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118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7日
第1页
第10页
第17页
第26页
第38页
第173页

    参见附件(3880KB,270页)。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是作家大卫麦克雷尼写的关于逻辑思维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人与人交流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叙述偏见,信念谬误,事后归因谬误,穿衣认知等等社交知识。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内容提要

    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有逻辑思维的人,认识到的世界就是它真实的样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作者带着更多的最新发现写了本书:关于我们的自我欺骗和不合理的想法,以及我们每天是怎样向它们屈服的。对我们的心里怪癖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分析了诸如错误归因、光晕效应、沉没成本谬误等17个误区。他暴露了背后的真相,为什么金钱买不来快乐?以及怎样避免被自己告诉自己的故事欺骗等等。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作者信息

    大卫麦克雷尼,密西西比一家电视台的新媒体部主任。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与研究,他撰写的心理学博客“你其实没那么理性”专门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出发来探讨促使人们做出错误决策的各种因素。他的博客大受欢迎,并结集出版过《你其实没那么聪明》(You Are Not So Smart)一书。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章节预览

    1. 叙述偏见 / 1

    误解:你通过理性的思考认识生活的意义。

    事实:你通过叙述认识生活的意义。

    2. 普遍信念谬误 / 28

    误解:一个信念的赞成者越多,它就越有可能是正确的。

    事实:一个信念并不因为赞成的人多就更正确。

    3.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 36

    误解:你为自己喜欢的人做好事,对你讨厌的人做坏事。

    事实:你会渐渐喜欢上你为他们做好事的人,渐渐讨厌你伤害的人。

    4. 事后归因谬误 / 50

    误解:你能注意到原因之后未出现结果。

    事实:你发现,一系列的无意义事件格外难以置信。

    5. 光环效应 / 62

    误解:你能客观地赞赏别人的人品。

    事实:你根据自己对别人性格和外表的总体评价,判断别人的具体品质。

    6. 自耗 / 79

    误解:意志力只是个比喻。

    事实: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7. “觉醒”的错误归因 / 95

    误解:你总是知道自己为何产生某种情感。

    事实:你会产生某种情绪状态,却不知为什么,即使你认为自己能确定其来源。

    8. 外部动力错觉 / 105

    误解:你总是知道自己在尽力而为。

    事实:为了维持你的乐观主义,你往往错误地相信外部力量。

    9. 逆火效应 / 119

    误解:你的信念若受到事实的挑战,你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把新信息纳入你的思考。

    事实:受到反面证据的挑战时,你最深刻的信念反而会变得更强。

    10. 多元无知 / 133

    误解:你心中的很多信念都与多数人不同。

    事实:在某些问题上,多数人都相信群体中多数人相信的观点;其实,那些观点只有少数人相信。

    11. “无真正苏格兰人”谬误 / 151

    误解:你诚实地界定你珍视的事物。

    事实:为了保护你自己的思想体系,你会改变你的界定。

    12. 不对称认知错觉 / 160

    误解:你赞成不同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

    事实:你不得不创建和组织团体,然后认为:别人之所以是错的,完全因为他们是他者。

    13. 穿衣认知 / 173

    误解:作为日常用品的衣服,只是保护和装饰身体的织物。

    事实:你穿的衣服能改变你的行为,能增减你的心理影响力。

    14. 个体消解 / 184

    误解:暴乱者和抢劫者都是社会渣滓,只是企图为偷盗和使用暴力寻找借口。

    事实:在适当条件下,你往往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渐渐迷上群氓心理。

    15. 沉没成本谬误 / 196

    误解:你能根据对象的未来价值、投入和经验,作出合理的决定。

    事实:你的决定带有你积累的情感投资色彩,你的投入越多,你就越难放弃它。

    16. 过度合理化效应 / 205

    误解:世上最好的事情,莫过于做你喜欢的事情而得到了回报。

    事实:做你喜欢的事情而得到了回报,这有时反而会减少你的工作热情,因为你认为你的动机来自回报,而不是来自你的内心感觉。

    17. 自我增强偏见 / 219

    误解:你根据对自己优缺点的真实评估,确定可以实现的目标。

    事实:你保护对自身能力的不现实态度,以保持清醒,规避绝望。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截图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 : 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美)麦克雷尼著;肖聿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11

    书名原文:You Are Now Less Dumb

    ISBN 978-7-5166-2117-2

    Ⅰ. ①你… Ⅱ. ①麦… ②肖… Ⅲ. ①逻辑思维 Ⅳ. ①B80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62578号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01-2014-6403

    You Are Now Less Dumb

    Copyright ?2013 by David McRaney

    Gotham Books Published by the Penguin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简体字专有出版权属新华出版社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 : 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作 者:(美)大卫·麦克雷尼

    译 者:肖 聿

    出版人:张百新 选题策划:黄绪国

    责任编辑:张 谦 责任印制:廖成华

    装帧设计:图鸦文化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地 址:北京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邮 编:100040

    网 址:http:www.xinhuapub.com http:press.xinhuanet.com

    经 销:新华书店

    购书热线:010-63077122 中国新闻书店购书热线:010-63072012

    照 排:图鸦文化

    印 刷:北京文林印务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50mm×230mm 120

    印 张:13.5 字 数:230千字

    版 次:2015年11月第一版 印 次:2015年11月第一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166-2117-2

    定 价:32.00元

    图书如有印装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010-63077101目 录 CONTENTS

    译序 1

    前言:自欺 5

    误解:你是具备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动物。

    事实:你是能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的动物,但可以预见,你往

    往做不到如此。

    1. 叙述偏见 1

    误解:你通过理性的思考认识生活的意义。

    事实:你通过叙述认识生活的意义。

    2. 普遍信念谬误 28

    误解:一个信念的赞成者越多,它就越有可能是正确的。

    事实:一个信念并不因为赞成的人多就更正确。

    3.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36

    误解:你为自己喜欢的人做好事,对你讨厌的人做坏事。

    事实:你会渐渐喜欢上你为他们做好事的人,渐渐讨厌你伤害

    的人。

    4. 事后归因谬误 50

    误解:你能注意到原因之后未出现结果。

    事实:你发现,一系列的无意义事件格外难以置信。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5. 光环效应 62

    误解:你能客观地赞赏别人的人品。

    事实:你根据自己对别人性格和外表的总体评价,判断别人的

    具体品质。

    6. 自耗 79

    误解:意志力只是个比喻。

    事实: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7. “觉醒”的错误归因 95

    误解:你总是知道自己为何产生某种情感。

    事实:你会产生某种情绪状态,却不知为什么,即使你认为自

    己能确定其来源。

    8. 外部动力错觉 105

    误解:你总是知道自己在尽力而为。

    事实:为了维持你的乐观主义,你往往错误地相信外部力量。

    9. 逆火效应 119

    误解:你的信念若受到事实的挑战,你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把

    新信息纳入你的思考。

    事实:受到反面证据的挑战时,你最深刻的信念反而会变得

    更强。

    10. 多元无知 133

    误解:你心中的很多信念都与多数人不同。

    事实:在某些问题上,多数人都相信群体中多数人相信的观

    点;其实,那些观点只有少数人相信。

    11. “无真正苏格兰人”谬误 151

    误解:你诚实地界定你珍视的事物。

    事实:为了保护你自己的思想体系,你会改变你的界定。

    12. 不对称认知错觉 160

    误解:你赞成不同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

    事实:你不得不创建和组织团体,然后认为:别人之所以是错

    的,完全因为他们是他者。13. 穿衣认知 173

    误解:作为日常用品的衣服,只是保护和装饰身体的织物。

    事实:你穿的衣服能改变你的行为,能增减你的心理影响力。

    14. 个体消解 184

    误解:暴乱者和抢劫者都是社会渣滓,只是企图为偷盗和使用

    暴力寻找借口。

    事实:在适当条件下,你往往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渐渐迷上群

    氓心理。

    15. 沉没成本谬误 196

    误解:你能根据对象的未来价值、投入和经验,作出合理的

    决定。

    事实:你的决定带有你积累的情感投资色彩,你的投入越多,你就越难放弃它。

    16. 过度合理化效应 205

    误解:世上最好的事情,莫过于做你喜欢的事情而得到了回报。

    事实:做你喜欢的事情而得到了回报,这有时反而会减少你的

    工作热情,因为你认为你的动机来自回报,而不是来自

    你的内心感觉。

    17. 自我增强偏见 219

    误解:你根据对自己优缺点的真实评估,确定可以实现的目标。

    事实:你保护对自身能力的不现实态度,以保持清醒,规避

    绝望。

    鸣谢 243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译 序 1

    译 序

    本书英文原版《你现在没那么笨了》(You Are Now Less Dumb)

    由企鹅出版集团2013年7月在纽约出版,其作者大卫·麦克雷尼

    (David McRaney)是美国的一位专题记者、电视编导和心理学爱

    好者。他的大众心理学读物《你其实没那么聪明》(You Are Not So

    Smart)出版于2011年10月,获得好评。2013年8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了它的中译本,书名是《聪明人的心理学》。亚马逊网上书店说,《你其实没那么聪明》已成了国际畅销书,因此,麦克雷尼“使我

    这本书摆在世界各地的书架上”(见《聪明人的心理学》第115页)

    的心愿成了现实。

    本书英文原版《你现在没那么笨了》是《你其实没那么聪明》

    的续作,或曰姊妹篇。在亚马逊书店的读者评级中,它被评为4星

    半。麦克雷尼还在广播节目中亲自朗读过此书片断。

    续作的出现,或因前作成功,意在趁热打铁;或因对前作不

    满,意在匡正;或因余言未了,意在补苴罅漏,以求无憾。续作

    或出于同一作者,或出于热心或好事之人,其效各异:或青胜于

    蓝,锦上添花,豹尾续貂;或因袭前作,套路不改,唯盼读者继续

    掏钱;或与前作大唱反调,借以表达异见。1937年,英国作家、诗

    人、语言学家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 —1973)发表

    了奇幻作品经典《霍比特人》(The Hobbit),销量很好,出版商说

    服他再接再厉,写作续集。因此,1954年到1955年,托尔金完成了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2

    他最有名的作品——史诗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这是续作成功、青胜于蓝的一例。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一部

    《后红楼梦》问世,作者为“逍遥子”。他伪称此书乃曹雪芹所

    撰:“是书系曹雪芹原稿,每卷有雪芹手定及潇湘馆图章。全书并

    无残缺,故以重价得之,照本付梓。”书中,黛玉复活,嫁给宝

    玉,逼死袭人,重振贾家,俨然成了贾府的“熙凤第二”,从封建

    伦常的叛逆,变成了封建秩序的卫士。这本续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与原作判若云泥,遂被众多识家抨击诟病,更被清政府查禁。这是

    续作狗尾续貂、弄巧成拙的一例。

    无论主题思想、基本观点、论述方式,还是体例和语言风格,《你其实没那么聪明》和《你现在没那么笨了》都形同姊妹,血脉

    相通。当然,即使孪生姊妹也不会处处相同,如克隆使然。与前书

    相较,本书的章目大为减少,而各章篇幅多有增加,其论述更偏重

    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周密分析,其幽默风格也更为

    鲜明。本书延续了《你其实没那么聪明》的主旨,即揭示人类的

    “自欺”心理。作者参考281种资料,详细评述了人类的17种认知偏

    差和逻辑谬误。但作者也指出,某些认知偏差和错觉的作用并不总

    是负面的,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他说:“‘自

    我增强偏见’及其全部‘积极错觉’,减轻了这个星球上许多人的

    磨难和苦难,他们正在和贫困、战争和疾病斗争。”(见第17章)

    这种自欺,使人想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或本书中说的“甜柠檬

    心理”(sweet lemons)。应当说,这反映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辩证思

    维,也是与前书的不同之处。

    作者简述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趣闻轶事,以看似轻松的文字

    深入分析了人类行为的动机,指出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都以为自

    己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现实,而往往产生“世人皆醉我独醒”

    的错觉,但其实远非如此。麦克雷尼认为科学方法能使人们摆脱自

    欺,克服无意识思维的非理性,这有一定道理,因为正如他在这两

    本书里多次提到的,人类是灵长类动物,是数百万年生物进化过程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译 序 3

    的产物。但也应指出:人类行为的动机并不全都来自其生物本能

    (即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因为我们知道:人的本质除了其生物性

    之外,在现实层面上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参见马克思

    《费尔巴哈论纲》)。所以,判断人类行为的动机,消除人类的认

    知偏差和逻辑谬误,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学的方法。

    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一则读者评论认为:此书副标题“怎样克服

    群氓心态,怎样购得幸福,以及其他一切智胜你自己的办法”(How

    to Conquer Mob Mentality, How to Buy Happiness, and All the Other Ways

    to Outsmart Yourself)或许是编辑或出版商加上去的,因为麦克雷尼

    的书中几乎没有提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办法。但是,指出问题与

    解决问题属于不同层面的操作;发现并指出问题,已属难能,提出

    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则更为可贵;像对待社会问题小说和批判现

    实主义小说一样,就提供救世良方而言,我们不必求全于作者。例

    如,本书第16章就根据对近50万美国人的调查,分析了金钱与幸福

    感的关系:

    金钱的确是日常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这毫不奇怪。一般地

    说,你必须挣得一定数量的钱,才能支付食品、住房、衣服、娱

    乐……超过了某个点,你的幸福就会稳定下来,不再增长。金钱带

    来的幸福不会一直增多和增强——它会呈现稳定状态。研究表明,缺钱会造成不幸,但过分富有并不能造成相反的效应(即幸福)。

    根据研究,当今美国维持日常生活幸福、获得“情感安康”所

    需的收入,平均每年为75000美元左右。研究者们说,超过了这个

    点,进一步增加你的收入,“对幸福、快乐、悲伤、紧张都毫无影

    响”。……超级富翁或许以为自己更幸福,你也同意这个说法,但

    这既是你的错觉,也是超级富翁的错觉。

    对以为钱越多越幸福的人们来说,这两段话不啻是解惑的良方。

    《你其实没那么聪明》和《你现在没那么笨了》一共指出了人

    类的65种认知偏见,可说蔚为大观,但这两本书没有提到的人类自

    欺现象,还不知有多少。麦克雷尼的出发点并非毁谤人类,而是开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4

    悟启蒙,让我们看清现实,认清自己(know thyself)。英国浪漫派

    诗人济慈(John Keats,1795—1821)在其名篇《希腊古瓮颂》(Ode

    on Grecian Urn)中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但这只是一家

    之言,还遭到了英国现代派大诗人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的质疑。译界有“信者不美,美者不信”之说,此言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道出了“求真”与“求美”之间

    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相信老子,不信济慈。现实比

    自欺的幻梦严酷得多,甚至丑陋得多,因此,直面现实(即“求

    真”)才会吓坏神经脆弱者。但是,人类的最大长处之一就是能反

    躬自省,即自我批判,甚至能像康德那样审视人类的判断力,即使

    真实的自我不如想象的那么美。

    肖 聿

    2015年2月于北京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前言:自欺 5

    前言:自欺

    误解:你是具备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动物。

    事实:你是能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的动物,但可以预见:你往往做

    不到如此。

    本书讲的是自欺(self-delusion),却也是对它的赞美。你

    知道,自欺就像手指和脚趾那样,也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而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要讨论的是受骗

    (delusions),而非指骨和趾骨。

    你认为自己有智慧、有能力、有头脑,充满了同样使你引以为

    荣的理性,理性不但发明了微积分,而且发明了姜汁饼干。你天生

    好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又渐渐产生了不该有的自信心。它是人

    性的弱点,其表现甚多,而我因此才将你看作人类。你若是具有超

    级智力的狗,或者是外星人,或者是来自未来的机器人历史学家,我便要向你道歉;请你直接去阅读本书第一章。你若不是上述那

    些,那就请你迈向顿悟(epiphany)吧。

    人类的头脑,显然比其他任何动物的头脑都更强大有力,这是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注意到的一点。你上一次去动物园,或者见到一条狗咬自己的后腿,大概就想到了这一点。看来,人类

    是进化所能造就的绝对顶点,甚至可能是宇宙演化的顶点和终极的

    优秀成果。这个想法令人愉快。甚至在我们有了旱冰鞋和萨尔瓦6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多·达利[1]

    之前,我们就已坚信这一点了,大思想家们也往往沉溺于

    它。当然,你一旦习惯了这个想法,便会出人意料地给你的老板发

    一封电子邮件,告诉他你打算改行去做直肠病医生(proctologist),或者去阅读一则新闻报道,讲的是如今国内最流行的食品是夹热狗

    的匹萨饼。有一种情况总是真的:每当你观察人类的境况、知道了

    某个使你自鸣得意的案例,它都大大有助于增加你的谬见,并为谬

    见补充了相关事实。

    其实,人类大脑生成的思维有很多缺陷。你总是不能把一些事

    情做得很好,并且永远不能。证明你愚笨的东西随处可见。计算

    器、记事本、日程表、支票簿、闹钟——每个市场里都有好几百种

    待售的发明和应用程序,以弥补你这些缺陷。一切专家的存在,无

    不是为了填补你能力中的某个鸿沟。

    我们关于自欺的科学研究的讨论,或许最好从考察一些“先

    入之见”(preconceived notion)入手;因此,我们首先简述一个故

    事,说的是达特茅斯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橄榄球队的第31次较量。

    那场比赛有助于启动一系列无尽探险之旅,其对象就是人类的头

    脑,了解本段的结论后,你会读到其中许多事例。

    达特茅斯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建于17世纪中期,都是美国东

    北部“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 of schools)的成员。你也听说过那

    个联盟的其他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

    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常春

    藤联盟”已经成了类似“高档次”(fancy pants)的同义词。人们

    的简历上,这些校名都是最令人渴望的寻找对象,但体育记者却用

    “常春藤联盟”称谓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8所大学,它们往往在体育

    上互相竞争,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如此。

    1951年,达特茅斯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在两校赛季最后一次比

    [1]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西班牙超现实主义

    画家。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前言:自欺 7

    赛中相遇。普林斯顿大学在历次比赛中都是赢家。它的明星选手迪

    克·卡兹迈尔(Dick Kazmaier)的照片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那一年和其后几年,他都是最后一位获得 “海斯曼奖”[1]

    的“常春

    藤联盟”选手。对这两支球队来说,那都是一场重要的赛事。第二

    节比赛中,达特茅斯大学队一名队员撞坏了卡兹迈尔的鼻子,使普

    林斯顿大学队要求暂停。第三节中,普林斯顿大学队的一名队员弄

    断了达特茅斯大学队一名队员的小腿。整个事件都很野蛮,双方大

    打出手,将对方击倒,最终普林斯顿大学队获胜,比分为13 : 0。

    达特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斯托夫(Albert Hastorf)、普林斯顿

    大学的心理学家坎特利尔(Hadley Cantril)注意到:那场比赛后不

    久,那两所学校的校报都编出了一些故事,就像是说明此事真相的

    两个版本;它们互不相让,都力争成为真相的官方版。一年后,这

    两位心理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如今许多人都将它看作了讨论“自

    欺”的最佳起点。

    哈斯托夫和坎特利尔发现,普林斯顿大学的校报和校友通讯发

    表的有关叙述,把达特茅斯大学队说成了一帮不讲体育道德的暴

    徒。同时,达特茅斯大学校报发表的社论,则为其球队给对方造成

    的伤害开脱,还说普林斯顿大学队的战术极其恶劣。这两位研究者

    说,双方记住的似乎是两场不同的比赛。这些科学家想:若是这些

    学生能再次观看那场比赛,又会如何?他们对那场比赛的记忆一定

    会不同;若给他们看那场比赛的影片,又会如何?他们看见的实时

    比赛也会不同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设法拿到了整场比

    赛的纪录片,放映给两个学校的本科生看,要他们注意两个球队的

    犯规情况,评估犯规的严重程度。学生们还填写了问卷。

    [1] 海斯曼奖(Heisman Throhpy):全名“海斯曼纪念奖”(Heisman

    Memorial Trophy Award),为奖励美国大学橄榄球最佳运动员的年度奖,创立

    于1935年,旨在奖励(美国)东部“最有价值的球员”,以美国橄榄球、篮球

    和垒球运动员、教练员约翰·威廉·海斯曼(John William Heisman, 1869 —

    1936)的名字命名。8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结果呢?观看影片时,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认为自己看见了

    一场暴力的、不文明的比赛,错在达特茅斯大学队。90%的学生写

    道,他们觉得达特茅斯大学队首先做出了有悖体育精神的行为。他

    们还报告说,他们看见达特茅斯大学队的犯规次数是普林斯顿大学

    队的两倍,并且发现:自己校队的犯规比对方校队轻得多。可是,达特茅斯大学的学生看到的却大不相同。他们并没看见那场比赛出

    现了不必要的野蛮行为,而认为它是一场理当被解释为“大致公

    平”的比赛。看过纪录片的达特茅斯大学学生,大多都说两个球队

    都应当因为好斗行为而受到责备,而普林斯顿大学的球员发怒,完

    全是因为他们的超级球星受了伤。愚蠢的错误。他们记下了双方球

    队同样多的犯规次数,但在总体上,他们记下的自己球队的犯规次

    数,却少于普林斯顿大学学生记下的。

    科学家们解释说:虽说其实人人都看了影片,但每个人看到的

    却是不同的比赛。人人都感到了事实和真相的不同版本,其中都以

    某种方式掺杂了对自己学校的忠心(allegiance)。

    普林斯顿对抗达特茅斯一事的重要教训涉及一个现象:轻微

    的、任意的变化能改变一切。观看影片的学生们,无论是否真正参

    与过那个事件,都感到了真相的两个不同版本,即使他们名义上

    似乎都是极其相似的人。20世纪50年代,只招收男生的“常春藤联

    盟”各校相距300英里,但其学生却属于同一个种族,处于相同的社

    会经济地位。作为本科生,他们的年龄大致相同。作为美国东北部

    公民,他们具有相似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他们之间唯一的不同是他

    们决定报考的学校。这项研究表明:你若能使时光倒流,让那些学

    生报考另一所学校,改变其后来漫步的校园,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也

    会随之改变。

    “先入之见”把你引进了“朴素实在论”[1]

    ——这是个十分古老

    [1] 朴素实在论(naive realism):又称“朴素现实主义”,即认为自己认为

    的世界(主观经验)就是客观世界。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前言:自欺 9

    的哲学概念,早就被科学杀灭、焚毁、埋葬了。朴素实在论提出这

    样一些问题:我看见的世界是真的吗?朴素实在论者的问答是:是

    真的。人类的漫长历史上,一直有人为这种“所见即所知”的理论

    辩护,直到最近。因此,若是普林斯顿与达特茅斯的这个例子还不

    能说服你,我们就先把它深入分析一下,再往下说。

    作为现代人,你应当知道:活动的图画(影片)只不过是一幅

    幅照片的快速闪过,其速度快于你的大脑所能处理的速度。你看一

    朵花时,应当知道:你看到的花不同于蝴蝶看到的花;你若和昆虫

    交换眼睛,花的世界就会变成使你迷幻的疯狂爆炸。在猫的眼里,你那间它去不了的夜间起居室,完全是一个它能看见的游乐场。你

    若在猫科宠物附近打开了激光笔(laser pointer),便一定会知道:

    那个小小的猫头里正在发生你头脑里没有发生的某些事情。你知道

    世界并不像它看上去的样子,而要证明这一点,只需强大的视觉幻

    觉即可。所以说,朴素实在论很幼稚。星星总是在空中,但穿过大

    气层的阳光,却使我们很难在白天看见星星。你向池塘里扔石块,它溅起的水花会使青蛙或狐狸心惊,它们见到的并不是你见到的。

    每种动物对现实的认识都是独一无二的,取决于其神经系统。青

    蛙、狐狸和人,全都体验了同样的真实事物,却会出于不同的内心

    表现机能,作出反应。你的知觉并不是对外界的唯一知觉,倘若输

    入受到了愚弄,形象便不值得相信。

    不错,这个概念很简单,你以前很可能思考过它,但那个橄榄

    球比赛的例子表明:朴素实在论还有一个层次,它难以接受得多。

    像很多人一样,你往往质疑那个层次,但它始终存在于几乎每个地

    球人的头脑里。

    此刻你不妨先环顾四周,再回来看这句话。在你大脑里,你刚

    刚看见的事物并不是那些对象生成的。你见到的,不只是光线跃入

    你的眼睛造成的结果。你看见的、回忆的事物和你产生的情绪,百

    分之百都是你头颅中的化学反应造成的结果;而这意味着,那些事

    物很容易受到影响,很容易被编辑,很容易被改动,你用输入构建10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内心的和外部的)现实的时候,其他各种成分都加入了意识当

    中。用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1]

    的话说,记忆、知觉和想象皆为

    表现(representations),而非复制品(replicas)。

    经过最频繁思索的记忆,最不准确;最少经过思索的记忆,反

    倒比较准确。这两个事实,都使目击证据基本上毫无价值。大多数

    人并不这么看。2011年,心理学家西蒙斯(Dan Simons)和查布利斯

    (Christopher Chabris)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美国的被调查者

    中,63%的人都相信记忆的运作如同录像机;48%的人认为记忆永

    久不变;37%的人说:目击证据是唯一必要的证据,足以使人确信

    某人犯了罪。对心理学家或者神经科学家来说,这些看法都令人万

    分震惊,因为那些事情没有一个是真的。你既没有把见到的一切都

    记录下来,也没有注意到进入你头脑的全部事物。记忆不是录音带

    (或录像带)。你的初吻刚一结束,你对它的记忆便开始衰减了。

    你每次回忆起它,那个事件便在你头脑里被重塑、刷新并有所不

    同,受到了你当时环境的影响,受到了你自出生后获得的一切知识

    以及你加入其中的所有错误细节的影响。

    如今,心理学已经知道:你依靠心中的心理模型和记忆预测未

    来、作出决定,你认为那些模型和记忆既准确又完善。时间一长,随着每一项新研究成果的出现,一个事实变得越来越清楚了:那些

    模型和记忆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扭曲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你的预测和决定也是错误的。

    你大大低估了一点:你太容易自欺、太经常自欺;你的内心会

    大大地改变你的知觉。读完本书,你便会知道:你并非被动地接受

    [1] 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1957年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

    佛大学教授、作家、记者,其2006年的心理学著作《被幸福绊倒》(Stumbling

    on Happiness)分析了人类的认知偏见,成为国际畅销书,被译成了至少25种

    语言,于2007年获“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The Royal Society Prizes for

    Science Books)。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前言:自欺 11

    现实,而是主动地参与了创造你个人宇宙的过程。

    最近100年的研究表明:你和其他一切人仍在相信某种

    形式的“朴素实在论”。你仍然相信:虽说你的输入可能还

    不够完善,但只要你开始思考和感觉,那些思想和感觉便都

    是可靠的、可预料的。现在我们知道,世上没有任何方法能

    使你了解“客观的”现实。我们还知道,你永远无法知道主

    观现实在多大程度上是虚构(fabrication),因为除了你头脑

    的输出,你永远体验不到其他任何东西。你遇到的每一件事

    情都发生在你的头脑中。即使你感觉到自己有一只胳膊,这

    个感觉也生自大脑。你觉得那只胳膊就在你身外的空间里,看上去也是如此,但连这种感觉也是错觉。其实,你的胳膊

    存在于你的大脑里。每个大脑都创造出了自己关于真实的版

    本,那些版本大致相似,但其细节却无限不同,且有瑕疵。

    科学家哈斯托夫和坎特利尔研究了达特茅斯和普林斯顿

    两所大学的学生,说道:从本质上看,那场比赛甚至都不存

    在。同理,一份沙拉只不过是一堆切碎的蔬菜和叶子,那场

    橄榄球赛只是发生于两次掐秒表之间的空间中的一个事件。

    人们当着别人作出了动作,观众注意到发生了某件事情,这

    是事实,但那场比赛本身却只是一个观念(idea),一个社

    会结构。1951年的那一天发生了数十亿件事情,而那两支球

    队的“粉丝”们却把意义赋予了某一组特殊事件,它们发生

    在某一地点,并可被称为“橄榄球赛”。意义若被定义为文

    化,则有助于观众界定自己的经验。这两位科学家认为,体

    育不同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因为体育提供了规则与边界的

    详细规矩,提供了划定了界线的场地,并指定了作出常规

    行为的角色。由于有了那些参数,体育运动才使人们更容易

    对规定时间内发生的情况取得一致意见。不过,人们往往还

    是意见不一,即使整场比赛被记录下来、可以精确地回放。12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所谓现实,并不仅仅是进入你的眼睛、在你头脑中跳动的事

    物。你常常改变你目睹的现实。你无意识地改变了自己的知

    觉。你若用这个认识看待战争、政治、社会运动、经济,看

    待你生活中其他一切重大影响,上述提示便十分重要,因为

    它们并不发生在运动场上,也没有各方一致同意的规则,更

    不会被丝毫不差地记录在历史上。

    你知道,聪明(smart)的状态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它是

    一种误会。在大部分时间里,你在判断事物意义方面都做得

    很差。你若以判断事物意义为业,你早就被解雇了。你认为

    自己是有理性的行为人,会先慢慢地思索你的生活,再作出

    决定和选择。你虽然有时也会迟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

    还是会使你的决定和选择大致符合你的思想。但现实根本不

    是如此。你总是受到非理性推理的影响。你一直处于受惑的

    沉思状态。在对你解释你自己方面,你做得很糟糕,你深知

    自己这方面的错误有多么深广。但在现实里,你的感觉却截

    然相反。对你的知觉,你保持着一种不切实际的自信,哪怕

    你的认识局限已经暴露了出来。在本书中,我们将一起用大

    部分时间考查傲慢与人类缺点的交汇,即自负与认识局限的

    巧妙结合。这就是对一些最明显的自欺(self-deception)的

    探究,科学已经认定了它们并做出了定量研究。这些内容应

    被纳入人体活动指导手册——就像科学最近新增的“反式脂

    肪”(trans fats)和“麦麸食品”(gluten)的条目那样[1]。

    本书列出了人类思维的一些缺陷(科学家已了解了它

    们),以及你的大脑如何对你撒谎、如何欺骗、如何编辑和

    [1] 科学研究已表明反式脂肪危害健康;近年来欧美饮食界也出现了戒

    断麦麸食品(如意大利面、匹萨、啤酒、燕麦、三明治等,甚至蛋糕、面包、饼干等精致面食)的浪潮,因为认为此类食品会造成过敏和肥

    胖。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前言:自欺 13

    修改现实,还有你怎样一次次地上它的当。那么,我们要探

    究哪些事情呢?

    好吧,先说说你的头脑。你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感情、思想、行为和记忆的来源,却并未惶惑地踉跄前行,而是带

    着一只大工具箱,其中装满了诡计与技巧,你用它们编造出

    一些情节,以使生活更容易被理解,于是你相信了那些情

    节。多年以后,那个大杂烩就变成了你的生活史。

    此类工具之一就是“捷思”[1]。为了生存,你的祖先

    们必须迅速地思考和行动。捷思能使重大的、复杂的、令

    人望而却步的思想变得微小和易于把握。简单的捷思向你

    解释世界时,能使你不断前进而不必过多考虑处境。解决

    问题、作出决定时,你依靠捷思,将复杂之事变得十分简

    单。例如,你利用“情感捷思”(affect heuristic),根据

    一个人、一个问题、一种情境使你产生的正面情感或负面

    情感,来做出决定。你们讨厌那个竞选市长的家伙吗?咱

    们别投他的票。那个医生把她的办公室漆成了叫人恶心的

    绿色吗?咱们别再去那儿了。捷思会出现在最出人意料之

    处,例如你考虑是否该把钱捐给一些人,他们把被折磨、被遗弃的小猫小狗当作商品。你考虑是否该开一张捐款支

    票时,并不问那个接受捐赠的组织是否合法,不问受虐待

    动物的康复几率有多大,也不问该组织使用捐款的记录是

    否一贯良好。相反,你自问那些受虐待动物的形象是否使

    你悲伤。回答这个问题容易得多,于是,你便以为自己解

    决了一些复杂的问题。这种心理炼金术(mental alchemy)

    被用在了你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上,从你决定自己该不该辞

    [1] 捷思(heuristic):又称“直观判断”,即能使人迅速、有效地做

    出判断的思维捷径。14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职,到你决定选谁当总统。复杂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变成

    了情感核查(gut checks),而情感核查往往不可靠。你利

    用捷思时,往往以为你理性地深思了自己的生存现状,而

    其实你只是在走捷径(shortcut),且从不回想。

    你精神生活中另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是一些可预见的

    思维模式,叫作“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所谓偏

    见,就是某些思维定式,而与之相比,其他一些思维方式即

    便不是更好,至少也是一样好。例如,你若每次走进杂货店

    以后都向右转(其实向左转也一样),你的行为便具有“右

    转偏见”。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偏见,很多大型连锁商店都根

    据这种偏见布置货品。很多认知偏见完全是天生的、非习

    得的。它们能从每一个能用大脑思考的人身上被诱发出来。

    因此,无论你出生在埃及还是美国阿拉巴马州,无论你出生

    于1902年还是2002年,你都有一些得自遗传的认知偏见,其

    他一切人也无不如此。科学家们推测,偏见大多是适应性的

    (adaptive);换句话说,在数百万年当中,你不知如何行

    动、如何感觉时,那些偏见就成了可靠的应变见解。例如,你的“后知之明偏见”(hindsight bias)[1]

    使你相信:你对未

    来的预测通常都很准确,因为你误以为自己能预知你生活中

    一切事件的结果。而事实却是:你在预测方面的表现很糟,但十分善于重写你的记忆,以使它显得你一贯正确。你还深

    [1] 作者在他的《你其实没那么聪明》(You Are Not So Smart,中

    文版书名《聪明人的心理学》)第4章《后知之明偏见》中说:“你

    往往编辑你的记忆,因为一旦发生了你预料不到的事情,这样做能使

    你显得不那么傻。你学知识时,希望自己一向都懂得它们,于是你就

    以为自己以前真的懂得它们。这种倾向完全是做人的一部分,它被称

    作‘后知之明偏见’。”见《聪明人的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13年

    版,第30页。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前言:自欺 15

    受“确认性偏见”(conformation bias)[1]

    之害,它使你寻找出

    符合你世界观的信息,规避和忽略威胁你世界观的信息。时

    间一长,这种偏见便创造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其中似乎存

    在着符合你信念的大量意见。

    捷思使你更快地思考和行动,而各种偏见的影响则使你

    在现实里的行为带有灵长类动物的典型特点。不过,现代生

    活中,你的捷思和偏见却一直受到挑战,此时你便会求助于

    “逻辑谬误”(logical fallacies)。你跟自己或别人争论时,会出现逻辑谬误。你往往先提出头脑中已有的结论,再设法

    证明:先提出那个结论并非蠢举。这种出于某种动机的推

    论,往往来自为证明你的观点有理而歪曲逻辑。例如,你也

    许会说热狗是一种令人作呕的人造食品,你反对你表妹强迫

    她的孩子们吃热狗,因为不应强迫任何儿童去吃垃圾食品。

    你犯了“逻辑谬误”之错,因为你这个假定来自你那个最初

    的陈述,即热狗是垃圾食品。你什么都没证明。你的论证并

    没说清:那种垃圾食品裹着可被消化的肠衣,其中填满了碎

    牛肉和脂肪。你只宣布了你的信念,又说出了由你的信念形

    成的观点。你可以通过重写澄清这个谬误,例如:不应强迫

    儿童吃被我看作垃圾的食品。你的头脑被你自己的逻辑弄乱

    了,终于为了使世界符合你的先入之见而扭曲了语言。

    除了逻辑谬误、模糊的捷思和不正确的认知偏见,还应

    当加上其他众多奇怪的事实,它们出现在你探求事物意义的

    笨拙过程中。你只能同时注意到很少的事情,却以为看见了

    眼前的一切,听见了耳边发出的一切声音。你真的去注意某

    个事物时,你那些感觉本身都十分有限,都不够完美。于

    [1] 确认性偏见:一种思维偏差,即用客观资料印证主观偏见。又见

    《你其实没那么聪明》一书第3章。16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是,你便利用通过那些感觉进入你大脑的东西,构成了一种

    内心现实,它能把不真实的东西加进意识到的事物中,又能

    从真实事物中减掉你不肯接受的东西。此外还要加上情感系

    统和直觉系统,它们十分复杂、数量众多,由此你便会知道

    你对现实的理解中有多少被歪曲的成分了。这种被歪曲的观

    点被翻译成了不完整、不准确的记忆,而每一次的回忆都在

    衰减。叙述之线——即人类讲故事的天生技能——把全部误

    传的大杂烩串在了一起。你讲故事的本领使你神清气定,哪

    怕那些故事可能离真相很远。

    你每天都如此容易犯错,如此容易受骗,如此容易产生

    偏见,如此容易上当;你对自己形象的认识,也往往与真实

    的你大不相符;尽管如此,在大部分时间里,你还是能凑合

    生活下去。但是,当政治家、首席执行官(CEO)以及其他

    掌权者们为了改变世界,基于来自不完善的头脑和感觉的自

    欺,开始笨拙地制造他们的观点,以赞成或反对某些事情,以上提到的那些认知偏见就真的成了问题。大约五十年前,神经科学、心理学、经济学领域的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你思

    维的一些重大失误。在那些领域和其他一些领域中,揭示各

    种思维偏差的工作仍在继续;但在这方面,已被科学认识的

    东西却大都一直局限在学者们的头脑里。你很幸运,因为在

    你生活的时代,知识正在渐渐渗入外行的谈话中。考察一些

    来自你认知偏见的缺点,以妥善地利用它们,这正是本书的

    目的。

    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中,有些涉及脑神经系统,有些涉及

    循环系统的影响,有些涉及古老的行为习惯。你头颅里的大

    脑由进化而成;你的祖先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满了你如今已

    不会遇到的情境。不过,你还是应当小心,别在这方面出

    错。你小睡时,若有人向你扔出一个套索,你躲开它、尖声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前言:自欺 17

    叫喊、为了憋尿而四肢乱动,这些做法其实都不会伤害你。

    若是一条毒蛇落在了你身上,这些反应都是最佳之举。你若

    每次醒来都看见某种蛇一样的动物,却只是打个呵欠,平静

    地把它推开,你便要付出更昂贵的代价了。数百万年当中,不逃避蛇形物体者,其后代都少于逃避蛇形物体者的后代。

    你如今也怀着同样的恐惧[1]

    ,此外还有对掠过水面的爬行动

    物、高处、黑暗之处和陌生人的恐惧。这些恐惧使你更惧怕

    恐怖分子,而不是惧怕家具,虽然塌落的睡椅和电视机每年

    都会夺去更多生命。你若想到:造就了你头脑的那个世界,就是你最能借助各种装备去了解的世界,你便会懂得:理解

    汽车引擎、减肥、蛋奶酥[2]

    的配料方等事物,比理解腹腔镜医

    疗(laparoscopic medicine)和量子力学容易得多。

    本书讲的不是变态心理,而是常态心理,是普遍的、缺省的(default)、每个人大脑里都有的思维,而你可以预

    期:火箭科学家、各国元首、办公室女职员(她有一本自用

    的猫咪挂历[3])、领班(他有一本记着业务会议的日历)的

    头脑里,都会发现那种思维。你认为“眼见为实”,你认为

    你的思想总是基于合理的直觉和理性的分析,你认为自己虽

    然常会踌躇和犯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都是个清醒的、有智慧的行为人,具有地球上最复杂的神经系统。你相信你

    的能力很强、你的记忆很完善、你的思想既符合理性又完全

    清醒,你的生活故事真实又准确,你的性格稳定又恒久。其

    [1] 指对蛇和蛇形物体的恐惧。

    [2] 蛋奶酥(法语:soufflé):一种松软蓬松的烤制点心,用蛋黄、搅

    稠的蛋白加其他配料制成,用作主菜或甜点。

    [3] 猫咪挂历(kitten calendar):全名“猫咪名言小型挂历”(kitten

    wisdom mini wall calendar),美国出版的几种印有小猫照片和名言的

    小型挂历。18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实,你的大脑对你撒了谎。你头颅里有大量长久存在的个人

    计谋,用于阻止你发现一些事实,它们涉及你究竟是谁、你

    究竟有多大本领、你究竟该有多少自信。不该有的自信心改

    变了你的行为,创造了一扇大大的、易被打开的后门,而骗

    钱高手(waltz con artists)[1]

    、魔法师、公关人员、广告经理、伪科学家、卖魔法避邪物的小贩等辈都能进入它。你若采用

    了另一些人的视点,便能了解你自己,那些人能看透你的行

    动,知道怎样利用你的轻信。集中注意你自己的缺点,能大

    大增进你对自己的了解,使你大有收获。

    由于有了一种新的心理研究法,如今科学正开始描绘一

    幅关于你的一些过失和缺点的图画。本书收集了迄今发现的

    一些最有趣的错觉。希望你读到它们时,也会像我最初见它

    们时那样顿悟。你不妨把本书看作一场令人赧然、震惊和敬

    畏的战斗,旨在帮你认识到你与人类共同体有更多的联系[2]。

    我们都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其中有我们共同的精神绊脚石。

    利用你在这里的所学,更善意地看待别人,更诚实地看待自

    己吧。你其实没那么聪明,但一些具体的、与本能相反的、引人入胜的方法,却能使你不那么笨。

    我们开始吧。

    [1] waltz con artists:美国城市俚语,指善于利用长期骗术骗钱的人。

    Waltz原义为圆舞曲,因它通常为慢节奏舞曲,故在此处比喻缓慢的、潜

    移默化的行为。

    [2] 你与人类共同体有更多的联系:意为“你与大多数人的共同点

    更多”。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1. 叙述偏见

    就在发明呼啦圈那年前后[1]

    ,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市的市立

    医院里,三个人开始了一场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发疯的交谈。真正的

    发疯,非吃药不可的疯病。

    这场三人的交谈持续了三年,有时很热烈,每个人都与另外两

    人真正地同声同调。有的时候,这场谈话却郁闷不乐,沦为了身体

    暴力。不过,这三人还是每天上午见面,个个都尽力使另外两人按

    照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

    本森(Clyde Benson)、卡塞尔(Joseph Cassel)和加博(Leon

    Gabbor),这三人的生活经历大不相同,却终于聚在了一起。本森

    丧偶再婚,是个酗酒的农夫,70多岁。卡塞尔是个职员,50多岁,[1] 指1958年前后。呼啦圈(hula hoop)是一种可以套在腰间、四肢和脖子上

    的塑胶圈,用作健身器材,其发明者是美国加州玩具制造商亚瑟·梅林(Arthur

    K. Melin)和理查德·内尔(Richard Knerr,1925—2008)。

    误解:你通过理性的思考认识生活的意义。

    事实:你通过叙述认识生活的意义。2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渴望当作家,但在实现梦想方面过于畏葸被动,时常回忆他可怕的

    童年。加博年近四旬,战争[1]

    使他残废之后,他常常更换工作。一个

    坚定的信念将这三人连在了一起:他们都是救世主(Messiah)的活

    化身。换句话说,他们都以为自己是耶稣基督。

    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2]

    使这三个被监护者住进了同一家精神

    病院,以便观察他们。罗克奇在他的《伊普西兰蒂市的三位基督》

    (The Three Christs of Ypsilanti)一书中说:他让这三人床位相邻,一同进餐,给他们的工作也使他们能经常接触。此外,他还让他们

    每天都在一间探视室里见面,房间中央有一张木桌,正对着几个窗

    户,光线能通过窗户,从清醒的世界照进来。罗克奇想:让这三人

    常在一起,或许能使他们彼此消除妄想症。他认为,三个人都坚信

    自己是同一个身份,而那个身份无疑绝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这

    是个罕见的、令人激动的机会。《圣经》说上帝只有一个儿子,而

    现在,坐在同一张桌旁、被科学家观察的三个人都坚称自己是上帝

    之子。罗克奇认为自己一定会有所发现,它们能说明妄想症、信念

    和自我的某种性质。事实正是如此。

    罗克奇先要求这三人作自我介绍。卡塞尔没有让他失望,说:

    “我叫约瑟夫·卡塞尔。”问卡塞尔可有补充,卡塞尔说:“有。

    我是上帝。”本森的回答含混得多,说自己“五岁时是上帝,六岁

    时是耶稣。”接着是加博,说他的出生证上说,他是拿撒勒[3]

    的耶稣

    基督的化身。过了一会儿,三个人就开始了争论,每人都说另外两

    人的说法使自己受了侮辱。

    [1] 战争:应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2] 米尔顿·罗克奇(Milton Rokeach,1918—1988):波兰裔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犹太人,密歇根州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华盛顿州大学、南加州

    大学教授,其1964年的专著《伊普西兰蒂市的三位基督》研究了三名妄想狂

    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c)患者,曾被改编成电视剧、舞台剧

    和歌剧。

    [3] 拿撒勒(Nazareth):巴勒斯坦北部小城, 相传为耶稣的故乡。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3 1

    通过“后知之明”(hindsight)的透镜去看,把三个精神不稳

    定者投入一个房间,只为了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这种做法似乎不

    但缺乏职业道德,而且很残忍;而罗克奇却是在寻求一种疗法。他

    想要这三人清醒过来,顿悟出各自的真正身份,因为正如他写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这似乎是件可怕的事情。”那场初

    次见面之后,罗克奇很失望。如他所说,“冲突并不像我期望的那

    么激烈。”这三人换了见面的场所,但他们还是毫不费力地过了

    关,都对自己的现实观满怀信心。罗克奇写道:“或许他们并未充

    分理解这种会面不同寻常——至少没有像我们那样理解。”

    这三人一次又一次地会面,其自欺渐渐暴露了出来,表现出了

    各自复杂的、东正教的心理结构。基督为何身陷密歇根州的一家精

    神病院?这三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都是由一些故事和逻辑构成

    的、独一无二的迷宫,那些故事和逻辑虽然暂时具备内在的意义,但罗克奇一深究,它们便崩溃了。三人杜撰的故事架构崩塌了,他

    们马上就把它们重建起来;从表面上看,那些交谈就像三个人在念

    几部不同话剧的台词。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常常记住了另外两人

    解释中的错综细节,挑出它们,就像候选政客反驳对手征税方案的

    细枝末节。

    罗克奇写道:每次会面时,他都设法使交谈回到一个问题,即

    世界上不可能有三位基督,并要求这三人说清这个问题。硬要他们

    作出解释时,他们并没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向他们说

    明他们的人格正在分裂,这个说法也没使他们因敬畏而退缩。不,他们只是一味地反驳另外两人的说法。本森说,另外两人是某种电

    子人(cyborg),并非活人。他说,那两人内部是机器,控制着他

    们的行动,为他们提供声音。加博认为,另外两人都是出现在他之

    后的、较小的神,只是被赋予了肉身。卡塞尔的解释最准确、最平

    凡。他说,另外两人都是一家精神病院里的精神病患者。

    要求这三人解释自己时,他们通常都拒绝承认一个事实,即他

    们都在精神病院里。他们都说自己不是患者。他们是耶稣,只是那4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一刻碰巧正在一个房间里。另外两个伪装耶稣的人应当了解真正的

    耶稣,而按照他们各自的说法,自己才是真正的耶稣。

    不到三个星期,这些争论就导致了肢体冲突,但暴力并没持续

    下去。在25个月当中,那些交谈大多是平和而文明的,只是废话连

    篇。有个情况一直存在,那就是:谈到各自的信念,每个人都不肯

    改变立场。相反,他们都拼命为自己的妄念辩护,只是方法不同而

    已。本森虽能自制,但口齿不清,因此狂怒地攻击别人、威胁别

    人。卡塞尔更古怪,把面包扔进了厕所,把书扔出了窗子。另外两

    人威胁到他的身份时,他便离开话题,想改变交谈的方向。不过,加博却是这三人中最有知识的,他那些令人晕眩的妄念,有时会使

    他很讲道理。会面时他最后发言,那是一种激越、流畅的独白。他

    常常引导讨论,并向另外两人提问。这三人谈话的内容很广,从猎

    取鲸鱼骨说到饼干,再说到英格兰。不过,加博的谈话还是能深入

    到那些堂皇的废话的底层。他平静地告诉罗克奇,他其实是在自己

    头脑的粉粹间中,抹去负面记忆的痕迹。时间一长,关于耶稣和上

    帝谈话越来越少了。

    罗克奇写道:“这三位基督即便不是有理性者,至少也是我们

    以前见过的某种人;他们是自圆其说的人(rationalizing men)。”

    自圆其说的人。这种人在自认所在的环境中,力图把周围的一

    切都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这三位基督从未改变各自的信念。在

    为时两年的精神治疗和心理测验中,这三人被提问、被挑战,直接

    面对着一些人,他们宣布这三人自认的身份是假的,又宣布了这三

    人的真正身份,但这三人却从未放弃:另外两个家伙都有问题;我

    就是发现了这一真相的人。伊普西兰蒂市的这三个人相信自己是同

    一个人(即耶稣基督),这才是他们的故事真正坚称的事实。他们

    做的其他一切事情,都符合心理学家对人类的预期。

    正如罗克奇所言,你似乎能看透别人的谎言和自圆其说。此类

    思维的例子,你已见得够多,乃至你会表面上听之任之,喝茶时随

    便聊聊它们。目睹其他人靠对自己撒谎度日——这是生活的一部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5 1

    分。但你旁观时,还是应当弄清这种做法出于什么心理。你早晨起

    床后,大概不会以为自己刷的是耶稣的牙,而即使在这个层次上,你见到伊普西兰蒂市的那三个人时,还是会看清你自己的缺点,只

    是那些缺点被复制、粘贴到了别人身上。

    像这三人一样,你对现实的全部假定也汇聚成了一种内聚引擎

    (cohesion engine)似的东西,在你清醒时运作,让你安心,让你相

    信事情都像你期望的那样发展,不必惊慌。你进入社会后,带着那台

    内聚引擎的产物,用它“弄清”现实的意义。你采用的方法(即人人

    都采用的方法)是:把一切都隐藏在一个故事里,而故事的男主角或

    女主角就是你。这么做虽然有几分不合情理,却能让你活下来。

    地球上较简单的动物,例如蚯蚓、变形虫和生活在小水滴里的

    原生动物,都依靠非常简单的规则存活。基本上,它们都会奔向滋

    养它们的事物,规避伤害它们的事物。它们的现实范围很窄,也不

    复杂。它们不为未来烦恼,也不夸大过去的诗意。它们甚至根本没

    有时间的概念。它们的各个系统都在运作,使它们存活了数十亿

    年,其中没有书籍,没有神话,没有历史学家。它们的神经系统非

    常简单,以至它们的头脑(即使你能把它称作头脑)除了两种能力

    之外,无须具备其他能力:一种是感觉事物的能力(那种能力通常

    都很差);另一种是朝适当的方向移动、避开障碍物的能力。

    你的神经系统稍微复杂一些,因此你的工具并不只是刺激和反

    应。蛔虫大约有300条神经。猫大约有10亿条神经,而你大约有850亿

    条神经。把这些神经连起来,让它们在不同层次上运作,你便能穿行

    于宇宙(它复杂得无法置信)泥泞纷繁的万物当中,并远比一般的小

    猫做得更好。当然,你仍然具有那些古老的“刺激—反应”的常规习

    惯,它们是从很久以前遗传下来的——生日蛋糕和灰熊,把两种截然

    不同的反应强行植入了正常人的大脑——但你能够作出的反应,却远

    远不只是趋利避害。为了匹配你复杂的有意识经验和你的无意识操

    作,为了应对不断轰击你感官的混乱,应对你头脑中各种力量的嘈杂

    之声,你渐渐形成了一种能力:把一切都连在一起,造就一种更简单6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而不那么精确的东西,虽然它包含的信息较少,但更有趣,且在大部

    分时间中更有用。你的大脑中,大量非常复杂、力量惊人的神经组织

    在轰炸你,因此你便寻求其他动物不曾寻求的东西:意义。你清醒的

    精神生活的日常现实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把各种事件变成了故

    事,把故事变成了记忆,又把记忆变成了你生活故事的章节。你跟别

    人一起时,他们也以同样的故事格式向你讲述他们的现实,而故事越

    好,你就越容易相信他们的解释。

    笑话和电影、连环漫画和职业摔跤[1]

    、电视表演和新闻节目——

    它们都以叙述(narrative)的格式,为事实和虚构提供了戏剧性的解

    释,其理由和我们解释我们在汽车里安装椅子的理由相同。人体的

    形态很适合座椅。形态造就形式。于是,那个形式[2]

    便属于臀部所在

    的任何地方。婴儿喜欢按前后顺序演奏的古典音乐,不喜欢逆序演

    奏的。一些动机使维瓦尔第[3]

    以前一种方式作曲,而不以后一种方式

    作曲[4];同样的动机,也使幼儿们初次聆听按顺序演奏的维瓦尔第音

    乐时感到愉悦,而拒绝逆序的演奏。艺术就是力求用象征代表象征

    的缺位[5]。你见到的或美或丑的事物,都沿着一些古老的、前定的、通向微笑和蹙眉的通道,进入了你的头脑。那些感情经过了文化观

    念、社会规范等因素的过滤,因此随着时代而变,尽管如此,你追

    求的或规避的事物,其基础却仍然始于一些初始动机,即你想知

    道:你那些无意识反应的暗示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的头脑

    [1] 职业摔跤(Professional wrestling,简称pro wrestling):这是一种结合了

    体育和剧场演出的娱乐性摔跤表演,不同于竞技体育的摔跤比赛,通常预先设置

    情节和结果。它起源于19世纪,其前身是欧美狂欢节的杂耍表演。

    [2] 那个形式:此指椅子。

    [3] 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5?—1741):意大利作曲家、小提

    琴家,其代表作为小提琴协奏曲《四季》(1725年)。

    [4] “前一种方式”指按前后顺序作曲;“后一种方式”指逆序作曲。

    [5] 原文是Art is the pursuit of that which symbols represent absent those

    symbols,有语病,可大致理解为:艺术以文字、色彩、线条、声音等象征表现

    观念中的(不在眼前的)事物,即“以虚代虚”。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7 1

    以来来去去的故事为形式,把意义赋予了输入其中的信息和记忆。

    因此,迄今为止,凡有信息之处都会出现那种格式[1]。你头脑的形态

    造就了那种格式。如今,无论何处,只要信息在大脑之间传递,都

    会出现那种格式。

    这就是你的“叙述偏见”(narrative bias)——它使你在能作

    出选择时,常以叙述的格式提供和接受信息。你喜欢使用故事,知

    道故事的结构是讲出好故事的基础。故事由三到五幕组成,有开头

    (让故事主角被迫面临逆境),有转折点(主角打算到一个陌生的

    世界中冒险),还有一段旅程,主角在其中成长,这使他终于战胜

    了千难万险。神话学家坎贝尔[2]

    认为,除了悲剧,人们写出过的故

    事大多都是如此。还有一种警示性的故事,其中的主角没有成长,作出了愚蠢的选择,屈从于自身缺点,最终败北。这两种故事,你

    都喜欢,因为你也用这个办法认识你自己生活的意义。你用这个办

    法,浓缩、简化了你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你有过什么成绩、你

    打算去哪里这些问题。书籍、电影、游戏、讲课——传递信息的每

    一种形式,只要用讲故事的语言表达出来,便显得更好。

    无法置信的叙述一旦被装进故事的框架,就变得看似可信了。

    以下两句陈述,哪个更可能是真的?(1)一个赤身的佛教僧人朝一

    群孩子大吼,因为他发了火。(2)一个赤身的佛教僧人朝一群孩

    子大吼,因为他知道他的村子在一次政治起义中被烧毁,所以发了

    火。第二句是否比第一句更容易想象到?想象一个安宁平和的圣徒

    做出如此鲁莽之举,这似乎很愚蠢;但是,你若知道了整个故事,便可能相信他会如此了,而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你获得了更多信息,而是因为你看到那个信息具备了叙述的形式。只要能以令人愉快的

    方式解决问题,你便会毫不怀疑地前行。请思考两句话:(1)伊丽

    莎白试戴新文胸时发了火。(2)伊丽莎白试戴新文胸时,一个发怒

    [1] 那种格式:指本段第一句所说的“叙述”的格式。

    [2] 坎贝尔(Joseph John Campbell,1904 —1987):美国神话学家。8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的流浪汉骂了她,因为伊丽莎白推着购物车去试衣间时,碰巧轧了

    那个流浪汉的脚。即使第二句陈述更可能是真的,那个流浪汉的骂

    人话也很可能使你不以为然,但在一些人看来,它却是一种合理的

    解释。其部分原因是“合取谬误”[1]。面对大量信息时,你的叙述偏

    见便会得到支持。你从一个陈述中获得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相信

    那个陈述。

    “合取谬误”的经典事例,来自心理学家特沃斯基和卡尼曼[2]

    的著作。他们是研究认知偏见的著名先驱,于1982年提出了一个难

    题,我想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展示出来:琳达成长在旧金山,其他

    女孩还在玩娃娃时,她就读哲学书了。遇到让她不高兴的事,她总

    是跺着脚、喷着鼻息表示不满。她的父母费尽了心思,教她不要回

    嘴。她提前一年从中学毕业,进了哈佛大学,获得了哲学学位。进

    入职场前,琳达有一段时间参加了“和平队”[3]

    ,在非洲国家的刚果

    地区帮助妇女获得医疗帮助。她没有结婚,没有子女,现在回到了

    美国,正为获得政治学的哲学博士而学习。以下哪个陈述更有可能

    是真的?(1)琳达在银行工作。(2)琳达在银行工作,并撰写女

    权主义的博客。这个问题也许使你很伤脑筋,但其答案是:琳达更

    有可能只是在银行工作。所有的附加信息构成了琳达的个性,其方

    式似乎会使很多人以为她是女权主义者,但这并没有改变原始的统

    计学事实,即在数不胜数的个性中,一个人更有可能只具备一种个

    性,而不是两种个性。我若问:“琳达更有可能是女权主义者,还

    [1] 合取谬误(conjunction fallacy):一种认知谬误,认为两个事件同时为真

    的几率高于一个事件为真。它属于机率谬误(probabilistic fallacy),即出于对

    几率的错误认知而做出的结论。

    [2] 阿摩斯·特沃斯基(Amos Nathan Tversky,1937—1996):美国认知

    心理和行为心理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934年生):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3] 和平队(Peace Corp):美国联邦政府组织,成立于1961年,训练美国志

    愿者,将他们派往国外,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农业和教育水平。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9 1

    是全美汽车比赛协会(NASCAR)的车手?”你根据自己的了解,假

    定琳达更愿意研究的是平等,而不是汽车的齿轮速度比,那就是正

    确的。但我问的不是这个。简单地说,在这个世界上,在银行工作

    的人,比在银行工作、又写女权主义博客的人多得多。其实,与单

    一的特性相比,可能性越多,它们便越不可能与其他特性结合。几

    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琳达在银行工作,撰写女权主义博客,投

    票支持民主党,住在加州,向世界保护野生动物基金会捐款,又很

    喜欢托莉·阿莫斯[1]。你回顾琳达的故事时,这些事实当中的任何一

    个都极有可能是真的,但其中任何两个事实都真的同时出现在一个

    人身上,其可能性却小得多,其中任何三个事实同时出现在一个人

    身上,其可能性就更小[2]。如此类推。不过,事实上一定不会如此,不是吗?这是你的“叙述偏见”在作怪,它得到了“合取谬误”的

    支持,并且和“代表性捷思”[3]

    连在了一起,或者和你的一种倾向连

    在了一起,即忽视偶然的东西,根据一个事例与想象中原型的相似

    程度,去判断它的真实性。

    为了使你活下来和茁壮成长,大脑做了许多事情,其中之一就

    是它生成了一种感觉:原因能造成你目睹和感觉到的结果;结果出

    现在原因之后,而原因可以被追溯并强调出来。你相信:在生活不

    可思议的嘈杂声中有信号,你胡乱地、磕磕绊绊地穿过时间时有一

    些模式,有一些可预测的规则,根据它们,你便以为自己能操纵现

    实。你若知道这些假定中的每一个往往都是假的,便会惊诧不已。

    [1] 托莉·阿莫斯(Toni Amos,1963年生):美国创作型摇滚乐女歌手、演

    员、导演。

    [2] 关于“合取谬误”和琳达的例子,可参看本书作者《你其实没那么聪明》

    一书第45章《代表性捷思》。见新华出版社《聪明人的心理学》2013年版第

    237页。

    [3] 代表性捷思(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认知心理学术语,指仅仅根

    据观察对象的典型特征,直接做出判断,其典型表现是以貌取人、以偏概全。它

    反映了认知的“类化倾向”(apperceptive tendency)。10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有很多年,美国空军都使用一种名叫“霍洛曼离心机”[1]

    的大型

    装置训练飞行员。这种离心机基本上是一种仿造的驾驶员座舱,连接

    着巨大的金属轴,中央有一台功能极强的发动机。中央转子转动金属

    轴,驱动座舱不停地旋转,座舱中坐着飞行员。请想象一根绳子拴住

    了一块岩石,再想象那绳子抡着岩石一圈一圈地转,再想象你就在那

    块岩石里。这种情况下,飞行员会感到重力的作用。战斗机在高空飞

    行时,拉起飞机、使它远离地面,或者疯狂地快速调头,重力都会影

    响飞行员的身体。你朝一个方向加速,会感到相反方向上牛顿定律的

    拉动作用。例如,你踏汽车油门加速时,你的头便会不由自主地后

    仰。喷气飞机里的重力强大得多,你动脉中的血液达不到你的大脑。

    其结果就像被掐住了脖子,飞行员常会昏厥,或者变成意识模糊的行

    尸。无论哪种情况,都像人们常说得那样,过大的重力会造成灾难。

    空军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等机构,用离心机在可控环

    境中创造重力。它们用这种方式教会飞行员一些技术,以将血液保

    留在大脑里。这种技术造成了大量的抱怨和紧张情绪,而你知道,受训者若不是战斗机飞行员,这种训练便似乎有些令人慌乱。在某

    一点上,飞行员们会昏厥,失去意识。他们丧失和恢复意识时,常

    常报告说自己产生了幻觉和日常幻想,如同做梦。过去30年中,空

    军基地医生温纳瑞(James Whinnery)研究了数百例昏厥现象,给

    它们录像,比较其细微差别,采访飞行员,记录他们的报告。时间

    一长,他便在患者报告的同类现象中发现了惊人的相似性,那些患

    者有的曾在手术台上、或在撞车事故中失去过意识,有的曾从其他

    窒息状态中恢复过来。隧道、白光、来向你致意的朋友和家人,被

    放大了的记忆——飞行员体验了这一切。此外,在创造体外经验方

    面,离心机也非常有效。飞行员会(觉得)飘在自己上方,或在自

    己周围盘旋,自己仿佛在伸出头、来回观看。温纳瑞和其他研究者

    [1] 霍洛曼离心机(Holloman centrifuge):霍洛曼位于美国南部新墨西哥州的

    奥特罗县(Otero County),建有空军基地(Holloman AFB)。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11 1

    们推测:濒死状态和体外经验现象,其实都是有大脑者的主观体

    验,他们看到自己的大脑在竭力弄清正在发生的事情,在缺氧造成

    的系统紊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大脑不具备划定自身边界的能力,常常把意识置于头脑之外:或在田野上,或在湖里游,或与恶龙搏

    斗——总之,由于大脑的围墙崩塌了,大脑便会把意识置于能连接

    到的任何地方。缺氧的飞行员们未体验到的,是被涂抹得乱七八糟

    的形象和思想。即使濒于死亡的大脑也不肯停止生成叙述,而建在

    叙述上的脚手架,则会编织出原因、结果、记忆、体验、感觉和认

    知。叙述对于生存极为重要,乃至它真的成了你变成一囊死肉之前

    最后放弃的东西。叙述是你有意识经验的框架。没有叙述,世界便

    除了噪音之外一无所有。更妙的是,飞行员们重获意识之后,他们

    对自身体验的解释,都很像急救室中患者的解释,从技术角度说,那些患者曾死而复生。经历了长时间缺氧造成的奇异迷幻状态之

    后,许多人都把那道白光和隧道看作了通向来生的通道。这些故事

    各不相同,取决于不同人的信仰体系,但总是会有一个故事。

    失去又恢复了意识的飞行员,其最令人困惑的方面之一,就是

    他们都彻底清醒了。他们的大脑恢复了正常。他们重新聚合成了以

    前的自己。神经科学尚未弄清一个问题:你每天早晨睡醒后,究竟

    怎样聚合了你的自我感;但你自己的叙述,却一定与你的自我感大

    有关系。神经科学家奥利弗·萨克斯[1]

    的名作《为一顶帽子而误解妻

    子的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描述了他那些

    大脑损伤的患者疯狂虚构(confabulation)[2]

    的表现,指出他们似乎

    [1]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年生):英裔美国神经科学家、作

    家,纽约大学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其著作《为一顶帽子而误解妻子的

    人》发表于1985年,包括研究大脑功能的24篇论文,分为四部分。该书被英国

    作曲家、歌剧剧本作家、钢琴家迈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1944年生)

    改编成同名歌剧,于1986年10月在伦敦首演。

    [2] 虚构(confabulation):心理学术语,指用虚构的情节填补记忆的

    缺失。12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受到了某种驱策,“极力(用虚构)替代正不断被忘掉并丧失的东

    西”,因为“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叙述就是传记,就是故事”。

    萨克斯认为:要做你自己,就必须感觉到你拥有你自己。你一旦发

    觉你的故事与你不符,就会“搜集你自己内心的戏剧”,因为你的

    身份建立在一种感觉上,即你迄今一直牢牢地抓着你的故事。因

    此,研究一些人才会大有启发,他们的叙述与其周围人目睹的事实

    大不相符。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大脑科学的早期时代,再快速地浏

    览一下这门科学的整个版图。

    1870年,儒勒·科塔尔[1]

    在做过军医之后,加入了一家诊所,他具备当时最新的外科知识。科塔尔和诊所的其他人,医治患有

    被某讲座称为“疯病全症状”的患者。科塔尔是神经科学的先驱

    之一,研究行为与大脑特定区域之间的联系。随着事业的推进,他对某些患者产生了格外的兴趣,他们表现出失语症或语言障碍

    症。他常常跟踪这些患者,从其死亡跟到尸体解剖台,以探索其

    病因。他还鼓励其他医生这么做。1880年,科塔尔向世人介绍了

    一种新认定的病症。他把它叫作“deliré des négations”,即“否

    定妄想”。

    他对巴黎的听众说:有时候,一个人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受了

    伤,以至他会坚信自己死了。无论多少理由和甜言蜜语,都无法使

    此人摆脱那种幻觉。此外,这种症状也不完全是心理上的,它来自

    大脑的一种生理问题。换句话说,你的头若受到足够沉重的打击,你也会在这种头脑状态下产生这样的幻觉。

    医学文献中有大约100份报告,都描述了如今所说的“科塔

    尔综合症”。这种症状有时也被令人不安地称作“行尸综合症”

    [1] 儒勒·科塔尔(Jules Cotard,1840—1889):法国神经病学家,1880年

    首先描述了科塔尔综合症(Cotard syndrome)。它是一种妄想症,以虚无妄想

    (nihilistic delusion)和否定妄想(delusion of negation)为核心,患者认为自

    己的躯体和内部器官发生了变化,已经部分或全部地不存在了,并认为其他的

    人、甚至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13 1

    (walking corpse syndrome)。你若患了“科塔尔综合症”,那就照照

    镜子吧:你可能怀疑你镜子里的映像,或者不再能感到你胸中跳动

    的心脏是你的,或者以为你的身体正在腐烂。一些极端的病例中,你还会以为自己变成了鬼魂,并坚信自己不再需要食物。科塔尔的

    一名患者就是饿死的。

    “科塔尔综合症”及其妄想是一组综合症的一部分,见于其他

    一些失常症,它们有个共同的核心主题:你丧失了与他人进行感情

    联系的能力。你头颅中或许有些东西出了大问题,以至你的大脑不

    再能区别陌生人与你爱的人。你认知时,情感不再悸动,无论认知

    对象是你的狗、你的母亲,还是你自己的声音。你若见到自己爱的

    人,却没有感到自己的爱,便会连忙极力弄清这种情境的意义。你

    没有了情感,你爱的人就变成了冒名顶替者、强盗或者附体幽灵

    (doppelg?nger)。你和你自己形象之间的连接若被切断,那就有理

    由想见你自己变成了幻象。面对如此可怕的知觉,你会发明一种应

    对之计。

    “科塔尔妄想”之类症状的患者,会编造出一些怪异而荒谬的

    说法,以解释他们感觉到的现实,因为他们头脑中输入了怪异而荒

    谬的东西。这些患者的解释与你的解释,其唯一区别就是两者明显

    的、可被证实的错误程度有所不同。在任何既定时刻,无论你给自

    己的身心状态编造出什么解释,它们都同样是混乱的;但你并没有

    一位一直关爱你心理健康的核查者。无论你和你的大脑是否受损,你的头脑总是设法对它自身解释它自身,其解释的准确性随时变

    化、各不相同。心理学家把这些虚假的叙述称为“虚构”——无心

    的谎言。虚构不是真的,但作出虚构的人却不理解这一点。神经科

    学家现已知道:无论是在健康人还是在患者身上,虚构(行为)都

    很常见并持续不断。但就“科塔尔妄想”而言,虚构却被放大到了

    荒唐古怪的程度。同样的叙述偏见,驱使你作出解释,也使大脑受

    到严重生理损伤的人作出了虚构。14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著名神经科学家拉玛钱德兰 [1]

    讨论“病觉缺失症”

    (anosognosia,医学术语,意为否认自身病症)时,经常谈到虚构。

    在医疗实践中,他见过很多功能障碍的患者,但他们对自己疾病的

    解释却与现实毫无关系。他的一名女患者的一只胳膊瘫痪,却不承

    认自己瘫痪了。要她解释为何无法挪动自己的胳膊,她说那不是她

    的胳膊,而是她母亲的胳膊,还说她母亲正藏在桌子底下,在搞恶

    作剧。拉玛钱德兰还治疗过“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

    的患者,其症状是不能形成新的记忆。每过10分钟左右,此症患者

    就重启她的记忆;在她看来,她仿佛突然发现了自己在医院里,却

    根本想不起自己是怎样来到医院的。这种遗忘症患者的表现并不反

    常,而是常常告诉看护者自己在医院工作,或者到医院看望什么

    人。“安东—巴宾斯基综合症”[2]

    的患者不承认自己失明,即使其失

    明来自受到猛击或一次事故。医生们有时惊讶地发现,患者不再能

    看见东西,其实是因为他们接受检查时不能使用视觉。患者偶然撞

    在了墙上,或在描述环境时指着并不存在的人和物,护士们往往是

    在见到这些情况之后,才知道患者失明了。

    困惑的头脑会很快摆脱困惑。事情若显得离奇古怪、毫无意

    义,大脑会立即赋予它们意义。无方向会变成有方向,即使这意味

    着暂时相信某种有时与事实不符的事物。纠结的、令人不悦的境况

    被改正了,变作了叙述,而生物体(就是你)则得以恢复常态,即

    说笑话和琢磨午饭吃什么。大脑将混乱变为有序,因此你才不会撞

    [1] 拉玛钱德兰(Vilayanur Subramanian Ramachanderan,1951年生):印

    度行为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大脑和认

    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2] 安东—巴宾斯基综合症(Anton-Babinski syndrome):一种很罕见的“病

    觉缺失症”(anosognosia),其病因为中风或脑外伤。患者分明已经失明,却坚信自己看得见。它原名“安东盲目症”(Anton's blindness),因奥地利

    神经科学家加布里埃尔·安东(Gabriel Anton,1858—1933)得名。“病觉缺

    失症”一词是法国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巴宾斯基(Joseph Babinski,1857—

    1932)发明的,出自希腊语,意为对疾病缺乏认识。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15 1

    在墙上,不会把蝎子当成宠物,而一见到麻烦的征兆,一见到第一

    个模糊的反常迹象,你的神经元便开始编造虚假的解释,以保持清

    醒。伊普西兰蒂市的三位基督、不承认自己有胳膊的人、声称自己

    没有失明的人——他们都为了保持清醒而创造出了叙述。没有那个

    倾向,一个人便很难做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个倾向都能很

    好地为你服务,好到你几乎觉察不到它。唯有事情出了错,虚构才

    会引起注意并造成问题,甚至危及性命。不过,它还是始终处在背

    景中。所有的大脑皆为诗人,所有的自我(selves)皆为听者,听大

    脑讲关于它们是谁的故事。

    拉玛钱德兰对我说:“我想把它比作军队司令,他准备战役

    时,收到了来源不同的情报,所以打算早6点发起进攻。因此,在

    早晨5点55分,他集合了所有的军官和侦察兵,要他们报告敌情,然后准备在早6点整发起进攻。突然跑来了一个家伙,说:‘情况

    不对。我们看见敌人的兵力其实是600人,而不是500人。咱们的情

    报错了。’你会对他说:‘闭嘴’。你不会修改全部作战计划;这

    么做的代价太大。那个家伙所说的情况若是真的,而其他人全都错

    了,那会怎样?我还是不理他那些话为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否

    认’;换句话说,就是不接受与你的叙述意识相反的信息。可是,若是那个家伙跑来说:‘敌人有核武器。我刚刚从望远镜里看到,他们有核武器。’那么,你发动战争便是蠢举。你不得不说:不,我要改变我的作战方案,我要改变作战方式。”

    拉玛钱德兰认为:作为生物体,你渴望“行为的稳定性”。你

    头脑中的各种机构最不愿见到的,就是系统全盘崩溃,失去方向,失去控制。当你的大脑感觉到了麻烦,感觉到了某件事情越来越失

    常,其第一个本能反应就是创造出叙述,将它作为自卫机制,以对

    抗混乱和冒险行为。

    “你不可过分如此”, 拉玛钱德兰说,“我们认为,这些否认

    机制,这些弗洛伊德式的否认——合理化、虚构、否认、压抑,所

    有这些——全都主要发生在左脑。右脑是你机灵的律师。否认若太16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过分,右脑便会踢你的屁股,说:‘当心,你做得太过分了;你最

    好面对现实。’”

    拉玛钱德兰解释说:在一些人身上,右脑抗拒不了左脑编造

    的、看似荒唐可笑的叙述。对右脑的严重损害会使它失效。在那种

    情况下,左脑就会虚构出它需要的一切,而右脑则会跟着左脑走。

    “你看见自己的胳膊瘫痪了,左脑便修补它,还说‘别担

    心’。右脑则会像平时一样纠正左脑,说:‘别犯傻,你瘫痪

    了。’这种机制就是弄乱头脑,因此那个家伙才会否认自己瘫痪,否认那只胳膊是他的。不过,我们随时可见的、日常的否认行为,却不只是患者才有,只是在这些患者身上,它被奇异地放大了,其

    原因是头颅右顶骨损伤。”

    你的大脑若未损坏,便会体验到拉玛钱德兰所说的两个脑半球

    之间的“推挽对抗作用”(push-pull antagonism)。情境越新,左

    脑就越会努力对情境作出圆满的解释,并生成一种“叙述的内在

    感”(internal sense of narrative),而右脑就越会细察那些解释的可

    疑性质。

    以下是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崭新情境:一天早晨,我的朋友

    莱尔德(Devon Laird)正在刷牙,突然瞥见一个硕大的成年裸体男

    人从起居室的天花板掉了下来。此人仰天而落,掉进了一把蒲团柳

    条椅,天花板的隔水层崩落了,如同下雨。天花板裂开了大缝,像

    盛开的鲜花。一片混乱中,莱尔德呆立了片刻。他的女友朝那个缩

    成一团的男人大叫,要他马上离开。那男人跌跌撞撞地站了起来,有礼貌地扶起椅子,打开前门,跳了出去。接着,他转回身子,问

    莱尔德及其女友能不能借给他一条短裤。其后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上最令人难堪的沉默之一,它突然被呵斥和尖叫打破了。那个从天

    花板掉落的人,知道谁都不会递给他什么衣服,便光着身子,在旭

    日的光辉里,从屋门内的衣架上抓起一件上衣,跑掉了。

    我的朋友和他的女友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天花板隔水层的碎

    片仍在向地板上落,两人都在等待解释。这时,他们的大脑开始了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17 1

    最有效的运作:把事情编排好。大约一小时后,我和一群朋友站在

    那里,听莱尔德讲述这个故事。又过了一会儿,我开始向其他人讲

    述他说的那个故事,那些人又把我讲的说给了另一些人;而在每一

    步,那个杜撰的故事都在发展。最终,那个故事到达了媒体,接着

    又回响在各种播音室里,从大型市场到更大型的市场,终于绕到了

    美国有线电视网,被作为“怪异新闻”[1]

    片断之类的故事播出。直到

    那个故事过了气,官方都没有作出解释。

    如今我们知道这个谜题的答案了。我要把它告诉给你,但我们

    不妨先像以往那样,暂且推断一下。

    我记得,那件事情刚发生,我就和莱尔德谈过。他说,当时他

    站在房间里,牙刷还在口中,跟一个裸体男人面对着面,那人刚从

    他家的天花板掉下来;他最先想到的是:这家伙企图抢劫他的公

    寓。后来,人们看见了楼外的警车,才知道那个跌入者正因假释期

    间逃跑而被通缉,而这个故事似乎更可信。我们都提出了另外十几

    种可能的情节。也许这家伙采用了《碟中谍》[2]

    的抢劫方式,而不愿

    冒自己的衣服被钉子钩住之险。也许他已在夹壁墙里待了好几个星

    期,靠雨水以及能从敞开的食物间偷来的任何吃的活命,而他之所

    以裸体,是因为夹壁墙里也许很热。也许他正在躲警察,脱掉了内

    衣,潜入了一个通风孔,而他掉了下来,则是因为相信了在动作片

    中学的东西。这故事刚上因特网时,你只要读读各种评论和论坛,便会知道:其他每一个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当时,我们都在编故

    事,都在贪婪地寻找解释。我们只知道此事的结果,它使我们大家

    疯狂,使我们以为自己能知道那个男人究竟怎么了,他的最终结果

    是:跌到了一幢两层公寓的陌生人家的地板上,扶起了家具,赤着

    [1] “怪异新闻”(News of Weird):美国报业辛迪加1988年开办的新闻

    专栏,搜集怪异新奇的故事,2006年加入世界报业辛迪加(Universal Press

    Syndicate),在美国、加拿大的250多种报纸上刊行。

    [2] 《碟中谍》(Mission: Impossible):美国派拉蒙公司1996年出品的动作

    片,由影星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主演,改编自同名电视系列剧。18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身子,身上落满了天花板隔水层的碎片。我们嘴上说 “这个故事一

    定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情节”,但我们的意思是:其中必须有一

    个能以故事形式说出的故事,某种故事,某种解释;不然,这个世

    界便没有了意义。

    想想你编造的那个故事吧,它意在解释为什么一个男人赤着身

    子、从天花板裂缝中掉了下来。不用说,这是一个崭新的情境,而你也像我们一样,你的左脑立即开始运作,竭力找出一种解

    释。我们不会把那个人看作一个侦察我朋友房间的间谍,因为我

    们的右脑告诉我们:那的确不是一个可信的故事。那么,究竟应

    当怎样解释那个从天而降的男人呢?于是你想到:警察敲门时,他正跟女友做爱(她住在莱尔德家隔壁)。他的性交被打断了,仍然光着身子,慌忙逃走,碰巧看见女友家厕所的天花板上有一

    条裂缝。他扒开裂缝,爬进了那个小阁楼,不料撞破了分隔女友

    房间和隔壁公寓的薄隔断。这个通缉犯沿着木架,从这间阁楼爬

    到隔壁的阁楼,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了两根横梁之间的隔水层

    上,终于屈从了地心引力的残酷拉力,超过了石灰板的最大承重

    度,掉了下去。

    这个解释出现时,想弄清此事的每一个人都做了一件事情,而

    那件事想必不出拉玛钱德兰的预料。我们竭力使自己的右脑运作

    起来:这个解释,在不在我愿意接受的叙述范围之中?对真相的

    这番描述,是否符合对逻辑和一致性的最起码要求?是的,我们

    说。是的,它就是如此。于是,我们便安心地继续生活下去,安

    心地去吃馅饼。

    像全体人类一样,你也把生活中每一种令人困惑的元素,最终

    简化成了两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如何回答

    这两个问题,构成了全部文明的核心。各种文化都提出了这些关

    于作为整体的宇宙、关于民族和国家、关于商业和女童子军(Girl

    Scout troops)的问题。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说,一些人找到了以上问题

    的答案,对答案始终不渝,另一些人则满足于各自的生活,从不寻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19 1

    求任何解释。

    新兴的叙述心理学[1]

    领域提出了第三个基本问题:你为什么想

    知道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叙述心理学问:你为什么要寻求意义?

    心理学家迈克亚当斯[2]

    认为:你寻求解释的尝试若失败了,你便会

    像自由落体那样,落入不悦和厌倦,落入混乱与停滞。他指出,正

    因如此,人们才会在退休后失去自我。没有叙述的维系,他们的需

    要、要求和目标便崩溃了。迈克亚当斯是叙述心理学的先驱之一。

    在几部著作中,他描述了个人神话形成的可预见过程,描述了神话

    的普遍性质。他写道:讲故事见于人类的每一种文化。迈克亚当斯

    认为,“意义”重于“幸福”,“找出意义,就是创造出动态叙事

    (dynamic narrative),将看似混乱的人类存在变成可感的、前后一

    致的叙事。”

    叙述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揭示“你是谁”和“你需要什么”

    的奥秘时,你并不运用逻辑和认真的分析。你既不作假设,也不作

    检验。对生活的种种变数,对你在人生之路上遇到的人,你并不研

    究、记录和思考。在你智能的生态系统中,客观性与合理性很难茁

    壮成长。你把时间看作“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通道,你人生的

    全部事件都发生在其中。你认为人生开始于某个地方,结束于另一

    个地方,一路上有种种障碍和高潮。你头脑里需要一个叙述者,以

    将意义赋予你庞大的神经细胞网生成的嗡嗡声。你探求因果,它们

    能以有利于你自我形象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经过人类血统的漫长

    历史,叙述演化成了一种最佳方式,它能把意义从一个人传达给另

    [1] 叙述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又译“叙事心理学”,为心理学的

    分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理论是:人类主要通过构成故事和听别人

    讲故事去认识经验:人类的活动和经验充满了意义(meaning)和故事,而不是

    合乎逻辑的观点与合理的公式。

    [2] 迈克亚当斯(Dan P. McAdams):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有《个人:

    个性心理学导论》(The per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2009)等专著。20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一个人,并保持着语句的真实性。

    叙述是传达意义的工具,也是保存历史的方法。叙述创造并维

    持了文化,确定了一些事物的特性,那些事物从对生活事件可伸缩

    的、不完美的记忆中浮现出来。因此,使人类涉及意义和因果的方

    方面面都大大依赖于叙述,才显得意义重大。例如,有关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文件、书籍和影片,将那场战争讲成了一个有明确开头和

    结尾的故事。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既无开头、也无结尾。第二次世

    界大战是原因和结果构成的迷宫,广阔而模糊,是各种势力形成的

    浓厚沼泽,其中包括数不清的初始条件和影响,它们至今仍然回响

    在人类在地球上从事的一切事务中。良好的叙述在那种混乱中开辟

    了一条通路,在那条路的范围以内,事物具备了意义。这就是对你

    的“叙述偏见”的偏见。一有机会以你自己的语言、将意义赋予你

    的生活,你便愿意讲述和听取以故事为形式的细节。你把自己置于

    故事中心,作为故事主角。你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个个阶段,如同

    章节,把你的过去看作主角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胜败。回顾过去,人

    生便有了意义,这是因为你把过去编辑成了故事。叙述使过去显得

    十分简单,也使你以为一定可以预测未来。这就是心理学家说的

    “后知之明偏见”。在研究中,预测重大新闻事件能否成真的受试

    者,大多都会回忆起一个现象:他们都自以为其预测十分准确,而

    实际上远非如此。你很少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因此,你很少注

    意到那些预测往往多么离谱。结果,你对自己当前预测的信心,往

    往会大大超过应有的程度。

    你的叙述偏见,使你若不把外部世界整理成一系列因果关系,就几乎不可能真正地从外部世界汲取信息。很多动物只做它们该做

    的事。海参和土豚不会思考它们的行动;它们不会感到羞耻、骄傲

    和懊悔。你也如此,即使毫无理由。回顾某个行为、思想或情感

    时,你若感到了困惑,就会产生解释它的强烈冲动,而那个解释会

    影响你未来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你作出解释的最常见方法,就是

    依靠某种被称为“事后合理化”(post hoc rationalization)的做法。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21 1

    所谓“事后合理化”就是事后的解释,它能使你找出足够的意义,继续前进,而不会因为你对自己动机的再次怀疑而止步不前。你用

    了整整一天时间,甚至顶着夏天正午的烈日,帮你最好的朋友搬

    家,而在他的新居通电之前,你很想喝一杯清爽的冰镇啤酒。你会

    回想这个情境,并发现很容易解释你的欲望、选择、活动、行为和

    情感的来源。你当时感到很热,而你感到很热并和朋友们一起时,啤酒便再好不过了。对,我们若能按下“倒带”键,追溯导致你想

    抓取冰镇啤酒的那一刻的、你头脑受到的全部数百万种影响,你便

    会想到:你头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了一段格外愚蠢的啤酒广

    告;或者你曾走过一块讨厌的啤酒广告牌;或者你上次去一家杂货

    店时,见到了一个由啤酒瓶堆成的金字塔;或者你上次去看母亲

    时,她非要你坐下来陪她看《猫鼬庄园》[1]

    的全套光盘,而不知为

    什么,《猫鼬庄园》使你想象出了当时尚未发明的啤酒浴,而你在

    茶几旁熬过了那么艰辛的一天之后,真的很想泡在啤酒里。Post hoc

    ergo proter hoc,这句拉丁语的意思是“在此之后,所以因此”。由

    于你的叙述偏见,你会不由自主地把无序的圆点连起来[2]

    ,编造出故

    事,不但用它解释平凡的事物(例如想要一杯凉啤酒),而且用它

    解释幻想的事物(例如以处女献祭,以求谷物生长)。你用最纯粹

    的“事后合理化”,解释一个事件为何出现在另一事件之后。倘若

    你吃了墨鱼玉米面卷之后生了重病,那就几乎是自动地写就了一个

    故事:Post hoc lolligo,ergo quia de taco

    [3]。但是,这种对现实的假定

    [1] 《猫鼬庄园》(Meercat Manor): 又译“猫鼬大宅门”,为美国“动

    物星球”(Animal Planet)电视频道2005、2009年间播出的英国系列电视

    纪录片,记录了对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上的猫鼬进行的长期野外研究,共分4个

    系列。

    [2] 把无序的圆点连起来:意为从无序中臆想出并不存在的秩序或模式。参看

    本书作者《你其实没那么聪明》一书第5章《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见《聪明

    人的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3] (拉丁语)在墨鱼之后,所以因为(墨鱼)玉米面卷;意为“因为吃了墨

    鱼玉米面卷,所以生了病”。22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并不准确。你无法确切地知道你的病因,但由于“事后合理化”和

    叙述偏见,从那次玉米面卷事件之后,你或许再也不吃墨鱼了。故

    事是线性的[1]

    ,而线性能帮你找出你所遇之事的意义。你喜欢清晰的

    原因和结果,但每年足球联赛和斩首祭祀仪式之后玉米长得高,却

    并不因此而意味着这两个事件有关联。

    由于你的叙述偏见,这个世界上的人只有被看作故事里的角

    色,才能具备一定的意义。重要的角色天生就应该充满人类的品

    性,否则他们便不再有意义。因此,你编造你的故事时,往往会把

    动物、厨房用具或者风景拟人化,编入故事。

    在你思索你故事的核心角色的那些瞬间里,真的会出现叙述偏

    见,而那个核心角色就是你。你真的感到你就是你,而不是地铁里

    那个用靶袋[2]

    当背心穿的家伙。“个人边界”(prsonal boundary)的

    观念——你的自我结束、外部世界开始之处;在这里,你的行动能

    由你控制、而不被外来的寄生物控制,你的故事只属于你自己——

    这些“个人边界”汇集起来,构成了一团粘土般的假设,你通常把

    它称为“自我”。

    过去20年中,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互相协作,合力得出了一

    个奇怪的、尚不确定的结论,而听到这个结论,你大概会感到惊

    恐。那个结论是:“自我”不是真的。像其他一切观念一样,“自

    我”也只是个故事,是你的叙述偏见创造出来的。说到底,你只是

    一堆原子罢了。你吃香草布丁(它也是一堆原子),其实就是把构

    成布丁的原子放在构成你的原子旁边,等待其中一些原子互相置

    换。倘若当年你母亲喝下第二杯红酒时,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那

    么,聚在一起、构成你骨头、皮肤、舌头和大脑的原子,本会被用

    来构成另外一些东西。碳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构成你身体的

    [1] 故事是线性的(linear):意为故事中的事件具有先后时序,而时序有时会

    暗示出因果关系。

    [2] 靶袋(target bag):射箭用的聚乙烯靶袋,用尼龙搭扣套在靶板上。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23 1

    所有原子,一直到钒、钼、砷等原子,都会纷纷从你体内爆出,再

    被收集起来,重新利用,构成另外某种东西——只要存在这种看似

    不可能的技术,就可以如此。

    构成物质的材料就像一大盒“乐高”(Lego)拼装玩具模块,能构成我们所知的任何形状的东西,从高山到猴子。你思考这一点

    的时间若是够长,也会提出哲学家帕菲特[1]

    提出过的那些古怪问题:

    我们若有一台原子交换机,在某一刻将你体内的一个原子,换成奥

    莫斯[2]

    体内的原子,那么,你从哪一刻开始不再是你,而成了奥莫

    斯?那个过程中,你会失去你的头脑、获得他的头脑吗?那个过程

    完成了一半时,会出现一个奥莫斯吗?在某一点上,你们两人的思

    想、梦和记忆会互换吗?这项思维实验造成的怪异感,揭示了你看

    待你自己和他人的方式的某种性质。你有一种内在感觉,即认为人

    的内心存在某种特殊的东西,其中最特殊的就是你自己。哪怕你是

    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也避免不了一种情况,即你头脑中有一股小小

    的力量,使你感到肉体之外还存在某种东西,某种不是由原子构成

    的东西。在你看来,人的本质不仅仅是其身体各部分的总合。不

    过,人刚出生时不会有这种感觉。

    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3]

    在他的《自我错觉》(The Self

    Illusion)一书中说:你有一个原始故事,有一种原始感觉:你

    沿着线性的道路,从青年走到了现在,一路几经沉浮,它们最终

    [1] 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1942年生):英国哲学家,研究个人身

    份理论、伦理学、理性主义、结果主义哲学和心灵哲学,牛津大学、纽约大

    学、哈佛大学教授,著有《理性与个人》(Reasons and Persons,1984)等

    著作。

    [2] 爱德华·奥莫斯(Edward James Olmos,1947年生,昵称EJO):墨西

    哥裔美国著名影视演员、导演、制片人。

    [3] 布鲁斯·胡德(Bruce MacFarlane Hood):英国心理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加拿大,剑桥大学哲学博士,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教授,其著作《自我错

    觉:你头脑中为何没有“你”》(The Self Illusion: Why there is no 'you' inside

    your head)发表于2012年。24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造就了今天的你。婴儿没有那种感觉。那种感觉建立在你能回忆

    起来、放进时间中的事件周围。婴幼儿具有胡德所说的“无意识

    知识”;换句话说,婴幼儿只能认知一些模式,将模式与刺激联

    系起来。没有事件记忆(episodic memory)便没有叙事;没有任

    何叙事,便没有自我。胡德认为:自我感出现于两到三岁期间;

    被唤醒的、讲述自己的故事的能力,则基于记忆。他提到了艾

    丽森·高普尼克[1]

    和詹尼特·阿斯廷顿(Janet Wilde Astington)

    1988年的一项研究:研究者给一些3岁幼儿一盒糖果,但孩子们惊

    讶地发现盒中不是糖果,而是铅笔。对每一个孩子做了这个实验

    以后,研究者便问他们:旁边的孩子会在盒子里发现什么;他们

    通常都回答“铅笔”。孩子们不知道别人有头脑,因此假定:他

    (或她)自己知道的事情,人人全都知道。你一旦获得了一种能

    力,即假定别人也有思想,“他人头脑”的概念就会变得十分强

    大,以至使你把它投射到万物之中:植物、闪闪发亮的计算机、有名字的船只,一切你能设想(哪怕是玩笑式地设想)的有意义

    事物,无不具有某种“自我”。这种控制感非常强烈,以至古往

    今来,人们一直都以为:有一种意识控制着太阳、月亮、风和海

    洋。“自我”和“别人的自我”,这种感觉造就了将整个社会结

    合起来的叙述。古代和现代的著名神话,其宗旨都是找出大规模

    事物的意义。叙述偏见极为强大,使人们为了这种故事生生死

    死,并终生实践它们(也为它们舍生忘死)。

    密歇根州的那三个人、那些虚构故事者、那个否认自己有胳膊

    的人、以为人人都知道他(她)自己知道的东西的孩子们,这些人

    应使我们懂得:没有叙述偏见,你便会不知所措。请记住,你的头

    脑是生物进化过程的产物,那个过程就像化学的、电子的暴风雨,传入那些奶油冻般的细胞,而细胞连接着血管,连接着其他一些你

    [1] 艾丽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1955年生):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

    利分校发展心理学、哲学教授。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25 1

    吃饭时不愿用手触碰的东西,形同蜂巢,状若蛛网。它就是你,它

    就是产生思想的东西,只是你内省时感觉不到它而已[1]。在你内心,你看见了戏剧。你看见了浪漫传奇和悲剧,看见了冒险和命运沉

    浮,而你就位于所有这些戏剧的中心。在旧金山,召开过一个名为

    “身为人类”(Being Human)的会议。会上,神经科学家大卫·伊

    格尔曼[2]

    对听众说:佛教僧侣们毕生沉思,也只是稍稍涉足了“无

    意识的海洋”。他说,想更深地涉入那个海洋,那就像为了弄清You

    Tube

    [3]

    视频里笑话的意义而去测量一个晶体管。随着人类祖先的不断

    进化,神经节输出的冗长费解之言越来越复杂。必须好歹把它连在

    一起,而叙述就是一种完美的解决办法。伊格尔曼在其专著《匿名

    者》[4]

    中说:大脑的有意识部分只是大脑的一小部分;意念到达大

    脑时,大脑的有意识部分往往会相信无意识海洋中的某种东西(也

    许,大脑的有意识部分在很多年当中都不知道它)。你无法了解事

    实,但这并未阻止你编出故事去解释事实。在那个故事中,你把领

    悟误解成了创造。事实上,你大脑的有意识部分并不是你大脑的唯

    一特性。用心理学家乔治·米勒[5]

    表达的意思说:你体验到的不是思

    考本身,而是思考的结果[6]。

    还应当记住:把你结为一个整体的叙述,几乎不会受到直接批

    [1] 此句指的是大脑。前一句说的“奶油冻般的细胞”指大脑细胞。

    [2] 大卫·伊格尔曼(David Eagleman,1971年生):美国神经科学家、作家,就职于美国赖斯大学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Rice

    University)的“感觉与行为”实验室。

    [3] You Tube:美国一家视频分享网站,2005年2月注册运行。

    [4] 《匿名者》:全名《匿名者:大脑的秘密生活》(Incognito:The Secret

    Lives of the Brain),大卫·伊格尔曼的大脑神经学专著,发表于2011年,名列

    《纽约时报》2011年和2012年畅销书榜。

    [5] 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2012):美国心理学家、认

    知心理学的创建人之一,美国普林斯顿、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洛克菲勒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教授。

    [6] 其原话是:“自动呈现在意识中的是思考的结果,不是思考的过程。”见

    《聪明人的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页。26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评的影响。若说那三个人会面时并未认清各自是谁,也并未认清他

    们都不是真正的基督,那么,你也几乎无法在互联网上说服某人放

    弃自己的一套信念,它们涉及宗教、艺术、三明治蛋糕、政治以及

    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个人叙述、个人神话不会轻易改变,不会因

    为一个论证就放弃其地位。思想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那些故事

    和神话却改变得十分缓慢。正如作家迈克尔·佩里[1]

    在其《离开大

    街》[2]

    一书中所言:“我们附着在真理上,如同淤泥。真理磨砺我

    们,如同风吹砂岩。”

    一切事物都有一种被你紧握不放的内在叙述,都有一种故事,你时时刻刻都在构成它,以向你自己证明:你完全理解正在发生的

    事情。你喜欢以叙述为框架的信息。你有一种倾向:通过无意识地

    构成故事,弄清这个世界的意义,而当你需要解释你的思想、感

    情、行动和其他一切需要解释的事情,当你停下来思索你是谁、你

    是怎样来到你目前所在之地的,你便会重复那个故事。即使此刻,你坐在这里阅读这几行文字,若一定要你解释你为何如此,你也会

    编出一个有开头、有中段、有结尾的故事。故事里有原因、有结

    果、有一个叙述者、有一个主角,如此等等。此外,你还有一个偏

    好:若以故事为形式向你传达信息,你就更乐于相信和接受。原始

    材料可能更准确,但你宁肯把事情简化、继续过你的日子,而不肯

    凝视清晰的图表和数据。你更容易接受感情的诉求,而不容易接受

    统计学的分析。点缀着笑话和意外转折的讲座,比借助Powerpoint

    [3]

    幻灯片的讲座更能打动你。和引人入胜的叙述竞争,真相和准确性

    [1] 迈克尔·佩里(Mchael Rogger Perry,1963年生):美国作家,美国系列

    电视节目《超常行为》(Paranormal Activity)的制片人。

    [2] 《离开大街》:全名《离开大街:游说者、先知、传闲话者的加托》(Off

    Main Street: Barnstormers, Prophets and Gatemouth's Gator),迈克尔·佩里

    的散文集,出版于2005年4月。佩里经历丰富,做过农民、护士、消防队员、牛

    仔、搬运工和记者,此书中的33篇文章为作者在10年间所写,记述了作者的人生

    经历。该书名中的加托(Gator)为美国1976年同名警匪片中的毒枭。

    [3] Powerpoint:美国微软公司生产的制作幻灯片和简报的软件。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叙述偏见 27 1

    往往败北——哪怕叙述来自你自己的头脑。在本书所有其余的部

    分,你都会注意到:每当你竭力使自己不那么笨时,你的做法中都

    能见到叙述偏见。每当事情开始变得有一点儿难以理解,你都会用

    以故事为形式的错误理解,取代你的焦虑。

    你不仅寻找食物和规避危险;你不仅对刺激作出反应。你还回

    顾过去,向新朋友讲述被美化了的过去。你解释、编排;你突出某

    些情节、模糊另一些情节;你重构故事,将故事合理化。你若做出

    了所有这些事情,你的自我便完全等于一个故事了。那个故事就是

    对你记忆的解释,其听者可以是任何人。伊普西兰蒂市的那三位基

    督,若没有他们的叙述,他们会是谁?他们怎样对付自己的疯病?

    你也许不会使自己相信你是基督再世,但你的故事却起到了这个作

    用,就像那三个人的故事一样。你的故事把你人生的各个章节连在

    了一起。

    你和伊普西兰蒂市的那三位基督并无多少不同,只不过他们的

    妄想更容易被看穿而已。他们的精神机能也许失灵了,但他们采取

    的策略却和你的一模一样;那些策略都是为了弄清正在发生的事情

    的意义。他们既不曾烦恼,也不曾做出反常之举。他们为自己的身

    份和观点辩护。他们通过破损的透镜观察现实,仍在讲述各自的故

    事,那些故事向他们和其他人说明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故事使他们

    把自己当成了上帝之子,这虽说不假,但这跟你给自己创造的角色

    并无太大不同,只是更容易被揭穿罢了。像你一样,这三个人也没

    发觉自己被蛊惑了,没意识到自己被自己的大脑蒙蔽了、误导了,而那个大脑多年来一直在很好地为他们服务,直到他们会面。也正

    像你一样,他们即使看到了自己的愚蠢错误,也仍旧会忘记自己的

    错误观点和错误信念。你也有他们的那种习惯,那就是忽视模糊的

    知觉。你也意识不到自己是多么不善于察觉。2. 普遍信念谬误

    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的灵长,理智高贵,本领无穷[1]。在他

    说这话的时代,医生们还相信人体充满了黑胆汁、黄胆汁、痰液和

    血液,而疾病和健康全都取决于体液之间的相互作用。你嗜睡和懒

    惰吗?哦,那是因为你体内充满了痰液。你觉得自己生病了吗?也

    许你的血液太多了,应当去找理发匠给你放放血。莎士比亚,一些

    最伟大的英语作品的创作者,相信你能用刀子治好发烧。

    在你自己的时代,你坐在喷气客机里,而人类又已掌握了飞

    行技术时,你便会感到某种满足。但也必须指出一点:在世界上

    第一架动力飞机起飞的那个国家[2]

    ,当时的妇女没有选举权,很多

    人都认为妇女永远不该有选举权。你凝望那些遥远的星系,也许

    [1] 参见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哈姆雷特赞美父王的台词。

    [2] 1903年12月17日,美国发明家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

    1948)和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867—1912)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驾机动力飞行。

    误解:一个信念的赞成者越多,它就越有可能是正

    确的。

    事实:一个信念并不因为赞成的人多就更正确。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普遍信念谬误 29 2

    会惊讶地想:在不到60年时间里,人类何以从飞机走向了宇宙飞

    船;但就是在那段时间中,人类也打过两次世界大战,参加过数

    不清的儿童选美游行。很多人相信过的很多事情,今人已不再相

    信了。信念是十分脆弱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很多人才如此精

    心地保卫信念。

    不过,和你那些系着缠腰布的古代表亲相比,你生活的时代却

    仍然令人惊异。你的衣兜里也许有一台超级计算机,而与你的大多

    数祖先不同,你也许从不曾为食物和住处担忧。你晚上临睡时,不

    会捉摸你醒过来时是否会在一头狮子口中。从这个角度看,和你的

    祖先相比,你会把自己列为当今社会里的现代天才。且慢。倘若今

    天下午你被打回了中世纪,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热闹的村庄,站在

    齐脚踝深的污泥里,你能给那时的人们带去什么未来之物?科学和

    医学的进步,技术的一次次飞跃——你能向那时一位热切的炼金

    术士或好奇的烈焰术士[1]

    透露其中什么消息?哪怕你那时是工程师

    或化学家,也不可能站起身来、挠挠脑袋,就发明出吸尘机器人

    (Roomba

    [2])。你也许能挖掘墓穴,或者照顾家畜一个星期,但

    你不大可能发明轧棉机或蒸汽机。同样,你当然也治不了很多病。

    你能提供给那时的人们的,至多是关于卫生设备之益处的知识。你

    看,很多被你看作能证明你智能的东西,其实只是大量文化遗产的

    一部分。你缓慢地爬过石器时代时,若按下某个“重启”键,就会

    看到:你和一万年前的人差不太多。倘若地球变成了一片令人窒息

    的、原子战争之后的荒原,你能给幸存者提供什么技术和知识?关

    于现代生活,你真正懂得多少?

    我的朋友苏珊娜·格莱格(Susannah Gregg)在韩国当英语教

    [1] 烈焰术士(pyromancer):同名电子游戏中的人物,据称他们体内充

    满火焰,将自己奉献给太阳神,能操纵火焰。它在此句中比喻中世纪的魔

    法师。

    [2] Roomba:美国家用机器人供应商iRobot公司2002年生产的家庭清洁智能

    机器人。30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师的时候,第一次听说了“电扇导致死亡”。认为摇头台扇是人类

    最致命的发明之一,这是韩国人的一种普遍信念。一次,她和一个

    朋友出门去喝啤酒,那个朋友突然惊恐地发现:她的电扇还在房间

    里转,她的宠物兔也在她家里。她的朋友是个28岁的在校大学生;

    他不肯离开,直到苏珊娜关掉了电扇。他向她解释说,人人都知道

    不能让电扇在关着窗子的房间里转,因为那将意味着某种死亡。苏

    珊娜竟不知道这么简单、又可能危及生命的事情,这让他震惊。苏

    珊娜以为他在开玩笑。经过数次交谈,她才使那个朋友相信这个信

    念是错的,在她的国家和其他很多国家,谁都不会相信这种事情。

    她成功地避免了那个普遍的信念谬误,而这并非因为她比那位朋友

    聪明,而是因为她已做了几次必要的试验,以揭穿那个神话。她多

    次睡在有电扇转动的房间里,活了下来,便向别人讲述这些经历。

    从那以后,她向许多朋友和同事问过电扇的事,得到了各种不同的

    回答。有些人认为这个信念很愚蠢,有些人认为“电扇导致死亡”

    是真的。“谷歌”搜索的少量结果虽有解惑的作用,但是,“不可

    在有电扇转动的房间里入睡或逗留过久”的信念,在韩国依然十分

    流行,因此苏珊娜告诉我:在韩国境内,不能购买没有保险装置的

    电风扇,设定的时间一到,那种装置会自动关闭电扇。这种普遍信

    念根深蒂固,十分强大,以至电扇制造商不得不给电扇装上保险开

    关,以平息大多数顾客的非理性恐惧。

    相信地球由一只巨龟驮着的人,相信跳舞能使老天降雨的

    人——他们的大脑和你的一样。换句话说,造就他们大脑的脱氧

    核糖核酸(DNA)蓝本,跟你的毫无二致。因此,诞生于他们

    那些世界的婴儿,和诞生于你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婴儿一模一样。

    进化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并不足以改变大脑区分你和一个来自

    一万年前的人的天然方式。不过,我们回望古人时,还是很容易

    嘲笑他们那些愚蠢的假定。从烈火战车上的神,到在森林里做饭

    的矮妖,你的祖先们相信一切,而那是由于他们的错误推理,你

    如今也不得不应付同样的错误推理。此外,他们心中还燃烧着一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普遍信念谬误 31 2

    种欲望,即弄清现实的意义,回答那个年代久远的问题:“这里

    究竟发生了什么?”你那些远祖没让这个问题悬而不决,而往往

    会径直地回答它。他们一直在不断地回答它,每次回答都有所更

    新,其思想却同样愚蠢。

    从我们削燧石以造矢镞的时代开始,人类面对的最难克服的障

    碍之一就是大脑的一种故障,叫作“普遍信念谬误”(common belief

    fallacy)。用拉丁语说,它就是“argumentum ad populum”,即“诉

    诸众人”,而这应当使你知道:这种谬误是让人类长久担心的东西。

    这种谬误是这样运作的:若多数人都相信某事为真,你初次听说它时

    便很可能对它信以为真。于是,你把这个错误信念传给别人,别人再

    传给别人,如此继续。你是社会性的动物,在新的工作、新的学校、新的国家或任何新环境中,你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请熟悉环境者帮你

    熟悉做事的最佳方法、最佳的用餐之地,以及哪些手势会使你被砍掉

    脑袋,如此等等。当然,问题在于:你现在得到的信息来自一些观

    点,那些观点又取决于某些因素,例如一致性、情感、规范和流行

    度,而无论何时,你只要在中学、迪斯科舞厅或狂欢晚会上待一阵,便会懂得:流行的事物并不总是好的或真的。我们不能完全战胜流行

    事物,但至少我们现在对它有了一些应对之策。

    人类尚未找到检验真理的方法时,真理就是一条滑溜溜的鱼,因此你的祖先们才那么笨。我说的不单是那些砍削石头的人,而是

    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医生和哲学家。其实,人类极为愚蠢,乃至在

    漫长的时间里,人类走向聪明的方式一直十分缓慢蜿蜒、很不可

    靠,直到人类发明并采用了一种工具,人类用它在自己不断落入的

    那个愚蠢的巨大岩洞中,开掘出一条道路。

    所谓“巨大岩洞”,是对“自欺”的隐喻。其实,你的曾—

    曾—曾祖父母并没有不断地跌进一个个大岩洞;至少,他们跌进的

    大岩洞,其数量尚不够写出有关这个话题的一章。这里所说的“工

    具”也是隐喻,而我指的是科学方法。

    你的祖先们发明了科学方法,因为“普遍信念谬误”促使你找32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出了一些默认的策略,以说清世界的意义,但那些答案通常都十分

    粗劣,且往往是错的。蜜蜂为什么喜欢鲜花?为什么下雪?婴儿是

    从哪儿来的?每个部落、城市和民族作出的每一种解释全都看似有

    理,不相上下,哪怕那些解释完全是捏造的。更糟的是,一种解释

    一旦被织入文化中,往往就变成了官方的解释,长久存在。一个孩

    子问:“雷是啥?”一个萨满教巫师答:“噢,那是天上的雪蟹[1]

    从

    床上掉下来时发出的声音。”这个回答足以使人人满意,直到人人

    都有了各自的孩子,最后死于痢疾。有限知识的仓鼠转轮[2]

    一直在

    转,直到科学方法使它停下来。即使到了那个时候,摆脱常识仍然

    要走很长的路,仍然要穿过许多蛛网。

    正式的科学出现之前,一些非常聪明的人相信某些非常怪异的

    事情。大约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写作交响曲的时代[3]

    ,许多科

    学家都断言:你能点燃的一切当中都存在“热素”(phlogiston);

    热素一经点燃,便会逃逸到空气中。把燃烧的木头放进罐子,再给

    罐子加盖,火焰便会从罐中冒出来,这是因为空气在饱和之前只能

    容纳那么多热素。不给罐子加盖,一块木头最终会烧成灰烬,并像

    那时的人们所说的那样,“热素全失”。这种观念延续了大约一百

    年,才被不懈的科学批判和揭穿。科学家们终于认识到,世上根本

    没有“热素”这种东西,真正的魔力元素是氧。火焰消耗了氧,罐

    盖使火焰失去了氧。

    学者们也曾相信某些条件能造就生命。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饱

    学之士都真的相信:把肉放在外面,只要时间足够长,它就能自然

    [1] 雪蟹(snow crab,学名Chinopecetes opilio):产于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一种海蟹。

    [2] 仓鼠转轮(hamster wheel):比喻反复言说,即俗语所说的“车轱辘

    话”。

    [3]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

    家。此说不够准确,巴赫并未写过交响曲(symphony),但写过大协奏曲、组曲和序曲等管弦乐曲,如《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1721)等。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普遍信念谬误 33 2

    地生成新生命,其形式为蛆虫和苍蝇。那些人还相信:把肮脏的破

    布堆起来,放置一段时间,它们就会神奇地生出老鼠。1668年,这

    个观念才开始消退;那年,为检验这个假说,一位名叫弗朗西斯

    科·雷迪[1]

    的医生把肉和鸡蛋放在两个容器里,封闭了其中一个容

    器,再察看哪个容器里有生命。密封的容器中并没有自然地生成生

    命,因此那个观念便开始死亡了。另一些思想家起初质疑雷迪的发

    现,路易·巴斯德[2]

    通过实验,才使人们永远放弃了这个延续了大

    约两百年的观念,并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很多人都把雷迪的实验和

    当时其他一些实验视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颠倒地看世界,就是使生活变得更好。一些人说,这种“把肉装进瓶子”的做法,标志了科学方法的真正问世。它使人们懂得:寻找与常识不符的证

    据,是一种比从常识入手更好的研究方法。

    你天生惯于从结论出发,逆向地确证你的假定,但科学方法却

    反其道而行,力图证明你的假定是错的。一旦你消除了你的怀疑,真理的梗概便会渐渐浮现出来。你那些男女祖先一旦知道这种方法

    有效,没有经过几代人,人类就从烧死女巫、喝水银,迈向绘制人

    类基因组和在月球上打高尔夫球了。

    即使你那些亲戚有了科学方法之后,人类还是追求和相信十分

    怪异的事物,而很多旧观念也很难死去。难以相信,即使简单的事

    情(例如洗手以防感染)也不被医学界完全接受,直到人类历史上

    比较晚近的年代。人们发现洗手能大大减少致命的热病,但即使在

    那之后,这个观念还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被人们接受。它太具革命

    [1] 弗朗西斯科·雷迪(Francesco Redi,1626—1697):意大利医生、博物

    学家、诗人,被称为“现代寄生虫学之父”和实验生物学奠基人,通过试验

    证明蛆虫来自苍蝇,第一次挑战了“自然发生论”(the theory of spontaneous

    generation)。

    [2] 1903年12月17日,美国发明家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

    1948)和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867—1912)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驾机动力飞行。34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性、太怪异了。细菌和微生物的观念挑战了其他各种观念,其中包

    括一种认识,即疾病之源大概与发臭的东西有关,而你想到这个观

    念时,也会认为它有些道理。在一个发明了电话和灯泡的世界里,以洗手防病的观念却遭到了很多质疑,乃至医生们为此争论了好几

    十年。

    使自己不那么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有许多走走停停,但人类

    坚持走了下来。你大概注意到了上述所有这些事例都令人惊异——

    科学不再相信其中任何一个,你也如此。在抗击“普遍信念谬误”

    的战斗中,一些新信念诞生了。这是因为,科学为你做了一些事

    情,而你并不擅长那些事情。科学不断地撕开现实的模型,寻找其

    中的弱点。科学家也是人,往往也像其他人一样,做些小蠢事,但

    他们的努力和探索,却缓慢地、切实地减少了人类的弱点。一种自

    我纠正系统,总是能使今天比以往更接近真理。

    至于你自己生活里的“普遍信念谬误”,你应当记住:科学家

    们总是追求更合理的结论,而那不是你独自一人能做到的,至少,无论你借助默认结论还是扩充结论,都得不出更好的结论,因为你

    的直觉不大擅长那两种方法。你察觉不到科学所说的“无效假说”

    (null hypothesis)。换句话说,你相信某个事物时,很少会去寻

    找反面的证据,以看看那些证据是否符合你的假定。这就是城市传

    说、民间传说、迷信和其他一切的来源。怀疑主义不是你的强项。

    大公司和其他机构很少会设立一个部门,让它负责找出机构的错

    误。与科学不同,很多人都会尽力省去一个特殊的部门,其宗旨是

    全力找出最差的表现——不但作为投诉部,而且负责察看该组织的

    运作是否正确。即使是人类的努力,也应当定期暂停下来,检查它

    当时是否出了错。若想不那么笨,你就必须让那个部门在你头脑中

    不断运作。借鉴科学方法提供的教益,将它们运用到你的个人生活

    中,你就会做得好一些。在这个背景上,你用钩针编织、打高尔

    夫、浏览小猫视频时,科学都在抗击你的愚蠢。人类的其他任何事

    业都不会像科学那样奋力抗击愚蠢,至少不曾战而胜之。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普遍信念谬误 35 2

    你的前人们发明了科学,因为你理解和解释自己经验的天然方

    法太拙劣了。你毫无证据时,每一个假定都大致相同。你更喜欢看

    到结果而不是原因,更喜欢看到噪音里的信号,更喜欢看到混乱中

    的模式。你喜欢容易理解的故事,所以把生活里的一切变成了叙

    述,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科学家力图除掉叙述,把它煮干,只留下未经加工的事实。那些资料原封未动,一目了然,可供每一

    个新来访者思考和重新整理。科学家和外行都能根据这些资料想象

    出故事,也会争论它们,但资料却不会改变。他们甚至一百年左右

    都说不清故事的意义,但由于有了科学方法,那些充满了偏见和谬

    误的故事都会被事实撞得粉碎,湮没在历史中。3.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误解:你为自己喜欢的人做好事,对你讨厌的人做

    坏事。

    事实:你会渐渐喜欢上你为他们做好事的人,渐渐

    讨厌你伤害的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1]

    懂得如何对付讨厌他的人。

    他生于1706年,是家中17个孩子中的第八个,父亲是马萨诸塞

    州一位肥皂和烛台制造商。本杰明日后成为绅士、学者、科学家、政治家、音乐家、作家、出版家和全才坏蛋[2]的机会,微乎其微,但他日后真的成了那样的人,而这是由于他是个人政治博弈的高

    手,并且不止于此。

    很多人胸怀壮志、智力超群,却出身低微,富兰克林也像他们

    一样,发展了自己强大的个人技能和社交能力。他善于分析的头脑

    拒绝了其他一切,单单挑出人类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这使他成了

    [1]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国实业家、科

    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外交家。

    [2] 坏蛋:原文是badass,为美国城市俚语,这种人在专业或个性上出类拔

    萃,对所做的一切充满自信,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有自知之明,不欺负弱者,虽不爱发怒,但能做出很有效的反击,被看作美国男性的典型。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37 3

    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他从很年轻时起就善于辞令,长于谋划,擅

    用计谋,头脑精明,具有令人信服的个人魅力。他积累了许多秘密

    武器,其中之一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Benjamin Franklin

    effect)。这个工具,无论在18世纪30年代还是今天都同样有用,并

    依然与直觉相悖。为了理解它,我们先要把时间倒回1706年。

    富兰克林前程暗淡。有17个孩子的约西亚和艾比娅·富兰克林[1]

    夫妇,只负担得起小富兰克林上两年小学的学费。他们没让富兰克林

    继续上学,却让他去做工。他12岁时给哥哥詹姆斯当学徒,詹姆斯是

    波士顿的印刷商。印刷工作使富兰克林有机会阅读书籍和小册子。

    本·富兰克林就像一个会上互联网的邻家小孩儿。他读了所有的东

    西,自学了能从书本上吸收到的一切技能和学科。

    富兰克林17岁离开波士顿,到费城办起了自己的印刷所。21岁

    时,他成立了一个 “互相促进俱乐部”,取名“共读会”(Junto)。

    它是一个贪婪地攫取知识的宏大计划。富兰克林邀请像他一样的劳动

    阶级博学者,使他们有机会汇集各自的著作,定期交流思想和对世界

    的认识。他们写作和朗读文章,开辩论会,并设法挣到现金。富兰克

    林把“共读会”用作私人咨询公司和智库,启发其他成员的意见,以

    供他写作和印出更好的小册子。富兰克林终于建立了美国的第一座订

    阅图书馆,并写道,它将使“普通的工匠和农夫像其他国家的许多绅

    士一样有知识”,更不用说将使他们读到自己想买的一切书籍了。这

    是一个天才的设想。

    18世纪30年代,富兰克林奔跑在他自己修建的信息高速公路

    上,源源不断的信息使他成了费城的一位精明能干的政治家。他

    成了名人和印刷出版报纸、历书的企业家。富兰克林竞选州议会

    的一个职员的位置时,招来了几个敌手,但他知道怎样对付他

    [1] 约西亚·富兰克林:(Josiah Franklin,1657 —1745):英裔美国商人,本杰

    明·富兰克林的父亲。艾比娅·福尔杰(Abiah Lee Folger,1667—1752):本

    杰明·富兰克林的生母,约西亚·富兰克林1689年娶的第二个妻子。38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们。作为政府职员,他能接触来自新生政府的大量资料。他能做

    记录,能印刷公共档案、法案、选举总计票公告和其他官方文

    件。他也能依靠印制宾夕法尼亚州的纸币,真正地发大财。他赢

    得了那次竞争,但下一次选举却不像前一次那么容易。富兰克林

    竞选那个职位的第二届任期时,一位同事向议会递交了一份长篇

    讲话,痛斥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的自传从未提到过此人的名字。

    富兰克林又赢得了第二届任期,但那个批评他的人却真的把他激

    怒了。不仅如此,此人还是一位“既有钱又有教养的绅士”,而

    富兰克林认为,此人总有一天会成为政府中大有影响的人物。因

    此,富兰克林知道自己必须对付他。

    富兰克林想把那个讨厌他的人变成他的“粉丝”,但并不想

    “对他表示任何奴隶般的尊敬”。富兰克林是图书收藏家,建立了

    图书馆,这个名声奠定了他文学鉴赏高手的地位。因此,富兰克林

    给那个讨厌他的人写了一封信,问能否从后者的藏书里借一部选

    本,那是一部“十分罕见的珍本”。那个对手受到了恭维,很快便

    派人送去了那本书。一星期后,富兰克林送还了那本书,还写了感

    谢便条。使命完成了。议会下一次开会时,那个人朝富兰克林走了

    过去,第一次跟他做了私人交谈。富兰克林说,那个人“从此以后

    表现出了随时都愿在一切场合帮助我,因此我们成了极好的朋友,我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他去世。”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求恨你的人帮助你,怎么会把他变成你的

    “粉丝”?求一个人善待你,怎么会使他改变对你的看法?“本杰

    明·富兰克林效应”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与你做事的动

    机大有关系。

    我们不妨先说说你的态度。“态度”是心理学术语,意思是你

    对一个人、一个话题、一种意见的一组信念和感觉,尚未形成具体

    的思想。我们来试试。比如,贾斯汀·比伯[1]。你产生了什么感觉?

    [1] 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1994年生):加拿大男歌手。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39 3

    这就是你对他的态度——一连串的联想和感觉,正沿着你的神经网

    飞速移动。我们再来试试。阅读以下词组,再闭上你的眼睛:蓝莓

    干酪饼。味道很不错吧?再试一次:原子弹。你又有了感觉,大脑

    活动的雷暴云砧(thunderhead)正把你对这个话题的感觉告诉给

    你。请你自问:你那些态度是怎样形成的?众所周知,在心理学

    中,行为之“车”常被放在态度之“马”前面[1]。

    出于很多原因,你的态度来自你的行动,行动导致观察,观察

    导致解释,解释导致信念。你的行动往往会凿去你这个人物上的原

    始石料,雕出你日常体验到的自我,只是你感觉不到这个过程而

    已。对意识而言,这个过程就像拿凿子的正是你自己,而驱动你如

    此的,则是你既有的思想和信念。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穿着你的裤

    子,做出了一些符合你个性的行动,而大量研究却表明:情况恰恰

    相反。你做的事情往往会创造出你相信的事情。

    在最低层次上,“从行为到态度”(behavior-into-attitude)的

    颠倒始于“印象管理理论”[2]

    ,它认为,你把和你一样的人表述为你

    所希望的人物。你购买能赋予你社会资本的东西,向你的侪辈展示

    它们,做出被经济学家称为“信号传递”[3]

    的行动。你若住在美国

    南方腹地[4]

    ,便很可能买一辆高底盘皮卡车和一套卡车用品。你若住

    在旧金山,便很可能买一辆普锐斯[5]

    和自行车架。无论哪种最容易获

    [1] 此句套用了成语“本末倒置”(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直译:车在

    马前),全句意为:心理学往往根据行为去判断态度。

    [2] 印象管理理论(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术

    语,指人们的一种有意图的有意识或无意识过程,旨在影响他人对某个人、某个

    对象、某个事件的感觉,并往往伴随着自我陈述(self-presentation)。

    [3] 这个概念见于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

    宾思(A. Michael Spence,1943年生)等人提出的“不对称信息市场”

    理论。

    [4] 美国南方腹地(Deep South):指位于美国南部,对种族、文化问题态度

    保守的地区,包括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南卡罗

    来纳州。

    [5] 普锐斯(Prius):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发的自行车系列产品。40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得的东西,无论哪个你渴望描述的最宏伟的理想,都变成了你的东

    西;例如,你汽车保险杠上的不干胶标签向世人传递的信号是:你

    属于这个人群,不属于另一个人群。于是,这些东西便影响了你,把你变成了拥有它们的人。

    作为灵长类动物,你极渴望得到某些暗示,它们能预示你可能

    被某个内部集团(in-group)放逐(ostracism)。在野外,被放逐就

    意味着死亡。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你尽力使自己感到自己属于某个

    集团,因为对你的情感中心来说,被集团遗弃的感觉、作为集团中

    最后一个知情者的感觉、作为唯一未被邀请出席晚会者的感觉,都

    是深重剧烈的创伤。数百万年来,对被放逐的焦虑,对被当成外人

    的焦虑,一直驱动着数十亿人的行为。“印象管理理论”认为:你

    总是顾及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即使你周围空无一人。即使没有

    旁观者,你内心深处的镜子仍会反映出你做过的事情。你看见有人

    做出了会使你被你那个内部集团踢出去的行为,焦虑便会驱使你设

    法重新结盟。但是,你的外表和你的信念,究竟哪个重要?作为专

    业人士,你是否真地感到非穿套装不可?穿上套装后,你是否做出

    了专业人士的表现?你是因为赞成社会福利计划[1]

    才投了民主党的

    票,还是因为你投了民主党的票才赞成那个计划?研究表明:这两

    种情况下都是因为后者。正如小库尔特·冯尼古特[2]

    所说:“我们就

    是我们假装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小心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我们假装

    的人。”[3]

    你若成了某个团体的成员,或成了某一类“粉丝”,或成

    了某个产品的用户——那些东西对你态度的影响,便会超过你的态

    [1] 社会福利计划(social programs):美国政府提出的对美国穷人的福利补

    贴计划,始于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

    1919)1912年提出的“新国家主义”改革政策。

    [2] 小库尔特·冯尼古特(Kurt Vonnegut Jr.,1922—2007):美国作

    家,其代表作为小说《猫的摇篮》(Cat's Cradle,1963)和《五号屠场》

    (Slaughterhouse Five,1969)等。

    [3] 这是小库尔特·冯尼古特的名言,见于他的小说《母亲之夜》(Mother

    Night,1961)。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41 3

    度对它们的影响。这是为什么?

    自我知觉理论[1]

    认为:你的态度来自你对自己行为的观察,由

    于这种观察不能查明行为的原因,你便极力找出行为的意义。你回

    顾某个情境,将自己看作观众,力图理解你自己的种种动机。你仿

    佛是你自己行动的旁观者,仿佛是你思想的目击者;你根据那些观

    察,形成关于你自己的信念。1993年,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2]

    、普

    利斯特(Joseph R. Priester)和伯森(Gary Bertson)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让不懂汉字的人看汉字卡片,要求受试者说出每个字是褒义还

    是贬义。一些受试者观看时,卡片一端从桌面向上翘起,另一些受

    试者观看时,卡片平放在桌面上。

    平均起来,被所有受试者猜为褒义的汉字,其卡片大多都一

    端上翘;被猜为贬义的汉字,其卡片大多都平放在桌面上。为什

    么?因为你会无意识地从弯曲(flex)联想到正面经验,从延展

    (extension)联想到负面经验。“推”和“拉”能影响你的知觉,因为你从婴儿时起就会把你想要的东西拉向自己,把你讨厌的东西

    推得远远的。“排斥”(repulse)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赶走”。神

    经的联系既深刻又密集。自我知觉理论把记忆分成两类:一类是可

    公布的(declarative),即能被有意识头脑接纳的;另一类是不可公

    布的,即被你无意识地储存起来的。你本能地知道可公布的记忆怎

    样塑造你、指导你、为你提供信息。一想到南瓜味松饼(muffin),你就会产生暖暖的、毛绒绒的感觉。自我知觉理论指出,不可公布

    的记忆也同样有力。你无法接近它们,但它们却搏动在你的神经系

    [1]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简称SPT):美国社会心理学

    家达利尔·贝姆(Daryl J. Bem,1938年生)1972年提出的态度变化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以此找出必定造成行为的态度,以形成自己的

    态度。

    [2] 约翰·卡乔波(John T. Cacioppo):美国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认知和

    社会神经系统科学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对“孤独”问题有长达

    15年的研究。42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统里。你的姿势,你房间的温度,你缩紧面部肌肉的方式——这些

    东西都在通知你的知觉你是谁、在想什么。把物体拉近,这是正面

    的;把物体推开,则是负面的。自我知觉理论表明:你无意识地观

    察自己的行动,然后用使你愉悦的方式解释它们,但并不理解它

    们。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个敌人观察到自己做出了慷慨的、正面

    的行动(即把那本珍贵的书借给了对手),然后无意识地向自己解

    释了自己的这个行动。他想,自己想必以前并不恨富兰克林,不

    然,他怎么会把书借给富兰克林呢?

    许多心理学家都通过“认知失调理论”[1]

    的透镜,对“本杰明·富

    兰克林效应”作出了解释。这个庞大的理论由数千项研究构成,它们说

    明了各种心理绊脚石——包括本书中讨论的那些,例如确认性偏见、后

    见之明偏见、逆火效应和沉没成本谬误——但作为一种总体理论,它描

    述了你每天都能见到的某种现象。

    有的时候,你无法对自己的行动作出符合逻辑的、能为道德

    和社会所接受的解释。有的时候,你的行为截然对立于你的文

    化、社会群体、家庭,甚至对立于你认为自己是的那个人的预

    期。在那些时刻,你会问“我为什么那么做?”而回答若伤害了

    你的自尊,你就必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你感到像是你头脑中一

    袋沙子破了,沙子填满了你大脑的每个角落和缝隙,你想摆脱这

    种感觉。你能在核磁共振(MRI)扫描中看到证据,它能表明人们

    听见与其政治观点相左的观点时的大脑状态。听见了与自己政治

    立场相反的陈述的人,其此刻的大脑扫描图像会显示一个情况:

    大脑皮层的最高区域和负责提供理性思维的部分,其血流量都减

    少了,直到此人听见了符合他信念的另一陈述。你感到自己的意

    [1]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

    格(见后注)在其著作《当预言失灵》(When Prophecy Fails,1956)中提出

    的理论。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他先前对自我(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

    我)的一贯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认知时产生的不舒适感

    和不愉快情绪。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43 3

    识形态受到威胁时,你的大脑便真的会关闭。你自己试试吧。盯

    住一个批评你的人(你讨厌他)15秒钟。克制你想更换频道的冲

    动。不要向你身边的人抱怨。不要上网去咆哮。尽力让它过去。

    你会发现这么做实在难上加难。

    卡罗尔·塔夫利斯和埃利奥特·阿伦森[1]

    写过一本引人入胜的

    书,名叫《错不在我》[2]

    ,记述了著名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3]

    的

    事迹。1957年,费斯廷格渗透进入了一个世界末日教派(doomsday

    cult)。教派的头头多萝西·马丁[4]

    自称“泰德拉修女”(Sister

    Thedra)。她使她的芝加哥追随者们相信:1954年12月21日[5]

    ,外星

    人的一艘太空船将载上他们,飞离地球,随后地球上会马上出现一

    场大洪水,将人类全数溺毙。随着那一天的迫近,她的很多追随者

    都放弃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包括房屋。费斯廷格想看看:那艘太空

    船和那场大洪水若没有出现,会发生什么。他假定那些追随者面对

    一个选择:或者把自己看作愚蠢的乡巴佬;或者认为他们的信仰拯

    救了他们。过了那个假定的世界末日,这个教派成员的怪异信念是

    否依然存在,并且更加狂热,像他们之前同样处境下的人群那样?

    他们当然是如此。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他们便十分相信根本没有

    [1] 卡罗尔·塔夫利斯(Carol Tavris,1944年生):女,美国社会心理

    学家、美国心理学会会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埃利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1932年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佛、明尼苏达、德

    克萨斯大学、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被列入“20世纪百位杰出心理学

    家”名单。

    [2] 《错不在我》(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出版于2007年,论述了认知失调、确认性偏见等认知偏见。

    [3] 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他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

    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4] 多萝西·马丁(Dorothy Martin,生于1903年):美国伊利诺伊州橡树园村

    (Village of Oak Park)的一个家庭主妇,自称“泰德拉修女”,世界末日教派

    “追求者”(Seeker)的组织者。

    [5] 另一说为1955年12月25日。44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太空船到来,于是便把一个好消息告诉给媒体:他们的正能量说服

    上帝拯救了地球。他们曾不知所措,后来找到了镇定下来的办法。

    费斯廷格把他们的高度兴奋状态看作焦虑的一种特殊形式,即“认

    知失调”。你产生这种状态时,就像有两个互相对抗的信念正在一

    间精神酒吧里搏斗,打翻了椅子,把酒瓶砸碎在对方头上。它使人

    感到极为不爽,而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一个信念打垮另一个信

    念,使后者失去知觉。

    费斯廷格继续研究受控环境中的认知失调。他和同事米尔斯[1]

    在

    斯坦福大学开始了一项实验:邀请学生加入一个研究性心理的专门

    俱乐部。他们告诉学生:要加入俱乐部,必须通过入门培训。他们

    暗中把申请者分成了两组:一组向一位科学家朗读一本辞典中的性

    用语;另一组则朗读古往今来最著名的浪漫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

    人》[2]

    里的一些完整段落。正如塔夫利斯和阿伦森指出的,当时是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所以,任何任务都非常令人难堪,而朗读

    充满F-和C-炸弹[3]

    的性场景,则造成了大量的棘手问题。入门培训

    之后,两组学生都听了一段录音,内容是一群人讨论自己刚获得的

    俱乐部成员资格。科学家们向学生保证,他们已经尽量使学生听到

    的讨论未经加工,令人厌烦,与性无关,乃至讨论的性话题仅仅涉

    及鸟类的交配习惯。接着,他们让学生给录音谈话打分。那组朗读

    了辞典的学生告诉费斯廷格,性心理研究小组是个累赘,而且也许

    是他们不喜欢继续参加的事情。朗读了浪漫小说的那组学生忍受了

    更为痛苦的入门培训,却都很兴奋,兴趣满怀,等待着发生某种事

    [1] 贾迪森·米尔斯(Judson Mills,?—2008):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

    哲学博士(1958年),马里兰大学、密苏里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意大利锡拉

    库扎大学教授。

    [2]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英国小说家劳伦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此书曾因

    其中的性描写而被查禁。

    [3] F-和C-炸弹(F- and C-bombs):指用于性描写的两个常用单词,即

    fuck和cock。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45 3

    情。同一段录音,两种结果。

    1959年,费斯廷格和另一位同事卡尔斯密(J. Merrill Carlsmith)

    推进了这项研究,使它成了一项今天被视为里程碑式的研究,而其

    后40年对这一现象的调查,则一直延续至今。

    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时两小时的实验,它是

    加入一个班级而必须通过的考试,名叫“行为考评”(Measures of

    Performance)。研究者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告诉一组学生他们将得

    到1美元(约等于今天的8美元)作为报酬,又告诉另一组学生他们

    将得到20美元(约等于今天的150美元)作为报酬。科学家们解释

    说,学生们将通过评估一项新实验,帮助改进研究部门。然后,他

    们把学生领进一个房间,要求学生把一些木头线轴放入一个托盘,再把它们逐个拿出来。半小时后,这个任务变了:要求学生以顺时

    针方向,在一块9英寸平板上翻动方木块,时间为半个小时。一位试

    验员全程监督并做记录。那一个小时令人苦恼而厌烦,还有个家伙

    一直在监督和记录。一小时过后,研究者问学生,能否以他的方式

    帮学校一个忙:告诉下一个要完成这个任务的学生(正等在外面)

    这个实验很好玩儿,挺有意思。终于,在撒了谎之后,两组学生

    (一组学生口袋里有了1美元,另一组有了20美元)都填写了问卷,写出了对这项研究的真实感受。你认为学生们会怎么说?给你一个

    暗示:其中一组学生不但对那个等在外面的学生撒了谎,而且报告

    说,自己很喜欢反复摆弄那些小木头块儿。你认为是哪一组学生把

    撒谎内化了[1]?平均起来,得了1美元的学生报告说,这项实验非常

    令人兴奋。得了20美元的学生报告说,他们刚刚完成的任务叫人烦

    透了,简直是狗屎。两者的说法为什么不同?

    费斯廷格认为:关于那一个小时,两组学生都撒了谎,但只有一

    组感到了“认知失调”。得了20美元的那组学生似乎在想:哦,撒谎

    很不好,可我只撒了那一个谎,他们付给我很多钱,所以……不必担

    [1] 把撒谎内化(internalized):即认为自己有理由撒谎。46 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

    心。他们的心理不适,很快、很容易地被一种外部的合理化解释消除

    了。得了1美元的那组学生没有找到外部的合理化解释,所以转向了

    内心。他们改变了自己的信念,以给他们大脑的灼伤涂上药膏。正因

    如此,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才会感觉良好,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学生才

    会感到任务很难。没有明显的外部奖励,你就会创造出内心的奖励。

    这就是“认知失调”的循环圈;用使自己更舒服的方式看待世

    界,消除了关于“你是谁”这个问题的令人苦恼的混乱。正如费

    斯廷格所言,你“使你的世界观适应你的感情,适应你做过的事

    情”。你对自己的行动感到焦虑时,便会设法降低焦虑,办法是创

    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你的焦虑在其中无法存在。于是,你便以为

    那个幻想就是现实,正像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个对手一样。此人

    不可能把一部珍本书借给一个他不喜欢的家伙,所以他其实一定是

    喜欢那个人的。问题解决了。

    那么,“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得到过验证吗?得到过。1969

    年,吉姆·杰克尔(Jim Jecker)和大卫·兰迪(David Landy)在费斯

    廷格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演员装成一位主持研究的

    科学家和一位科研秘书。受试者进入实验室,以为自己将完成一次心

    理测验,并为此挣到钱。那个装成科学家的演员想使受试者讨厌他,办法是主持一系列严苛测验时态度粗暴,盛气凌人。无论如何,每一

    位受试者都成功地通过了12次测验,并得到了一些零用钱。实验完成

    后,那位令人讨厌的演员让受试者们上楼填写问卷。13的受试者正

    要上楼,那位演员却叫他们停下来。他让这一组人退还挣到的钱,对

    他们说,他正用自己的钱支付实验费,很想使用支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3880KB,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