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896670
如何把握中药功效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报201510.r第4608期
     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地黄滋肾阴,附子补肾阳,菊花清肝明目……这些药物功效深植于每个中医从业者的内心。如果我说黄芪不补气,当归不补血,地黄不滋阴,附子不补阳,菊花不清肝,岂不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且听笔者斗胆破执,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

    翻开中药学课本,目录上已经完全透露了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开篇分类的目录就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补虚药等等,这样的分类就明确地暗示了中药的学习是紧紧围绕着中药的功效展开的。但是细细一想,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看到病人有气虚、乏力的表现就给用上黄芪补气了吗?

    中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最后一环的工具和手段,是服务于整个中医思辨过程的。若没有独特的中医视角去看待问题,仅仅记住药味功效就想胜任临床医生的任务恐怕是不够的,也是本末倒置的。

    比如中药服下后,能够使人体产生的腹泻、升血压、止泻、利尿、发汗等作用,这个是服完药之后对人体产生作用后的现象,是个结果,是人体和药物种种复杂变化后产生的相,所谓“诸法空相”。因此,如果我们抱定一个虚幻的相去治疗疾病,其结果可想而知。有多少人逢看失眠就必加酸枣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