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5 > 更多资料下载
编号:12543753
第四章运动损伤 .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3480KB)。

    第一节 概 述

    ? 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 直接原因

    1. 思想上不重视

    2.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5方面问题)

    3. 技术上的错误

    4. 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5. 身体功能及心理状态不良

    6. 组织方法不当

    7. 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8. 场地设备的缺点

    9. 不良气候的影响

    三. 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 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二) 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

    1. 加强思想教育

    2.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3. 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4. 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5. 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6. 加强保健指导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急救

    ? 急救的意义、原则和注意事项

    概念:急救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的处理。

    目的: 1. 保护伤员的生命安全

    2. 避免再度伤害

    3. 减轻伤员痛苦、预防并发症

    4. 为伤员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原则: 救命在先,防治休克

    注意事项:

    ? 运动损伤的初步诊断

    1. 收集病史

    2. 就地检查

    三. 常用的急救方法

    (一) 急救包扎法

    1. 绷带包扎法

    作用: 固定敷料和夹板、保护伤口、压迫止血、 支持伤肢

    原则:松紧适宜、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

    1) 环形包扎法----适用于开始、结束时,肢体粗细均匀的部位

    2) 螺旋形包扎法----适于肢体粗细相差不大的部位

    3) 反折形包扎法----适于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

    4) "8"字形包扎法----适于关节

    2. 三角巾包扎法

    1) 手部包扎法

    3) 头部包扎法

    3. 前壁悬挂法

    1) 大悬臂带

    2) 小悬臂带

    (二) 止血法

    1. 绷带加压包扎法

    2. 止血带法

    (上肢半小时,下肢一小时要松开一次)

    3. 加垫屈肢止血法

    3. 指压法 ( 压迫出血部位近心端的血管 )

    复习人体血液循环知识

    链接1

    链接2

    链接3

    头顶及额部出血

    面部出血---压迫颌外动脉

    肩部及上臂出血

    前臂及手部出血

    手指出血----压迫指动脉

    大腿及小腿出血

    足背出血----压迫胫前动脉

    足底出血----压迫胫后动脉

    (三) 骨折固定法

    1. 概念: 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即为骨折

    ? 骨折的分类

    1)闭合性骨折

    2)开放性骨折

    3)复杂性骨折

    3. 骨折的原因

    ? 直接暴力

    ? 传达暴力

    ? 牵拉暴力

    4) 积累性暴力

    4. 骨折的征象

    疼痛、肿胀和皮下瘀血、功能障碍、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音、压痛和震痛

    ? 骨折的急救原则

    1) 防治休克

    2) 就地固定

    3) 先止血再包扎固定

    ? 注意事项

    (四)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

    1. 人工呼吸

    1) 口对口吹气法

    频率: 16~18次/分

    2) 注意事项

    2. 胸外心脏挤压法

    1) 操作方法

    频率: 成人---60~80次/分

    小儿---100次左右/分

    2) 注意事项

    人工呼吸 注意事项

    1. 病人仰卧,清除口腔内异物,头极度后仰位。

    2. 吹气时捏住病人鼻孔,吹气完后立即松开捏住鼻孔的手。

    3. 每次吹气的时间约1~1.5秒。

    4. 吹气的频率为16~18次/分。

    胸外心脏挤压 注意事项

    1. 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

    2. 急救者以掌根接触按压部位, 肘关节伸直, 有节奏、有冲击性地垂直向下用力。

    3. 按压部位:胸骨体下半段。

    4. 按压时使胸骨下陷3~4cm (儿童相对要轻些),切忌用暴力。

    5. 按压频率为60~80次/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3348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