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8511
朱建平:“岐黄”不只是岐伯黄帝之简称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951期
    

    作者简介

    朱建平,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重点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著作《百年中医史》《中医方剂学发展史》《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药名考证与规范》等3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各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黄帝内经》是记载“岐伯”最早的文献

    岐伯是我国传说时代最著名的医生。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清·潘楫《医灯续焰》说:“医家以岐黄为祖”。的确,后世医家溯源都会追溯到黄帝、岐伯。如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论》序:“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晋代名医皇甫谧《甲乙经》序:“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宋臣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素问》作序云:“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