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318
好妈妈就是家庭CEO.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21日
第1页
第6页
第20页
第25页
第42页
第156页

    参见附件(1831KB,316页)。

     好妈妈就是家庭CEO是作者熊莹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一个好妈妈应该如何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建立共同目标,正确处理婆媳关系等等内容。

    好妈妈就是家庭CEO内容提要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好妈妈就是家庭CEO”的理念,即好妈妈不仅是孩子的首席教育官(Chief Education Officer),还是先进教育理念的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这种理念打破了妈妈们原有的自我认知,赋予“妈妈”这个角色更深层的含义——如何站在更高的视野去构建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战略,搭建出一个互相信任并且拥有明确家庭愿景的超级团队。书中结合大量鲜活的家庭教育案例,提供了很多“如果早知道就好了”的教育观点、方法,帮助父母放下眼前的焦虑,“以终为始”地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孩子一起赢在未来。

    好妈妈就是家庭CEO作者简介

    熊莹,艾德睿智创始合伙人、教育专家,原新东方高管,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NACAC)资深成员,赴美中国精英学者奖学金评审主席。专注于提升儿童的成长力、青少年的国际拓展力20年,“终生成长型人格”塑造者。

    她曾亲自培养数千名学生进入世界TOP 100大学,更有1000多名学生成功跻身常青藤名校。她创办了“熊老师淘学说”,旨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父母传递最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及启迪,并通过诙谐幽默的形式对话3-16岁的孩子,使家长及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备更好的成长力。

    她曾应中信出版集团邀请,独家改编了被翻译成13种语言、畅销60多个国家的爆款绘本《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的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蜻蜓FM、中信书院等知名有声平台获得置顶推荐。她还应邀为北美畅销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青少版)的中文版撰写导读册——“给孩子安静力量使用指南”。

    好妈妈就是家庭CEO章节目录

    第一章 角色:从现在起,你就是家庭CEO!

    对! 你就是家庭 CEO

    家庭 CEO 为什么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所有的超级英雄,在成为超级英雄之前就已经是了

    不做管理者,做个领导者

    第二章 视野: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

    面对选择,要事优先

    眼光放长远,心态自平和

    早不等于好

    摆脱昨天,面向未来

    应对未来的五大底层能力

    第三章 联盟:打造互信和有明确目标的超级团队

    构建你的家庭董事会

    定位你的家庭后援团

    确定超级团队的共同目标

    建立大局观,翻倍团队的生产力

    掌握全球顶级 CEO 通用的领导力语言——讲故事

    形成独到的领导风格,做自带光环的家庭 CEO

    第四章 策略1:如何激励你的另一半

    即使是“猪队友”,也有存在的价值

    你要做一名教练,而不是评论家

    奖励机制,“套牢”你的另一半

    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更是你的爱人

    第五章 策略2:如何赢得你的婆婆?

    破局:这不是个家庭控制权的问题

    理解婆婆就是理解自己

    设定界限:“一碗汤”的距离

    婆媳相处的最高境界:互相欣赏

    第六章 策略3:孩子是你最优秀的队友

    孩子是你永远的队友

    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是思维模式

    优秀的习惯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养出“自鸡娃”的三件事儿

    奖惩的“三明治”法则

    消灭匮乏感,做孩子的守护者

    第七章 战略:今天的决策,明天的成果

    今天的焦虑 VS 明天的战略

    设定自己的家庭教育原则

    把握家庭教育的四大黄金时刻

    情势可变,战略永恒

    第八章 出征:来一场华丽的完胜

    我们要的是胜利,而不是成功

    “有限游戏”VS“无限游戏”

    家庭 CEO 的“无限游戏”

    好妈妈就是家庭CEO截图

    版权页

    推荐序 不断成长的父母,养出赢在未来的孩子

    自序 以终为始的家庭教育之路

    目录

    引子 提高爱的质量——致那些精疲力尽的妈妈们

    第一章 角色 从现在起,你就是家庭 CEO

    对!你就是家庭 CEO

    家庭CEO 为什么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所有的超级英雄,在成为超级英雄之前就已经是了

    不做管理者,做个领导者

    第二章 视野 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

    面对选择,要事优先

    眼光放长远,心态自平和

    早不等于好

    摆脱昨天,面向未来

    应对未来的五大底层能力

    第三章 联盟 打造互信和有明确目标的超级团队

    构建你的家庭董事会

    定位你的家庭后援团

    确定超级团队的共同目标

    建立大局观,翻倍团队的生产力

    掌握全球顶级 CEO 通用的领导力语言——讲故事

    形成独到的领导风格,做自带光环的家庭 CEO

    第四章 策略一 如何“培训”你的另一半

    即使是“猪队友”,也有存在的价值

    要做一名教练,而不是评论家

    奖励机制,有效激励你的另一半

    他是孩子的爸爸,更是你的爱人

    第五章 策略二 “赢得”你的婆婆

    破局:养孩子不是争夺家庭控制权的问题

    理解婆婆就是理解自己

    设定界限:“一碗汤”的距离

    婆媳相处的最高境界:互相欣赏

    第六章 策略三 孩子是你最优秀的队友

    孩子是你永远的队友

    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是思维模式

    优秀的习惯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养出“自鸡娃”的三件事儿

    奖惩的“三明治”法则

    消灭匮乏感,做孩子的守护者

    第七章 战略 今天的决策,明天的成果

    今天的焦虑 VS 明天的战略

    设定自己的家庭教育原则

    把握家庭教育的四大黄金时刻

    情势可变,战略永恒

    第八章 出征 来一场华丽的完胜

    我们要的是胜利,而不是成功

    “有限游戏”VS“无限游戏”

    家庭CEO 的“无限游戏”

    后记 赢养未来,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好妈妈就是家庭 CEO”的理念,即妈妈不仅是孩

    子的首席教育官(Chief Education Officer),还是先进教育理念的首席执行

    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这种理念打破了妈妈们原有的自我认知,赋

    予“妈妈”这个角色更深层的含义——如何站在更高的视野去构建面向未来的

    家庭教育战略,搭建出一个互相信任并且有明确家庭愿景的超级团队。书中

    结合大量鲜活的家庭教育案例,提供了很多“如果早知道就好了”的教育观点、方法,引导父母放下眼前的焦虑,“以终为始”地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孩

    子 一 起 赢 在 未 来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好妈妈就是家庭 CEO熊莹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5

    ISBN 978-7-111-62604-6

    Ⅰ.①好… Ⅱ.①熊… Ⅲ.①家庭教育 Ⅳ.①G78

    中 国 版 本 图 书 馆 CIP 数据核字( 2019 )第 080418 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 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刘文蕾 责任编辑:仇俊霞

    版式设计:张文贵 责任校对:张力

    封面设计:吕凤英

    责任印制:孙炜

    北京江林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2019 年5 月第 1 版· 第1 次印刷

    165mm×235mm·11.75 印张·145 千字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2604-6

    定价: 49.80 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010-88361066

    读者购书热线: 010-68326294

    网络服务

    机工官网:www.cmpbook.com

    机工官博:weibo.comcmp1952

    金书网:www.golden-book.com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推荐序 不断成长的父母,养出赢在未来的孩

    子

    我有一位对我影响深远的母亲。

    她是一位对孩子全心付出的母亲,为了我的成长倾尽所有。当年她为了

    给我找个好的补习老师,冒着大雨徒步走了 20 公里;我大学生病,她把工

    厂卖掉来照顾我。

    她是一位精明能干的母亲。她没有读过书,二十几岁开始学认字,但在

    80 年代就已经成了我们当地的第一个万元户。在新东方创建初期,我们的房

    租、印刷成本都是她一分钱一分钱地跟供应商谈下来的。

    她是一位心有大爱的母亲。我把她接到北京生活,她会把自己赚的钱和

    我给她的钱都拿回家乡修路、修桥、办学校。她给我写信都不忘叮嘱:“娘一

    生做好事,做到家里有一斤米,给人家分一半,这是做人的本质。”

    她不仅是我们家里的顶梁柱,在我们当地也威望极高。每次我们回乡祭

    祖,她常常会被请去裁决四邻八乡的纠纷。

    我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位母亲。我最基本的人生准则都来自于母亲的言传

    身教,她用自己的方式把智慧、勤劳、善良、坚韧这些优秀的品质传递给我,这些既促成了新东方的成功,也促成了我今天的成功。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都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

    子,可具体该如何做,才能养育出真正赢在未来的孩子呢?这是值得深究的

    学问。

    所以,当我读完熊莹这本新书的时候,我既开心又欣慰。

    熊莹在书中分享的这些事例,正是时下中国家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现象;

    而熊莹所提出的思维模式和解决方案,也正是我思考良久但是一直没能付诸

    实践的事情。我非常认同熊莹的观点:家庭才是教育主场,先要有不断成长

    的父母,才会有赢在未来的孩子。

    我也非常喜欢她提出的新概念——家庭 CEO。因为在我心中,我的母亲

    正是这样一位成功的“家庭 CEO”,而我本人就是她所描述的这种家庭的受益

    者。现在,熊莹创造了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式,让成长可以通过学习来建构,家庭幸福与繁荣生发于无形。

    我觉得,任何一个父母,不论孩子有多大,都可以抓紧时间读读这本书,我也期待能够尽快看到这个系列的下一本书。

    希望更多的妈妈能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成长为优秀的家庭

    CEO,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从这样的家庭中获得成长的力量,成为赢在未来

    的成功者!

    新东方创始人 俞敏洪

    2019 年春

    自序 以终为始的家庭教育之路

    我在教育领域的耕耘,即将步入第 20 个年头。在我的微信里满是正在

    就读或者已经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学校的了不起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我可爱的

    学生。看到他们在阳光下的幸福模样,和那些跃跃欲试要影响世界、改变世

    界的倔强表情,我都会从心底生出温暖的笑意。这就是一个老师的秘密花园

    吧。

    在过去的20 年中,我和我的团队服务过上万个家庭。截至 2018 年,我

    们的学生拿到了 1782 个常青藤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世界顶级名校就读的

    学生超过我们学生总数的 91%。学生们的进步和成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果实,我们更喜悦的是在这背后一个个家庭的建构和成长。

    很多父母希望把自己童年缺失的东西都补偿给子女,在无形中成为自己

    童年渴望的父母,代偿性的奉献之余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还有一

    部分父母唯恐孩子犯错而过度介入,不知不觉中错失了让孩子学习自律的机

    会;还有少数父母陷入救火模式,旧问题刚被“扑灭”,新问题又“烧着”了。

    这些常见的养育困扰,即使在最优秀的家庭里也比比皆是。

    在我们“GM 成长型家庭构建训练营”的实践中,我们亲自见证了参与培

    训的父母是如何获得新视角,学习新知识,采用新策略,一点一点地为家庭

    营造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并导向一个美

    好的未来。这一整套被我们称为“以终为始”的教育方法和哲学,我将在本书

    里仔细讲述。

    出于作为母亲的私心,这本书是献给妈妈们的。因为我深知妈妈们在家

    庭教育上的付出和决心。润物无声的爱,最需要智慧。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最常听到妈妈们对我说的话是“如果早知道就好了”,不论她们的孩子年龄多

    大。于是我精选出妈妈们都应该更早知道的家庭教育的理念、观点和做法与

    大家分享。

    当然,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只有妈妈一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

    本书里,我提出了“好妈妈就是家庭 CEO”这个理念,即妈妈不仅是家庭的首

    席教育官(Chief Education Officer),又是先进教育理念的首席执行官

    (Chief Executive Officer),我在书中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本书将打

    破妈妈们原有的自我认知,赋予妈妈这个角色更深层次的意义。妈妈们在家

    庭中承担的重要职能理应得到自己和家人的认可与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妈

    妈们才能继续构建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战略,搭建出一个互相信任并且有明

    确家庭愿景的超级团队。为了让这个超级团队更加强大,妈妈们还需要学习

    并掌握搭建正向、积极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的技巧和智慧。当

    妈妈们像家庭 CEO 一样带领超级团队建立共同的家庭愿景,并且为实现这样

    的共同愿景积极努力的时候,就会深刻体会到家庭赋予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

    感。而这些,才是我们建立家庭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我在本书中将会

    重点阐释的内容。另外,我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可以“拿来就用”的解决方案,帮助妈妈们解决在日常生活中要应对的种种焦虑和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本书还梳理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孩子成长的黄金时刻,希望为妈妈们在创建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案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毕竟可以复制的模范家庭并不存在,你才是自己幸福家庭的缔造者。愿你在

    阅读之后,可以淡定、从容地成为家庭教育的“专家”,也成为你自己家庭的

    领航人。

    另外,如果没有我的合伙人的督促和帮助,这本书不会这么快和妈妈们

    见面,我要诚挚地感谢乐静、苗瑜和曲冰,你们是我最好的团队成员。更需

    要感谢的是在这 20 年里,和我真诚沟通的每一位妈妈,是你们促使我不断

    思考,给了我无数的启发和灵感。你们身为母亲的智慧,都已凝结在这本书

    中。

    最后,也要感谢我的两个孩子。每天下班进门,他们笑着跑向我要抱抱

    的时候,我深知,我比他们更需要这个拥抱。

    作者 熊莹

    目录

    推荐序 不断成长的父母,养出赢在未来的孩子

    自序 以终为始的家庭教育之路

    引子 提高爱的质量——致那些精疲力尽的妈妈们

    第一章 角色 从现在起,你就是家庭 CEO

    对!你就是家庭 CEO

    家庭CEO 为什么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所有的超级英雄,在成为超级英雄之前就已经是了

    不做管理者,做个领导者

    第二章 视野 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

    面对选择,要事优先

    眼光放长远,心态自平和

    早不等于好

    摆脱昨天,面向未来

    应对未来的五大底层能力

    第三章 联盟 打造互信和有明确目标的超级团队

    构建你的家庭董事会

    定位你的家庭后援团

    确定超级团队的共同目标

    建立大局观,翻倍团队的生产力

    掌握全球顶级 CEO 通用的领导力语言——讲故事

    形成独到的领导风格,做自带光环的家庭 CEO

    第四章 策略一 如何“培训”你的另一半

    即使是“猪队友”,也有存在的价值

    要做一名教练,而不是评论家

    奖励机制,有效激励你的另一半

    他是孩子的爸爸,更是你的爱人

    第五章 策略二 “赢得”你的婆婆

    破局:养孩子不是争夺家庭控制权的问题

    理解婆婆就是理解自己

    设定界限:“一碗汤”的距离

    婆媳相处的最高境界:互相欣赏

    第六章 策略三 孩子是你最优秀的队友

    孩子是你永远的队友

    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是思维模式

    优秀的习惯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养出“自鸡娃”的三件事儿

    奖惩的“三明治”法则

    消灭匮乏感,做孩子的守护者

    第七章 战略 今天的决策,明天的成果

    今天的焦虑 VS 明天的战略

    设定自己的家庭教育原则

    把握家庭教育的四大黄金时刻

    情势可变,战略永恒

    第八章 出征 来一场华丽的完胜

    我们要的是胜利,而不是成功

    “有限游戏”VS“无限游戏”

    家庭CEO 的“无限游戏”

    后记 赢养未来,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引子 提高爱的质量——致那些精疲力尽的妈

    妈们

    当个妈妈可真累。

    我见过不少妈妈,都处在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中。

    我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大沙发,可以让来访的妈妈们舒服地窝在里面。但

    是常常是一两杯茶之后,她们就会扫一眼手机,说:“呀,孩子该下课了,我

    得赶紧去接他了。” 然后急急忙忙地离开。

    看着真让人心疼。

    更让人心疼的是那些会在我办公室逗留很久的妈妈们。因为通常是她们

    在孩子的教育上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需要长时间的沟通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所有的妈妈,都心甘情愿地为了孩子倾尽所有:爱、时间、精力、金

    钱……可是即使倾尽所有,得到的并不一定是想要的结果。

    陪孩子五六年,学完钢琴练冰球,最后却被数学题打败了

    小贤除了上班时间都在陪孩子。小的时候陪孩子玩,大一点就陪孩子上

    各种课外班。

    她相信,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孩子学钢琴,她拿着小本儿在旁边记,回家后照着记录督促孩子练琴;

    孩子打冰球,她除了在冰场边上写训练日记、拍照,每个月还会定期拜会教

    练,讨论孩子下一步的训练计划。就这么陪了孩子五六年,小贤已经把自己

    训练成了优秀的钢琴助教和冰球助理教练。

    三年级,孩子开始学奥数。一学期不到,小贤就败下阵来。不论是上课

    讲的内容还是下课的习题,都已经超出了她可以辅导的范围。

    小贤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可没想到这一天竟然都

    没撑到孩子小学毕业。

    一起成长绝不等于全科陪练,即使再全能的妈妈,也没有这个超能力。

    小贤想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出发点并没有错,错在她陪伴的方式——

    把自己逼成了一个失败的全科教练。

    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小贤一样,已经开始意识到,或者说在现实情况下不

    得不意识到: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知识和心智都会超越父母,父母已经没

    有办法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知道他们所有问题的答案,父母甚至都不知道在

    哪儿可以找到答案。

    孩子有孩子成长的路径,父母有父母成长的方向。父母不是孩子的同学,不需要陪着孩子去学同样的知识。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引

    导、改进孩子的行为模式进而反观自我,获得更多的是心智的成长。与此同

    时,孩子获得的是父母在侧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监督和调教。

    只有给陪伴注入新的意义,父母才不会在陪伴的路上败下阵来。

    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读初三的孩子说“妈妈,你怎么像个老妈子,烦

    死了”

    小静辞职前,已经是管理 20 人团队的部门经理。孩子生下来时,家里

    的老人年龄太大帮不上忙,她又舍不得把孩子交给保姆。于是小静辞了职,做起了全职妈妈。

    一个孩子加一个家,能有多大工作量?

    7×24 小时,全年无休。说实话,这可比部门经理的工作量大多了。

    小静真的是个很有奉献精神的妈妈,这样的日子竟然一过就是十五年,比当部门经理的时候还兢兢业业。家里的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老公的职

    位越升越高,孩子也一路从本市最好的小学升到最好的中学。

    只可惜,老公和孩子跟她的话越来越少,忙着中考的儿子终于有一天不

    耐烦地跟她吼:“你能不能别唠叨了,跟个老妈子一样,成天没别的事儿,就

    会看着我,烦死了!”

    小静向老公求助,老公只冷冰冰地扔过来一句:“这还不都是你惯的。”

    小静以为自己对家庭的奉献和牺牲会换来家人的尊重和感恩,到这个时

    候才意识到那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

    小静曾经是个优秀的管理者,虽然回归家庭,但本质上还是在以部门经

    理的工作逻辑对待家庭问题。她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细节和流程上,而不

    是在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建设上,所以才会出现“事都理得顺,但无法赢得人心”

    的情况。不论是孩子还是老公,都认为小静理所应当承担这些:事情做得好

    是理所应当,做不好也是小静一个人的问题,和他们没什么关系。

    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小静就需要把自己从执行者、管理者提升到一个领

    导者的角色,把孩子和老公变成自己的队友和追随者,让一家人望向同一个

    方向,为了同一个愿景而共同努力。

    花了 300 万移民,陪着女儿去美国读书,最后丈夫说我们还是离婚吧

    叶子结婚的时候,大家都羡慕她找了一个好丈夫。她的丈夫除了一表人

    才,家底也非常丰厚。

    结婚没两年生下千金,叶子一心要给女儿最好的教育。孩子刚上幼儿园,叶子就开始找人办美国移民,孩子上小学前刚好办完,随后就买了美国学区

    房。孩子在国内读完幼儿园直接进了美国一流的私立小学。

    这么小的孩子,叶子当然得去国外陪着。移民花了不少钱,丈夫没法跟

    着去,还得留在国内继续给孩子挣学费。于是叶子一家就变成了“大雁家

    庭”——一到假期,一家三口就飞来飞去,或者干脆找个中间地去度假。不出

    两年,全家人都飞成了航空公司的 VIP。

    叶子计划着,等孩子念到九年级,能上寄宿学校了,自己就可以放心回

    国陪丈夫了。女儿很争气,如愿拿到排名前三的寄宿中学录取通知书。叶子

    回国想给丈夫个惊喜,谁知丈夫早已经在北京有了第二个家,他的儿子都已

    经六岁了。第二个家的女主人倒是很随和,对孩子和家庭的要求都不高,说

    儿子在哪上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要在一起。

    叶子不能接受现在这种状况,那就只能离婚了。叶子拿了一笔可观的抚

    养费,回美国继续陪女儿读书。女儿拿到康奈尔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她打电话给我,哭着说现在她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可做的了。

    一个漂亮的开头,却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叶子以为自己必须得在

    孩子和老公之间做个选择,其实一开始她就搞错了命题。

    经营家庭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过程,并不是老公孩子二选一的单选题。先

    有了两个人的爱,才有了家,才有了爱的结晶和生命的延续。当爱情慢慢转

    化成亲情,不代表我们的另一半就变成了隐形人。在家庭面前,最大的从来

    都是整个家,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体。不论是事关父母还是孩子,都不

    能是一人决定、一票否决、只为一人。关于家庭的任何决策,也不应该是“我

    以为”“我想要”“我觉得”,而是“我们同意”。可惜,叶子一直到家庭破裂,都

    没想明白这个道理。

    小贤、小静和叶子,是我这么多年见过的非常典型的好妈妈。她们为了

    孩子、为了家庭愿意倾尽所有牺牲自我,但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对自己感到

    失望,觉得自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这也是典型的好妈妈的困局:如何真正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如何让自

    己在家庭中的贡献更有意义,如何教育出优秀孩子的同时还能保持家庭的和

    美……这个社会给好妈妈的挑战还真多。

    三位妈妈的问题出在哪里?在我看来,她们对妈妈这个角色,做了降级

    处理。

    一个好妈妈,必须是家庭 CEO。这个 CEO 里的 E,既代表着首席执行官

    里的“Executive”,也代表着教育“Education”。所以一个好妈妈,既是家庭的

    首席执行官,也是家庭的首席教育官。

    而小贤、小静和叶子把自己定位成陪练、监工、后勤主管、项目经理,甚至是独狼。在思维和行动上都自我降级的妈妈,难以得到孩子、家人和自

    我的认可。

    妈妈们如何摆脱困局?

    如何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正确位置?

    如何解决家庭教育的终极问题?

    这是我每一次和前来求助的妈妈们探讨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本书的宗旨。

    妈妈们,请和我一起,开启你前往家庭 CEO 的旅程吧。

    第一章 角色 从现在起,你就是家庭 CEO

    对!你就是家庭 CEO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正视妈妈这个角色吧。

    新家庭创建伊始,孩子还没有降生,你和丈夫仍处于一种二人世界微妙

    的平衡态里。也许是爱情的荷尔蒙还在发挥作用,也许是家庭的职能尚不够

    健全,总之,这个二人世界里的分工不会那么清晰。

    谁做饭?要么凭手艺,要么凭心情,要么凭谁爱得更深,实在不行,还

    有蓬勃发展的外卖行业做你们强大的后盾。周末怎么过?赖床也好,大扫除

    也好,购物也好,做运动也好,只要感情深,做什么都会相看两不厌。

    家里爱打游戏的可能是老婆,爱研究美食的也可能是老公;养个小猫小

    狗、小花小草都很好,显得生机勃勃的;就连吵架也都是一对一,凭的都是

    各自的实力。

    两个人,只要心意相通,无所谓谁管理谁,谁领导谁,谁协同谁。老一

    辈也都在忙着过自己的生活,只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明里暗里地提醒一下

    你们:也该要个孩子了吧。

    于是,终于有一天,“哇”的一声,家里多出了一个孩子,二人世界的平

    衡态瞬间被打破了。

    伴随着孩子的到来,家庭多出的不仅是妈妈和爸爸这两个角色,还会多

    出一些人、一堆东西和很多事儿。

    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承担起与孩子有关的决策和选择。小到吃喝拉撒

    睡,大到上什么幼儿园,买不买学区房,需不需要换个国家生活,还有各种

    需要执行的细节:谁早起给上学的孩子做早餐,谁开车送孩子去上学,谁下

    午请假去接孩子,谁暑假陪着去逛海洋馆,谁代表全家去开家长会……

    家庭关系也会变得复杂很多。夫妻两个点只能画出一条线,而多出来孩

    子这一个点,会连接上很多其他的关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月嫂、保姆、各种老师……单纯的直线关系很快就变成了多角关系。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未来谁来建设,谁来负责?

    一个家庭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所需要的周期比很多公司存续的时

    间都要长;其中涉及的细节和要动用的资源,至少不会比开一个私人工作室

    少;要做的管理决策,更是需要宏观的眼光和超前的视野。这是一个浩大的

    系统工程,这样的项目,如果还是仅凭夫妻两人意气用事来处理,一定会从

    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这个时候,家里有一个家庭 CEO,是必然的,也

    是必须的。

    所以,当你接受求婚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踏上了成为家庭 CEO 的道路,而在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的那一瞬间,你就自然升任了家庭 CEO。

    家庭 CEO 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 Education,教育,所以家庭 CEO 的第

    一个职能是作为家庭的首席教育官,教育的对象当然是孩子。实际上,所有

    家庭成员最终都将会成为家庭教育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受教者。而首席教育

    官要做的就是带着家庭成员找到适合自己家庭发展的教育策略,选择正确的

    教育路径,以及解决问题并落实执行。[电子书分 享微 信getvip365]

    说到解决问题并落实执行,这就是 E 的第二层含义:Executive,执行。

    教育一直都是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决策在执行的时候

    一定会占用大量的家庭资源并且影响到家庭的其他方面。比如,买学区房或

    者举家搬迁到心仪的学校附近居住,这种层面的执行,涉及的绝不仅仅是教

    育,而是家庭事务的方方面面。所以家庭 CEO 的 E,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对家

    庭教育方案的执行,而必然涉及家庭其他事务的决策和执行。

    家庭 CEO 为什么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首先,这是个自然选择。

    孩子作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角色,在出生前就和妈妈建立起了自然的

    依恋关系。在孩子没有学会语言,甚至还不能使用身体语言的时候,哭是他

    们唯一与成人交流的工具,也是他们巩固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唯一手段。

    如果你还在为了丈夫晚上装睡不起来帮忙给孩子喂奶或者换尿布而耿耿

    于怀,那你可能真的是冤枉他了。他不是在装睡,而是确实听不见。或者说,爸爸对婴儿哭声的敏感度远远低于妈妈。这都得怪他们大脑中的灰质更少,眶额皮层体积更小,同时他们的杏仁核以及前扣带回皮层对婴儿的哭声也反

    应更弱。科学家解释说,女性特殊的脑结构使得她们在情绪加工方面更具优

    势,同时也有助于她们更好地承担抚育婴儿的职责。

    现在,如果你半夜被孩子的哭声惊醒,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给孩子

    换尿布喂奶的时候,真的不需要怒气冲冲地把打着呼噜的孩子他爸踹醒。这

    是大自然赋予妈妈在养育过程中的先发优势,你坦然接受并且好好加以利用

    才是最佳策略。

    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先发优势,妈妈才有更多的机会去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个性,观察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的需求,从而为孩子后续的成

    长和发展找到正确的起点。

    其次,这是个社会选择。

    因为性别差异导致的家庭分工不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女博士薇妮斯蒂· 马丁(Wednesday Martin)在

    她的畅销书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PrimatesofParkAvenue)中,描述了在美国房价最高的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家庭教育实景:

    “当下比较普遍的 ‘丧偶式育儿’,在纽约上东区也是常态。在家庭教育方

    面,家里的男性只需要提供金钱,而最终的教育职责都会落在妈妈的身上。

    和大部分中国家庭一样,在纽约上东区,妈妈们负责接送孩子,聚集在各种

    与孩子相关的场所,形成妈妈圈的社交。与此同时,男人们则在工作,穿梭

    于以男性为主的公共与商业世界。”

    这种情况,和我过去近 20 年观察到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别无二致。在

    我办公室的来访者里,爸爸绝对是个“稀缺物种”。超过 80%的家庭,爸爸自

    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个别的爸爸会在一些教育选择的重要节点上露面或者参

    与意见;绝大部分情况下,和我反复沟通的都是妈妈,偶尔在谈话中会闪现

    出爸爸的影子。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爸爸们在经济方

    面的支持远远超过其他方面。

    所以,不论全职带娃还是身在职场,“妈妈”这两个字,除了家庭赋予我

    们的身份外,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养育、培育、教育下一代的重大

    职责。

    自然和社会因素都把养育一个孩子的责任放到了妈妈的手里,无论它与

    妈妈的自我认知是否相符,成为家庭 CEO 都已经成为妈妈无法回避和推卸的

    使命。

    所有的超级英雄,在成为超级英雄之前就已经是了

    很多新手妈妈,在重新审视并且接受自己的家庭角色时,都会对未来有

    那么一丝担忧。她们常常怀疑:我有能力承担这么重要的家庭职责吗?

    相信我,你有。

    每一个妈妈,内心都住着一个超级英雄。

    我有一个朋友,是近些年时常出没于金融新闻中的风云人物。一起吃饭

    聊天的时候,他时不时地就会说起自己的妈妈,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曾在课堂

    上讲了无数遍的吃鸡的故事。

    他小时候,一家人住在东北一个小村子里。家里有一只全村闻名的老母

    鸡。鸡之所以会全村闻名是因为它一周下六次蛋,其中五次是双黄蛋。这就

    是他们一家人的主要营养来源。

    有一年冬天,他这个倒霉孩子又生病了,发高烧。据他自己说,他一感

    冒就发烧,但是只要一喝鸡汤,立刻就退烧,病就好了。这一次又发烧了,可是家里除了全村闻名的老母鸡,已经没有其他鸡了。刚好赶上下大雪,家

    人也没法去附近的镇子给他买只鸡。

    可是第二天早上,他还是喝到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里面还有个大鸡

    翅。倒霉孩子喝完鸡汤、吃完肉才想起来:鸡哪来的?然后他就看到屋子里

    站着一只独臂老母鸡。

    原来,他的妈妈当时在村子里当兽医,情急之下给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

    鸡做了一次截肢手术——卸下一支鸡翅膀并成功止了血,让生病的儿子喝上

    了鸡汤,退了烧。被截肢的老母鸡仍旧还是一周下六次蛋,五次是双黄蛋。

    每一次,我的朋友都拍着大腿赞叹:“我妈这才真是生性彪悍,太牛了!”

    当然,这位彪悍的老太太,还有很多相夫教子的传奇故事,每一个听起

    来都和给老母鸡截肢一样精彩。

    在我朋友的婚礼上,我期待万分,终于要见到这位流传了多年的“彪悍”

    的英雄母亲。谁知,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瘦瘦小小、其貌不扬的退休老太

    太,像每一个“东北妈妈”一样,招呼我们要吃好喝好。

    当年的我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失望,但是后来就想通了。这太符合超级英

    雄的设定了: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展示出强大的力量。在平时,英雄们装

    扮得和正常人一样,隐身在平凡的人世间,好好地过着每一天的生活。

    每一个妈妈,都有超级英雄的潜质,虽然偶尔会低估自己的能力,甚至

    面对自己的超能力,有过不解、怀疑甚至否定。

    在美国迪士尼电影《超能陆战队》中,机械神童小宏在哥哥遇难前,只

    会运用自己的天才头脑制作机器人去地下格斗赛中赢钱。在失去支持他的哥

    哥之后,小宏才成长起来并和哥哥留下的机器人大白一起,组建了一支高科

    技超级英雄团队。

    而在美国漫威电影《雷神》中,来自神话世界、天生神力的雷神托尔直

    到他的雷神之锤被死神捏爆,才发现这只他从不离手的锤子根本不是他的力

    量来源,而真正的神力就藏在他的身体里。他本人就是雷霆之锤。

    超级英雄们从来不是因为先拥有了英雄的头衔,才拥有了能力。

    恰恰相反,所有的超级英雄,在成为超级英雄之前就已经是了。

    而每个妈妈,在决定孕育新生命的那一刻,就已经依靠着天赋的勇气,开启了自我的英雄成长之路。因为我们生下孩子,把他们养育成人的过程,就是守护幼苗、静待花开的过程。然后我们受到启示、战胜困难,将新的经

    验带回大家族。这也正是妈妈建造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过程,甚至就是

    人类自身繁衍、生生不息的隐喻。

    所有故事都源自于人类对美好生活朴素的向往。神话和传说代表着人类

    心理最深层的渴望。超级英雄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这些故事传达

    的英雄精神能够激励我们,更重要的是,这些“英雄历险故事”正在日常生活

    中反复上演。而每一个妈妈,都是这些“英雄历险故事”的主角。

    认清—接受—认可—认同

    高中生彼得· 帕克发现自己意外拥有了蜘蛛一般的特殊能力,最初自己并

    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种变化。直到几天之后,他一念之差放过的那个小偷打

    死了养育他的伯父,他才意识到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他的伯父的那句经

    典台词,也是所有超级英雄的精神内核: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当我们认清自己具备的“超能力”,坦然接受要成为家庭 CEO 的使命之后,我们也只是完成了就任前的一半工作。对于妈妈而言,我们要承担的责任可

    不仅仅是生育和抚养孩子,而是建设一个家庭,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家庭。

    世俗的看法是,那个夜以继日赚钱的人对家庭贡献最大,至少对家庭财

    富贡献最大。其实,家庭真正的财富从来都不是金钱。任何一个家庭,最主

    要的家庭资产都是家庭成员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才华、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

    是一个成功家庭所必须拥有的“共同愿景”。

    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成功家庭,需要正确的人来管理家庭财富,这个人

    同时还要管理家庭情感、文化和精神生活,而后者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前者。

    特别是在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上,建设一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甚至

    比创造更多的家庭财富更为重要。连法国伟大的政治家拿破仑· 波拿巴都承认: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这双手,属于要成为家庭 CEO 的妈妈

    们。

    所有的大宅门后面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祖母。在欧洲建立了家庭银行

    帝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也不例外。这位家庭 CEO 名叫

    古特尔· 舒纳珀(Gutle Schnaper),她在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区拥挤不堪的

    小巷里养育了 11 个孩子。作为一个节俭、朴素且严谨,但又不乏温情和慈

    爱的妈妈,她建设了一个团结、负责的家庭。这个家族在接下来的200 多年

    里成功地实现了财富的持续增长。她在 96 岁高龄去世的时候,所有在世的

    儿子都在身边。

    多好的家庭 CEO 的典范:她为所有的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

    的精神家园,她的家庭成员创造并延续了一个成为传奇的大家族。

    与超级英雄的成长路线有所不同的是:妈妈们不能是,也不会是孤胆英

    雄。

    认清和接受自己作为家庭 CEO 的职责仅仅完成了一半的准备工作,妈妈

    们还需要获得家庭其他成员的认可和认同,需要有同盟、帮手和支持者。家

    庭想要发展,夫妻就需要和睦,双方需要对家庭愿景、生活方式和对下一代

    的培养计划具有相对一致的看法。

    家庭本身是一种从“我”到“我们”的过程,从独立到共存可能是家庭生活

    中最具有挑战性、最艰难的部分。这种共存,并不意味着完全对等的关系,总要有人想得更远一些,总要有人对家庭的照顾更多一些,总要有人为了家

    庭的未来打造物质基础,总要有人去建设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一个

    团队,需要分工合作,需要领导者,需要管理者,需要执行者,需要追随者。

    这是“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比共同努力去达成愿景更能满足一个家庭。

    如果在结婚前你们根本没有机会深入探讨这么重要的话题,那么现在也

    不晚。是时候和你的另一半仔细谈谈“你们的家庭要走向何方”了。这次谈话,也许不能马上带你们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谈话的目的本身就不是要寻

    找答案,而是开启找寻答案的旅程。为了建设一个更好的家庭,夫妻双方一

    方面要齐心协力,另一方面又要“各司其职”。这种谈话,是要让你的另一半

    理解你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可见的未来里他要如何和你携手合作,并且认可

    你的付出,认同你的价值。

    不做管理者,做个领导者

    在正式开始行动之前,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明确一下:

    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家庭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

    还记得在本书引子中出现的小静吗?放弃事业发展,回家相夫教子,最

    后被孩子嫌弃、被老公漠视的那一位妈妈。

    小静来见我的时候一肚子的抱怨:

    “孩子越长大就越不听我的。以前让学啥、干啥都很听话,现在稍微一说

    就怼我‘你懂啥,啥都不懂就别跟着瞎指挥了’。同样的话,老师说、同学说

    都比我说管用。老公也不管,说管孩子都是我的事儿;有的时候还跟着儿子

    一起怼我,说我不够‘与时俱进’,也得多学习学习。我忙活了这么些年,为

    的不都是这个家、这个孩子,怎么就都看不到我做了什么;孩子嫌弃我,想

    想还能忍;老公不帮忙,还总这么个态度,真的受不了。”

    我问她:“你当部门经理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不听话的下属和看热闹的

    同事?”

    当然会有。

    职场里,再优秀的管理者都遇到过和小静一样的状况。即使业绩再好,总会有那么几个下属,打心眼里不认可领导,又不愿意或者不能离职,所以

    一边干活儿,一边嘟嘟囔囔抱怨领导有多没用;而其他部门的同事,要么事

    不关己,懒得伸出援手,要么是站在一边冷眼旁观。

    妈妈们如果像小静一样,还是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处理家庭问题,自然也

    会陷入类似的境地。因为管理者拥有的是下属和同僚。管理者和下属的关系,是发出指令和服从指令的关系,也就是听话。而下属之所以愿意服从,愿意

    听话,是因为管理者许诺了回报和奖励。简单地说,是工资和奖金这样的物

    质刺激或者精神鼓励决定了下属会不会好好干活。而管理者和其他管理者的

    关系,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竞争带来的是相互比较和负面评价。有多

    少部门经理会从同级的部门经理那里得到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呢?

    回归家庭的小静,仍旧是个“部门经理”,所以她在家里得到的,只能是

    不听话的“下属”(儿子)和看热闹的“同事”(爸爸)。

    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得改变视角,站到领导者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

    领导者拥有的不是下属,而是追随者。追随者的产生基于信任,而信任会带

    来忠诚。

    怎么制造出追随者?以下是家庭 CEO 们需要关注的关键词。

    重视愿景

    管理者关心目标,而领导者重视愿景。

    作为家庭 CEO,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这学期期末应该考到多少分,他要考进什么样的初中,将来能不能考进“双一流”大学,这些都不过是你家

    庭未来愿景中的一些阶段性目标而已。它们都要服务于你们的家庭愿景。你

    的关注点始终应该是愿景,是如何帮助你的团队成员在家庭愿景中找到自己

    的位置。

    孩子还小的时候,一定没有办法理解抽象的家庭愿景,但这一点也不影

    响你的关注点。孩子们会从你对目标的每次解读中体会到,你看重的从来不

    是这一次考试的成绩或者他们外在的表现,你想要带着他们前往的是他们更

    好的明天。你对他们未来的期望会引导他们进入你描述的那个画面,他们知

    道自己是那个画面的一部分,从而会成为你的支持者,并且愿意主动去完成

    自己的工作。

    至于你的另一半,作为这个愿景的共同缔造者,他当然会更加心甘情愿

    地贡献自己以实现家庭共同的长远目标。

    欢迎改变

    管理者害怕变化,而领导者带来变革。

    大部分家庭追求的是井井有条,沿着既定的路线稳定发展——这的确是

    管理者追求的最佳状态。

    很多家庭把当下的井井有条当成了最终目标,目标一旦实现就不知道该

    去向何方,只好一边努力继续维持稳定状态,一边觉得生活怎么越来越索然

    无味。

    而领导者要实现的是未来的愿景,所以会因为更长远的目标乐于迎接甚

    至创造改变。尽管这么做会带来风险,但领导者仍旧会选择迎难而上,承担

    风险。对于家庭 CEO 来说,变革源自更长远的目标,要达到未来的目标,就

    需要对当下稳定但有碍实现长期目标的状况做出变革。

    在我们一次次的沟通后,小静也和她的先生一起制定了家庭愿景。其中

    有一条涉及孩子的教育规划,小静和先生一致同意要让孩子在大学期间就去

    海外读书。基于这个愿景,孩子的整体学习路径就都得做出调整:中考不再

    成为当下的主要问题,英语才是,孩子当下的时间和学习重心都需要转向英

    语;与此同时,高中就不再以重点高中为唯一目标,而有了更多的选择。这

    种变化,在最开始让一直沿着传统教育路线按部就班往前走的孩子很不习惯,甚至产生了一些对抗。去美国高中深度学习一个月之后,孩子回到家里主动

    要求妈妈给他找更好的英语老师,也开始跟妈妈聊未来想要去美国哪所大学

    读书。不爱表态的先生也在孩子成功拿到美国大学录取书之后的家宴上,第

    一次当着家人和亲戚的面,表示自己最大的运气就是娶了小静这个好老婆。

    为了更好的未来,主动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领导者能够砥砺前行的最佳

    路线。

    精于学习

    管理者易于故步自封,领导者善于不断学习。

    管理者更易于专注于他们已有的、已经精通的、已经帮助他们取得阶段

    性成功的技能和行为。

    就像辞职回家的小静一样,她会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给孩子制定学习进度

    表,也会做好并且执行家里的财务预算,但她的关注点只停留在家庭这个小

    范围内。孩子和老公是她跟我沟通时的所有话题,老师和其他家长是她的社

    交圈主体,而各种家长群是她最主要的育儿和教育信息来源。

    聊起她之前的工作,我发现小静甚至在对于她所从事的行业的理解和对

    项目管理的很多概念认知,都停留在十五年前的状态上。小静有很多次不好

    意思地说:“我天天在家,和原来的同事也都不怎么联系,好像和社会有点脱

    节。”

    真正的领导者都是学习的高手。他们会利用各种方式来不断学习。他们

    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内化

    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更新自己的视野和眼界,领导者可以更深刻地理

    解社会和未来的大画面,从而清晰地看到家庭和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和轨迹。

    所有的领导者都是优秀的管理者,但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成为领导者。

    如果你和曾经的小静一样,还只把成为优秀的家庭管理者作为自己的目

    标,请停下来,再仔细想想你所拥有的能力和你要承担的使命:

    你,是一个妈妈;

    你,是一个要建造家庭和家族的领导者;

    你,是一个超级英雄;

    你,就是自己家庭的 CEO。

    第二章 视野 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家庭 CEO,妈妈们先要理清一些关系,搞清楚一些大

    问题。

    我们首先要理清的就是家庭和学校的关系。

    从本书的一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地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醒父

    母要为孩子的教育承担起责任。看起来,似乎有一个重要的部分被忽略了,那就是学校和老师。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家庭教育,并不是因为我对学校和老师失望,而是因

    为我早就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社会和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

    用。

    有句英文说“A child educated only at school is an uneducated child”,意

    思是说只在学校受教育的孩子,仍旧是无知的。从古至今,成功的人很少是

    单靠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

    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在自己的孩子上小

    学之前,就认真地跟他们谈了两个话题:

    · 他们为什么要上学?

    · 他们要不要听老师的话?

    我觉得,这也是所有妈妈在把孩子送入学校之前就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否则,你就会像很多父母那样,把学校当作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以学校

    的标准为唯一的标准;从而在孩子最终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发现孩子不但

    知识没学透,在性格和能力方面也有一堆的缺陷;然后抱怨学校只教知识,其他的都不教。这其实跟学校没有关系,学校做了该做的事情,反而是父母

    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我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学校?

    首先,孩子们需要系统地学习知识,重点是“系统”这两个字。

    虽然科技的进步已经让获取知识简单到通过点击查询就可以完成,但这

    种方式提供的仍旧是碎片化的知识,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

    系。

    近些年,我听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说,小学或者中学老师的知识体系

    和知识结构还不如自己的完整、清晰,怎么能把孩子教好?说实话,有那么

    一段时间,我也这么认为,甚至认真考虑过是不是应该在家里开个私塾,不

    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以免给耽误了。

    在我认真研究了各种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美国 home school(家庭学

    校)的教学体系后,我就再也不纠结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这个问题了,甚至去什么样的学校都不再重要了。因为不论什么样的学校,都有非常完备

    的系统知识体系,并且有足够的资源帮助孩子搭建这种知识体系。而且,99%

    的父母,是不可能比学校更稳定并且更高效地完成这个任务的。

    有一次,有个朋友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跟我说:“我发现,身边孩子某个

    方面有特长的,都是父母在外面找地方上课学习或者父母自己带着学的,学

    校里怎么不管培优只管补差呀?”

    那是当然,学校是按照孩子的平均水平来搭建知识体系的,会兼顾到大

    多数孩子的需求。但这个标准已经足够可以为孩子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知

    识结构和体系。剩下的事情,也就是按照孩子的个性特点提供更精细的学习

    资源和帮助,这应该是父母的工作。父母要做的也并非亲自上阵,而是帮助

    孩子甄选合适的资源,让更专业的人提供帮助就够了。

    其次,学校是协助习惯养成的好地方。

    时间管理本质上就是个生活习惯养成的问题。上学去,就意味着每一年

    和每一天都有了一个大致的时间表,孩子会按照这个时间表做到按点儿生活,到什么时间就干什么事儿。[电子书分 享微 信getvip365]

    我在给妈妈们上孩子的时间管理课时,有妈妈在课后说,孩子的时间管

    理有问题,是因为可供管理的时间太少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被消磨掉

    了。可是从时间使用的角度看,学校的时间表非常清楚。实际上,全天待在

    家里的孩子,即使有父母的监督,也很难做到严格按照时间表来作息。学校

    已经把大块的时间做好了分配,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其实更容易帮助孩子掌

    握时间概念,理解时间分配,练习管理自己的时间。

    所以,智慧的妈妈会在学校已经解决了框架性的时间安排这个基础上,帮助孩子完成小的核心习惯的养成,比如说早睡早起和每天阅读。

    再次,学校是交朋友的好地方。

    学校的社交作用也常常被父母忽视,而这一点,恰恰是家庭教育无法独

    立完成的地方。在我还沉迷于开设家庭私塾的那段时间里,唯一找不到替代

    方案的就是这件事:如何帮孩子找到同龄的朋友,并且学习和陌生人建立长

    久而深厚的关系,比如友谊。

    恐怕没有比学校更好的地方可以让孩子们去体验群体生活,并且反复练

    习怎么正常地和同龄人打交道了。 孩子们未来在成人社会中会遇到的各种状

    况,在学校都有预演的机会。所以每天孩子放学回家,我最关心的一般不是

    他的学习,而会问他:“今天在学校碰到什么好玩的人或者好玩的事情了吗?”

    只可惜,不少父母只关注学校的学习功能,而忽略了社交功能,也没有

    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去解决他们在社交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我的父母回忆我们小时候就经常说,我弟弟是因为初中开始交友不慎,所以才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的。可是,他们也从来没有教过我们该如何去

    挑选朋友,成绩好坏是他们判断我们的玩伴是否值得交往的唯一标准。现在,应该还有不少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一边强调孩子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就够

    了,别的不要多想;一边抱怨这孩子怎么就会死念书,一点都不会和人打交

    道。

    所以,在我的孩子上学之前,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反复跟他沟通,一起建

    立了对于学校的三点基本认识:

    学校里会教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所以要去;

    既然去就要遵守规定,要按时上学放学,早睡早起;

    同学中一定会有值得交往的好朋友,但要用心找,也要用心交朋友。

    孩子要如何正确对待老师说的话?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告诉孩子的:

    第一,在学校要遵守规则。

    规则之所以要遵守,并不是因为它是老师说的,而是因为它是整个学校

    都认可并维护的一种秩序,是对大多数孩子都有用的规矩,所以我们才需要

    遵守它。

    谁说出来不重要,要判断的是:事情对不对,规则对不对,道理对不对。

    对就遵守,有没有人说都要遵守。

    第二,老师说的话不总是对的。

    不论谁说的话,并不总是对的。老师也是人,和爸爸妈妈一样,会说错

    话、做错事。所以如果你觉得老师说的或者做的不对,要回家和父母讨论。

    听起来我像是在孩子还没上学之前就在想方设法地降低老师的权威感。

    实际上,我是想引导大家更理性地看待“老师”这个角色。很多时候,“老师”

    是个被过度渲染了的名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心里。有多少父母跟我

    感慨:“怎么我们当父母的说什么都没有用,老师说点什么就跟圣旨一样!”

    那还不是因为从上学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在孩子耳边反复唠叨:“要听老

    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

    坦率地讲,我在教育领域从业 20 年,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们这孩子就交给你了。”

    不管父母这么说属于客套还是真心就这么认为,我都忍不住想问:凭什

    么?

    特别是一些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凭什么做父母的花了十几年把孩子养

    成这个样子,然后找个老师或者教育专家,希望他几十分钟、几天或者几个

    月把孩子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他又不是魔法师!

    然而,大部分父母的确就是这么干的。学校和老师在他们的心里,拥有

    无上的权威。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本地最好的学校,跟孩子说一定要听

    老师的话啊,然后就万事大吉,期待孩子会自动成长为父母想要的样子了。

    即使是在《哈利· 波特》(美国电影)中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哪怕教课

    的都是真正的魔法师,他们也只能传授魔法,并不能确定学生使用这些法术

    是去干好事还是作恶,伟大的邓布利多校长也没法让马尔福从他父亲和家庭

    的影响中摆脱出来,成为第二个罗恩。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最终的成长方向

    老师就是老师,能把要教的知识讲清楚说明白就是个好老师,学校只是

    孩子系统学习知识和进行社交的一个场所。这两者永远无法替代父母,也不

    应该去承担父母应尽的职责。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独立生活之前,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远多于和任

    何一位老师或者同学待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孩子们不太听父母的话,但却很

    善于模仿父母的行为”,孩子在家庭接受教育的方式是极其生活化的,并且是

    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教育孩子,就是为人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父母选择

    生孩子,就同时选择了要承担这份责任,孩子养不好教不好,不要推给学校

    和社会。他们没法代替父母,他们不需要也不能够对孩子负责任。

    认清了这个现实后,我们必须勇敢地直面自己身为父母的责任了:我们

    需要提供给孩子足够优质的家庭教育,才能让他们最终成为赢在未来的人。

    面对选择,要事优先

    来找我咨询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中,爸爸一直是个比较稀少的存在,通

    常他们都在忙于赚钱养家,很难抽出时间来讨论孩子的教育规划问题。所以

    当一个爸爸出现在我的办公室时,他的孩子很可能碰到了非常严重的学业问

    题。

    有一位在五百强企业做副总的爸爸,在跟我长谈了两个小时,深入分析

    完孩子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后,给自己做了个总结:

    “熊老师,我能成为这种级别的公司副总,你能想象我得在工作上花了多

    少时间。但要如果知道,因为我对孩子关注比较少,孩子会遇到这种问题,我少出几趟差,晚几年升职,少赚点钱,多陪陪他又有什么关系?可是现在,我就算抽出时间来,也没办法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我真是个很失败的父

    亲。”

    我理解他的挫败感。

    他并不是一个把家庭和孩子抛之脑后而只顾自己逍遥快活的爸爸。他给

    家庭和孩子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孩子的生活受到妈妈和佣人无微不至

    的照顾,他也很关心孩子每个学期的考试成绩和进步情况。他也绝对是个愿

    意为了孩子做出牺牲的爸爸。要知道,他是刚刚结束十几个小时的国际航班,从机场直接赶到我的办公室的。

    但是从孩子上小学起,他就没有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没有送孩子

    去上过一次学,也不知道孩子在学校有没有朋友。在我的追问下,他承认孩

    子长这么大,他从来没有跟孩子有过一次超过5 分钟的一对一的谈话。

    “实在太忙了。”他诚恳地说。

    确实,时间是个大问题,也是判断什么事情对我们更重要的最佳标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看看我们把时间都放在了什么地方。

    我们心里认为,家庭和孩子对自己很重要,但时间分配会残忍而真实地

    把我们心里对事情的重要程度排出顺序来。家庭和孩子通常不是如我们心里

    期望的那样,排在靠前的位置上。即使只针对妈妈们做这种时间排序,我们

    也常常遗憾地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妈妈,分配给家庭和孩子的时间并非最多。

    家庭和孩子很容易让位给重压下的工作。但是无论我们从事多么重要的

    工作,那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职位,只要我们退出,那个位置都会有其他人顶

    上,我们所在的公司、机构都还会继续运作。而我们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永

    久存在的,没有人能替代。所以家庭里可能会有缺位的父母,但从来没有退

    休或者辞职的父母。

    如果我们执迷于工作赋予我们的临时职位,而缺位于我们在家庭中的永

    久身份,那么在某个时刻,就一定会有一些未尽之事让我们追悔莫及。

    那位身居五百强副总的爸爸正是如此。对他而言,家庭和孩子并非不重

    要,只是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前,他从来没有把家庭和孩子放在首位。

    好在,他还有足够的时间。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开始花时间来修复自

    己和儿子的关系,每天早起一个小时,绕路送儿子去上学,顺道和儿子聊天。

    他儿子最初很不适应,跟我吐槽:“我爸最近怎么这么闲,有心情来管我的事

    儿了?”

    差不多四个多月以后,儿子终于打开了心扉,跟爸爸聊起了自己的问题。

    差不多一年后,我问这位爸爸和儿子聊天到底是什么感受。像很多含蓄

    的父亲一样,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嘿嘿,这个臭小子,竟然有一天说

    ‘爸,这是咱俩之间的秘密,别让我妈知道’。”

    我感受到了他含蓄回答后充盈的满足感。这一刻,他再也不是个挫败的

    父亲,他满足了自己对于父亲的定义。

    给家人更高效的爱

    在家庭中被需要、被认可、被赞同的感觉,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持续

    不断的满足感,这是只有家庭和家人能够给予我们的幸福感觉。

    多赚钱当然可以给家人和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方式,孩子可以上更好的

    学校,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好的医疗条件。但谁会把我们的孩子抚养成人?

    是社会还是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能够教给孩子对他们

    一生的快乐和成功都有影响的原则。但前提是,我们需要留出时间给我们的

    家庭和孩子。

    我们并不是真的没有时间,我们只是没有把家庭和孩子放在首要之事的

    位置上,并且坚持“要事优先”的原则。

    做到要事优先,其实是为了给予家人更高效的爱。

    更高效的爱,不需要我们放弃在职场为了家庭的打拼奋斗,而只需要给

    家庭和孩子留出特定的时间,在重要的时刻为他们做对选择。

    “如果一周中你没有时间跟家人聚上一个晚上,甚至一个小时,那么家庭

    就不是你的首要之事。”这是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 温弗瑞(Oprah WinFrey)

    给她的观众提出的建议,我觉得这是个简单可行的建议。把家庭和孩子放在

    首位。至少,你可以从这一点开始做起。

    眼光放长远,心态自平和

    在过去的20 年里,我都会问来访的妈妈同一个问题:

    “你们想过孩子在将来是什么样吗?在他 25 岁的时候,他会在哪里生活,做什么样的工作?如果再想远点,35 岁的时候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0 年来,我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

    “哪里想得了那么远的事儿呀。”

    “唉,我能撑着活到他那个年龄就算不错了。”

    “别比我们现在混得差就行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大部分妈妈在处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的时候,陷入的状况则是:从无远

    虑,只有近忧。

    在前面文章中,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件事:妈妈,作为家庭 CEO,是一个

    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我们要带着孩子和家庭看到更远的愿景。如果没办

    法把这个愿景构架得更宏大,那我们至少有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可以做:认

    真地想一下,孩子在 35 岁的时候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想象孩子在 35 岁的时候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确实不会马上减少我们

    在他小学二年级磨磨蹭蹭不做作业时满腔的怒火,但这种想象会让我们重新

    审视自己到底想让孩子学会什么,是那道简单的数学题,还是如何管理自己

    的时间。这两件事情,学习的方式和要花费的时间可完全不同。

    每个妈妈都非常清楚以上两者哪个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更大,可是大部分

    妈妈仅仅是因为还没有想那么远的事,就极有可能在当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而这些错误,构成了妈妈们焦虑的主要来源。

    过度焦虑的父母是麻烦制造机

    妈妈们的育儿焦虑大到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以至于都出现了基于

    大数据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和《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报告》。我

    们能看到所有焦虑的着眼点都在眼下,从胎教到校园,从家庭到社会,父母

    都在为眼前各种有的没的问题焦虑。很多时候,孩子根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

    么,父母就已经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客气地说,过度焦虑的父母才是家

    庭教育的麻烦制造者。

    过度焦虑的父母有一个典型的特点,他们期待孩子赢在每一个当下,或

    者在每一步上都不能掉队,否则孩子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坠落之路。所以他

    们每天着急地看各种信息,然后急吼吼地让自己的孩子“快点,快点,再快

    点”。

    这种情况就好像每天逼着孩子去参加一场百米赛,还期待每次比赛孩子

    都能顺利晋级。这是连飞人刘翔都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想想看,刘翔是怎

    么获得比赛胜利的?即使他的目标是在世界大赛上拿金牌,他也不可能靠每

    天全力跑上10 个 100 米来提高成绩。他每天做的无非是基础的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心理训练以及最重要的事情——好好休息。张弛有度又有针对性

    的训练让他在比赛前得以充分准备,然后发令枪一响,他就拼尽全力跑。而

    且,他也不会每次都赢。但偶然的失利并不影响他下一次再拼尽全力跑上一

    回。

    无谓的焦虑还可能带来我们根本意想不到的后果。当我们紧张焦虑的时

    候,大脑会转入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即使紧张焦虑的情绪消失了,它还是

    会继续影响我们的大脑。简单来说,紧张焦虑的时候,我们的神经会绷得很

    紧,大脑的情绪敏感性就增强了,但大脑总资源有限,一方面的功能得到了

    加强,另一方面的功能就会被减弱。在情绪更敏感的同时,精准辨别信息的

    能力就会降低。这是因为处理恐惧的大脑回路——杏仁核得到了更多的大脑

    资源,而负责观测信息的海马体就得做出牺牲。所以过度焦虑不仅会损害到

    一个人的前额叶功能,严重的话,还可能引起认知功能上的损害。

    心理学家的实验数据显示,父母的过度焦虑损伤自己大脑的同时,还会

    传递给孩子,孩子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也会因此升高。但是孩子的脑发育还

    没有完成,持续的焦虑状态会给孩子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科学家们还发现,孩子各部分的大脑发育速度不同,处理恐惧的杏仁核

    比负责推理和执行控制的前额叶皮质要提前发育很多,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感知焦虑的能力非常强,但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调节情绪,特别

    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而在这个时期,孩子又往往处在青春期,难

    以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现在,你还想用焦虑为孩子铺就一条成长之路吗?

    要避开焦虑的漩涡,最好的办法就是抬起头来,往远处看。脚下的路和

    坑也许还在,但因为目光放在更远的前方,路途中的小坑洼就不会再那么令

    人烦扰。

    目光放长远,就不会那么焦虑

    对快乐教育的误读

    我们要努力做灯塔式的父母,给孩子指出他可能驶向的更远的地方。千

    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船长,陪着孩子这艘船在黑暗的海上寻找方向。那样不仅

    不能帮他避开所有的风浪,在终有一天,这艘小船要离开我们去寻找自己的

    航线时,没有了我们的指挥,他该要驶向何方?

    有个妈妈这么回答我:“驶向何方不重要,只要他快乐就好。”

    真的是这样吗?

    看来,我们需要好好谈谈“快乐教育”这个话题了。

    有些妈妈过于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另一些妈妈则一头扎进了“快乐教

    育”的陷阱。“快乐教育”成了一个躲避当下焦虑的避风港,不仅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为孩子眼下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的父母。

    “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孩子应该有快乐的童年。”

    “把孩子弄得那么累干什么,学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

    我听过太多的父母这么说,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快乐教育”的呼声

    就越大。但是,我见过更多的中学生父母在我的办公室里后悔不已:

    “小学的时候没好好学数学,现在花了那么多钱,补了那么多课,数学还

    是不行。”

    “孩子学什么都是学一半,觉得苦就不想练了。我们也从来不逼她。现在

    没有什么特长,学习成绩也一般。拼学习拼不过学霸,拼才艺啥也没有,我

    们只能拼性格了。”

    “他妈一放假就带他出去玩,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景点都去过了。说是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万里路倒是行过了,一页书也不爱读呀,有啥办法吗?”

    表面看上去,这种冲突是快乐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抗,可往深处看,其

    实是因为快乐教育被误解、误用后在某一时刻对孩子和家庭的反噬。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一书中,是这么描述“快乐教育”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

    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请注意,斯宾塞所描述的“快乐”强调了两个要点:孩子的未来和学习的

    状态。这里面隐含着两个重要的事实:

    · 一个快乐的人,需要的底层建设不是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快乐,而是

    长久快乐的能力。

    · 学习和快乐不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完全可以友好共存。

    家庭教育的目的还不仅仅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那么简单,我们心

    里想象的是他在 35 岁的时候,除了快乐,还拥有其他成功的素质并且是一

    个会感到幸福的成年人。那个时候的他,所需要的快乐,绝不再是一个乐高

    玩具或者一次迪士尼乐园之行就可以满足的。快乐的童年,可能是他心底最

    美好的回忆。可不幸的是:我见过不少十几岁的少年,把曾经拥有的快乐童

    年作为父母没有尽职的证据;也见过不少父母,忧心忡忡地看着他们十几岁

    的孩子,拥有的还是童年时期的心智和情商。

    我们当然还是可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只是要理解:快乐不等于

    轻松,快乐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可以放任孩子们完全自由发展,尤其是在他们

    需要边界、规则、坚持、成长的时候。

    “知难而退”常常是快乐教育在学习中的伴生物。孩子们即使在自己非常

    喜欢的领域,也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后退,因为降低自己的能耗是人类大脑在

    长期进化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未经训练的大脑,初始设置都是避难就易,避重就轻,所以追求轻松就是人类的天性。借着“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借

    口,回避自己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也是符合这种天性的。

    只是,让对未来一无所知的孩子为他们自己做选择,看似给了孩子一个

    轻松一点的童年,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可能会为了孩子缺乏足够的学习

    动力或者意志力而烦恼不已。

    所以再来明确一下,当我们谈到快乐教育的时候,我们要的是能长久享

    有快乐的能力,并且能够享受学习和成长过程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童年就是

    他的毕生高光时刻的孩子。

    早不等于好

    当我们把家庭教育的目标设定在更远的将来,我们也要小心另外一个大

    陷阱,那就是“早就是好”。

    父母常常痴迷于“早”这件事儿。曾经有一个朋友,孩子出生不到三个月,就来问我什么样的早教中心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智力。孩子几个月开始说话也

    常常被用来证明自己的孩子有多聪明。这似乎是我们文化中的一种情怀,甚

    至有个爸爸跟我说:“连张爱玲都说,出名要趁早。我倒不想让我家孩子出名,但让孩子提早学点什么,有什么不好呢?”

    我也是喜欢张爱玲的,但我很确定她说的“出名要趁早”绝不是这位爸爸

    理解的那个意思。

    大概14 年前,我半途接手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项目:教 15 个五年级的小

    学生通过 PETS(公共英语)三级考试。

    这是个什么水平的英语考试呢?

    官网的说明是:“通过该级考试的考生,其英语水平基本达到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或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要求,基本满

    足企事业单位行政秘书、经理助理、一般管理人员或科技工作者、外企职员

    等工作在对外交往中的需要。”

    小学生为什么要考这种水平的考试呢?

    因为在当时,公共英语是小升初的一大加分测试项,有了这张 PETS3 三

    级证书,这群小学生不仅有机会进入好的初中,甚至有可能进入实验班。

    上了两周的课以后,我很困惑。我的困惑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

    项目本身,一个是对孩子们未来的影响。

    对项目本身的困惑是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这是一个不论在语言能力和认

    知水平上都为成年人设计的考试,其中的很多内容,即使翻译成中文,也不

    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能理解的。比如说,人类神经系统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或是世界八大航空公司所组成的商业联盟做了一个怎样的新项目。孩子们短

    期内是不可能把认知提高到这个水平的,所以项目要继续只能以应试为目标,而这违反我对培训项目的理解。

    即使我们抛开孩子的认知水平不谈,只谈英语学习,这个项目我也觉得

    会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弊大于利。在小学五年级就提前学习高中甚至大学水平

    的英语课程,而且是用应试的方式高强度压缩完成,即使他们顺利通过了考

    试,但最有可能得到的结果是:一部分孩子觉得英语好无聊,失去学习英语

    的兴趣;而另一部分孩子上了初中,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觉得这些之前已经学

    过了,所以不好好听课,从而不会系统地再学习这些语言知识。这两个结果

    应该都不是父母和老师想要看到的。

    基于我的这些困惑,我找到了组织这个项目的两个妈妈,想要试图说服

    她们中止这个项目。然而妈妈们则回我以一连串的反问:

    大家都在学 PETS3,其他的孩子都能学、能考,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呢?

    孩子学完 PETS3,还有更高级别的英语考试可以再让他们继续学习吧,如果老师教得够好,那是不是就能保证孩子学习的兴趣不被破坏?

    如果不考 PETS3,你还有什么更好的路径可以保证我们的孩子在小升初

    的时候有优势吗?

    当时的我真的没有答案,只能请更有应试培训经验的老师继续完成这个

    项目。一年半以后,项目中有一个妈妈找我说,这个项目最后有三个孩子顺

    利拿到了 PETS3 的证书,她的孩子是其中之一,如愿进了目标初中。而我说

    的第二个结果也出现了,孩子现在觉得初中的英语课本太简单,上课不听讲,但继续学习其他英语考试也没什么意义。她想请我帮忙看看怎么能帮助她的

    孩子。

    这位妈妈听了我的建议,找了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带着孩子做英语精

    读,阅读他感兴趣的英语图书。而另外 12 个参与过这个项目的孩子,除了

    有过一次失败的考试经历,还收获了什么呢? 提前学习的确可能带来短暂的

    优势,但很快,孩子们就需要倒回来补上当时匆匆赶进度时落下的东西。只

    不过,有多少孩子有倒回来补课的机会呢?

    妈妈们,下次想要让孩子“早点”去学什么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

    两个问题:

    · 学这个真能让孩子拥有先发优势吗?

    · 这种先发优势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影响吗?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别浪费孩子的时间去赶无谓的进度了。

    天才更无需抢跑

    当然,你可能还会有这样的担忧:“万一,万一我的孩子真的在某方面明

    显有潜能,我们也不要提前开跑吗?”

    我有个学生,来自全国有名的超能教育项目(某中学的天才班)。我见

    到她的那一年,她只有 14 岁,因为一分之差高考落榜,没能进入中科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

    我研究过那个天才班的选拔过程,也详细了解过那个天才班的教学模式

    和孩子们的情况。客观公允地说,那个项目还算是国内比较靠谱的超能教育

    项目,每年有2000 多名学生报考,最后只选 30 名,用四年时间学完其他孩

    子要用八年时间才学完的课程。该项目并不是以竞赛为目标,课程设置也相

    当合理。

    可是,这个孩子坚决不同意再参加一次高考。父母只好劝她试试出国这

    条路。准备出国的各种考试,对她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看得出来,学习对

    她不构成任何挑战,但谈到课外活动和个人兴趣的时候,她就不知道该从何

    谈起了。在理科领域,她的确和已经 18 岁的高三学生没有任何差异,但一

    旦涉及人文学科,就能明显感受到她和其他孩子的认知差异。

    她也实在不是个好沟通的孩子,不论提起什么话题,她都能在三句话内

    把话题结束掉。即使是谈起她在天才班的经历,她也提不起什么兴致,既不

    遗憾,也没有丝毫的兴奋,甚至没有任何感情的流露。她没有朋友,只有同

    学。我鼓励她至少可以和我这里的学生交个朋友,她问我:“谈什么呢?我们

    又没什么共同话题。”我问她:“那你当初为什么要去天才班呢?”她说:“不

    记得了,我妈说去试试,我就去试了,通过了就学吧。到现在我也不觉得自

    己是天才,就是比其他同学更早学了这些课程。”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这个孩子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了。一个没有自我认

    同的“天才”根本没有办法自我驱动。靠外界的推动,这些“天才”孩子到底能

    走多远呢?比大多数孩子领先的这四年,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特

    别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切断了她和同龄人正常的联系,让她被贴上“异类”

    的标签。而她,并没有做好准备,带着这样的标签进入社会。

    对她而言,时间可能是唯一的良药。我告诉她:“等你大学毕业,工作一

    段时间,大家就很难凭外表猜出你的年龄了,那个时候,就不会有人因为你

    曾经在‘天才班’而觉得你应该怎么样了。”

    我想,当年她考进“天才项目”的时候,父母一定没有想到,这抢跑出来

    的四年,会成为孩子背负很久的心理负担。我查过这个项目的毕业生都去向

    何方,坦率地说,他们的事业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和其他高中正常毕业的

    学生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异。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厚度,而一味追求进度,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就是比同龄人早几年大学毕业工作,让自己的人生多工作

    了几年而已。

    与其抢跑,不如深耕

    美国教育学家肯· 罗宾逊(Ken Robinson)在他的演讲中说道:“这个世

    界上,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却生怕任何一个人掉队。可是,父母

    越着急,孩子越无力。”

    如果父母追求的先发优势不能给孩子的长远发展带来正向的影响,但又

    不能跳出“早”的迷思,该怎么办呢?

    在能力培养方面,不要追求“早”,而要追求“深”。 这个原则,会解决掉

    很多幼小阶段最热门的教育选择问题。比如:

    · 孩子是要在幼儿园就学拼音,还是到小学再学?

    · 多大可以教孩子认字?

    · 要不要一年级就教孩子背乘法口诀表?

    这些都是关于“早晚”的问题,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上了初中的孩子还不

    会拼音、识字量不够或是不会使用乘法口诀表的。但是在初中的时候,拼音、识字和乘法口诀表都没有问题的孩子会在学业上拉开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

    不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中,还会体现在他们对各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和自主学

    习的能力上。而这些能力,是可以早早通过广泛阅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的。同时,阅读和学习习惯这种底层能力,才是真的需要更早关注的能力。

    如果还有更多类似的选择问题,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个方式来找到答案:

    想想你自己在 35 岁的时候,最想要拥有的能力是什么,而这些能力中,有

    哪些是你现在就可以开始教给孩子的。

    好的父母,提供给孩子的不能只是适合生长的土壤,还要帮助他们学会

    如何把根深深地扎进去,为未来的成长汲取足够的营养。

    摆脱昨天,面向未来

    我们为什么教不会今天的孩子分享?

    我的一个好朋友,有一次专程来跟我“请教”一个问题。

    怎么才能教会孩子分享?

    分享是一个非常困扰 80 后父母的问题,我在各种论坛、文章和书中也

    都读到过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但是对于 70 后的我们,分享根本不是个问

    题。

    原因也很简单,我的这个好朋友有个妹妹,而我也不是独生子女,我们

    完全不需要父母“教”我们怎么分享。在生活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一次一次

    去练习分享,并且逐渐掌握和兄弟姐妹分工合作的最佳方式。

    而 80 后父母,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里鲜

    少遇到必须分享的场景,他们的父母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让孩子刻意练习

    如何分享。现在,80 后的独生子女升级做了父母,他们的父母升级成了爷爷

    奶奶、姥姥姥爷,在这种“4+2+1”的家庭结构中,“分享”是一个大部分情况下

    并不需要存在的行为。所以当两个同龄且都没怎么练习过“分享”的孩子聚在

    一起的时候,“分享”就成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要求。

    和“分享”一样,每一代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些新

    问题。但大部分的家庭,采用的都是从老一辈那里沿袭下来的老办法。也就

    是说,很多父母在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

    如果将历史往前倒推 100 年,经验主义主导的家庭教育还显现不出太大

    的问题。因为千百年来,教育的核心概念是知识,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是道

    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获取“知识”这件事已经简单

    到只需要在网上搜索、点击就可以完成,而多元社会也让道德观的形成面临

    着巨大的挑战。

    用上一辈的方法,教育当下的孩子,还要去应对他们 30 年后的未来。

    这种经验主义的教育模式,就像给你一把老式钥匙,让你去侵入一个人的网

    络银行账户一样,完全对不上。

    可是,大部分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递给孩子的是一把早就被淘汰的老

    式钥匙,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还在用老式的锁。

    未来的门长什么样?

    每年来访的父母会反复提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应该

    学什么专业?

    父母的要求通常是:“学个将来好就业的。”

    看着父母真诚而急切的眼睛,我真的希望我能猜测出在他们的孩子大学

    毕业的时候(通常要到五六年以后,有些孩子甚至要到十年以后),美国或

    者中国什么行业最火爆,什么行业薪水最高。

    可惜我不能,也没有人能。

    不要忘记了,一个人在职场最重要的时期,通常是在 30~40 岁的时候。

    我们连未来 10 年的形势都预测不了,更别提在孩子十来岁的时候,就推测

    出 20 年后的就业形势了,那时候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社会环境又会是

    什么样的呢?

    我们自己在成长中见证的时代变迁还少吗?

    15 年前,我有个朋友应聘进了摩托罗拉中国总部做测试人员,薪水高,待遇好,工作清闲。我们羡慕地看着她每天拿着最新款的翻盖手机,四处出

    差加旅游。谁知七年后,她即使已经拿到了总监的职位,也难逃被裁员的坏

    运气。而这个跟她的工作状态一点关系都没有,仅仅是因为摩托罗拉在手机

    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早早败下阵来。

    2013 年,我曾经的合伙人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

    我完全听不懂的东西——比特币。五年之后,他已经在比特币圈成为业内大

    佬。虽然在过去两年里,比特币以及相关的行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起大

    落,但也形成了一个貌似全新的职业领域。有无数的人在问,要怎么样才能

    进入这个行业。

    不管我们能否接受,能否跟上,时代都在大步流星地往前走。我们根本

    不知道通向未来的门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为什么要交给孩子一把“老式钥匙”

    呢?

    我们当下教给孩子的知识可能很快会被新的知识迭代,我们根据自己生

    活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能会在他们的生活中被否定,我们甚至不能用我们的视

    野来限定孩子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速率和方向必将越过我们能看到的边界。

    应对未来的五大底层能力

    面向未知的世界,我们该教给孩子什么,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迎接未来

    呢?

    其实,在每次回答父母“孩子应该在大学学习什么专业”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我对专业选择的态度一向都是:

    · 要学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专业。

    · 没有感兴趣的方向,就去学基础专业。

    要摆脱经验主义的家庭教育模式,面向未来去思考孩子的教育路径,父

    母们所要思考和努力的也是这两个明确的方向:

    · 找到孩子的内驱力。

    · 发展孩子的底层能力。

    内驱力是一个孩子在没有父母的监督下能够自主发展的原动力,而底层

    能力决定了这个孩子到底能走多远。过往 20 年里,我观察过的孩子中,能

    够在大学毕业后仍旧发展良好的,都具备了以下五大底层能力。

    应对未来的五大底层能力

    成长力

    成长力,是会让孩子真正赢在未来的基础思维能力。而成长型思维是会

    让孩子赢在未来的重要思维模式。

    具备这种能力的孩子认同聪明并非天生,通过后天努力他们可以学会任

    何事情。具有成长力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更容易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他们会认真听取批评并从中学习,当别人成功时,他们会去看别人怎么成功

    并且去学习其他人的成功经验。

    这种思维模式为孩子迎接未来的挑战提供了良好的思维基础。他们会把

    努力视为成功的必经之路,也不惧怕成长道路上无处不在的困难和挑战。我

    常常会在成绩中上的学生群体中发现具备这种思维模式的孩子,他们并不是

    班级里最顶尖的学生,但往往后劲十足——时间和努力会让他们在人生的中

    后段仍旧保持上升的势头。

    想要让孩子具备这种能力,家庭起到的作用远大于学校。父母中只要有

    一方能够以成长型思维去关注孩子,引导孩子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

    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案,而不是简单地以“聪明”或“蠢笨”去评价孩子在学

    业和生活中的表现,就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家庭环境。

    除此之外,父母的耐心是成长力最好的土壤。父母要理解孩子成长的过

    程,关心底层能力的搭建,不急于在眼前获得成绩,而要把目标放在更长远

    的未来。

    学习力

    学习力,这是确保孩子在时代变迁中跟上发展变化的能力。

    学习并非只在学校和课堂发生,谈学习也绝不应该是老师的专利。因为

    真正拥有学习力的孩子并不只是学校里的高分获得者,他们已经成长为终身

    学习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他们会主动地、一次又一

    次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事物,发现成长机会,努力督促自己获得

    不同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具有以下的特点:他们真心希望理解和掌握新的技

    能,对自己有十分清晰的认知,不断思考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允许自己在

    学习过程中犯错。

    父母要培养出有学习力的孩子,可以从以下两件事情做起:

    一是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论孩子多大年龄,提出的问题有多古

    怪,父母都要尽量认真地顺着孩子的问题去思考,和孩子去探讨、调查、寻

    找可能的答案。这个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答案本身。父母这样做,其实就是

    在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是学习力的根源。

    二是把学习结果和考试成绩分开。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在还没有

    被考试和成绩标注的时间里,就会主动调动全身心去探索和学习。但正是因

    为成年人过于关注考试成绩,才会让他们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然而考

    试只代表孩子某个阶段的学习状态,成绩所展现的仅仅就是课堂学习中哪一

    方面的知识还没有掌握,并不代表学习的最终结果。父母只有客观地看待考

    试和成绩,才能引导孩子不把考试和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

    意志力

    意志力,也叫自控力,这是唯一一项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判断其成年

    表现的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凯利· 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把意志力定义

    成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的这三种力量。“我要做”和“我不要”是控

    制自我的两种表现,大多数人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两种力量。但之所以大多

    数人都无法拥有强大的自控力,是因为从未感受到第三种力量——“我想要”。

    我们真正要的是什么?是要孩子现在就在学校里处处领先,还是在他成

    年后仍旧拥有成长的动力和能力?是要丈夫记住每一个纪念日,还是要用仪

    式感让家庭关系更加紧密?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适当的时刻明确地告诉自己“我

    要做”或者“我不要”,都基于我们已经明确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意志力虽然是一种每个人都有的本能,但它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刻意

    训练不断强化。所以有些孩子会比另外一些孩子更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孩

    子小时候如果父母没有任何原则地即时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孩子就失去了很

    多练习意志力的机会。

    时不时地给自己和孩子设定一些小的自控目标会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意志

    力。比如说,新学期开学要求孩子自己记录每天的作业,或者要求青春期的

    孩子每天起床后把床铺整理好。这些小的自控目标不是为了真的“记录作业”

    或者“整理床铺”——当然,孩子们能做到这些,也是很令父母欣喜的。更重

    要的是,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孩子养成习惯,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共情力

    共情力,简单来说,就是“把我当成你”,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情

    绪和感受。

    这是孩子可以理解自身以外世界的能力,同时也是他们与世界连接和沟

    通的基础。理解他人,其实也正是理解自己。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人

    可以真得活成一座孤岛。所以倾听他人、理解他人会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

    关系,并且参与到群体中去。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往往幸福感更强,同时也更

    容易平静。这种状态会刺激大脑中后叶催产素的释放。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后叶催产素这种被称为“爱的激素”的荷尔蒙会让人感觉安全和平静,还会抑

    制压力和焦虑,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能够与别人换位思考,建立共情关

    系。

    共情能力虽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和意志力一样,如果得不到适

    度的使用和训练,它也会像肌肉一样,慢慢萎缩。

    想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父母需要以身作则。除了给孩子足够的

    安全感,让他们感知幸福,从而促使他们体内后叶催产素的分泌之外,父母

    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跟孩子聊聊他们最近遇到的事情,引导他们想想对方

    为什么表现出高兴、愤怒、生气、嫉妒等各种情况,并问问孩子:“如果你是

    他,你该怎么办?”

    表达力

    表达力,通过表达自我和与人沟通,一个人才能够获得外界认同和协作。

    说话和写字容易学,有效表达却需要不断练习和精进。有效表达需要的

    不仅仅是描述感受,还要表明观点和态度。这恐怕是我们的孩子更需要练习

    的。

    我曾经连续一个月查看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的读者投稿,很

    难从中挑出一两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文章。我也见过在开头提出一个观

    点然后到了结尾竟然能够得出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新观点的文章。

    想要帮助孩子提升表达力,并不需要把孩子塞进什么“小主持人班”,父

    母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一是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认

    真听,听完感觉语言上哪里不对,就帮他改过来,让他再说一遍;二是让孩

    子每天朗读 10 分钟,绘本、课文、小说都可以,大声读出来;三是让孩子

    把读过的故事或者图书的内容复述一下,也就是再讲给家里人听听。

    这五种底层能力,将为孩子构建一个可以在未来起长效作用的保护罩,可以保护他们在未来高速变化的社会中,仍旧能够从容不迫地找到自己的发

    展方向和路径。而这些能力,才是父母在思考家庭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

    的重点。

    好了,现在我们理清了一些关系,也搞清楚了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几个

    大问题。这个时候,当我们面对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选择时,内心已经有了

    评判的标准。但我们在第一章就说过,身为家庭 CEO 的妈妈是个超级英雄,但绝不是个孤胆英雄。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来搭建属于家庭 CEO 的超级团队。

    第三章 联盟 打造互信和有明确目标的超级

    团队

    构建你的家庭董事会

    从“我”到“我们”

    还记得在引子里提到的能把女儿送进康奈尔大学但却挽留不住丈夫的叶

    子吗?

    叶子是不是个好妈妈?绝对是。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叶子就从来没有缺席过孩子的任何重要时刻;她

    每天给孩子读书,假期带着孩子泡在各种博物馆里;她是孩子坚实的后盾,支持孩子的所有选择;即使进入青春期,女儿也把她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叶子是不是个好的家庭 CEO?肯定不是。

    叶子没成家前就是个非常独立的人,成家后,所有的决定也从来没有和

    丈夫商量过,包括送孩子出国读书和移民这样的大事,从决定到执行,叶子

    都是自己一手操办,只是在办得差不多的时候通知丈夫而已。

    叶子很委屈地说:

    “他工作那么忙,我也不想给他增加压力,我能办的事儿就自己都办了。

    我从来也没为自己打算过,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孩子好了,家肯定也更好。

    为什么我丈夫就不理解这一点呢。”

    不是丈夫不理解,是叶子从来没有给丈夫机会去理解她和她的选择。

    组成家庭是一个从“我”变成“我们”的过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

    变化,而是从形式到内在的进化过程。

    叶子直到离婚,都没有完成这个过程。她相信自己是站在家庭的角度思

    考问题的,但从来没有真的和她的丈夫站在一处,看向同一个方向。她只是

    假定对方会理解并且支持她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同时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看

    着的方向就是家庭的方向。而最终她只能遗憾地和丈夫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家庭本身是一种从“我”到“我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两个人最大的

    改变并不是生活方式上的相互磨合,而是从精神上的相互独立到互相信任和

    依靠。 如果夫妻双方都顺利地度过了这个磨合期,当“我们”变成“我们仨”的

    时候,双方会以更深刻的方式联结在一起。否则,“我们仨”最终一定会造成

    夫妻关系的破裂。

    关于家庭的任何决策,都不应该是“我以为”,而是“我们认为”。 一个合

    格的家庭 CEO,一定会尽早和另一半组成自己的家庭董事会,建立夫妻双方

    都愿意遵从的议事规则,把和家庭有关的重大决策提上议程,共同讨论,共

    同决策。

    统一态度,是最重要的家庭董事会决策

    家庭董事会在家庭成为“我们仨”的那一刻,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

    是如何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保持统一态度。

    有一个妈妈,在我的办公室足足聊了一个下午,主题是怎么忍着不跟丈

    夫离婚。

    她从两人婚前浪漫的相遇讲起。两个文艺青年情投意合,从各种细节都

    认定对方是自己命中注定的灵魂伴侣,连个性都完美地互补,一个雷厉风行,一个稳当周全。

    但孩子出生以后,她就慢慢发现,自己和丈夫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真的

    是格格不入。她是典型的“鸡血妈”,坚持孩子在每一步都要抢先,事事都要

    做到最好;丈夫则是佛系父母代表,张口就是“急什么”“没关系”“慢慢来”。

    现在孩子读初三了,晚上还是九点准时上床睡觉。妈妈觉得都这个时候

    了,该加点码了,想让孩子晚上晚睡一个小时刷刷英语。丈夫却说:“让孩子

    多睡会儿,还能再长长个儿,比多做两套题有用。”

    这位妈妈问我:“熊老师,你说,我到现在还没跟他离婚是不是个奇迹。

    我结婚前怎么就没发现他这么不上进。我家孩子将来要是有问题,就是被他

    爸毁掉的。”

    这绝对不是个例,有多少神仙眷侣在有了孩子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美

    颜滤镜,露出真容。事实情况是,一万个家庭中也找不出一对在大事小情上

    都完全一致的夫妇。家庭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冲突—了解—理解—认同—

    妥协—前进的过程。特别是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父母双方一定会因为自己

    的成长经历而抱持不同的原则。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细微差别,在实际的教养

    过程中也一定会被体现并放大。

    在孩子能够长大到理解这一切之前,父母需要把这个过程隐藏起来,呈

    现给孩子统一的原则。否则,即使是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也一定会自然选择

    对他当前看起来最有利的一方。更糟糕的情况是,孩子会在父母教养原则的

    冲突中不知所措,失去方向。

    这个妈妈的孩子就是这样。他跟我说:“我妈是为我好,我爸也是为我好,我都知道。我也不想他俩为我的事儿吵来吵去,可是我照谁的做都不对。他

    俩成天吵吵要离婚,是不是真的离了我就解脱了?”

    听到孩子说父母离婚自己才能解脱的那一瞬间,这位妈妈眼泪都掉下来

    了。她当然并不是真的想要离婚,她甚至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跟孩子爸爸在教

    养原则上争个输赢,她真的只是想为孩子好。而离婚当然没法解决孩子的困

    扰,即使父母真的分开,他跟了其中一方生活,也不可能在基因上和生活上

    与另一方完全撇清关系。

    其实,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改变,情况就会不一样。

    “鸡血妈妈”听了我的建议,周末约着“佛系爸爸”在儿子培训班楼下的咖

    啡馆,第一次认真地谈了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她发现,他们夫妻二人在孩子

    的教育问题上根本没有本质的冲突,所有的矛盾全都在怎么做上。之前两个

    人都是按照自己长大过程中最习惯的方式教育孩子,现在两个人坐下来好好

    谈,解决方案好像自己长了腿一样,一下子就蹦出来了。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爸爸做代表,和儿子长谈了一次;妈妈接下来按

    照两人约定好的规则,重新帮助孩子做时间安排。结局也很美满,孩子去纽

    约上大学那一年,这一对文艺中年嘴上说是送儿子上大学,结果俩人跑去西

    海岸来了一趟一号公路自驾游。

    所以,无论你的家庭现在有没有孩子,孩子多大,你真的都需要建立家

    庭董事会。这是一种美妙的家庭文化。决策和战略的事情放在董事会说,执

    行层面的事由 CEO 负责实施。夫妻两个人仍旧是独立的个体,有自我意识,但从内心深处放弃单身,变成已婚人士。在与家庭有关的重大事情上,两个

    人站成一队,望向同一个方向;互相倾听对方的声音,为着共同的目标做出

    应有的妥协、牺牲和奉献;付出爱,也得到爱;从而创造最终的胜利:个人

    的胜利和家庭的胜利。

    定位你的家庭后援团

    去年春节,我们全家和亲朋好友聚餐。一位刚退休在家和老伴带了半年

    孙子的老大哥,隔着 20 个人的大圆桌,冲着我喊:“熊老师!你今天也别当

    什么教育专家了,咱们关系这么好,你就跟我们大家伙儿说说,你自己两个

    孩子,要是家里老人不帮忙,你带不带得了?”

    我完全理解老大哥这么问是为什么。两周前他家里的儿媳妇才因为跟老

    两口吵了架来跟我诉苦,说想找个保姆,爷爷奶奶给带孩子还是不行。

    我把两周前安慰这位新手妈妈说的话在饭桌上又说了一遍:“我自己两个

    孩子,哪怕我不工作,全职在家带孩子,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我很幸运,我

    家的爷爷奶奶不仅愿意给我们帮忙,而且很尊重我,能尽量配合我们做到对

    孩子的各种要求。所以你看,你们都说我家这俩孩子养得好,这全都是我家

    爷爷奶奶的功劳。”

    这的确是我家里的真实情况,我所表达的也是一个妈妈对家里长辈们最

    真诚的感谢。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职场,家里这个强大的后援团功不

    可没。

    不要耻于求助

    你看,即使像我这样从事教育的人,养起孩子来,也要求助于核心家庭

    以外的力量。

    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虽然现在,在妈妈圈里最受追捧的是能够左手家庭右手事业,不需要丈

    夫、老人、甚至保姆施以援手,就能一人搞定两三个娃的超级妈妈。

    但是相信我,这种超级妈妈只存在于幻想世界里。不论是拼体力,还是

    拼心力,我们都撑不下来。

    过去 10 年,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养育问题时有一大发现:

    由父母二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养育孩子其实是人类历史中近期才出现的新鲜现

    象。而在之前漫长的历史中,女性从没有在孤单一人且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自

    己养育孩子,甚至也没有只跟孩子父亲两个人一起养育孩子。一直以来,我

    们都要依靠其他女性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带大自己的孩子。

    这是个非常反直觉的发现,但这是事实。大部分人类学家都同意,让人

    类社会得以发展到今天的最大原因并非懂得用火、狩猎或是使用工具,而是

    人类女性祖先会帮助其他女性照顾后代,这一点,让人类婴儿拥有更高的生

    存比率。

    所以,当你被孩子折磨得精疲力竭,一边想着“要是有个人能来帮我一下,哪怕就一下也好”,一边又给自己强行打气“我得再坚持一下,别的妈妈自己

    能搞定的,我一定也能搞定”时,请别犹豫了,你真的需要一个后援团。不要

    耻于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向他们求助。

    后援团到来前的准备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亲戚、朋友以及所有与教养孩子有关的付费

    服务,都是妈妈们的后援团。

    每次我劝说准妈妈或者新手妈妈去寻找外部支持的时候,特别是向彼此

    的家人求助时,她们经常会一边摇着头,一边描述出想象中的鸡飞狗跳的家

    庭场景。

    心理学中有个现象,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简单说就

    是越想自己会怎么样,就越可能给自己那方面的心理暗示,最终就真的变成

    那个样子。如果你在后援团到来之前,并没有做好准备,只是在不断想象狗

    血剧情,那真的极有可能上演一出现实生活的闹剧。

    要想避免在获得外部援助的同时陷自己于生活的泥淖,在后援团到来之

    前,务必要召开家庭董事会,讨论并确定好两件事情:界限和尊重。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很多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界限感。你和你

    的家庭董事会在这件事情上必须达成一致,而且越是亲近的家人和亲戚提供

    援助,越要提前设定界限。

    界限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关系上的界限。请后援团是来帮助养孩子

    的,不是替代父母教孩子的。所以父母仍旧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而后

    援团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养和教的原则仍旧应该由父母

    来定。这一点,后援团要了解,父母自己更要了解。那些抱怨孩子跟爷爷奶

    奶更亲近不听自己话的父母,通常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没有花足够的时间

    去和孩子建立联结,这正是典型的父母失去界限感的表现。

    当然,后援团的成员中,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失去界限。虽然在后面有专

    门的章节来讨论这部分内容,在这里也仍旧要提供一个小技巧:关于界限的

    问题,后援团入驻之前就要谈,谁的亲人就由谁负责谈。未来的生活中出现

    这类问题,也是一样,千万不要丈夫去说老丈人,妻子去批评婆婆。往往道

    理没有错,只因为说的人不对,一件事就变成了另外一件事。

    界限的第二重含义是时间上的界限。所有的外援都应该有时间界限。你

    需要的是每天三小时帮助打扫卫生的小时工,还是全天看护孩子的保姆。你

    需要用时间来确定家庭阶段性的发展重点,而后援团也需要这样的时间界限

    来按劳取酬或者安排自己的生活。

    后援团到来前,家庭董事会还需要建立一个原则:尊重,彼此尊重。不

    论是对来工作的月嫂、保姆,还是对来长住的娘家亲妈,首先要尊重。尊重

    他们的付出,尊重他们的观点,尊重他们的私人空间,尊重他们为了你和你

    的孩子而做出的改变。至于如何获得后援团的尊重,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

    的办法,但核心的原则是,你要做称职的父母,不要因为有了后援团,就把

    孩子的事情全都推给他们,自己逍遥快活去了。

    专家是解决后援团可能导致的家庭矛盾的法宝之一。我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带着爷爷奶奶一起去给孩子做体检,然后就会“不经意”地问出一些问

    题,比如六个月的孩子是不是该吃鸡蛋了,医生一脸不屑地看着我,说:“不

    要急着加鸡蛋,鸡蛋是最容易引起周岁前孩子过敏的食物。”

    一直等到老二出生,外婆来家里帮忙,爷爷奶奶都记着这件事,还一个

    劲儿地拦着外婆,说大夫说过周岁前不能给孩子的辅食加鸡蛋。

    最近,我还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变化。有一些孕期妈妈会带着准外婆和

    准奶奶一起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育儿课程,这显然比只带准爸爸去更实用。

    当你把来自核心家庭以外的力量视为你最有力的后援,不耻于向他们求

    助,并善于管理和运用他们的力量,你就能够顺利地度过从二人世界到三口

    之家最艰难的时期。与此同时,你还会收获更多的亲情和爱。

    确定超级团队的共同目标

    二十年后的拼图

    你现在已经拥有一个可以共同决策的董事会,同时也有了强有力的后援

    团,这是一个很有层次的超级团队了。要让这个团队真正对你的家庭产生正

    向的影响,你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完成,那就是:确定共同目标。

    我玩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拼图。和平时玩的拼图不一样,它需要玩家拼

    出来的并不是包装盒上的那个图像,而是要玩家想象那个图像所展示的场景

    在20 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然后把它拼出来。

    其中有一个拼图的场景是,一群小孩子在学校门前的十字路口乱作一团。

    我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拼出了这群小孩子20 年之后的样子。

    20 年前爬在树上抓猫的调皮少年,已经爬不上树了,只能在树下用扫帚

    帮孩子够挂在树上的风筝;盯着街边书店看的眼镜少年,变成了教授,夹着

    一大摞书;牙套女孩推着婴儿车来送老大上学了;当年夹着录音机的潮流少

    年已经成了大明星;爱吃糖的小姑娘长大后竟然做了牙医……

    按着想象,一块一块地拼出 20 年后的样子,这是个充满挑战也充满乐

    趣的事情。我需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去猜测、想象、寻找、试错、纠正、匹配。随着拼图的局部图像一点点地清晰起来,我惊喜地发现,它既是我想

    象中的样子,又不完全和想象一样。这是一个按图索骥但又不断修正和颠覆

    的过程。

    这就是生活。

    想象一个家庭 20 年后或者更长的时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家

    庭愿景。

    这是“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比共同努力去达成愿景更能满足一个家庭。

    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家庭愿景,这就是超级团队的共同目标。

    每个家庭都需要一个愿景

    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和憧憬,会让我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克服原生家庭留给

    我们的痛苦,也让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当下正在经历的现状,这正是我

    们好好生活的路线图。愿景就是这个路线图的终点。

    总有人会说,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而我认为,终点才重要,没

    有终点的路径,要怎么确定起点和最优路线呢?甚至,在我们走错方向的时

    候,我们怎么判断正确的方向并加以修正呢?

    所以,真正的家庭哲学应该是以终为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家庭愿景就意味着对未来没有预见能力,那

    你只能随波逐流,而不是寻找自己的方向。这种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只

    是“被生活”。

    再和睦的家庭也会有偏离轨道的时候,但是只要家庭成员确切地知道终

    点所在,他们就能知道“轨道”在哪儿,也因此总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轨道上

    来。

    家庭愿景其实是为我们好好生活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和一种认清我

    们自己的特殊情况并找到解决办法的方式。它是我们好好生活的一个起点,也是一种检验我们目前所处位置并发现前进方向的方法,将会帮助我们最终

    抵达目的地。

    我们再回头去看看叶子的故事,当她决定要移民去美国的时候,她确实

    设定过家庭和孩子的愿景,只是她从来没有让她的先生也看到同样的画面。

    那是她的愿景,而不是家庭的愿景。从这个角度来看,她先生选择新的家庭

    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叶子的那幅画面再美好,她先生都不是画中人,或者至少,叶子没有让她先生感受到这一点。

    家庭 CEO 就像一个指南针,通过自己的榜样和领导作用,建立家庭内部

    与外部的不同关系,也引导家庭发生变化。所以展望更幸福的家庭愿景可以

    由你开始,但只有你一个人看得到 20 年后的情景并不能让这种愿景真的发

    生作用,你需要让团队里所有的人参与进来,看到你所看到的画面,认可同

    样的目标,并且心甘情愿地做出贡献。

    如果你还没有机会跟你的另一半讨论家庭愿景这个重要的话题,那么现

    在也不晚。谈话的目的本身就不是要寻找答案,而是开启找寻答案的旅程。

    建立大局观,翻倍团队的生产力

    玩什么都得有大局观

    我有一次在家玩拼图,可能表现得过于沉迷,以至于我先生也主动要求

    参与。于是我只好邀请他加入我正在做的事情:给拼图块分类。

    三分钟后,他就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把这种颜色分在一起?

    怎么有这么多拼图块?

    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拼?

    要不我先试着拼一下?

    10 分钟后,他就弄混了我原来分好类的拼图块,还顺手拆掉了我好不容

    易找到的线索,完美地做到了“不帮忙只添乱”。

    等我气炸了,他还一脸无辜地说:

    “你这么一块一块找,一块一块拼,效率也太低了。”

    还好,我们只是在玩游戏。我可以简单明了地说一句“走开”就把他赶出

    我的领地。

    但在家庭中,一个合格的家庭 CEO 可绝对不能采取这种态度和方式来对

    待团队成员。在通往家庭愿景的道路上,家庭 CEO 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

    是让团队成员建立大局观。

    大局观这个围棋术语,现在已经被用在了各种场景里。能从整局棋的输

    赢来考虑布局和落子的人,是有大局观的人;搞不懂个人与集体、小和大、眼下和未来、谁主谁次的人,就是缺乏大局观的人。

    这个词能用在各种场景里。如果你的另一半爱看足球,他可能会在看比

    赛的时候批评某个球队前腰位置的球员总是把球传错,大局观不强;玩王者

    荣耀如果你只顾自己打怪,不看队员们走到哪了,也会被其他队员批评缺乏

    大局观;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暴跳如雷的父母也是没有大局观的

    人。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看到 CEO 眼中的大棋局

    既然家庭 CEO 是领导者,是不是他一个人拥有大局观就足够了呢?

    当然不够。

    我先生非要凑过来一起玩拼图的时候,我当然对这个游戏有大局观,我

    知道最终要拼出什么图像,我也有非常完美的实施方案,给拼图分类就是其

    中最重要的一步。但是因为我懒得跟新加入游戏的人解释这一切,仅仅用了

    10 分钟,他就破坏了我原来的进度,批评了我的方案,还失去了参与这个游

    戏的兴趣和热情。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做的小事情对于最后的大目标

    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以及自己到底处在团队中的什么位置。否则,他

    们就会和我先生一样,从积极参与者变成质疑者,然后变成破坏者、否定者,甚至反对者。我们在做的项目不仅会发生没必要的内耗,还有可能中途夭折。 [知识众筹群]

    您好:我是您的贴身学习秘书小言,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与您相见!

    如今内容付费模式的到来,对于真正期望认知迭代的人来说是一个福音。学习者付

    费,成为认知学徒,滤掉繁杂的信息碎片,学习真正的知识,是我们每个人渴望的。

    但是,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钱去购买和更多的时间去发现自己喜欢的

    知识!

    小言找到了为您节省金钱和时间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

    由小言来定阅购买各种有价值的付费内容,然后汇聚打包每天分享给各位伙伴学习!

    这需要很多费用购买和时间整理。于是有了众筹模式,每人出一点钱,购买更多付

    费内容。由小言整理并且及时分享给大家学习。

    【加入会员群您可以免费获取以下资源和服务】

    1.“得到 app”内的付费订阅专栏完整课程实时更新

    2.“喜马拉雅 fm”热门付费内容完整课程实时更新

    3. 各大网课平台付费课程免费分享

    包含(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网易云课堂、唯

    库、知乎、豆瓣等平台付费音频课程)

    4.新课程众筹资格

    上面没有提到的课程或者以后新开的课程,根据你的需要会在群里组织众筹,保证相同需

    求的人,以极低的价格得到新课程。

    5.电子书定制服务权(此服务需另付费) 【以上资源和服务都会为您提供网盘账号和密码,直接登录就可获取】

    统一入会费68元

    (众筹课程可灵活选择,价格可灵活处理)

    欢迎添加小言微信咨询。会为您免费送上福利资源,试听内容以及感想。欢迎志同

    道合的您在这里同爱学上进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与其费钱费时地寻找资源,不如尽早加入我们让您一劳永逸

    期待成为您的贴身学习秘书——小言

    团队协作中,最重要的不是分工合作,而是确保团队在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那个方向,就是赢下整局比赛的方向。

    有一次,我在办公室里聊起孩子睡眠习惯的问题,团队里一个两岁半孩

    子的妈妈苦恼地说:“我家孩子天天玩到晚上 12 点都不睡,我都快要被熬死

    了。我跟我妈说了无数遍,让她下午别让孩子睡觉了,她就是不听。”

    我提醒她:“可是,你并没有给老人家足够的理由让她自愿做这件事儿

    呀。”

    我给她支了一招,让她回去跟外婆说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先找个机会

    夸夸外婆,特别是要夸孩子带得好的细节,比如说孩子最近的身高长得比较

    快之类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再找个比较轻松的时间,比如晚饭的时候,跟外

    婆说说同事家的孩子上幼儿园的事儿。同事的孩子因为睡得晚也起得晚,结

    果每天到幼儿园都赶不上吃早饭的时间,别的小朋友都开始玩起来了,他才

    坐在旁边吃饭,饭凉了,孩子也没心思好好吃饭。结果送去两个月,孩子瘦

    了三斤,老师还说孩子很难进入状态。这个故事也不是随便编的,很多幼儿

    园都有这样的孩子。

    一周后,团队里的妈妈请我吃中午饭,说外婆主动想了各种办法哄孩子

    早点睡觉,午饭提前了,午觉时间也就提前了,下午还带着孩子去小区空地

    上运动。虽然孩子现在只能调整到 10 点上床,11 点睡着,但对她来说,已

    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有意义,才有使命

    我对待玩拼图的先生和给同事妈妈的建议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我只告

    诉我的先生去“干什么”,而告诉同事妈妈的是“为什么”。

    这个简单的“为什么”,可以释放出巨大的使命感。因为大家会对自己在

    做的事情心存骄傲。对于同事的妈妈,能够帮忙把小外孙带得身体健康,吃

    得多,长得高,睡得好,到了幼儿园受到老师表扬,这就是她最大的骄傲,所以她愿意为了这个使命而做出改变。而这个改变实质上也满足了尽早给孩

    子养成早睡早起好习惯的长远的教育目标。

    一个有大局观的家庭 CEO,不应该只是靠发布命令去赢得比赛。他的团

    队还可以赢得更漂亮一点。激励团队最好的方式是赋予每个人意义,说明家

    人每天所做的枯燥乏味的家务到底有多重要,每周和家人共进晚餐对这个家

    庭的未来有多大的意义,接受新工作的 offer 可以解决家里什么样的问题……

    然后,你就会欣喜地发现,你的团队焕发出一种全新的面貌。他们被“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引导着,确定自己为家庭做出了贡献,逐渐融入到家庭愿景的大

    局中去了。

    有了大局观的团队,会更容易理解彼此。

    每个人都容易沉迷在自己的角色里,在家庭里更是如此。谁都会觉得自

    己最辛苦,为了家庭做出的牺牲最大,得到的理解最少。至少我过去 20 年

    在办公室里听到的无数抱怨都是这么个调调。

    每个人都切身经历着自己经历的一切,而只是看到或者听到别人都在做

    些什么。所以如果不用一个更大的棋局来为彼此建立连接,很可能每一步都

    在往前,但到最后却满盘皆输。

    如果以共同的未来做愿景,在家庭中每个人的付出就不是一系列毫无关

    联、杂乱无章的琐事。比如周末一个人陪着孩子去上课,顺便在路上谈谈最

    近学校的情况;另一个人在家里整理家务,晚上一家人就可以享受每周固定

    的家庭晚餐时间。

    把琐碎的日常统合成有意义的大块任务,再回溯到家庭的大局上,事情

    就有了优先顺序,也更容易让所有的家庭成员遵从要事优先的原则。不仅在

    大局上要事优先,也可以做到在每一天都要事优先。拥有大局观的家庭,也

    更容易忽略掉生活中的小失误、小偏差,而回到大目标、大格局的选择与执

    行上来。

    打造出一个人人都有大局观、人人都为大局服务的超级团队,你就确保

    了自己的家庭不仅会以最小内耗正常地往前发展,而且必将以更高的速率前

    行。

    掌握全球顶级 CEO 通用的领导力语言——讲故事

    好领导都会讲故事

    非常有必要先澄清一下,我接下来要说的“讲故事”和父母们给孩子讲故

    事是两回事。

    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过两个截然不同的上司。我的直接

    领导是个非常令人钦佩的人,总是身先士卒,做事情一板一眼,很有条理;

    大老板则是个不谈正事儿、大会小会上总爱讲故事的人。

    哪个上司会更受欢迎?当然是爱讲故事不谈正事儿的领导。我常常一边

    在心里默默摇头,一边想这当老板的成天就会讲故事、画大饼,底下的人不

    得都跑光了。不过,大老板故事讲的是真好,每次听得我津津有味。

    结果和我的判断恰恰相反,爱讲故事的老板的拥护者越来越多,一路把

    公司带到了纳斯达克;而我的直接领导在两年后离开原公司的时候,所负责

    的部门里并没有几个人愿意跟他一起共同进退。

    等我自己开始创业,带着团队做事情的时候,才发现只会讲道理的人确

    实做不了好老板。现在全世界的顶级 CEO 都在学习的通行领导语言,竟然就

    是:讲故事。

    很多人相信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是受到逻辑的驱动,但现实情况却是

    他们已经做出了情绪化的决定,然后用逻辑来向自己和其他人证明这个选择。

    这一点已经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教授安东尼奥· 达马西

    奥(Antonio Damasio)的研究中得以证明。另外一位美国《纽约时报》畅销

    书作家克里斯蒂娜· 考曼弗(Christine Comaford)也在她的畅销书《提升团

    队战斗力的五个加速器》中指出,90%的人类行为和决策是由我们的情绪驱

    动的。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对于妈妈,产后减肥是个难以回避的话题吧。

    我是个非常理性的人,所以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搜集了各种和肥胖

    成因有关的研究材料,研究脂肪“燃烧”的原理与饮食结构对身体的影响,还

    和健身专家一起制订健身计划。结果呢,我家老二都三岁了,生老大的时候

    长出来的那 20 斤肉还在身上。如果只从理论上看,我已经是绝对的减肥专

    家;但在行动上,我总是会找到比减肥更需要我的事。以及根据研究的结论,对人体完全无害的减肥规则是:花了多长时间长上去的肉,差不多也要花那

    么多时间减下去。所以我就坦然接受了也许还要再花小十年减掉这些肉的结

    果。

    我的另一个朋友,老二比我家老二大一个月,生之前的体重比我还多十

    斤,现在已经是朋友圈里的励志偶像。生孩子之后的半年,她就像长在健身

    房里一样,现在的腰围比念大学的时候还细,已经能隐隐约约看到马甲线了。

    我问她哪来这么大的毅力。她跟我说,坐月子的时候,她妈给她讲了个

    可怕的故事。

    故事里,一个生完二胎的妈妈天天在家带孩子,也不收拾自己;送老大

    去上学,老大只让她送到十字路口,嫌她给自己丢人;老公在二宝满周岁的

    时候抛妻弃子,跟外面的女人走了;这个妈妈想追出去,结果在楼梯上崴了

    一下,把自己的脚骨坐断了。

    我听了这个故事真的是笑个半死。她也笑着说:“我当然知道我妈编故事

    逗我玩呢。可是一想到故事里的妈妈,特别是把自己脚骨坐断那一下,我就

    立刻想冲到健身房去,赶紧跑上 40 分钟。”

    试着想想,如果她的妈妈说的是“你不减肥的话,你孩子老公都会嫌弃你,自己生活也不方便”,效果还会一样吗?我觉得不吵一架应该就算好吧。

    这就是理性思维和故事思维的区别。知道正确的减肥方式,还得“想”去

    减肥才行。故事触动的情感会把一件事情的意义传达给听众,并且促使他想

    要去完成这件事情。我再回想当年爱讲故事的那位老板,到现在他讲过的几

    个故事我都还记忆犹新。细想起来,我一直在教育行业深耕至今,也多少是

    受到了那些故事的影响。

    家庭 CEO 要学会讲的三种故事

    会讲故事的人比会讲道理的人更受欢迎,这不光是因为人人都爱听故事,而是因为故事会唤起听众的情感。 科学家们在大脑的核磁共振成像中看到,人们在没有讲故事只是聊天的时候,大脑中只有与听有关的听觉皮层和与破

    译语言有关的韦尼克区域会活跃起来。但当人们开始听故事的时候,整个脑

    部都会积极参与其中,故事发展到不同内容,大脑相应的区域就会兴奋起来。

    我的朋友听到那个胖妈妈把自己脚骨坐断的那一刻,大脑中主导共情的部分

    应该非常活跃。人类就是这样通过故事去间接体验他人的经历,做到感同身

    受,从而建立了讲述者和听众之间的联系。

    作为一个家庭 CEO,你真的需要掌握故事这种非常高级的领导语言。没

    有什么方法会比故事更容易让你和其他人建立共同的基础,分享共同的理解,同时也更容易让你影响其他人。

    在家庭中,你需要三种故事。

    第一种是教导类的故事,这一类故事要讲给孩子听。

    有一回,儿子在小区里和小伙伴起了点冲突,挨了打回来。我确实不知

    道该怎么处理这种事情更好,在我自己意识到之前,我竟然给他分析了一大

    段他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挨打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儿子委屈得要死,而

    我也确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听着儿子趴在床上呜呜大哭。

    吃完晚饭,爸爸拍拍儿子说,今天爸爸陪你睡。

    第二天一早,我刚起床,他们俩竟然一个半小时前就已经出发并爬完山

    回来了。儿子大声嚷嚷说饿了要吃早饭,好像已经完全忘了昨天的事情。他

    去上学后,我问他爸发生了什么,他爸说:“我给他讲了讲他爸小时候被人打

    的故事。”

    我也很有兴趣听呀!于是,我们又重温了一下先生小时候怎么被人欺负,怎么学着通过交朋友躲过每天被堵着要钱的情景,以及怎么让自己更强壮而

    去锻炼身体,继而成为校田径队队员,等等。这一早上可真是精彩。

    爸爸一句话也没跟儿子提他被打以及应该怎么对待这件事儿。但这一晚

    上之后,孩子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不敢或者不愿意再去小区里和朋友们

    一起玩,而且只要和锻炼身体有关的事他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与此同时,爸

    爸在儿子心里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儿子还会时不时地要求:“爸爸,今

    天晚上你陪我睡,再给我讲讲你小时候的故事。”

    好故事比责骂和说教有力量,我从这件事情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于是,我也开始刻意去搜集类似的故事(当然不是伊索寓言这类人生哲理故

    事),更多的是对应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能给出解决方案的故事。其中,人

    物传记是非常好的素材库,特别是孩子感兴趣的人物。在他们的故事里,孩

    子会找到更多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也会找到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然,每个人听到故事后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但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孩

    子会得出和我们不同的结论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如果一个故事不管用,那就

    再换一个故事试试,总会碰到他们喜欢的故事。千万不要直接告诉他们故事

    的“含义”。

    第二种是认同类的故事,这类故事更适用于你的另一半或者长辈。

    我们在家庭中的大部分争论甚至争吵,往往基于一个小小的“不同意见”,而往往某一方的“固执己见”,真实的诉求其实是希望自己被聆听,被尊重。

    其实认可对方,我们并不会失去什么,有时甚至还能让对方做出实质性

    的让步。但我们常常受制于两件事,不能够放下身段做出妥协。一是不知道

    怎么表达认同,特别是向长辈表达认同。二是羞于表露情感,即使一方表示

    认同,另一方也并不会优雅地接受,情况可能会变得很尴尬。

    这种情况下,一个恰到好处的故事就可以解决问题。

    我有个非常智慧的闺蜜。她的公公爱好摄影,每天坐公交车背着单反去

    颐和园拍各种花花草草。有一年,一家人讨论要去哪里过春节,公公觉得必

    须去景好的地方,孩子最不喜欢看风景,婆婆嘟囔着说出去旅个游总得买点

    啥吧。饭桌上谁都不让步。

    这个智慧的闺蜜想了想,从手机里翻出一张樱花的照片,拿给公公看:

    “爸,你看这个樱花,拍得水平怎么样?日本有一个专门的樱花天气预报,会报道全国各地樱花开放的时间,然后赏花的人就按这个预报去追。我有个

    购物狂同事,去哪都是先看有没有地方可以买东西。去年听说有这么个预报,突然说要去追全日本最早的樱花,春节前专门去了趟冲绳。她还专门请了个

    摄影师一起跟着去,拍了好多照片呢。我看这张还不如你平时拍得好,我前

    两天朋友圈发的你在颐和园拍的梅花,大家都说能做明信片了。不过,她说

    主要是因为那里海洋馆太大了,忙着陪孩子看海豚表演,海洋馆旁边的植物

    园都没来得及去,错过一年一度的兰花展好可惜。我觉得,她就是因为要安

    排购物,才不想浪费时间去看花花草草的。”

    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一家人拿着朋友给的攻略高高兴兴地去了冲绳。

    孩子在海洋公园疯了两天。她就悠闲地在海洋公园的草地上找了个躺椅,晒

    太阳,看大海,吃冰淇淋,等着孩子和孩子他爸看完海豚看海牛,看完海牛

    看海龟,看完海龟看鲸鲨。公公也过足了拍风景的瘾,光海洋公园的花车就

    拍了半天,再加上旁边的植物园兰花特展又是半天,更别提万座毛的海景和

    今归仁的樱花了,真是随手一拍都好看。最后两天的购物行程婆婆也很满意,当地特产、国际特产、日本必购一样都没落下。

    回到家来,大家都夸我闺蜜这次旅游地点选得好。其实哪有什么同事去

    过冲绳,是她想要去最喜欢的韩剧外景地圆个梦,于是早就做了一年的功课,樱花照不过是她顺手上网搜来的照片。

    想想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她不是讲了个认同的故事,而是说“我觉

    得咱们应该去冲绳”,这趟完美的旅程还能顺利成行吗?恐怕根本没有人会听

    她讲冲绳到底有多好。而这个认同的故事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需求被考虑

    到了,也被满足了。这就是好故事的力量。

    第三种是家族故事,这会帮助你建构属于你们的家族文化,并把它传递

    下去。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过年过节赖在沙发上,一边看春晚一边听奶奶讲家

    史。也没什么大事件、大人物,就是讲她年轻的时候在老家的渡口看着军队

    过来过去的打仗,后来又怎么嫁到我爷爷家,然后又怎么带着一家老小支边

    到了新疆。等我成了家,节日里的家庭故事就更丰富了。我这边是内地支援

    边疆,先生那边是闯关东。尤其家里有亲戚来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还能补

    出更多的故事细节来。

    虽然都是些老掉牙的故事,但在这些故事一遍遍被家里的长者讲述出来

    的时候,我们会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及新组建的家庭产生不同的连接。这种

    讲述家族的故事帮我们确定自己的家族身份以及自己的“家庭品牌”。它不仅

    能帮助所有的家庭成员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家族,也是一种记录家族身份的简

    单方式。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的家族什么样,这些问题让所有家庭成员

    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在这些和家族历史有关的故事中,我们也常常

    能够找到自己可以追随的榜样并受到激励。谁家还没有个克服重重困难追寻

    爱情或求学、创业的老祖父、老祖母了?想想他们当年经历过的重重困难,再看看自己眼下碰到的这点事儿,根本就不算什么。

    除了历史,你的家庭还需要未来。 家族故事里一定要添加上愿景故事。

    广告是怎么刺激购买的呢?它们创造了一个可以感知的、想象中的美好

    生活。虽然你明确地知道装个某种品牌的抽油烟机并不能让做饭这件事变得

    更轻松,但广告中那个厨房宽敞、明亮整洁的样子就是会让你心动。一个好

    的家庭愿景故事就和广告一样,可以让你对未来的期望变得更生动真切,可

    以让你的家人心生向往并为之努力。这样的故事会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困难、复杂、模糊的当下转向值得为之奋斗的未来。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即使身为家庭 CEO,你也完全不需要自己虚构一个

    家庭愿景故事,你可以和家人一起创作出一个愿景故事。

    当下次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不妨提起这样一个话题:

    五年以后我们家会是什么样子?十年呢?十五年呢?

    我们会换个更大的房子吗?

    家里会不会再多个孩子?

    家里的生意能不能越做越大?

    一家人会不会去另一个城市甚至另一个国家生活?

    当然,很多人不太擅长谈这种话题,那你可能需要一瓶好酒,或者需要

    一个我之前提到的那种拼图。总之,你要做的是时不时地引出这个话题,让

    大家尽可能地去勾画明天。如果家人过于羞涩不愿谈及未来,那至少有一个

    话题是他们一定不会拒绝的,那就是:孩子。

    孩子要到哪里去上大学?

    未来会做什么工作?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找女朋友男朋友?

    结婚对象该是什么样的?

    要是离家太远怎么办?

    老两口将来退休要不要去带孙子或者外孙?

    一家人在这些满是烟火气的问题中,会看到未来的方向。

    一个优秀的 CEO 会用家族故事把不同时空的记忆和想象碎片堆叠在一起,连接一个家庭的过去与未来,也把全家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然后把未来变

    成家族历史。

    形成独到的领导风格,做自带光环的家庭 CEO

    幸福家庭的共同点

    好了,到这里,你已经拥有了分工明确的团队,找到了让团队齐心向前

    的方向,掌握了顶级 CEO 通用的领导力语言,接下来该怎么做?

    做你自己。

    幸福的家庭才不会千篇一律,它们各有各的滋味。

    记得我们刚搬到新家的时候,半夜里总被楼上吵架的声音吵醒,于是跟

    先生打赌看楼上一家还能挺多久。结果上班的时候总会在电梯里碰到楼上的

    邻居,两个人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头天晚上吵过架的样子,偶尔太太还会挽着

    先生的手臂,跟我们热情地打招呼。一转眼我们在这个小区已经住了 10 年,楼上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吵架还是时有发生。按照楼上大姐的说法,小

    吵怡情。等我们熟了之后再看在电梯里挽着手的两位,真的是幸福的模样呢。

    所以别照着其他模范家庭的样子去打造自己的幸福,你才是自己幸福家

    庭的缔造者。

    而且,没有哪个家庭是从一开始就明确地知道怎么经营。和所有的创业

    公司一样,新家庭最初拥有的只有热情,在热情渐渐褪去之后,大家会摸索

    着共同成长,找到前行的方向。妈妈们要在生活中反复演练以找到属于自己

    的领导风格。

    但不论你是属于以柔克刚型还是铁腕大棒型的 CEO,有一样东西在所有

    幸福的家庭中都能找到,那就是笑声。

    微笑可以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想想看,家庭聚会里最受欢迎的是谁?一定是最会讲笑话的那个人。已

    经卸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和他的太太米歇尔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很

    难想起他们说过的话,但很难忘记他们的笑容。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要一直以微笑待人,因为微笑是爱的开始。”

    和故事一样,微笑来自于大脑负责情感的部分。微笑最大的功能是使人

    放松,使人愉悦。同时科学研究还证实,如果有人向我们微笑,大脑会自然

    地回应同样的笑容。所以一个时常会露出笑容的家庭 CEO,会让周围的家人

    感觉良好,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甚至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回馈。

    微笑不仅会促进大脑中让人减轻痛苦和感觉愉悦的内啡肽的释放,还能

    抑制压力荷尔蒙的释放,让我们活得更久。可惜,随着我们的年龄逐渐增大,我们笑的次数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少了很多。这也难怪,我们很容易把自己淹

    没在家庭的琐事中。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给自己和家人设置一些“笑”的提示。家庭照片是最好

    的选择,别把他们只存在手机里。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家庭照片,比如那种一

    看到就忍不住会嘴角上扬的,把它们贴在冰箱门上,挂在进门的衣架背后,放在你的电脑旁边。偶尔抬头看见的时候,你会露出美丽的微笑。

    学会制造笑声的能力

    如果你不仅会时时微笑,还能够更进一步——学会幽默,那你可就更优

    秀了。

    自嘲是幽默最好的开始,特别在家人或是孩子发现你不完美的一面时。

    比如,早上我又一次忘记把静了音的手机放在哪里的时候,全家人都在帮我

    四处翻找。我可怜巴巴地说:“我真是个猪脑子,怎么总也记不住事儿!要不

    请个秘书给我每天写信?”

    孩子爷爷说:“秘书就算了,赶明儿给你买个猪脑补补?”

    先生说:“猪脑不太好买,买点核桃吧。”

    儿子一边把找到的手机递给我一边问:“为啥买核桃?我不爱吃核桃,我

    想吃芒果。”

    我接过手机溜出家门的时候,祖孙俩已经在讨论要去哪儿买芒果的问题

    了。完美的工作日早晨打开方式!

    除了自嘲,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展现幽默的方式。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

    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得以精进。好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家人一起慢慢练习。

    我们的目标不是把每个日子都过成段子,而是要拥有让家充满笑声的能

    力。这笑声,会让我们在通往家庭愿景的路上留下更为美好的回忆,也会让

    我们成为自带光环的家庭 CEO。

    第四章 策略一 如何“培训”你的另一半

    即使是“猪队友”,也有存在的价值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妈妈们的抱怨:

    “哎呀,我家先生,只管赚钱,剩下的什么也管不了。”

    “对啊对啊,我家那位也是这样,他不管还好,一管准添乱。”

    不用说,她们是在讨论另一半,那位在育儿方面公认的“猪队友”。在网

    络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爸爸的带娃视频,真是让当妈的哭笑不得。之前我

    们也提到,爸爸们之所以在这方面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男性大脑的构造与

    女性不同,他们天生对带娃这件事不敏感,不擅长。

    可是,真的因为他们不擅长,我们这些妈妈们就听之任之吗?当然不可

    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家庭 CEO,应该挖掘每位家庭成员的潜力,而率先垂范

    的,当然是孩子爸爸了。

    其实,不是他们不擅长育儿,而是我们没有理解他们独特的育儿方式并

    且加以鼓励。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是一对神仙眷侣,只不过钱先生的自理能力几乎

    为零,日常起居都是由杨绛先生打理的。等到神仙眷侣变成了“我们仨”,钱

    先生这位老顽童也没少闯祸。女儿睡着了,钱钟书就拿毛笔在女儿肚皮上画

    了个大脸,结果洗半天洗不掉;每天临睡前,钱钟书还要在女儿的被窝里埋

    “雷”,什么大大小小的玩具啊,镜子啊,梳子啊,还有砚台大毛笔,只等女

    儿找到的时候惊叫。

    一般的妈妈遇到这种情况肯定要把这样的“猪队友”狠狠教训一通,或者

    干脆不带这样的爸爸玩,省得看着小的,还得照顾“大的”。

    可是,杨绛先生却这样说:

    “女儿每天偷看钱钟书的稿子,她爸爸就把稿子每天藏起来。一个藏,一

    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

    只有智慧的家庭 CEO 才能做到这样,因为了解另一半,所以理解另一半

    独特的亲子方式,从而不加干扰,不予指责。

    当然,爸爸们确实容易采用一些给人“添乱”的亲子方式,但这绝对不是

    把爸爸们排除在超级团队之外的理由。我们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因为不想让

    “猪队友”给自己添乱,而导致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

    一个父亲角色长期缺失的家庭,是不完整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曾经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

    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那么这种特别的力量是什么呢?

    美国克莱伦斯· 戴(Clarence Day)所著的《跟父亲一起过日子》(Life

    with Father)中,曾经描述过这样的场景:

    作者的爸爸有时会带他去办公室,要知道,这可是他们家对乖孩子的至

    高奖励。作者总是在母亲和三个弟弟崇拜的目光中,雄赳赳、气昂昂地和爸

    爸一起出门。

    下雨天,爸爸会穿雨衣,戴圆顶礼帽,雨衣下面是常穿的燕尾服;如果

    雨过天晴,爸爸就会带上丝质礼帽,拿一根手杖。在街上遇到朋友,他们会

    互相举一下手杖,再扶一下帽檐。小时候的作者被这种优雅的礼仪深深地迷

    住了,憧憬自己有一天也能有这样一支手杖。

    你瞧,再也没有什么比孩子崇拜的目光更好的奖励了。对于爸爸而言,这不过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工作日——带儿子去了趟办公室,和好友互相致敬。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却是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场景。

    所以,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场景,既可以让孩子拥有值

    得记忆的亲子时光,又可以避免爸爸成为“猪队友”添乱。这正是家庭 CEO 需

    要发挥领导力的地方。

    要做一名教练,而不是评论家

    全家总动员:家庭建设靠大家

    带孩子这件事有时会多么艰辛,只有带过的人才知道;教育孩子这件事

    有时会多么让人恼火,也只有教育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在很多家庭中,妈

    妈不知不觉就会大包大揽起来,活儿没少干,还落一身埋怨。这就不得不说,领导是一门艺术,领导一个家庭就更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了。[书籍分 享 V 信

    iqiyi114]

    养娃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光靠爸爸的自觉是没用的。如果

    妈妈希望爸爸带娃,从一开始就让他参与进来,并且事先明确一个原则:在

    带娃这件事上,我需要你。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你的妈妈爸爸、我的妈妈爸

    爸,甚至其他人。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 Julie,简直是这方面的典范。

    她本身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运营总监,生下第一个孩子休完产假后就返回

    职场,把孩子交给婆婆,让她帮忙照顾。Julie 的婆婆是非常传统的农村老太

    太,每天给孩子喂白米粥加咸菜。孩子长得比同龄人小两圈。Julie 想要请保

    姆,婆婆要么强调不要浪费钱,要么闹着说 Julie 看不起她。

    一晃眼三年过去了,婆婆旁敲侧击地说了好几次,现在政策允许,趁着

    两个人都年轻再多生一个。先生一直不搭茬儿,担心再要一个还会让自己妈

    给养成小猴子,又担心婆媳两个人因为孩子吵个不停。而 Julie 自己确实很

    喜欢孩子,仔细想了想后召开了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倒是一派欢乐祥和。就着先生最爱喝的威士忌,婆婆最喜欢的

    猪肉炖粉条,Julie 说想要再生个孩子,为了照顾好孩子她愿意辞职回家,这

    需要先生和婆婆的支持。结果白发苍苍的婆婆很激动,拍着胸脯说“尽管生,我给带。”要知道,Julie 的女儿出生的时候,老太太在老家都没过来。

    我们再次相见的时候,Julie 的儿子已经满月了。她确实辞了职。只不过,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她还借此机会开始追求自己多年以来的梦想:成为一个

    面包师。老二一岁的时候,她开始备筹自己的烘焙工作室。婆婆觉得 Julie

    现在没工作,还要让自己儿子出钱学做面包,一百个不愿意。Julie 看出了婆

    婆的担忧,把过去六个月自己在家里做面包的销售账本拿出来给婆婆看。婆

    婆才发现,Julie 每个月卖面包的收入竟然已经赶上儿子的月薪了。

    这一回,Julie 彻底赢得了婆婆的支持。婆婆不仅会来工作室帮忙,还会

    在 Julie 去日本蓝带厨艺学院学习的时候主动提出来帮她在家看好两个孩子。

    现在 Julie 的面包工作室越来越红火,先生也会因为 Julie 的厨艺推了外面的

    饭局赶回家吃晚饭,婆婆已欣然成为 Julie 的育儿助手。

    一个优秀的家庭 CEO,一定要让全家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这里是

    我的家,但也是你们的家,家庭建设靠大家。明确各方的担忧,并且巧妙地

    化解,建立统一战线,有什么仗是打不赢的呀!

    制订具体可执行的家庭计划

    当然,一个“家庭公司”要高效运转,光靠开大会,全家总动员是不行的。

    关键是执行。简言之,就是制订具体可行的家庭计划。这世界,从来都不缺

    好点子、好创意,也不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样的好故事,但是最后

    真真正正成为独角兽的公司大都赢在扎扎实实的运营上,而那些夭折的公司

    也基本是输在执行上。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确定了超级团队的共同目标,建立了大局观,讲好

    了故事,也确立了自己的领导风格,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执行、执行,再

    执行了。

    我曾经接触过一名国内顶级投资人,他告诉我他的家庭计划全部由夫人

    制订。小到阿姨每天炖什么汤,大到孩子的教育战略,一张 Excel 表格,全

    覆盖。神奇的是,家里从大到小都非常自然地执行着夫人的计划,一点也没

    有被控制、被安排的感觉。

    这听起来好像很难,但是有一次遇到这位夫人,我向她当面请教,她笑

    了,说:“其实就是养成一个小习惯,然后日积月累执行就好了。”

    这位妈妈的秘诀是:清单。

    她每天早上叫醒孩子后自己就会去锻炼,所以孩子去学校的时候她都在

    健身房。但她也从来没有过孩子忘记东西或者上学磨蹭的困扰。我在她家孩

    子的房门上看到两张清单,一张是入睡前的检查清单,里面包括按课程表准

    备书包、准备好明天要穿的衣服、和家人说晚安,等等;另外一张是早上出

    门前的检查清单,包括确认有没有带今天课程所需的特殊材料、有没有要交

    回老师的回执、有没有带手表和水壶、大声跟家人说再见,等等。

    除了这些有助于养成生活习惯的细节清单,她还跟我分享了她的年度家

    庭目标清单、和孩子一起制作的愿望清单、先生的出差行李打包清单,等等

    ——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把清单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妈妈。而她的孩子,才上

    小学二年级,去参加夏令营已经会拿着自己制作的物品清单打包行李了。

    家庭计划其实很容易引发夫妻之间或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因为不

    少妈妈会在制订和执行的过程中把握不好度,从而变成“一言堂”或者执行难

    度过高。而大家共同讨论制订的清单能够把大的家庭愿景拆分成一个一个具

    有针对性的可执行单元,容易让孩子和其他成员参与其中,且便于调整,执

    行的时候阻力最小。这是非常值得家庭 CEO 们从今天就开始尝试的方法。

    创造属于爸爸的高光时刻

    有了具体可执行的家庭计划,爸爸的作用似乎更加容易量化了。但是在

    大多数家庭中,爸爸都是更忙碌的那位。职场妈妈每天能够和孩子腻两个小

    时,全职妈妈甚至可以和孩子每时每刻都待在一起。相比之下,爸爸和孩子

    在一起的时间就屈指可数了。即使全家总动员,制订了周详的计划,但是也

    要考虑“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件事。

    这里有个特别简单的小办法,能够让爸爸在育儿这件事上的存在感爆棚,那就是:巧妙地为爸爸创造高光时刻。 换句话说,就是让你家先生多快好省

    地马上进入好爸爸的角色。

    正如前文提到的,克莱伦斯· 戴永远记住了去爸爸办公室的情形,这个作

    为乖孩子的奖励,是他小小心灵上的闪光点。不过,我想在这个小小闪光点

    的背后,一定还有个故事。想象一下,克莱伦斯· 戴的父母之间的对话:

    “孩子最近表现这么好,要不我们给他点奖励吧。”

    “好啊,奖励他什么呢?”

    “要不你带他去你办公室看看吧?”

    “啊?就这么简单?”

    “嗯,就这么简单。”

    “好,那你在明天的晚饭餐桌上告诉他吧。”

    “不,这一定要你自己告诉他。”

    如果真有这么一段对话,克莱伦斯· 戴的妈妈就为他的爸爸设置了一个高

    光时刻。因为对于男孩子而言,再没有什么是比亲眼看到父亲工作时候的样

    子更好的言传身教了,他那充满智慧的妈妈把这样一个树立威信的好机会,巧妙地让给了他的爸爸。

    我认识的妈妈中,有不少人都很会制造这样的高光时刻。还是 Julie,有

    一天,她先生在纸上画了个小猪佩奇,很粗糙,看上去像个长歪了的吹风机,但是 Julie 赶紧把女儿叫过来,说:“你看,爸爸专门给你画了个小猪佩奇,画得多好看啊!”

    事后女儿把这幅画专门贴在了床头。不用说,这位队友受到了鼓舞,后

    来又画了《萌鸡小队》里的大宇,各种版本的巧虎,甚至还有《冰雪奇缘》

    里的艾莎。现在画功相当了得,而教孩子画画这件事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

    的身上。

    每一位埋头苦干、满头大汗带娃的爸爸背后,都有一位光鲜亮丽、抿嘴

    偷笑的妈妈。毕竟,小孩子对父母的印象,是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的合集。

    优秀的家庭 CEO,一定擅于给家庭成员制造高光时刻,让每个人都自豪满满,喜悦爆棚,自然而然也就愿意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扮演该扮演的角色,一家

    人和谐相处,各司其职。

    当然了,要当优秀的 CEO,不仅要做到上述三点,还要有一些实操手段。

    想想看,上次你夸奖先生是在什么时候?在育儿这件事上,一直是你在做决

    定吗?每每有争执时,你又是怎么处理的呢?有没有那种特别尴尬的时刻,你又是用什么方法化解的呢?如果对上述问题你还没有答案,别急,下文我

    们就会讨论到家庭 CEO 的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有效激励你的另一半

    赞美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适时和赞美。适时,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握好时机;

    而赞美,你一定会问,不就是表扬吗?其实很多人都不太擅长这件事。打不

    是亲,骂更不是爱,爱应该是由衷的欣赏和赞美,不仅心里要这么想,嘴上

    还要说出来。学会赞美,是好妻子、好妈妈的第一法宝。

    当然,赞美不是让你有事没事就胡夸、乱夸,那样显得极不真诚。有技

    巧的夸奖会夸得不露痕迹,夸得恰到好处。

    与之相对的,也有那些不会说话的朋友。比如,这个故事我之前给另外

    一个朋友讲过,她听完马上说:

    “哈,这不是骗人吗?我可不会。”其实这位朋友人特别好,就是不太会

    说话,特别吝惜赞美之词。

    印象中,她从没当面夸过孩子,更别提夸她的先生了。有一次,她先生

    兴冲冲做了个手工包给她,又是选皮子,又是打版,整整做了三个月,完全

    是复刻了一个 Birkin(爱马仕铂金包)。你知道她拿到包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她居然说:“哇,好小啊,好像装不下我的笔记本电脑呢。”

    说实话,那个包的确不大。但是这个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先生一

    针一线做出来的,任何高情商的人第一反应估计都是:“亲爱的,谢谢你这么

    用心为我做的这款包包。”或者“你自己做的?天啊,我还以为是买的。太好

    看啦!”

    朋友当时的回应,会让先生很扫兴,甚至会引发一场争吵。要知道,爸

    爸们都不经夸的,他们愿意为家庭做贡献,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够被

    看到、被认可、被鼓励。聪明的妈妈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带着

    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来经营自己的婚姻。

    示弱

    在优秀的管理艺术中,适当示弱是一门必修课。当妈妈们从下班回到家

    时,开口之前请先切换角色,不要把职场角色带入家庭。

    有的妈妈一定要在家里表现得很强势,实际上是内心深处缺乏自信和安

    全感的缘故。她担心一旦自己不强势了,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家人就会不

    尊重自己。其实,尊重这种东西不是电闪雷鸣,而是春风化雨;是你读完这

    本书,做好书中的每一点,自然而然赢得的东西,而不是强硬赋予自己那些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还记得恋爱的时候,你明明可以自己拧开瓶盖,却要把瓶子递给身边的

    他,让他帮你拧开吗?还记得在大学课堂上,你本来知道某道题的答案,但

    是却一定要他帮你推演一遍,最后告诉你答案吗?

    这些青春年少时的小把戏,小“心机”,对于家庭管理和养儿育女,绝对

    也是好用、管用的润滑剂。下次,再遇到什么育儿方面的难题,哪怕你早已

    有所思考甚至已有方案,也要问一下孩儿他爸:“亲爱的,有个事儿我想了好

    久都没想明白,还得你替我把把关。”

    言外之意,我已经思考很久了,但是还需要你帮我最后决定一下,因为

    我信任你,相信你和我一样,能为咱们孩子的未来共同作出明智的选择。这

    巧妙的示弱,绝对不是真正的弱小无助,而是一种放下身段的邀请,敢于、擅于让对方看到自己想让他看到的柔软一面,本质上也是对爱人的尊重。

    “吵架”

    男士们在外风风火火、刚毅果决,但是回到家,也会撒娇闹脾气,更别

    提在养儿育女上帮倒忙了。不管你如何给他制造高光时刻,如何妥善安排,他们也总有掉链子的时刻。那时你的感觉可能就是:“好气啊,吵一架吧!”

    任何这种时刻出现的时候,你都要先让自己冷静冷静,深吸一口气,因

    为“吵架”也是有技巧的。没技巧的吵架两败俱伤,有技巧的吵架不仅有建设

    性,还能解决问题。有几个核弹级别的话绝对不能说,比如:“我知道孩子像

    谁,像他奶奶。”“我肯定是瞎了眼,才会选你。”这……恐怕不行吧。永远不

    要说先生家人的不是,即使那是真的;不要把先生和别人比,因为别人再好

    你也很难再次选择;不要以对待孩子的口吻对待先生,因为你的先生不需要

    另一个妈;更不要在气头上抛出那颗炸弹——“我们离婚吧”,这样的话想好

    再说,有时候说出来是无法回头的。

    智慧的女人懂得巧妙地化干戈为玉帛、借力打力、精明措辞,将危机化

    解于无形。要善意地吵、平等地吵、娓娓道来地吵,控制情绪,分清楚这到

    底是事实还是观点,是感觉还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比如,一位朋友的先生有个习惯——上完厕所不把马桶盖放下来,结果

    孩子也跟着学。本来不是个事儿,可是一次两次,再加上孩子也跟着学,朋

    友越想越气,险些就要说“谁的儿子像谁”这种话了,不过她忍住了。

    她先生是个理科男,很相信科学。于是在先生又一次没有放下马桶盖的

    时候,朋友假装不在意地说了一句:“我前两天读到利兹大学(英国顶尖学府)

    针对马桶上方空气的一项研究,冲马桶不盖盖子,导致呕吐腹泻的‘艰难梭菌’

    会被冲到马桶圈上方 25 厘米处。”

    结果是,她先生认真地搜索了相关的学术论文,从此每一次都耐心地放

    下马桶盖,没有一次忘记,并且还认真地教导孩子也这样做,一场可能的争

    吵就这样被朋友轻松化解了。

    “给台阶”

    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提醒一下大家,那就是:不管你的另一半犯下的错

    有多大,不要在孩子面前反驳他。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会给人台阶下,甚至可以说从来不要把另一半放

    到尴尬的境地。

    这么做的好处不言自明——夫妻双方面对孩子时永远要站在一条线上,你维护我,我维护你。如果你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你的先生,那么他也会用同

    样的方式对待你。在孩子眼中,你们是坚不可摧的家庭团队,是永远会互相

    支持的两个人。

    在婚姻生活中,归根到底,男人需要的是尊重,女人需要的是爱。我所

    见到的不幸婚姻,基本都是两人互相苦苦求索而不得;而我所见到的幸福家

    庭,爱和尊重,恰到好处。

    对先生的尊重,就体现在你能够适时地给他台阶下,在各位家庭成员面

    前维护他作为爸爸的尊严——这样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研究表明,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夫妻关系是友爱平等的,那么将来孩

    子更容易走进婚姻,也能够较好地处理婚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果父母的

    夫妻关系不平等,那么孩子则更不容易结婚,即使结婚,离婚的概率也会更

    高。

    说到这里,我们好像从育儿问题转向了婚姻问题,其实这两件事情从古

    至今也是分不开的。家和万事兴,首先要有家。要想经营好家庭,首先要经

    营好自己的婚姻。因为孩子的爸爸,首先是妈妈的爱人。

    他是孩子的爸爸,更是你的爱人

    永远要记得送他生日礼物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先生忘记送你生日礼物,估计你会不高兴半年,嘟

    囔他一辈子。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先生虽然已经升级为孩子爸爸,但是归

    根到底的第一身份,应该是你的爱人。爱人之间的小仪式、小惊喜,绝对不

    能用老夫老妻这样的借口搪塞过去。

    记住爱人的生日,是美好婚姻的基本道德(这句话记得要大声念给孩子

    爸爸听)。在一起度过的每一个人生节点,精心准备“贵重”的礼物,让他既

    感受到生活的仪式感,又能创造更多的家庭回忆:他喜欢的徕卡相机,用来

    拍更多孩子和你;一块他喜爱的中古劳力士,刻上你们最喜欢的电影台词;

    他向往已久的南极旅行,带上孩子一起去,满足他挑战极限的梦想。

    在日常的年份中,送他可以独享并且能够持续感受到爱意的小惊喜:围

    巾、西服、摇表器、威士忌酒杯、高桥吾郎的银饰、蝎子乐队(Scorpions)

    的演唱会门票、李宗盛的手作吉他或者俏皮的袜子。让他看到礼物的时候心

    里明白,尽管已经有了孩子,但在你的心里他仍旧是第一位的,他喜欢的东

    西你都还记得。当然,你也可以用这样的机会偷偷把先生打扮成你想要的样

    子,让他养成你希望的风格。

    送给先生的生日礼物还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我的一个朋友曾经送给先生

    一个意大利钱包。先生特别喜欢,爱不释手。每次两人有小矛盾、小冲突,先生躲到一旁准备升级为冷战的时候,她就拿出那个钱包,在先生面前晃来

    晃去,边晃边抚摸着钱包说:“哎呀,这是谁这么有品味,买的钱包颜色这么

    好。这皮质,这纹理,还有这做工,哎呀,简直太有品味了。”

    每次她先生听到这话,基本就消气了,会嘟着嘴说:“谁?还不就是这个

    在我面前晃的笨蛋。”

    都这么说了,怎么还能继续生气呢,两人和好如初,继续甜甜蜜蜜。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831KB,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