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3期
编号:10400228
复方苯乙哌啶中毒2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3期
     【文献标识码】 D【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3-2043-02

    1 病历摘要

    姐弟二人因误服复方苯乙哌啶于2001年11月同时急诊入院,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例1,女,7岁,因“误服复方苯乙哌啶2片后恶心、呕吐2次”来诊,查体:体温36.7℃,神清语明,精神状态可,颈软,心肺听诊无著变,腹软,无明显压痛,肝脾不大,神经反射无异常。给予10%葡萄糖和维生素C静点后病情缓解。例2,男,4岁,因“误服复方苯乙哌啶5片,恶心、呕吐伴昏睡6h”来诊。患儿误服复方苯乙哌啶5片后,家长发现患儿精神不振,昏睡,并有恶心、呕吐3次,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具体误服药物时间家长说不清。来诊时查体:体温36.9℃,意识清晰,精神不振,嗜睡,呼吸深大,8次/min,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有力,心率120次/min,律齐,腹软,肝脾不大,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减弱,双侧巴氏征阳性。辅助检查:WBC12.5×10 9 /L,N0.84,L0.16,RBC4.00×10 12 /L,PLT246×10 9 /L。肝功、肾功、心肌酶均正常。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静滴高张糖、大量维生素C解毒,速尿促毒素代谢,地塞米松、甘露醇降低颅内压,1天后患儿清醒好转,病理反射消失,2天后痊愈出院。

    2 讨论

    复方苯乙哌啶含0.25mg苯乙哌啶,0.025mg阿托品,苯乙哌啶又名地芬诺酯,可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通过抑制肠粘膜感受器,清除局部蠕动反射,而减弱肠蠕动,同时增加 肠节段性收缩,使肠内容物通过延迟,有利于肠内的水分吸收,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 [1] 。其不良反应为口干、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肠胀气、肠麻痹、眼球震颤、头痛、嗜睡、肢体麻木、烦躁失眠、心悸。大剂量(40~60mg)可产生吗啡样欣快感,超量可致反射缺失、发热、抽搐、呼吸抑制,甚至昏迷,长期服用可致依赖性,治疗包括洗胃、催吐,用拮抗药纳洛酮 [2] 。该药神经系统并发症少见报道。本例1,7岁误服药量为2片,服后很快恶心、呕吐,故无其他不良反应。本例2,4岁误服药量为5片,有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以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其来诊时距服药时间超过6h,且患儿呈昏睡状态,故未予洗胃及催吐,给予促排泄,大量维C解毒,积极降颅压后病情明显好转,观察48h后出院,经随诊无神经系统后遗证。

    参考文献

    1 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8.

    2 魏爱英,李彦博.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5.

    作者单位: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内科

    (编辑李年令), 百拇医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