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745726
活用扶阳与伏火法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443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长松教授认为,扶阳之法在于“重阳气,调阳气”,而并非大量温热药物的堆砌,其中的“调阳气”即包含伏火之法。伏火配伍应遵循“先温后凉,小量起步,火消即去”的原则。

    阳气弛张于元神之府,不能沉降,此阳气盛于上而竭于下,治之以温顺潜伏之法。潜阳法的主要药物为龙骨和牡蛎、潜阳封髓丹。

    中气不足或为邪所困,及四维轮转的缺陷都有可能导致温热药性不能入机体大气流转,导致药性化火,治之多用升降散、厚朴和杏仁药对,助周身气机流通。

    扶阳派的兴起给中医界带来了新的关注度,但阻碍众多医者利用扶阳理论指导临床的原因很多,或是畏惧扶阳药物的毒性和峻猛,或是使用了扶阳药物之后患者出现严重的一系列“虚火”症状,如头晕、失眠、眼红或视物模糊、呼吸灼热、毛囊炎、牙痛、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心烦等,不仅给患者带来麻烦,还降低了患者对医生的信赖。

    虚火被称作阴火、浮火、离位之相火、雷龙之火等。历来被广大医家重视,并对其提出多种理解,如李东坦把离位之相火视为“元气之贼”,命名为“阴火”,以甘温除大热法之补中益气汤稍加黄柏泻之。朱丹溪在前者的理论上发展了“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主张以滋阴降火之大补丸、三补丸、四物汤加知柏等治之。考虑到苦寒直折会损伤中土,赵献可主张对待离位相火只适合以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雷龙之火“得水则炽、得火则灭”,唯太阳一照,其火自消灭。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长松教授根据扶阳理论结合临床经验,运用附子、桂枝、半夏等温热药物温扶阳气,治疗各种失眠、脾胃病、心脑血管病属阳虚寒盛者,同时能灵活配伍避免热药引起的“虚火”症状,现将其体会介绍如下。

    伏火法

    寒润佐制 因患者体质孱弱或扶阳配伍过于峻猛温燥,医师可通过调整配伍或者减少药量来达到防止虚火的目的。药物过于温燥者,可适当佐以清凉润泽之品,如地黄、天冬、麦冬、枸杞子等,此法尤其适合患者阳虚而阴液无法上乘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