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9516
从本草文献考证到本草考古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884期
     我国的本草学,即古代的药物学,是世界上保持最为完整的传统药学体系之一。“本草”一词,始见《汉书》:“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本草学已经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1981年台湾学者那琦博士、1988年大陆学者黄胜白和陈重明分别编著《本草学》。本草学研究可以辨章学术、辨明真伪,正本清源,澄清中药品种混乱,为药材的生产、加工与炮制提供历史依据,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药学铺路架桥,从古代本草中挖掘更多的良药。《本草学概论》和《本草典籍选读》已纳入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本草学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主要集中于本草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和本草品种考证两大方面。这些方面的成就主要依赖于对历代文献的整理。随着考古发掘,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出土文物对医学史、药学史、本草学等研究的重要性。本文梳理了本草文献考证的发展、方法及其局限性,认为本草考古是本草文献考证的发展,本草文献考证与本草考古分别是本草学研究中的二重证据法。

    本草文献考证历史悠久

    古代本草文献考证

    历代本草学家都非常重视文献考证。唐《新修本草》序:“谬粱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异繁蒌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更相祖述,罕能厘证”。如在牡荆实项下,运用文献考证,《新修本草》对《本草经集注》中的错误进行考证和纠正:“按《汉书·郊祀志》以牡荆茎为畈竿,此则明蔓不堪为竿。今所在皆有,此荆既非《本经》所载。按今生处,乃是蔓荆,将以附此条后,陶为误矣……今人相承,多以牡荆为蔓荆,此极误也。”

    唐《本草拾遗》由序例、拾遗和解纷三部分组成,其中解纷即通过考证讨论品种混乱以及辨别前代本草舛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