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117752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乙型肝炎③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84期
     (四)特殊见症:慢性肝炎特殊见症甚多,有些症状在西医看来可能无关紧要,但从中医辨证论治考虑,应予重视。因为这些症状中有的将决定用方选药,有的可能反映肝的某些实质,临床实践证明,重视这些症状有助于提高疗效。

    (1)爪甲枯裂:有些慢性肝炎病情波动之前,先有爪甲枯裂。因为肝主筋,其华在爪,肝阴、肝血不足,使爪甲不荣,易变薄变脆。所以当以重剂的养肝阴、肝血之品治疗,如生地、白芍之类。

    (2)食欲亢进:慢性肝炎病人纳少易想到脾胃虚弱,但纳亢则易被忽视。有些病例以纳亢为主,但综观全身有脾虚表现,古人认为脾虚中空,求助于食,给予健脾之品,症状消失,ALT降至正常。

    (3)疲劳:慢性肝炎的疲劳即使休息亦不能减轻,因为“肝主筋,为罢极之本”,罢极即疲劳之意。肝炎病人之疲劳,脾虚可能是主要原因,脾虚不能散精,四肢肌肉失养,《素问》中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充,故不用焉。”对此疲劳则以补脾为主。
, 百拇医药
    (4)眼睑酸困:按中医五行学说,眼睑属于脾,脾虚湿阻,则眼睑酸困,故亦按脾虚论治。

    (5)口苦:肝炎之口苦,与肝胆湿热有关。口苦是肝胆湿热主要症状之一。但慢性肝炎之口苦,还可能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脾虚湿阻,湿久化热,此时可兼见口渴而不欲饮,舌苔黄腻,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上生石膏,症状消失较快;二是阴虚,肝肾阴虚合并口苦颇为多见,此时若以肝胆湿热论治,原口苦反见加重;三是心经有热或血分热,舌苔发干发黑,可加黄连。

    (6)咽干但喜唾涎沫:此为脾虚津液不能上承,但又有湿邪中阻,故咽干而唾涎沫,加用茯苓可上承津液,疗效较好。

    (7)下肢发沉:在慢性肝炎者较为常见。过去对有此症状的病人用各种办法,症状都不消失。根据《本草汇言》记载:“男子湿热下注,腰膝沉重,升麻悉能疗之。”加升麻后,数日内症状可以消失。

    (8)腹胀:此症状常见而且原因很多,气虚湿困虽为致病之因,但有时用补气、渗湿、理气等法均难得效。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用宣肺、润肺、泻肺等法,常可使顽固性腹胀消失,可用杏仁、桔梗、前胡、白前、栝楼等药。《外台秘要》中记载栝楼有清肝热、润肝燥、舒肝郁、缓肝急等作用,我还发现其有降酶作用。
, 百拇医药
    (9)膝关节酸痛:古人认为: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肝阴不足可两膝酸痛,以白芍、牛膝两药收效较好。

    (10)小腿转筋:慢性肝炎病人常见,多发生在晚间或活动较多时。因肝主筋,“筋膜干则收缩”,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当以养血为主,重用首乌、木瓜、白芍、甘草、牛膝并配用旱莲草、丹参等活血养血之品,一般服5~7剂即止。

    (11)盗汗:慢性肝炎病人常有心烦不眠,难于入睡,日久可进一步伤阴,此时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当归六黄汤加用女贞子止汗,桑叶、白芍敛阴甚为得心应手,不仅止汗快,而且降酶退黄效果好。在辨证中应区别气虚、阳虚、痰湿之盗汗。

    (12)眼干涩:“肝受血则能视”,肝血不足而出现目眩,眼干涩,甚至视物不清,用枸杞、白芍、生地之类以养肝阴。若眼干燥,同时有分泌物(眼屎),则表明阴虚有热,应加用野菊花、青黛。

    (13)肝区隐痛:肝区隐痛应区别不同情况而予以施治。肝区隐痛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之常见症状,病人甚感痛苦,发生于夜间,重按则可缓解,因此病人常以枕头垫于右侧卧位,否则难以入睡。中医认为此系肝阴虚,实际上与晚间入肝血流增加有关。《素问·五脏生篇》中说:“人卧则血归于肝”,“人动则血归于诸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白天肝血流量常为1085~1845ml,而晚上比白天流入肝脏的血要多得多。对于这种疼痛,应以养血活血为治。古人云:“胁痛不平肝,非其治法,平肝,舍白芍实无第二味可代”实践证明肝区隐痛用白芍,疗效甚佳。
, 百拇医药
    (14)肌肉跳动:此症在慢性肝为也很常见,中医认为也属肝血不足,筋脉失养。《伤寒论》称“筋惕肉”,因此我也以养阴血治此病,不仅能消失症状,降酶也较快。

    (15)情绪激动:此症多见,但易忽视。古人认为肝气不调而出现脏躁,本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原则,用甘麦大枣汤,重用白芍、甘草。

    (16)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有气虚、血虚生风两种,前者当以补气为主,后者当以养血凉血祛风为主。紫草入心肝二经,止痒疗效好。

    (17)黄腻苔:黄腻苔虽主里湿热证,但慢性乙肝而有黄腻苔者并非都应从湿热论治。临床病例中有黄腻苔者表现有多种不同的证型,而从湿热论治者仅占少数。有些病例经辨证论治,多数可以治愈,说明慢性肝炎不能一见有黄腻苔就投以大剂苦寒清热之品。

    对慢性肝炎黄腻苔的治疗异中有同。证型不同,治法各异,但因具有脏腑亏损,气滞血瘀,湿久化热的共同特牲,因此治疗上异中有同。既要针对不同主症选用相应主方,或依法组方,又要针对共同病因病机及临床见证予以兼顾,尤其是应结合现代医学有关研究,合理加减。各证型除主方不同外,加减基本相似。
, 百拇医药
    在各个证型中有以选用古方为主,也有根据主症组方。对于古方也不是沿用全方,而是选用其中主药,如有心下停饮者用苓桂术甘汤,仅用桂枝之温以化气、茯苓之平而走下以消饮液;术草味甘,有滋腻之弊,病人服用后腹胀加重,故弃而不用。对慢性肝炎病人有高转氨酶或长夏能否用温药(如桂枝),有不同见解。有心下停饮者ALT在500单位以上,或在炎夏发病,均重用桂枝15g而获治愈,这就说明只要证药相符,必能奏效。

    根据痰瘀相关理论,对于痰湿瘀阻者用二陈汤合失笑散,每能获效。临床实践证明。蒲黄、五灵脂有助于肝功能恢复。在加减用药时,除主方要有所取舍外,还需根据药性、病因、症状,并结合调控免疫、降酶、退黄等,尽量选用一药多用之品。如对有痤疮合并感染,根据生黄芪“补气之中有外达之性”的特点,可引血分热毒达表,加之本品有益气、调节免疫作用,故常用之;对肝肾阴虚而有腰膝酸软者,常用牛膝、白芍补阴;对于转氨酶明显升高及/或有黄疸者少用苦寒之剂,常重用葛根、升麻;对口苦者不用芩、连、龙胆草之属,而用甘寒之生石膏;对湿热中阻或湿困脾胃而出现胃纳呆滞者,常用香橼、陈皮。

    在临床辨证论治中,见有黄腻苔者,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病人情况认真分析,从中找出虚、实、标、本予以证治。根据个人实践体会,黄腻苔至少可见于以下情况:痰湿瘀阻、气阴两虚兼血瘀热毒、肝肾阴虚兼脾虚、湿邪弥散三焦、脾胃虚寒等。故须根据病情论治。

    (18)其他:慢性肝炎的特殊见症有几十种,有些影响病人休息(如肛门后重下坠、大便频数),有些是给病人带来痛苦(如烧心、反酸),有些给病人带来不便(如口流涎沫)等。因篇幅有限不便一一例举。③, http://www.100md.com(汪承柏)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下一页