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信息
编号:10343837
何谓滥用中药所致“中药性肾病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90期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中药来自于大自然,性质平和,比西药安全,多服点没有关系,这不仅有失偏颇,而且是十分危险的。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中药热”的兴起,有关中药引起中毒的报道已屡见不鲜。这类毒性作用波及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其中尤以对肾脏的损害最为多见,而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早期,比利时的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胖嫂”、“肥妞”无所顾忌地大量服用厚朴、防己等中药,以求迅速减肥,结果却有不少人发生了急性肾功能衰竭,于是提出了“中药性肾病”的概念。

    我国历代中医在应用中药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早已认识到一些中药对人体产生的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其中关于中药对肾脏损害的认识是逐步发展形成的。从古至今,在我国现存的医籍文献中对此类问题有所记载的就有30余种。现代大量临床研究中也发现一批长期或过量应用可产生不同程度肾毒性的中药,目前有68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根据其来源的不同这类长期或过量应用可引起肾毒性的中药具体可分为三类,常用的药品有:
, 百拇医药
    1.植物类中药

    如木通、厚朴、防己、泽泻、柴胡、草乌、芫花、甘遂、巴豆、芦荟、苦参、雷公藤、益母草、使君子、苦楝皮、苍耳子、牵牛子、马兜铃、天花粉、荆芥、大青叶、山慈菇、千里光、夹竹桃、补骨脂、胖大海、土贝母、千年健、钩藤、昆明山海棠、曼陀罗花、望江子、铁脚威灵仙等。

    2.动物类中药

    如鱼胆、蛇胆、斑蝥、蜈蚣、海马、红娘子等。

    3.矿物类中药 含砷类(如雄黄、砒霜、砒石、红矾);含汞类(朱砂、轻粉、升汞);含铅类(铅丹)和明矾等。

    上述中药长期或过量应用将可能会导致肾损害,具体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腰痛、腹痛及多尿、少尿或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更甚者可昏迷,甚至死亡。有相关统计称,在214例因雷公藤服用不当引起的肾毒性患者中有64人死亡;7例因服用木通不当引起的严重肾毒性患者于服药后7~10日死亡。另有患者在服用100ml以草乌泡制的药酒1小时后即出现血尿与昏迷,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仍于2小时后死亡。研究发现,这类具有肾毒性的中药所致的肾中毒机制大多以损害肾小管为主,进而导致肾间质炎症与纤维化,加之肾组织缺血、萎缩,严重时可迅速发展至肾功能衰竭。
, 百拇医药
    目前研究发现,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致肾毒性的中药以木通为代表,它含有的马兜铃酸成分,是导致肾毒性的罪魁祸首。马兜铃酸在人体内蓄积,能损伤肾小管及肾间质,使近端肾小管刷状缘脱落、坏死,患者出现肾性糖尿和低分子蛋白尿,且有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产生低渗尿。初期呈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继而转变成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应特别注意的是,木通单次口服用量超过10g即可引起中毒。而且由木通造成的肾脏损害,为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症状不明显、不突出,往往也就不易察觉。过去,以木通为原料组成的汤剂和生产的颗粒剂在临床上应用很广。而且木通作为“渗湿利尿剂”,常被用于已有肾脏疾病的患者,从而更亦引起慢性肾脏损害,由木通引起的肾毒性与原发病交织在一起,既加重了病情,又增加了诊断与治疗上的困难。大量服用单味木通,还会出现对神经系统、心肺功能、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骨髓等方面的损害。不单是木通,凡含有马兜铃酸的其他中药,如马兜铃、青木香、防己、天仙藤,以及朱砂莲、寻骨风等,均可损害肾功能,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形成肾功能衰竭。在不久前的一项研究中还提出马兜铃酸可能有致癌作用的观点。

    据调查研究发现,之所以酿成“中药性肾病”,多是由于滥用、过量使用有肾毒性的中药,或轻信偏方、验方、秘方等所致,我们对此不仅要引以为戒,还要严加防范。随着人们对中药肾毒性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可能导致中药肾毒性的药物的应用将会进一步规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药引起的肾毒性作用会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百拇医药(程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