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3期
编号:10400177
现代科技与中医药发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3-2017-03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日益走向一体化。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科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更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越来越具有工程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互相渗透,使科学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明显缩短,科学物化的速度加快。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具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1] 。但中医药学也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同样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1 临床流行病学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

    临床流行病学(DME)是流行病学的重要分支。它是从人类群体特征的角度,通过严格的设计、测量、评价,研究各种疾病的临床规律的一门方法学。它研究的是由个体组成的各种群体所表现出的特性或现象,也就是某一群体的共同特征。在中医学术研究中,从整体角度出发,采用DME设计、测量和评价,对证候的客观化标准进行研究,能提高证候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
, 百拇医药
    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源于依经验用药(或方)治病,来源于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医临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辨证分析得到的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其诊断的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施治规范化的基础。组成证候的症状和体征虽然是有机的,但其本质往往是许多参数、非线性的“元件”构成的复杂系统。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探知、研究,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中医思维模式的逐渐拓宽,医者对临床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提高了临床信度、效度和一致性。但是,面对西方医学的飞速发展,面对西方医学在微观局部的研究层层深入,中医学术研究显得滞缓。因此,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程序和思维方法,从祖先留给我们的名方入手,从现代临床入手,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入手,进一步理清中医临床关键环节“辨证”中所辨的“证”,建立证候客观化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证候的整体特征,反过来对单个症状和体征的了解也就更加深刻;其次,了解证候的整体特征,还可以避免个体研究的片面性;第三,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都知道,来医院就诊的病人,不一定具备某一证候的全部症状和体征,而我们从古代名方入手,建立其对应的证候客观化标准,可以防止中医证候研究的片面性;第四,在理论上,为探索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寻找可行的研究方法,确定中医学术发展的切入点;还有,在实践上,为中医“证”的客观化、标准化和量化打下基础,提高中医复方的临床信度、效度和一致性,促进中药复方与国际接轨,拓宽中医药市场,使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 http://www.100md.com
    2 分子生物学与中医病证

    20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已证实现代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结构、基因调控和表达异常有关。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在肿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疑难病证的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解决了许多西方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对某些疾病的基因调控和表达异常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这为发挥中医药防治疑难病的优势,从分子基因水平阐述中医药疗效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为中医“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吴敏等 [3] 在其文中分析了“证”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加强中医病证相关性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1)以病带证,病证结合,从分子病因学角度研究病证的相关性;(2)以药测证,药证结合,从基因水平探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疗效机理;(3)以病带证,研制模型,从分子病因学角度,结合中医理论,研制转基因动物病证,为中医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 http://www.100md.com
    目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在21世纪,中医药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3 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

    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是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医药学与现代生物学、工程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广泛结合,也将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4] 。近40年来,中医药学与包括现代生物医学在内的多学科边缘领域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资料,为21世纪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处理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为中医药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可资研究和利用的平台。其次,建立智能化中医药文献分析处理系统,使其在五千余种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储、检索、考证、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 百拇医药
    此外,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重点领域还包括:中医定量诊断技术的现代化装备;用于证候分析与诊断的基因芯片技术;现代中药制造工程;外治技术工程;中医药数据库建设及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等。

    中医药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理、法、方、药及管理、教育等诸多方面 [5] 。因此,必须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学战略思想,构想优先发展领域,实现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战略性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全面发展。

    4 西方医学在中医科研中的参照作用

    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相通的,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从西方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寻找中医证候客观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且十分重要。疾病是西方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西方医学赋予其许多客观内容的载体,可以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客观参照系。
, http://www.100md.com
    以疾病作为证候研究的参照系,中医证候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用已经存在的疾病研究结果与证候研究结果对比,进行证候释义性研究,赋予中医证候以客观性内容。比如,以肾虚证、血瘀证、脾虚证等为代表的中医证候研究,就是以疾病理论作为客观参照系,阐明了其基本的客观规律;第二,疾病与证候的结合研究,赋予双方更多的客观内容,即通过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证候理论,同时也发展了疾病理论。

    吕爱平认为,在中医证候研究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当代 最新生物科研成果,积极利用西方医学最前沿的先进技术,开展多学科合作,联合攻关。建议选择有工作基础的常见证候,如慢性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运用疗效基本明确、使用时间较长的中药方剂进行干预,通过严格设计的临床实验,总结经验,对比分析。在分析疗效的同时,把中医辨证内容加入疗效评价体系中,探索证候与疾病信息在疗效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丰富生命科学理论,为建立新的结合医学理论奠定基础。

    5 后基因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两年前,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中心杨焕明教授指出:基因组学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如果说前10年基因组学的核心是基因组的测序和作图,那么现在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后基因组时代将为中医药现代化缔造一个新的绝好契机。
, 百拇医药
    中医药学是唯象科学,其理论是一种自制的法则和原理系统,它通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或多或少被证实,可以用来解释人体某些整体水平的规律和本质。因为它尚未与现代科学结合,并且还没有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表达,这就大大影响了其普适性。所以,充分利用后基因时代的科研成果,赋予它现代最前沿的科学内涵,既可以提高其普适性,也可使其掌握的规律和本质更具体更深刻。同时,因为它的疗效主要来源于人体黑箱系统的辨识和控制,通过后基因组实验技术揭示其分子机制,不仅可以解决中医药治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还有可能发现人体及其疾病的新规律、新本质 [6]

    例如,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大量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材料支持这一论点。如bcl-2与BAX这对基因及其产物的失衡,就是细胞凋亡过度或不足所致疾病的分子机制之一;恶性肿瘤是抑癌基因突变失活,或者癌基因激活导致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统一性的破坏;哮喘是T淋巴细胞亚群TH1基因与TH2基因统一性的破坏;血管退行性病变是血管生成素Ang1基因与Ang2基因统一性破坏,等等。
, 百拇医药
    又如,正邪是中医理论特别是诊断治疗学的基本概念。2001年4月,德国出版了由37位学者撰写的专著《对抗疾病的基因》,报道了局限艾滋病病毒的人类基因、抗老年性黄斑退变基因、抗肿瘤形成基因、抗肥胖基因、抗动脉粥样硬化基因、保护心脏的载脂蛋白基因、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抗疟疾的基因,等等,可考虑中医扶正祛邪是否与之有关。

    总之,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和独立的体系,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中医药学必须与临床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现代生物学、西方医学、工程学等现代科学相结合,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武装自己,才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创造自己辉煌和美好的未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候灿.后基因组时代的统一医药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5.
, 百拇医药
    2 嵇波,陈家旭,鲁兆麟,等.浅析DME方法学与中医方证研究思路的联系.中国医药学报,2002,17(9):546.

    3 吴敏,吴勉华.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研究.中医杂志,2002,1:8.

    4 洪净.21世纪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构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1):804.

    5 吕爱平.中医证候研究要引入客观参照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2,22(4):249.

    6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思想政治工作处.自然辩证法原理.第二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9.

    作者单位:450003河南省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编辑李 阳), http://www.100md.com(王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