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6992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健康效应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60期
     在过去30年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物理化学性质上看,这类POPs污染物不仅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如滴滴涕和二恶英类化合物在低泥中的半衰期约为11年,而且由于大多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半挥发性,它们可以通过大气、水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区域。同时,由于这些污染物均具有较强的亲脂性,容易在食物链中逐级放大,产生强烈的累积效应。除此之外,所有POPs物质都具有类似的“毒性终点”,即不仅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还具有对动物内分泌的干扰作用。国外研究者已发现,一些野生动物由于受到POPs污染,雄性功能降低甚至完全丧失,雌雄同体的生物时有发现。POPs也可以影响人类内分泌系统,导致男子精子数量减少和性功能退化。有研究表明,POPs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是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如不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的民族乃至全人类将蒙受巨大损失。

    国际社会对POPs物质的健康效应给予了极大关注。早在1970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就根据有毒污染物的毒性、产量确定了其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2001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持下,关于POPs的里程碑式的全球公约在斯德哥尔摩签字,标志着人类对于POPs的控制迈出了关键性步伐。然而,在目前排放的、大量的化学污染物质中,作为重点污染物纳入各国环境保护管理清单的化学物质,甚至在斯德哥尔摩公约所规定的清单里,也仅仅列入了非常小的一部分。(江桂斌为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