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信息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 中医药治疗
编号:10183443
中医“非典”理论研究的奠基石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52期
     评中医非典理论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防治

    本书论述深入浅出,详实、实用。理论上引古用今,有所创新。辨证论治细微、规范,具有特色。所论方面多为当前急需,信息量较大。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防治》是我国中医防治“非典”的第一本专病专著。这本书面世说明我国中医医务工作者在抗击“非典”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并将其总结出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探索。相信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多次提高,中医一定能够认清这一凶险疾病的诊治规律,寻找到攻克它的最有效的手段。本书论述深入浅出,详实、实用;理论上引古用今,有所创新;辨证论治细微、规范,具有特色;所论方面多为当前急需,信息量较大。具体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建议将与“非典”相关的一类疾病命名为“肺毒疫”。这个命名似有五方面的含义:(1)疾病的属性为瘟疫。(2)主要病因为疫疠毒邪袭人。(3)主要病机为疫毒淫肺。(4)这一类疾病的主症在早期为毒热表现,极期为肺实所致的憋喘。(5)主病位绝大多数在肺系。“非典”是中西医都尚处于认知过程中的一个新病种,已有的中医命名难以相应。对这一类疾病给予命名,有利于与风温肺热一起共同涵盖传染性、感染性肺部疾患的中医空白。因此,命名实属必要。至于怎样命名适合,可以进一步讨论争鸣。
, 百拇医药
    二、作者首次对“非典”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看法,还精心制作了病因病机简图。这些努力不但有利于中医学对“非典”理论认识上的深化,也有利于目前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作者立足中医诊察体系,参考西医的诊断依据,提出了“肺毒疫”的中医诊断标准,并列举了与风温肺热病、肺痈、感冒的鉴别诊断要点,这些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四、作者将风温肺热病的主证型痰热壅肺证与肺毒疫的主证型湿热壅肺证在病机和辨证论治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比较,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

    五、作者提出了多数“非典”病人14天左右向愈转折点的认识,并首次提出了“少火卫气”制化与生成的理论假说,为“非典”向愈还是向危的中医预后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实践中如何使用中医手段提高治愈率,减少危重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http://www.100md.com
    六、作者依据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将“非典”早期分为5个证型,中期和极期各分为6个证型,恢复期分为3个证型,总共这20个证型,基本上体现了本次“非典”的主要证型特点。作者选用了一些古今和自拟方剂,提出了针灸、中成药口服与静脉注射中药制剂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可供临床参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是中医临床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的一种不竭动力。相信通过众多中医师参与抗击“非典”工作,一定能够总结出更多更好的中医治疗手段,完善辨证用药规律,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更多的“非典”患者痊愈康复。

    七、本书的预防章节,针对“非典”首次进行了中医方面的系统论述,不但阐明了中医的预防思想,还总结了中医预防“非典”的6个大措施,更有利于全方位的开展“非典”防疫工作。

    本书不足的方面有:

    一、“非典”重症产生的原因,除了失治、误治、合并症、并发症等因素外,最近西医专家提出了“免疫过度”的看法,中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书尚未论明。相信随着临床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这一问题中医界会逐步认清,最终解决。

    二、本书的辨证分型有待进一步探讨实践和完善。面对一个新的病种,中医原有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否适用?是否会有个全新的辨证体系产生?本书没有解答。所列处方偏大,有些可考虑再精练一些。所选方药是否恰当,亦需临床考验。

    三、在书中,对非典预后与转归未能尽述,可能与缺少临床资料有关。相信随着大批“非典”患者的治愈,大量中医药治疗非典临床经验的积累,这方面的内容会丰富起来。

    综上所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防治》一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医“非典”临床研究中的一项可喜成果,是中医“非典”理论研究的一块奠基石。, http://www.100md.com(周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