的方式(例如,直接

    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如此不但可以提供孩子的思考能力,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当你阅读此书时,一种新的亲子关系正在发生。SFBT给父母的启示是:孩子的改变

    主要不是由父母来决定的,多数的改变是通过孩子自己选择做一些不同的事情而发生的,那父母需要做些什么呢?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最佳向导。若向导能有耐性,并掌握适当的

    方法,带领孩子一步步往前走,孩子往往看问题会更加积极,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和稳定

    的情绪,他们遇事不怕,具有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畏挫折的性格。

    因此,温暖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我们给孩子一辈子的最佳礼物。

    运用SFBT 21天,改变你与孩子

    21天是一个人的习惯养成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意识地让自己执行新的想法,只

    要坚持21天,就会对习惯产生影响,进而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第1天 不预设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

    对孩子预设立场,就犹如戴着有色的眼镜看孩子,这样的思考方式,无疑充斥着危

    险。在心理咨询中,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因为预设立场的眼光被不当地对待,甚至陷入自

    暴自弃中。经验分享

    委屈的小宝

    儿子小宝从小气管比较敏感,每到冬天都要使用一种特殊的护颈圈帮助颈脖保暖。由

    于小宝常常遗失护颈圈,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对小宝晓以大义,希望他可以学会珍惜物品,养成物品摆放定位的良好习惯,但依然不见成效。在小宝又一次弄丢护颈圈后,我们决定

    给小宝最后一次机会。

    这天,先生去学校接小宝。两人一进门,我就看见一脸怒气的先生和哭泣的小宝。我

    连忙问发生什么事了,余怒未消的先生说:“请你问问小宝,看他做了什么?”

    我又赶紧问小宝发生了什么事,只见小宝一边哭,一边说:“我再也不要跟大人说话

    了!反正大人都不相信,而且也不想听,呜呜……”

    我眼看事情陷入僵局,当下决定还是先招呼大家吃饭,毕竟食物具有一定的疗愈功

    能,同时也能给这对父子缓冲的时间。

    吃完饭后,先生提议去运动,我马上自告奋勇陪伴小宝,让先生有充分的时间运动

    (因为运动可以消除压力、调节情绪),同时我也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和小宝聊聊刚刚发

    生的事情。

    我牵着小宝的手,温和地问他:“刚刚在学校发生了什么?”

    一听到我的问话,小宝本来止住的泪水又啪嗒啪嗒地掉了下来。他摇着头,鼓着脸

    颊,委屈地说:“我不想说,反正你们大人也不会听,呜呜……”

    我知道儿子需要一点儿时间安全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于是,我一边抱着小宝一边对他

    说:“没关系,如果你现在不想告诉妈妈也没关系,想哭也没关系,但是只要你愿意说,妈妈都会想听。”

    小宝哭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开口跟我说刚刚的经过……

    原来,小宝一看是爸爸去接他,开心极了,飞快地跑向爸爸,可爸爸一见到他就

    问:“功课写完了没有?”

    小宝开心地告诉爸爸写完了后,爸爸又问:“圈圈(护颈圈)呢?在哪里?怎么没戴

    着?”

    小宝回答:“教室太热了,我把圈圈拿下来了。”

    爸爸紧张地问:“有收好吗?收在哪里?”

    小宝说:“应该放在书包里吧!”

    爸爸随后就请他将衣服穿好、用品拿好,准备一起回家。

    小宝说:“我一到门口,爸爸就像X光一样地扫描我,立刻发现我没戴圈圈,马上叫

    我把圈圈戴上免得感冒。我一边说好,一边伸手到书包,结果怎么找都找不到圈圈。我好

    紧张,因为爸爸如果发现我找不到圈圈,他一定会骂死我的!果然,爸爸马上就发现我怪

    怪的,便问我怎么了,让我把圈圈拿出来戴好,我只好硬着头皮跟爸爸说圈圈没有在书

    包,爸爸一听马上暴怒,就在班级门口说我说谎,我很生气,因为我没有骗爸爸,我明明

    记得把它放在书包里,只是现在找不到了,呜呜……”

    小宝一边说一边又哭了起来,我拍了拍他的背,希望给他一些支持的力量。小宝在心

    情较为平静之后,又接着说:“然后,爸爸就开始对我训话,一下说我说谎;一下又说我

    规矩不好,乱放东西……”

    小宝说到这里,又悲从中来,哽咽着说:“所以我再也不要跟大人说话了!反正大人

    都不相信,而且也不想听,只会说自己想说的,呜呜……”

    小宝的例子,其实充分说明了爸爸的预设立场。在孩子没有充分说明事实前,爸爸就

    认为他说谎,没有考虑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应答。其实,父母只要在发生事情的当下多点儿

    耐心,自然可以避免之后的争端。另外,我也想起我的一个咨询对象——小昱。

    经验分享

    被冤枉的小昱

    小昱因为常常在班上偷东西,导致班上一有东西不见,大家立刻会想到他,就在他来

    找我咨询决定痛改前非时,班上又丢了东西。

    在那次咨询时,气呼呼的小昱告诉我,老师的处理方法让他“不想改了”,反正也没有

    人会相信他。我仔细问了事情发生的经过,才知道:老师以往的处理方式都是直接找小昱

    来,询问是不是他偷的,但这次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班上轮流问每个同学,是否看

    见失物,小昱描述,当同学回答“没看见”时,老师就会问下一个,可是唯独问到小昱,他

    回答“没看到”时,老师“竟然”又继续说“没关系,老师愿意再给你机会,你可以想清楚一

    点儿再回答老师”。

    于是,小昱气呼呼地跟我说:“我觉得老师根本就不相信我说的话,反正她已经觉得

    是我偷的,那我不偷白不偷,干脆不要改好了!”

    我后来又找小昱老师了解情况时发现,原来老师并非故意羞辱小昱,在和我谈话之

    后,好心的老师也想帮助小昱,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这次班上又丢东西,他决定采

    取与以往不同的策略。但是,因为他在心中已经预设立场,觉得可能是小昱偷的,所以尽

    管处理的方法不同(直接问VS在班上一个个询问),但本质(都预设是小昱偷的)却是

    相同的。

    预设立场的危险

    人往往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观来判断事情,并且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后不易改变,很容

    易陷入片面中,而预设立场的危险就在其中。当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并非想要真心了解,而只是想要通过谈话的过程,将他们的立场(想法)强加于自己身上时,孩子会以沉默不

    语、无奈、不屑甚至自暴自弃等来对抗。

    父母预设立场的想法,其实源自于对孩子的不信任以及过去不好的旧经验(小宝之例

    是他曾经乱丢圈圈;小昱则是有偷东西的前例可循)。因着这样的不信任,父母与师长全

    面启动了紧张神经,并做出了后面种种不适当的处理。这样做不但加深了孩子的自卑,深

    深地伤害了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严重者还会让孩子就此停留,自暴自弃不愿意改

    变自己的负向行为。

    知道了预设立场的危险之后,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常见的思考谬误呢?

    避免预设立场SKILLS

    1.察觉自己。 问问自己此刻内心发生了什么。

    2.安顿自己。 在发生事情的当下,以鼻吸嘴吐的方式,进行几次深呼吸,借由呼吸

    来平稳与安顿自己,才有可能继续与孩子从容对话。

    3.聆听孩子 。带着较为平静的心情打开自己的耳朵,同时先将嘴巴闭上,学习聆

    听:以孩子的立场而言,他发生了什么?

    4.引导孩子。 试着让孩子说出他想要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及协助孩子整理中间

    的利弊得失。

    当我们能够学会不预设立场,才能听见孩子真正的声音。如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

    才不会变成“只说父母想听的话”的孩子,而你才会在孩子需要帮忙时,引导出他的潜在力

    量,给予他最有效的帮助!

    即学即用ABC

    如果孩子回来时告诉你他考得很差,或者有其他糟糕的事情发生, 练习使用今天学

    习的“不预设立场”来与孩子互动,并记录下你的体会:

    ●察觉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

    ●安顿自己的方法

    —————————————————————————————

    ●聆听孩子(注意:不要太快插嘴)

    —————————————————————————————

    ●引导孩子说出他的解决方法

    —————————————————————————————

    第2天 放弃无效的方法—如果没有用,做点儿别的

    经验分享

    失恋的巧芸

    刚上初二的巧芸这几周来茶不思、饭不想,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连老师都打电话到

    家里询问“巧芸怎么了,为什么最近上课十分不专心,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纳闷

    的巧芸父母忙找来闺女问发生了什么。巧芸说:“我失恋了!”在父母还没适应过来孩子早

    恋的事实时,她接着又告诉父母:“男朋友竟然有了小三,我被劈腿了。”伤心的巧芸说完

    这话,像是松了一口气般,立马哭个不停。巧芸的父母安慰了几天不成,连学校老师都一

    起加入阵容,对巧芸不断晓以大义,但巧芸什么都听不进去。在学校辅导室老师的介绍之

    下,她来到我的咨询室。

    我问巧芸为什么要来找我,巧芸没好气地回答:“又不是我自愿的,我是被强迫来

    的!”

    我又问巧芸:“谁强迫你来?”

    巧芸说老师和父母都叫她一定要来跟心理咨询师好好谈一谈,因为她的问题很严重!

    我很有兴趣地看着巧芸,并且问她:“你的问题哪里严重,可以和我多说一点儿吗?”

    巧芸说:“我——失——恋——了——,我的男友小华,他竟然为了别的女生劈腿了!

    我恨他!”

    我请巧芸将情绪缓一缓,慢慢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巧芸不可置信地看着我,问:“你

    怎么不但没劝我,还要听我说?”

    我微笑地对巧芸说:“现在劝你,有用吗?”巧芸摇摇头。我继续说:“我猜,你身边

    有很多人都劝过你,对于那些道理,你应该都知道了吧!”

    巧芸忙不迭气愤地说:“而且,他们还一直说什么我还小,根本不应该谈恋爱,甚至

    老师竟然还说:我和小华根本就不是在恋爱,我只是一厢情愿,告诉我把心思放在书本上

    才是正途。我哪儿小呀!我都15岁了!”

    我仔细听着巧芸诉说自己的恋爱过程,发现她会觉得自己在与小华谈恋爱,主要是因

    为小华就坐在巧芸隔壁,而小华又是学校篮球队的,常会很豪迈地把球衣丢在巧芸的桌

    上,也常需要巧芸帮忙抄联络簿。当巧芸很自然地模仿起身为家庭主妇的妈妈所做的行为

    (例如,帮小华叠球衣)时,她在心中就认定小华是她的“伴侣”,他们又还没结婚,那当

    然是在“谈恋爱”了!

    我继续问巧芸与小华发展到什么阶段,两人是否曾私下出游,巧芸回答都是在学校

    里,我这才发现在客观的事实上,巧芸真的不是在恋爱,顶多只是单恋,难怪老师说她一

    厢情愿,但我心里想着,如果巧芸能够听进去其他人的话,她也不需要来找我了,而我脑

    中更立刻浮现SFBT的一个技巧——如果没有用,就做点儿别的。我知道劝告对巧芸是无

    用的,我得想想其他办法。我注意到巧芸每次在描述自己的恋爱时,都会冠以“神圣”二

    字,忽然心生一计!

    专注聆听帮助我迅速地与巧芸建立起了信任关系。等巧芸说得差不多时,我开口问巧

    芸:“我听起来,你的爱情很神圣,那你是不是上课也想,下课也想?”巧芸迅速地点点

    头。我又问:“那你是否吃饭也想,洗澡也想,就连上卫生间也想?”

    只见巧芸又忙不迭地点头,我立刻用力地摇起头来,同时还重重叹了一口气。巧芸看

    到我的反应,连忙问我:“陈老师,你想到什么,为什么这样?”

    我赶紧抓住机会对巧芸说:“你刚刚明明说你们的爱情很神圣,但你竟然在卫生间也

    想,这岂不亵渎了你们神圣的爱情?”

    巧芸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连忙问我要怎样才不会亵渎他们的爱情。

    我跟巧芸说:“是有办法,只是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做?”巧芸忙点头。

    我缓缓地说:“既然是神圣的爱情,就得找一个神圣的时间和空间专注地想,才不会

    亵渎。”而所谓神圣的空间,指的是没人打扰可以专心思考的空间;神圣的时间就是在一

    天中巧芸觉得最好、最期待的时间。通过与巧芸协商,我们找到了神圣的空间——书房,而每天可以看偶像剧的时间自然就是神圣的时间了。接着,我又引导喜欢看古代穿越剧的

    巧芸思考,古代人在进行神圣的事情时都要先行沐浴净身……最后,我和巧芸这样约定:

    她只能每天洗完澡后(19∶30~20∶30)在书房里仔仔细细地想她与小华的“爱情”。换言

    之,只要与小华有关的,都属于爱情,都只能在约定的时空内想,在其他时间、地点都不

    能想,否则就是亵渎爱情,并约定一周后再见。

    我知道以巧芸认真的个性,一定会老老实实地去执行。果然,一周后我俩一见面,巧

    芸就很快地告诉我:“大家讲得对,现在不适合恋爱。同时,小华好像也没那么好!”我带

    着好奇而尊重的态度,仔细聆听巧芸这周执行任务的结果。原来认真的巧芸真的依照我俩

    的约定进行着:第一天,她不但足足想了一个钟头,还差一点儿就超时;第二天因为想的

    还是差不多的事情,所以只花了55分钟;第三天因为也没有什么新的内容,所以想了45分

    钟就想完了,剩下的15分钟就变得很难熬……我问巧芸为什么?她说因为很想冲出去看偶

    像剧。后来,随着想的时间变短了,想看偶像剧的欲望愈来愈强烈,她就觉得“神圣的爱

    情”好浪费自己的时间!白天到学校也不会一直关注小华,对自己与小华的关系也觉得没

    什么了,自然在一周后来见我时讲出了上述的结论。

    SFBT有3条重要的原则

    ——如果没有用,就不要固着在这件事上。

    ——如果没有用,做点儿别的事情。

    ——如果有用,就多做一点儿。

    如果无效,换点不同的事情做

    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事情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但因习惯使然,很容易让我们得过

    且过地继续。但以焦点解决取向的思维方式来看,如果现在使用的方法有效,就继续用;

    如果现在使用的方法无效,就来试试不同的方法。

    上文中巧芸的父母和师长就使用了许多无效的方法劝告巧芸。当他们发现无效之后赶

    紧找心理咨询师求助(试试不同的方法)。幸而我从与巧芸的谈话中发现,她那看似一团

    乱的问题(包括饮食不正常的行为问题、常常哭的情绪问题、无法专心上课学业退步的课

    业问题),只要找到一个突破点就有改变的希望(巧芸对于这份恋情的看重与神圣感)。

    于是,我根据她很认真的个性,希望她不要时时刻刻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与这份恋情上,而是更专注地在一个“神圣”的空间与时间好好地想她与小华的过去。而这样的小小改变在

    巧芸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最后还带来了如滚雪球般的效应!

    经验分享

    在教养子女时,很多父母都常常在运用无效的方法应对孩子。

    在一次妈妈团体咨询时,有位妈妈向我抱怨:“现在的小孩很难带,很小就有自己的

    意见,挑东拣西的。”我细问之下发现,原来她的孩子不好好吃饭,很挑食。

    我问她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她叹了一口气,说:“孩子不吃还能怎样?只好多买些

    零食和水果,等他想吃的时候再吃了!只是实在是愈养愈瘦,每年过年家族聚会,孩子总

    是一个话题,真是很丢脸!”旁边的妈妈听到后,都七嘴八舌地加入讨论,看来这个话题

    真的是很多妈妈的切身之痛。

    于是,我就问这位妈妈想不想解决这个烦恼,她立马回答:“当然想,可是不知道怎

    么做才好!”

    帮忙改变的SKILLS

    其实,只有使这位妈妈放弃她正在做的无效的应对方法,她才能开始转而做点儿别的

    真正有用的事情。

    1.要先知道这个咨询对象的目标在哪里。

    我问:“你的希望是什么?”

    妈妈回答:“当然是孩子不挑食、不那么瘦,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强的抵抗力。”

    2.借由将目前的行为与目标对比,来促使其发现目前使用的方法无效。

    我问:“如果孩子因为吃了零食或挑食而吃不下正餐,你会怎么处理?”

    妈妈回答:“那就算了,等他饿了,再给他吃点儿零食或水果,总不能饿着孩子吧!”

    我又问:“这样的方法能让孩子健康吗?”

    妈妈很快地回答:“当然不能。孩子不但瘦巴巴的,还常生病!”

    当咨询对象已经承认自己采用的方法无效时,可以进行下一步。

    3.引导咨询对象换点儿别的事情做。

    我问:“听起来你很清楚孩子这样吃饭是不健康的,我觉得很不容易!你有想过或听过

    其他的方法吗?”

    妈妈回答:“嗯!也许我该试试让他能把一顿饭吃完的方法。我不能再继续溺爱孩子

    了,否则将来他身体一直不好可怎么办呀!”

    4.鼓励与约定。

    我带着肯定的眼神看着这位妈妈,并且说:“我觉得你能想到其他的做法是一件很棒

    的事,你愿意试试看吗?”

    这位妈妈看着我点了点头,我和其他妈妈一起给这位妈妈鼓掌表示加油!

    即学即用ABC

    如果你发现孩子老是用哭或你不认同的方式来解决事情,试着使用 今天所学的方法

    来帮助他,并将过程记录下来。

    ●了解孩子用哭泣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

    ●帮助孩子思考:用哭泣的方式,每次都可以帮他达到想要的目标吗?

    —————————————————————————————

    ●引导孩子思考除了哭泣之外的方式。

    —————————————————————————————

    ●赞美孩子,鼓励他试试新方法。

    —————————————————————————————

    第3天 学会与问题共存—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

    经验分享

    总想争第一的小白

    四年级的小白因为在班上常常发脾气,在班主任的建议之下来到我组织的儿童心理成

    长团体活动。进到团体的小白,开始好奇地四处张望着,一见到我,便向我热情地打招呼

    与我聊天,直到所有的小朋友都进入团体,才安静下来。进行活动的时候,小白非常主

    动,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与进行活动,我当时心里还纳闷,这孩子挺主动积极的,看不出

    有什么问题要处理。

    就在团体比较熟络,其他孩子也渐渐在我问是否有人要第一个举手发言时愿意举手

    后,当我第一次没有第一个叫小白时,小白先是大叫“老师,你不喜欢我”,之后便躺在地

    板上滚来滚去,我心中赫然明白小白常常发脾气的缘由了!小白的同班同学小静立刻冷漠

    地说:“老师别理他,他每次都这样,我们老师都说不用理他,他等一下自己就好了!”闻

    言,我先谢谢小静的分享,但我明白在心理成长团体中,绝对不能制造这样的“标签化”氛

    围。于是,我对团体中的其他孩子说:“我明白小白可能在班上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但在

    老师的团体里,这是第一次。”同时,我将小白从地上拉起,看着他的眼睛,慢慢地对他

    说:“小白,老师知道你很想要做第一个,但是我们团体里还有这么多小朋友也想当第一

    个,所以大家要轮着当第一个,老师也会特别关注你,好吗?”小白没有回答我的问话,但他点点头看着我,口中喃喃自语道:“我就是想第一个嘛!第一个才是最好的!”

    团体虽然继续着,但每次只要发言没有第一个叫小白,小白都会上演“打滚戏码”,我

    也总是平心静气地将他拉起,对他说:“我注意到你很想当第一个,现在我们在做什

    么?”我发现,我愈能与小白对话,不只将注意力放在他的打滚上,就愈能引导他做点儿

    别的事情。

    慢慢地,随着团体进行的次数愈来愈多,我们都发现小白终于可以接受不是每次都当

    第一个才是最好的。就在团体活动即将结束时,小白被同学自发地推选当上当次团体

    的“今日之星”,被推选的理由就是小白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Tips

    SFBT创始人之一,韩裔美国心理学家茵素老师运用了东方文化因素中太极的概念。

    她指出:太极代表的是一种系统平衡的概念,也是一个圆的概念。太极图不但是一个整

    体,也是可以翻转的。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黑与白两极是相

    生互补的,而且这两点不是对立面,是融合在一起的——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太极带领

    着我们,让我们可以看见事情的全貌,而非只有残缺或是不好的那一面。SFBT中,有许

    多基本精神都源自于太极的概念。

    扩大白色而非消灭黑色

    发现了吗?如果我们看太极图的右半边(黑中有白点)时,我们的注意力要是只放在

    黑色的那一面,就会注意不到黑色中的白点。这和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是一样的:如果我

    们只看到不好的面向——大多数人均是如此,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倾向”。

    太极图的启发

    悲观倾向有什么不好?想想若是什么事情我们都只看到黑色(负面),想必生活也会

    不快乐。但如果我们也能注意黑色中的那个小小的白点,会使人产生希望的能量。

    父母在得知孩子的偏差行为时,通常先注意到的是一片黑(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多动、偷窃、说谎、打人、不能按时交作业……),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人不等于行

    为”,不用孩子的偏差行为去标识他的人格,就比较容易找到白色的亮点。一旦找到白色

    亮点之后,我们将之扩大,往往就会带来翻转的契机。

    陪先生来大陆时,收看了热播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有一集的内容是要孩

    子们完成“护蛋”的任务。小主角天天在护蛋的过程中,蛋被爸爸张亮的好朋友田亮打碎,于是天天选择说谎来处理,当爸爸通过质问拆穿天天说谎时,天天对爸爸说:“我不想让

    你知道是他(田亮)打碎的,所以我才这样撒谎,对不起!”

    如果当时爸爸张亮只看见孩子的说谎行为(黑)而急着要处罚他,就不会有后面令人

    感动的原因被我们知道。原来,天天说谎是为了不让爸爸觉得难过(白——不过6岁的孩

    子,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照顾爸爸的情绪),也不会引发后面好的结局,因为之后天天对

    着爸爸伸出手说:“你打我吧!”——孩子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主动接受处罚。这是

    一种何等珍贵的情操!

    培养看见另一面的能力

    对于上面案例中像小白这样的孩子,一般人的印象通常是“很好动”“过度活泼”“坐不

    住”等黑色的部分,但是若从白色的那一面来看,他们“很主动”“热情”“愿意带头”……所

    以只要充分地运用他们白色的特点,就比较容易扩大好的一面,进而让小小的白色渐渐变

    大,黑色部分自然就会缩小。因此,虽说我们擅长注意问题,但也不要忘记培养看见另一

    面的能力。

    在组织儿童团体活动时,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孩子。当他们又一次冲动地一直想要第一

    个回答问题或是发表自己的想法时,我会先谢谢他的主动,然后问他:“你想要回答什

    么?”这时,孩子往往会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还没问呢!”这时,我还是会谢谢他注意到

    这一点,然后再跟所有的小朋友约法三章,我问完问题之后会先数1、2、3,再请大家举

    手,孩子们往往可以因为规则订得清楚而遵守,我就再赞美当事人很遵守约定,并给予鼓

    励。孩子之后也会很热情地配合响应。

    当孩子较为多动时,父母、老师常常觉得:孩子是喜欢帮忙,但是又常常帮倒忙。例

    如,请他帮忙发本子,他却用射飞镖的方式“咻”的一声发送,不但把同学的作业本乱飞到

    地上,还因为发不准打到同学的头,把同学弄哭。若用“太极图”概念,黑色部分——他不

    用正常方式而是顽皮地乱发射,造成更多纷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白色部分——他是很

    有心想要帮忙。所以,聪明的你发现了吗?要注意到孩子想帮忙的心,同时修正他错误的

    发本子的方法,甚至在发本子之前,就向这样的孩子示范怎么正确地发本子!

    SFBT中,我们不把力气全都花在消灭黑色部分上(就像上例中小白每每想要争第一

    的心,以及之后的打滚行为),因为有时黑色根本消灭不了,但将注意力多放在扩大白色

    (小白的主动、积极,以及愿意听我说),因为万物皆是平衡的——扩大白色,黑色自然

    就会缩小。而扩大白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用肯定与正确的赞美(参见“第9天 SFBT赞

    美法——正向眼光对孩子的帮助”)。

    与问题共存的SKILLS

    黑色没有被消灭,可能会令你担心,但是缩小到控制范围之内,一个小黑点不就暗喻

    着:没有人是完美的吗?

    调整看事情的角度,不把生活问题扩大,是我们学习“与问题共存”的重要一步。人活

    在这个世界上,谁没有问题呢?

    有些人有家庭问题,有些人有人际问题或健康问题,有些则有情绪困扰……扪心自

    问,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问题存在,只是这些问题可否被我们控制罢了。所以,当我

    们成人是如此的时候,又怎能期待孩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个人呢!因此,当我们发现孩

    子的问题时:

    1.请“暂时”不要急着去消灭问题,而是注意孩子哪些方面很不错,值得我们扩大,先

    去进行这些方面。

    2.因为处理孩子的问题,重要的并非消灭黑色,而是扩大增强白色!我们要发现孩子

    的资源与潜力,从正向的意义出发,发挥滴水穿石的力量,让一个个小改变汇集出巨大的

    改变。

    3.人的价值是多元的,生命的面向也是多元的,将所有问题都视为人生的一部分,就

    能坦然面对,并且找出方法解决了。

    4.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改变自己,也会感动别人!这样能为自己和别人带来好结果,也许不是最满意的结果,但也是好结果。

    即学即用ABC

    观察你的孩子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同时请写出孩子的5个缺点与5 个优点,并认真扩

    大孩子的优点。

    孩子的优点: 如何扩大

    ———————————————————————————

    ———————————————————————————

    ———————————————————————————

    ———————————————————————————

    ———————————————————————————

    第4天 换个角度思考——没有一件事只有负面意义

    经验分享

    想到法国留学的丹丹

    14岁的丹丹自从看了一部电影之后,不但迷上了做西点,甚至跟妈妈吵着要辍学到法

    国去学做西点,她将来的志愿是当米其林蓝带主厨。任凭妈妈怎么劝告,丹丹就是不听,妈妈苦恼极了,来到我的咨询室做咨询。

    我专心地听着丹丹妈妈叨念着:“丹丹还小,怎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愿意正经读

    书,想一些做不到的事情,将来可怎么办呀;丹丹目前才是中学生,英文都还不怎么懂,就想要到法国去,语言的问题可怎么办;虽然我们家里的经济也还过得去,可到法国留

    学,那是一大笔钱;丹丹还有个弟弟,一个人到国外,谁去照顾她……”讲到这里,丹丹

    的妈妈苦恼得眼泪都在眼眶中打转,她说:“一想到这些事情,我连觉都睡不着,事情也

    做不好!”

    我看着丹丹的妈妈轻声对她说:“您辛苦了!我可以感觉到您是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同时也很想把做母亲的责任尽好。您想给孩子自主权,又不希望只是用权威方式来教育孩

    子,才会如此苦恼……”

    一说完这些话,丹丹妈妈的眼泪立马扑簌簌地掉下来。看起来,丹丹的妈妈真的承受

    了巨大的压力。我轻轻地拍着丹丹妈妈的手,等待她将情绪充分宣泄完。之后,我问丹丹

    妈妈想不想听听我的看法,丹丹妈妈立刻用力地点了点头。

    于是,我说:“我其实挺为丹丹高兴的,才初二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志向,并且也很有

    行动力,有想法就会马上提出要求。”

    只见丹丹妈妈惊讶地看着我,她迟疑的眼光仿佛在无声地说:“这么糟的事,你还觉

    得好,是不是脑袋有问题?我要不要赶紧换个咨询师呢?”

    我笑着对丹丹妈妈说:“看您惊讶的样子,是不是脑中正在盘算着要不要赶紧换个

    人,免得耽误事情?”只见丹丹妈妈不好意思地低头讪笑着,我连忙跟她说,其实我还没

    说完呢!

    我继续说着:“其实,丹丹目前只是处在‘想’的阶段,很多事情都还没真正地行动,我们要做的,是有效地陪伴她度过这段探索的过程。”

    Tips

    因为青少年目前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自我认同:

    ●我是谁?

    ●我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渐渐形塑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时,丹丹妈妈看着我的眼神多了一份信任。于是,我接着说:“所以,正好通过这

    个机会,让丹丹发展自我认同,这也是一件不错的事啊!”

    丹丹妈妈恍然大悟地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啊!那要怎么做呢?”

    “丹丹确实还太小,哪能到法国去留学。”我一面接纳着丹丹妈妈的担心,一面问丹丹

    妈妈,“如果要到法国学做西点,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

    丹丹妈妈回答:“那当然就是要找学校啊,而且丹丹根本不会法语,就算真的申请到

    学校,也需要先念语言学校一阵子吧!所以应该要先找法文补习班学习法文才行!”

    我点点头又问:“还有呢?”

    丹丹妈妈又说道:“要到语言可以沟通的时候,下一步应该是申请学校吧!而且要是

    真的去了法国,那边的生活水平听说很高,我也不可能将工作辞掉,再加上丹丹的弟弟还

    小,也需要人照顾,所以应该是要帮丹丹找一个好一点儿的寄宿家庭,哎呀!怎么那么多

    事?我现在的工作都忙不过来了,要怎样找时间去帮丹丹做这些事呢?唉,我怎么会生出

    像丹丹这样不懂事、不体谅父母的孩子呢?”

    眼看着丹丹妈妈又陷入抱怨的困境中,我连忙出声打断她的埋怨,并且赞美她思考得

    很周全。同时,我也跟她说:“如果这是丹丹的梦想,这些就都应该由丹丹来处理,也就

    是您刚刚提到的最基本的3件事必须由孩子自己来完成,比如,找法语补习班、找寄宿家

    庭以及申请学校……”

    此时,丹丹妈妈扑哧一笑,问我:“老师,您大概忘记我家丹丹只有14岁而不是40岁

    噢!”

    我说:“丹丹妈妈,我当然没有忘记她的年龄,但是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适当的付

    出是必需的,从做中孩子能够学习到更多,拥有感恩的心,也不会再将所有事情当成理所

    当然的。如果你担心孩子一下子做太多事情而吃不消,可以先请她找补习班,您觉得

    呢?”

    丹丹妈妈看着我,不放心地问:“那就让她自己找?”

    我说:“当然不是,丹丹这样年纪的孩子,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家长还是必须适时

    陪伴的。这样不但可以尽到监护之责,也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支持。所以在她找补习

    班的过程中,你可以陪伴她,但请不要因为担心而插手,并且认真地告诉孩子,因为这是

    个突发状况,爸爸妈妈可以支持她,但不会无条件地付出,比如,让孩子支付一半的补习

    费,同时不能影响到目前的课业。”

    丹丹妈妈这时忽然忧心地看着我,问:“老师,如果丹丹真的完成任务,那我岂不是

    要让她去法国留学了?”

    我坚定地看着丹丹妈妈,说:“那我真是要恭喜您了,您的孩子这么早就能完成这些

    发展任务。同时,说不准您家真的会出一个蓝带主厨呢,这可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在这个

    时代很多人到中年都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相比那些成为啃老族的年轻人来说,这真是

    一件好事啊!”

    只见丹丹妈妈仿佛从我的话中得到了力量,对我说:“老师,谢谢您!让我看到事情

    的另一面,那我回去做做看。这些天因为这件事,我们母女的关系都僵了!谢谢您!”

    几周之后,丹丹的妈妈来电话说,丹丹经过这个过程后发现,这件事做起来实在太

    累、太复杂(要维持目前的功课水平,又要补习法语),于是她主动跟妈妈说还是等过一

    阵子再去学习西点好了!

    凡事都是老天给我们的礼物

    当我们遭遇困境时,往往将眼光集中在所失去或是不好的部分,殊不知,每件事情的

    发生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丑陋,不合你的意或是让你情绪低

    落、感到挫折罢了。

    曾经有一位义工爸爸对我说:“陈老师,我好庆幸我的孩子出了问题。”我经过细细地

    与这位爸爸谈话才知道他的孩子初一时出现了结交损友、不爱读书甚至流连网吧等偏差状

    况,这位爸爸毅然决然地退休,到孩子的学校当义工,并且还上了关于许多父母成长、辅

    导的相关课程,修正自己管教孩子的态度与行为,不但改善了亲子关系,减少了孩子的问

    题行为,甚至与妻子的婚姻状况都变得和谐了。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表面看到、听

    到的那样!换种角度去思维、去看事情,会见到不同或是较深层次的那一面。

    没有一件事只有负面意义

    在丹丹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丹丹妈妈刚开始时,一直只看见不好的部分,例如,孩子还小、法国很远无法照顾、花费不菲等,但却没有看见,孩子的立志、兴趣探索、透

    过确实行为做的过程等,可以让孩子更接地气,更能够对父母的付出有感恩的心……无论

    最后孩子是否辍学到法国学西点,对她的人生都会起正向作用。如果妈妈在这样的过程

    里,不但看见事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够看见正向影响,她的心境会得到安稳,更

    能够对孩子加以正向引导。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并非运用技巧阻止丹丹去法国完成梦想,而是借由先安抚稳定妈

    妈的情绪,再让妈妈协助孩子为了梦想完成踏实地去执行。孩子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往往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然会进行修正,若家长只是一味地担心孩子受苦,觉得

    孩子没有现实感就大加反对,不但伤害了亲子关系,也阻断了孩子追求梦想的权利。

    正向思维SKILLS

    在教授SFBT的训练课程时,我常与学员分享一些因祸得福的事件,学员往往会从自

    己与别人的分享中发现,只要我们愿意思考得深入一些,愿意看见事情的其他面向,耐心

    接受每一次磨炼,当我们跨越了考验,就会发现:

    1.没有一件事情是只有负面意义的,每一件事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收获和更深刻的体

    悟!

    2.同一件事情的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行为,进而得到不同的结

    果!事情的结果与发生本身无关,但却与我们自己的认定有关。

    3.事情发生缘由与事实真正结果不是个“等号”,而是个“问号”。

    4.困扰自己的事情,不是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对于事件的看法与认知。当遇到不如

    意时,请在心中先浮现一个“问号”,透过正向的“自问”思考方式,将每个发生都转化成助

    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结果!

    即学即用ABC

    想想一件因祸得福的事情,并分享给朋友或家人:

    事件:

    —————————————————————————————

    ●一开始的感觉是:

    —————————————————————————————

    ●最后学习到的是:

    —————————————————————————————

    ●换个角度思考跳脱出来!这件事可以带给你的帮助:

    —————————————————————————————

    ●接下来,你会采取哪些行动,去真正获得这份帮助呢?

    —————————————————————————————

    —————————————————————————————

    第5天 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经验分享

    不能取消的工作

    有一天早晨,当我一如往常叫儿子起床准备上学的时候,看见儿子脸色惨白地从房

    间“飘”出来,心里直觉不妙。我一面担心地走上前去摸儿子的额头,一面在心里默默祈祷

    着“儿子可千万别发烧”,因为那天是我第一场新书发布会的日子,我要到现场进行发布演

    讲!一摸儿子额头——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他正发着高烧!我和儿子面色凝重地一起跌坐

    在沙发上,心里盘算着该如何是好?

    儿子见我不发一语,就对我说:“妈妈,对不起,我生病了,怎么办?”看着儿子强忍

    着不舒服还如此懂事,我感动得一把抱住他,拍着他说:“不要紧,我们一定可以想到解

    决办法!”因为家人都无法帮忙,而我的演讲又不能临时取消,我和儿子陷入了苦恼。

    这时,我听到儿子开始喃喃自语:“哎呀,一定是坐我隔壁的启明传染给我的,我看

    见他一直在流鼻水、吃药。不!不!不!是补习班里面的小童传染给我的,我昨天一直听

    见她在打喷嚏还咳嗽。不!不!不!是妹妹扁桃腺发炎传染给我……”本来,因为这突如

    其来的意外,让我的脑袋有点儿转不过来。听了儿子的喃喃自语后,我忽然发现他一直在

    找原因,也让我意识到这样做对事情一点儿帮助也没有,我的脑袋反而因此清醒了许多。

    我先抱着儿子安慰他说:“没关系,生病也是一种培养身体免疫力的方式!”然后,我

    又问他:“知道是谁传染给你的对事情的帮助是什么?”儿子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说:“好像

    没帮助!”我则开始动脑筋想“该如何处理”!

    我开始打电话找可能提供帮忙的资源,最后确定由学校的保健室阿姨收留儿子,让他

    可以在保健室休息,直到我中午演讲完毕去接他。

    我事后反思,如果儿子当时没在旁边一直努力思考“问题的成因”,我可能也无法这么

    快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而处理问题!

    事出一定有因吗

    “事出不一定有因”,把注意的焦点放在问题解决上,能够帮助人们厘清问题的头绪。

    有些人很不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由于习惯活在因果观的思维里面,认定“有因必有

    果”,我们在发生状况时总是先去找原因,问“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将力气花在“分析

    问题”或是“探讨问题”的成因上面。例如,感冒就医时,医生就会问你“多久啦”“哪里不舒

    服”“最近去过什么人多的地方吗”……而事实是,有时我们想得出原因,有时想不出原

    因。像是有一次,我儿子得了肠病毒,当时儿子周围的同学都没人有这一状况,假日他也

    在家里没有出门,连医生都想不出儿子为何感染这种疾病,根本找不到原因。

    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我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我曾遇到一个常说粗话的男

    孩。在与他的其他家庭成员谈话之后,我发现他的某个家人以粗话为口头语。虽然我们明

    白了男孩说粗话的根源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但是他的家人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来接受心理

    咨询。所以,有时候,就算知道问题的症结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不如将时间更好地

    花在如何解决问题上面。

    问题导向思维方式VS焦点解决思维方式

    在从事SFBT训练时,我总是让学员两人一组,用两组有趣的问句让学员体会不同思

    维方式。在进行训练时,学员会以自己的烦恼为主题,一人当助人者,一人当有烦恼的

    人。

    A组问句

    ——最近有什么问题困扰着你?

    ——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你曾与谁说起过这个问题困扰?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问题持续多久了?

    ——这个问题对你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吗?

    ——什么时候你觉得这个问题最严重?

    ——你是怎么处理的?……

    B组问句

    ——我做些什么可以让你觉得好一点儿得到帮助?

    ——如果在我们面前有一把尺子,0代表你觉得一点儿都不烦恼,10代表非常烦恼,你会给现在的情况打几分?为什么打这个分数?

    ——什么时候这个烦恼比较不会困扰你或是不太严重?

    ——什么时候这个烦恼不会出现?

    ——当时你做了什么,让问题看起来不那么严重了?

    ——真是太好了,请问你是怎么办到的?

    ——另外,我想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停顿3秒),你不再被这个问题所困

    扰(停顿3秒),那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你怎么知道你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

    扮演回答问题者的学员反应:进行完A组问句练习,虽然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但是

    像是被警察审问或是医生问诊的样子,而且有种愈说愈烦的感觉。进行完B组问句练习,虽然有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花费很多的脑筋,甚至想的时间会比较久,但感觉

    自己并没有那么无助,还会注意自己已经“做”了些什么。而且,好像也能从这些问与答中

    找到解决的方向,像是在眼前出现一线曙光的感觉。同时,也会觉得助人者(提问者)好

    像和他们站在一起了一样。

    扮演提问者的学员则反映:在进行A组问句练习时,虽然问得很顺畅,但会看见同伴

    似乎愈回答愈有无力感。而在进行B组问句练习时,虽然问题问起来有些拗口,但却能感

    觉到回答者的能量愈来愈焕发,感觉希望一直在浮现。

    两组问句甚至可以并用,不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找成因”上面,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

    机会。

    此外,从与许多儿童及青少年的临床经验中,我发现一直想要找“为什么”和一直

    问“为什么”,其实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敌意与愤怒。因为他们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

    么会做那些事,更遑论回答你了。而另外的常见状况是:就算知道为什么,他们也无力解

    决那个“原因”。因此,与其把时间花在无效的事情上面,不如运用智慧,将焦点放在对的

    地方,“留下力气,解决问题”。

    即学即用ABC

    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试着先不去问孩子“为什么”,而是与孩子 一起思考与讨论:

    孩子对这样的成绩满意吗?

    —————————————————————————————

    要如何才能够帮助孩子达到他理想的成绩?

    —————————————————————————————

    —————————————————————————————

    —————————————————————————————

    Tips

    我们有权利得到自己应得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一直探论这个问题本身,或是

    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思考问题,促进问题被解决。只要说明自

    己实际的渴望,和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的家人、师长、朋友、专业心理咨询师洽谈,将会缩

    短处理问题的时间,让需求能更快地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让自己更快乐。

    第6天 教养没有标准答案—孩子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原因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

    “没有标准答案”是SFBT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当中。例

    如,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那他就活在这样的主观世界中,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认

    为这是老天爷要给他学习的功课;有的人认为人性本恶,那他可能就活在事事都必须提防

    的主观世界里,对人也处处留意,免得被骗或是遭遇不好的事情。

    其实,我们怎样解读我们自己、这个世界,以及我们怎么和这个世界互动是互相影响

    的。比如,大陆热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王岳伦导演在节目刚开始时

    说“我是个不太专业的爸爸”(原来对自己的意义)。由于节目中爸爸们必须煮饭给孩子

    吃,开始时王导看起来是那么为难,还被节目旁白打上“黑暗料理”,但随着他硬着头皮将

    饭做出来,再加上女儿总是捧场说“好好吃”(经过彼此互动产生的经验),给了爸爸莫大

    的信心。后来,每当要做饭时,王导都不再露出很伤脑筋的表情,在节目中照顾女儿也愈

    来愈上手!

    这也提醒我们,我们在注意孩子的脑袋想什么(孩子的主观世界)之外,更要注意与

    孩子间的互动。因孩子的小脑袋中装的主观世界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经由与孩子互动

    创造不同的经验,它可以引领孩子建立对自己更好的意义,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优秀的

    人。

    绘本《点》带给父母的启发

    我在大陆生活时,阅读了南海出版社所出版的绘本《点》

    [1]

    ,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

    SFBT的一种基本假设——没有标准答案。

    画图课结束了,葳葳还无法离开,因为她的图画纸是空白的。画面 中的葳葳瘪着

    嘴,看起来极不开心。

    为什么呢?有可能来自老师的外在压力(无法交功课),或是不满的内在压力(觉得

    自己很差劲,不会画图)。

    老师走过来看着葳葳的图画,对她说:“暴风雪里有一只北极熊。” 葳葳转过头来对

    着老师说:“真好笑,我就是不会画图呀!”

    生活中经常发生,大人常常想要帮忙,但却总是帮倒忙。故事中,葳葳已经觉得自己

    是个不会画图的人了,所以她才什么都没在图画纸上画。老师这样说,很容易让孩子觉得

    更难堪,但也可以看出来,葳葳此时觉得自己是个不会画图的人(对自己的意义),同

    时,因为很自卑,所以也容易因为防卫而说出攻击性的言语。

    老师笑着让葳葳随便画几笔,看它最后会变成什么。葳葳便拿起笔, 很用力地在纸

    上点了一个点,然后把纸拿给老师。

    反正老师只说随便画几笔,又没说要画什么!这时候,葳葳还很不开心,这是因为儿

    童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尚未成熟,所以没有办法一下子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父母与师长

    必须更有耐心地引导。

    老师把纸推到葳葳的前面,轻声说:“请签名。”葳葳想:“虽然 我不会画图,但是

    我会签名。”

    老师不但没有因为葳葳的态度而生气,还做了情绪控制的良好示范,更从中找到葳葳

    可以做的事情,这对孩子是何等重要,于是葳葳在纸上签了名。

    一个星期之后,葳葳走进教室,吃了一惊,因为老师不但把她画的 “点”配上金色旋

    涡的画框,还把它挂在老师座位的上方。于是葳葳想: “我可以画得更好!”

    因为老师的鼓励,孩子开始有了不同的自我概念,透过老师裱框她的画的经验(暗示

    孩子,她的画很重要),改变对自己的意义(我可以画得更好)。

    葳葳打开没有用过的水彩,开始工作。她画了好多颜色的“点”, 其中有小的“点”,也有大的“点”,有单一颜色的“点”,也有混色 画出的“点”,最后还用留白的方式,画出

    了一个超大的“点”。

    葳葳本来觉得自己是个“不会画图”的人,透过与老师的互动经验,她逐渐觉得“我可

    以画得更好”,并开始创造不同的经验(不同的“点”)。

    学校因此帮葳葳开了画展,来看画的人当中有一个小男孩,他看到 葳葳时,崇拜地

    说:“你真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希望我也能够像你一样!” 葳葳回答他:“你绝对没问题

    的!”

    葳葳并没有否认自己是个伟大的画家,相反地,她已有画家的架势,更难能可贵的是

    她将老师对她的鼓励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也鼓励起小男孩来。

    到故事的最后,葳葳接受自己是个“伟大的画家”。葳葳对自己的意义:

    不会画图→可以画得更好→伟大的画家

    期间,有很大的转变,其中老师对她的包容、耐心与赏识,帮助葳葳建立了成功经

    验,功不可没。

    教养没有标准答案

    事情没有标准的答案,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例如,从前

    父母认为“父母必须有绝对的威权”“孩子不打不成器”,现在则强调与孩子共同合作的正向

    管教。在教养孩子时,父母要常问一下孩子:“除了这个答案或解决方法,你还看到了什

    么?想到了什么?”

    因为答案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启动思考,知晓人的思绪不是并行

    线或是单面交集,多方考虑可以呈现放射性的思维。父母也可以借由从创造不同的经验

    中,帮助孩子拓展认识,提升能力。

    一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他如此

    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这样的态度也影响到我与孩子的互动方式,由于我的咨询对象多

    是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的生命充满糟糕和不好的经验(不是一直被打骂教育着就是毫无理

    由地受到贬低),因此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往往比较低,与外界的互动也多是负向经验(因

    为潜意识觉得自己不好,所以会放任自己做偏差行为),这样又在无形中加深了外界对他

    们的负面印象,因此也造成这样的孩子容易引起老师反感。也因此,通常接到新的咨询对

    象时,他们常常是以一种挑衅或是不屑的态度和行为与我互动。

    例如,一直不耐烦地抖脚;不停地问“好了没啦?可以走了吗”;或是在我面前脏话不

    断……其实,这些行为充分反映了孩子对进行咨询的抗拒与对大人的不信任(我怎么知

    道,这会不会又是一个“觉得我不好,要纠正我的大人”)。但我总是可以平心静气地面

    对,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过程”,孩子正在透过与我的互动,建构出他对进行心理咨询的

    意义,若是我可以创造一个不同于他以往与其他大人的互动方式,就会改变心理咨询对他

    的意义。因此,如果遇到这样的孩子时:

    第1步:父母、师长需要先耐下性子。

    第2步:在心里想:“一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他对我的态度变成这样,那是什么

    呢?”

    第3步:用相同的问句问孩子:“一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你这样对我,那是什么

    呢?”

    如此,可以展现你对孩子的同理心,也可以让孩子稍微放下一些对你的敌意,进而产

    生更正向的互动。

    请父母更多地注意孩子的正向行为,无论这些行为多么细微。要总是专心睁大眼睛去

    搜寻,一旦发现了,就立刻说出具体的赞美,让孩子知道你“看见”了。例如:

    “小豆,妈妈注意到你今天准时起床了!”

    “毛毛,你今天将书包整理得很整齐,妈妈好开心!同时,妈妈也想知道,你是怎么

    做到的?”

    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是个赋予能力的过程。通过这样赞美的互动方式,可以让孩子觉得

    他很有能力。

    因此,协助孩子创造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借此来重新改变对自己的意义,认为自己是

    个有价值的人,在家庭教养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我们在此过程中要协助孩子的,其

    实就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进而使他们建构自己未来精彩的人生。

    Tips

    让我们与孩子从“对”与“错”的思考方式转换为“得”与“失”的思考方式。因为从得失角

    度看待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比较不会在处理事情时不理性地做出“100%得利”还是“100%失

    利”的结论。这样我们才比较容易接受客观的事实,并做出正确处理!

    即学即用ABC

    学校班主任打电话跟你说孩子在学校打人,你可以在孩子回来时先 试着这样做:

    1.先问自己:孩子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原因是什么?(找出三个答案,写

    下来,但无须让孩子看见。)

    —————————————————————————————

    —————————————————————————————

    —————————————————————————————

    2.问问孩子:“妈妈爸爸想,你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能告诉我吗?”

    —————————————————————————————

    3.与孩子讨论如何解决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

    —————————————————————————————

    [1] 《点》:〔加〕彼德·雷诺兹文·图,邢培健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6月。——编者注

    第7天 重新建构——看见孩子的另一面

    经验分享

    觉得自己很懒惰的小均

    小均是一名初三学生,他会来咨询,是因为妈妈非常担心他的功课,以及即将到来的

    大考,生怕他再这样懈怠下去会考不上理想的高中。

    小均一来,就对我说自己是个很懒的人。

    我问他:“你哪里懒呢?”

    他跟我说:“我什么都懒啦!连我妈妈都说我是个懒人。”

    我问他:“譬如哪些事情?”

    小均倒是很爽快,他说:“就是懒得读书,懒得做功课,懒得补习,懒得写复习卷,也懒得订正错题!”

    我一听发现小均懒的事情都和功课有关,于是心想,他应该不是懒,只是没兴趣读书

    罢了。可是当他将自己定义在“懒”时,也暗示着事情改变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因为“懒”是

    一种人格特质,不容易改变。

    因此,我不动声色地问他:“小均,老师想要知道,你会不会懒得和同学出去玩,懒

    得看电视,懒得打游戏呢?”

    只见小均摸摸头,有点儿尴尬地说:“好像都不会耶!我还蛮喜欢做这些事情的。”

    小均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想,于是我又仔细地询问了小均每天从早上起床至晚上睡觉

    的作息,从小均的回答中,我发现两件事:

    1.小均每天无论阴晴与否,只要不是台风天、爸爸不准他出门,他每天都会在5点准

    时起床前往篮球场去打篮球。他打篮球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并没有特定与谁约好。

    2.从小均的每日作息描述中,我发现他根本没有读书时间,扣除到学校的时间之外,小均回到家后的时间都花在与同学聊天、看电视、打在线游戏以及逛社交网站上。

    于是,我对小均说:“你并不是懒——”小均很快地打断我,喃喃自语道:“怎么可

    能!”我接着说:“因为一个风雨无阻、每天都5点起床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懒惰的人,我

    想你只是没有把读书这件事情放进你的日程里罢了!”

    小均此时眼睛都亮了起来,他兴奋地问我:“真的?那我要怎么做呢?”于是,我和小

    均重新仔细地安排了他回家之后的所有时间,减少了部分聊天、看电视、打在线游戏以及

    逛社交网站的时间,同时将多出来的时间挪作读书之用,解决了小均的困扰。经过一段时

    间的坚持,小均的功课大有进步。

    在上例中,我使用的方法是重新建构了小均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懒,以

    及“懒”与“读书”之间的错误联结——其实他不懒,只是没有把读书时间排入而已。这个方

    法不但帮助小均解决了问题,还提升了他的自我价值感。

    重新建构的意义

    SFBT将“赞美”和“重新建构”合称为“正向眼光”。重新建构是SFBT的一个很重要的技

    巧与精神。

    重新构建指的是:我们基于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从不同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当

    事人的特质、优点、动机、努力……引导他看见事情的其他面向,进而拓展当事人的思

    考,引发不同的行动。

    在台湾很有名的绘本作家幾米的书中,有几张图片表达的含义很符合这样的思考方

    式:

    被响起的闹钟吵醒——表示我还活着;

    有巨额的电费账单——表示冷气吹得很爽;

    衣服愈来愈紧——表示我吃得很好;

    一天结束时的肌肉酸痛——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

    发现了吗?幾米的几个描述的共同点是:前面的叙述令人不快,好似太极图中

    的“黑”,可是,当你意识到另一个层面——被闹钟吵醒,可以庆幸我还活着的时候,就像

    是太极图中的“白”。当思绪方向不一样时,也会影响心情。让内心充满着感谢,生活充满

    着喜悦(太极图的“白”),就不会被不舒心、不耐烦(太极图中的“黑”)占据了。

    心情太极图

    重新建构的另一个意义是:我们了解了孩子描述的事情并重新诠释后,赋予相同的事

    件不同且正向的意义,看到了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正面价值,进而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或是行

    动。

    例如,女儿3个多月时得了感冒,我刚开始一直不能理解,孩子是母乳喂养,根据经

    验吃母乳的孩子甚少在哺育期间生病,但她竟然这么小就开始生病。这使我忧心忡忡,直

    到小儿科医师给女儿看完病后恭喜我,我才从他的话中找到另一种思维,医生对我

    说:“恭喜你,孩子生病是一种锻炼抵抗力的体现。从生病到复原的过程让孩子的抵抗力

    愈来愈好,让身体愈来愈强壮!”我听完医生的话不但破涕为笑,也开始将力气花在照顾孩

    子而非担心孩子身体上。

    一部电视剧中曾有这样的情节:女主角因为先生外遇离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她开

    始反省自己在婚姻中的作为,并不是一味责怪先生因为受到第三者的勾引而抛弃她。她切

    实思考自己在这样的事件中学到了什么。在剧中,她重新建构了对先生外遇的理解——她

    说:“他有追求爱情的勇气,宁愿放弃平静的生活,也要勇于追求爱情。”也重新建构了目

    前的状况——虽然失去了所爱的人,但这是上帝要给她的新功课,因此她没有沉浸在离婚

    的郁郁寡欢中,反而站起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重新建构的功能与注意事项

    因此,重新建构的功能就是:

    1.透过此过程来引导孩子看见事件中的正向意义。

    2.带领孩子重新诠释事件中所带来的不好经验。

    与其说重新建构是一个技巧,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重新建构的英文为reframing,其

    中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是re——重新,一是framing——框架。“重新”的意思大家自然都

    懂,“框架”的意思可能就需要解释一下了,它指的是人们看事情的角度或是眼光。因此,在使用重新建构时要注意:

    态度温和而不强势。 要一个人放弃自己原本看事情的角度,本来就有难度,所以态

    度温和而接纳,比较容易帮孩子接受不同的眼光与想法。重新建构并非只是一味地安慰别

    人“往好处想”,而是需要你带领他慢慢从中领会、了解事件有另一层面的所在。

    当你想要引导孩子以其他角度思考时:

    √问孩子:“妈妈爸爸有一个想法,你想听听吗?”

    ×告诉孩子:“你就是应该这样做。”

    对孩子不够了解时,比较容易失败。 重新建构既然会牵涉观点以及看待事情角度的

    改变,就表示你需要多了解孩子一点儿才能使用这种技巧。父母必须先知道,孩子是如何

    看待这件事情的。在做到尊重、倾听而不评论他的看法后,再加入新的观点。进入他的思

    维脉络之后,才容易引导他重新建构!否则就会形成强迫,就算父母的观点再好,孩子也

    无法接受。

    当孩子回家跟父母抱怨同学小明不跟他玩时,父母可以先引导孩子思考:

    √为什么那么在意小明?

    √和小明一起玩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不跟小明玩的时候,孩子会因此获得什么?(例如,多认识其他同学……)

    如果孩子一说小明不跟他玩,做父母的立马就说:“不玩就不玩,他也没什么了不

    起,从明天开始你也不要跟他玩……”孩子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失去了思考其他解决问

    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孩子也可能以后不敢再跟父母分享他的心事了。

    重新建构SKILLS

    对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孩子重新建构认识。比如,孩子抱怨自己总

    是不会控制时间,常常浪费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你是想自由使用时间”或是“你是想自由

    调配自己的时间”,来进行重新建构。

    父母在带领孩子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必须先拓展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这样才能带领孩

    子看见事情的不同面向。而这个过程往往也于无意间拓展了父母许多想法与思考的角度,这样做不但帮助了孩子,也丰富了自己。

    Tips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从第3天到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在相同的事件中发现看事情

    的不同面向,进而赋予事件不同的意义。通过这样的练习,希望可以帮助你在处理孩子的

    问题时,改变思维方式,看到原来除了事件不好的一面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信息值得注

    意与处理。

    希望在换个角度去看待事物时,你可以产生跟以往不同的价值认识,从而获得另一种

    出乎意料的结果。

    但需注意的是: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请勿损害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潜力,这

    样会减弱他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此外,在孩子解决问题时,教唆式的批评言语也容易误

    导孩子的行为倾向。

    即学即用ABC

    孩子回家哭着跟你说同学不跟他玩,你可以试着这样做,并记录下 过程。

    1.深呼吸,安定自己的情绪。

    你的感受:————————————————————————

    2.问孩子如此想和那位同学玩的原因?

    孩子的回答:———————————————————————

    3.若是不跟同学玩,孩子会损失什么?

    孩子的回答:———————————————————————

    —————————————————————————————

    4.若是不跟同学玩,孩子可以得到什么?

    孩子的回答:———————————————————————

    —————————————————————————————

    第8天 创造成功经验——让孩子重获信心

    经验分享

    冲动的小明

    在一次辅导儿童潜能团体的时候,我遇见了小明。他由于脾气不好,容易与其他小朋

    友起争执,总是先出手打人,因此来参加团体辅导。记得第一天早上,团体活动才开始一

    个小时,小明就把团体内一半的孩子都打哭了,小团员们因此吵个不停,活动根本没法进

    行下去。眼见事态严重,我赶紧请所有小团员都站起来,跟我学习生气时处理自己情绪的

    方法。我请所有的成员都跟着我握紧拳头,将其放在背后(这样不容易引起对方的敌

    意),心中从1默数到10。我跟小团员们说:“从现在开始,如果遇到不高兴的事,很想打

    人或骂人的时候,都要先使用这个方法,之后,再决定要怎么做!”团内全部的小朋友都非

    常认真地练习。当天下午,冲突果然减少了许多。

    第二天一大早到办公室的时候,助理告诉我,小明和几个孩子早就到了。我刚走到团

    体室的门口正准备进去时,便听见小明的大声咆哮,我赶紧走进去,发现小明正在恶狠狠

    地瞪着另一个成员小豆,他的脸离小豆的脸不到10厘米,就在此时,我注意到小明握紧拳

    头的双手,颤抖地放在背后,而过了10秒钟,小明竟然还没动手,我心中一亮,连忙高声

    呼唤小明,只见小明转过头来,怒气冲冲地对我说:“什么事,我才数到7!”我马上跑到小

    明的身边,蹲下来扶着他的肩膀,又惊又喜地问他:“你刚刚是在使用昨天学习的方法

    吗?”小明点点头,我开心地看着小明,希望借此传达我的高兴与感动。在当天团体活动

    一开始时,我便向全体小团员宣布了这件事情,也请全体团员都为小明拍手表示鼓励。只

    见小明开心地笑了,在那一刻,我知道已经将“掌握自己情绪的成功经验”放在了小明的生

    命经验中。果然,在之后的团体活动中,小明大大降低了打人的频率,不但如此,小明还

    开始结交新朋友了。

    小小的改变带来大变化

    SFBT看重每一个小小的改变,“相信一个小小的改变会带来大变化”,达到滴水穿石

    的效果。比如,上例中借由一个改变——小明学会了控制情绪的方法,又引发了其他改变

    ——改善人际关系。而引导团体其他孩子去行动(一起替他鼓掌),让小明在团体中感受

    到同伴对自己的善意,进而在面对同伴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行为。由此可见,即使是小

    小的变化,都要予以珍视,因为那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再保证”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Tips

    “再保证”指的是我们对孩子表达: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爱你这个人,也许你的行

    为需要修正,但我不会因为你的行为不喜欢你!

    在心理咨询时,我常常遇到试图挑衅我的咨询对象。这些孩子因为生命经验的不良遭

    遇(比如,遭受了家庭暴力或侵害等),对自己的意义与自我概念也往往较差,他们不愿

    意相信自己是好的,同时也不愿相信会有人真心对他们好。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心中充满

    心疼,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好、没人疼爱,所以不在乎自己,也不会想要改变自己的行

    为。对这样的孩子而言,必须先透过“再保证”,给予他们接纳与爱的感觉,再帮助他们建

    立成功经验,如此才能真正扭转他们低落的自我价值感。

    一般家庭中的孩子,也有可能因为父母在教养上无意地不当贬损(例如,骂孩子很

    笨、没用,或做一些人身攻击等),造成孩子自我价值低落。如果父母想要对孩子的人格

    发展有帮助或是改变亲子关系,也需要从“再保证”开始,对孩子的情绪、感觉与行为给予

    支持与同理:

    √对呀!爸爸妈妈也觉得那真的很难。

    √我觉得突然发生这种事情,让我很伤心……

    √嗯!换成是我,也会很难过。

    让孩子感受到:

    ——不管发生什么事,父母永远都爱他。

    ——不管发生什么事,父母永远都会陪他一起面对。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和支持,并配合“三不措施”——不分析、不批

    评、不建议。如此一来,才能帮助孩子安心地在成长的道路上稳稳前进,继续产生学习、探索创造的动力。

    《飞行少年》的启发

    经验分享

    台湾纪录片《飞行少年》曾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

    2006年的夏天,台湾的青少年观护人

    [1]

    卢苏伟和老师们带领着30个孩子展开了一场

    骑着独轮车20天环岛1000千米的旅程。这群孩子来自台湾各地,有的是社政单位保护的当

    事人,比如,遭受家庭暴力、失亲失养或是家境清贫等;有的是法院安置的有行为偏差的

    少年。

    在这20天当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孩子们遇到过台风、大雨,也发生了私自脱队、与师长有摩擦等惊险状况,但他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用独轮车环岛的旅程。

    这群过去觉得自己不重要、一直犯错的孩子,通过这样一段旅程——从骑在独轮车上

    一直摔下需要努力维持平衡,到顺畅地骑车环岛。

    对他们而言,收获的不仅是能够坚持与完成这趟不容易的旅程。他们在其中不断照见

    自己,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成功经验,修复了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理解,改变了他们对“困

    难”的认识,更感悟了“坚持”和“做到”的意义。

    卢苏伟老师相信:如果能给孩子一个强而有力的成功经验当他生命的依靠,这些孩子

    就不会走偏路。

    因此,协助孩子建立成功经验,就等于送给他们一生受用的礼物,我们当然无法一辈

    子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这样的举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与自我价

    值感,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纪录片MV《风中的羽翼》中,有这样一段话,希望能给父母以启示:

    这里有一群失亲失养的孩子

    我们想用社会集体的力量想

    用一种特别的方式

    送给这一群青少年一生受用的礼物

    让他们能脱离社会边缘人的命运

    要他们有能力给予人们帮助

    给予社会信心与希望的火花

    我们用独轮车让他们经历爱与成功经验

    让这群孩子知道

    希望在每个人手里

    只要有永不放弃的坚持

    没有做不到的事和实现不了的梦想

    即学即用ABC

    请帮助你的孩子,根据他的年龄发展,创造一个属于他的成功经验 ,并记录下来。

    例如,独自完成一件事或是学会一样从前不会的事情,并 在他完成之后,大声为他喝

    彩!

    孩子完成的事情:—————————————————————

    你对孩子说的话:—————————————————————

    孩子的反馈:———————————————————————

    —————————————————————————————

    —————————————————————————————

    [1] 青少年观护人负责针对未满18周岁被处以非刑处罚的犯罪人(在这里被称为“飞行少年”)的调查与辅导。

    第9天 SFBT赞美法—正向眼光对孩子的帮助

    过去每当要进行“赞美”课程训练时,许多学员总会告诉我:“陈老师,我们听过太多

    不同老师讲的赞美,都已经听腻了,可以跳过赞美,换下一课吗?”但当我告诉他们SFBT

    赞美法与他们过去所学的有多么不一样,并配合案例解说时,学员往往折服,愿意重新学

    习。

    其实,赞美就像一种魔法香水,能够散发出难以想象的感染力!它可以平衡人们多半

    只注意到自己做得不好之处和缺点。通过赞美,也可以改正我们性格中比较悲观的那一

    面。试想,若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自己和别人生命中比较美好的部分,那生命岂不是会拥有

    更多正能量吗!

    经验分享

    阿爆的转变和突破

    和阿爆相遇的那一天是一个撒满阳光的午后,但阿爆进行心理咨询时的脸色并不如外

    面的阳光灿烂,反而在他黝黑的脸庞上布满了许多阴霾和不屑。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他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不耐烦地问我:“找我有什么事,干吗叫我来心理咨询?”

    阿爆是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孩子,社工转介阿爆来心理咨询是由于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

    不明原因的争执后,个子又高又壮的他不但动手打伤了同学,在余怒未消之下,甚至用自

    己的手打向难以碎裂的强化玻璃。也因此,他进医院缝了好多针,需要进行半年以上的复

    健训练。社工人员非常担心他的情绪问题,所以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能给这个儿时受虐、长

    大后又脾气火爆的孩子一些协助。

    我与阿爆第一次见面时,阿爆的戒心非常强。当阿爆听完我的自我介绍之后,很冷漠

    地说:“我和你没什么好说的。”我只好仔细地观察阿爆。看到阿爆手上布满大大小小的

    伤,我关心地问他:“要不要擦药?”阿爆看到我这么做的时候,虽然嘴巴上还说“那些都

    已经结痂,不需要擦药了”,但我观察到他脸上的冷漠之情稍有松动,也愿意和我聊聊平

    常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最后,当心理咨询时间结束时,我试着邀请阿爆下一次再来接受

    心理咨询,阿爆竟然愿意,同时也答应我每次心理咨询都要带联络簿让我参与他的生活。

    也许是第一次见面经由真诚的关心,让阿爆这个外表冷酷的孩子内心感受到了些许温

    暖,他的冷漠也慢慢地融化了。接着的几次心理咨询,阿爆开始愿意谈到他对自己的自我

    伤害行为——用手打玻璃,也愿意让我引导他思考自我伤害行为的“目的”与付出的“代

    价”。之后,他更愿意与我讨论“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并开始学习新的处理愤怒的方

    法。令我开心的是,阿爆竟然主动与我分享,他将学到的情绪控制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某

    天,他在很生气时没有打人,是因为他曾经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和我讨论到:可以透过肢体

    语言的改变以及在心中默数,来转移自己的生气情绪。

    第五次心理咨询,阿爆来见我时忘了带联络簿,在征求社工人员的同意之后,我陪阿

    爆回学校拿联络簿。于是,我和阿爆的班主任有了一次短暂的谈话。班主任分享了阿爆令

    他担心的行为(例如,不爱写作业、调皮捣蛋、上课不专心……),在我问到阿爆除了这

    些令他担心的事情之外,有没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时,班主任想了一会儿之后,缓缓地说

    出了阿爆最近的不同——虽然还是会脾气火爆(例如,与同学对骂时会恶狠狠地瞪着同

    学),但最近没有“动手”打过同学。

    和阿爆的班主任结束短暂的谈话之后,我在楼梯口找到了逃之夭夭的阿爆(因为阿爆

    很怕我和班主任联手“对付”他)。我一脸正经地问阿爆:“你猜,老师刚刚跟我说了些什

    么?”

    阿爆面露防卫地说:“一定是说我不交作业、调皮捣蛋、上课不专心……”

    我又问:“还有呢?”

    阿爆很不高兴地说:“怎么会还有,没有了!”

    我逗阿爆说:“还有吧,再想想。”

    阿爆一副快抓狂的样子说:“没有了!”

    我跟阿爆说:“想不想知道老师还说了什么?”

    阿爆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样子说:“随便啦!”

    于是,我就慢慢地说:“老师——刚刚——告诉我——阿爆这一个月来很有进步——

    愿意控制自己的脾气和行为——他很开心!”

    阿爆一脸不可置信地说:“那——不是我们老师吧!”

    我哈哈大笑,同时拍着阿爆的肩膀说:“当我听到老师说,阿爆这一阵子比较愿意控

    制自己的行为和脾气时,我好开心,也好骄傲!”

    之后,我又用手当麦克风做主持人访问状,问阿爆:“阿爆你是怎么做到的?”

    阿爆一方面面露开心,一方面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啦,我没做什么啦!”

    我不死心,又追问:“阿爆,我真的好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拜托你告诉我嘛!”

    阿爆摸摸自己的头,不好意思地说:“我真的没做什么,就是在很生气的时候,把拳

    头放在背后,先从1数到10,再问自己,我这么生气打他有用吗,会不会打他反而让我被

    处罚,然后就快速地跑到卫生间去洗手,好像这样做还蛮有效的。”

    我又问阿爆:“如果社工阿姨知道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了,你猜她会对你说些什

    么?”

    阿爆没有回答,只是一直笑着。

    自此之后,每次我与阿爆进行心理咨询时,他都愿意让我分享他的心事,也会告诉我

    他对事情的感受与想法……

    赞美孩子的基准

    [1]

    线要是孩子自己的基准线

    在使用赞美时,首先要注意的是:父母在用什么基准线来要求孩子。为什么这样说

    呢?许多人都知道赞美很重要,但就是怎样都无法赞美他人。在心理咨询中我常发现,这

    样的人多半都认为“做好是应该的”,既然是应该的,又何来赞美呢!于是就无法赞美他人

    了。

    我曾经遇到一位爸爸,他是一位留洋博士,据他自己说他从小就很优秀、很能干,7

    岁就会帮全家人做早餐,考试总是得第一名,因为家教十分严格,所以做家事也很利索,因此他实在不明白,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一无是处。当然,他也就从未称赞过儿子。他老觉

    得儿子什么都干不好,将亲子关系搞得十分糟糕。儿子觉得爸爸总是在挑剔自己,甚至觉

    得爸爸不爱他。咨询之后,这位爸爸猛然发现,他判断儿子的标准是根据自己而来,因此

    在修正了基准线之后,他便能更容易地看见孩子的小进步与小改变了!

    SFBT赞美法

    1.停止做错就值得赞美。对孩子来说,停止做错其实就是一种小进步。例如,孩子从

    每天打人进步到2~3天打一次人,虽然还是有打人的行为,但是打人次数已减少、打人的

    频率已经降低,显示孩子已朝正向行为前进,就可以借着赞美孩子,让他充满更多的正能

    量,这样问题行为也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2.赞美就像送礼物,不需有目的或回报。只要孩子有好的想法或表现,就值得赞美。

    许多人都误以为赞美要带有“某些目的”或是“期待”,才能帮助孩子进步。殊不知,有目的

    或是期待的赞美只会让孩子误解你的美意,以为你对他的赞美是“别有用意”,甚是可惜!

    其实,孩子只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力的优势或长处在哪里,就会很自然地往那个方面进

    行。我们小时候不是都有类似经验,哪一科考得好,就会一直读哪一科吗?实在无须大

    人“画蛇添足”地过度担忧,一直强调指导。

    赞美的3种形式

    SFBT的“赞美”有3种形式,这3种形式可分开亦可并用。

    1.直接赞美:用直接叙述的方式,并具体地说出孩子值得赞美的地方。

    “阿爆,你真的愿意学习控制自己的脾气呢!”

    “大宝,妈妈看见你今天主动写功课,我好开心,你真是个自觉的孩子呢!”

    2.自我赞美:当孩子有成功经验或是有进步时,通过我们对他的自我赞美问话,不但

    可以协助他体验这个过程,还因为他会回想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可以进一步让他拥有更高

    的自我价值感,对提高自信也有帮助。

    “阿爆,我真的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大宝,你怎么会想到要自觉地写功课呢?”

    3.间接赞美: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引导孩子思考与说出孩子的“正向重要他人”,可能

    对他的赞美,让他感觉到自我价值。

    “如果社工阿姨知道,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了,你猜她会对你说些什么?”

    “大宝,如果爸爸回来知道大宝今天这么自觉,你猜爸爸会说些什么?”

    容易功亏一篑的赞美方式

    无论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还是在平日生活观察中,我发现大部分的父母、师长都

    愿意使用赞美,但却常常误用。什么样的赞美是必须避免的呢?

    问题状况1:有期待或是目的的赞美。

    例如,孩子这次考试进步了。

    ×“大宝,我好开心你这次考试进步了,你看你是做得到的,下次要考得更好噢!”(有

    期待)

    √“大宝,我好开心你这次考试进步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无目的)

    前一种赞美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孩子比较不容易延续同样的正向行为。

    当我们想要赞美孩子时,必须是真心的,而非想要利用赞美来驱使孩子做某些大人想

    要他做的事情。因为孩子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大人的想象与估量。

    曾经有一个咨询者对我说:“陈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要相信妈妈说的话了!”我连忙问

    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对我说:“有一次,妈妈叫我去倒垃圾,可是我正在看动画片,不想

    去,妈妈就说我不像以前那么乖了,原来妈妈常常称赞我乖,都是要利用我去做家

    事!”所以,父母实在不宜将赞美视为手段,以免弄巧成拙!

    问题状况2:敷衍的赞美。

    例如,孩子将地板拖得非常干净。

    ×“大宝,你最棒了啦!”“大宝,你真厉害!”

    √“大宝,你今天把地拖得真干净!”

    前一种赞美因为没有具体事实,容易让孩子觉得你只是随口说说,久了之后,孩子也

    不会将这样的赞美当一回事了。而且这种赞美容易养出表面上自大骄傲但内心自卑的孩

    子,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好!

    问题状况3:言过其实的赞美。

    例如,孩子上次考国语70分,这次考试进步5分。

    ×“哇!大宝,你是全世界考得最好的小孩,我没看过比你更聪明的孩子……”

    √“大宝,你这次考试有进步,妈妈很开心。”

    前一种赞美太夸张了,容易让孩子养成自大的习惯。

    问题状况4:讽刺性的赞美。

    例如,孩子请姐姐替自己写作业。

    ×“你真聪明啊!作业都请你姐姐帮你写。”

    √“你不应该请姐姐帮你写作业。”

    前一种赞美不但对孩子以及解决事情没有帮助,还容易衍生更多的问题,造成孩子的

    心理负担和贬低孩子的自尊,无形中造成孩子缺乏自信。

    问题状况5:比较式的赞美。

    例如,孩子最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再总是乱发脾气乱打人。

    ×“大宝,妈妈觉得你最近进步很多耶,都不像之前老爱发脾气还直打人,妈妈真的

    觉得你很棒!”

    √“大宝,你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觉得你很棒!”

    前一种赞美容易造成孩子思绪的混乱与认知失调,孩子不知道你到底是在夸他还是在

    骂他。

    Tips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被人认同。”每个人天生都

    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同样地,也都惧怕被责难。许多心理学家都以小动物做过训练实

    验,来比较鼓励和惩罚对小动物的影响。实验结果一再显示:经常受到鼓励、肯定比经常

    受到惩罚的小动物学习效果更好。所以,恰当的赞美不但可以帮助孩子重拾自我价值感,提高自信心,更可以帮助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对

    孩子的教导才会更有效。

    赞美的3个条件

    正确的赞美,除了必须避免上述的状况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呢?那就是必须满足下面

    3个条件:

    条件1.真诚:父母在称赞孩子时,态度是真心诚意的。

    条件2.具体:尽量找到具体的内容进行赞美。不光只是孩子有好表现的具体行为可以

    赞美,如孩子的态度、对自己的期许、动机、努力程度等都可以列入赞美的范围。

    条件3.叫出孩子的名字。名字对人有“重新唤起注意”的功能,因此在赞美孩子时,最

    好可以叫出他的名字。

    赞美的公式

    Step 1:孩子的名字(例如,大宝)

    Step 2:孩子做的具体好行为(例如,妈妈看见你今天主动写功课)

    Step 3:你的感受(例如,我好开心)

    Step 4: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

    Step 5:如果××(孩子的正向他人)知道你……,他会说些什么?

    (例如,如果爸爸知道你今天主动完成功课,他会说些什么?)

    即学即用ABC

    一句赞美的话,影响力可长远到一辈子!

    1.请用今天所学会的赞美,赞美你的家人或是孩子,观察并记录下他们被赞美后的反

    应!

    —————————————————————————————

    —————————————————————————————

    2.闭上你的眼睛,回想从小到大,你曾被真诚地赞美的3次经验与感觉。

    —————————————————————————————

    —————————————————————————————

    —————————————————————————————

    [1] 标准。

    第10天 相信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今天要阅读的内容,对某些父母而言是一个挑战,因为一般父母总认为:父母需

    要帮助孩子解决他的问题。

    经验分享

    想帮班主任管秩序的母亲

    一位爱子心切的妈妈对上高年级的儿子呵护备至,不但日常所有的事情都帮他办理妥

    当,甚至在儿子抱怨上课的班级很吵的时候,还越俎代庖地在儿子上学期间,到学校去坐

    在班级最后方,看着孩子们上课,“替”班主任管秩序,保证她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

    环境。她的这种做法不但搞得学校鸡飞狗跳,还连累她的儿子被同学看不起,觉得他这么

    大了还什么事都要依赖妈妈,像是一个“妈宝”,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际关系。

    一位妈妈前来咨询,她说自己的孩子老是太“在乎”某个同学。当某个同学不理孩子

    时,孩子常常暗自伤心,弄得她也很揪心,不知道应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当我问这

    位妈妈之前都是怎么帮助孩子的,妈妈回答说:“就是告诉她,他不理我们,那我们也别

    理她,哼!谁怕谁呀!”可是孩子却没有一次听进她的话,所以她也不知怎么办好了,只好

    前来寻求咨询。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常常觉得自己“必须”帮助孩子,因此不是很快给予孩子

    建议,就是主动积极地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还有些孩子在学校打人,父母会一头栽进孩子的问题里,想要赶快“让孩子做对的

    事”,或用说教、处罚等方式直接告诉孩子不可以打人。但是这种做法却没能让孩子明

    白“为什么不可以打人”,或是让孩子自发地决定“不打人”。

    通过多年工作我发现,这样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再犯的概率极高。这种方式不但造

    成大人们背负过大的压力,同时也间接促使孩子不能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因为父母的建

    议很可能是孩子不想做或是做不到的。更有可能的是,他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被解

    决的问题,所以常常看见父母使用直接建议来处理问题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形居多。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如果父母一直将孩子的事情扛在自己肩膀上,不但无助于孩子能力的增长,同时也会

    让自己容易感觉疲累。虽说孩子是父母最甜蜜的负担,但父母若是愿意相信孩子从小就拥

    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发展这样的能力,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不但孩子处

    理问题的能力会增加,父母也可以渐渐卸下重担。

    其实,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只是孩子因为发展

    较不成熟,需要较多的引导,但这绝非他们需要直接“被帮忙”!父母若把自己看成是引导

    者——就像父母是一盒色彩,子女是支画笔,他必须借着你的色彩才能挥洒出人生亮丽的

    画布,但其实孩子的人生是需要自我负责的。促进孩子的责任感,不但能促进孩子对自我

    负责,大人的压力也会同步减轻。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与导因是因果关系,就像吃太多红薯会导致胀气,因此他们

    努力寻找原因:

    ——什么样的问题困扰着你?

    ——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问题?

    ——是谁造成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持续多久了?……

    所有的问句都围绕着“问题”本身打转,传达的意念就是:我来帮你解决问题。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论是咨询师和求助者,还是父母与孩

    子都并非上对下的医患关系,而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是解决

    自己问题的专家。而助人者——父母的功能是去赋予孩子能量,使孩子可以因为提升了能

    量,进而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父母可以常问孩子:

    ——我做些什么可以让你觉得好受一点儿?

    ——什么时候你的问题比较不会出现?

    ——当你做什么的时候问题比较不会困扰你?

    在教养的过程中,父母要如何尊重孩子呢?比如,父母可以多对孩子说“真是太好

    了,请问你是怎么办到的”,向孩子传达“我仅仅是带领你发现自己潜在能力的向导,你才

    是最清楚自己问题与能力的专家”。问问孩子他喜欢你如何称呼他(有的孩子到了青少年

    不喜欢妈妈一直叫他小名),在遇到难题时,他的期待是什么?他又想要如何解决?如果

    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是“讨论商量”“引导”“陪伴”,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也能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孩子思考是良方

    经验分享

    偷拿老师笔的小成

    有个叫小成的咨询对象,他在学校偷了老师的笔。为他进行心理咨询时,我第一时间

    问孩子的并不是“为什么偷老师的笔”,而是问他“你的老师最近有什么烦恼跟你有关”。

    小成告诉我,他们老师的烦恼就是他把老师抽屉的笔都拿光了。我接下来假扮成一个

    记者,慎重地拿纸卷成一个麦克风的形状,把孩子当成一个专家,访问他对这件事情的看

    法,小成告诉我:“当然不可以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呀!”

    我(假扮成孩子):“可是人家很喜欢呀!”

    小成:“不可以因为喜欢就拿!”

    我(嘟着嘴):“为什么?”

    小成:“因为那是偷东西的行为。”

    我:“为什么不可以偷东西呢?”

    小成:“因为那是犯法,会坐牢,而且丢了东西的人也会很伤心。”

    我(慌张状):“啊,那怎么办呢?”

    小成:“要赶快还回去呀!对了,还要跟老师说对不起。”

    我:“那你打算什么时候还呢?”

    小成:“随便都可以啦!”

    我(追根究底):“那是明天,还是后天,还是星期几呢?”

    小成(不耐烦):“那就明天好了。”

    我:“明天的什么时候呢?”

    小成:“嗯!早上好了!”

    我:“早上的什么时候呢?是一大早到学校立马就奔去找老师吗?”

    小成(大叫):“怎么可能!这样班上同学不就都知道我拿老师笔了?”

    我(点头):“真的耶!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去呢?”

    小成(沉思状):“嗯……那我还是等到放学吧!”

    我:“为什么呢?”

    小成:“唉哟!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发现啊!”

    我:“那你想怎么做?”

    小成:“就等大家排着队要回家时,我就告诉同学说我临时想到一件事要办,再折回

    教室去找老师认错和还笔不就成了!”

    我:“哇!小成真棒,有在动脑筋哟!”

    小成(得意状):“必须的!”

    果然,小成第二天将笔还给了老师。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只是引导者与催化者。帮忙设定细节,协助孩子做到他们能

    力许可的事情,让孩子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资源。让我们着

    重在如何解决而不在探讨问题的原因上,多探索如何面对问题做出改变,改变又有哪些方

    法,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多反问孩子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回答问题本身,引

    导孩子去思考……

    即学即用ABC

    当孩子有困扰时,请试试下面的做法,并记录下孩子的反馈:

    1.先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拍拍他的肩膀!

    孩子的反应:———————————————————————

    2.问他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

    孩子的回答:———————————————————————

    3.仔细聆听孩子说的话,做一位好听众,不评论也不打断。

    孩子的反应:———————————————————————

    4.问孩子是怎么想思考这件事的?

    孩子的回答:———————————————————————

    5.请问孩子他现在想怎么做?

    孩子的回答:———————————————————————

    —————————————————————————————

    —————————————————————————————

    6.视状况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

    你的建议:————————————————————————

    —————————————————————————————

    —————————————————————————————

    第11天 目的、行为与代价——让孩子自发地修正偏差行为

    经验分享

    满口脏话的小伟

    小伟的父亲不详,母亲很年轻时生下他,把他交给姥姥、姥爷抚养,之后就不再管

    他。到了读小学的时候,姥姥、姥爷觉得自己无法再负担小伟的教养,于是就把他送到儿

    童福利院,希望可以送给好人家养育。

    小伟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孩子,可是因为年纪还小,对于环境的改变以及从小养育他

    的姥姥、姥爷突然当着陌生人(社工)的面说“不要他了,要把他送给别人当小孩”非常不

    能接受,再加上从小就耳濡目染姥爷的脏话口头禅,到了儿童福利院满口的脏话,让儿童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颇为困扰,于是他被送到我的咨询室。

    小伟第一次和我见面,谈起他的烦恼,他回应说他并没有烦恼。但是,当我问到他的

    保育妈妈有什么烦恼时,他却很快坦承自己有说“脏话”的坏习惯。我先谢谢小伟这么信任

    我,愿意对刚认识的我说出别人觉得他不好的地方,接着赞美小伟是个有勇气又坦诚的小

    朋友,愿意面对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

    我问小伟:“当你说脏话的时候,都有什么不好的结果跑出来?”

    小伟委屈地说:“就是会被老师罚站呀!”

    我又问:“还有吗?”

    小伟:“下课不能出去玩,也不能和同学玩……”

    我又问:“还有吗?”

    小伟生气地说:“没有了啦!”

    我又接着问:“老师会把说脏话的事情写在联络簿上吗?”

    此时,小伟一边骂着脏话一边说:“当然会啦!而且还害我回家又被处罚。”

    我:“回家又被处罚什么呢?”

    小伟:“就是又被保育妈妈骂,然后还要起立下蹲100次呀!”

    我觉得,关心小伟才是此时应该做的事。因此,我先停下和小伟的对话,关心地看着

    他,问他:“腿还好吗?”

    小伟:“还好,只是很酸。”

    我:“现在,我能为你做什么才会让你觉得好一点儿?”

    小伟有点儿受宠若惊地看着我,然后口气变得比较缓和地说:“之前比较酸,现在已

    经好多了啦!”

    我用有点儿夸张的口气说:“我有一个发现,你想知道吗?”

    小伟一副被挑起兴趣的样子:“什么呀?”

    我一边说一边把小伟之前说的因为说脏话所要付出的代价写了下来:

    1.被老师罚站。

    2.下课不能出去玩,也不能和同学玩。

    3.被老师写进联络簿。

    4.被保育妈妈责骂。

    5.又被再次处罚起立下蹲100次。

    然后,我问小伟:“你有没有发现,说脏话会让你得到这么多不好的结果!”

    小伟惊讶地说:“真的!……那我应该不说脏话,不然就太倒霉了!”

    第一次咨询结束的几天后,社工告诉我,小伟说脏话的频率已经大大地下降了。

    两周后第二次见面时,小伟一看到我,就冲过来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陈老师,你

    怎么这么多天才来!”接着,他又问我:“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可以去公园玩吗?”我征求

    社工的同意并且与小伟设定界限(例如,出去玩的时间、出去一定要和我牵手等)之后,我们就往公园出发了。小伟非常开心,一路还唱着歌。

    到了公园,小伟选择先溜滑梯,但我注意到他一有不顺,就说起脏话来,于是我走到

    他旁边,跟他说:“其实你现在说‘干’是因为你生气,没办法顺利地从下面往上跑。”小伟

    惊讶地看着我,因为我并不像其他大人,只是纠正他说脏话的行为。

    在玩的过程中,只要小伟一说脏话,我就立刻像前述般说出小伟真正要表达的目的,在进行了5次这样的“解说”之后,小伟瞪着我,同时说我好烦,他问我:“可以安静一点儿

    吗?”我想机会来了,就跟小伟说,只要他也可以把自己想的做正确表达,而不是只说脏

    话,例如,很“生气”爬不上去,或是“很不高兴”一直掉下去,我就不帮他解释,会让他安

    静玩儿。说完之后,小伟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

    后来,小伟在玩爬梯游戏时,脚一滑差一点儿就掉下来,当他立即反应说“干……”的

    时候马上住嘴,很快地看我一眼,同时大声地说:“我超不爽,差点儿掉下去。”

    我嘉许地看着小伟,同时对小伟说:“你愿意将自己的感觉说出来,老师觉得你很愿

    意学习,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伟很得意地笑一笑,同时问我:“那你可以去旁边安静地看我玩了吧!”我立刻退到

    旁边一些,不再亦步亦趋地跟着小伟。从此,我发现小伟虽然有说脏话的冲动,但都能在

    第一时间控制住自己并说出真正的想法与感受。

    “目的”“行为”与“代价”之间的关联

    目的——孩子想借由此行为得到什么。

    行为——父母通常看见的是孩子外显的行为,即孩子的偏差行为。

    代价——因为这个行为产生的不好后果。

    我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孩子之所以做一些偏差行为,多半是因为没有

    理解“目的”“行为”与“代价”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身为大人的我们,若是能够帮助孩子理解

    这三者的相关,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拓展思考的角度,更能够帮助孩子在充分理解之后,自

    发地修正自己的偏差行为。此成效远远大于大人一直唠叨。

    澄清“目的”“行为”与“代价”的SKILLS

    父母必须注意,必须说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说他们可以理解的词汇。因为恰当的语言

    对事情的解决很重要。比如,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父母不要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可以问孩子:“你做这件事时可以得到什么?”

    先处理我们看到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

    例如,小伟说脏话这个行为。在谈论“代价”的时候,最好可以一边和孩子澄清,一边

    拿纸笔写下来,因为大部分人是视觉型学习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见为凭),所以当孩

    子看见你一条条地写出他所付出的代价时,便无法逃避他所发生的事情,甚至会很震撼,进而愿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是:与孩子讨论,或是借由与孩子一问一答的状况

    之下,协助孩子整理出来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辅导的成效。而非大人单方面的一直思

    考,然后依照自己的想法来一一罗列,这样可就又回到大人的唠叨层面了!

    即学即用ABC

    当孩子告诉你他要做一件你不认同的事情,比如,因为老师偏心, 他再也不要专心

    听讲,同时要考零分,请你按照下面的步骤试试,并记 录下这个过程。

    1.孩子要做的事情:————————————————————

    2.先安稳自己的情绪。

    你使用的方法:——————————————————————

    3.问孩子这么做是为了得到什么?或是这样做可以帮助他得到什么?若孩子回答出来

    的目标是负向的(例如,就是要报复),就要带着孩子思考报复背后的正向目标是什么?

    (例如孩子回答:报复老师我的心情就会很爽……)

    孩子的目的:———————————————————————

    4.这样做之后(故意考零分)孩子会得到什么不好的结果?(引导孩子思考行为的代

    价。)

    孩子的代价:———————————————————————

    —————————————————————————————

    —————————————————————————————

    5.再与孩子讨论如何用不同的行为,来达到孩子真正想要的目的?(例如,问孩

    子:“若要达到很爽的感觉,除了考零分还有其他方法吗?或是做其他行为也会让你感觉

    很爽?”)

    你与孩子的讨论:—————————————————————

    —————————————————————————————

    —————————————————————————————

    6.尽量强化正向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关联。

    你的体会:————————————————————————

    —————————————————————————————

    —————————————————————————————

    第12天 找到不同的合作方式——没有不合作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方

    法的父母

    经验分享

    讨厌心理咨询的小华

    小华就读小学五年级,转介她的社工告诉我,小华已经被4位不同的心理咨询师咨询

    过了,可是都没有成效,希望我能帮忙让小华有一个说心事的对象,因为她防卫心很强,不向别人透露任何自己的感觉与想法,非常压抑自己。小华就快到青春期了,再加上她一

    遇到考试就会暴怒,他们认为她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情绪无法发泄的结果。

    小华第一次和我见面时,十分配合,并不如社工说的一般不合作,只是在咨询过程

    中,小华的眼睛以一种高频率的方式不断地眨着,令我感到十分奇怪。我担心小华是否有

    一些生理上的疾病没有被诊断出来,因此打电话给社工,请他协助我确认小华平日的表

    现,以及是否有生理疾病。社工很快回复了我的疑问。他告诉我,小华平日并不会有异样

    眨眼的状况,来咨询的当天眼睛也没有问题。于是,我明白了,小华的高频率眨眼是因为

    焦虑造成的。因此,我第二次与小华见面时,格外留意此点,我将当次咨询的主导权交由

    小华来处理,也就是由小华来决定咨询时间的分配,只要求最后10分钟安排聊天即可。小

    华听了之后开心极了,立刻决定了我们在咨询中要做什么,而我也注意到,她拿到主导权

    的同时,眼睛也恢复正常了。

    很快,最后10分钟到了。我提醒小华要拨时间和我聊天,没想到小华瞪了我一眼,缓

    缓地说:“刚刚有人答应要和你聊天吗?”我一时语塞,差点儿说不出话来。但同时,我很

    快在心里想:她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只是我现在还不知道。于是,我心里立刻

    浮现了几个想法,包括她很不安,所以不想说;她想挑战我,看我会不会生气,等等。于

    是,我在很短的时间里整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问小华:“老师觉得你不想跟我谈心事,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我想知道,那是什么?”

    小华听了我的问话之后,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我大吼大叫地说:“对,我就是不想

    和你说心事,怎样?有什么心事好说的,我没有啦,我不用说心事!所以你听好,我不必

    咨询!”

    我看着小华,缓缓地对她说:“我知道你不想咨询,也不想和我说心事,我可以帮忙

    让你不必来咨询。”

    小华立刻说:“那你赶快打电话给我的社工,说我下次不必来了。”

    我很诚恳地看着小华,告诉她就算我打电话告诉社工她下次不必咨询了,但只要问题

    没有解决,就算把我换掉,也还是会有其他心理咨询师的。但我可以帮忙的是,在最短的

    时间内,跟小华一起解决她的问题,尽量减少咨询次数。同时,如果她不想说心事,她并

    不用跟我说。所以,我们见面只要讨论问题就好了。

    小华看着我,不高兴地点了点头。我们结束了第二次咨询。

    小华第三次来,一见面就提醒我“我们不必说心事,所以也不需要聊天”,我点点头,一样把时间交给小华分配,但提醒小华:最后10分钟要讨论问题。小华在我们的咨询中,鲜少对我笑,她安排的活动,也几乎都不必与我互动,只有每次的最后10分钟,带着不友

    善的口气与我讨论她的困扰(应该是她令老师或社工觉得困扰的问题),我们用这样的方

    式咨询了6次,协助她减少行为问题。虽然我们的关系可能并非“相亲相爱”,但在“淡如

    水”的互动中,通过我们彼此的合作,小华的确也可以有所进步与改变。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咨询师——我,不必费尽心思“帮助”小华,而小华也从这样的

    互动中得到充分的自主权,进而帮助她愿意自我改变。

    合作不是只有一种模式

    SFBT创始人茵素老师认为:“没有不合作的咨询对象,只有不懂得合作方法的心理

    师。”这一点放在父母与孩子身上也同样适用。

    在工作中,我也常常遇见流转于好几位心理咨询师之间都还处理不好的咨询对象。我

    总是告诉自己:“并非咨询对象难缠或抗拒,只是我还没找到方法和他在一起,所以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3686KB,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