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0557780
变治水肿3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35期
     《金匮要略·水气篇》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和石水等,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以及“当下之”三种治疗常法。笔者临床对久用常法水肿如故者,即以变法施治,每能应手,归为三法,略述于后。

    1.逐瘀

    水肿的发生,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病变过程中常与瘀血互为因果,且久病多瘀。《金匮要略·水气篇》指出:“血不利者为水。”《血证论》强调:“瘀血化水则发水肿。”水湿内停,络脉不畅,血运受阻,气机郁结,即能加重水湿,潴留为患。故治水肿常法不效者,应以逐瘀通络为治。

    蔡某,男,47岁,自述因汗出当风突发水肿,经治疗,外感减轻,但水肿不愈。刻诊:微恶风寒,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腰痛乏力,嗜睡食少,手足欠温,大便不实,舌苔薄白腻,脉沉滑而弱。辨证为阳虚水泛,治以温肾健脾,方用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服6剂未效,遂于前方加泽兰10g,刘寄奴15g,益母草30g,当归15g。服药5剂,肿消大半,饮食增加,再服24剂,水肿消失,诸症皆愈。随访1年未发。

    2.化痰

    脾为生痰之源,若饮食失节,感受时邪,或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水湿易停,泛溢肌肤则为肿,凝于体内为痰湿。痰水互结,三焦为之不利,水运受阻,则阳气少通,病情反复难愈。故治疗水肿宜加用化痰理气药,或以化痰通络为主用药。

    张某,女,41岁,自诉双下肢时而肿胀,按之凹陷,情志不遂时加剧,晨起眼睑浮肿,刻下纳差胁胀,胸闷呕恶,口淡不渴,乏力身重,肢肿难消,月经错后,色暗少块,白带增多稍黄,偶见阴痒。舌质淡苔薄白腻。曾服柴胡舒肝散、四君子汤等,诸症未减。今辨证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方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白芥子、浙贝母、栝楼皮、莱菔子、通草。连服7剂,肿消能食,续服26剂,诸症消失,以逍遥丸调理月余,随访1年未发。

    3.解毒

    临床上常见水肿患者因感受时邪,热毒内侵,日久湿浊热毒互结,病情反复。此时治法应着重清解热毒,再祛湿化浊,才能邪去正安,掌握治疗的主动权。

    吉某,男,39岁,3年前因尿少腹胀、纳差呕恶、面目俱黄被诊为“急性黄疸肝炎”(肝功等检查支持诊断),经治疗后病愈。近1个月来乏力纳差、腹胀尿少,下肢水肿时轻时重。刻下眩晕胁痛,大便不爽,胸闷呕恶,因感冒而症状加重,腹部超声提示腹水少许,舌苔薄腻,舌质淡暗,脉弦数而滑。辨证属肝郁脾虚、湿毒内蕴,治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连翘、公英、土茯苓、板兰根、蛇舌草、虎杖。服9剂肿减能食,继续服药略有进退1个月,诸证消失,体力恢复,复查B超未见异常,告愈。随访2年未发。

    水肿一证有急有缓,急者多外邪,缓者责内伤。虽与肺脾有关,但变证较多,故常法无效者宜变法治之,多能获效。, 百拇医药(吴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