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名医名著 > 正文
编号:12306818
朱良春痹证论治.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6kb)。

    朱良春痹证论治

    南通市中医院 朱良春 (南通 226001)

    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66载。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委员会副主席,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任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研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技术顾问,沪、港、台当代中医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医教材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1990年家确认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竭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做学术演讲。

    1痹证之概念

    痹乃闭阻不通之意。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湿、热等外邪袭人,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及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中的一些病可属于痹证范畴,如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狼疮、增生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等。

    2.痹证之分类和名称

    痹证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有关此类病证的名称在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依照不同的命名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以病邪性质命名类:风痹、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热痹、湿热痹、燥痹等。

    (2)以病状特征命名类:行痹、痛痹、着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尪痹等。

    (3)以发病部位命名类:皮痹、肌痹、筋痹、脉痹、血痹、骨痹、肩痹、历节、周痹等。

    (4)以病程、病势命名类:暴痹、久痹、痼痹、顽痹等。

    (5)以相关脏腑命名类: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等。

    个人以为,对于一般痹证可按病邪性质分为风寒湿痹和风热湿痹。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寒、热之异,因为风为致痹之先导,湿为致痹之基础,风湿相合便成寒、热之载体,为痹证俱有之成因;而对于病程较长、病势较重、病情复杂、久治不愈的痹证,当以"顽痹"之名统称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如此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并能使辨证、立法与用药紧密结合。

    3.痹证的病理特点

    3.1痹证发生之特点

    3.1.1外邪袭入,杂至为患

    此乃痹证发生的外因条件。外因指风、寒、湿、热等邪。杂至即病邪多以风寒湿或湿热混杂的形式合而致痹。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云:"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因此,临床很难将风寒湿邪或风热湿邪截然分开,惟有区分其主次而已。

    3.1.2 正气不足、腠理疏豁

    此乃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包括营卫之气、经络之气、肾中精气和督脉之阳)不足难以抵御外邪和驱邪外出;腠理疏豁,外邪方可乘隙而人。如《灵枢·五变》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宋·严用和《经生方·诸痹门》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明·龚信《古今医鉴·痹痛》亦云:"夫痹者,......盖由元精内虚,而为风寒湿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入而为痹。"

    3.1.3 经络闭阻,气血不通

    此乃痹证发生的病理关键。因邪气入侵之后,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甚则不通而发病。如《景岳全书·风痹》曰:"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又云:"惟血气不足,故风寒得以人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清·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久而为痹。"

    3.2痹证发展之特点

    痹证初起多以邪(风、寒、湿、热)实为主,且病位较浅,多在肌表经络之间,经治后易趋康复。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变化与深入,必然殃及筋骨。如湿凝为痰,血停为瘀,或与风、寒、湿、热等邪相合,交阻于筋脉,附着于骨骱,致使病情逐渐加重(如关节肿大变形,曲伸不利),有的甚至累及脏腑,进一步发展成脏腑痹(如心痹);或气血亏耗,肝肾虚损,筋骨失养,呈现正虚邪恋,虚实混杂,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如油人麫,纠缠难解矣。终而出现"四久":久痛入络,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

    4.辨证方法

    了解痹证的病理特点本身就是一种辨证方法。此处所言辨证乃在审证求因,即根据痹证所表现的临床特征,识别发病之因,并分清其主次,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4.1 辨主症

    4.1.1辨疼痛

    如疼痛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则为风痛,因风性善行,《内经》称之为"行痹",多为风邪偏盛所致。疼痛较剧,曲伸更甚,得温稍舒,遇寒加重,则为寒痛,因寒性凝滞,并主收引,《内经》称之为"痛痹",多为寒邪偏盛所致。肢体酸痛,有重着之感,尤以下肢多见,甚则关节肿胀,则为湿痛,因湿性重浊和趋下,为有质之邪,《内经》称之为"着痹",多为湿邪偏盛所致,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近,得凉稍舒,遇热加重,则为"热痹",多由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感受风热湿邪所致。若患处初始得凉颇舒,稍久仍以温为适,则为热中有寒之证。

    4.1.2 辨肿胀

    关节肿胀必有湿邪,其病发初期湿气较甚,尚未成痰,故漫肿无边,压之柔软;若病延日久,肿势不消,湿邪内停,气血不畅,湿凝为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附着于关节,则关节肿大,触之较硬;若兼有疼痛,则为痰瘀痛。

    4.1.3 辨僵直、拘挛

    关节僵直、拘挛,多为痰瘀胶结为患,若兼有疼痛,亦为痰瘀痛。

    4.2 辨舌脉

    4.2.1辨舌象

    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兼见浮黄者为湿热,因浮黄即提示湿将化热;苔白腻而质淡者为寒湿。无论舌苔如何,只要舌质红者,均为阴虚、血虚之象。如舌边见有瘀斑或衬紫者,均为血瘀之象。若舌尖红、口干、苔燥为郁久化热之兆;口干欲饮、舌红苔燥黄为郁久化热已成之候。

    4.2.2 辨脉象

    湿盛之脉多沉细而濡;湿热之脉则缓大或濡数;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弦缓为风湿相搏;虚涩为寒湿郁滞;脉沉而细为中湿,为湿痹,为阳虚;阴虚者多见弦细,有时带数;挟痰者每见濡滑;挟瘀者则见濡涩。

    4.3 辨病程

    痹证初起多以风、寒、湿、热等邪气为主;日久则多痰、多瘀、多虚和及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