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医医案研究
编号:10256745
绍奇谈医:我读过的三部叶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04期
     叶天士不仅是清代温热学派的开山,在内科杂病、妇儿科方面的成就也极其卓著,影响深远。叶氏平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这是非常可惜的事,于是后人只好通过他的医案去认识这位杰出的医学家了。

    我读过的叶案有三部,即《临证指南医案》、《叶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是在叶氏去世后不久,由华岫云在1764年即乾隆29年多方采辑而成。他搜集到的叶案达数千案之多,经筛选、分类之后,又请叶氏门人在每一门类之后加上按语而蔚成大观,从来学叶案者,无不以此书为宗。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许多方子,即以叶案为蓝本,攻击吴氏者,如叶子雨就说他“剽窃叶案,杂凑成方”。骂得无理,事实上叶氏许多好经验,就是通过吴氏才得以广泛流传的,如今天大家常用的桑菊饮、银翘散、五加减正气散等,如无吴鞠通,那就还在叶案中静悄悄地放着呢。清末民初,还有人写过一本《香岩径》,摘取叶案案语,说如能从中加以体悟,就找到了通向叶学的门径。这样的方法,可能在叶氏生前就有的,俞震(东扶)就认为这样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髓,不知是“人误指南”,还是“指南误人”啊!
, 百拇医药
    我读《临证指南医案》,觉得叶案与其他医案大不相同之处是创见很多,充分反映了叶氏独到的学术思想,这里只略举几个例子:

    论脾胃应当分治: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论中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肾虚液少,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若攻风劫痰,舍本求末矣。

    (又)凡中风证,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

    论久病入络: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

    论血肉有情:血肉有情,皆充养身中形质,栽培精血。

    论脾胃治法:补土必兼泻木。
, 百拇医药
    论虚损治法:安中纳下(周学海:四字治损金针)。

    论治喘: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徐灵胎:二语道尽治喘之法,此证无遗蕴矣)。

    论咳嗽治法:治嗽当分六气。已经食减便溏,何暇纷纷治嗽。

    论奇经:肝肾怯弱不固,八脉咸失职司,法当通补,俾湖泽盈则还溢于沟渠。

    论虫药:飞者升,走者降,有血者入血,无血者行气,灵动迅速,以搜剔络中混处之血。

    论崩漏:暴崩暴漏,宜温宜补,久漏久崩,宜清宜通。

    真可谓字字金玉,句句珠玑,超越千古,仲景之后,无与比肩者矣!

    至其用药,更堪玩味。已故名中医程门雪先生说得好:“其选药味至精湛,一味之换,深意存焉,六味之中(叶案一方多为六味药),涵泳不尽,每含古昔名方数种于一炉冶,加减变幻之美,从来所无”。余不能复赘一词矣!
, 百拇医药
    《叶案存真》是叶氏的曾孙叶万青,取其家藏方案编辑而成,所载医案较《临证指南医案》少得多,但大都为《指南》所无,所以值得珍视。晚清周学海曾为之评注。学海,饱学之士也,所言往往能切中肯綮,对研究叶案有些帮助。如徐灵胎、陈修园曾对叶氏“久病入络”之说颇有微词,斥之为“杜撰”,学海在按语中则为叶氏大抱不平,他说“病在血,取之络”,乃《素问》明文,叶氏据此加以透发,证于实践,“二氏未之见耶?真如见骆驼言马肿背”。快人快语,可为浮一大白!

    《未刻本叶氏医案》则是20世纪6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根据老中医张耀卿先生收藏的抄本推出的。这个本子,最早是叶氏门生名叫周仲升的“日侍左右,每见方案,无不汇而集之,积成卷帙”,而后复经辗转传抄而得。程门雪先生鉴定,认为是“真可靠的叶氏原按”而“未经修饰整理者”,“似是以一年中所录,而夏秋间为多耳”。他又说:“若论议论之恢宏,治病之奇特,收罗之广博,自不及《指南》之富,《存真》之精,而其特有之好处,亦二书所未有也。”好在哪里?先生未明指,恕我斗胆地以一“真”字续之。真,就是浑金朴玉,不假雕饰,研究者可由此而与叶氏更加接近而窥其堂奥,这就是荀子说的“学莫便乎近其人”,然而初学者读起来恐怕就难得要领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