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22期
编号:10859941
中医英语翻译发展简述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22期
1中医的国际化进程推动其英译发展,2现阶段中医英译标准化及其经典著作的翻译,【参考文献】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中医热”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到中国来学习中医。众所周知,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四大经典是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基石,一直被古今中医教育所最为推重。但中医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的理论著作皆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而言,是一种异质文化,有着相当的学习难度。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许多专家、学者在中医的翻译与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中医的国际化进程推动其英译发展

    1.1 第一阶段 英国医学家芙罗伊尔(Sir.JF)早在1707年,就针对王叔和的《脉经》,在伦敦出版了《医生诊脉》(The Physician’s Pulse—Watch)一书,现存于英国图书馆[1]。这表明在近300年前,已经有英文版中医图书出版。针灸,是中医引起近代西方世界关注的重要标志与起点。《纽约时报》副总编、资深记者、专栏作家詹姆斯.瑞思敦(J Reston)于1971年随基辛格访华,在北京采访期间,患阑尾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詹姆斯·瑞思敦在手术后接受了不到20min的针刺及艾灸治疗以减轻腹部的严重不适,疗效很明显。随后他写了一篇报道,题目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手术”(Now,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Appendectomy In Beijing),发表于1971年7月26日《纽约时报》[2],如实的报道了他在北京切除阑尾手术的经历和针灸的特效功能,这引起西方人对针灸功效的密切关注。之后,包括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在内的西方政府机构和医疗研究机构,纷纷派人到中国参观访问,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对针灸展开研究。从此,西方开始了对针灸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兴起了针灸热,也刺激了对中医英译本的需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