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44629
观汗察病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79期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出汗有着调节体温等作用,但在人的特殊状态下,出汗不仅能告知人们所患的疾病,而且能说明病情的变化。

    自汗

    不用发汗药或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自然出汗。祖国医学认为是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收后不恶寒,反觉烦热。祖国医学认为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等症。盗汗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病人。

    战汗

    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之汗出的为战汗。中医认为此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发展期。

    绝汗(大汗淋漓)

    久病突然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精神不固,元气欲脱为亡阳危症。多见于心衰、虚脱病人。

    头汗

    汗出仅限于头部。中医认为此多由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证和温热证。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头额汗出,则多为虚证。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但小儿睡时惯常头汗,其他症状皆无,不属病象。

    偏汗 俗称“半身汗”。它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中医认为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在临床上老人出偏汗可为中风的先兆,注意防范。但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人也常常出现偏汗。

    手足汗

    是指手足心出汗。若汗出过多,又兼见口干咽燥,便秘尿黄、脉细等,则为阴经郁热熏蒸所致。

    香汗

    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或烂苹果味。

    黄汗

    肝病或肝硬化病人,常分泌一种有特殊腥味的黄汗液。, 百拇医药(许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