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491
思维与陷阱.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29日
第1页
第8页
第19页
第24页
第42页
第201页

    参见附件(1802KB,237页)。

     思维与陷阱,这是一杯关于思维心里的籍,书中一共分为了十五个章节,读者们可以在书中读到通俗易懂的文字,帮助你将自己的思维提升。

    思维与陷阱介绍

    尽管医生和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延长人类的寿命,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有人通过各种方式,让别人或自己意外受伤甚至死亡。实际上在近些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受伤增多,死亡率开始上升。这并不让人意外,想想如今各种车祸、家装意外、医疗事故、家庭火灾的发生——更别提那些熊孩子搞出的各种把戏了。

    作者史蒂夫·卡斯纳是安全领域的专家。他一直从事安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深知再醒目的安全警告也可能被人忽略,再可靠的安全装置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这本书中,卡斯纳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向我们讲述了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安全陷阱。之后,他列举了一系列真实生动、扣人心弦的案例,告诉我们意外伤害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该如何防范。

    这本书提供了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认知缺陷,武装好天生不够谨慎的大脑,让我们更加安全。它针对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给出了许多实用建议,让我们知道坏事是如何发生的,人人都会犯错,关键是如何发现、减少和补救错误。这本书将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思维与陷阱作者

    史蒂夫·卡斯纳:就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一位专门从事安全和事故研究的心理学专家。他还是一名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驾驶员,并且是摩托车和滑板爱好者。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未为此受过伤。

    思维与陷阱亮点

    易读性:妙趣横生的叙述,日常生活的再现。这是一本严谨而易读的科学手册

    专业度:领域专家倾力重现潜藏在我们周围的风险及安全隐患

    说服力:多年的科学研究成果,让读者发现自己的认知陷阱

    思维与陷阱主目录

    第一章 不安全的世界

    第二章 一心多用的妄想

    第三章 人人都会犯错

    第四章 被低估的风险

    第五章 未雨编缪

    第六章 彼此关心

    第七章 提供建议,接受建议

    第八章 看似安全的家庭环境

    第九章 热衷冒险的孩子

    第十章 出行安全

    第十一章 工作安全

    第十二章 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第十三章 医疗风险

    第十四章 老年生活的挑战

    第十五章 我们真的能更安全吗?

    思维与陷阱书评

    1、书中的故事很精彩,又和生活息息相关。它将激励读者仔细回顾自己的生活,并重新思考日常中安全相关的防范措施。

    2、这本书以犀利、简洁的文字,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对此,我们有何责任,以及应如何规避它们,让自己和他人都更安全。

    3、这本书为我们详细深入地阐述了所谓“意外伤害”,其实是可预料的安全事故,以及这背后的心理机制。它们映射出人类的二元对立性,它们发生在我们既试图控制,又渴望挑战之时。

    4、这本书既通俗易懂,又见解深刻。它向我们表明,即便在当下这个强调安全并拥有更多安保措施的时代,我们面临危及健康和生命的风险,其实并不比那些从不系安全带、边吸烟边加油的父辈的少。

    思维与陷阱截图

    书名:思维与陷阱

    作者:[美]史蒂夫·卡斯纳

    译者:祝常悦 徐天凤

    ISBN:9787521703658第一本书献给我的父母。

    感谢你们。第一章 不安全的世界

    20世纪60年代酷夏最暑热难耐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坐在祖父雪佛

    兰皮卡的露天车厢里,待车子发动后,探出身子,让微风拂过脸颊。我

    不记得那时卡车的副驾驶座位上是否装配有安全带,但即便有,也从未

    见大人系过。每次从干洗店取回衣服,我们总是用带回来的塑料袋缠着

    脑袋跑来跑去。我们通过摆弄化学实验玩具盒当中的原料了解烟花是怎

    么制造出来的。我看着建筑工人在我头顶上方的工字梁上信步而行,他

    们都不想让别人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一丝一毫的恐惧。那时,很少有设

    施会配备防护设备。壁炉没有像样的玻璃外壳。大家都身穿易燃材质的

    冬衣坐在燃气暖炉前,连贴邮票都是直接用舌头舔一舔来润湿背胶。

    以当年的眼光看,我的所作所为并不存在什么安全隐患。若问问我

    1918年出生的祖父,作为目睹了汽车普及的一代人,他也不会觉得有任

    何不妥之处。那是一个胆子有多大,车速就有多快的年代,酒后驾车司

    空见惯,行人横穿马路,小孩子也在车流中打闹嬉戏。一位交通史学家

    解释,当时的行人过马路“仅需向四周草草一瞥 ,便直接迈步进入车

    道”,虽然我们不太确定那时这类新奇玩意儿是不是被叫作机动车。更

    别提那些日日走在百英尺 高工字梁上的建筑工人了,煤矿工人可是年

    年岁岁轮流到1000英尺之下的矿井里劳作。那个年代,如果你偏头痛发

    作,医生可能会对你施以水疗。所谓水疗,在我看来不过就是把电热丝

    扔进浴缸再起个高级的名字。别担心,他们不会把这一套用在孩子身上

    的。 不过当时海洛因可能会出现在儿童处方里。如果你长了头虱,医

    生会把汽油浇在你头顶上——那会儿距离第一个挂在墙上的禁烟标识诞

    生还有好几十年呢。这样说来,20世纪60年代还是孩子的我在雪佛兰皮

    卡上的所作所为似乎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60年代真是一段美妙的时

    光啊!当然了,我祖父估计也会对20年代发出相同的感慨。如今我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而且我的工作内容就是操心人

    们的安全。大家对昔日时光的记忆似乎都还不错,但当时的安全统计数

    据实在有些惨不忍睹。倘若我们穿越回1918年,大约20人中就有一个人

    要准备接受“意外死亡”,这是一种通俗说法,形容意料之外但往往可预

    防的伤害。鉴于1918年的平均寿命只有52岁,我们可能在意外伤害降临

    之前就因其他原因而死了。即便如此,20个人也足够坐满晚宴上的一张

    桌子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琢磨着如果不是我赴黄泉,那下一个倒霉蛋

    会是谁,想想都毛骨悚然。

    针对安全议题的改进并没有拖太久。整个20世纪,我们都在想各种

    各样的办法,多加小心,这个认识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文化甚至法律

    中。“过马路前观察双向交通状况”很快成为人们踏出人行步道前的条件

    反射。美国印第安纳州于1939年第一个颁布有关醉酒驾驶的法律。1970

    年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案》旨在保护雇员免于已知的职业伤害。数年

    之后,宾夕法尼亚州政府禁止小货车的敞开式后车厢载客。“请置于儿

    童接触不到的地方”的警示语大大减少了孩子与塑料袋、毒性化学品以

    及尖锐物品的接触机会。那些曾出现在化学实验玩具盒里面的火药,也

    噗的一声,一去不复返了。

    这些安全提示和建议随着各种安全设备的发明而问世,与产品的安

    全性能相辅相成。安全带已成为载客机动车的标配,乘车系安全带的做

    法也广为接纳和执行。今天仍在使用的“下压再旋转”(palm-and-turn)

    儿童安全药盒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卡车上的备用无线电寻呼器、泳

    池边的护栏、烟雾报警器及自动喷淋消防系统、高精度无死角的安全开

    关、操场上的缓冲地面——好点子一个接一个地诞生。

    然而安全理念和真正通过设计体现在产品上的安全性能是两码事。

    看看图1中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取得的进展吧。遭受致命伤害的人数显著

    减少。截至1992年,伤害死亡率从120下降到140——那时我们的寿命

    也增加了近25岁,暴露在伤害威胁中的机会相应也更大。尽管如此,到1992年,你已经可以大胆地以工资打包票,欢聚一堂的整个餐桌上无一

    人死于非命。

    图1 美国逐年意外死亡人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图1中1992年之后发生了什么。死亡率在后续

    的8年里大致维持在同一水准且并无起伏,接着又开始上升。很难断言

    这种恶化在统计上是否有显著意义,但30年之后,我们将会发现,在世

    纪之交相当长的一段停滞期后,死亡率保持着惊人的增长。今日的安全

    记录又回到30年前的水准,而且我们似乎被困在其中,无力回天。(有

    关美国同其他国家年意外死亡率的对比请见图2。)

    做到小心谨慎、注意安全在当今似乎比过去更加困难。自20世纪80

    年代,各种各样的新玩意儿被发明出来,人类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道

    路变宽了,车速变快了 ,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让我们在开着

    更快的车穿过更宽的马路时手也不闲着。处方和非处方药的数量持续增

    加,随着这些药物的普及和使用,随之而来的是其副作用以及具危险性

    的药物相互作用。我们注定要生活在复杂的自动化体系中,只求各种产

    品都如广告宣传的那样名副其实。至于那些刚刚冒出来的新发明,如纳米技术,还是先搁置一旁吧。没有几个人能弄懂它的原理。我们(用肉

    眼)甚至根本看不见它。图2 各国意外伤害死亡人数人类开发出来的部分新活动,其危险程度与过去相比有过之无不

    及。除了一边开车、走路一边玩智能手机,如今还有攀岩、洞潜、蹦

    极、跑酷之类的极限运动。据英国跳伞协会的报告,2016年跳伞活动参

    与者中的新手比例较10年前增加了50%。 随便拿一条念给你祖父听

    听,估计他会问你:“你是闲着没事干吗?”我们搬进建在地震带上的摩

    天大楼里。DIY(do-it-yourself,自己动手做)运动正如火如荼,人们

    再次自己动手做家具、吹玻璃、加固房屋、劈柴生火。还有一点——人

    们仍然只能活过47岁(没错,1900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就是47岁)。即

    便将寿命延长到80岁,以我们的年纪,只会更容易受伤罢了。不难发

    现,上述这些都让图1中的趋势线爬升。

    难道是我们对待新事物不够小心吗?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小心谨慎

    的,但方法已经过时了。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我们已经把目光所及之处

    都装上了安全带和护栏。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牌、社交媒体,到处都是

    安全提示信息。这些提示也确实有效,它们直指问题本身。减速的安全

    提示针对的是约30%与超速有关的致命车祸。“开车时请勿发短信”的标

    语针对的是超过110的由于开车分心导致的致命事故。虽然部分提示语

    确实有效,但图1的曲线显示,我们仍在节节败退。

    在本书中,我认为上一个好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再也无法通

    过把每个尖锐的角都包上橡胶垫,告诉孩子“别那么干”来提高安全性

    了。产品的安全性能再怎么提升,对此类险境也是无济于事的。即便是

    耐克也造不出一双能自动感应到汽车驶来的智能运动鞋,让人们乖乖留

    在人行道上,或在人们闯红灯时鸣叫示警。至于那些数不胜数的安全提

    示、新闻、娱乐节目以及广告早就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淹没了。

    下一场安全革命将与我们的思维有关。每时每刻,我们将不得不低

    头冥思,“你懂的……我一定要加倍小心”。这种小心不同于被教导什么

    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为什么这样规定安全守则。当更加小心的想法源

    于自己的思维时,我们并不需要外界的提醒或劝说。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怎么做呢?如何才能由内而外地更加小心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易

    碎的“玻璃心”是如何躲开凹凸不平的路面上那些小泥坑的。

    易碎的“玻璃心”

    当有人受伤或死去,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我们总会禁不住感

    叹:“他当时到底想什么呢?”这句常常脱口而出的反问,说明如果能弄

    清楚此人的思维过程,我们必将找出悲惨结果的原因所在。有时,这个

    推理过程看起来有些离奇甚至出人意料。然而,当我们仔细检视图1中

    的死亡率时,发现思维过程出错绝对不是离奇和偶然事故。我们研究受

    伤、死亡,以及日常中有惊无险事故的人,试图寻找导致这些事情反复

    出现的心理。它们并非智力上的缺陷。这些认知缺陷深植于内心,又塑

    造了人类。这些认知缺陷之于我们就像氪星石之于超人。超人最大的能

    耐在于他了解氪星石并懂得避而远之。是时候向超人学习,多了解一点

    我们自己的氪星石了。

    认知缺陷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本书将给出6点解答。

    注意力不集中

    事事小心、处处留神真的不是人类的强项。尽管有些人可能会想,我们肯定不能一心二用。无论是开车发短信还是边和朋友聊天边留意泳

    池里的孩子,当我们试着发挥这些神话般的超能力时,很快就会出乱

    子。每个民航航班都配有两名飞行员、两个航管员,以及两套操控飞行

    过程的系统。与此同时,世界上让我们分心的事儿还多着呢。

    犯错

    人人都会犯错,但是我们常常无法接受它们。我们以为只有那些无

    能的、搞不清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才会犯错。其实,无论你是菜鸟还是老练的行家,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搞砸一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无意中抹去了阿波罗11号登月的原始录音。1453年,只因某

    人粗心大意没锁好城门,就加速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961年试镜之

    后,迪卡唱片公司 放弃了与甲壳虫乐队(Beatles)合作转而与Brian

    Poole and The Tremeloes乐队签约。面对现实吧,你早晚会做出一个糟

    糕的投资决定或者对着爱人叫出前任的名字。这都是常有的事情。其诀

    窍在于意识到这一点,并对此有所准备。

    冒险

    我们对日常风险的(错误)感知可能让生活一团糟,甚至会在胜算

    未知的情况下在赌桌上一掷千金。我们对伤害的认识来自天天用远在天

    边的奇闻逸事娱乐着人类的媒体。这也就是人们坐飞机遭遇气流时会紧

    握扶手到关节发白,却又像拥有钢筋铁骨一般旁若无人地在马路上横行

    的原因。最细微之处的改变都会暂时改变我们对风险的看法。

    不假思索

    我们整天在“自动驾驶仪”上练习操作、精进技能,以达到无须思考

    就能下意识做出反应的程度。这未尝不是件好事:我们行事得以顺畅和

    高效。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若能驻足慎思或许会更好。还记得经典动

    画里邮购火箭滑车的威利狼吗?它实施所有诡计之前似乎从未停下来问

    问自己:“这真的是个好主意吗?”然而,威利狼的故事并非特例。人们

    一窝蜂地挤在露台上,却不清楚其载重量。刚拿到驾照就买摩托飙车。

    兴冲冲地携家带口去朋友家做客,不曾考虑一下人家能否接待小朋友。

    这一切问题的原因就出在我们关不掉的“自动驾驶系统”上。

    忽略彼此

    赶在绿灯变红的瞬间急忙冲过路口,我们是在冒险。如果十字路口

    两车发生侧撞时正好有孩子在后座上,会发生什么呢?一些心理学家会

    认为我们无视他人的安危,而且我们到下一个路口还会接着闯红灯,也可能另一名闯红灯的司机会把我们撞翻在地。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其实

    谁都跑不了。

    无视建议

    我打算把最糟糕的问题留到最后讨论。很多人博学广识,你或许也

    算其中之一。但当我们试着交换这类信息,即给出或听取劝告时,世界

    瞬间就变成了一场杰瑞·斯普林格秀。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

    的箴言警句不仅徒劳无用,常常还是冒险行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坏事是如何发生的

    在对玻璃心有了基本了解后,一切讨论才刚刚开始。即便我们全副

    武装地身处归零地 ,想做到小心谨慎仍十分不易。我们究竟错在何

    处?我们错在细节。每时每刻,我们都得知道半路会杀出个什么样

    的“程咬金”。真正有用的是站在急诊室门外,问每个坐轮椅的人:“你

    怎么了?”好消息是,你无须这样做,因为研究人员已经替你搞清楚

    了。我们已经掌握了所有坏事的数据,可以联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来讨

    论。但是我们要说的远不止统计数据,还将谈谈每种情形下究竟是哪些

    细节让小心谨慎变得如此不容易做到。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你站在街角,等着绿灯准备过马路。你左

    右观望,发现两侧都没有车辆驶来。你有点儿不耐烦了。为何不直接走

    过去呢?即便你已经读过本书前面的内容,也知道应该小心。你充分考

    虑了可能的风险,该想的都想过了,这种情况下你有多大概率真的会犯

    错?事实证明,人们常常会犯错,而且方式层出不穷。假设此时是黄昏

    时分,汽车开始亮前灯,左侧两排车亮着灯,等待左转,它们对你没有

    影响。于是你走上人行道。然而右侧的车驶过来,司机还没来得及把车灯打开。你看不见他,他也看不见你,这辆车正以每小时45英里 的速

    度向你驶来。你已经在人行道上了,你们在最后一秒才发现彼此,司机

    急忙刹车,但一秒钟实在不足以阻止事故的发生。你或许已经留意路况

    了,但事实上你并不知道究竟要留意什么。你或许深思熟虑了,但不幸

    错估了风险。你或许猜到了开头,但没有猜中结尾。这也是你需要弄清

    细节、掌握常识,以理解思维的运作模式的原因。

    我们真的更安全了吗

    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将严肃地思考,这些(安全措施和忠告)真

    的能帮助人们摆脱轮椅和停尸房的命运吗?公益宣传片、宣传手册都看

    过了。很多人都已经行动起来,滔滔不绝地阐述安全理念以及加倍小心

    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致命伤害率已最大程

    度下降。然而,随着更多全新又危险的玩具和游戏的问世,或许我们所

    能做到的最佳程度,不过是保证一切处于合理的可控状态。在接下来的

    章节里,我希望能说服你们相信,这种理论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差不多

    就在100年前(20世纪的前10年),许多飞机试飞员都牺牲了生命,而

    当我们身处万米高空,吃着难吃的飞机餐超音速旅行时,你可曾想到,在过去10年中,美国的空难率几乎为零。但不知为什么,被有机健康食

    品包围着的我们,死亡率却越来越高。我们是否都尽可能地做到了小心

    小心再小心?相信我:还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在过去25年的职业生涯中,我都在努力让空难率降至历史新低。在

    业余时间里,我亲自测试了身边的每一样工具。我曾不慎从椅子和梯子

    上跌落。在我手里报废的自行车、摩托车、滑板车不止一辆。我也曾骨

    折,还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你也许会想,难道有心理学、医学、计

    算机科学博士背景的人也不能帮我摆脱困境吗?诚然,这是有帮助的。

    这些努力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这些完全可以避免的糟心事会降临在我头上。问题在于我把最后一步弄错了,我还在不遗余力地用本书知识

    机械地思考日常工作和生活。这就是最棘手的部分了。

    那么,该如何着手避免那些造成死亡的伤害?我得给你泼一盆冷水

    了:这根本不管用。本书不会鼓吹人财两全的策略。合上书之后也没有

    封底小测验让你答题赢取安全认证。看看图1中的趋势线,请记住受伤

    人数为什么一年年居高不下,每年的伤亡率前后相差无几。现在,我们

    再随便找一张反映人类其他想法或行为的趋势图。比如经济发展曲线图

    或聚酯纤维运动服的普及程度图。这些数据的趋势大同小异,都是某年

    陡然增高,接着有几年回落,之后再次上涨。至于我们正在讨论的安全

    问题,涉及某些稳定的(你也可以说是顽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变

    我们对小心谨慎的看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哪怕是最佳安全提示和发

    明,也不过是让人再多加小心。打破常规开发一种全新的加强安全的模

    式既不省时也不省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能够让图1中的

    趋势线再次波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如何更小心谨慎。这对所有人

    来说都是一场智力挑战——挑战人类未达完美的理性思维,用稍稍不同

    的视角审视日益复杂的世界。抬头看看天空吧。此时正有上千架飞机以

    嘲笑万有引力的姿态腾空而起。我们不过是要把菜刀磨得更快一些,出

    门去趟商店并毫发无损地回来。这是小菜一碟儿。

    我们将以不同的方式了解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但愿这会对我

    们的日常生活有所助益。

    这把赌注的风险可不低。仅就美国而言,每秒钟就有不止一人需要

    救治,其中约16是10岁以下的儿童。美国每天都有350人死于本可避免

    的伤害事故,其中17是不到5岁的孩子。你我早就该孤注一掷了。

    1. “Stride right into the street”: Norton, P. D. (2008). Fighting traffic: The dawn of the motor

    age in the American c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ited in Clive Thompson’s 2014 article

    When pedestrians ruled the streets, Smithsonian Magazine, December.

    http:www.smithsonianmag.cominnovationwhen-pedestrians-ruled-streets-180953396?no-ist.2. 1英尺=0.3048米。——编者注

    3. Gave the kids heroin: An over-the-counter children’s preparation of heroin was marketed by

    at least one drug company in the early 1900s but was changed to prescription statu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14 and then altogether banned in 1924. Edwards, J. (2011). Yes, Bayer promoted

    heroin for children—here are the ads that prove it. Business Insider, November 17.

    http:www.businessin sider.comyes-bayer-promoted-heroin-for-children-here-are-the-ads-that-

    prove-it-2011-11.

    4. Cars go even faster: The average horsepower of all cars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since

    the energy crisis of the late 1970s. See the 2016 report from the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 Highway Loss Data Institute: Vehicles are packing more horsepower, and that pushes up

    travel speeds. Status Report 51(5). http:www.iihs.orgiihssrstatusreportarticle5152.

    5. Skydiving popular as ever: Benedictus, L. (2016). Why are deadly extreme sports more

    popular than ever? The Guardian, August 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sport2016aug20why-are-deadly-extreme-sports-more-popular-

    than-ever.

    6. Sack of Constantinople: Crowley, R. (2005). 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New York: Hachette.

    7. Decca Records: The Beatles (2000). The Beatles Anthology. San Francisco:Chronicle

    Books.

    8. 归零地(ground zero),原意指核弹或导弹的爆炸点,“9·11”事件后引申为美国世贸

    中心废墟的代称。——译者注

    9. 1英里=1.609344千米。——编者注第二章 一心多用的妄想

    2014年5月,北达科他州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场事故。 一名年轻

    女性因撞上一辆停在路上违章掉头的SUV(运动型多功能车)而被控过

    失致人死亡罪。SUV上一名89岁的女性当场死亡。警察判断,事故发生

    时,肇事车约以每小时85英里的速度行驶,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车

    祸发生前司机曾踩刹车减速。为了弄清SUV为何没有紧急制动的痕迹,警察翻阅了肇事者的手机,发现车祸发生时,她的手机处于使用状态,她的脸书(Facebook)账号也处于登录状态。

    这种事屡见不鲜,这种人也常被认定为害群之马,他们鲁莽、没有

    责任心。回想我边开车边接电话的情形,我一心二用的时候能够避开突

    然在我前方停下的车辆吗?其实一点儿都不难想象。我估计这种因分心

    驾驶而引发的事故应该有上千起。数据佐证了我的判断。2014年,仅在

    美国本土,每天因为司机不专心而引发追尾的事故就致使1181人受伤。

    本章我们将探讨容易让我们受伤或容易伤及他人的第一个认知局

    限:经常高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自以为能够一心多用,或者全神贯注

    ——至少不会惹麻烦。然而,正如我们接下来将会领教到的,对任何事

    情而言,做到集中注意力远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我们无法一心二用

    你认为自己能够一边开车一边用智能手机吗?这样做的时候,你觉

    得能确保万无一失吗?你的眼睛无法同时看两个方向,以此类推,同时思考两件事似乎也是天方夜谭。如果采用来回切换模式呢?你低头瞟一

    眼手机,再抬头看看路况继续开车。你的注意力在挡风玻璃前方和手机

    屏幕之间徘徊,当然,你得尽可能少看手机,以免错过瞬息万变的路

    况。这办法听上去还说得过去,是不是?尽管听起来似乎可行,但如果

    真的这么做,就等于自掘坟墓。之前的死里逃生不过都是侥幸,并不代

    表可以高度分散注意力。

    这种侥幸心理从何而来?你或许会叫它一心多用,但心理学家称其

    为任务切换。

    无论在做什么,我们都会收集线索预测会发生什么。当前方车辆的

    刹车灯间歇地亮起时,这种异常其实就是在提示我们,前车司机将刹

    车,可能会在路面上留下一长串刹车痕迹,还可能说脏话。你看到一个

    蹒跚学步的小朋友在水池边晃来晃去,也许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但

    是,当我们的注意力需要在不同事情上来回切换时,这些小细节就会被

    忽视,它们附带的线索也会被忽视。若没有这些预先提示的小细节,当

    麻烦出现在眼前时,就总显得那么“突如其来”——比如一辆突然窜出来

    的SUV。

    当人们关注两件事时,缺失的可不仅仅是信息。人们会常常因为反

    应时间不足而丧命。一名惊慌失措的司机真的会等你发完短消息再猛踩

    刹车吗?当你抬头看的时候,很可能灾难已经发生了。在紧急关头,同

    时尝试关注几件事,往往会将人们置于所谓生物反应时间的极限——人

    脑面对某情境理清思绪并做出反应的最短时间。

    然而,试图同时关注两项任务所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当注意力

    从一项任务(比如用手机)回到另一项任务(比如开车)上时,你以为

    自己已经“回来了”,此时此刻你全神贯注地盯着路面。不幸的是,事与

    愿违。当你来回切换任务时,似乎有某种宿醉效应在作祟。注意力并非

    即时回归的,它需要花点儿时间才能重新开始。犹他大学的戴维·斯特

    雷耶(David Strayer)致力于研究在开车与使用电子设备之间切换注意力所造成的影响。斯特雷耶的研究发现,司机从一项干扰任务中完全恢

    复过来需要27秒之多。 斯特雷耶的研究还应该考虑到那些偏好在停车

    等红灯时看手机的司机。“我们发现,(刚切换回来的)前10秒,司机

    的注意力仍非常不集中,”斯特雷耶说,“即便你已经开过了那个十字路

    口,还是有可能犯下一些非常骇人的错误。”

    那么,注意力的宿醉效应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切换注意力就需

    要将近30秒钟?加利福尼亚圣荷西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克·范塞尔

    斯特(Mark Van Selst)说明了任务间的注意力切换不是它表现出来的

    那样,要复杂得多。他指出,两项任务间的切换就好比玩两种接抛球杂

    技。开车时,我们必须留心驾驶的动作、道路的名称以及身边的车辆。

    打电话时,我们得知道自己在跟谁说话,聊到什么内容,以及接下来要

    说什么,更别提使用某个(手机上的)应用程序,以及考虑该按哪个键

    的时候了。这就是问题所在。这两项任务的细节无法在脑海中并存。与

    能记住名字、生日以及怎么修水槽的长期记忆不同,当某项活动持续进

    行,如发短信或驾车时,发挥作用的是一套不同的记忆。这种记忆被称

    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能让人们更迅速地调出所需信息,但

    其存储量也相应更小。工作记忆并不能同时记住两项不同任务的所有细

    节。当切换任务时,你要把和任务相关的细节从工作记忆中清除,换成

    另一个任务的,而这需要时间。

    范塞尔斯特阐明了为何工作记忆中的细节互换如此耗时。“注意力

    很顽固。”范塞尔斯特说。据他的解释,即使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一项

    新任务上,之前任务的细节也无法立即被清除,为新任务腾出空间。范

    塞尔斯特指出,这未尝不是件好事。注意力的顽固性让我们即便在说重

    要的事情时打了三个喷嚏,又被在场的人关心了一遍之后,依然还能想

    起来刚刚要说什么。

    在两件事之间来回切换注意力,还会导致另一个你大概已经意识到

    但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如果你曾经做过一道智力题,让你指出两张看似完全一样的图片的一些细微差异,你就会知道这是一项多么艰巨

    的任务。这些测试题极好地说明了在你先看一张图片,扭头看看别的,再看第一张图片的过程中,你(的大脑)究竟做了些什么。如果你一直

    都盯着第一张图片看,发现了几处变化,这也就称不上智力测试题了。

    但当你的注意力不停转移时,想要发现不同之处就变得困难许多。心理

    学家丹·西蒙斯(Dan Simons)称之为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

    ,他与同事进行的多次试验证实,人人都有变化盲视的困扰。在一次试

    验中,西蒙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拦住一个毫不知情的陌生被试,向其问

    路。在此过程中,一队建筑工人抬着一扇门从他们两人中间穿过。当门

    横在二人之间时,一名建筑工人悄悄地替换了工作人员。在这个试验

    中,大多数被试都没有发现问路的人已是另外一个人。我向丹咨询关于

    父母在水池边照看孩子的问题。“我们认为,儿童溺水这类大事会自动

    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西蒙斯解释道,“但这是种可怕的错觉。”在他

    最广为人知的试验中,西蒙斯和他的同事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

    (Christopher Chabris)发现,半数被试都没有察觉到一名装扮成大猩猩

    的工作人员大摇大摆地从玩球的6名被试中间穿过。

    我们一点儿都不擅长一心多用。对大多数人而言,像个临时演员一

    样来回切换注意力着实不易。随便问一屋子的人谁自认为是一心多用的

    好手,我现在就敢打赌你会看到所有人都得意地举起手来。精神科医生

    戴维·格林菲尔德(David Greenfield)将这种认为自己能一心二用的执

    念称为多重作业妄想症。人们对自己能够同时处理两项任务究竟有多盲

    目自信?比如一边开车一边发短信?宾夕法尼亚伊丽莎白学院的迈克尔

    ·罗伊(Michael Roy)和迈克尔·利尔施(Michael Liersch)主持的调查

    研究 试图弄清这一点。让我们想象一下,开车时,你专注于路况,双

    手紧握方向盘,发现旁边车道上的司机正飞快地编辑短信,他小心翼翼

    地把手机压得很低,以防被警察抓到。罗伊和利尔施发现,让这位司机

    有如此不可饶恕行为的原因,在于他自以为具备独特而超乎常人的技

    能:可以边开车边发短信。你认为是发短信导致他的判断力下降,进而使他做出罔顾他人安全的行为,但是他会觉得,你之所以没有在开车时

    发短信,是因为你不具备这样的技能,无法像他一样一心多用。

    我们在一心多用方面的自信,不仅限于开车上,我们笃信自己在很

    多方面都可以多重作业。一项研究显示,企业每年因员工工作被电话、收发电子邮件或应付其他琐事打断而导致的生产损失高达6500亿美元。

    我们自以为能够在多项任务间游刃有余,但产能数据告诉我们完全不是

    这么回事儿。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注意力的局限性。威奇塔州立大学的研究

    人员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我们因开车而分心时,无法好好地发出

    一则短信。 范塞尔斯特一句话总结:“一心二用的结果就是一事无

    成。”

    影响注意力的因素

    假设我们决心要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上,比如路况、小孩或者任何

    需要我们全神贯注的事情。事实证明,这也同样不易。当我们试图保持

    专注时,总有些东西会跳出来捣乱。

    随时出现的干扰

    世界变化多端。即使我们渴望尽全力集中精神,干扰因素就是会不

    时地跳出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如电话铃声、孩子啼哭、东西碎了、警报骤响、旁人打断。而且,这些干扰因素还不像手机那样可以单纯地

    置之不理,你根本无处可逃。它们铺天盖地而来,让我们手足无措,我

    们仿佛站在网球场的中央,发球机把一打毛茸茸的黄色网球一股脑儿地

    砸过来。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难开启了有关注意力分散的研究计

    划,让人们开始寻求应对干扰因素的策略。1972年,正当东方航空401号航班抵达机场准备着陆时,机组人员

    注意到提示起落架展开异常的警示灯亮起。 身为一名飞行员,我必须

    承认,在没有起落架的情况下着陆简直就是一场噩梦。飞机在跑道上滑

    行,火花四溅,机组人员根本无法控制这个庞然大物在哪里停下来。于

    是,机组人员开始埋头处理起落架的问题。然而,正当他们的注意力全

    部集中在起落架上时,机组人员无意中切断了本应在人工检修的同时让

    飞机保持航行状态的自动飞行系统。飞机的高度开始缓慢而不易察觉地

    下降,逐渐直逼地面,驾驶舱内的三名机组人员都没有发现。在撞击发

    生前的几秒内,机长发现了海拔的骤降,喊道:“喂,怎么回事儿?”不

    到10秒钟,这架飞机就坠入佛罗里达大沼泽,机上176人中有101人丧

    生。

    这样的空难可谓空前。如今的飞行员都要遵守一整套干扰来临时管

    理注意力的守则。你将在下文中看到这些守则。

    不自知的神游

    独自一人驾车行驶在僻静且一望无际的高速公路上,你是否曾惊觉

    思绪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别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司机或者全世界

    只有你这么干。在最近的一项研究当中,我的同事马特·杨科(Matt

    Yanko)发现,在开阔道路上开车时,司机会有大把时间用于所谓神游

    (mind wandering) 或任务无关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有些

    心理学家会告诉你,这件事我们无能为力。心理学家乔纳森·斯莫尔伍

    德(Jonathan Smallwood)和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一直致

    力于探究思绪不宁这件事。 斯莫尔伍德和斯库勒通过试验发现,人人

    都会神游,而且乐此不疲。哈佛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除睡眠外,清醒状态下人们差不多要花一半的时间思考跟眼下毫不相关的事。 再

    强调一遍,此处并不特指自由散漫之人。我同斯库勒合作的研究也发

    现,没错,即便民航飞行员一心扎在蓝天白云当中,他们还是会神游。

    斯库勒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常常在不自知的情形下陷入神游。他早期的研究发现,人们在阅读时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眼睛一行一

    行地扫过文字,而脑袋根本在想别的事情。直到读完之后,人们做斯库

    勒提供的阅读理解小测验时才发现自己一问三不知。

    活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你或许会好奇,人类究竟是怎么存活下

    来的。斯莫尔伍德和斯库勒很快意识到神游亦有用处。神游会让头脑得

    到稍事休息,也提供了回顾生活点滴的绝好机会。神游的时候,你可以

    想想晚间休息的时候干点儿什么,或者做些明天孩子放学时谁去接孩子

    之类被心理学家称为自传式规划的构想。 神游让我们记起已忘却之

    事,例如预约的明天看牙。针对神游的研究发现,好主意通常都是发呆

    时想出来的。 被自己的思维弄得迷惑了吧?没有这些思维你才真会不

    知所措呢。

    当然,其代价也是不言而喻的。接二连三的研究表明,无法全心投

    入几乎会让人搞砸每件事情。最特别的一项调查要数法国的一支研究团

    队所做的研究, 研究人员在医院急诊室询问那些在车祸当中受伤的司

    机,车祸发生的刹那,他们是否处于神游状态。一半的受访司机给出了

    肯定的回答,其中18的人坦言他们脑子里闪过的尽是些包含“高度破坏

    性及干扰性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无论你盯着什么看,神游和分心一样都会不期而至。

    走神的时候,我们经历着被心理学家称为知觉分离的过程,此时眼睛和

    大脑仍各司其职,但彼此间没有沟通。即便你的眼睛盯着某件事物,大

    脑也不一定会全心全意地处理这个信息。

    劳心的注意力

    正如无法一直保持将杠铃举过头顶,我们也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保

    持在同一件事情上。心理能量的供给似乎是有限的,无论我们专心致志

    盯着路面车流还是泳池里的孩子,最终都会感到精疲力竭。这里还要再

    说一次,别妄想有一个经过千挑万选、训练有素又经验丰富的人会出来帮你。想都别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揭晓了。皇

    家空军发现,即便是最优秀的引航员也会在盯着雷达显示屏的时候,跟

    丢了潜艇。皇家空军请心理学家诺曼·麦克沃思(Norman Mackworth)

    帮他们厘清其中缘由。不久,麦克沃思的试验就揭开了谜底,当人们密

    切关注什么东西的时候,尤其是关注某些平凡无奇的事物时,即便是最

    专心致志的人也只能保持一小会儿高度集中。麦克沃思发现,我们全神

    贯注地投入某件事的能力在20~30分钟之后就开始减退。麦克沃思将这

    一现象命名为警戒衰退 。

    时至今日,警戒衰退已在许多需要人们保持关注的领域被广泛接

    受。我刚入行的时候,曾有幸造访世界上最繁忙的空中交通管制台之一

    ——芝加哥奥黑尔机场的塔台。记忆中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睡眼惺忪

    的航空管制员从雷达室步履蹒跚地走出来,嘴角还叼着一根未点燃的香

    烟。我问他连续工作多久了,他说25分钟而已。空管员换班如此之快的

    原因就在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会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身心俱疲。

    你要注意什么

    即使努力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件事上,也无法保证我们对于什么

    时候会出问题能了如指掌。保持注意力的难点之一就在于知道要注意什

    么。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有数年搜救经验的海滩救生员

    比工作不足一年的海滩救生员甄别出溺水者的概率高5倍。 研究人员

    记录了救生员注视的方向以及注视的时长,他们发现,无论年纪、资

    历,大多数救生员都使用相同的基本搜寻模式。若要说救生员当中的资

    深者有什么高明之处,那就在于他们能够更敏锐地甄别出水面上那些细

    微的差异,学界称之为“提取信息的水准之差”。经验丰富的救生员判断

    险况的思维过程不得而知,他们似乎就是能更容易一眼看透问题出在哪

    里。如何更加专注

    我们相信大脑中自有一套视觉、听觉和动觉层面的侦察系统在一刻

    不停地运转。要真是如此,就万事大吉了。但愿读到此处的你已经明

    白,远没有这么简单。集中注意力绝非易事,但凡我们转个头、打个喷

    嚏或者走个神的工夫,哪怕老老实实什么都没干,麻烦都会趁机找上门

    来。我们无法将注意力同时放在两件事情上。我们的注意力也无法长时

    间集中于同一件事情上,因为我们会疲倦、会神游或者被突如其来的干

    扰打断思绪。而且,在集中注意力方面,再卓越的天资,再专业的训

    练,再老到的经验似乎都无济于事。先别急着谢我。因为我确实还有些

    好消息要告诉你,我们是有办法克服这些弱点的。

    承认集中注意力很难

    更好、更现实的第一步就是先停止幻想自己能集中注意力,因为我

    们根本做不到。不信你去问问民航飞行员,他们是否出现过注意力无法

    集中的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坦然说是。航空公司如今都会对飞行员进

    行“驾驶舱监控”培训。没错,就是成年人(像小朋友一样)上注意力训

    练课。他们学到的第一课就是了解集中注意力有多么困难,注意力有可

    能让你浮想联翩,导致状况百出。这些民航飞行员与站在桥头只顾自拍

    差一步就跌入水中的游客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飞行员清楚他们的

    注意力是有局限性的。

    在重要的事上,千万别一心二用

    多重作业(multitask)一词于2003年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辞典》。

    我想问的是:这个词什么时候才能被踢出去?或编者至少能修改一下定

    义,标明并没有多重作业这回事儿?对一心多用的执念就是大家最大的

    氪星石之一。

    寻求帮助如果你要在城市的一端看医生,而你家小孩的门诊约在城市的另一

    头,你该怎么办?你知道自己分身乏术,但可以请一名司机来接小孩。

    各自分工,问题解决。注意力亦是如此。

    1972年佛罗里达大沼泽发生骇人空难之后,民航飞行员也采取了这

    套方法。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起落架警示灯亮起的那个情境。若采用当今

    的干扰应对术,两名飞行员都会立刻意识到这一机械问题很可能会吸引

    他们的注意力。如此一来,机组成员将会分出一部分注意力进行分工并

    决定谁负责什么。机长或许会说他将负责解决起落架的问题,与此同

    时,请副机长继续驾机航行。宣布这项计划之后,机长会对副机长

    说“飞机交给你了”之类的话,副机长回答说“看我的吧”。这时候,他们

    就得很多人同时盯着并负责所有重要的方面。请不要忘记我们实行上述

    步骤的缘由。因为航空业从业者都明白,人类一心多用的本事糟糕透

    顶。

    那么,你还敢一边照看着在水池边戏水的孩子,一边听朋友聊她的

    新网友吗?她只看过对方个人主页上的头像,你不得不提醒她前三次网

    友会面的结局都不尽如人意。看起来似乎可行,但其实不然。你以为自

    己投入其中了,而事实上并没有。你会看不到警示标志。再次把注意力

    转回泳池上也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搞清楚状况。至少得花上些许工夫,你

    才能完全反应过来,但在水池边陪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时间让你反应。

    你需要请别人帮忙照看小孩。关注儿童安全的全球儿童安全组织 网站

    上有“水域监看”卡,家长可以轮流看护水池里的孩子,就像白金汉宫门

    前的卫兵换岗或驾驶舱内飞行员换班一样。谁拿着卡片谁就得负责专心

    看好小孩。

    确定优先级

    有些时候,身边没有其他人可以求助,一切都得自己应付。飞行员

    都谙熟的一项技能,用老话说就是“凡事有轻重缓急”。这涉及优先处理

    某些事情,把其他事情推后。我们总是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让不那么要紧的等一等。以航空业为例,可以采用一套简单的优先排序方案:“飞

    行第一,导航第二,沟通第三。”这意味着首先要保证飞机飞起来。当

    一切尽在掌控时,才能做另外两件事情。但是,难道导航不重要吗?当

    然,这是第二要紧的事情。一旦飞机失去控制,没人能管得了它是坠落

    在爱达荷州的东部还是怀俄明州的西部。总而言之,先保证飞机在空中

    飞,别让它掉到任何地方。当你被要求同时做两件事时,要敢于承认你

    无能为力。先选一件来做,再做另一件。你该听朋友的故事还是顾好水

    池边的孩子?这由你决定。不过只能择其一,可别贪多。

    注意力要用在刀刃上

    生活并非时刻都处在紧急关头。相比之下,有些事情更值得投入注

    意力。这些乌鸦嘴的心理学家并没有说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是说人

    们无法每时每刻对每件事都集中注意力。那么,为何不在最关键的时刻

    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呢?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何时最关键?什

    么事最重要?答案将会因时因事而异,这也将是本书后半部分要详细探

    究的。

    这就是现实。集中注意力?别逗了,人们不擅长这个。那怎么保证

    我们一天到晚都安然无恙?我们开始认识到一心多用是妄想,甚至在被

    某些干扰打断之前,对同一件事情都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我们会疲

    劳,或者干脆放空神游。我们必须调动身边一切资源,比如请别人来帮

    忙。还要预料到坏事会在何时、何地降临,并准确无误地关注它。对干

    扰因素的警惕也是必要的,还得有一套计划应对其引发的不良后果。对

    于人类注意力的局限性,丹·西蒙斯似乎并不太担心。他也认为了解人

    类怎么克服这种局限性更为重要,“真正的危险在于对自我局限的误

    判”。

    现在,来看看让我们倒在不幸事件枪口下的第二项认知局限吧。事

    实证明,即便百分之百地专注于眼前,我们还是有可能把事情搞砸。1. North Dakota highway crash: Reported in USA Today (2014), Cops: N.D. driver in fatal

    85-mph crash was on Facebook, September 5.

    http: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20140904dakota-fatal-crash-facebook15101331.

    2. Distracted-driving crash injuries per day: U.S. crash data from www.distr action.gov.

    3. Twenty-seven seconds to fully recover: Strayer, D., Cooper, J.M., Turrill, J.,Coleman, J.R.,Hopman, R.J. (2015). The Smartphone and the Driver’s Cognitive Workload: A Comparison of

    Apple, Google, and Microsoft’s Intelligent Personal Assistants. AAA Foundation for Traffic

    Safety. https:www.aaafoundation.orgsitesdefaultfilesstrayerIIIa_FINALREPORT.pdf

    4. Change blindness: Read about Simons’s famous experiments in the book The Invisible

    Gorilla, written with colleague Christopher Chabris, or watch the videos online at

    www.theinvisiblegorilla.com.

    5. Roy and Liersch’s study: Roy, M. M., and Liersch, M. J. (2014). I am a better driver than

    you think: Examining self-enhancement for driving ability.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3(8), 1648–1659.

    6. Texting suffers while driving: He, J., Chaparro, A., Wu, X., Crandall, J., and Ellis, J.

    (2015). Mutual interferences of driving and texting performa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 52, 115–123.

    7. Eastern Air Lines Flight 401 crash: All U.S. airline crashes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and their final reports are always available online for free. Search

    for Report Number NTSB-AAR-73-14. It’ll pop right up.

    8. Mind wandering while driving: Yanko, M. R., and Spalek, T. M. (2014). Driving with the

    wandering mind: The effect that mind-wandering has on driving performance. Human Factors

    56(2), 260–269.

    9. The restless mind: Smallwood, J., and Schooler, J. W. (2006). The restless min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6), 946–958.

    10. Half our waking lives mind wandering: Killingsworth and Gilbert started quite a debate

    with this paper. Killingsworth, M. A., and Gilbert, D. T. (2010).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Science 330, 932.

    11. Mind wandering while flying: Yes, we all do it. Learn to fly and you’ll do it, too.Casner, S.

    M., and Schooler, J. W. (2014). Thoughts in flight: Automation use and pilots’ task-related and

    task-unrelated thought. Human Factors 56(3), 433–442.

    12.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autobiographical planning: Baird, B., Smallwood, J., and

    Schooler, J. W. (2011). Back to the future: Autobiographical planning and the functionality of

    mind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4), 1604–1611.13. Mind wandering and creativity: Baird, B., Smallwood, J., Mrazek, M. D., et al.(2012).

    Inspired by distraction: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creative incuba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117–1122.

    14. French car crash study: Galéra, C., Orriols, L., M’Bailara, K., et al. (2012).Mind wandering

    and driving: responsibility case-control stud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45, e8105.

    15. Vigilance decrement: Mackworth, N. H. (1948). The breakdown of vigilance during

    prolonged visual search.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1), 6–21.

    16. Experienced lifeguards: Page, J., Bates, V., Long, G., Dawes, P., and Tipton, M.(2011).

    Beach lifeguards: Visual search patterns, detection rates and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Ophthalmic and Physiological Optics 31, 216–224.

    17. Safe Kids Worldwide: The water watcher card and many other tips can be found at

    www.safekids.orgother-resourcewater-watcher-card.第三章 人人都会犯错

    1964年10月25日,橄榄球全明星选拔赛中,防守队员吉姆·马歇尔

    (Jim Marshall)抓住了对手旧金山49人队的一次失误。马歇尔是以“紫

    色食人魔”著称的明尼苏达维京人队的防守队员,后来两度打进明星

    碗、四次晋级超级碗。马歇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救起球狂奔。在跑向

    达阵区的途中,他曾三次转头回望,发现49人队的队员在徒劳地追赶

    他。马歇尔的速度和体格都是公认的一流,对手很难从后面追上他,总

    得试试吧,但等对手跑到那儿,他早就没影儿了。

    但是,由于一个不同寻常的原因,49人队在这场比赛中还是有些希

    望的:马歇尔跑反了。包括电台的体育评论员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发现

    马歇尔正一路狂奔向己方的达阵区。每个人都注意到了,除了马歇尔。

    队友纷纷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在马歇尔身后。只要球还在马歇尔手里,队友能及时追上他,就还来得及扭转乾坤。然而,马歇尔坚信胜利就在

    眼前,他一跑入己方的达阵区就立刻掷球,替对手赢了两分的安全得

    分。

    一个如此有天赋、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人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失

    误?就像我们已经知道的,你是新手、专家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水准

    都无所谓。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绝对不会把事情弄糟。

    本章中,我们要讨论第二个认知局限:让我们犯错的认知局限。训

    练、增进技能和积累经验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某些犯下的错误,但

    无法杜绝犯错。先把那些偶发的糗事、口误和失态放在一边。我们将学

    会如何在任何情形下都骄傲地宣布,我们在一天中可能会犯下一些错

    误,但我们会把事情做完,然后安然无恙地度过这一天。倒错:在擅长的领域犯错

    说话和走路这类事,我们都相当擅长吧?但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舌头

    打结的经历,发错某个词的音,或者把两个音节弄混了,比如把“fight

    the liar”(痛打骗子)说成“light the fire”(火烧裤子)?你是否曾在平整

    的人行道上被绊倒过?心理学家将这些错误称为倒错。倒错会发生在那

    些人们之前已经做了千万次,早已烂熟于心的事情上,比如说话、走路

    或跑向触手可及的桂冠。你可能会好奇,人为何还会在这些终其一生都

    在做的事情上犯错。然而,太过得心应手恰恰就是人们会出现倒错的主

    要原因之一。

    掌握某件事并多次练习之后,人便会具有自动节律性。一项技能不

    再需要更多意识层面的思考和持续地投入注意力来执行时,就会进入自

    动化阶段,即成为下意识的反应。自动节律性让我们熟能生巧,做事更

    高效也更省力。自动节律性让我们看起来像个轻车熟路的老手。初学者

    还在摸索说明书的时候,行家一拽拉绳就启动了链锯机。人们纷纷叫

    好,又对屡试屡败但越挫越勇的可怜虫报以同情。然而,事实证明,那

    种看起来驾轻就熟的专家式表现,仿佛不用过脑子似的,正是滋生错误

    的温床。

    拿菜刀、活络扳手或仅仅是走在人行道上的时候,人都会发生倒

    错,这还只是些简单的动作。人类倒错的表现似乎涉及方方面面,即使

    最按部就班的日常操作也难逃其魔掌。心理学家唐·诺曼(Don

    Norman)和詹姆斯·里森(James Reason)收集了数百个倒错的案例,并将它们分类。 比如,一名学生慢跑完回家,脱掉汗津津的上衣,转

    手就扔进了马桶。人们有时候会把两个动作混在一起,像是把牛奶放进

    柜子,把麦片放入冰箱之类的。丢三落四是人们常犯的另一种错误,比

    如将锅放在炉子上时,丢了些通心粉进去,却因为忘了加水而锅里冒烟

    或发生火灾。有时候人们还会在本来竭力避开的事情上出现倒错,不想

    做反而做了。你是不是曾绘声绘色地跟别人描述一场充满惊喜的生日聚会,但就是忘了说谁是寿星?

    通过培训、演练和积累经验来避免这类错误,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可惜想法太天真了。如果前面橄榄球比赛的例子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

    请试想要是倒错发生在驾驶着客机的飞行员身上,结果会如何?在降落

    的途中,机长在副机长耳边低语:“减速,襟翼15(度)。”这项指令意

    在让副机长放下起落架的手柄,并且将襟翼手杆固定在15度的位置。但

    此时,起落架展开之后,副机长没有握住襟翼手柄,而是拉起了二号引

    擎的燃油杆。于是,不像你在降落时常见的那样,襟翼会从机翼后面伸

    出来,这一操作直接关掉了飞机的右侧引擎。在飞行途中,在数千英尺

    的高空之上载着上百名乘客,你知道当一台发动机喷射出2.5万磅 的

    推力而另一台的推力为0时,意味着什么吗?飞机将会侧翻并螺旋坠

    地。副机长很快意识到了他的失误,并迅速把燃油杆切换到开的状态。

    机组成员都屏息凝神地等待引擎重启并恢复稳定运行。这架飞机的进场

    姿态、速度和路径都一切如常。它安然无恙地降落了,客舱内甚至无人

    知晓这段小插曲。整个事件中无人渎职。就像你说话时舌头会不听使

    唤,煮通心粉时会忘记加水一样,这些倒错就是会出现在人们能够全力

    掌握的事情上。

    关于飞行失误,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人们设计出来的复杂机械恰

    恰放大了倒错的后果。2.5万年前,如果某人不慎错拿了一根树枝而不

    是一根香蕉,别人会嘲笑他,因为树枝填不饱肚子。换到今天,香蕉就

    相当于这架飞机上的襟翼手柄,树枝就是切断喷气式发动机的燃油杆,座舱内的上百名乘客无一人会觉得把这两样弄混有什么可笑的。

    不要忘了还有记忆方面的倒错。我们都知道,我们对昨日、几个月

    前或者数年之前事件的记忆不怎么牢靠。若没有定期激活,记忆便会逐

    渐消退,这是正常现象。我们本就该握住眼前的东西,其他的就随风去

    吧。然而,不断给我们带来麻烦的记忆倒错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前瞻性记

    忆(prospective memory) :试图记住将来要做的事。历经几十年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并不擅长前瞻性记忆。典型的心理试验会要求

    被试记住在指定时间做某事。不必说,大多数人都忘得一干二净。因

    此,工作人员试图给被试一些提示。如果我提醒你说,记得10分钟之后

    给你的医生打电话,怎么样?这个提前10分钟的提示有多大概率能让你

    按时拿起听筒?研究证明,10分钟提醒收效甚微。我们在“记忆未来”方

    面的问题根深蒂固。但是,如果给你提前5分钟的提示又会如何呢?如

    果提前1分钟呢?可能也无济于事。哪怕仅提前几秒钟,还是有很多被

    试记不住。是的,人类卓越非凡的头脑就是会迅速地转向下一件事而把

    前一件事忘得干干净净。每天都有司机在红灯前刹车不及时,把车向后

    倒几英尺,却忘记换回前进挡。绿灯一亮,他们又一脚油门踩下去,随

    着一声巨响,前车结结实实地和后车撞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讨论,在使用工具、厨具,照看孩子,服用药

    物,开车与过马路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五花八门的倒错。尽管没人做得

    到杜绝失误,但我们还是可以学习如何避免受其所害。在此之前,先来

    看看另一种我们易犯的错误。

    失策:一知半解的时候会犯错

    1999年秋天之后,似乎全世界都在买互联网行业的股票,我也觉得

    是时候加入其中了。于是,我在一只股票上一口气砸了4000美元,于我

    而言这绝对是一笔巨资,我确信自己很快就能坐进私人飞机的驾驶舱

    了。结果我投的这家公司半年后就倒闭了,最终我的股票价值还不到

    100美元。现在回想起来,事实上我当初对投资完全没有概念,因此,这个错误也不同于之前谈到的倒错。我并没有因为在取信的路上失足滑

    倒而丢了一张4000美元的支票(倒真希望如此),也没有填错支票。整

    个错误都是我自己犯下的,也正是我不遗余力地让它持续下去。心理学

    家将这类错误命名为失策,完美地展现了它的愚蠢。不同于熟练产生的倒错,失策通常源于对即将要做之事的一知半

    解。失策的后果往往比倒错要严重得多。失策可能会酿成大祸。当你拿

    起一把崭新的火药钉枪,发现每个部件都一目了然的时候,你决定立即

    开枪;当你萌生出要投资一只股票的念头,却没有向任何人咨询过这是

    不是个好主意的时候,多半就会失策。

    在自己搞不清状况但假设有其他人懂行的情况下,人也会失策。我

    们后面会介绍病人可能会误服中毒剂量的药物,因为拿药给他们的专业

    人士身着白大褂且胸前挂着名牌。司机会跟着GPS(全球定位系统)导

    航仪的指示把车开下悬崖。约瑟夫·哈里南(Joseph Hallinan)的著作

    《错觉》(Why We Make Mistakes)中讲述了一群自称治安维持会会员

    的人袭击南威尔士州一名儿科医生住宅及诊所的故事。这名专业的儿童

    治疗师究竟做了什么招致如此对待?原来,那群治安员受到误导,把

    pediatrician(儿科医生)和pedophile(恋童癖者)两个词弄混了,他们

    还以为自己维持了正义呢。

    大家总倾向于把失策归因于愚蠢。反驳这个理论实在太容易了。在

    一项针对门萨协会(Mensa,唯有智商测验分数达到天才级的人才获准

    加入的俱乐部) 成员的调查中,一名研究人员发现,居然有44%的成

    员相信占星术,51%的人相信生理节律 ,另有56%的成员称他们相信

    有外星人曾造访地球。迄今为止,无论占星术还是生理节律都尚未得到

    任何科学证据的证实,但这似乎还不足以说服半数天才。诺贝尔物理学

    奖得主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在其著作《夸克与美洲豹》

    (The Quark and the Jaguar)中讲述了他和同事翻山越岭进入火山口湖

    的经历。他们发现了一个早上登山时没有见过的码头。两个人宁愿相信

    码头是当天稍早些时候刚刚建起来的,也不愿想一下是不是走错了路

    (事实上他们就是走错路了)。别忘了,这些人可不光是天才,而且是

    超级天才。

    有关伤害的统计数据反映出,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人们确信明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是会犯一些低级却常常难以察觉的错误。当吉姆·马

    歇尔误入己方达阵区后,他还是有机会掉头往回跑的。那颗球并非不小

    心脱手落地的,分明是被他主动扔出去的。

    我们不想承认自己犯错

    问题并不仅仅是倒错和失策,当犯错时,我们还羞于接纳错误并吸

    取教训。毕竟,犯错挺令人难堪的。

    我们对错误的反应似乎完全取决于犯错的人是谁。当别人犯错时,我们总会埋怨他们,嘲笑他们,呵斥他们,炒他们的鱿鱼,或者将其痛

    批一顿后再扫地出门,而非试图从错误中汲取哪怕一丝教训。我们常常

    幸灾乐祸,把这些错误当成茶余饭后的八卦。有些人倾尽笔墨调侃别人

    犯下的错,仅为找乐子。

    当我们自己犯错时,一切都不同了。当我们犯错时,我们会佯装未

    发现、不予理睬、矢口否认,即便承认“错误确实发生了”,也会怪罪到

    别人身上,或干脆扔到一边视而不见。凯瑟琳·舒尔茨(Kathryn

    Schulz)在《我们为什么会犯错》(Being Wrong)一书中写道:“作为

    文明人类的我们,甚至连‘我错了’三个字都不会说。”最接近的替代语莫

    过于“我错了,但是……”,可之后“我们会给出一堆天花乱坠的借口,来解释为什么错误并非出在自己身上”。而且,我们越自以为是,自尊

    心就越强,就越容易为自己搞砸的事情辩护。 这使得我们最梦寐以求

    的学习和进步大受阻碍。

    如何发现、减少和补救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论你是谁,能力多么强,经验多么丰富,抑或多么训练有素,有时候你还是会把事情搞砸,谁也无力回天。那现

    在该怎么办呢?

    接纳:人人都会犯错

    我们都没有变成大傻瓜。若一定要说有什么变化,就是我们比过去

    更好了。然而,我们依旧还是人,犯错是人之本性。一旦我们接受人人

    都会犯错,偶尔还“故意”把事情搞砸的设定,情况便会好得多。下个错

    误没准儿正在转角处等着你呢。有关犯错的感悟,我最喜欢一名飞行员

    的话,他在亚特兰大机场降错了滑行道。接到塔台的呼叫后,这名飞行

    员冲着麦克风嚷道:“我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犯错误……我不喜欢你的

    态度。”诚然,他有点太暴躁了,但是他的自我意识相当令人敬佩。

    减少犯错的方法

    尽管我们无法杜绝犯错,但可以试着减少它们发生的概率。之前讨

    论过的一些错误,其实常常是能够被我们避免的。

    提醒被视为一种有效地避免遗忘的手段。我长期服用一种处方药。

    过去我总是忘记在晨间服药。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变得越

    来越严重。现在我甚至连10分钟之后要做或不要做的事情都记不住了。

    于是,我试着这么做:每晚睡前刷牙时,我把药瓶放在置物架最靠前的

    位置。早上服药后,我再把药瓶放到架子的最里面。现在,如果我不确

    定早上有没有吃过药,只要打开置物架的柜门,看看药瓶是不是待在最

    里面就知道了。我也犯过等红灯时挂倒挡的错误。现在,我倒车之后会

    提醒自己:“现在挂的是倒挡。”并且我的手一刻也不离开换挡杆,直到

    换回前进挡为止。因为我知道要是不用这套方法,这种错误还是会一犯

    再犯。

    检查清单是另一种提醒方式——一种避免跳步或次序混乱的绝招。

    因为检查清单众所周知的对抗日常性倒错的有效性,它被强制写入飞行

    员守则,并已实行多年。现今,它已被扩展到某些医疗专业的操作当中。

    提醒系统的终极版被设计大师唐·诺曼称为强制功能(forcing

    function),即日语中的错误校对(poka-yoke)。强制功能让犯错无可

    乘之机。如果你不想在开车上班的路上才想起来忘记带文件,可以提前

    把车钥匙放在那个文件夹的上面。

    请养成简化一切的习惯。复杂的计划总是环环相扣的,前一步的完

    成度决定着下一步怎么走,而且会被别人的所作所为影响,最终会酿成

    悲剧还是沦为笑柄都只在一念之间。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看到,医

    生开完的处方笺常常要经10多名医护人员的手才能真正被交到病人手

    里。这样便有10倍的概率导致人为错误,如此看来,医疗事故频发也就

    不足为怪了。任何事情但凡涉及个人安危,听上去很复杂的时候,你就

    要琢磨有没有简单一点儿的办法。

    少犯错误就更难了。这通常要求你储备一些能够帮你发现思维误区

    的知识。坐飞机的时候你会全程系着安全带吗? 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

    样做,一旦坠机,那根小布条真的能救命吗?它甚至连肩带都没有。但

    是,不系腰式安全带犯的一个典型错误就是忘记了一种情况——飞机遇

    到气流后颠簸。这种情况可能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有时候还会相当

    严重。我们每年都会看到只要系紧安全带就能避免的前肢和脊柱受伤的

    例子。正如我们稍后会讲到的,一旦空难发生,安全带确实能救命。避

    免犯与安全相关错误的办法,是更深入地了解思维的脆弱性以及世界的

    运作机制。

    发现你犯的错误

    对抗错误的下一道防线是抓住并解决它们,或至少在失控之前及时

    发现它们。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如何?詹姆斯·里森回顾了几个错误检测

    率的研究,发现在日常表现中,人们能够娴熟地捕捉到自身约85%的倒

    错。这相当不错了,但还是存在着15%的问题,那都是较难被发现的错误。当我们犯这些错误的时候,可能还自我感觉良好呢。因此,我们往

    往需要花些时间,或请别人帮忙指出这些错误。

    或许是旁观者清的缘故。那位说自己每隔两三分钟就犯一次错的飞

    行员并非个例。这本书一直都在告诉你飞机驾驶舱里人们犯错的频率何

    其惊人。这就是要配置两名飞行员的原因,一人负责“操控飞行”,一人

    负责“监控飞行”,也可以说,一名飞行员“负责”犯错误,另一名“负

    责”发现这些错误。效果如何呢?过去10年中,美国有近一亿旅客乘坐

    民航飞机出行,致人罹难的空难事故仅有一次。

    另一个发现错误的好办法,就是了解什么时候最容易犯错。你现在

    已经知道想要记住未来将做之事多么不易。当有人提醒你一小时之后的

    安排,你的脑海里就定了一个闹钟。试几次你就会发现,问题不在于遗

    忘,而在于时机。

    补救错误

    现在你知道,人们做出像是切胡萝卜或前后脚走路这种人类已经相

    当娴熟的动作时常会发生倒错。每年都有人切菜时切到手指,因走路走

    得太靠边而误入机动车道,和轿车、卡车、巴士车来一次亲密接触。这

    些事情给人们的教训是,倒错和失策应该是应急备案的一部分,哪怕你

    只是在做煮饭或散步这样简单的活动。你将会了解到如何预见意外的发

    生,并在灾难降临前避免它出现。我在美国国家宇航局工作时的同事埃

    弗里特·帕尔默(Everett Palmer)喜欢用容错度来形容犯错是可接受

    的,只要届时你有弥补错误的备案这一概念。在后面的一章中,我们将

    了解到,用锋利的菜刀切胡萝卜时,与其一刀剁下去,不如刀口贴着胡

    萝卜的边缘切。胡萝卜的边缘又有什么呢?像你的四根指尖这样重要的

    东西吗?如果是的,那么或许我们应该把指头蜷起来。这样,当日常性

    的倒错发生时,就不会酿成大祸。

    连吉姆·马歇尔都知道怎么保持在容错度以内。在他有名的过失事件之前,马歇尔一击擒杀了49人队的一名四分卫,橄榄球就宛如香槟的

    瓶塞一样从对方手里飞了出去。马歇尔退出球坛后,“紫色食人魔”依然

    后继有人,又上演了一次触地球让对方得分。在之前领先7分的情况

    下,马歇尔的2分失误让他们还有5分的优势。而且,马歇尔和队友最终

    还是以27:22获胜。马歇尔并没有犯错。他恰恰向我们证明了怎么做是

    对的。

    一旦你习惯于考虑偶然的犯错,很多事情就将安全无虞——即使乍

    一看,这似乎是一种疯狂而危险的想法。当然,你或许想画出一条泾渭

    分明的线。有些东西看起来实在太危险了,犯错的可能性实在太大了。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给那些看起来还不错、高效又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多

    机会,并看清优劣?这对我们来说,谈何容易?

    1. Don Norman and James Reason: Don Norman’s classic paper about slips is Norman, D. A.

    (1981). Categorization of action slips. Psychological Review 88(1), 1–5. Two books about

    human error, including many entertaining examples, are Norman’s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2013; New York: Basic Books) and Reason’s classic Human Error (19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1磅=0.4536公斤。——编者注

    3. Prospective memory performance: Dismukes, R. K. (2012). Prospective memory in

    workplace and everyday situ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 215–220.

    4. Mensa: Stanovich, K. E. (1993). Dysrationalia: A new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8), 501–515.

    5. 生理节律,发端于19世纪,延续到20世纪初,其研究以观察法为主,旨在描述人类

    的身体、情感及智力的假想周期。

    6. Self-esteem and defensiveness: Heatherton, T. F., and Vohs, K. D. (2000). Interpersonal

    evaluations following threats to self: Role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725–736.

    7. Checklist use in medicine: Gawande, A. (2009).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New York: Holt.

    8. Catching our own slips: James Reason reports this and many other of his own research

    results in his book Human Error (19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Errors made in airline cockpit: Dismukes, R. K. (2009). Human error in aviation.Abingdon-on-Thames, UK: Routledge.第四章 被低估的风险

    1991年的圣诞节,佛罗里达州的一家报纸报道了一名45岁的女性于

    两天前在一场空难中丧生的消息。 这名女士是拥有认证资格的飞行

    员,一直在资深飞行教练员、本机机主的陪同下驾驶这架小飞机。官方

    的空难调查报告称:“我们目前认为飞机曾经历了空中解体,而且一些

    证据显示,坠机前机身是以盘旋姿态下降的。”

    机舱里坐着两名合格飞行员的证词,让专攻产品缺陷诉讼的代理律

    师为之一振,准备大干一场。但是,空难调查仍在继续。检查了坠机现

    场之后,调查人员推断两名飞行员都没有系安全带或者安全绳。更奇怪

    的是,两名罹难者被发现时都衣不蔽体。钝力将衣物撕破的情况并不常

    见,调查人员也找不到任何证据来支持这种解释。死者的拉链和皮带都

    没有被撕扯或摧毁的痕迹,仿佛两名飞行员的衣服早在坠机前就被脱掉

    了。调查人员还发现,教练员的座椅完全处于后仰的状态。

    本章我们将讨论让我们暴露在意外伤害之中的第三个认知局限:不

    正确地看待风险。冒险是藏在我们心底的小恶魔。冒险让我们能够成就

    前人未竟之业,而且冒险给这个过程增添了一丝趣味。哪怕你生性保守

    谨慎,也要铭记冒险是不可取的。为了避险,就得待在家里足不出户?

    其实在家反而更容易受伤,所以你已经在冒最大的风险了。保障安全的

    关键在于了解我们对风险的态度,以及我们是固执己见还是会有所转

    变,甚至对最聪明、最老练、憧憬最多又圆滑世故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理应能避开的险境?心理学界已经找出了几种原

    因:

    · 对风险的无知· 心存侥幸

    · 寻求短暂疯狂

    · 被情绪左右

    · 效仿他人

    · 收益大于风险

    对风险一无所知

    那么,一边开飞机一边做爱的概率到底有多大?之后还能活着到处

    显摆的人又有多少?接下来我将让你收集自己的调查数据。每次跟开小

    飞机的人聊天时,都请打听一下他们是否加入过空中高潮俱乐部。问过

    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项活动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普遍得多。事实上,有些

    飞行员听到这种问题会觉得你实在太天真。此番调查之后,你将会发

    现,很多人都侥幸成功了。事实上,对风险的判断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

    单。

    我们遭遇车祸的概率又是多大呢?在海里游泳时溺水的概率呢?一

    项又一项的研究表明,哪怕是日常活动,我们也对这些数字毫无概念。

    在另一项研究中,被试被要求判断哪种情形相较之下更加危险,选项包

    括车祸、火灾、枪击和龙卷风。研究再一次证实,人们身陷数据的旋涡

    中,而且大部分数据还是错误的。然而,我们每天都面对着有关风险的

    决策。那么,如果不参考真实的数据,还能凭借什么做出决策呢?

    假设某人邀请我和我的小女儿周末去划船。首先,我得调出脑子里

    所有与划船相关的印象。激流勇进,白浪拍崖,宛如鲤鱼跳龙门一样惊

    险刺激。这么一想,“我才不去呢,门儿都没有”。但是,如果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另一幅景象:静谧的清晨,在河塘里划着小船,周围几只鸭子

    静静地游来游去。我对划船的看法可能会大相径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儿?在缺乏事实基础的情况下,人们会参考一些特定案例中已知的内

    容,来决定到底要不要冒险。当我要决定该不该带女儿去划船的时候,究竟有哪些相关的安全事项是我必须了解的?一条都没有!迄今为止,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我试着做出明智之举,但我了解的信息远

    远不够。

    那么,我们从哪里才能了解到有关日常风险的知识呢?大部分来自

    日常生活的积累,有些也来源于书本和舆论,当然还有电视媒介的传

    播。新闻节目要报道能吸引受众的故事。 人们辛苦一天,回家窝在沙

    发上,真的会想听新闻主播滔滔不绝地讲人们有多大概率从屋顶上摔下

    来吗?当然不会。人从屋顶上摔下来的画面才足以吸引他们。抛开统计

    数据不谈,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分析,我们才知道我们听到的尽是偏

    见。惊悚上电视,见血上头条。这就是父母对人贩子、匪徒和恐怖袭击

    诚惶诚恐,却在美国(平均)每天都有一名儿童溺水的情况下,放心大

    胆、悠然自得地读书看报,偶尔瞥一眼在泳池里玩的孩子。

    单纯依靠背诵安全须知的另一个隐患在于,我们对风险的了解仅限

    于某种特定情境。人们的记忆力有个怪毛病,罕见而不寻常的故事总是

    最让人记忆犹新。当回想起某项冒险活动的骇人后果时,我们更倾向于

    立刻逃开,哪怕这种后果真正降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9·11”事件之

    后,航空运输量一下子跌至历史新低。 人们宁愿开车也不想乘飞机。

    毕竟,鉴于刚刚发生的噩梦,飞行实在太恐怖了。而可悲的事实是,在

    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数远远高于乘民航客机死于空难的人数(在2001

    年,除“9·11”事件外,美国仅发生了一起坠机事故)。

    那么,在划船过程中受伤的概率究竟是多少呢? 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玩激流勇进的人有13的概率要去急诊室报到。 统计资料显示,只要你不喝酒,就能稳稳当当地和鸭子一起在波光中荡漾。但是,由于闯红灯,横穿马路,没戴防护镜,让年迈的父母多次上下楼梯,让孩子

    在没有救生员的海域游泳,或者服用某种新型药物,你承担了多少风

    险,你想过吗?你现在或许还不知道,但你绝对需要知道。读完本书之

    后,你会知道的。

    “倒霉的肯定不是我”

    即使我们设法取得了真实数据,还是会陷入另一个问题。基于某些

    原因,我们总倾向于认为别人比自己更容易身陷险境。开创了积极心理

    学这一领域的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这

    是一种刀枪不入的无敌“心理防卫机制”(psychological protective

    process), 即人们会歪曲事实,认为倒霉的总是别人而不太可能是自

    己。从过马路、开车到要不要采取避孕措施,这种效应在人们日常参与

    的各种活动中都屡见不鲜。

    关于我们为何会低估风险,其中一种解释认为,我们倾向于高估自

    己应对一切的能力。 在美国,小型巴士5年内的报废率是65%。这意

    味着,每生产100辆巴士,5年后,只有35辆依然跑在路上。然而,当询

    问厂家,他们的新产品在交通事故中幸存的概率有多大时,其中81%的

    人会说七成甚至更高,且有33%的厂家会告诉你他们从未失手。我们都

    是乐天派。我们觉得自己厉害着呢。

    此时,我们恰恰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当飞行教练眼看着一个

    自信过头的学员走进门,而且此人通常身家不菲时,便恨不能立刻找个

    地缝钻进去,祈求其他教练收下这个麻烦鬼。开飞机可不是演电影——

    有胆量就够了。谦虚谨慎才是飞行员活命的法宝。带着一个自命不凡的

    学员上天,就得把“斗胆一试”换成“冒死前行”,但幸运女神并不眷顾我

    们。我还记得数年前在一家航空公司参加的一场会议。当每个人进行自

    我介绍的时候,一家航空公司的经理提到他有过开军用飞机的经验。另一名与会的飞行员兴奋地插嘴说:“啊,你就是蓝天使(Blue Angels,美国海军特技飞行队——他们的飞行表演着实激动人心)的领飞。”那

    位经理纠正道:“不,是军事飞行。”在航空领域,这种谦逊的态度往往

    与渐逝的年华相伴。而衰老,将是我们稍后会讨论到的另一个风险。

    类似地,我们也容易忽略某些小概率的风险。你慌慌张张地闯红

    灯、横穿马路,还祈祷没有车突然冲出来撞上你。不可否认的是,在任

    何情况下,这种可能性并不太大。不过,多亏了医学研究在不断延长人

    类的寿命,现在我们终于过上了一辈子能活2万多天的日子。让我们假

    设闯红灯过马路就像掷骰子,每天6次,你觉得第几次会“中奖”?当你

    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小概率风险时,风险也就难以忽略不计了。

    正如小概率风险常常被忽略一样,我们对短期风险也总是视而不

    见。有多少次,都快爬到梯子顶格了,才发现就是还有那么几英寸 怎

    么都够不着?接下来,瞄一眼梯子最上面的一级,尽管上面清清楚楚地

    写着:“别踩。”但他们会想,“不要小题大做,就踩几秒钟……”

    面对风险时,有些人总涌上一股莫名其妙的自信。身处早高峰时段

    的旧金山城区,我眼看着一名20岁出头的男子抢在交通灯变红前几秒钟

    冲过路口。这在市区很常见,但他并没有开车,而是踩着一辆滑板车。

    他的脸从侧面看上去从容自得。他没有确认左右方是否可能有轿车、卡

    车或巴士朝他驶来,也一点没有表现出担心、焦虑、慌张、战战兢兢、心不在焉或任何其他情绪。他看起来似乎平静又专注。

    寻求短暂疯狂的冒险家

    研究发现,与女性相比,男性更不在意风险。 例如,男性对饮

    酒、吸毒、吸烟的风险性评估比女性低10%~15%。男性也明显更容易

    在推杯换盏、飘飘欲仙和吞云吐雾之中命丧黄泉。女性系安全带的概率更高 ,而男性死于车祸的概率几乎是女性的3倍之多,虽然一些人笃

    信自己的驾驶技术绝对高过女性。 与此同时,男性对自己的智力和魅

    力都深信不疑 ,尤其是在小酌几杯之后 。

    另一个对冒险行为蠢蠢欲动又不免令人担忧的群体就是青少年。研

    究人员决定探究一下年轻和冒险活动之间的可怕联系。冒险行为与大脑

    发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就是说,疯狂行事似乎是年轻人成

    长过程中的天性使然。脑科学研究人员开始将青少年的冒险倾向同他们

    的创造力及心智的正向发展建立联系。 一份发表在《天才儿童季刊》

    上的经典研究发现,15%的在押少年犯智商测试分数高居所有孩子中的

    前3%。 你有孩子吗?身为父母,你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安然无恙地待

    在铁窗的另一边。

    有些人天生就是冒险家。我们称这种人是拥有感觉寻求倾向 的

    人。心理学家马尔温·朱克曼(Marvin Zuckerman)长期致力于探究这种

    令人着迷的作死特质。相比于不那么作死的同伴,高感觉追求者会明显

    低估危险行为潜在的风险。别人感觉更危险的事情,正是他们眼里的乐

    趣源泉。

    在朱克曼的早期研究中,他将被试置于一个感觉剥夺情境中,观察

    他们,通过被试表现出的坐立不安的频率,甄别出谁有感觉寻求倾向。

    诚然,要求那些喜欢在屋顶之间跳来跳去玩跑酷的人一动不动地乖乖躺

    着确实强人所难。几年之后,朱克曼和他在特拉华大学的同事开发出感

    觉寻求倾向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SSS),能更容易地评估人们对

    寻求惊险刺激多么热衷。这个量表反映了人们对某些“不寻常的感受和

    经验”“相见恨晚的非主流生活方式”“参加狂欢派对,性生活放荡不羁与

    喝到不醉不归”的向往程度,以及多么容易感到无聊。

    朱克曼发现,男性在这些性格特质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女性。朱克

    曼的研究还表明,感觉寻求倾向具有高度的遗传性。因此,如果上面的描述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年少时光,就要小心你的孩子了。一旦他们真的

    成了高感觉寻求者,就为时已晚。

    被情绪左右

    很多因素都可能短暂地影响我们面对风险时的认知和行为。时间压

    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和朋友开车去一个你根

    本就不知道在哪儿的地方。途中,朋友打算抢在黄灯闪烁时一脚油门冲

    过去。当你们抵达路口时,信号灯的颜色已经变暗,甚至情况可能更

    糟。此时此刻,你正面临着一项冒险的抉择,且需要花点时间好好琢磨

    琢磨。你可能会根据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做决定:要么担心到不

    了目的地而被困在车上,要么害怕被其他方向的来车撞翻。

    情绪会诱使我们做一些平时通常不会做的事。心理学家用热认知

    (hot cognition)这个词描述我们在被烦躁、愤怒、压力、焦虑、厌

    恶、蔑视、无聊、恐惧和沮丧等情绪影响时进行的思考和行动。上述这

    些情绪会让我们身陷窘境:无论你在开车、泡吧还是在约会。研究表

    明,闯红灯,强行变道,性伴侣不专一又不戴避孕套的行为都和这些情

    绪有关。不久前,美国高速公路保险协会一项关于车祸的研究表明,如

    果主场球队输了比赛或与对方打成平手,球赛散场后体育场周边的交通

    事故发生率会增长将近9%。

    比利时学者布拉姆·范登伯格(Bram Van Den Bergh)发表在《消费

    者研究期刊》上的试验阐明了比基尼效应 。他请一组男性被试来摸胸

    罩。在试验中,尽管这些胸罩下面并没有丰满的乳房,但范登伯格发

    现,男性被试摸着这些胸罩的时候还是倾向于享受当下。他认为,当被

    唤起的性欲无法即刻得到满足时,这些被试会寻求其他形式的及时行

    乐。作者还补充说,“先前针对女性被试的研究并没有观察到类似的效

    应”。保罗·斯洛维克(Paul Slovic)团队的研究显示,诸如恐惧之类的情

    绪影响着我们看待风险的态度。 显然,如果让你暴露在等量的核电厂

    或X射线机辐射之下,我恐怕会离核电厂远远的,而对于X射线机可能

    就还好。或者说,即便你对两类辐射都小心翼翼,但X射线机不过是把

    骨头变成一根荧光棒,可疑的核电站只会把人吓跑。

    效仿他人

    如果你驾车沿着Logmill路至华盛顿特区的西郊,将会驶上一条曾

    被称为尖叫坡的路段。Logmill路可双向通行却未划分车道,它不但蜿

    蜒曲折,还有一个能让极限摩托爱好者一展身手的大斜坡。“尖叫坡”即

    得名于这一路段的特征,最终竟发展成一个正式的运动项目——“坡顶

    跳车”。车在越过坡顶那一刻保持着极快的速度,司机体验着滞空的快

    感,对高坡的另一侧一无所知,接下来无论发生什么都只能听天由命

    了。不用说,等着他们的是粉身碎骨。当地政府出资削平了这个路段,如今“尖叫坡”已不复存在。

    我们总是将自己想象成独立的决策者,觉得自己闷头做出的选择总

    是上上策。而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思考时,更像置身于一张相互连接

    的心智网络,而非只是一群人各想各的。试想你独自走进一家餐厅,你

    会浏览一下菜单,点一些看上去还不错的食物。但这次试想你和朋友结

    伴走进餐厅,不一会儿,大家要么分享自己看上的菜品,要么互相询问

    要点什么。人和人在一起就总忍不住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没办法,我

    们骨子里就是这样。

    天普大学的马戈·加德纳(Margo Gardner)与劳伦斯·斯坦伯格

    (Laurence Steinberg)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有同侪相伴时,我们心

    甘情愿做事的概率高得出奇。 冒险似乎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与团体归属

    感息息相关。和同侪在一起时,我们不仅更容易被他人怂恿做些冒险之事,而且也有机会在团体中逞一番英雄。加德纳与斯坦伯格发现,这类

    行为在各个年龄层都存在,只是在青少年和年轻人当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看到这种行为发展到极致的样子:青少年

    开车的时候往往也会玩手机、喝酒。

    人们很容易认为,我们若能多花点儿时间独处和自省,就会更加安

    全。不妨回想一下Logmill路的例子。并非所有人都会周周不落地聚

    在“尖叫坡”上看“坡顶跳车”表演。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根本

    没必要亲临现场感受这种刺激,因为它早就以文化的形式永恒地留存在

    我们的长期记忆当中了。无论当初是谁目睹了“尖叫坡”上的表演,此处

    被封为“坡顶跳车”胜地的消息很快就会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

    还是那句话,不要以为只有小孩子之间才会有仿效他人的疯狂之

    举。2004年,两名地方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驾驶(未载客的)飞机前往另

    一个城市,为第二天的飞行做准备。途中,当两名飞行员决定找找刺激

    让飞机冲到41000英尺(内行人士称飞行高度层410)的时候,突遇引擎

    双发停车,飞机坠毁于密苏里的杰斐逊城近郊。事故调查人员从这家航

    空公司的其他飞行员口中了解到,“410俱乐部” 是一个非正式飞行员

    组织,其会员热衷于在诸如此类未载客的航程中测试飞机的爬升极限。

    不过,社交和文化压力也不总会造成负面影响。外科医生兼著名作

    家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撰文指出,眼疾的罹患率在中东驻军当中与日俱增。阳光刺眼、风沙漫天、弹片横

    飞,眼睛中招的概率可想而知。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军方为这些身处异

    国沙场上的士兵提供了昂贵的护目设备,但佩戴设备的士兵寥寥无几。

    最终,某个对文化心理与冒险行为有深刻理解的专业人士给出了解决问

    题的办法。军方不再使用政府统一配发的护目镜,转而选择更具动感、更有个性的运动眼镜 。军中眼疾的发病率直线下降。现在的问题已经

    不是怎么敦促士兵戴防护眼镜了,他们根本就不愿摘下来,恨不得时时

    刻刻戴着。果然只要选对了方法,压力也能瞬间变动力。收益大于风险

    甜头很重要。当我们进行风险评估时,值不值得放手一搏常常取决

    于回报的多少。 保罗·斯洛维克收集了大量人们对各项日常活动的风

    险和收益的评估数据。例如,人们往往对神经毒气谈之色变,危险因子

    高达60分,接近恐惧清单的中位水平。关于神经毒气的益处,人们只给

    了7分。当然,谁都不想天天和瓦斯为伴。但是,当斯洛维克的研究团

    队请被试评估驾车的风险时,人们也打出了和神经毒气不相上下的55

    分。这表明,司机对其所承担的风险心知肚明。然而,开车的好处也不

    言而喻,收益因子有76分之高。开车过程中的风险与其带来的巨大便利

    (方便上班、载货、走亲访友等)相比似乎不值一提,也使得驾车出行

    越来越普遍。

    当人们试图用一个风险—收益等式这种简单粗暴的数理逻辑来考量

    风险时,问题也随之出现了。试想某人喜欢在高速路上飙车。如果让他

    驾驶一辆配有新型安全设备的汽车,而且这些设备也确实能够增强安全

    性能,如此一来想让此人开慢一点是不是就难上加难了呢?他会不会因

    此更加毫无顾忌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这的确是一个理性权衡的过

    程,而且后果很可能不容乐观。此处涉及一个备受争议的理论,我们称

    之为风险均衡 。该理论的提出者杰拉尔德·怀尔德(Gerald Wilde)将

    其解释为:安全感多一点,人们的冒险意愿也会增加一分,使得总体安

    全水准保持不变。这并不意味着增进安全的发明就多此一举了,因为这

    些发明切实地在为人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自怀尔德的第一本著作问世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人类的各种行为

    中寻找印证风险均衡的案例。有人发现,加装了防抱死制动装置、安全

    带和安全气囊之后,危险驾驶行为反而层出不穷。这种现象也在滑雪、跳伞和性行为当中屡次出现。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挑选了4个(年

    均)“意外死亡人数”不同的国家,比较了风险率和死亡率,并调查了民众的冒险倾向。不出所料,生活环境相对安全的人更愿意冒险。 从这

    项研究中不难看出,用安全来换取乐趣和动力,可能不光是大胆者的行

    为。这些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如何正视和应对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对知觉和风险分析相当不在行的我们如何自保?让

    我们再复习一遍之前提到的几个问题吧。

    改善的第一步是直面风险——忘记电视新闻里播报的受伤、车祸和

    死亡人数吧,是时候着眼于真实的数据资料了。本书的后半部分将带领

    我们通过每天的日常活动,揭示出最接近事实的伤亡数字,让我们的注

    意力不再只围着耸人听闻的报道转。你的家人或亲友中是否有上了年

    纪,需要人照料的长辈?后面的内容或将让你意识到,老年人意外跌倒

    的问题远比你印象中的严重得多。呈现在你面前的并非几个模棱两可的

    相关案例,而是一组急速上涨的伤亡数字。还在担心房檐上歹徒的枪口

    吗?还是多关心一下你家泳池的排水管道吧。设计不良的排水系统更具

    杀伤力,而且这种“人祸”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好莱坞的动作片里。

    改变人们对风险的认知更是难上加难。我个人的诀窍是谨记美国国

    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主席德博拉·赫斯曼(Deborah Hersman)曾讲给我的

    一则逸事。赫斯曼某日在自家车库里引发了一起“交通事故”,她一不留

    神踩到一只小孩丢在地板上的旱冰鞋。你以为由美国总统提名、国会任

    命的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主席肇事就有免死金牌了?想得美。

    前面谈到了人类对风险的感知是多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

    今,我们已知判断力非常脆弱,将对偏见之下做出的决定进行反思当作

    自保的秘诀之一。放任天性,追求刺激真的是个好主意吗?我们真的只

    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吗?我们会被情绪左右吗?会因为疲倦而丧失判断力吗?或者,仅凭一副胸罩就缴械投降?无论你相信与否,你绝对有

    能力克服这些暂时的干扰,进而力挽狂澜。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利用电话

    访谈调查人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受访者的回答竟然与天气有

    关。那些接电话时正享受阳光明媚好天气的人,相较于那些接电话时遇

    上坏天气的人,更倾向于给出正面的反馈。但当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心理

    陷阱时,受访者会重新评估他们当下的心情与生活质量,从而给出更客

    观的答案。

    同样地,避免同侪压力,让理性重掌大局也并非天方夜谭。好莱坞

    特技演员吉尔·布朗(Jill Brown)曾向我和盘托出:“人们总会在派对上

    起哄,让我表演坠梯或者坠楼。我总是回他们一个白眼。没人付我优渥

    的片酬,谁会闲着没事摔下楼梯解闷儿?”

    冒险之外的其他因素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本章开头的那场空难,看看能否运用我们刚学

    到的方法理清案发时的可能状况。尽管任何空难事故都无法复原全部的

    真相,但至少人类风险认知领域的新发现让我们得以分析这些不幸事

    件。

    其实很难断言这两名飞行员对险情的评估有误。飞行员对这类活动

    的危险心知肚明,但他们也想当然地认为危险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难道是侥幸心理在作怪吗?其中一名飞行员可是执照齐全的教练

    员。身为飞行教练员,其任务就是负责在学员操作失误或出现意外时化

    险为夷。正如教练员之间常说的玩笑话,即便是已经受训一年,甚至两

    年以上的资深学员还是相当有可能“让我们陪葬蓝天”。驾驶舱内不是不

    能犯错,恰恰相反,飞行教练员要担负起训练过程中的排险重任,让学

    员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成长得更快。

    一向稳健、果敢的人的判断力就不会受到短暂的干扰吗?这两名飞行员是否因太过沉浸于片刻的刺激和欢愉而忘形了呢?这恐怕不难想

    象。

    空中高潮俱乐部的大名如今已是公开的秘密。入会的飞行员和乘客

    都引以为傲,乐在其中。《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飞不到》是《今日

    美国》上我最欣赏的报道之一,文章披露了某些专营这类业务的航空公

    司。

    若不出意外事故,这笔高风险生意的利润将远超其成本。因此,除

    了冒险之外,说不定还有其他因素在作怪。

    思维模拟

    单引擎飞机的性能相对稳定,可预测性强,容错率也高。操纵杆对

    飞行状态的控制直接且一目了然。双引擎飞机则完全不一样。左侧引擎

    会不遗余力地试图让机身向右侧翻转,致使飞机以螺旋形冲向地面,让

    观看飞行表演的人群爆发出阵阵惊呼。飞机为什么不会一头栽下来呢?

    因为右侧引擎自然不甘示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施力。当两架引擎都运

    转正常时,机身就能够保持平稳。如此一来,与单引擎飞机上简单地增

    减油门不同,应付一对儿“双胞胎”时,只操纵其中一架引擎的油杆会立

    刻招致灭顶之灾。这时候,双引擎飞机便突然开启了飞行特技模式,根

    本停不下来。一旦我发现自己在驾驶双引擎飞机时走神了,脑海里瞬间

    便会闪过一系列可能随之而来的灾难。我仿佛看见飞机失控,自己惊慌

    失措地推拉操纵杆。还是学员的时候,我就在训练过程中多次身陷险

    境。当了教员之后,我也数次在危急时刻救了其他学员的性命。我觉得

    信心满满且几乎随时待命。正是所有这些尚在可控范围内的训练培养了

    我随机应变的能力,让我时刻准备着。而当我面对一架晕头转向的双引

    擎飞机时,一旦分心,就不知所措了。当我想到这些与飞行无关的事情

    时,它们似乎被保存到另一个时间和地点了。

    我刚刚所做的就是驻足观察,用思维模拟下一步,试图想象事态会怎么发展,以及如果情况恶化,我能做何补救。诚然,这次空难已经发

    生,再好的思维模拟也只是马后炮。能在坏事发生前就这样想,才是真

    正的挑战。

    1. Florida crash: The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s final report and probable cause

    statement can be found under NTSB Identification MIA 92FA051. Multiple December 1991

    newspaper articles appearing in the Lakeland Ledger covered the crash.

    2. Knowledge of risks: Risk expert Paul Slovic summarizes decades of his research findings in

    his 2000 book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Earthscan).

    3. Television news stories: The effect of news reporting on perception of risk has been

    addressed in many studies. See Burger, E. J. (1984). Health risks: The challenge of informing the

    public. Washington, DC: Media Institute; and Cirino, R. (1971). Don’t blame the people: How

    the news media use bias, distortion and censorship to manipulate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4. Traffic deaths following 911: Sivak, M., and Flannagan, M. J. (2004). Consequences for

    road traffic fatalities of the reduction in flying following September 11, 2001.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7(4–5), 301–305.

    5. Kayaking risks: Fiore, D. C., and Houston, J. D. (2001). Injuries in whitewater kayaking.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5, 235–241.

    6. Boating risks: 2014 Recreational Boating Statistics. U.S. Coast Guard. Office of Auxiliary

    and Boating Safety. https:www.uscgboating.orglibraryaccident-statisticsRecreational-

    Boating-Statistics-2014.pdf.

    7. Unique invulnerability: Snyder, C. (1997). Unique invulnerability: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in eliminating personal mortality. Teaching in Psychology 24, 197–199.

    8. Confidence among entrepreneurs: Cooper, A. C., Woo, C. Y., and Dunkelberg,W. C.

    (1988). Entre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 suc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3, 97–108.

    9. 1英寸=2.54厘米。——编者注

    10. Men are less concerned about hazards: Flynn, J., Slovic, P., and Mertz, C. K.(1994).

    Gender, race, and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s. Risk Analysis 14(6), 1101–1108.

    11. Men and seat belts: McKenna, F. P., Stanier, R. A., and Lewis, C. (1991). Factors

    underlying illusory self-assessment of driving skills in males and females.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3, 45–52.

    12. Men and perceived superior intelligence: Reilly, J., and Mulhern, G. (1995).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stimated IQ: The need for care in interpreting group data. Personality andIndividual Differences 18(2), 189–192.

    13. Men and perceived superior attractiveness: Gabriel, M. T., Critelli, J. W., and Ee, J. S.

    (1994). Narcissistic illusions in self-evaluations of intelligence and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2(1), 143–155.

    14.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 while drinking: Bègue, L., Bushman, B. J., Zerhouni,O., Subra, B.,and Ourabah, M. (2013).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er holder”:People who think they are

    drunk also think they are attractiv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4(2), 225–234.

    15. Associating risky behavior with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mmittee on the Science of Adolescence.(2011). The Science of

    Adolescent Risk-Taking: Workshop Repor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6. Risk taking to creativity: Galván, A. (2016). Why the brains of teenagers excel at taking

    risks. Aeon, June 14, https:aeon.coideaswhy-the-brains-of-teenagers-excel-at-taking-risks.

    17. Smart, incarcerated kids: Harvey, S., and Seeley, K. (198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tellectual and creative abilitie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chievement,and giftedness in a delinquent population.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8, 73–79.

    18. Zuckerman and sensation seeking: Zuckerman, M. (2007). Sensation seeking and risky

    behavior.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 Crashes near pro football stadiums: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2014).

    Collision claim frequencies and NFL games. Highway Loss Data Institute Bulletin 31(25),December.

    20. The bikini effect: Van dem Bergh, B., Dewitte, S., and Warlop, L. (2008). Bikinis instigate

    generalized impatience in intertemporal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5, 85–97.

    21. Dread and risk: Slovic, P. (2000).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Earthscan),143–44.

    22. Peers and risk: Gardner, M., and Steinberg, L. (2005). Peer influence on risk taking, risk

    preference, and risky decision making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4), 625–635.

    23. “410 Club”: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2016). Crash of Pinnacle Airlines

    Flight 3701. Accident Report NTSBAAR-0701. Washington, DC:

    24. Attractive eyewear: Gawande, A. (2004). Casualties of war—Military care for the wounded

    from Iraq and Afghanista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1(24), 2471–2475.

    25. Risks and rewards: Slovic, P. (2000)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Earthscan), 143.

    26. Risk homeostasis: Wilde, G. J. S. (2001). Target risk 2: A new psychology of safety and

    health. Toronto: PDE Publications.

    27. Safer countries, more risk: Olivola, C. Y., and Sagara, N. (2009). Distributions of observeddeath tolls govern sensitivity to human fata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52), 22151–22156.

    28. Quality-of-life telephone survey: Schwartz, N., and Clore, G. L. (1983).

    Mood,misattribution, and judgments of well-being: Informative and directive functions of

    affective st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3),513–523.第五章 未雨绸缪

    2003年2月20日,美国罗得岛州一家拥挤的俱乐部里,乐队主唱为

    了追求炫酷的舞台效果,在表演第一首曲目时点燃了烟火。然而乐队成

    员并不知道,为了应对周围邻居对噪声太大的投诉,这家俱乐部在舞台

    四周安装了许多隔音泡沫板,这种材质是极度易燃的!瞬间火花四溅,点燃了周围的泡沫板,引发火灾。由于俱乐部并未安装自动喷水灭火装

    置,火焰和烟雾很快蔓延整栋大楼。短短几分钟之内,俱乐部的大部分

    空间已被熊熊大火和浓烟吞噬。按消防员对火灾的评级,此时火灾已达

    到无法挽救的程度:这意味着当人处于这种环境中时,生还的概率已极

    低。

    大火迅速地消耗着大楼里的氧气,楼内充满了浓厚且有毒的烟雾。

    观众、工作人员和演出嘉宾四下逃散,俱乐部内有将近440人,求生通

    道却只有4个。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俱乐部的正门,那是进来时的入

    口,也是他们唯一知道的出口。遗憾的是,他们当中只有127人成功逃

    出。62人眼见从拥挤慌乱的正门出去无望,便折回并找到了另外的通道

    逃出来了。由于太多的人挤在同一个出口,导致狭窄的走廊被堵死,哪

    怕救援人员尽全力疏散和营救,还是有31人在这里丧生。还有58人完全

    没找到出口,葬身于火海之中。一些观众很幸运,着火时恰好在另外的

    房间,通过其他的出口得以逃生。还有少数几个站在舞台附近的人,设

    法从舞台旁边的一扇门跑了出去。现在还剩下一个出口,然而可惜的

    是,如此重要的一条求生通道,却仅有几个人使用了它。

    这个鲜为人知的紧急出口位于俱乐部厨房的后面。知道并从这里逃

    生出来的人当中,有两个人是在大楼里工作的员工:一个是俱乐部的音

    响师,另一个是酒吧的调酒师。事实证明,这两名员工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考虑了日后万一遇到紧急情况该如何求生的问题。这场大

    火发生时,他们都使用了厨房后这个鲜有人知的紧急通道,还带领其他

    人一起从这里快速地逃出。音响师事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之前就留

    意到这个出口,并意识到假使某天这栋大楼有人进来持枪扫射或是遇到

    大火,它会是我的救命通道,因为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有一位从此

    门逃出的幸存者是这家俱乐部的常客,来这里有15~20次。他在某一次

    经过厨房时,恰巧从推开的门缝间看到了里面有紧急出口的标志。这次

    大火发生时,他第一时间想到并朝这里跑。还有一位顾客,同样因为来

    过俱乐部很多次并熟知这个出口,火灾发生时才得以带领他的朋友一起

    从这里逃出。他在事后的证词中说:“我们跑到一半时,周围都充满了

    浓烟,完全看不到前面的路。我不得不摸索着墙壁,凭借记忆来寻找那

    个出口。”很幸运,他因为对这里足够熟悉,才在黑暗中找到了这扇求

    生之门。

    这场火灾 的事后调查表明,当晚在场的440人当中,仅有19人使

    用了这个位于厨房后的紧急出口。

    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在开始前先想想可能

    出现的结果,即做到未雨绸缪。上述悲剧中,因为少数人并没有事先考

    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导致很多人为此失去了生命。与此同时,因为那几

    名员工和顾客做到事前多想一步,才得以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未雨

    绸缪是一件重要且意义深远的事。然而很可惜,它却经常被我们忽略。

    这里,我们将了解人类的第四个认知局限。

    系统一和系统二

    回忆自己去听演唱会的经历,若是我走进一家俱乐部欣赏喜爱的乐

    队表演,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找到最佳位置欣赏表演。还记得在1984

    年一场超级火爆的演唱会上,我找到了一个距离舞台无比近的位置,近到甚至挥挥手就能接到乐队成员的汗水。我从未想过万一发生紧急情况

    该从哪里逃出,或者现场的布置是否有安全隐患这类问题。因此,罗得

    岛州大火带来的惨痛结果久久萦绕在我脑海中。它让我意识到,或许我

    从前没出过意外纯属运气好,或是要依赖那些能做到事前多想一步,并

    在危机时愿意伸出援手的人。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不仅在演唱会这种拥

    挤的场合才忘记事前多想一步的重要性。在炎炎夏日,若前方出现一汪

    清泉,很多人会不加考虑地冲过去,而不会先想想接近它是否安全:平

    静的水面下很可能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又比如我们新买了一辆自行

    车或者摩托车,很少有人能认真看完说明书,搞清楚注意事项和安全须

    知后再骑。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急于开始行动,而做不到先想清楚再行

    动呢?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就这种现象给出了答

    案: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思考系统,即系

    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的特点是快。它源于直觉。快速做出判断,通

    常源于累积多年的经历和经验。它就像人生的自动驾驶仪,需要速度。

    系统一帮助我们迅速而轻松地做出决定。比如我们正在一个火爆的乐队

    演出现场,系统一会指引我们占据离舞台最近的位置。与之相反,系统

    二的特点是慢。它从不会直接给出结论。它更谨慎,通常要深思熟虑,也更尽职尽责。系统二会先考虑潜在的风险、可替换方案和各种可能出

    现的结果,然后再给出答案。如果我们到达演唱会现场时使用系统二进

    行思考,那么它会引导我们先观察周围的环境,确认好紧急出口,然后

    再决定我们在哪个位置欣赏表演。卡尼曼认为,毫无疑问,人们还是更

    喜欢并倾向于使用系统一。因为它快速又简单,还很有趣。当然了,估

    计你去父母家和他们交谈的时候,就会感到系统二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然而人们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无法抗拒使用系统一的诱惑。心理学家指

    出,我们喜爱这种快速、无脑的决策方式的倾向根植于人类的进化基因

    当中。出于如下几个原因,要想先静下来想清楚再行动是件非常艰难的

    事。日常琐事用系统一就够了

    让我们回想下自己今天从早上到现在为止都做了什么。你会发现,多数时候我们基本无须用脑。起床,晃悠到厨房冲一杯咖啡,再走出

    来,然后便一屁股坐到电脑前。系统一是处理以上这些日常活动的绝佳

    方式。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基思·斯塔诺维奇(Keith Stanovich)把这

    种日常生活琐事类比成洗衣服。 你在洗衣服前,肯定不会开个战略会

    议,或者认真做个图表来分析。做这类事时,你根本不需要动脑思考,只需付诸行动。所以,即使我们是最谨慎的事先规划者,需要时时刻刻

    使用系统二来保持警惕吗?没错,并不需要。日常生活不是刺激的惊险

    电影,危险也并非潜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时时刻刻都会出现。然

    而,确实有一些时候,我们需要在行动前先停下来想一想。那么如何分

    辨出这样的时刻呢?

    识别危险信号

    许多时候,危险降临时会有明显的信号提示。着火前会有烟雾冒

    出。暴风雨将至时天空会变得阴暗,还会刮大风。饥饿的鲨鱼最明显的

    特征是将鱼鳍露出水面。如果游泳者在海里看到这种情况,一定要马上

    游回岸边。我们需要注意这些异常信号的出现,并多加小心。

    但有些时候,危险会隐藏起来,就如布在暗处的陷阱。斯塔诺维奇

    将这种情况称为“危机暗藏的环境”,指的是危险出现前毫无征兆,人的

    大脑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无法事先提高警惕。敌对环境的案例有哪些?

    前文中提到的罗得岛州的俱乐部发生的火灾就是一个形象的例子。或者

    你开车穿过一个街区时,突然两个小孩飞奔出来横穿马路。抑或你拿到

    了一瓶处方药,却不知道瓶子里的药物是不是和标签上所写的一致。现

    在,如果我能在这些事情发生前事先提醒你一下呢?你一定会提前警惕起来。

    有些时候,危险信号会巧妙地隐藏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事先停下

    来,仔细寻找和甄别。设想一下你正以每小时45英里的速度在开车,经

    过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时看到的是绿灯。系统一会对你说:“是绿灯,可

    以走。”但假设现在有一辆大卡车停在你旁边的左转道上,司机停在十

    字路口要左转。这辆卡车挡住了你观察前方左侧车道的视线,你想知道

    那条道上是否有要左转的车(如果有,它就会穿过你的直行路线)。因

    为看不见,你无法判断那里是否有车,而且如果有的话,因为卡车的遮

    挡,对方也看不到你这辆直行的车。或许没有,或许有,司机会停车等

    待并确认安全了再走。但他也可能会忽视,直接开到你前面。以上这些

    是系统二为你做的分析。

    如果周围环境没有给出明显的警示,我们就要依靠自己的识别能力

    去判断何时该关闭头脑中的自动驾驶系统,未雨绸缪。这并不是一种与

    生俱来的能力。斯塔诺维奇把这种情况通过一道题巧妙地展示出来:

    杰克看着安妮,但安妮看着乔治;

    杰克结婚了,但乔治并没有;

    请问是一个已婚的人在看着未婚的人吗?

    (A)是 (B)不是 (C)不确定

    在试验中他发现,不少于80%的人会直接坚定而自信地选择答案

    C,即不确定,因为题目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信息。但是让我们关掉头

    脑中的自动驾驶系统,再多想一步。确实,我们并没有从题目中了解到

    安妮的婚姻状态,但不外乎是已经结婚或者没有结婚这两种情况。我们

    可以分别考虑这两种可能:假设安妮已结婚了,那么因为乔治没有结

    婚,则有一个已婚的人(安妮)在看着未婚的人(乔治)。假设安妮并没有结婚,因为杰克已婚,所以依旧有一个已婚的人(杰克)在看着一

    个未婚的人(安妮)。所以无论安妮是哪种状态,都有一个已婚的人在

    看着一个未婚的人,正确答案是A。答错的那80%的人同样掌握能做出

    正确答案的所有信息,只是他们没有停下来认真地思考。

    斯塔诺维奇使用这道具有迷惑性的题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因为

    他已预料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肯定会让多数人答错题目。或许我们会认为

    选择这种难题并不公平,它简直让天文学家、脑外科医生这些聪明人看

    上去神乎其神,具有更领先的未雨绸缪能力,而我等凡人就像傻瓜一

    样,随时可能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大祸临头。若给我们换道一般难度的

    题目,我们可能就能做到多想一步,解出正确答案。不过,在试验中,回答问题之前,斯塔诺维奇先给每位参加者做了简短的智商测试。你可

    能觉得越高智商的人越有可能答对这道题,对吗?事实并非如此。结果

    显示,聪明与否和是否能答对题目毫无联系。斯塔诺维奇指出,不管智

    商如何,我们都具备能力让自己慢下来,仔细想想,给出正确答案。可

    问题是我们都没有这样做。

    斯塔诺维奇用“认知吝啬”这个词来形容我们,他指出这个词几乎适

    用于所有人。我们总是想得很少,却急着有所行动。

    我们不知道需要提前想什么

    当我们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所在时,提前多想一步也会变

    得非常棘手。假设有人请我花几个小时帮她照顾三个小孩。而我之前并

    没有任何相关经验,完全不知道和三个小朋友在一起可能会遇到哪些问

    题。此刻我当然希望自己能做到未雨绸缪,但关键是我根本不知道需要

    考虑些什么!这些孩子究竟会做什么?又会遇到哪些风险?

    这就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知识非常重要的原因。有时候,这些知识也可能很微妙。让我们再来回忆下本章开始时提到的火灾的例子。

    假设现在你已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每到一个公共场所时先要找到紧急出

    口的位置。你记住那个离你最近的出口,并决定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时就

    从这里逃生。不过,这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乔纳森·赛姆(Jonathan

    Sime)在1985年做了一项颇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火灾发生

    时,人们倾向于向熟悉的人和熟悉的地方移动。 具体到在俱乐部,这

    意味着人们通常会朝着正门逃跑,或者去找进来时在门口迎接他们的工

    作人员。这种现象就导致了正门的拥堵和其他少数人发现的安全出口并

    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罗得岛州的俱乐部的音响师因为对这种情况有所

    了解,所以选择了一个多数人不知道的冷门逃生通道,这样不但提高了

    他自己的逃生概率,而且还能缓解主要出口处的拥挤,提高他人的生存

    概率。这是一条非常有用的信息,请务必把它存入脑海。在之后的章节

    中,我们会介绍更多类似的知识,以便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能更加小心

    谨慎。

    乐观主义惹的祸

    还有一件事,你需要多加注意。我自己倒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不过

    你也许就是有这种问题的人之一。我在这里所指的弊病就是乐观主义。

    这样的人会放眼世界,会规划未来,并且会让自己只关注世间美好和积

    极的一面。

    假设你现在要离开办公室出去办点事。经过茶水间时,正好发现留

    在那里的最后一块蛋糕。谁会发现你拿走了那块蛋糕呢?没有人。因为

    你会像一个隐形的忍者一样,快速地拿走蛋糕然后离开办公室,所以没

    人能看见你拿蛋糕。接下来,假设你正一边吃蛋糕,一边看手机,一边

    过马路。路上的司机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你呢?你认为所有这些司机都可

    以注意到你吗?如果你认为是这样,那么别忘了,针对“别人是否能看到你”这件事,刚刚你还觉得自己是个隐形的忍者,现在又变成相信所

    有人的注意力都会在你身上了。你并没有换衣服,你和刚刚一样是同一

    个人,但不知为何,突然之间你就变得更显眼了。其实,你只是做了两

    件冒险的事,又乐观地都从最好的角度加以诠释,但你给出的原因是自

    相矛盾的内容。

    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一直

    致力于研究乐观主义给人带来的巨大风险。 她在研究中曾指出,如果

    一个人设定了一个目标并认为其必将实现的时候,往往会为之付出更少

    的努力,因为人会乐观地认为这件事已然是板上钉钉了。厄廷根不相信

    人们都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认为这是人们在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时所

    犯的一个特定的错误。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想问题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得

    到一个积极的结果,于是忽略了那些与消极结果相关的证据。厄廷根鼓

    励人们进行她所称的“精神对比”,即无论设定什么目标,都先罗列出可

    能影响这个目标达成的所有因素。让我们重新思考下过马路这个例子。

    没错,很多人在过人行横道时都有些心不在焉,但这样做真的有无数种

    危险。万一那辆在右转车道的车打算在红灯亮起前加速通过呢?万一有

    辆车从挡住你视线的大货车后面突然窜出呢?我们不要那么乐观,应该

    变得现实些。当我们花时间把可能出现的好结果和坏结果都想一遍时,我们的行动可能会因此而改变。

    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做呢?厄廷根认为原因源自内在。“我们在脑

    海里把所有的坏事都拒之门外,”她告诉我说,“因为只想那些好的事情

    会让此刻感觉更美好。”但她也提到,不愿考虑消极因素也和社会环境

    的影响有关。厄廷根指出,当下乐观主义已深植于人们的信念之中,受

    到狂热的吹捧。它迫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百分百相信目标一定能

    达成,倘若有一丝疑虑,都会被他人挖苦和指责。因为对乐观主义的盲

    目执着,所以我们不能提及任何负面信息。

    假设现在是凌晨3点,你正打算开车回家。哪怕你此刻是十分清醒的,如果我和你一起,我会告诉你,我们可能没法活着到家了。我们在

    后面的章节中会讲到,凌晨三点查出酒驾的比例有多高。一想到在车祸

    现场从扭曲的金属中拉出的数量庞大的尸体,我就瑟瑟发抖。选择在那

    个时间开车,我们不但需要打起精神万分小心,还要有不错的运气,才

    能保证自己活着进家门。是我太悲观?你错了,一位飞行员朋友送我的

    外号可是“乐观先生”。

    如何做到未雨绸缪

    第一步,想一想再行动,让系统二多工作

    有两个步骤可以让你更好地做到未雨绸缪。第一步是培养一种新的

    行为习惯:做事前停下来,先想一想,然后再行动。让你的系统二多工

    作。

    如果你真的想要做到足够谨慎,无论我们到哪里,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要在脑海里问自己以下4个问题:

    1.这样做有哪些可能的风险?

    2.我真的应该这样做吗?

    3.为了预防发生坏结果,我能做些什么?

    4.如果真的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

    当你停下来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就已经在未雨绸缪了,这可以被

    称为“主动出击”。如果你主动出击,就会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想办

    法控制和解决它。想象一下你看着一群孩子正在坚硬的地面上追赶打

    闹,这时你发现有几张纸散落在地上。你告诉自己:没有如果,只有早

    晚。所以你把这几张纸捡了起来。当我们不未雨绸缪时,就会让自己陷入消极应对的局面。消极应对

    有两个坏处:其一,当你在应对一个糟糕的局面时,说明糟糕的事情已

    经发生了。你通过事先预防,把坏的可能扼杀在摇篮里的机会已经丧

    失;其二,人们并不擅长应对突发的紧急状况。在电视和电影中,人们

    常被刻画为解决突发事件的高手。每当有危险降临,英雄就出现了。在

    令人振奋的背景音乐中,英雄迅速思考,心生一计,接下来完美地执行

    了计划,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突发事件和紧急

    情况出现时,人们典型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知所措。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

    人其实做不到随机应变,尤其是在被迫的情境之下。

    然而主动出击能为你创造最重要的逃脱困境的机会。你不但可以事

    前想一想遇到紧急情况该如何处理,还可以把解决方案写出来,甚至多

    加练习。当突发事件真的发生时,在一阵慌乱之中,你可以轻松应对,因为你早已有所准备。你只需把提前想好的解决方案拿出来,按照上面

    的步骤去执行就可以了。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不教飞行员在紧急情况时

    如何冷静思考,而是教他们在危难发生时如何冷静地阅读。驾驶舱里有

    一份操作指南,上面写着所有能想到的飞机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的处理

    办法。这份指南是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撰写的,他们呕心沥血,花费

    很长时间研究出最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在军事飞行中,人们

    将“遇到突发事件时完成操作指南中的相关要求”叫作“执行黑体字”。

    越是能够事先多想一下,越能让你有更多的理由未雨绸缪。想想那

    个提醒你要在公共场合花时间确认紧急出口位置的例子。除了遇到火灾

    时你需要用它,发生打群架或者暴动时呢?万一你的前任突然出现了

    呢?或者遇到其他你不想在那里看到的人,比如你欠他50美元的那个

    人。你想得越多,就越会觉得事先了解大楼的紧急出口是多么明智的选

    择。

    当然你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可怕场景都想象一遍。如果这

    样做的话,你一定会觉得活着太可怕了,这让人惶惶不可终日,就像被新买的链条意外缠住脖子导致窒息。本来在人行道上好好走着,结果被

    边开车边发短信的司机不小心撞飞了。类似这样的担忧大可不必,不乱

    担心的核心原则是知道生活中以较高频率出现的危险有哪些,以及如何

    应对,这就要谈到我们接下来介绍的第二步了。

    第二步,预知生活潜藏的危险因素

    第二步就是了解那些日常生活中潜藏的危险因素。假设今天晚上你

    要过马路。此刻做好未雨绸缪的关键在于,你知道过马路时在两个路口

    之间的缓冲带被车撞到的概率比在人行横道上高得多。这种车祸又更集

    中地发生在晚上和周末。同时,像你一样谨慎的人也可能高估了汽车前

    灯的能见度。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将集中介绍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

    高风险因素。我们将学习如何以及何时让自己停下脚步,将所学的知识

    结合注意安全的基本原则,应用到生活之中。

    此时你可能会问:这样不间断的事事提前做安全检查,难道不会让

    生活变得索然无味吗?就像总是在脑海中回放恐怖画面一样。如果你一

    天24小时都要做安全检查员的工作,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我可以

    向你保证,情况并非如此。在你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做到未雨绸缪就会

    变成你毫不费力的自然之举。设想一下,当你读完本书后,某一天你和

    你的孩子一起进入酒店的房间。你向阳台的方向一瞥,发现护栏有4英

    尺高,而且栏杆之间的距离小于4英寸,这正符合安全机构给出的黄金

    标准。这些想法会自然地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估计用不上两秒钟。我现

    在每到一个人群密集的地方,都会先对自己说:“恭喜你,这里很热

    闹。但是,万一出事了,该从哪儿逃命呢?”

    在这件事上,你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多加练习,你就可以让自己

    的眼睛和头脑变得更加敏锐。设想一下,当你一边开车一边看手机时,脑海里就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这种分心很危险,可能会撞到别的车或

    人。我把这种称为单个预警。再设想另外一个场景:你正在市中心的商

    场外,打算并排泊车。而此时你内心的警铃再次响起,提醒你说万一你后方同车道上的司机正一边看手机一边开车,没能留意到已停下的你,估计就该撞车了,所以别这样做。此时你已将两种可能的风险联系在一

    起,这就是双重预警。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分享了他最近曾做出的三重

    预警。某一天晚高峰的时候,在旧金山一个热闹的街区,他看到一名司

    机不但并排泊车,还让他的儿子踩在自己的膝盖上,将头伸出天窗。我

    的朋友把这个动作戏称为“送往断头台”。我们探讨了三重预警场景的出

    现,以及这些危险出现时所引起的连锁性灾难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就像

    电视剧《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的开场一样。我这位想象力丰富

    的朋友甚至在脑海里想象到一个出乎意料的画面:孩子的头卡在了天

    窗,一只老鹰啄伤了他。他想象的三重预警也是合乎情理的。事实上,每天都会发生多起因司机分心而撞到停着的车的事故,我自己在多年前

    就亲身经历过。在一个类似街区的儿童游乐场旁,我当时并排泊车,被

    一辆正在行驶的车撞到,当时我三岁的女儿就在车后座上。万幸的是,她坐在安全座椅上,所以没有受伤。

    在罗得岛州的俱乐部的火灾事故中,音响师和调酒师因为自己事先

    设想过紧急情况出现时该如何逃生,所以在灾难中幸存下来。他们不但

    救了自己,还救了其他不知道这个安全通道的人。多么难得的救人机

    会!多么珍贵的救命之恩!危难发生时,我们往往能看到人性中最好的

    一面:那份藏于每个人心中的善良和对他人真诚的关心。不过,遗憾的

    是,我们对他人的关心有时也会减弱。

    1. Club fire: Grosshandler, W., Bryner, N., Madrzykowski, D., and Kuntz, K.(2005). Report of

    the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ion nightclub fire.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 Rip currents: These are not the same thing as riptides. Rip currents are what threaten beach

    swimmers. 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has developed a website that aims to forecast rip

    currents. See if there’s a forecast for your beach at www.weather.govbeachilm.

    3. Systems 1 and 2: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Farrar, Straus,and Giroux.

    4. Keith Stanovich: Stanovich, K. E. (2009).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rational thought.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5. Running toward familiar exits: Sime, J. D. (1985). Movement toward the familiar: Person

    and place affiliation in a fire entrapment setting. Environmental Studies 17(6), 697–724.

    6. Oettingen and positive thinking: Oettingen, G. (2014). Rethinking positive __thinking:

    Inside the new science of motivation. New York: Penguin Random House.第六章 彼此关心

    2013年6月6日,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发生了一起空难,来自韩亚航

    空公司的214号航班撞到了距离跑道不远的岩石海堤。顷刻间,这架足

    有40万磅重的飞机滑出跑道,翻滚一圈,又重重砸回地面,最终才在跑

    道上停下来。机上304人当中有3人当场死亡,但可怕的一幕才刚刚开

    始。位于飞机右引擎上的油箱爆裂,导致燃油泄漏并燃烧,火势很快蔓

    延到客舱。机组人员下令撤离,空乘人员开始引导乘客从机上的三个紧

    急出口撤离。正常情况下,从波音777这种大机型下机大约需要25分

    钟,因为乘客需要从头顶的行李架上拿出随身行李并带走。但在紧急情

    况发生时,空乘人员已被培训过要以最快速度疏散乘客,因为几秒钟之

    差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位于机舱外的监控录像显示,在这架已经明显着火的飞机上,291

    名乘客逐个从紧急出口处撤离。很多乘客都拿着随身行李。拥挤的求生

    通道上不但塞满了手提包和拉杆箱,一些人甚至手里还拎着免税店的购

    物袋。尽管空乘人员反复大喊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撤离机舱,但还是有

    许多人不听,先去取自己的行李。

    这并不是个例。辛西娅·德雷舍(Cynthia Drescher)是旅游博主,她写过名为《紧急疏散时不顾性命只想保行李,乘客你到底要怎样》的

    博文,在文章中她还提到一些其他的类似行为。三年前,一名乘坐达美

    航空公司航班的旅客曾拍摄过一段紧急疏散时的视频,视频显示飞机上

    的大部分行李架都被打开了,因为许多乘客在紧急撤离前都去取自己的

    行李。此后,在一次美国航空公司航班的紧急撤离中,一些乘客不但拿

    着行李,甚至至少一人被发现在混乱之中还来了张自拍。辛西娅写

    道:“一次是个例,两次属偶然,但发生了三次,已然说明这是个趋势问题了。”对此,来自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2000份调查证明了辛

    西娅所说属实。共有419名商业航班的乘客参与了调查,这些人都亲身

    经历过航空紧急撤离。他们当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自己曾试图在撤离

    前先取行李。这项调查提醒,这种行为表现并不是因为有一小拨人很自

    私,觉得自己的财产比别人的生命还重要。

    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第五个认知局限:有时候我们会忽视自己的

    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毫无疑问,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我们会关心

    别人。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存活到今天了。关于本章开头提到的

    案例,我们大可举出无数反例去证明人们并不自私,会为他人着想,甚

    至有时以一种英雄主义的方式牺牲奉献。但是,就像前几章所提到的,我们的局限性体现在对自己专注力的判断,对熟悉任务的执行,从安全

    角度判断风险,做到先停下来想一想再行动等方面上。与之类似,我们

    会在一些可预测的状况下忽略他人。当我们处于错误的情境之中时,会

    突然把别人当成对手,或者根本就忘了他们的存在。

    一时冲动

    无论身处任何情况,一旦一个人头脑发热,世界就立刻变狭隘了。

    我们眼中不再有他人,到处都是我、我自己和我的想法。研究发现,若

    一个人感到自己深受威胁,那么利他行为就会转化为敌对行为,合作会

    变成竞争。在我们的视野中和脑海里,周围的一切就会消失,不再在考

    虑范围之内。有这些反应并不代表你是坏人,因为这都是生理性的反

    应。当人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时,身体会释放儿茶酚胺和皮质醇这样的

    神经递质和激素。就像身体里的警报响起一样,这时人会被负面情绪控

    制,变得敏感易怒,会把别人从自己的世界里剔除。

    除了空难外,还有什么情况会使我们产生这种自然反应呢?其中一

    种就是身处拥挤的环境。当身处封闭空间的人海中,或者拥堵不堪的街道上时,人们便会只注意自己。 噪声也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源。研究显

    示,噪声会让人们变得更不敏感,同时利他行为也会有所减少。 我们

    常说的头脑发热,脖子一热 ,怒火中烧,都说明了温度升高会让人变

    得易怒 。我曾在一项喜欢的研究中提到,法官会在饥饿的时候做出更

    严厉的判决,而在吃过午饭后会做出更轻的判决。 心理学家在研究酒

    吧里的打架事件时发现,当现场拥挤不堪 ,或者播放的音乐不受欢迎

    ,抑或到场的女性太少时,斗殴最有可能发生 。想想看,若是这

    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呢?

    所以不难想象,在那辆着火的飞机上,乘客已然处于冲动的状态之

    下。

    你的行为可能危及他人

    几年前,在旧金山的使命湾,一位年轻的女子在十字路口停下了脚

    步。她正打算过马路,虽然“禁止穿行”的牌子就在眼前,但她左右观察

    发现此时马路上并没有车,于是决定冒险穿过去。在已走过全程的23

    时,她突然停下来,表情也尴尬至极。当时我正蹲着指着旁边的路标认

    真地和三岁的女儿讲解:“当看到‘禁止穿行’的路标时,任何情况下都不

    能穿过去,记住了吗?”结果一抬头,就看到了她。这位女士难为情地

    说:“对不起,我出现的真不是时候。”

    能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会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已是件困难的事,意识

    到我们的行为可能会危及他人难上加难。这就好比要给一块还没烤好的

    蛋糕裹上糖衣,难度可想而知。

    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以见到我们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不良

    影响的事例。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在出口处碰到门把手横在门中间,需要用力推开,当你从里面推时,碰巧撞到了正站在门外面的人。这能

    说明你是个粗心大意、冷漠无情的人吗?当然不能。你只是在开门。在

    开门前先停下来想想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这并不是容易的事。在纽

    约市,3%的致命自行车车祸来自打开的汽车门。

    如果我们能在飞机紧急疏散时将时间静止片刻,和大家解释清楚如

    果撤离延误,可能会给你身后的乘客带来致命的风险,我想多数人,绝

    大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都会当即放弃行李,立刻听从指挥,迅速撤

    离。

    施救没那么容易

    假设我们现在已能做到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想清楚我们的

    行为可能会对他人带来的影响。有时候,即便这样仍不够。我们可能遇

    到过他人呼救的场景。虽然你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但想做到看到后立

    刻冲上去搭救有时也没那么简单。

    在我开始写本书的几个月之前,有一次我正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看

    到前面的司机是一个小伙子,他的车上绑了一个大号的双人床床垫,绑

    床垫的绳子看起来并不结实。因为我是飞行员兼飞行教练,我的第一反

    应是,那个双人床垫就像机翼般绑在汽车的正上方,从空气动力学的角

    度看,它给了这辆汽车不少向上的动力。要是能让这辆车飞起来,可比

    在路上开快多了!之后,我的脑海中出现第二个更贴切实际的想法就

    是:万一垫子没绑住掉下来,第一个砸中的肯定是我!它看上去真的绑

    得不太结实,让我有种不祥的预感。这让我十分烦躁,直接加速超车开

    到了他前面,并一路保持领先。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三个念头才是最让人

    担忧的:即使这个垫子掉下来不会砸到我,也可能砸到别人,这该怎么

    办?我想过让自己的车速放慢,开到这个年轻人旁边,指着垫子提醒他

    一下,也想过打电话给加利福尼亚州公路的交警。但我并没有这样做,我只是确保了自己的安全,然后开车远离了他。

    几个月之后,当我为写作本书收集研究数据时发现,高速公路上每

    年因从小汽车或卡车上掉落未固定紧的床垫或其他物品而导致的车祸数

    字简直惊人,而且后果严重。根据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的报告,仅在

    2010年,因前车掉落物品砸中后车或将物品遗漏在公路上而导致的车祸

    数量就有约5.1万起,导致1万人受伤,440人死亡。 得知这个数据

    后,我对当天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表现更加愧疚了。万一有人因此出事

    了呢?为什么我明知危险却没有采取行动?

    旁观者效应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纽约市发生了一起一位年轻女孩在公众场合

    被残忍杀害的恶性事件。在该事件发生之后,心理学家比布·拉塔内

    (Bibb Latané)和约翰·达利(John Darley)针对“为何有时我们会袖手

    旁观”这个问题展开研究,找到了其中的原因。通过试验他们发现,在

    有人呼救的场景中,如果旁观者的人数增多,每个人上前实施援救的可

    能性就随之降低。换句话说,就是看到的人越多,采取行动的人就越

    少。比布和达利将这种情况称为“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以此来解释旁观者效应。它的意思是:当只有少部

    分人目击有人在求救时,在场的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有百分之百的责任

    提供帮助。但随着旁观人数的增多,这种责任感会分摊到别人身上。笼

    统而言,如果有10个人同时在场,那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有10%的责

    任去提供帮助,90%的责任在别人身上。如果周围很多人都可以提供帮

    助,人们就会认为我不做也会有其他人去做。就像纽约谋杀案的一名目

    击者回应遇害者丈夫的质问时所言:“那么多人都看到了,我以为当时

    至少已经有30人报警了。”

    无论是在试验中还是现实生活里,因责任分散而带来的旁观者效应

    都在接二连三地上演。在一个更具信息时代特征的场景下,以色列的两

    名研究人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某公司的员工发出了一条求助信息。当信息是被分别发给每个员工时,研究人员收到的回复内容都较长而且很

    详细。而当求助是群发给所有人时,研究人员收到的回复就很少,内容

    更短,信息也不全面。 2015年,德国的研究者做了一项试验,更让这

    一现象显得雪上加霜。他们以5岁的孩子为一组研究对象,观察在儿童

    身上是否会出现旁观者效应。 很遗憾,结果证明,人性的这种局限要

    么是与生俱来的,要么就是人很小的时候就已习得了。

    我太忙了没时间帮助他人

    约翰·达利和他的学生丹尼尔·巴特森(Daniel Batson)发现了人们

    袖手旁观的另一个合理的理由:他们太匆忙了。在一项设计巧妙的试验

    中,他们通知神学院的学生去听在校园内另一栋教学楼里举办的讲座,内容是《圣经》中好人撒玛利亚的寓言。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被告知

    还有足够的时间,而另一部分人被告知他们已经迟到了。与此同时,在

    这些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员扮演需要被救助的

    人,瘫倒在他们去听讲座的必经之路上。不出所料,被告知有足够时间

    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停下来帮助别人(但仍然只占63%)。在被告知已

    经迟到的学生中,只有10%的人停下了脚步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802KB,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