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医中药快讯
编号:11710093
海派中医“和而不同”之特色 ———记第二届海派中医论坛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42期
     11月28日,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海派中医论坛暨海派中医‘和而不同’之特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上海市名老中医、文化界代表及各医疗科研机构代表百余人出席论坛。

    首届“海派中医”论坛始于2007年2月,当时上海市的名老中医济济一堂,就“海派中医”的概念、内涵、特色及形成的历史背景等内容各抒己见,正式拉开了上海市中医界对“海派中医”研究的序幕。

    近两年,“海派中医”的研究已初见成果。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如“论海派中医”、“海派中医特征及上海中药老字号”、“近代上海中医防治疫病的海派特色”、“20世纪前半叶的上海中医药团体”等。编写了学术著作《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粹》,科普书籍《海派名老中医养生之道》等。近期,一套《上海近代海派名医医案丛书》也在编写进程中。相关的科研课题“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学术发展史及其医家思想研究”等都顺利进行。

, 百拇医药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第二届“海派中医”论坛得以站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上召开。与首届相比,本届论坛具有三大特色。

    主题鲜明

    第二届“海派中医”论坛的主题——“和而不同”,突出、鲜明。与首届就“海派中医”基本概况进行研讨相比,标示着“海派中医”的研究已向纵深发展。

    市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处处长季伟苹,作了题为“海派中医‘容’的特征”的发言。他谈到“容”,即:容量、容纳、包容、兼容。容纳全国中医贤才,使上海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学术兼容、流派纷呈;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家传、师承、院校教育等模式不一,教育内容中西并举等都是“容”的体现。近代上海中医的“容”特征,表现在:容则多,即人口多、病种多、流派多;容则大,即医家的胸怀大、名气大、交流范围大;容则通,即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中医与西医汇通、医学与非医学行业相通等。“容”的特征是“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体现。今天的上海中医要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就必须继续努力实践“和而不同”的思想。
, 百拇医药
    率先开展“海派中医”科研课题研究的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研究员陈沛沛,对“海派中医”的概念、内涵的研究到今天“和而不同”特色主题的提出,颇多感悟与收获。她说:“‘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造就了海派中医:上海近代的租界、移民城市等特质使得众多医家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聚集到上海,并在海派文化的浸润下,形成了各种流派。流派间的相互交融、中西汇通,使得近代的上海中医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出现了许多的‘第一’、‘首创’,形成了既保存自身传统特色,又具极大包容性、不断变化创新的上海中医。‘海派中医’的这种特定内涵,正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

    她还谈到海派中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原医学、岭南中医、新安医学一样都带有地域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原文化的贵族气质、超凡脱俗、哲理风格,影响着中原医学;岭南文化倾向于一种原生型的、市民文化,以务实致用著称,从而浸润着岭南医学;徽州文化“贾而好儒”,亦动亦静、亦俗亦雅,浸透着智慧和经验,也孕育了新安医学;以古代吴越文化为根基的海派文化,则具有海纳百川、吐故纳新、中体西用、灵活多变的气质,造就了海派中医。无论是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徽州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中医在上海近代的形成和发展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和“有容乃大”思想。
, http://www.100md.com
    上海市针灸学会理事长张仁主任医师重点阐述“海派中医”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海派中医”是为了继承创新、避免西化、促进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呼吁文化界对“海派中医”形成共识,与海派文化学者共同深入研究“海派中医”;积极将“海派中医”作为重要项目申报市及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首参

    论坛首次邀请上海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出席并做主题发言。“中医、西医各有其独特的历史。中医之名起于西医来中国之时。西医将人体视为机器,是西方古典哲学;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是东方古典哲学,二者最能体现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中医中药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研究海派中医很有意义。‘海派中医’是现代中医,因它是较早变通又吸纳新知的中医;它是城市中医,是依托移民城市之背景形成众多不同流派,有别于传统中医模式的中医;它是浸润了上海文化的中医。其特质与海派文化创新、灵活、开放、多样的特点是一致的。‘海派中医’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并加入了新的内容。”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研究员如是说。
, http://www.100md.com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何小莲教授所作的题为“近代语境下的海派中医”的发言,以文化学者的视角从近代语境分析得出:海派中医的特色,正是在近代上海大的文化背景下,在中西医竞争的背景中逐步形成和展开的;探察近代医学与上海地位发现,上海中西医并存,名医荟萃,流派纷呈,各显特色,注定成为中西医较量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国近代中医变革的中心;中西医之间的竞争无疑促进和推动了中医的变革,中医在医院、学校、医学团体的设立上,以及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迅速展开中,对西医合理的制度进行了合乎时宜的自觉模仿;医学领域中中西并存,不仅意味着矛盾、冲突、竞争和调适,还自始至终都须保有“和而不同”的心态。

    邀请上海市文化界出席论坛显示了“海派中医”之研究欲走出中医,加强与大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更广阔的视野开展研究的趋势。

    专家点评

    本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沈自尹院士谈到,上海近代的中西汇通不仅仅是中西汇通派,他以名医姜春华为例,指出在上海众多流派的学术思想、诊疗方法中都体现了中西汇通思想。“海派中医”的特点就是要海纳百川、百花齐放,不断丰富上海中医园地,发扬中医的文化,发挥中医的水平。全国著名中医学家、89岁高龄的颜德馨教授认为:海派代表着地方性,代表上海人的特点——聪明、向上、活泼,有发展观。颜老鼓励上海中医应该自尊自强,要有与人争先的精神,不断充实海派中医的研究内容。
, 百拇医药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严世芸教授对“海派中医”研究的意义、今后“海派中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提出建议。他指出:“这次论坛是建国以来,上海中医界首次对海派中医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启迪今天上海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派中医的研究还要不断深入,尤其是要研究区别与其他地区中医的特质,抓住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研究的目的,是要在对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反思今天的上海中医,从社会、文化、国际条件等方面深入展开,研究的成果要对上海中医发展的政策及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重视流派淡化及消亡现象,对海派中医的生存环境展开研究,开掘中医发展的思路、政策及对策。”严会长表示:“海派中医的研究将成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海派中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和发挥“海派中医”特色,对于现代上海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创新、辐射和带动江浙地区乃至影响全国中医药的发展都将起到推动作用。深入开展“海派中医”的研究,对于现代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苏丽娜 陈沛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