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62232
坚持学科特征 建立新型平台——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两位一体推进传承创新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86期
     今天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原上海中医学院与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两位一体”共同组成的、以传统医药研究为主体的研究教学型高等院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共建实验室1个,还有多个中药生物技术工程与中医肝病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目前,大学附属医院还拥有8个专病研究所,其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级30项、省部级96项,总计获得研究经费2777万元,占目前大学附属医院承担项目经费的73%。这些研究项目,现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1项,占目前附属医院获奖项目的75%。此外,有3项科研成果已转化,获转让金额1200万元。该校科研建设的稳步发展得益于其围绕发扬大学优势、突出学科内合外联、建设共用基础研究平台等思路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突出临床优势,以基础与临床融合加快学科发展。

    近年来,该校领导班子牢牢把握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着力在变传统知识源为创新知识源上下功夫,其主要体现于中医药知识源的传承创新、临床实践的源头创新和中医药思维指导下的学科交叉创新三方面。
, 百拇医药
    临床医疗实践是中医药学源头创新的重要基础。以往,大学的部分临床研究机构作为独立研究机构游离于临床之外,研究与临床分离。近年来,该校着力推进了临床研究机构与附属医院的结合,完成了针灸经络研究所、中医伤骨科研究所及中医肝病研究所3个临床研究机构与附属医院的结合;同时成立了中医外科研究所、中医肿瘤研究所、脊柱病研究所、中医肾病研究所等新临床研究机构,并配备了专业研究人员编制。这些研究所转制、成立以后,改变了附属医院无研究实体的历史,承担了大量的研究项目,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化,从而使附属医院的研究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该校临床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学科特征,建立学科交叉的新型共用基础研究平台。

    “发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将其转化成为我国核心竞争力中最具优势的部分,并争取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储备资源”是该校领导层始终的追求与梦想。因此,他们坚持中医药的学科特征,紧密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突出学科思维方法的交叉,建立了诸多新型公共研究平台。近年来,该校引入了众多学科领军人物,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以研究基地技术人员为基础的专业研究队伍;还积极与理科、工科大学以及其他研究机构联合,组建了跨校的项目组和研究团队,尤其是建立了多个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研究平台,使大学成为国内一流、开放和共享的研究机构。这些公共研究平台,实际是一种创新科研机制,即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研究,改变了以往单一学科研究,为知识交叉和创新创造了条件。公共研究平台面向所有学科,以项目为纽带进行人员组合,而又不打破原有人员隶属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研究平台。这些研究平台的建立,引导了观念的转变,改变了原有大学内学院、医院、研究机构各自割据的态势,实现了多学科相互渗透。目前,该校已建设了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穆拉德中药现代研究中心、中医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医方证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医临床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等共用基础研究平台。
, 百拇医药
    以公共研究平台为基础,实现8项目标:

    一是突出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中药复方制剂的标准规范化、标准物质的研究与确定、质量标准建立的方法学评价、质量标准信息库的建立。

    二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创新为目标,结合复杂科学研究模式,开展中医“方证”病理生物学研究。

    三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中医诊疗信息、诊疗技术和疗效评价等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舌象检测系统、面色诊断系统、脉诊仪、智能化耳穴诊断系统的研制,结合现代相关检测手段,建立中西医信息融合的计算机辅助智能化综合诊断系统。

    四是围绕中医药的临床特征,以现代数学、生物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为工具,在中药临床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形成优势,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五是以重大疾病为目标,重点开发现代中药复方新药。

    六是开展现代中药复方新药的相关研究,包括中药复方制剂学、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复方中药安全评价和临床药理学。

    七是以特殊合作研究模式充分体现科研的共享性、开放性、协同性特性以及跨学科、跨地域合作的特点。

    八是结合学校广泛的与国外著名高校、科技园区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化,争取5年内对传统剂型改造的数个中药复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新药报批程序。, 百拇医药(胥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